滕王閣哪里最有意義,滕王閣有名嗎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滕王閣哪里最有意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滕王閣有名嗎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南昌滕王閣旅游指南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滕王閣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后共重建達29次之多,屢毀屢建。
滕王閣第一到第六層分別是:
主閣一層:主閣一層檐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內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為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
第二層正廳的墻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畫《人杰圖》,畫高2.55米,長20多米。
第三層是一個回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中廳屏壁有2.8米×5.5米的丙烯壁畫《臨川夢》,取材于湯顯祖在滕王閣排演《牡丹亭》的故事。
第四層主要體現地靈的主題。正廳的墻壁上,是丙烯壁現《地靈圖》。
第五層也是一個回廊四繞的明層。廊檐下四塊金匾,內容出自《滕王閣序》。
第五樓是最高的明層。
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游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著2米×5米的蘇東坡手書滕王閣金匾各一塊。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瀏覽層,是處于重檐大屋頂間的暗層,由于設計者將中廳南北二角的重檐間大廳中央,有漢白玉圍欄通井,下可俯視第五層,其上方正對一圓拱形藻井。
彩繪貼金的藻井中,高懸子母宮燈。這燈由六盞小燈與一盞大燈組成。那籠罩宮燈的穹窿,由288朵斗拱螺旋式勾斗而成。這些精巧的斗拱,共分十二層,每層二十四朵,它象征著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斗拱層層收縮,直到頂部。
仰而視之,給人以宇宙無窮、運動不息之感。九重天的金匾,高懸在底層斗拱上,誠如一位學者所云:不登九重天,枉作滕閣游。這是滕王閣的極頂,也是內裝修的精華所在。
大廳南北東三面墻上,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畫《大唐舞樂》。南壁為龍墻,畫面以《破陣樂舞》為大框架,左有《劍器舞》,右有《胡騰舞》,中后部是身披獅皮表演的《五方獅子舞》,襯以伴奏的樂伎。北壁為鳳墻,以女性歌舞樂伎為主題。
畫面以唐代著名宮廷樂舞《霓裳羽衣舞》為主體,左邊有踩蓮對舞的《柘枝舞》,右邊是在圓形地毯上輕盈旋轉的《胡旋舞》。后部是伴奏樂伎。整個舞場設置在荷蓮、仙鶴襯托的水榭之上,給人以飄飄欲仙之感。
更多關于南昌滕王閣旅游指南,進入:查看更多內容
滕王閣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縱觀1300多年來滕王閣的29次重建和重修,閣址雖有所變動,但均沿襲了唐閣的初旨,保持了唐閣的特有風格。歷朝歷代重建的滕王閣及其附屬建筑,規模與規格雖不一樣,但基本上是官用。滕王李元嬰當年創建這座“瑰偉絕特”的江南名樓,其主觀上不過是“極亭榭歌舞之盛”。也許,這位親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所創建的這座名樓,自才人王勃一序后,名聲遠播,成了一座文化大殿堂,一座不朽之閣,而且其功能大大超出了他的初衷。千百年來,歷朝各代多少文人雅士慕名而來,以登臨題詠、高吟俯唱、揮毫潑墨為幸事和快事,留下了豐厚的藝術瑰寶和文化積淀。它既是一座多臨觀之美的千年古閣,更是一座聞名遐邇的文化高閣。歷經風雨滄桑的滕王閣,是歷史盛名盛衰、國家治亂的標志。從滕王閣存亡興廢的歷史中,我們可以感悟到古人所謂的“亂世則廢,治世則興”的深刻內涵。
滕王閣的特色在于什么地方
滕王閣特色在于:滕王閣地處贛江東岸,為南昌市地標性建筑、豫章古文明之象征。
滕王閣介紹:
滕王閣臨贛江而立,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聞名,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也是南昌的地標。盡管屢毀屢建,如今的建筑是近代翻修過的,也很難感受到古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但它仍是人們來南昌的必到景點之一。到南昌看滕王閣,總不失是件很有儀式感的事兒。
景區主要由滕王閣主閣,和南北兩面的小園子組成,登樓望遠是游人來此的主要目的。主閣從外面看是三層帶回廊的建筑,其實它里面還有三個暗層和一個設備層,加上兩層底座,一共有九層。
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去這里玩可以選擇適合的時間去。
滕王閣游玩最佳時間
四季皆宜。
一般選擇1小時 - 2小時去玩就可以了。
如果不著急走,可以選定住宿多玩幾天。
滕王閣周邊住宿
希岸酒店、全季酒店、南昌滕王閣美居酒店。
希岸酒店:酒店位于地處繁華的市中心,毗鄰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南昌網紅打卡地-萬壽宮,復原并保留了晚清贛派民居風格的三街五巷,共123棟建筑。設有尚品街、潮尚領地、贛味人家、文創市集、江西禮物、南昌市街等六大特色業態區域,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街景。
