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黃州如何表現豪放,水調歌頭表現手法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水調歌頭黃州如何表現豪放,以及水調歌頭表現手法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譯文 | 注釋 | 賞析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宋代] 蘇軾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落日中卷起繡簾眺望,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的夕陽與亭臺相映,空闊無際。為了我的來到,你特意在窗戶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猶新。這讓我想起當年在平山堂的時候,靠著枕席,欣賞江南的煙雨,遙望遠方天際孤鴻出沒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體會到歐陽醉翁詞句中所描繪的,山色若隱若現的景致。廣闊的水面十分明凈,山峰翠綠的影子倒映其中。
忽然江面波濤洶涌,一個漁翁駕著小舟在風浪中掀舞。見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風賦》,像宋玉這樣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莊子的風是天籟之說的,硬說什么風有雄雌。其實,一個人只要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處之泰然,享受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賞析
這首詞又名《快哉亭作》,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通過描繪快哉亭周圍壯闊的山光水色,抒發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
此詞描寫的對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圍的廣闊景象。開頭四句,先用實筆,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美圖景,展現出一片空闊無際的境界,充滿了蒼茫闊遠的情致。“知君為我新作”兩句,交待新亭的創建,點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關系,反客為主、詼諧風趣地把張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說成特意為自己而造,又寫亭臺窗戶涂抹上青紅兩色油漆,色彩猶新。“濕”字形容油漆未干,頗為傳神。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作者貶官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時作的。快哉亭,在黃州的江邊,張懷民修建。懷民名夢得,又字偓佺,當時也貶官在黃州,與蘇軾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僅欣賞江邊的優美風景,而更加欽佩張的氣度。所以他為張所建的亭起名為“快哉亭”。
水調歌頭這首詞怎樣體現詞人豪放灑脫的風格,請簡要分析.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向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里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于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并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愿,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水調歌頭 黃州快哉亭鑒賞贈張 鑒賞
蘇軾《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原文、譯文及賞析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3]。 長記平山堂上[4],倚枕江南煙雨[5], 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6]。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7]。 堪笑蘭臺公子[8],未解莊生天籟[9], 剛道有雌雄[10]。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11]。 【注釋】 [1]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居于黃州(今湖北黃岡縣)。水調歌頭:曲牌名。詞題一作"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張懷民字偓佺,又字夢得,謫黃州后坦然自適,在長江邊筑亭以陶冶性情,蘇軾為之取名為"快哉亭",并賦此詞相贈。 [2]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宋神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新黨羅織下獄,是為"烏臺詩案"。出獄后謫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元祐間遷翰林學士知制誥,又因反對盡廢新法而遭舊黨排擠。哲宗親政后任用新黨,以譏刺先朝之罪遠謫惠州(治所在今廣東省惠陽縣)、儋州(治所在今廣東省儋縣)。蘇軾是我國歷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詩歌、書法與黃庭堅齊名,詞作最富有開創精神,風格清雄超曠,被視為豪放詞派的創始人。 [3]窗戶濕青紅:承上句"為我新作",指快哉亭窗戶上的青、紅色油漆色澤新鮮。 [4]平山堂:歐陽修于仁宗慶歷年間所建,址在今揚州市瘦西湖蜀岡法靜寺內。王象之《輿地勝記》謂"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檐下"。 [5]倚枕:斜躺著。 [6]醉翁語:歐陽修號醉翁,他詠平山堂的《醉偎香》(一作《朝中措》)詞云:"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7]白頭翁:船夫。 [8]蘭臺公子:戰國時期楚國的宋玉,他曾任蘭臺令。其《風賦》寫他與景差陪同楚襄王游蘭臺之宮,忽然刮起風來,楚襄王披襟當風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然后鋪敘"大王之雄風"與"庶人之雌風"之差別,蘇軾此處反對其說。 [9]莊生天籟:莊子的"天籟"之說。