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粟者民之所種如何翻譯,粟者,民之所種是什么句式

過分想念2023-03-06 05:50歷史44

很多朋友對于粟者民之所種如何翻譯和粟者,民之所種是什么句式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誰知論貴粟疏的翻譯,譯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1),織而衣之也(2),為開其資財之道也(3)。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無捐瘠者(4),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5),加以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6),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7),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8),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9),中人弗勝(10),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11)。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12),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13)。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14);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15),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16),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1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18),履絲曳縞(19)。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20),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21),得以拜爵(22),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23)。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24),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25),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币允怯^之,粟者,王者大用(26),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27),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28),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漢書·食貨志》

在圣明的君王統治下,百姓不挨餓受凍,這并非是因為君王能親自種糧食給他們吃,織布匹給他們穿,而是由于他能給人民開辟財源。所以盡管唐堯、夏禹之時有過九年的水災,商湯之時有過七年的旱災,但那時沒有因餓死而被拋棄和餓瘦的人,這是因為貯藏積蓄的東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準備?,F在全國統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亞于湯、禹之時,又沒有連年的水旱災害,但積蓄卻不如湯、禹之時,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還有潛力,百姓還有余力,能長谷物的土地還沒全部開墾,山林湖沼的資源尚未完全開發,游手好閑之徒還沒全都回鄉務農。

百姓生活貧困了,就會去做邪惡的事。貧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務農,不從事農業就不能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能定居就會離開鄉土,輕視家園,象鳥獸一樣四處奔散。這樣的話,國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墻,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他們。人在寒冷的時候,不會等有了輕暖的皮衣才穿;饑餓的時候,也不會等有了美味才吃;饑寒交迫,就顧不上廉恥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兩頓飯就要挨餓,整年不做衣服穿就會受凍。那么,肚子餓了沒飯吃,身上冷了無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兒子,國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賢明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讓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減輕他們的賦稅,大量貯備糧食,以便充實倉庫,防備水旱災荒,因此也就能夠擁有人民。

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辦法來管理他們,他們追逐利益就象水往低處流一樣,不管東南西北。珠玉金銀這些東西,餓了不能當飯吃,冷了不能當衣穿;然而人們還是看重它,這是因為君主需要它的緣故。珠玉金銀這些物品,輕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國而無饑寒的威脅。這就會使臣子輕易地背棄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隨便地離開家鄉,盜賊受到了鼓勵,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攜帶的財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節里成長,收獲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時間內可以成事。幾石重的糧食,一般人拿不動它,也不為奸邪的人所貪圖;可是這些東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餓受凍。因此,賢明的君主重視五谷而輕視金玉。

現在農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參加勞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夠耕種的土地不超過百畝,百畝的收成,不超過百石。他們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還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勞役;春天不能避風塵,夏天不能避署熱,秋天不能避陰雨,冬天不能避寒凍,一年四季,沒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際往來,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撫養孤老,養育幼兒,一切費用都要從農業收入中開支。農民如此辛苦,還要遭受水旱災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斂,隨時攤派,早晨發命令,晚上就要交納。交賦稅的時候,有糧食的人,半價賤賣后完稅;沒有糧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債納稅;于是就出現了賣田地房屋、賣子孫來還債的事情。而那些商人們,大的囤積貨物,獲取加倍的利息;小的開設店鋪,販賣貨物,牟取利潤。他們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貨物的機會,所賣物品的價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養蠶織布,穿的必定是華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沒有農夫的勞苦,卻占有農桑的收獲。依仗自己富厚的錢財,與王侯接交,勢力超過官吏,憑借資產相互傾軋;他們遨游各地,車乘絡繹不絕,乘著堅固的車,趕著壯實的馬,腳穿絲鞋,身披綢衣。這就是商人兼并農民土地,農民流亡在外的原因。當今雖然法律輕視商人,而商人實際上已經富貴了;法律尊重農民,而農民事實上卻已貧賤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輕賤的;一般官吏所鄙視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上下相反,好惡顛倒,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使國家富裕,法令實施,那是不可能的。

當今的迫切任務,沒有比使人民務農更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從事農業,關鍵在于抬高糧價;抬高糧價的辦法,在于讓百姓拿糧食來求賞或免罰?,F在應該號召天下百姓交糧給政府,納糧的可以封爵,或贖罪;這樣,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農民就可以得到錢財,糧食就不會囤積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納糧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產業的人。從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貨物來供政府用,那么貧苦百姓所擔負的賦稅就可以減輕,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補不足的,法令一頒布百姓就能夠得益。依順百姓心愿,有三個好處:一是君主需要的東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賦稅減少,三是鼓勵從事農業生產。按現行法令,民間能輸送一匹戰馬的,就可以免去三個人的兵役。戰馬是國家戰備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農氏曾教導說:“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墻,有百步之寬貯滿沸水的護城河,上百萬全副武裝的兵士,然而沒有糧食,那是守不住的。”這樣看來,糧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資財,是國家最根本的政務。現在讓百姓交糧買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個人的兵役,這與一匹戰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遠了。賜封爵位,是皇上專有的權力,只要一開口,就可以無窮無盡地封給別人;糧食,是百姓種出來的,生長在土地中而不會缺乏。能夠封爵與贖罪,是人們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獻納糧食,用于邊塞,以此換取爵位或贖罪,那么不用三年,邊地糧食必定會多起來。

(宋心昌)