全季酒店:全季酒店(南昌滕王閣店)位處沿江北大道(疊山路榕門路口,原凱萊大飯店),隸屬南昌市中心滕王閣、秋水廣場商圈,“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景區旁。酒店出門步行右拐即到滕王閣景區,距八一起義紀念館步行5分鐘,距中山路步行街約8分鐘,距秋水廣場景區10分鐘車程,距萬達廣場、八一廣場、沃爾碼購物廣場約12分鐘車程,距東華理工大學、南昌大學(青山湖校區)約18分鐘車程,周邊有古玩城、景點、網紅小吃、購物、酒吧遍及,為商務、旅游出行的您提供優質的選擇。
南昌滕王閣美居酒店:南昌滕王閣美居酒店位于南昌市東湖區沿江北大道(疊山路與榕門路口,原凱萊大飯店),距離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風景區僅一步之遙,毗鄰中山路商業步行街、八一起義紀念館步行約8分鐘即可到達,交通便利,約10分鐘車程可達南昌商業中心紅谷灘新區,酒店距離贛江之濱的秋水廣場,南昌之星、萬達主題樂園等知名景點約20分鐘車程
古人建造騰王閣的意義是什么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筑,有古謠云:“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筑,一般為當地最高標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于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云:“求財去萬壽宮,求福去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圣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平座設有美人靠(一種類似涼椅式的坐椅),供人休息,憑欄觀景。登高可觀贛江江面全景。
閣:“重屋為樓,四敞為閣”這是樓與閣的重要區分點。通常我們很難區分哪座建筑是樓,哪座建筑是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將樓與閣混為一談,連樓閣一詞也是混在一塊使用的。但在古時樓與閣是有嚴格區分的。
樓與閣的相同點是二者均為“重屋”,也就是說樓與閣都是兩層或以上建筑。但閣四面皆有窗,且也設有門,四周還都設有挑出的平座,供人環閣漫步、觀景。
古籍《釋名》中曾記載:“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可見亭子是供人休息或觀賞景物的建筑。據說亭在古時是指道旁供人休息的建筑。在現實生活中仍可以找到一些當初“亭”的雛形,如路邊的售貨亭、賣報亭等。
臺:也稱眺臺,是指高于地面、供人登高望遠的露臺式建筑。古時的臺主要用于操練點兵和觀賞戲劇之用。在園林建筑中多與樓廊亭榭相結合,供人眺望山林之景色臺多建在高地或臨水的池邊。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就是著名的臨湖賞月平臺。
樓:“樓者,重屋也。”樓是供人居住的房屋,在園林建筑中多為兩層,個別也有三層的。樓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當時主要用于觀敵瞭陣,后來發展成為供人居住的住宅,主要用于居住女眷。
滕王閣景點介紹
滕王閣景點介紹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于中國江西省南昌市贛江畔。屢毀屢建,今日之滕王閣為1989年重建,與古貌相比更為氣派。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滕王閣景點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滕王閣景點介紹
滕王閣座落于南昌市西北,贛江東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為當時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所建。據記載,李元嬰于永徽三年遷任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建此閣以為別居。由于李元嬰封號為“滕王”,故名滕王閣。20多年后,當時的洪州都督閻公首次重修。竣工后,閻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記事,途經于此的王勃就是于此時寫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閣序》。并由此令滕王閣名揚四海。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贊道:“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清代詩人尚镕《憶滕王閣》詩云:“天下好山水,必有樓臺收。山水與樓臺,又須文字留。”
