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閑居為不善出自哪里,小人閑居為不善的閑居
大家好,關(guān)于小人閑居為不善出自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小人閑居為不善的閑居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大學(xué)》二則(二) 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什么意思?
譯文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難聞的氣味,就如同喜愛美麗的容顏。這樣才能說自己心安理得。
所以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獨處的時必須謹(jǐn)慎地對待,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在獨處的時候,就什么壞事都會做。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卻又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擺出自己的美德。別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是看到他們的五臟六腑一樣,這樣又有什么益處呢?
這就是說人誠信在心中,自然而然就流露到外表了。所以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獨處的時候必須謹(jǐn)慎地對待。
曾參說:“一個人若被許多雙眼睛注視,被許多只手指點著,這難道不是嚴(yán)肅的嘛!”財富能美化房屋,道德修養(yǎng)能提升人格,心胸寬廣則身體就安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讓自己意念誠實。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澳》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郁郁蔥蔥。有一位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研究學(xué)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fù)琢磨。他是那樣嚴(yán)謹(jǐn),胸懷寬大,是那樣的光明煊赫。這樣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以忘懷啊!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云:“瞻彼淇奧,菉竹漪漪,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咺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圣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出自《禮記·大學(xué)》第七章,《禮記·大學(xué)》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大學(xué)》、《中庸》看作與《孟子》、《易經(jīng)》同等重要的“經(jīng)書”;宋代“二程”、朱熹祖述這種觀點,竭力推崇其在經(jīng)書中的地位,旨在弘揚理學(xué)。
擴展資料
《大學(xué)》提出儒家道德修養(yǎng)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整統(tǒng)一八個步驟。在解釋“誠意”一詞含義時,用了上述的那段引文。大意是說:君子應(yīng)內(nèi)外一致,不自欺欺人。
對于壞的東西要像厭惡腐臭那樣,將其除掉,對待好的事物要像喜歡美麗的顏色那樣,力求得到。而小人在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什么壞事都敢干。一旦見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邊,馬上遮掩,偽裝良善。這樣表里不一,毫無益處。
人應(yīng)該意誠在內(nèi)心,顯像在外表,所以君子務(wù)必在任何時候都謹(jǐn)慎地嚴(yán)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自覺的高尚的品質(zhì)。這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自覺地按照禮義的要求來指導(dǎo)自己的行動。
由此,在《中庸》中強調(diào)“慎獨”,用自我道德修養(yǎng)方法對不正當(dāng)?shù)男袨橐饽罴右怨?jié)制。而在《大學(xué)》中,則將“慎獨”道德規(guī)范推進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不僅僅是在無人監(jiān)視的情況下,能克制住不良的思想與行動,堅持做好事,不做壞事,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提純到全無邪念,自覺自愿地做好事而不做壞事,使思想信念與行為舉止純?nèi)灰惑w了。
從《中庸》到《大學(xué)》對“慎獨”的認(rèn)識,正是一個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fā)展的思想與實踐辯證的歷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君子慎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禮記慎獨
“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出自哪里?