【注 釋】

(1)食(sì寺)之:給他們吃?!笆场弊鲃釉~用。 (2)衣(yì益)之:給他們穿。“衣”作動詞用。 (3)道:途徑。 (4)捐瘠(jí吉):被遺棄和瘦弱的人。捐,拋棄;瘠,瘦。 (5)不避:不讓,不次于。 (6)地著(zhuó著):定居一地。《漢書·食貨志》:“理民之道,地著為本?!鳖亷煿抛ⅲ骸暗刂?,謂安土也?!?(7)廩(lǐn凜):米倉。 (8)牧:養,引申為統治、管理。 (9)石:重量單位。漢制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10)弗勝:不能勝任,指拿不動。 (11)長(zhǎng掌):養育。 (12)政:同“征”。虐:王念孫以為當作“賦”。 (13)改:王念孫以為本作“得”。 (14)倍稱(chèn襯)之息:加倍的利息。稱,相等,相當。 (15)賈(gǔ古):商人。 (16)奇(jī基)贏:利潤。奇,指余物;贏:指余利。 (17)阡陌(qiānmò千莫)之得:指田地的收獲。阡陌,田間小路,此代田地。 (18)乘堅策肥:乘堅車,策肥馬。策,用鞭子趕馬。 (19)履絲曳(yè業)縞(gǎo搞):腳穿絲鞋,身披綢衣。曳,拖著。縞,一種精致潔白的絲織品。 (20)乖迕(wǔ午):相違背。 (21)縣官:漢代對官府的通稱。 (22)拜爵:封爵位。 (23)渫(xiè謝):散出。 (24)損:減。 (25)車騎馬:指戰馬。 (26)大用:最需要的東西。 (27)五大夫:漢代的一種爵位,在侯以下二十級中屬第九級。凡納粟四千石,即可封賜。 (28)擅:專有。

論貴粟疏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論貴粟疏

[作者] 晁錯 ? [朝代] 兩漢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币允怯^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歲孰且美, *** 大富樂矣。

標簽: 議論 文言文 其他

《論貴粟疏》譯文

在圣明的君王統治下,百姓不挨餓受凍,這并非是因為君王能親自種糧食給他們吃,織布匹給他們穿,而是由于他能給人民開辟財源。所以盡管唐堯、夏禹之時有過九年的水災,商湯之時有過七年的旱災,但國內沒有被遺棄和瘦得不成樣子的人,這是因為貯藏積蓄的東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準備?,F在全國統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亞于湯、禹之時,又沒有連年的水旱災害,但積蓄卻不如湯、禹之時,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還有潛力,百姓還有余力,能長谷物的土地還沒全部開墾,山林湖沼的資源尚未完全開發,游手好閑之徒還沒全都回鄉務農。

《論貴粟疏》注釋

(1)食(sì)之:給他們吃。 “食”作動詞用。

(2)衣(yì)之:給他們穿。 “衣”作動詞用。

(3)道:途徑。

(4)捐瘠(jí):被遺棄和瘦弱的人。 捐,拋棄; 瘠,瘦。

(5)不避:不讓,不次于。

(6)地著(zhù):定居一地?!稘h書·食貨志》:“理民之道,地著為本?!鳖亷煿抛ⅲ骸暗刂?,謂安土也。”

(7)廩(lǐn):米倉。

(8)牧:養,引申為統治、管理。

(9)石:重量單位。漢制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10)弗勝:不能勝任,指拿不動。

(11)長(zhǎng):養育。

(12)政:同“征”。虐:清代王念孫認為當作“賦”。

(13)改:王念孫認為原本作“得”。

(14)倍稱(chèn)之息:加倍的利息。 稱,相等,相當。

(15)賈(gǔ):商人。

(16)奇贏:以特殊的手段獲得更大的利潤。

(17)阡陌(qiān mò)之得:指田地的收獲。 阡陌,田間小路,此代田地。

(18)乘堅策肥:乘堅車,策肥馬。 策,用鞭子趕馬。

(19)履絲曳(yè)縞(gǎo):腳穿絲鞋,身披綢衣。 曳,拖著??c,一種精致潔白的絲織品。

(20)乖迕(wǔ):相違背。

(21)縣官:漢代對官府的通稱。

(22)拜爵:封爵位。

(23)渫(xiè):散出。

(24)損:減。

(25)車騎馬:指戰馬。

(26)大用:最需要的東西。

(27)五大夫:漢代的一種爵位,在侯以下二十級中屬第九級。凡納粟四千石,即可封賜。

(28)擅:專有。

《論貴粟疏》賞析

全文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連論說了重農貴粟對于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決定性意義。作者在說明問題時運用古今對比,農夫與富商大賈的對比,法令與實際情況的對比,使他的主張得到更鮮明的表現,讓統治者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其中特別是對農民現實生活的貧困窮苦的描寫,揭露性很強。

所謂“谷賤傷農”,意思就是說,糧食太便宜了,就會挫傷農民種糧食的積極性,導致產量減少,這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是有很大影響的。因為我國在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農業國,所以歷代的統治者都很重視農業的發展問題晁錯認為蓄積多, *** 心穩,統治穩固;而要增加蓄積,必須想辦法使農民盡心于農業生產。但現狀是農民忙活了一年,到頭來卻只有很少的收益,為了應付各種賦斂,有的甚至“賣田宅,鬻子孫”;而商人無農民之勞,卻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這種差距不可能使農民安心于農業,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務農,在于貴粟”的觀點。他的觀點對于扭轉“谷賤傷農”的狀況是有好處的,對現代社會解決“三農”(指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也是有借鑒意義的,但他尊崇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對待商業和商人也有一些偏頗和不公正之處,讀者閱讀時要注意。

《論貴粟疏》作者晁錯簡介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族,潁川(今河南禹縣城南晁喜鋪)人。漢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眾任太常掌故,后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師)、賢文學。在教導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被太子劉啟(即后來的景帝)尊為“智囊”。因七國之亂被腰斬于西安東市。

晁錯論糧食

《資治通鑒?漢紀七?卷十二》中有關對糧食的論述,值得大家學習。

原文段和翻譯如下:

晁錯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減湯、禹,加以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晁錯對文帝說:“英明的君主在位,百姓不受饑寒的折磨,這并不是君主能親自耕作供給百姓食物,親自織布為百姓做衣服,而是君主為百姓開辟了生財之路。所以堯遇到九年的大澇災,商湯七年的大旱災,而全國并沒有被拋棄的病餓者,其原因就在蓄 積多而預先做了充分的準備。現在海內大一統,土地之廣、人口之眾,不亞于商湯和夏禹時代,再加上沒有持續幾年的旱澇天災,但蓄 積卻沒有那時多,原因何在?是因為土地還有余力沒有利用,百姓還有余力沒有發揮;可生長谷物的土地還沒有全部開墾,山林川澤的財富還沒有全部開發,不從事生產而消耗糧食的游民還沒有全部回歸農業生產。

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民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

