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論有多少子 留侯論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留侯論有多少子,以及留侯論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留侯論文言文
1. 留侯論的文言文翻譯和答案
留侯論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見⑷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臨⑹之而不驚,無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⑽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⑾待天下之士。其平居⑿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雖有賁、育⒀,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⒁,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
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注釋 ①本文為嘉祐六年(1061)蘇軾應“制科”時所上《進論》之一。
留侯即張良,字子房,他是“漢初三杰”之一,輔劉邦定天下,封為留侯。②節:操守。
③這句話的意思是:常人在情感上總有不能忍耐的時候。④見:被。
⑤卒:同“猝”。突然,倉猝⑥臨:逼近。
⑦加:侵凌。⑧挾持者:指懷抱的理想。
⑨圯:yí橋。⑩隱君子者:隱居逃避塵世的人。
⑾刀鋸鼎鑊: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
⑿平居:平日。⒀賁、育:戰國時勇士。
周代時著名勇士,衛人,傳說能力舉千鈞。⒁《史記·留侯世家》:“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此語即說張良暗殺秦始皇的事。⒂伊尹、太公之謀:用智慧化解危機的謀略。
伊尹,商之賢相,名摯。太公,太公望呂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文王時太師。
整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秦始皇當然不能使他驚怕,而項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譯文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斗,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
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
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隱居君子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賢相互提醒告誡的意義。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作神仙,也太荒謬了。
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給張良兵書(而在于使張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正很強盛,秦王嬴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種住在家里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
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沒有再施展本領的機會了。凡是執法過分嚴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勢可以駕馭(連上句意思是:在鋒芒之勢上,是沒有可乘之機的)。
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一次狙擊中求得一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那間隙連一根頭發也容納不下,也太危險了! 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里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里太不值得。
張良有超過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僥幸所以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憑借這點而成就大功業,所以到最后,老人說:“這個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 *** 身體、牽了羊來迎接。莊王說:“國君能夠對人謙讓,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棄對鄭國的進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於困境,他到吳國去做奴仆,好幾年都不懈怠。
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愿,卻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那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余,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挫。
2. 古文《留侯論》翻譯
留侯論全文: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
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為深惜者也。
是故倨做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斃。
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人,不稱其志氣。