“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出自《大學(xué)·第七章》。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fā)自內(nèi)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jǐn)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么用呢?這就叫做內(nèi)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xiàn)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jǐn)慎。
曾子說:“許多雙眼睛看著,許多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yǎng)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選自禮記的初中文言文
1. “慎獨”翻譯 文言文 選自“禮記”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4;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譯文】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污穢的氣味那樣厭惡邪惡,就如同喜愛美麗的女子那樣喜愛善良。只有這樣,才能說自己的意念誠實,心安理得。所以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必須謹(jǐn)慎地對待獨處的時候,使自己規(guī)行矩歩。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獨也。
【譯文】 那些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在閑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么壞事都做得出來。當(dāng)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付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shè)法顯示自己的美德。其實別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透這些壞人壞事,就像是見到他們的五臟六腑一樣,那么這種隱惡揚善的做法,又有什么益處呢。這就是說,人心里有什么樣的實際德性,外表就必然會有什么樣的言行表現(xiàn)。所以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必須謹(jǐn)慎地對待獨處的時候,即使獨處之時,也要使自己規(guī)行矩歩。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曾參說:“一個人若是被許多雙眼睛注視著,被許多只手指點著,這難道不是嚴(yán)肅可怕的嘛!”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使房屋華麗;道德可以修養(yǎng)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寬廣開朗,身體自然安適舒坦,所以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
2. 語文文言文,選自《禮記 學(xué)記》
【原文】 善學(xué)者,師逸而功倍(2),又從而庸之(3)。
不善學(xué)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4),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5),及其久也,相說以解(6)。
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7)。
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xué)之道也。
【注釋】(1)本節(jié)選自《學(xué)記》。(2)逸:安閑,這里指費力小。
功:效果。(3)庸:功勞。
(4)攻:治,指加工處理木材。(5)節(jié):樹的枝于交接處。
目:紋理不順處。(6)說:同“悅”。
(7)從容:同“舂容”,即撞鐘。【譯文】 善于學(xué)習(xí)的人,老師費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卻很大,這要歸功于老師教導(dǎo)有方。
不善于學(xué)習(xí)的人,老師費力大,而自己的獲卻很小,學(xué)生會因此埋怨老師。善于提問的人,就像加工處理堅硬的木材,先從容易處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對對節(jié)疤和紋理不順的地方,時間長了,問題就愉快地解決了。
不善于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就像撞鐘一樣,輕輕敲擊則鐘聲較小,重重敲擊則鐘聲大響,等鐘聲響起之后,讓它的聲音響完。
不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與此相反。這些都是增進學(xué)問的方法。
3. 文言文《禮記》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⑥,女有歸⑦。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⑧;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⑨。是故謀閉而不興⑩,盜竊亂賊而不作⑾,故外戶⑿而不閉⒀,是謂大同⒁。
①選自《禮記·禮運》。《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 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xué)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②〔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 *** 。與,通“舉”。
③〔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④〔親〕用如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
⑤〔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wù)。分,職分,指職業(yè)。
⑦〔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⑧〔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憎惡。
⑨〔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⑩〔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
⑾〔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⑿〔外戶〕泛指大門。
⒀〔閉〕關(guān)閉大門。
⒁〔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在上古所遵行的社會準(zhǔn)則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德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養(yǎng)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夠終其天年,中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夠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卻不是為獨自享用;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所以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xué)習(xí)進步!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及時選為滿意答案,謝謝~~
4. 誰能我?guī)臀曳g一下這段古文,選自《禮記·大學(xué)》
【原文】 大學(xué)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
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釋】 (1)大學(xué)之道:大學(xué)的宗旨。
“大學(xué)”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 學(xué)”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xué)而言的“大人之學(xué)”。古人八歲人小學(xué),學(xué)習(xí) “灑掃應(yīng)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chǔ)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人大學(xué),學(xué) 習(xí)倫理、政治、哲學(xué)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xué)問。
所以,后一種含義 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xué)”的意思。”道“的本義是 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xué)、政治學(xué)里,也指宇宙萬物的 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親民:根據(jù)后面的“傳”文,“親”應(yīng)為“新”,即革新、棄舊 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目標(biāo)所在。 (5)得:收獲。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 (7)修其身: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 格物: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對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節(jié)。 (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