“嚴寒之時人們急需衣服,不求輕暖,能御寒就穿;饑餓時急需食品,不求香甜可口,能充饑就吃。饑寒臨身,人們顧不得講究廉恥。人之常情,一天不吃兩餐就會挨餓,一年不做衣服就會挨凍。如果腹中饑餓卻得不到食物,肌膚寒冷卻得不到衣服,即便是慈父也不能保有他的兒子,君主怎么能夠控制住他的百姓呢!英明的君主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引導百姓從事農桑耕織,少收賦稅,多搞蓄積,用來充實府庫,防備旱澇災害,所以才能穩定對百姓的統治。百姓的善惡,就看君主如何去誘導、統治他們;百姓追求財利,就如同水只會向下流而不選擇方向一樣。

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珠、玉、金、銀等物品,餓的時候不能吃,冷的時候不能穿;但是大家都把它們視為珍寶,原因就在于君主使用它們。這些東西輕又小便于收藏,只要拿著握于手掌中的那么一點,就可以周游天下而不受饑寒之苦。這可以使臣子輕易地背叛他的君主,使百姓輕易地離開故鄉,刺激了盜賊的貪欲,使逃亡者得到輕便 的資財。粟、米、布、帛等物,產于土地,按時成長,投入很多人力,不是一天就可以生產出來的;重達數石的粟、米、布、帛,價值有限,一個體力中等的人卻已無法搬運,它不會成為資賊劫奪的目標,但人們一天得不到它們,就得忍受饑寒。所以英明的君主看重五谷而輕視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畮,百畮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馀者也。取于有馀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馀,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允怯^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現在家中有五口人的農民家庭,為官府服徭役的不少于兩個人,能耕種的土地不過一百畝,百畝土地的收獲量不超過一百石。農民春季耕種,夏季鋤草,秋季收獲,冬季貯藏,砍柴,修繕官府房屋,服徭役;春天不能避風塵,夏天不能避暑熱,秋天不能避陰雨,冬天不能避嚴寒,一年四季沒有休息的日子;還有民間的人情往來,吊唁死者慰問病人、贍養父母、哺育子女等負擔,也得從一百石的收獲物中支付。農民如此勤勞困苦,還要再蒙受旱澇災害,官府政令嚴苛而賦稅繁重,不按規定時間征收賦稅,早上發布的政令晚上又有變化。農民家中有資財的,以半價折賣,家中貧窮的,只好去借利息雙倍的高利貸,于是就有人賣土地房宅、賣妻賣子以償還債務了。而那些行商坐賈,實力大的積貯錢財發放雙倍利息的高利貸,實力小的坐在市肆中作買賣,依靠手中囤積的物品,每天游蕩在都市之中,得知皇帝急需某種物品,就把價格提高到兩倍以上。所以商人男的不去耕田耘草,女的不去養蠶紡織,但穿衣服卻非穿華麗的綢緞不可,吃飯非吃好米好肉不可。商人不受農民那樣的辛苦,卻可以得到很多錢財。商人依仗手中大量的錢財,與王侯顯貴結交,勢力超過了一般官員,于是以財利進行傾軋;商人到千里之外遨游,車子在路上前后相望,絡繹不絕。他們乘坐著堅實的車子,鞭策著肥馬,踏著絲制的鞋子,穿著精美的白色綢緞衣服。這就是商人兼并農民、農民破產流亡的原因。 “現在的當務之急,沒有比使百姓從事農耕更重要的了。要想使百姓務農,關鍵在于使全社會把糧食看成為珍寶;使全社會把糧食看做珍寶的方法,在于朝廷 把糧食作為獎懲手段統治百姓??梢哉倌继煜掳傩障蚬俑U納糧食,用以購買爵位免除罪名。這樣,富人可以擁有爵位,農民可以得到錢,糧食就不會被屯積。那些能夠繳納糧食換取爵位的人,都是糧食有余的,收取余糧供給國家使用,就可以減少對貧困百姓收取的賦稅,這就是所說的‘損有余,補不足’,政令一公布就可以給百姓帶來利益?,F行的律令規定:有一匹戰馬的人家,可免除三人的兵役;戰馬,是天下的重要軍事裝備,所以給予免除兵役的優待。神農的教令說:‘有高達十仞的石砌城墻,有寬達一百步的滾沸的護城河,有一百萬全副武裝的士兵,但沒有糧食,那無法守住城池?!纱丝磥恚Z食是君主的重要資本,是國家政治的根本所在?,F在百姓繳納糧食要得到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能免除一人的兵役,這與對有戰馬的人的優待相比較,差得太遠了。封爵的權力,是君主所專有的,由口而出可以無窮無盡;糧食,是百姓所種的,生長于土地而不會缺乏。得到高等爵位和免除罪名,是天下百姓最迫切的欲望;讓天下人輸送糧食到邊境地區,以換取爵位、免除罪名,不用三年時間,邊塞的糧食儲備就必定會很多了?!?/p>

帝從之,令民入粟邊,拜爵各以多少級數為差。

文帝采納晁錯的意見,下令規定:百姓輸送糧食到邊塞,依據輸送糧食的多少,分別授給高低不同的爵位。

錯復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郡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愈勤農,大富樂矣?!?/p>

晁錯又上奏說:“陛下降恩,讓天下人輸送糧食去邊塞,以授給爵位,這是對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擔憂邊塞駐軍的糧食不夠吃,所以讓天下的屯糧崐大批流入邊塞。如果邊塞積糧足夠使用五年,就可以讓百姓向內地各郡縣輸送糧食了;如果郡縣積糧足夠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隨時下詔書,不收農民的土地稅。這樣,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萬民,百姓就會更積極地投身農業生產,天下就會十分富庶安樂了。”

上復從其言,詔曰:“道民之路,在于務本。朕親率天下農,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歲一不登,民有饑色;是從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務。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是吏奉吾詔不勤而勸民不明也。且吾農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將何以功焉!其賜農民今年租稅之半。”

