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百草干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以及百草干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蝶戀花古詩?
蝶戀花 蘇軾 宋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
蘇軾
密州上元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蝶戀花
蘇軾
記得畫屏初會遇。
好夢驚回,望斷高唐路。
燕子雙飛來又去,紗窗幾度春光暮。
那日繡簾相見處,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縷。
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
晏殊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1] 。羅幕輕寒[2] ,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3]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4] ,山長水闊知何處!
蝶戀花
晏殊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蝶戀花
作者: 李清照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水又斷,瀟瀟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蝶戀花
作者: 李清照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倚,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蝶戀花
作者: 李清照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人似春將老。
蝶戀花
作者: 歐陽修
幾日行云何處去,忘了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里無尋處。
蝶戀花
作者: 歐陽修
面旋落花風蕩漾。柳重煙深,雪絮飛來往。雨后輕寒猶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悵。
枕畔屏山圍碧浪。翠被花燈,夜夜空相向。寂寞起來褰繡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蝶戀花
作者: 歐陽修
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什么意思
草千花寒食路 香車系在誰家樹 的意思是:
在這寒食節的日子里,百草千花開滿了整個的道路,那美麗的香車又是停系在誰家的樹底下呢?
"陌上"的意思是 路上
寒食:節令名,清明節前一天(或說清明前兩天)。相傳起于晉文公悼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節后另取榆柳之火,以為飲食,謂“新火”。
描寫清明寒食節的古詩
清明節古時又稱為寒食節,以下是我整理的描寫清明寒食節的古詩,歡迎參考閱讀!
鵲踏枝·幾日行云何處去
五代:馮延巳
幾日行云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里無尋處。
譯文
這幾天,他象流云飄哪里?忘了回家,不顧芳春將逝去。寒食路上長滿了野草閑花。他車馬又在誰家樹上系?
淚眼倚樓不斷自言語,雙燕飛來,路上可與他相遇?紛亂春愁如柳絮,夢中到哪尋他去?
鑒賞
這首詞從字面看,是描寫一女子對她游蕩在外的丈夫久久不歸既埋怨又難以割舍的纏綿感情。從一開頭的“行云何處去”到最后的“夢里無尋處”,女主人公的情感始終在怨嗟與期待、苦悶與尋覓的交織中徘徊。作為一首優秀的閨情詞,由于抒情的深刻與典型,往往容易喚起人們更廣泛的聯想,因而這首詞中所抒發的“忠厚纏綿”之情,似乎也概括了更廣泛的人生體驗。
詞寫閨怨。上片以飄蕩不歸的行云,比作浪子。