后來歷經宋、元、明、清,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后修葺達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筑規制也多有變化。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貞元六年(790年)和元和十五年(820年),御史中丞洪都觀察使王仲舒兩次重修,韓愈為之作《重修滕王閣記》。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閣毀于大火,江西觀察使紇干于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宋朝大觀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閣,丞相范致虛為之作《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為廡,夾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壓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元代姚遂《新修滕王閣記》稱宋閣“其基城為閣……大抵非唐屋矣”
元代滕王閣幾經戰亂而破敗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閣,閣高五丈六尺。元統二年(1334年)江南行臺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兒游登滕王閣,下令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在滕王閣上大宴文武群臣,正統初年,江西布政使吳潤重建,改閣名“迎恩館”。景泰三年(1452年),都御史韓雍巡撫江西,重建之,“堂高逾二十尺,而樓又逾其半,宏深富麗,……”;成化二年(1466年),布政使翁世資重建“西江第一樓”,同年十月落成,工部尚書謝一夔作《重修滕王閣記》。正德十四年(1519年)滕王閣亦毀于寧王朱宸濠兵亂。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江西巡撫王佐重修。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又一次毀于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晉、大中丞王佐發起募資重建,再由王在晉撰《重建滕王閣碑記》,捐款人“皆得列名于右”。崇禎六年(1633年)江西巡撫解石帆捐款重修滕王閣,由鄒維璉撰《重造滕王閣記》。
清代順治五年(1648年)清軍圍攻南昌,滕王閣付之一炬,十一年(1654年),由巡撫蔡士英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閣毀于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閣又遭火焚,由中丞宋犖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閣又大火,江西巡撫張志棟重建滕王閣落成,立即飛奏朝廷,康熙大喜,親書董其昌之《滕王閣序》以贈。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又被大火燒毀,惟“御碑亭”幸存,巡撫郎廷極隨即重建。雍正九年(1731年)閣毀于火,乾隆元年(1736年),由江西總督趙-、巡撫俞兆岳重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江西巡撫何裕成重建;嘉慶年間,滕王閣年久失修,江西巡撫秦承恩、江西巡撫先福先后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閣遭火毀,不久修復;道光二十八年,閣又遭火毀,江西巡撫傅繩勛重建。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奉命出鎮安慶,賴漢英、胡以晃率軍進攻南昌,圍城三月,清軍方面由安徽巡撫江忠源穩守南昌,把總李光寬被太平軍亂槍轟斃,滕王閣燒成為一片灰燼。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西巡撫劉坤一主持集資重建。光緒末年(1908年),閣又遭火焚,于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此時清廷內外交困,民窮財盡,修閣規模大不如前。1926年滕王閣再度毀于軍閥混戰,贛軍師長岳思寅下令火燒南昌城外,大火延燒三日,街巷盡成焦土。1927年縱火者張風歧、岳思寅等被處以死刑。此后50多年里一直沒有重修。
現在的滕王閣是1985年按照梁思成繪制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重建,于1989年10月8日建成。成為南昌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新樓為仿宋朝木結構樣式,凈高57.5米,共九層,采用宋朝樓閣“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層皆有回廊可俯瞰贛江景色。樓體為鋼筋混凝土建成,南北有回廊連接著“壓江”、“挹翠”兩個輔亭。建筑面積13000多平方米。
滕王閣主體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高臺閣座,高12米。主樓入口處為書“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不銹鋼楹聯。西大廳內有銅制1:25的滕王閣模型。二樓有一副長卷丙烯壁畫《人杰圖──江西歷代名圖卷》,描繪了歷史上自先秦至清朝末年的八十位江西籍名人如陶淵明、徐孺子、曾鞏、歐陽修、王安石、湯顯祖等。畫高2.55米,長43.9米。
三樓內廳有丙烯壁畫《臨川夢》,表現的是湯顯祖戲劇《臨川四夢》:《牡丹亭》、《紫釵記》、《南柯夢》、《邯鄲記》的意境。四樓的壁畫則為《地靈圖》。
五樓正中有一個天井,再往上的是最高層的歌舞樓臺“九重天”,有一仿古戲臺凌霄,每天進行古裝歌舞表演。戲臺兩側陳列有楚國曾侯乙墓樂器的復制品,有編鐘、編磬、建鼓、雙鳳虎座鼓、二十五弦古琴等。而在主樓下的一片范圍內,建有一個小型蘇州式園林“俯暢園”,內有盆景陳列館以及餐廳、飯店設施。在市政規劃中,滕王閣周邊的榕門路上的建筑都必須與滕王閣本體風格一致,現在這里是南昌市古玩、文房四寶店鋪集中的地方。