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下詔說:“引導百姓的正確道路,在于讓他們從事農業生產。朕親自率領天下人務農耕種,至今已有十年了,但荒地的開墾沒有增加,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有饑餓之色;這是從事農耕的人還不多,而官吏沒有切實發展農業。朕屢次頒下詔書,每年都鼓勵百姓種植,至今未見成效,這就證明官吏沒有認真地執行詔令去勉勵百姓。況且朕的農民生活很苦而官吏并不去照顧他們,又怎么能勉勵他們從事農業呢!今年把原定征收的土地稅的的一半賜給農民?!?/p>

晁錯原文_翻譯及賞析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族,潁川(今河南禹縣城南晁喜鋪)人。漢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眾任太常掌故,后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師)、賢文學。在教導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被太子劉啟(即后來的景帝)尊為“智囊”。因七國之亂被腰斬于西安東市。 晁錯 主要成就

政治貢獻

重農貴粟

晁錯力主振興漢室經濟,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錯上了一篇《論貴粟疏》。這篇疏繼承了賈誼的重農思想,強調重農抑商。晁錯在這篇疏中細致地分析了農民與商人之間的矛盾,導致農民流亡,糧食匱乏的嚴重狀況。面對這種商人勢力日趨膨脹,農民不斷破產的局勢,晁錯提出重農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建議文帝采取兩個方面的措施:其一,貴五谷而賤金玉。其二,貴粟。這對當時發展生產和鞏固國防,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文帝接受了。

接著,晁錯又給文帝上了一篇關于減收農民租的疏。務農桑,薄賦斂,廣蓄積;號令有時,要求統治者的政治活動不要影響農時;利民欲,即滿足人民的欲望,給老百姓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

移民實邊

對于匈奴的侵擾和西漢王朝中央 *** 的消極的和親政策,晁錯和賈誼一樣,都是不滿的。晁錯對匈奴的態度比較強硬,開始主張武力平定, 此議不為文帝所接受后,他仍主張積極備戰,提出移民實邊的策略。

漢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晁錯給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晁錯并不是主張單純地依賴蠻夷,而是企圖使之與中國的軍隊相結合,使兩軍相為表里,各用其長技,主張主動地向匈奴出擊,被文帝委婉地拒絕了。

接著他又向文帝提出了積極防御的策略,即《守邊勸農疏》和《募民實塞疏》。在《守邊勸農疏》中,晁錯分析了秦王朝戍邊政策的失誤,分析了匈奴民族活動的特點。提出了徙民實邊的主張。晁錯的徙民實邊的主張,屬于一種積極的防御,被文帝所采納。為了使募民徙邊的工作做得更好,晁錯在《募民實塞疏》中又提出了兩條建議:其一,對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其二,要學習古代的方法,將移民按軍事建制嚴格地組織起來。同時,晁錯又在《論貴粟疏》中建議,全國百姓向邊塞輸納糧食,以換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贖罪,這叫納粟授爵。這些由晁錯主張或更定的措施,對漢初的經濟發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對晁錯提出的移民實邊、寓兵于農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諸實施。這個政策不僅在當時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而且開了歷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對后世影響很大。漢武帝時趙充國實行軍屯,三國時曹操的屯田政策,都是晁錯移民實邊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堅定削藩

繼承子孔子的大一統思想和法家限制、打擊“父兄大臣”的思想,贊揚“高皇帝不用同姓為親”的政策,堅決主張“削藩”,認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徊幌髦浞催t,禍大”。

晁錯的削藩主張是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繼承,然而其態度比賈誼更堅決。晁錯始終抓住藩國中最強大也最危險的吳國,不斷進行揭露,態度堅決。同時,晁錯不只是一個政論家,更是一位政治實踐家。晁錯不僅有削藩的言論,而且參與了削藩的行動。在晁錯的策劃下,景帝削吳會稽、豫章郡。

吳楚七國叛亂平息后,景帝下令諸侯王不得繼續治理封國,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中央政權的權力就大大加強,而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晁錯雖然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卻極大地鞏固了西漢王朝的中央政權,并為漢武帝以“推恩令”進一步解決諸侯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文學成就

晁錯是比賈誼稍后較重要的漢初政論散文家。他的文章立論深刻,邏輯嚴密,說服力強;文風樸素無華, 但質實懇切,被后世稱為“疏直激切,盡所欲言”,《賢良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等,被魯迅先生譽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晁錯的政論文立論契合時代熱潮,善于觀察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深識幽顯,見解透辟,能切中要害,剖析利弊。正因如此,晁錯的政論散文切中實際,不發空論。如晁錯的三篇軍事政論散文,《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守邊勸農疏》和《募民實塞疏》提出了徙民實邊的積極防御策略,立論犀利,措施亦切實可行,所以被文帝所采納。

內容上更為正大,意境上更為壯闊。其著論的出發點雖然都是基于建功立業,但落腳點又往往是漢朝的長治久安,并且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為漢朝的鞏固和長盛不衰提議獻策,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大漢氣象的熱情贊頌,具有歷史的厚實感而在意境上更為壯闊,體現出歷史上升時期的風貌。

人物生平

太子智囊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錯出生于潁川(今河南禹縣),年少時師從張恢學習法家思想。漢文帝時期,因能文任太常掌故。 朝廷征召研究《尚書》之人,晁錯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濟南跟隨伏生學習《尚書》,接受儒家思想。學成歸來后,被任命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后升為博士。

晁錯任博士時,上《言太子宜知術數疏》,陳說太子應通曉治國的方法,得到文帝贊賞,拜為太子家令。由于晁錯能言善辯,善于分析問題,深得太子劉啟的喜愛和信任,被太子家譽為“智囊”。

獻策御邊

漢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屢侵邊境,侵擾狄道,文帝發兵征討,晁錯乘機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指出對匈奴的作戰中器械要堅固鋒利,士卒要精兵勁卒,將領要精通軍事,君主要選擇良將。文帝很贊賞,賜給晁錯詔書,以示嘉獎,但并未采納晁錯主動出擊的建議。

晁錯接著又向文帝上了《守邊勸農疏》,提出用經濟措施鼓勵移民,用移民實邊的辦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納。于是晁錯又上《募民實塞疏》,對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漢廷策問