“幾日行云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這三句是閨中少婦的幽怨之詞,表現出她對情郎的惦念。這里以“行云”比喻在外四處游蕩的情郎,非常形象貼切。“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春將暮”字面上是指春光將盡,亦指女子的美好年華將逝,這兩句為女子的自問自答之詞,充滿無窮悲嘆:美好的春光將要逝去了,而情郎卻仍不見歸來。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百草千花”,用辭也典麗雙關,暗中包括那些招蜂引蝶的女人,頗帶鄙薄意識。“香車”,代丈夫的行蹤。車子停在誰家樹下,意指丈夫在誰處冶游。這樣寫,既切合女主人公倚樓眺望的情景,又形象鮮明,情思宛轉,耐人反復尋味。
下片則寫閨中少婦的孤獨與凄苦,她眼含淚水,倚立樓頭,不免如癡如呆,獨自念念叨叨。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她想到自己的丈夫在外縱行放蕩,心中是多么的悲傷呀。“淚眼”寫其憂傷;“倚樓”寫她對丈夫的盼望;“頻獨語”三字,把女主人公那種傷心欲狂的精神狀態清晰地刻畫出來。“雙燕”兩句是她的詢問,她頻頻問那歸來的雙燕是否見到自己的夫君。燕子無情,怎聽得懂她的言語,這一問極寫女主人公之癡。
“撩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里無尋處。”問燕燕無語,這令她多么惆悵,多么悲痛,心中那春愁頓時如柳絮一般,凌亂無序。這里詞人以柳絮喻愁,將無形之愁具體化,極寫其紛亂。“悠悠夢里無尋處”,既然他不歸,她又那般惦念著他,那么便到夢里將他尋覓吧,但夢卻那般悠長,令她茫然而不得尋覓。這最后兩句寫得千回百轉,情意纏綿,形象地表達了女主人公的哀怨與癡情。
這首詞連用了三個問句:“幾日行云何處去?”“香車系在誰家樹?”“雙燕飛來,陌上相逢否?”一次比一次問得更迫切,從而描繪出女主人公越到后來越瀕近絕望的心情。這是一種層層加碼式的手法。雙燕尚懂得歸來而人卻不知,離愁被春光撩撥得像悠悠揚揚的柳絮,漫天飛舞,使你在夢里也覓不到蹤跡。作者以輕靈縹緲之筆寫朦朧夢境,怨而不怒,蘊藉深婉,可謂別開新境。
寒食寄京師諸弟
唐代: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譯文
雨中的寒食節更顯得寒冷,我獨自坐聽江上黃鶯的鳴叫。
端著酒杯賞花時又想起了杜陵家幾個弟弟,寒食時,杜陵這一帶已是野草青青了。
賞析
韋應物詩集中收錄寄諸弟詩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手足情深的詩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發自胸臆,所以這首詩雖只是即景拈來,就事寫出,卻令人感到蘊含深厚,情意悠長。
就章法而言,這首詩看似平鋪直敘,順筆寫來,而針線極其綿密。詩的首句從近處著筆,實寫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從遠方落想,遙念故園寒食的景色。這一起一收,首尾呼應,緊扣詩題。中間兩句,一句暗示獨坐異鄉,一句明寫想念諸弟,上下綰合,承接自然。兩句中,一個“獨”字、一個“想”字,對全篇有穿針引線的妙用。第二句的“獨”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筆;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獨”字生發,又統轄下句,直貫到篇末,說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諸弟而聯想及之。從整首詩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鉤連,一氣流轉,渾然成章的。
當然,賓雖然不能無主,而主也不能無賓。這首詩的第三句又有賴于上兩句和下一句的烘托。這首詩的一、二兩句,看來不過如實寫出身邊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許多層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寫景象,寒食禁火,萬戶無煙,本來已經夠蕭索的了,更逢陰雨,又在空齋,再加氣候與心情的雙重清冷,這樣一層加一層地寫足了環境氣氛。第二句同樣有多層意思,“江上”是一層,“流鶯”是一層,“坐聽”是一層,而“獨坐”又是一層。這句,本是隨換句而換景,既對春江,又聽流鶯,一變上句所寫的蕭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卻用一個“獨”字又折轉回來,在多層次中更顯示了曲折。兩句合起來,對第三句中表達的“想諸弟”之情起了層層烘染、反復襯托的作用。至于緊接在第三句后的結尾一句,把詩筆宕開,寄想象于故園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進一步托出了“想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遠。