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留侯論》譯文 在古代稱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氣度和節操。普通人遇到了難以忍受的事情時,就會撥出劍來,沖上去撈斗,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對于意外事件的突然降臨一點也不驚慌,無緣無故對他加以侮辱能夠不被激怒,這就是因為他的抱負十分宏大,志向特別高遠的緣故。 張良在圮上接受一位老人贈兵書的傳說,這件事確實太怪誕不經了。
那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隱居的君子,特意出來考驗張良的呢?看他們各自都有不便道破的深意,是有大智者在相互進行著揣摩和試探。世俗之見把圮上老人看作鬼神本來就已經錯了,還把老人的用意看作是向張良授書就更不對了。
當韓國滅亡,秦國正處在強盛的時候,秦國用刀、鋸、鼎、鑊等種種酷刑,來對付天下有才能的人。平白無故道到殺戮的人,真是難以計其數。
那時即使有古代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也無法施展他們的本領。像秦始皇那樣施行嚴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他的鋒芒的確勢不可擋,但是等到他疲憊的時候卻有機可乘。
然而少年張良卻不能忍耐一時的激憤,想用個人的力量,在一次阻擊之中逞強。張良雖然僥幸沒有死,但實際上生死之間連一根頭發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險呵!貴族子弟,不愿死于盜賊之中,這是為什么?這就是他們懂得生命的可貴,不屑于在同盜賊相斗中死去。
像張良這樣出類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樣去深謀遠慮,卻只想采用荊軻與聶政那樣行刺的小計謀,企圖在僥幸中保存性命,這正是圮上那位老人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正因為如此,老人才故意在他面前擺出高傲無禮的姿態,讓他受到狠狠地 *** ,如果能夠忍受下去,他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業。
(他真的忍受下來了)所以老人才說:“這小子是可以教好的!” 楚莊正在宣公十二年討伐鄭國時,鄭襄公曾袒露著上身,牽著羊去迎接他以表示臣服。楚莊王說:“一國之君能這般屈己尊人,他的百姓必定信服他并為他賣命。”
于是他下令退兵言和。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困于會稽山上,被迫帶著臣妾到吳國去做人質,在那里整整三年沒有流露出任何厭倦與不滿。
少時張良雖有復仇大志,卻不能屈己尊人,這不過是凡夫俗子的勇猛。那位圮上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余,但擔心他缺乏度量,所以才無情地挫傷他那年輕氣盛的剛 *** 躁的脾氣,讓他能夠忍受那些微不足道的憤怒,而去實現他遠大的謀略。
圮上老人與張良平生素不相識,突然在荒野相遇,卻傲慢地命令張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張良卻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點也沒有驚詫憤怒的情緒,這就說明張良已經成熟了,秦始皇已經不能驚擾他的謀略而使其盲動,項羽也無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險了。 現在來看劉邦、項羽爭奪天下,最后劉邦之所以能勝,項羽之所以失敗,完全就在于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
項羽正因為不能忍耐,雖然所向無敵,但他濫用武力任性暴怒終歸失敗。劉邦卻能夠忍耐,保存實力發展壯大,等待時機而最后消滅項羽。
這完全是張良給他謀劃的結果。后來當淮陰侯韓信奪取齊地之后請求劉邦封他為假王時,劉邦大怒,立刻從言語和面部表現出來。
從這里可以看出,劉邦還是不善于忍耐,要不是張良及時勸阻他能最終獲得勝利么? 司馬。
3. 文言文留侯論原文是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
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為深惜者也。
是故倨做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斃。
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人,不稱其志氣。
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4. 文言文《留侯論》的翻譯
客問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2],以求報韓。’既擊始皇搏浪沙中[3],終輔漢滅秦,似矣。韓王成既殺[4],酈生說漢立六國后[5],而子房沮之[6],何也?故以為子房忠韓者,非也。”
魏子曰:“噫,是烏足知子房哉[7]!人有力能為人報父仇者,其子父事之,而助之以滅其仇,豈得為非孝子哉?子房知韓下能以必興也,則報韓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報韓仇者,莫如漢,漢既滅秦,而羽殺韓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 六國立則漢不興,漢不興則楚不滅,楚不滅則六國終滅于楚。夫立六國,損于漢,無益于韓。不立六國,則漢可興,楚可滅,而韓之仇以報。故子房之地決矣。”
“子房之說項梁立橫陽君也,意固亦欲得韓之主而事之,然韓卒以夷滅[8]。韓之為國與漢之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氣[9],勸羽急擊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為愚。且夫天下公器非一人一姓之私也[10],天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11],則天以為子,而天下戴之以為父。子房欲遂其報韓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禍亂之君,故漢必不可以不輔。夫盂子,學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說列國,惓惓于齊梁之君[12],教之以王[13]。夫孟子豈不欲周之子孫王天下而朝諸侯?周卒不能;兩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為天下也,顧欲責子房以匹夫之諒[14]、為范增之所為乎?亦已過矣!