漢文帝前十五年(前165年),晁錯任太子家令時,文帝令大臣們推舉賢良、方正、文學之士,晁錯被推舉為賢良。由文帝親自出題,就“明于國家大體”等問題,提出征詢(即“策問”)。當時賈誼已死,參加對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錯的回答為最好(即《舉賢良對策》),深得文帝嘉許,由太子家令升為中大夫。

此后,晁錯曾多次上書文帝,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文帝雖未采納,但十分賞識他的才能。太子劉啟很贊成晁錯的建議,而袁盎等大臣并不喜歡晁錯,持反對態度。

景帝寵信

漢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劉啟即位,提拔晁錯為內史。晁錯多次單獨晉見景帝,議論國家大事,景帝對他言聽計從,寵信程度超過了九卿,許多法令是經他的手修改訂立的。

丞相申屠嘉心懷忌恨,以晁錯擅自鑿開廟墻為由,報請景帝處死晁錯,晁錯提前得到訊息,申屠嘉未能得逞,只得謝罪而退,不久患病而死。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顯貴。

進言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再次陳述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提議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徊幌髦浞催t,禍大?!?/p>

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會討論,因景帝寵信晁錯,沒人敢公開表示反對,只有竇嬰不同意,從此和晁錯結下了怨仇。

景帝詔令: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ず脱?、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晁錯更改了法令三十條。諸侯嘩然,都強烈反對,憎恨晁錯。

晁錯強行削藩,冒著極大的風險。晁錯的父親勸解無效,服毒自盡。

七國之亂

景帝下達削藩令十多天后,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為名聯兵反叛,是為吳楚七國之亂。景帝聞知訊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

時逢竇嬰入宮,請求景帝召見袁盎。袁盎曾當過吳國丞相,于是景帝問計于袁盎。袁盎認為吳楚七國造反不足為患,并請求景帝屏退旁人,獻策說:“吳楚叛亂目的在于殺晁錯,恢復原來封地;只要斬晁錯,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國,恢復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亂,兵不血刃?!本暗勰涣季?,決定犧牲晁錯以換取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

腰斬東市

袁盎獻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準了這道奏章,此時晁錯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下詔騙晁錯上朝議事。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停車,向晁錯宣讀詔書,腰斬晁錯,當時晁錯尚穿著朝服。

后世評價

學問大家

首先他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晁錯最早是學“刑名之學”的,什么叫“刑名之學”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政治法律的。也就是說晁錯是政法學院或者政法系畢業的。因為學習成績還不錯,而且主要是文字工夫好,就當上了太常掌故。我們要知道,古人判案子很講究判決書的起草,要求判決書寫得很有文采,晁錯很有文采,所以選他做太常掌故。

晁錯時來運轉是什么時候呢?是被太常選拔去讀《尚書》。我們知道,由于秦始皇焚書坑儒,古代的典籍失傳,很多典籍流散在民間,傳人一代一代地沒有了。到了漢文帝的時候,懂得《尚書》的只剩下一個人,叫做濟南伏生,但是等漢文帝找到這個人的時候,他已經九十多歲了,不可能把他請到朝廷來,怎么辦?所以只好下命令說:太常寺不是教育部嗎?選拔一個可造之材,到濟南伏生家里去學。蒼天有眼,太常寺選中的就是晁錯。晁錯在濟南伏生家,跟著濟南伏生學了《尚書》,這就是儒家的學說,他原來學的是法家的東西,現在又學了儒家的東西,這叫做學貫儒法,學問大長,名聲也大長,回到朝廷以后,說起話來是頭頭是道。漢文帝說這是個人才啊,這個人才不能浪費了啊,那就去輔佐太子吧,太子就是后來的漢景帝,于是就任命晁錯做了太子舍人,后來又做了太子門大夫,后來做到太子家令,太子家令是個什么級別呢?算是一個中層干部。

智慧之人

晁錯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口才特別好,能言善辯,他進了太子府以后,太子嘛,他是儲君,就是他等著做皇帝,他平時不管事兒,他沒什么事兒做,晁錯又一肚子學問,就天天跟太子談學問,談得太子對他有點崇拜,經常和他坐而論道。太子的家人也對他有點崇拜,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智囊”。

晁錯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他也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非常關心國家大事,他雖然在太子府里面做一個家令,或者還只是做一個門大夫等等,官職不大,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他時常研究國家大事,向漢文帝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他給漢景帝上了好幾道疏文,其中最有名的是談兩件事情的:一件事情是守邊,一件事情是勸農,這篇疏文后來被收入《漢書》的時候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收入晁錯的本傳,一部分收入《食貨志》,收入《食貨志》的后來被命名為《論貴粟疏》。《論貴粟疏》是一篇有名的文章。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晁錯,他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有辦法的人,還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正因為他是一個有學問的、有思想的、有能力的、還不甘寂寞的人,就命中注定了他會來趟朝政這汪“渾水”,他一定會來管這個國家的事情。

晁錯的第一個問題,是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他在太子府的時候,和朝中的大臣關系就不好,我們看《史記。晁錯列傳》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說袁盎及諸大功臣都不喜歡晁錯,很不喜歡他,你想想,他在太子府里面不過做個舍人,門大夫,家令,并不是什么職權很大的,很重要的官員,只不過喜歡發發議論而已,大家都不喜歡他,一旦他進入中樞,擔任重要職務的時候,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果然漢文帝駕崩,漢景帝繼位以后就重用晁錯。因為漢景帝覺得晁錯是一個“智囊”,所以漢景帝一上臺,第一件事情就任命晁錯為內史。內史是個什么官呢?內史負責的是京城地區所有的行政工作,相當于現在一個首都市的市長,所以晁錯是越過了副部級,直升正部級。這樣一來,晁錯恐怕是有點得意忘形,至少是有點趾高氣揚,仗著漢景帝信任他,不停地提意見,不停地提建議,今天要改革這個,明天要改革那個,漢景帝還言聽計從,都采納他的建議,這一下子弄得朝中的大臣就不太高興了。