這首詩,運筆空靈,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結尾一句。這個結句,就本句說是景中見情,就全篇說是以景結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間、見風韻于篇外的藝術效果。它與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句,都取意于《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維句是明寫,語意實;這一句是暗點,更顯得蘊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詩人的歸思,也表達了對諸弟、對故園的懷念。這里,人與地的雙重懷念是交相觸發、融合為一的。
寒食還陸渾別業
唐代:宋之問
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夕臥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
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鑒賞
陸渾別業位于洛陽西南之陸渾縣伊水之濱,是宋之問的別墅,公務之暇,他常前往消閑度假。山莊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寂靜安寧的環境,屢屢喚起這位宮廷詩人的山野真趣,故其詩集中有不少以陸渾山莊為題的詩作,大多風格清新秀麗,顯示出一種遠離塵世的純樸幽雅氣息,也抒發了詩人隱藏在“志深軒冕”背后的對大自然的熱愛向往之情。
武則天執政時期,多居于東都洛陽,其近臣文士,亦常隨行左右,詩由洛陽起筆,說明這是宋之問任居洛陽,偶返山莊時所作。“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起句先以洛陽的春意盎然與山中的姍姍來遲的春天對襯。“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陽滿城飛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發”三字,反襯出山野與鬧市之別。一方面山間氣候偏冷,花開較遲,另一方面也說明京洛風塵,熱烈繁囂,而陸渾山中,則清幽得多。起筆二句,似平鋪直敘,字里行間卻透露出詩人洋溢在心底的歡欣輕快的感情。接著,“旦別”句,寫詩人清晨離開洛陽時在河橋一望,春風拂面,楊柳婀娜,在敘述事件的同時,融入洛城風光;“夕臥”句,則承第二句而發,補敘陸渾山中超凡脫俗的清幽景色。這一聯對仗工穩,“旦別”對“夕臥”,點出詩人朝發夕至的行跡;“楊柳風”、“桃李月”,以都市繁華春色與山中水濱的月色清暉相對,極富詩情畫趣;尤其一“月”字,既句中的夜“臥”字,又渲染出幾分清寂離俗的環境氣氛。
五六兩句,以頂針手法,先重復“伊川桃李”,“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發”,具體表現山中遲來的春色。接著“寒食”句回應詩題。清明寒食節,能夠遠離京洛塵世的喧囂,在山間別墅中度過春夜,本來已經很使人舒心暢快,更何況還有酒助興。這兩句繪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詩人此刻舉杯獨酌、無所拘羈的自我形象。詩至此全是寫景抒懷,山景清雅,其情怡然,似有田園牧歌風味。末二句“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詩人自稱鄉間野老,在開懷暢飲之際,歌詠太平盛世。
這首詩前四句處處圍繞洛陽與陸渾山莊的不同來對比描寫,寫洛陽的花團錦簇,楊柳婀娜,是為了映襯山中明月清暉、桃李花發的幽雅,表現自己對清靜山間的喜愛;在寫景的同時,交代行蹤,表現心境,語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極強。后四句主要抒發詩人一旦擺脫京洛回到山野田園的歡欣之情。但通覽全詩,風格清秀,語言輕松自然,與刻板冗滯的奉和應制詩比起來,令人耳目一新。
寒食 / 寒食日即事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賞析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于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寒食上冢