注釋:
[1]留侯:張良,字子房,其先韓人,祖、父皆仕韓。秦滅韓后,張良為漢劉邦謀臣,輔漢滅項羽,定天下,受封為留侯。[2]《史記留侯世家》載,韓國被秦吞滅后,張良連弟弟死了都不辦喪事,用全部家財來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3]博浪沙:地名,今河南省原陽縣東南。秦始皇東游,張良和刺客埋伏在博浪沙,用大鐵錘擊始皇,誤中副車。始皇大怒,大索天下十日,沒有捉住張良。[4]韓王成:韓國的諸公子,名成,人稱橫陽君。張良曾經游說項梁立橫陽君為韓王,項梁乃從,后為項羽所殺。[5]酈生:酈食其(yì jī),劉邦的策士。他曾經向劉邦獻策,要劉邦分封土地給六國后代,并授予他們王印,這樣天下就會臣服,楚國也會來朝拜,恰好張良有事來謁見劉邦,知道劉邦已同意酈生的建議,當即勸阻劉邦,說:“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劉邦大罵酈生,急忙派人銷毀已刻好的封印。[6]沮:阻止。[7]烏:何。[8]夷滅:消滅。夷,平,誅鋤。[9]范增:項羽的謀臣,被尊為亞父,他屢次勸項羽殺劉邦,項羽不聽,后郁憤病死。沛公:劉邦。[10]公器:指名位、爵祿等。[11]水火:喻困苦患難。[12]惓惓:同“拳拳”,誠懇深切之意。[13]王(wàng):成就王業。[14]顧:卻,反而。匹夫:庶人,平民。諒:忠誠守信。
===================================================
我再口頭翻譯一下:
客人問魏子說:"有的人說:'張子房的弟弟死了,但不下葬,是為了報答韓國'既然在搏浪沙打擊秦始皇(PS.這里插段故事:[秦滅韓。當時
子房還很年輕,沒有來得及做韓國的官,但國破家亡卻讓他嘗到了切
膚之痛,于是不惜傾家蕩產而謀求刺客,以滅暴秦,報家國之仇。后
來,他終于訪得一位力士,認為可堪重托,便鑄鐵為椎,重一百二十
斤,趁始皇東巡之際,讓那位力士潛伏道旁,待始皇車隊駛過,力士
借風沙作掩護,奮力拋出鐵椎,卻誤中了副車,沒有成功。])最后輔佐大漢消滅了秦國,好象是這樣.韓王成既然被殺了,酈食其游說漢(指劉邦)分封土地給六國后代,而張子房阻止了了這種做法.為什么呢?所以認為張子房是忠與韓國的,不是這樣的."
魏子說:“呵呵(我翻譯的,有特色吧?),是多么了解張子房啊!別人有能力幫人報父仇,那個人輔佐他,而幫助他以報自己的仇,這不是孝子嗎?子房知道韓國的后人能夠憑自己的力量復興,只報滅韓大仇就夠了.天下能報韓國被滅大仇的,只有大漢.漢既然已經滅了秦,而韓王被殺,是張子房的個人仇恨,以前是秦國現在有是楚國了.繼續留著六國的話則大漢不能興盛強大,大漢不能強大就無法消滅楚國.楚國不能消滅則六國終將會被楚國所消滅.宗上所述留著六國,對大漢沒有好處,對韓國也沒好處.不留著六國,大漢可以興盛強大,可以消滅楚國,而且韓國的仇也可以報,所以張子房這樣決定."
留侯論的作品原文
留侯論(1)
客問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2),以求報韓。’既擊始皇博浪沙中(3),終輔漢滅秦,似矣。韓王成既殺(4),酈生說漢立六國后(5),而子房沮之(6),何也?故以為子房忠韓者,非也。”
魏子曰:“噫,是烏足知子房哉(7)!人有力能為人報父仇者,其子父事之,而助之以滅其仇,豈得為非孝子哉?子房知韓下能以必興也,則報韓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報韓仇者,莫如漢,漢既滅秦,而羽殺韓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六國立則漢不興,漢不興則楚不滅,楚不滅則六國終滅于楚。夫立六國,損于漢,無益于韓。不立六國,則漢可興,楚可滅,而韓之仇以報。故子房之地決矣。”
“子房之說項梁立橫陽君也,意固亦欲得韓之主而事之,然韓卒以夷滅(8)。韓之為國與漢之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氣(9),勸羽急擊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為愚。且夫天下公器非一人一姓之私也(10),天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11),則天以為子,而天下戴之以為父。子房欲遂其報韓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禍亂之君,故漢必不可以不輔。夫盂子,學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說列國,惓惓于齊梁之君(12),教之以王(13)。夫孟子豈不欲周之子孫王天下而朝諸侯?周卒不能;兩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為天下也,顧欲責子房以匹夫之諒(14)、為范增之所為乎?亦已過矣!
留侯論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留侯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根據《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證了“忍小忿而就大謀”、“養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筆縱橫捭闔,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留侯論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留侯論文言文翻譯及注釋資料,僅供參考。
留侯論文言文原文
留侯論
作者:蘇軾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⑵。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見⑷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臨⑹之而不驚,無故加⑺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⑽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⑾待天下之士。其平居⑿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⒀,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⒁,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留侯論文言文翻譯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斗,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隱居君子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賢相互提醒告誡的意義。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作神仙,也太荒謬了。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給張良兵書(而在于使張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正很強盛,秦王嬴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種住在家里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沒有再施展本領的機會了。凡是執法過分嚴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勢可以駕馭(連上句意思是:在鋒芒之勢上,是沒有可乘之機的)。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一次狙擊中求得一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那間隙連一根頭發也容納不下,也太危險了!