交通
乘2路內環、7路、26路內環、302路內環至滕王閣站下車即是
門票
門票50元
南昌市民(含四縣五區)憑本人身份證購票享半票優惠;現役軍人、傷殘軍人、軍隊離退休干部、地方離休干部憑相關證件,70歲以上老年人憑《老年證》以及1.1米以下兒童免票;1.1米至1.4米兒童半票優惠;學生憑學生證購票享受5折優惠
開放時間
旺季(5月1日-10月7日)7:30-18:00;淡季(10月8日-4月30日)8:00-17:30
景點位置
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仿古街58號
;
滕王閣的建筑藝術與其寓意?
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的滕王閣,雄踞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臨江,瑰偉絕特,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
滕王閣,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 督時所創建。李元嬰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 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為滕王,故閣以“滕王”一名冠之。
今之的滕王閣乃仿宋建筑。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繼承和發展。宋代的樓閣建筑極窈窕多姿,建筑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宋大觀二年(1108年),滕王閣因年久失修而塌毀,侍郎范坦重建,比唐閣范圍更為擴大,并在主閣的南北增建“壓江”、“挹翠”二亭,逐漸形成以閣為主體的建筑群,華麗堂皇之形貌,宏偉壯觀之氣勢被譽為“歷代滕王閣之冠”。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宋畫繪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在第29次重建之時,建筑師們以此作為依據,并參照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此書相當于現在的建筑規范),設計了這座仿宋式的雄偉樓閣。
滕王閣主體建筑凈高57.5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12米高臺座,分為兩級。臺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回廊建筑,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新閣的瓦件全部采用宜興產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鴟吻為仿宋特制,高達3.5米。勾頭、滴水均特制瓦當,勾頭為“滕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案。臺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樓閣云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臺。一級高臺,系鋼筋混凝土筑體,踏步為花崗石打鑿而成,墻體外貼江西星子縣產金星青石。一級高臺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北端為四角重檐“挹翠”亭,長廊南端為四角重檐“壓江”亭。從正面看,南北兩亭與主閣組成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 而從飛機上俯瞰,滕王閣則有如一只平展兩翅,意欲凌波西飛的巨大鯤鵬。這種絕妙的立面和平面布局,正體現了設計人員的匠心。
一級高臺朝東的墻面上,鑲嵌石碑五塊。正中為長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宛如一幅裝裱精工的巨卷。此碑碑文為今人隸書韓愈《新修滕王閣記》。韓愈在《記》中寫道:“余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長碑左側為花崗巖《竣工紀念石》及青石《重建滕王閣紀名》碑,右側為花崗石《奠基紀念石》及青石《滕王閣創建紀年》碑。
由一級高臺拾級而上,即達二級高臺(象征城墻的臺座)。這兩級高臺共有89級臺階,而新閣恰于1989年落成開放。二級高臺的墻體及地坪,均為江西峽江縣所產花崗石。高臺的四周,為按宋代式樣打鑿而成的花崗石欄桿,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級高臺與石作須彌座墊托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臺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 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此鼎乃仿北京大鐘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設,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滕王閣飽經滄桑,歷史上屢毀屢建達 28 次之多,世所罕見。現在的閣樓建于 1985 年,高達 57.5 米,占地達 47000 平方米。仿宋風格,臨江而立。
關于滕王閣哪里最有意義和滕王閣有名嗎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