薄者厚:不該重視 的卻加以重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譯文】 大學(xué)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 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yīng)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 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xùn)|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
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rèn)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 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 大學(xué)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 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yīng)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 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xùn)|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rèn)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5. 誰能我?guī)臀曳g一下這段古文,選自《禮記·中庸》
【譯文】偉大啊,圣人的道!浩瀚無邊,生養(yǎng)萬物,與天一樣崇高;充足有余,禮儀三百條,威儀三千條。這些都有侍于圣人來實行。所以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養(yǎng)而追求知識學(xué)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鉆研精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xí)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jié)。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自棄,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詩經(jīng)》說:“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讀解】
這一章在繼續(xù)盛贊圣人之道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兩個層次的重要問題。
首先是修養(yǎng)德行以適應(yīng)圣人之道的問題。因為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所以君于應(yīng)該“尊崇道德修養(yǎng)而追求知識學(xué)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鉆研精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xí)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jié)。”朱熹認(rèn)為,這五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yīng)”,最得圣賢精神,要求學(xué)者盡心盡意研習(xí)。其實,五句所論不外乎尊崇道德修養(yǎng)和追求知識學(xué)問這兩個方面,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德育”和“智育”的問題,“又紅又專”的問題。我們今天實施的教育方針,也不外乎是在這兩方面之外加上“體育”一項。其性質(zhì)內(nèi)涵自然有本質(zhì)的不同,但其入手的途徑卻是相通的。
有了德、智兩方面的修養(yǎng),是不是就可以通行無阻地實現(xiàn)圣人之道了呢?問題當(dāng)然不是如此簡單。修養(yǎng)是主觀方面的準(zhǔn)備,而實現(xiàn)圣人之道還有賴于客觀現(xiàn)實方面的條件。客觀現(xiàn)實條件具備當(dāng)然就可以大行其道,客觀現(xiàn)實條件不具備又應(yīng)該怎樣做呢?這就需要“居上下驕,為下不倍”,身居高位不驕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氣概。至于“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的態(tài)度,則是與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一脈相承的,都是對于現(xiàn)實政治的一種處置,一種適應(yīng)。反過來說,也就是一種安身立命,進退仕途的藝術(shù),所以,歸根結(jié)底,還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當(dāng)然,說者容易做者難,看似平淡卻艱辛,要做到明哲保身,的確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要協(xié)“明哲保身,進退始終,不失其道,自非賢達,孰能兼之?”(《杜佑致仕制》)宋代陸游更是直截了當(dāng)?shù)馗袊@道:“信乎明哲保身之難也!”(《跋范文正公書》)
明哲保身,方能進退自如,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這當(dāng)然與那種“事不關(guān)己,高高桂起”的“自由主義表現(xiàn)”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我們切莫把它混為一談。
6. 文言文不可以貌取人選自《禮記·植弓下》
【原文】
季孫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與子貢吊焉(2)。閽人為君在(3),弗內(nèi)也(4)。美哉!曾子與子貢入于其廄而修容焉(5)。子貢先入,閽人曰:“鄉(xiāng)者已告矣(6)。”曾子后入,閽人辟之(7)。涉內(nèi)溜(8),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9)。
君子言之曰:“盡飾之道,斯其行者遠矣!”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植弓》下。②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3)閽(hun)人:看門人。(4)內(nèi)(na):同“納”,使進入。(5)廄(jiu):馬圈。修容:這里指更衣修飾。(6)鄉(xiāng)(xiang)者:剛才。(7)辟(bi):同“避”。(8)涉:來到。內(nèi)溜(liu):室的中央。(9)等:級,這里指臺階的層次。
【翻譯】
季孫的母親死了,哀公前來吊唁,曾子和子貢也來吊唁。由于國君在這里,守門人不讓他們進門。曾子和子貢到馬圈里把儀容修飾了一番。子貢先走進去,守門人說:“剛才已經(jīng)通報了。”曾子隨后進去,守門人讓開了路。他們進入室中央,卿大夫們都離開了原位,魯哀公也從臺階上走下一級,向他們拱手行禮。
君子們說評論這件事說:“盡力整肅儀容,這樣可以暢通無阻啊!”
7. 初中文言文大部分選自哪兒
因為不知道您是哪個版本,所以把所有初中文言文都列舉了,請您自己查看總結(jié)一下
《論語》六則,選自論語的《學(xué)而》《為政》《公冶長》《述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扁鵲見蔡桓公》作者韓非,戰(zhàn)國末年韓國的公子,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之大成. 《宋定伯捉鬼》選自《搜神記》,作者干寶,字令升,東晉蔡人.
《狼》選自《聊齋志異?狼三則》,作者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紫桑人,著名詩人.
《弈喻》選自《潛研堂文集》,作者錢大昕,字曉征,又字辛楣,號竹汀,清朝嘉定人,著有《廿二史考異》,《潛研堂文集》.
《口技》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虞初新志》是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本文作者林嗣環(huán),字鐵崖,清朝福建晉江人.
《活板》選自《夢溪筆談》,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人,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
《核舟記》選自《虞初新志》,本文作者魏學(xué)洢,字子敬,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說虎》選自《誠意伯文集?郁離子》作者劉基,字伯溫,浙江人,有《誠意伯文集》. 《為學(xué)》選自《白鶴堂集》,作者彭端淑,著有《白鶴唐詩文集》.
《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又名濂溪先生,哲學(xué)家.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作者
劉禹溪,字夢得,唐代洛陽人,著名詩人,著有《劉賓客集》. 《傷仲永》,《談孟嘗君傳》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字列御寇.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人,思想家,教育家.