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里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里太不值得。張良有超過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僥幸所以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憑借這點而成就大功業,所以到最后,老人說:“這個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了羊來迎接。莊王說:“國君能夠對人謙讓,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棄對鄭國的進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於困境,他到吳國去做奴仆,好幾年都不懈怠。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愿,卻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那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余,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為什么這樣說呢?老人和張良并沒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仆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然而不覺得怪異,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驚懼他和項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于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項羽不能忍耐,因此戰爭中是百戰百勝,因此隨隨便便使用他的刀鋒(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實力)。漢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鋒銳的戰斗力,等到對方疲敝。這是張良教他的。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為此發怒了,語氣臉色都顯露出來,從此可看出,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氣度,不是張良,誰能成全他?
司馬遷本來猜想張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偉的,誰料到他的長相竟然像婦人女子,與他的志氣和度量不相稱。啊!外柔內剛,這就是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吧(言外之意:正因為張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盡管他狀貌如婦人,卻能成就大業,遠比外表魁梧的人奇偉萬倍)!
留侯論文言文注釋
①本文為嘉祐六年(1061)蘇軾應“制科”時所上《進論》之一。留侯即張良,字子房,他是“漢初三杰”之一,輔劉邦定天下,封為留侯。
②節:操守。
③這句話的意思是:常人在情感上總有不能忍耐的時候。
④見:被。
⑤卒:同“猝”。突然,倉猝⑥臨:逼近。
⑦加:侵凌。
⑧挾持者:指懷抱的理想。
⑨圯:yí橋。
⑩隱君子者:隱居逃避塵世的人。⑾刀鋸鼎鑊: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⑿平居:平日。⒀賁、育:戰國時勇士。周代時著名勇士,衛人,傳說能力舉千鈞。⒁《史記·留侯世家》:“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此語即說張良暗殺秦始皇的事。⒂伊尹、太公之謀:用智慧化解危機的謀略。伊尹,商之賢相,名摯。太公,太公望呂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文王時太師。整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秦始皇當然不能使他驚怕,而項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
留侯論創作背景
宋仁宗嘉佑五年,蘇軾被任命為河南福昌縣今河南伊陽西主簿屬正九品。蘇軾未赴任,經歐陽修、楊畋等推薦,寓居懷遠驛,精心準備制科考試。試前,蘇軾上楊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進策》、二十五篇《進論》,《留侯論》就是《進論》中的一篇。[5] [4]
留侯論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留侯論》并不全面評論張良的生平和功業,而只論述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觀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過人之節。這個問題過去未有人道及,是作者的創見。