《莊子·齊物論》:"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籟"是能發聲的孔穴,借指聲音。莊子用"人籟"(樂器發出的聲音)比喻區分彼我、善惡、對錯、好壞等差別的認識境界,用"地籟"(風吹孔穴發出的聲音)比喻見其差別而不追求差別的認識境界,用"天籟"比喻與道為一、任運自然、不見任何差別的逍遙、齊物境界。宋玉《風賦》區分"雄風"、"雌風"之差別,故稱其"未解莊生天籟"。 [10]剛道:硬說。 [11]此二句意謂胸中有浩然之氣便可享受千里快哉之風。浩然氣,語出《孟子·公孫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賞析一: 這首詞有其獨到的特色,它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熔為一爐,表現作者身處逆境,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世界,以及詞作雄奇奔放的風格。“其精微超曠,真足以開拓心胸,推倒豪杰”(劉熙載《藝概·詩概》)。全詞通篇描繪了亭上、江上所見之壯美景色。結尾借景抒懷,指出只有胸懷“浩然正氣”的人,才能充分體會和享受自然之妙。三蘇祠博物館有清代大書家何紹基書此詞手跡。 賞析二: 本詞作于東坡貶居黃州的第四年,是蘇軾豪放詞 的代表作之一。全詞通過描繪快哉亭周圍壯闊的山光 水色,抒發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 作者描寫的對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圍的廣闊 景象。開頭四句,先用實筆,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 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美圖景,展現出一片空闊無際的境界,充滿了蒼茫闊遠的情致。“知君為我 新作”兩句,交待新亭的創建,點明亭主和自己的密 切關系,反客為主、詼諧風趣地把張偓佺所建的快哉 亭說成特意為自己而造,又寫亭臺窗戶涂抹上青紅兩 色油漆,色彩猶新。“濕”字形容油漆未干,頗為傳 神。 “長記平山堂上”五句,是記憶中情景,又是對 眼前景象的一種以虛托實的想象式側面描寫。作者用 “長記”二字,喚起他曾在揚州平山堂所領略的“江 南煙雨”、“杳杳沒孤鴻”那種若隱若現、若有若無、 高遠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憶。他又以此比擬他在 “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將“快哉亭”與“平山 堂”融為一體,構成一種優美獨特的意境。這種以憶 景寫景的筆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蘊藉的情致,而且加 強了詞境的空靈飛動。以上五句新穎別致,引人入 勝,通過作者昔日的淋漓興致,傳達出今日快哉亭前 覽勝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虛實結合的筆法,描寫快哉亭下及其遠 處的勝景。下片換頭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藝術手法 展現亭前廣闊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 動心駭目的壯觀場面。詞人并由此生發開來,抒發其 江湖豪興和人生追求。“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三句,寫眼前廣闊明凈的江面,清澈見底,碧綠的山 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平靜的山 水畫卷,這是對水色山光的靜態描寫。“忽然”兩句, 寫一陣巨風,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 一個漁翁駕著一葉小舟,在狂風巨浪中掀舞。至此, 作者的描寫奇峰突起,由靜境忽變動境,從而自自然 然地過渡到全詞著意表現的著重點—— 一位奮力搏擊 風濤的白發老翁。這位白頭翁的形象,其實是東坡自 身人格風貌的一種象征。以下幾句,作者由風波浪尖 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對戰國時楚國蘭臺令宋玉 所作《風賦》的議論。在作者看來,宋玉將風分為 “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是十分可笑的,是 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說教,白頭翁搏擊風浪的壯偉風 神即是明證。其實,莊子所言天籟本身絕無貴賤之 分,關鍵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點浩然 氣,千里快哉風”這一豪氣干云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 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 超凡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 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蘇 軾這種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氣的坦蕩的人生態度, 顯然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這首詞在藝術構思和結構上,具有波瀾起伏、跌 客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特點。下片的描寫和 議論,豪縱酣暢,氣勢磅礴,詞中出沒風濤的白頭翁 形象,猶如百川匯海,含蓄地點明全篇主旨,給讀者 以強烈的震撼。 全詞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既描寫了浩闊 雄壯、水天一色的自然風光,又在其中貫注了一種坦 蕩曠達的浩然之氣,展現出詞人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 大氣凜然的精神風貌,充分體現了蘇詞雄奇奔放的特色。 賞析三: 這首詞又名《快哉亭作》,圍繞作者親自命名的"快哉亭"展開,有意突出"快哉"之意。上片前四句以實筆寫景,目光由遠及近,然后轉入對平山堂的回憶,后四句寫平山堂,實際是以虛筆寫快哉亭,二者風光一致,對歐陽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見得親切。過片五句再次轉回到目前,江面由靜謐安閑而忽然波瀾洶涌,作者視角也由千頃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漁翁。所寫景物的象征意義是很明顯的,那隱沒于煙雨之中的杳杳孤鴻,那忽然而起的驚濤駭浪,那隨浪掀舞的白頭漁翁,寄托著多少作者政治生涯中的感慨!正是因為這諸多感慨,使"快哉"的呼喚更為迫切。最后三句議論和兩句抒情即由此生發出來,表現了作者超然于萬物之上的瀟灑胸襟,以及對心性修養的不懈追求,這是作者尋找的內在超越之路。在這樣的道路上,"一蓑風雨任平生",怎能不感到無限快意呢! 我的答案你滿意嗎?