宋代: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譯文
小路可真是細長!高橋不用倚扶嗎?遠處山上的楓葉朦朧色淡,麥田邊的小屋顯得很孤獨。野草一夜間又隨風生長出來,剛過一年的小路就消失了。清明后梨花會生長,到這個季節我很思念你。
感皇恩·寒食不多時
宋代:晁沖之
寒食不多時,牡丹初賣。小院重簾燕飛礙。昨宵風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猶自得,陰晴快。
熟睡起來,宿酲微帶。不惜羅襟揾眉黛,日高梳洗,看著花陰移改。笑摘雙杏子,連枝戴。
鑒賞
這首詞是寫暮春時候少婦的生活與心情的。首先點明詞中女主人公所處的時節是暮春。所處的環境是有重簾的小院。寒食過后不久,街頭巷尾已開始叫賣牡丹,顯示出暮春特點。春天最活躍的燕子飛來飛去。只是由于重重簾幕的障礙,才沒有飛入小院深處,“朱簾隔燕”(晏殊《踏莎行》)正是這少婦心境悠閑,觀察細致所得的景象。這里還沒有寫出這女子的感受,直到“昨宵風雨,只有一分春在”,才從側面流露出她的心情。“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昨夜的風雨使“小徑紅稀”(晏殊《踏莎行》)。花是春的象征。風雨無情,將花摧殘殆盡,所剩無幾。少婦不能不觸目驚心,驚呼“只有一分春在。”九分春色都被雨打風吹去,她怎能不為之惋惜呢!“惜春常怕花開早,更何況落紅無數。”(辛棄疾《摸魚兒》)但這位女主人公惜春而不傷春,更不怨春,而是“今朝猶自得,陰晴快。”她的情緒沒有因暮春時節風雨春殘、群芳紛謝的冷落氛圍所感染,而是陰也快,睛也快。上片末二句是全詞情調轉向愁苦還是轉向樂觀的分水嶺。
下片寫少婦睡起梳妝的舉止動態。熟睡起來,昨夜的酒醉還未全解。兩頰還微帶著昨宵中酒的紅暈。昨夜微醉的倦意也還沒有完全消除。倦態嬌姿,惹人憐愛。正是由于少婦宿酲未解,四肢酥軟,嬌慵無力,懶于下床打水盥洗,才“不惜羅襟揾眉黛,”順手扯過羅衣擦去昨夜畫眉的殘余翠黛。作者描摹少婦的心理、動態,十分細膩、逼真。直到太陽漸漸升高,她的宿酲漸解,倦態漸消,慢慢恢復了平時的活力,這才梳妝打扮,淡掃娥眉,薄施粉黛,“看著花陰移改”,顧盼自憐。這起床梳洗過程,也是溫庭筠《菩薩蠻》詞中少婦“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的另一種表現手法,但都是從女子梳妝的過程、動態來刻畫她的神態和心境的,“花陰移改”是日高的補寫。太陽漸漸升高,花景漸漸縮短,說明這少婦從睡起到起床,到梳冼完畢,到她有閑暇來看“花陰移改”,時間是相當長久的。因為用了“日高”、“花陰移改”這樣的具體形象來描寫,所以時間長久就不覺得抽象了
歇拍,“笑摘雙杏子,連枝戴。”杏子成雙,暗示詞中女主人公內心盼望自己也能成雙成對的微妙心理活動。“笑摘”說明她心情樂觀、開朗。雖然作者當時是暫時獨居,但她相信不久她可以和杏子一樣成雙成對,杏子成了她美好的愿望、未來幸福的象征物,神余言外,趣味雋永。一個“笑”字十分傳神地表現她充滿信心,充滿希望。
這首詞中的女主人公是獨居閨中的,時間又值暮春,一般寫法總是圍繞“閨怨”、“春女多思”作文章,寫女主人公見落花而流淚,看雙燕而傷心;嘆青春將逝,感獨處無歡,愁苦憂思,情懷凄惻。而這首詞卻能不落窠臼,盡管寫的也是暮春獨居的女子,作者卻塑造了一個樂觀、自信、充滿希望的女子形象,具有鮮明的、獨特的個性,這是這首詞的一個重要的特點。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里無尋處。 2、注釋:此詞一作歐陽修詞。 行云: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本以朝云、行雨指女性,此處指人行蹤不定如流云飄浮。 不道:不覺。 百草千花:詞意雙關,即指寒食時節的實景,也暗喻花街柳巷的妓女,白居易《贈長安妓女阿軟》:”綠水紅蓮一朵開,千花百草無顏色。: 寒食:節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說前兩天),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香車:七香車,用多種香料涂飾的車,泛指華麗的馬車。 陌上:本指田間的小路,這里泛指應指馬路。 撩亂春愁如柳絮:煩亂的春愁就如同滿天紛飛的柳絮。 悠悠:一作“依依”。 3、譯文1: 你就像天上飄浮不定的云,不知去了哪里?只知游玩卻忘記了回來,也不管春天就要過去,在花團錦簇的寒食節氣,你的車馬不知停在處。 我含著眼淚獨自倚靠在樓臺上自顧自語,問那雙雙歸來的燕子,來時可曾與你在路上相遇? 我心中繚亂的愁絮就如同空中迷蒙紛飛的柳絮。在迷蒙的夢中你的蹤影也無處尋覓。 譯文2: 遙想著那位出門冶游、樂不思歸的男子,她淚眼倚樓,喃喃自語,發出一連串的疑問:多日不見影蹤,你究竟飄蕩到了何處?