《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
《醉翁亭記》選自《歐陽文忠公集》,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人,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
《曹劌論戰(zhàn)》選自《左傳》,《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jù)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馬說》選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韓愈. 《捕蛇者說》選自《柳河?xùn)|集》,作者柳宗元. 《養(yǎng)魚記》選自《歐陽文忠公集》,作者歐陽修. 《日喻說》選自《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作者蘇軾.
8. 初中文言文
1.他山之石,_可以攻玉.(《詩經(jīng)》)
2._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論語》)
3.良藥苦口利于病,_忠言逆耳利于行_.(《孔子家語》)
4.讀學(xué)而無友,__孤陋而寡聞_.(《禮記》)
5.__運籌帷幄之中_,決勝千里之外.(《史記》)
6.吾生也有涯,_而知也無涯.(《莊子》)
7.品畫先神韻,_論詩重性情.(袁枚)
8.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
9.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10.非淡泊無以明志,_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11.籠天地于形內(nèi),_挫萬物于筆端_.(陸機)
12._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
13._登山則情滿于山_,觀海則意滿于海.(《文心雕龍》)
14.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_.(《文心雕龍》)
15._清水出芙蓉_,天然去雕飾.(李白)
16.三軍可奪帥也,_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17.衣帶漸寬終不悔,_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18._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19.近水樓臺先得月,_向陽花木易為春_. (蘇麟)
20._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21.仰之彌高,_鉆之彌堅.(論語)
22._桃李不言_,下自成蹊.(《史記》)
23.凡人不可貌相,_海水不可斗量_.(諺語)
其中,8、9你原文有錯別字;19、23出處也作了補充。
9. 文學(xué)常識題 選自 ,它是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與
五經(jīng),原為六經(jīng).《莊子》一書首先稱《詩》、《書》、《禮》、《易》、《樂》、《春秋》為六經(jīng).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稱之為“六藝”.其中《樂經(jīng)》散失,只留存下來《樂記》一篇,并入《禮經(jīng)》中,因此在漢朝,以此五本著作作為經(jīng)典,稱為《五經(jīng)》.儒家的五種經(jīng)典,指《易》、《尚書》、《詩》、《禮》、《春秋》.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設(shè)立五經(jīng)博士,奠定了儒家經(jīng)典的尊貴地位.《易》又稱《周易》,包括經(jīng)、傳兩部分.經(jīng)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辭和爻辭共約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編定的.它不僅對于了解殷周時代的哲學(xué)思想、社會生活有極重要的意義,而且保存了一些相當(dāng)罕見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傳,包括系辭、說卦等十個部分,舊稱“十翼”,是東周時人所寫的對于《易》經(jīng)部分的解釋.《尚書》是我國上古時代王室誥命、誓辭和追述古代史跡的著作匯編.最初只泛稱為《書》,其后分為夏、商、周書,以后才稱為《尚書》,義謂上古之書.秦漢之際,《尚書》多亡,獨秦博士濟南伏生壁藏之書.漢初,伏生求得其書,存28篇,教授于齊魯之間.這部《尚書》以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此外,漢代還有《古文尚書》,據(jù)說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詩》,又稱《詩經(jīng)》.漢初傳授《詩》的有齊、魯、韓三家,都立于學(xué)官.毛公亦傳,未得立.后來,三家詩亡缺,毛詩獨傳,因此《詩》又稱《毛詩》.《詩》今存305篇,各篇時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詩》不僅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會風(fēng)貌的珍貴材料.《禮》,漢時指《儀禮》,后世指《禮記》.《儀禮》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一部禮儀制度的匯編.漢世所傳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劉向《別錄》本.《禮記》是西漢時人所編定的儒家關(guān)于禮的闡釋,分為《小戴禮》和《大戴禮》兩種,戴圣所編49篇并由鄭玄作注的為《小戴禮》,戴德所編85篇稱為《大戴禮》.《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它按年、時、月、日記載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時,故名《春秋》.現(xiàn)存《春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記242年間史事.雖然文句簡短,但對當(dāng)時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價.后人為其作注解,流傳下來的有《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
古文翻譯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意思是:
品德低下的人閑在家里總是做些損人利己的事,方方面面都是,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又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去彰顯自己的美德。?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