能言善辯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它有官場上一整套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規矩,而漢代的政治在漢武帝以前是以道家的治國理念為國家意識形態的,主張清靜無為,主張一動不如一靜,主張以柔克剛??偠灾遣幌矚g折騰,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漢初的那些高級官員基本上是貴族,或者功臣,有的是當年跟著劉邦一起打天下的,雖然能力不一定強,但是熬熬年頭也就慢慢地熬上來了,所以大家對于像晁錯這樣一個靠著能言善辯、夸夸其談就青云直上的家伙,看不上眼。所以晁錯這個時候應該怎么樣呢?應該夾起尾巴做人。他不,今天改革,明天變法,像根“攪屎棍子”,攪得朝廷上下不得安寧,大家對他就忍無可忍。

第一個被惹毛的是當時的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惹毛了以后,找了個岔子就要殺晁錯,找了個什么岔子呢?晁錯不是當內史嗎?那就是首都市的市長,內史有一個辦公機構叫內史府,內史府有一個門朝東邊開,晁錯覺得這個門朝東邊開,出出進進不方便,他就南邊開一個門,南邊是什么?南邊是太上皇的廟,南邊開一個門就把太上皇的廟外面圍墻打一個洞,申屠嘉想,好家伙,太上皇頭上動土啊,大不敬。于是商量說,我們明天上朝的時候彈劾他。不知道這個訊息怎么就走漏了,晁錯得到訊息之后連夜進宮去見漢景帝,就把情況都說了,漢景帝說:這個事情朕給你做主了。

第二天,一上朝,丞相申屠嘉把這個事提出來,漢景帝說:哎呀!這個事兒朕知道了,這個晁錯他是在太上皇廟的墻上開了一個洞,不過那個墻不是內墻,那是外墻。那我們大家都是北京人,知道北京,看看就知道,故宮、太廟都是一圈一圈的好多墻,他開的是最外面的那個,沒戳到里面去,外面那個地方是干什么的呢?是安置閑散官員的,沒什么了不起的。最后漢景帝說了一句關鍵的話,這個事是朕讓他做的。申屠嘉沒有話說了,回到家里吐血而死。就是晁錯一上臺就氣死一個宰相,申屠嘉是什么人???申屠嘉是跟著高祖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啊,這樣的人都搞不定晁錯,還誰能擺平他?晁錯,我們可以想像得出,他在朝中更加是恃寵驕人,不把別人放在眼里。

這里順便要說一下這個申屠嘉,他不是小人。我們去看《史書》對申屠嘉的評價,申屠嘉這個人是一個非常廉潔的清官,叫“門不受私謁”,什么叫“門不受私謁”?就是他在自己家里頭是不接待客人的,其他的官員你不要到我家里來談事,有事咱們上朝,到辦公室去談。袁盎曾經找過申屠嘉,申屠嘉說:袁公有什么事嗎?公事明天到辦公室找辦事員談,如果是私事,本丞相無私事,清官嘛,所以這件事情申屠嘉在這個朝廷當中威望是很高的。你得罪了申屠嘉,你就得罪了一批正人君子。比方說后來聯名上書要殺晁錯的廷尉張歐,什么人,大好人,廷尉我不是說了,是法務部長兼最高法院院長,他辦案子有一個原則,就是他拿了這個判決來了以后,他要看,看了以后,他發現如果這個案子有疑點,比方說證據不足,程式不對,發回去重審,如果交上來的案卷左看右看都挑不出毛病,那確實是證據確鑿,這個人也確實是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能赦免他,他會親自到監獄里去宣讀判決書,流著眼淚,一邊哭,一邊讀,說你犯了什么滔天罪行,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然后弄點好酒好肉伺候你上路吧。是這么一個人,你想這樣一個人都主張殺晁錯,你說晁錯得罪人得罪到什么程度了,我們可想而知了。

性情耿直

從政的晁錯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然而他的性格使他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政治家。

那么晁錯為什么不得人心呢?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政見不和,他主張削藩,其他人主張不動,“道不同,不相與謀”。第二個原因,性格不好,性情耿直,比較認死理。史記和《漢書》講到晁錯的時候都用了四個字:峭、直、刻、深。峭,什么意思呢?嚴厲;直,什么意思呢?剛直;刻,什么意思呢?苛刻;深,什么意思呢?心狠。一個人又嚴厲,又剛直,又苛刻,又心狠,討人喜歡嗎?不討人喜歡。誰會喜歡這樣的人呢?誰會跟這樣的人成為好朋友呢?這樣的人怎么會有一個好的人緣呢,而沒有一個好的人緣,你怎么能在 *** 里面混呢?這就是晁錯性格上的原因。

晁錯的這個性格,我們在電視劇《漢武大帝》里面也看到有表現。晁錯推出削藩的政策以后,朝野嘩然,晁錯的父親就千里迢迢從潁川趕到長安來找晁錯,他是這樣說的:“必須這樣做呀!不這樣做,天子就沒有尊嚴,國家就不得安寧?!蹦敲催@個情節表現了什么,表現了晁錯的忠心耿耿,晁錯是一個既忠心耿耿,又深謀遠慮的人。按說這實在是國家的一個棟梁。但是晁錯的忠心耿耿和他的深謀遠慮都有一點問題,什么問題呢?他是為國深謀遠慮,為自己一點都不深謀遠慮,所以《漢書》對他的評價是:“銳于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而自己要倒霉了,他都不知道。這樣的人,按照我們一般來說的道德標準,這是一個大好人啊,大公無私,一心為公,一往無前,奮不顧身,這不是很好嗎?怎么不好呢?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不能為自己考慮的人,他往往也不能為別人考慮,不懂得民情的人,不懂得那些人之常情的人,也往往不懂國情。國家是什么?國家是具體的人民構成的,人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你不了解人,你就不能以人為本,所謂以人為本,你就是要了解人性、人情,包括人之常情,你不能夠沒有人之常情,一個不把自己生命放在眼里的人,往往也不把別人的生命放在眼里,一個不把自己的生命當回事兒的人,也不會把別人的生命當回事兒,你既然不能把別人的生命當回事兒的話,你怎么為民眾謀福利呢?一個連自己都保衛不了的人,你能夠保衛國家嗎?所以對于這樣一種奮不顧身,我們要一分為二地來看,承認他道德上高尚的一面,也看到他缺陷的一面。

晁錯的詩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币允怯^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歲孰且美, *** 大富樂矣?!獌蓾h·晁錯《論貴粟疏》