春色將暮,你難道還不想歸家?在這百草千花斗艷的游春路上,你的香車又系在了誰家的樹上? 含淚轉問穿簾的雙燕:你們飛來飛去,路上有否見到過他?雙燕不理,翩然遠飛,只剩下一片蒙蒙飛舞的柳絮。亂紛紛的柳絮撩動她的春愁,并把她帶入悠悠蕩蕩的夢中,讓她在飄忽的春夢中繼續追尋他的行蹤。 譯文3: 薄情的郎君如同飄忽的云,不知飛到什么去處。連連數日,忘了返回,全不顧春天已將逝去。正當這寒食清明的時節,百草爭綠,千花競開,而他那輛香車,如今不知拴系在誰家的樹木? 倚樓張望,滿眼珠淚,正逢一雙燕子飛回窠居。我對著燕子癡情地問:歸來的路上可曾與我的郎君相遇?紛亂的春愁如飄飛的柳絮,縱然我情懷一片,怕是連夢里也尋他不住。 譯文4: 幾日來像行雲般到了什麼地方?都忘記回來了,不覺春天又快將過盡。當寒食節那天,路邊長滿各是各的花草,她那美麗的車子究竟停在誰家的呢?我留著淚,斜倚樓上的欄干頻頻自言自語,當那雙燕從田野上飛來的時候,又是否碰見她呢?春天的情緒使人紛亂,像柳花一般,依約的感情,連夢中也無法捉摸。 4、 馮延巳生平見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 5、此詞見于馮延巳《陽春集》。這是一首思婦詞,內容和意境與另一首《蝶戀花》“庭院深深”十分相似。寫愛人如行云游蕩在外而忘歸,春將暮殘,百草千花的寒食踏春路上游人雙雙對對,更顯閨中女子的孤獨,乃至夢中也尋他不見,表現她對愛人的思念和癡情。 上片抒寫女主人公對游蕩不知返的愛人由念極而生怨的復雜感情,那怨情又只表現為“微慍而不怒”,詞中沒有一句正言歷色的遣現,而只有溫柔的嗔怪。句首以問起,問人去何處?“忘了”兩句,言春將暮,而人猶不歸,怨之至,亦傷之至。“百草”兩句,復作問語,問人牽系誰家,總以人不歸來,故一問再問。 換頭,因見雙燕,又和淚問燕可逢人,相思之深、悵望之切,并可知已。。“雙燕”的問句是癡極之語,十分動人。 下片通過女主人公倚樓、獨語、問燕、尋夢等一系列行為和內心活動,抒寫了她滿懷相思與撩亂春愁交織在一起的、纏綿悱惻的情感末二句層深而渾成,與“淚眼問花花不語”有異曲同工之妙。揭出愁思無己之情,即夢裹亦無尋,纏綿悱惻,一往情深。 全詞塑造了一個情怨交織內心的閨中思婦形象。語言清麗婉約,悱惻感人。 6、“ 百草千花寒食路”可用來形容清明時節,郊外野路中花草盛開的美麗景象。“香車系在誰家樹”可用來隱諷伊人不知又在何處逗留。 7、《人間詞話》二五“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詩人之憂生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似之。“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詩人之憂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似之。“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我想驅車前行,但環顧四周,又不知該去向何方——因生在亂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這是為自己如何安身立命而憂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也是一種對“遠方”的守望與追求。兩者同是“憂生”。“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雖然也是驅車奔走在十字路口徘徊不定,不知該向哪里走的樣子,但卻是因“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等憂慮,是走出了自我朝向世間的一種感慨,這也就是所謂“憂世”,至于“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一句有無所寄托,就不是能夠說清楚的事了,所以是否屬憂世之情還是個懸案。人生或許就是一輛馬車,命運的車輪究竟該駛向何方,常常都是個問題。 8、 轉眼又是寒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很多年后被張愛玲翻譯成白話文,則是簡單一句:原來你也在這里。又過很多年奶茶在歌中唱,為什么用盡全身力氣卻換
來半生回憶。
——惟有回憶中的那一個才是西泠松柏下的青驄少年人。這就是現實和理想的差距。
江湖相忘和柴米油鹽都是無可奈何的失去,所有想抓住都是支離破碎的夢境而已。如許經
年,始終記得那一個人的好,只不過因為不再真實。不真實得失卻了他原有的所有缺憾,