求采納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你認為蘇軾豁達胸懷在本詞中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作者貶居黃州時,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此詞上片前四句以實筆寫景,目光由遠及近,然后轉入對平山堂的回憶,后五句寫平山堂,實際是以虛筆寫快哉亭,二者風光一致,對歐陽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見得親切;過片五句再次轉回到目前,江面由靜謐安閑而忽然波瀾洶涌,作者視角也由千頃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漁翁,最后三句議論和兩句抒情即由此生發出來,表現了作者超然于萬物之上的瀟灑胸襟,以及對心性修養的不懈追求。全詞熔寫景、抒情和議論于一爐,表現作者身處逆境,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世界,在藝術構思和結構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特點,充分體現了蘇詞雄奇奔放的風格。
此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貶官黃州(今湖北黃岡)。元豐六年三月張懷民也貶官在黃州,與蘇軾的心境相同。他們結識后,因氣味相投而成為好友,交往密切。是年十月十二日蘇軾將往張懷民暫住的承天寺與之一起賞月,寫下了著名的《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十一月,張懷民在其新居西南筑亭,以觀覽長江勝景。蘇軾欽佩張懷民的氣度,為其所建的亭起名為“快哉亭”,并贈其這首《水調歌頭》。朱孝臧校注《東坡樂府》:王案:“癸亥六月,張夢得營新居于江上,筑亭,公榜曰快哉亭,作《水調歌頭》。”其弟蘇轍還為此亭寫了《黃州快哉亭記》。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譯文
落日中卷起繡簾眺望,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的夕陽與亭臺相映,空闊無際。為了我的來到,你特意在窗戶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猶新。這讓我想起當年在平山堂的時候,靠著枕席,欣賞江南的煙雨,遙望遠方天際孤鴻出沒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體會到歐陽醉翁詞句中所描繪的,山色若隱若現的景致。
廣闊的水面十分明凈,山峰翠綠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濤洶涌,一個漁翁駕著小舟在風浪中掀舞。見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風賦》,像宋玉這樣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莊子的風是天籟之說的,硬說什么風有雄雌。其實,一個人只要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處之泰然,享受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賞析
這首詞又名《快哉亭作》,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通過描繪快哉亭周圍壯闊的山光水色,抒發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
此詞描寫的對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圍的廣闊景象。開頭四句,先用實筆,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美圖景,展現出一片空闊無際的境界,充滿了蒼茫闊遠的情致。“知君為我新作”兩句,交待新亭的創建,點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關系,反客為主、詼諧風趣地把張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說成特意為自己而造,又寫亭臺窗戶涂抹上青紅兩色油漆,色彩猶新。“濕”字形容油漆未干,頗為傳神。
“長記平山堂上”五句,是記憶中情景,又是對眼前景象的一種以虛托實的想象式側面描寫。作者用“長記”二字,喚起他曾在揚州平山堂所領略的“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那種若隱若現、若有若無、高遠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憶。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師歐陽修所建,其景色“壯麗為淮南第一”(葉夢得《避暑錄話》)。在當時的情況下,平山堂的文化內蘊的豐富和文化層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體中所共同認可的。他又以此比擬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將“快哉亭”與“平山堂”融為一體,構成一種優美獨特的意境。這種以憶景寫景的筆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蘊藉的情致,而且加強了詞境的空靈飛動。以上五句新穎別致,引人入勝,通過作者昔日的淋漓興致,傳達出當日快哉亭前覽勝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虛實結合的筆法,描寫快哉亭下及其遠處的勝景。下片換頭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展現亭前廣闊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動心駭目的壯觀場面。詞人并由此生發開來,抒發其江湖豪興和人生追求。“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三句,寫眼前廣闊明凈的江面,清澈見底,碧綠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平靜的山水畫卷,這是對水色山光的靜態描寫。“忽然”兩句,寫一陣巨風,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一個漁翁駕著一葉小舟,在狂風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寫奇峰突起,由靜境忽變動境,從而自自然然地過渡到全詞著意表現的著重點——一位奮力搏擊風濤的白發老翁。這位白頭翁的形象,其實是東坡自身人格風貌的一種象征。以下幾句,作者由風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對戰國時楚國蘭臺令宋玉所作《風賦》的議論。作者看來,宋玉將風分為“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說教,白頭翁搏擊風浪的壯偉風神即是明證。其實,莊子所言天籟本身絕無貴賤之分,關鍵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一豪氣干云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蘇軾這種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氣的坦蕩的人生態度,顯然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這首詞在藝術構思和結構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特點。下片的描寫和議論,豪縱酣暢,氣勢磅礴,詞中出沒風濤的白頭翁形象,猶如百川匯海,含蓄地點明全篇主旨,有強烈的震撼力。全詞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既描寫了浩闊雄壯、水天一色的自然風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種坦蕩曠達的浩然之氣,展現出詞人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風貌,充分體現了蘇詞雄奇奔放的特色。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