論貴粟疏

兩漢 : 晁錯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展開閱讀全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币允怯^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古文觀止 , 議論 , 農業策略

論貴粟疏(節選)閱讀答案附翻譯,論貴粟疏(節選)閱讀答案附翻譯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 )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眾貴之者,( )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 …… 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晁錯《論貴粟疏》節選)

5、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貴五谷而賤金玉  貴:以……為貴

B. 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鬻:同“育”,養育

C.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卑:鄙視

D. 粟有所渫  渫:流通

6、將文言虛詞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最恰當的一項是( )

( )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眾貴之者,( )上用之故也。

A、且 然而 以 B、夫 于是 其

C、夫 然而 以 D、且 而 乃

7、下列用"/"給文中畫 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A.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B. 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C. 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D. 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8、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 本文告誡統治者要做到重視五谷而輕視金玉,提醒國家要重視積蓄糧食,否則人民就不能生活安定,國家也將充滿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

B. 作者指出,要鼓勵種糧的積極性,必須提高糧價,讓老百姓豐收后通過買糧得到封官或贖罪的好處。尖銳地批評了當時重商抑農的錯誤政策。

C. 作者尖銳地指出,當下的社會實際情況是農民生活極度艱辛困苦,而商人們則牟取大量利潤,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讓國家富強穩定,是不可能的。

D. 文中提出如果能從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貨物來供zf使用,那么百姓擔負的賦稅就可減輕 ,這是順乎民心的好事。

9、 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3分)

(2)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3分)

(3)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4分)

象祠記原文_翻譯及賞析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庇柙唬骸昂缓??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抵于奸,則必入于善。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彼股w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歟?吾于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薄鞔ね跏厝省断箪粲洝?象祠記

明代 : 王守仁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薄靶轮玻尉雍酰俊痹唬骸八轨糁匾?,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庇柙唬骸昂缓酰坑斜侵?,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抵于奸,則必入于善。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彼股w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歟?

古文觀止 , 詠物 , 哲學理論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靈鷲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廟。那山下住著的許多苗民,都把他當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順應苗民的請求,把祠廟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時請我做一篇記。我說:“是拆毀它呢,還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說:“是重新修整它?!蔽艺f:“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說:“這座祠廟的創建,大概沒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們居住在這里的苗民,從我的父親、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誠心祭祀,不敢荒廢呢?!?/p>

我說:“為什么這樣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經把它毀掉了。象的為人,作為兒子就不孝,作為弟弟就傲慢。對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責,可是還存留到現在;他的祠廟在有鼻被拆毀,可是在這里卻還興旺。為什么這樣呢?”我懂得了!君子愛這個人,便推廣到愛他屋上的烏鴉,更何況是對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這樣,那么興建祠廟是為了舜,不是為了象??!我猜想像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古代兇暴乖戾的人難道還少嗎?可是象的祠廟卻獨獨能傳到今世。我從這里能夠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進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澤流傳的遼遠長久。象的兇暴,在開始是這樣的,又怎見得他后來不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聽從,那么他已經被舜感化成為慈祥的父親了;如果象還不尊敬兄長,就不能夠說是全家和睦了。他上進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惡;不走上邪路,就說明一定會向善。象已經被舜感化了,確實是這樣?。∶献诱f:“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國家,象不能有所作為呢!”這大概是舜愛象愛得深,并且考慮得仔細,所以用來扶持輔導他的辦法就很周到呢。從這里能夠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夠任用賢人,安穩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澤施給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們懷念他啊。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這也許是仿效舜封象的辦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沒有不能夠感化的人。既然這樣,那么唐朝人拆毀象的祠廟,是根據象開始的行為;現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來的表現。

這個意義,我將把它向世上講明。使人們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樣,還能夠改正;君子修養自己的品德,到了極點,即使別人跟象一樣兇暴,也還能夠感化他呢。

評析

本文為王守仁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時所作。象祠,為紀念虞舜的同父異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據古代傳說,象在其母慫恿下,曾多次謀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為有鼻國國君(其領地在今湖南道縣北)。在傳統觀念中,象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時,道州刺史就曾毀掉當地的象祠。不過,王守仁認為“天下無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說明舜的偉大,從而說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這也是作者一貫倡導的“致良知”的具體例證。

這又是一篇闡明作者“致良知”的觀點的論文。全文從宣君修繕象祠寫起,作者連著用了兩個“胡然乎”的質疑句子帶動了全文。在正面論證“致良知”這一中心內容時,作者采取了層層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們之所以為象立祠,是為了紀念舜,即所謂“愛屋及烏”之意,然后具體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關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作者不再列舉。)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結尾中所說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結論。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諡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

鐘山之英,草堂之靈,馳煙驛路,勒移山庭:夫以耿介拔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潔,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萬乘其如脫,聞鳳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瀨,固亦有焉。豈期終始參差,蒼黃翻覆,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后黷,何其謬哉!嗚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學遁東魯,習隱南郭,偶吹草堂,濫巾北岳。誘我松桂,欺我云壑。雖假容于江皋,乃纓情于好爵。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拉許由,傲百氏,蔑王侯。風情張日,霜氣橫秋。或嘆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游。談空空于釋部,覈玄玄于道流,務光何足比,涓子不能儔。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爾乃眉軒席次,袂聳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風云凄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至其鈕金章,綰墨綬,跨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張英風于海甸,馳妙譽于浙右。道帙長擯,法筵久埋。敲撲喧囂犯其慮,牒訴倥傯裝其懷。琴歌既斷,酒賦無續,常綢繆于結課,每紛綸于折獄,籠張趙于往圖,架卓魯于前箓,希蹤三輔豪,馳聲九州牧。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陰,白云誰侶?磵戶摧絕無與歸,石徑荒涼徒延佇。至于還飆入幕,寫霧出楹,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猨驚。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于是南岳獻嘲,北隴騰笑,列壑爭譏,攢峰竦誚??巫又移郏療o人以赴吊。故其林慚無盡,澗愧不歇,秋桂遣風,春蘿罷月。騁西山之逸議,馳東皋之素謁。今又促裝下邑,浪栧上京,雖情殷于魏闕,或假步于山扃。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蒙恥,碧嶺再辱,丹崖重滓,塵游躅于蕙路,污淥池以洗耳。宜扃岫幌,掩云關,斂輕霧,藏鳴湍。截來轅于谷口,杜妄轡于郊端。于是叢條瞋膽,疊穎怒魄?;蝻w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跡。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南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