反而變成自己精心描繪的神像被供在神壇上膜拜著。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如是而已。 9、春已向晚,夜已遲暮,貨郎早已返回那貧寒卻溫暖的家,即便是你所留戀的風月場,也已經人聲寂寥,門前冷落。依門幾次回首,偶見人影晃動,都以為是你歸來的腳步,然而,華燈初上之時,恐怕你仍然‘誤入藕花深處’,沉醉不知歸路。
人道‘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如今,我真的看見了陌頭的楊柳色,可是我依然是滿城柳絮。不是女子不知愁,不識女子何堪憂?女子不是只懂得濃妝艷抹,也不是只能抱怨情郎夜夜不歸。倘若,你是為求功名京城趕考,妾身會日夜焚香為你祈禱,若你是戎馬戰場鎮守邊疆,妾身也定當為你禱告五帝三皇,若你是四處游學抑或經商,妾身也可安心淺嘗書香。
幾日行云何處去?忘了歸來,不道春將暮。也許在你風流快活的時候,你尚且不知,已到收獲時節,農忙時刻。每逢農忙,舊鄰多是歡暢,喜迎豐收,而我,寧可顆粒無收,因為如果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你也不會留戀風月,你也不會花前醉酒。
淚眼依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繚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里無尋處。痛,已無疾可痛,淚已無淚可流。獨依高樓聲細細,不敢高聲語,向天傾訴,天都不應答,對古樹長嘆,枯樹都已枯萎。對四鄰哀怨,反道落下個不遵婦道的名聲。日日依靠在樓下低語,只有在燕子路過時,向它詢問你的蹤跡,只是它怎能知道我是如何的期盼你歸家,我是如何的孤寂無助。全無結果,全無結果。也許,入夢以后,就可以尋到你的影子,然而入夢又何曾容易,即使可安眠,愁緒也無柳絮一般,漫天飄飛,朦朧一片,無處不在,依稀看到的你的影子,也隨著柳絮而去。
幾日行云何處去?忘了歸來,不道春將暮。淚眼依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繚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里無尋處。
不經離別苦,不知閨中怨。多年后的今天,我多想帶著那個棄你而尋芳訪的男子,一步一叩首的來到你的閨房,釋然你千年的哀怨。 10、宋詞中的女子是油壁車中的女子。 “”她是來會情郎的么?“郎意濃,妾意濃。油壁車輕郎馬驄,相逢九里松。”原知道這人生只不過是一場繁華的浮夢,便不辭隔了世來和你相逢……
宋詞中的女子是橋上的女子。我也曾癡想,千余年前,我定是一個高歌泛夜的士子,對著這煙柳畫船,神馳天外。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當曙光剛剛點染了天際,我便重扶殘醉,來尋那陌上的花鈿……那橋上的女子呵,兀自不肯回首凝睇,只管踏著青石板,提一盞荷燈,走進那曲曲折折的幽巷,留給我的僅是一個弱柳扶風的背影,讓我這個紅塵倦客生發出了“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的嘆惋。 11、怨其實只是一種心態。怨天尤人并不可怕,發發牢騷,嘮叨嘮叨,可能于健康還有利,至少可以排解一下心中不平之氣。怕的是那種撒向人間都是怨,事事處處都是他人的不對,走路碰到一棵樹,都會怪這樹長的不是地方;路上碰到下雨,還會怪老天爺真會挑時候。怨就怨吧,有什么大不了的。開天辟地以來,哀怨總是伴隨著蕓蕓眾生,尤愛光顧女性。有時候,它可能是閨中少婦們詩意的揮灑,如念一念“愿君關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時妍”;有時候,它可能是職業女性們心緒的轉換,如想一想“”幽幽地,淺淺地,淡淡地,看上去更年輕一點,不要因為怨把自己當成徐娘,看上去更多一點嬌愛,不要因為怨連大自然的春光也不看了。要么像竇娥,冤死了,也要留股清氣;要么像李清照,凄凄慘慘戚戚之余,仍不失淑女的姿態。要不然,你就是把欄桿拍遍,把欄桿拍穿,只怕也不減你沖天怨氣。
鵲踏枝·幾日行云何處去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原文:
鵲踏枝·幾日行云何處去
五代馮延巳
幾日行云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里無尋處。(依依一作:悠悠)
譯文:
幾日行云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
這幾天,他像流云飄哪里?忘了回家,不顧芳春將逝去。寒食路上長滿了野草閑花。他車馬又在誰家樹上系?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里無尋處。
淚眼倚樓不斷自言語,雙燕飛來,路上可與他相遇?紛亂春愁如柳絮,夢中到哪尋他去?
注釋:
幾日行云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mù)。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
行云:此指所思情郎。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日。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里無尋處。
淚眼二句:陳廷焯《詞則·大稚集》卷一:“‘雙燕’二語映首章。”
賞析:
這首詞從字面看,是描寫一女子對她游蕩在外的丈夫久久不歸既埋怨又難以割舍的纏綿感情。從一開頭的“行云何處去”到最后的“夢里無尋處”,女主人公的情感始終在怨嗟與期待、苦悶與尋覓的交織中徘徊。作為一首優秀的閨情詞,由于抒情的深刻與典型,往往容易喚起人們更廣泛的聯想,因而這首詞中所抒發的“忠厚纏綿”之情,似乎也概括了更廣泛的人生體驗。
詞寫閨怨。上片以飄蕩不歸的行云,比作浪子。
“幾日行云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這三句是閨中少婦的幽怨之詞,表現出她對情郎的惦念。這里以“行云”比喻在外四處游蕩的情郎,非常形象貼切。“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春將暮”字面上是指春光將盡,亦指女子的美好年華將逝,這兩句為女子的自問自答之詞,充滿無窮悲嘆:美好的春光將要逝去了,而情郎卻仍不見歸來。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百草千花”,用辭也典麗雙關,暗中包括那些招蜂引蝶的女人,頗帶鄙薄意識。“香車”,代丈夫的'行蹤。車子停在誰家樹下,意指丈夫在誰處冶游。這樣寫,既切合女主人公倚樓眺望的情景,又形象鮮明,情思宛轉,耐人反復尋味。
下片則寫閨中少婦的孤獨與凄苦,她眼含淚水,倚立樓頭,不免如癡如呆,獨自念念叨叨。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她想到自己的丈夫在外縱行放蕩,心中是多么的悲傷呀。“淚眼”寫其憂傷;“倚樓”寫她對丈夫的盼望;“頻獨語”三字,把女主人公那種傷心欲狂的精神狀態清晰地刻畫出來。“雙燕”兩句是她的詢問,她頻頻問那歸來的雙燕是否見到自己的夫君。燕子無情,怎聽得懂她的言語,這一問極寫女主人公之癡。
“撩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里無尋處。”問燕燕無語,這令她多么惆悵,多么悲痛,心中那春愁頓時如柳絮一般,凌亂無序。這里詞人以柳絮喻愁,將無形之愁具體化,極寫其紛亂。“悠悠夢里無尋處”,既然他不歸,她又那般惦念著他,那么便到夢里將他尋覓吧,但夢卻那般悠長,令她茫然而不得尋覓。這最后兩句寫得千回百轉,情意纏綿,形象地表達了女主人公的哀怨與癡情。
這首詞連用了三個問句:“幾日行云何處去?”“香車系在誰家樹?”“雙燕飛來,陌上相逢否?”一次比一次問得更迫切,從而描繪出女主人公越到后來越瀕近絕望的心情。這是一種層層加碼式的手法。雙燕尚懂得歸來而人卻不知,離愁被春光撩撥得像悠悠揚揚的柳絮,漫天飛舞,使你在夢里也覓不到蹤跡。作者以輕靈縹緲之筆寫朦朧夢境,怨而不怒,蘊藉深婉,可謂別開新境。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是什么節
前者出自秦觀《鵲橋仙》,寫的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自然是七月初七“七夕節";后兩句中有"寒食"二字,描寫的是寒食節。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