北山移文

南北朝 : 孔稚珪

鐘山之英,草堂之靈,馳煙驛路,勒移山庭:

夫以耿介拔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潔,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

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萬乘其如脫,聞鳳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瀨,固亦有焉。

豈期終始參差,蒼黃翻覆

鐘山之英,草堂之靈,馳煙驛路,勒移山庭:

夫以耿介拔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潔,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

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萬乘其如脫,聞鳳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瀨,固亦有焉。

豈期終始參差,蒼黃翻覆,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后黷,何其謬哉!嗚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

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學遁東魯,習隱南郭,偶吹草堂,濫巾北岳。誘我松桂,欺我云壑。雖假容于江皋,乃纓情于好爵。

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拉許由,傲百氏,蔑王侯。風情張日,霜氣橫秋。或嘆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游。談空空于釋部,覈玄玄于道流,務光何足比,涓子不能儔。

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爾乃眉軒席次,袂聳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風云凄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至其鈕金章,綰墨綬,跨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張英風于海甸,馳妙譽于浙右。道帙長擯,法筵久埋。敲撲喧囂犯其慮,牒訴倥傯裝其懷。琴歌既斷,酒賦無續,常綢繆于結課,每紛綸于折獄,籠張趙于往圖,架卓魯于前箓,希蹤三輔豪,馳聲九州牧。

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陰,白云誰侶?磵戶摧絕無與歸,石徑荒涼徒延佇。至于還飆入幕,寫霧出楹,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猨驚。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于是南岳獻嘲,北隴騰笑,列壑爭譏,攢峰竦誚。慨游子之我欺,悲無人以赴吊。

故其林慚無盡,澗愧不歇,秋桂遣風,春蘿罷月。騁西山之逸議,馳東皋之素謁。

古文觀止 , 諷刺散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币允怯^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歲孰且美, *** 大富樂矣?!獌蓾h·晁錯《論貴粟疏》

論貴粟疏

兩漢 : 晁錯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古文觀止 , 議論 , 農業策略《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逼洹斗瘛吩唬骸吧舷虏唤欢煜聼o邦。”蓋上之情達于下,下之情達于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于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于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于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队裨濉吩疲骸熬粘龆暢艘暵穼嬄犝!?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圣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國朝圣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于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后,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屢召大臣于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惟陛下遠法圣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臺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明代·王鏊《親政篇》

親政篇

明代 : 王鏊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鄙w上之情達于下,下之情達于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于視朝數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鄙w上之情達于下,下之情達于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于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于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于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圣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圣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于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后,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屢召大臣于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古文觀止奏議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6571.html

分享給朋友:

“粟者民之所種如何翻譯,粟者,民之所種是什么句式” 的相關文章

全國唐詩宇有多少個(唐詩涵全國有多少人)

全國唐詩宇有多少個(唐詩涵全國有多少人)

今天給各位分享全國唐詩宇有多少個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唐詩涵全國有多少人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中國一共有多少首古詩詞? 數不清的。名篇: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

大風哥哪里人(大風哥劇情介紹)

大風哥哪里人(大風哥劇情介紹)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大風哥哪里人,以及大風哥劇情介紹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大風歌》,真的是劉邦原創之作嗎? 大風歌并不是劉邦原創之作,劉邦出身草莽并沒有這樣的文采,這是他的文官為他創作的。 介紹一下古詩《大風歌》 《大...

歐陽修的作者了哪些古詩(歐陽修的詩代表作)

歐陽修的作者了哪些古詩(歐陽修的詩代表作)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歐陽修的作者了哪些古詩,以及歐陽修的詩代表作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歐陽修的古詩 醉翁亭記[作者] 歐陽修[朝代] 宋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

荀子勸學有多少字 荀子勸學多少字不算標點

荀子勸學有多少字 荀子勸學多少字不算標點

大家好,關于荀子勸學有多少字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荀子勸學多少字不算標點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荀子·勸學》的全文 勸學先秦: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孝經共有多少章 孝經全書共有多少章

孝經共有多少章 孝經全書共有多少章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孝經共有多少章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孝經全書共有多少章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孝經的讀后感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

蘇洵權書出自哪里 書論 蘇洵

蘇洵權書出自哪里 書論 蘇洵

今天給各位分享蘇洵權書出自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書論 蘇洵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權書》是一部怎樣的著作? 那是在北宋年間,“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蘇轍和蘇洵被稱為“三蘇”,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父親。著名文學家蘇軾和弟弟蘇轍20歲左右同科中舉,而他們的父...

孔子的詩句有哪些 孔子的代表詩句

孔子的詩句有哪些 孔子的代表詩句

很多朋友對于孔子的詩句有哪些和孔子的代表詩句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孔子的詩句古詩 1. 關于贊美孔子的詩句古詩 關于贊美孔子的詩句古詩 1.贊美孔子的詩句有哪些 贊美孔子的詩句如下: 1、孔子所嘆,并稱夷吾,民受其恩。...

留侯論有多少子 留侯論是什么意思

留侯論有多少子 留侯論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留侯論有多少子,以及留侯論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留侯論文言文 1. 留侯論的文言文翻譯和答案 留侯論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見⑷辱,拔劍而起,挺身...

孝經共有多少章 孝經共幾章

孝經共有多少章 孝經共幾章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孝經共有多少章,以及孝經共幾章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如何分讀《百孝經》的十八章內容? 《孝經》共十八章。該書出自孔子故居墻壁藏書中。據傳孔壁藏書為孔子裔孫孔鮒于秦末時所藏,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建宮舍,推倒...

五行的古詩有哪些 五行五字的詩有哪些

五行的古詩有哪些 五行五字的詩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五行的古詩有哪些,以及五行五字的詩有哪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含有金木水火土的詩句 1. 關于金木水火土的詩句 2. 關于金木研的詩句 關于金木水火土的詩句 1. 分別描...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