開頭一段是立論,提出能忍、不能忍這個命題。“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是泛言,舉凡忠勇、堅毅等等超乎常人的節操,全都包括在內。以下則扣住《留侯論》本題,加以申說,將“過人之節”具體到“忍”字。說“忍”,又是從“‘勇”字來說,提出匹夫之勇不算勇,只有“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也就是說,能忍,才是大勇;而其所以能忍,又是因為抱負甚大,志向甚遠的緣故。表面看來,勇和忍似乎是對立的,作者卻指出了它們的統一性,充滿辯證法,非常精警深刻。這是作者的基本論點,也是全篇的主意。雖然這里并未指名,實際是對張良而言。以下全是對張良的具體論證。
文中舉了張良狙擊秦王、進履受書、勸說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三件事。這三件事表面看來似無關連,但作者卻敏銳地看到了它們之間的聯系,由此提出了他的獨創見解。
第二段先從前兩件事說。人們孤立地看圯上老人贈書事,因而把一些神怪傳聞當作真實。作者把這件事同張良狙擊秦王聯系起來,把他為韓報仇不能忍小忿,逞匹夫之勇,與成大事所需要的大忍耐聯系起來,指出這是秦時的隱士對張良忍耐心的考驗觀察,其用意并不在書的授受。指出老人的行動所暗示的,都是圣賢間互相警示勸戒的道理。這幾層意思緊密鉤連,互為論證,結構非常嚴密。拂去老人贈書的神奇色彩,關系到基本立論,因為如果這真是神怪的行為而非人事,就無法按常理論之。老人贈書的用意,則是從張良和老人的行動本身這兩個方面來論證。從張良講,他狙擊秦王的行動,是“不忍忿忿之心”的表現,這種荊軻、聶政式的刺殺行為,在當秦勢方盛時無異于白白送死。老人因為痛惜其才,才“出而試之”,故意用傲慢無禮的舉動“無故加之”,極力摧折侮辱他,以磨煉他的性格,“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其“能有所忍”。從老人說,他對張良的一系列折辱舉動,顯然不是出于無心。當老人故意走到張良跟前墮履又命他取履時,張良“欲毆之”,仍有不能忍之心;因念其年老而下橋取履是“強忍”著,老人豈有不知,故又提出更帶侮辱性的要求:替我穿履!張良想,既已為老人取履了,就再替他穿上吧。這“能忍”的程度又進了一步,但老人還要再看看。他以足受履,笑而去,行了里許路,見張良只是目送著他,并無異常的表現,這才再走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矣!”這就自己道出了有意試察的用心。太史公的筆墨也很傳神:寫張良“欲毆之”,“強忍”,“業為取履,因履之”,“殊大驚,因目之”,一連串帶動作的心理描寫把個“忍”字的深化過程刻畫得絲絲人扣。隨后因“平明”、“雞鳴”赴約仍然遲到而一再受到怒責,終于以“夜未半”即往,得到老人的首肯,完成了“忍”’的磨練。這給作者取為立論主題提供了材料。如果老人的用意是在贈書,只須將書授與即可;之所以“深折之”,正說明“意不在書”。“且其意不在書”,而在使張良能忍,二者實為一個意思。
為了加強說服力,第三段又引史為證,再次申說上段之意。文中先引鄭伯能忍而不戰退敵,勾踐能忍而終滅吳國,以見忍的極端重要性,說明圯上老人何以要“出而試之”。又概述老人“深折”張良的情景,證明他的舉動確實是對張良的考察試驗。前者是從動機講,后者是從事實講,行動的目的則是“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化用《論語·衛靈公》“小不忍則亂大謀”語意,即上文所謂“圣賢相與警戒之義”),后來的結果則是使張良達到了“秦皇帝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的境界。
以上都是就張良早年的兩件事而言,第四段又舉他后來在劉邦項籍斗爭中的一個例證以實之。沒有這個例證,張良在坦上的表現,可以視為偶然;有了這個例證,上面的論證才開花結果,落到實處。這段的精妙之處在于,作者不是孤立地講張良,而是聯系到劉、項兩家的斗爭來舉例。文中把劉邦之所以勝和項籍之所以敗,歸結為能忍和不能忍,而以韓信求假封為齊王的事例,把劉邦之能忍歸結為系由張良成全,不僅說明了能忍對于張良、對于劉、項的事業的重大意義,還說明了紀上老人的啟導所起的巨大作用,大大增強了通篇議論的說服力。末尾以揣度作結,謂子房的狀貌也表現出能忍的特征,思致新穎,風調翩翩,余味不盡。[4] [3] [2] [1]
留侯論名家評價
楊慎《三蘇文范》:東坡文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至其渾浩流轉,曲折變化之妙,則無復可以名狀,而尤長于陳述敘事。留侯一論,其立論超卓如此。[1]
茅坤 《唐宋八大家文鈔·蘇文忠工文鈔》卷十四引王慎中:此文若斷若續,變幻不羈,曲盡操縱之妙。[1]
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四: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書“一句起,掀翻盡變,如廣陵秋濤之排空而起也。[1]
呂祖謙《古文關鍵》卷二:⑴先說忍與不忍之規模,方說子房受書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不恥就大謀,故其后輔位高祖,亦使忍之有成。[1]
⑵一篇綱目在“忍”字。[1]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六:發得圯上老人意思徹,亦是磨礲千古英雄型范。[1]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六引錢文登:一意反復到底,中間生枝生葉,愈出愈奇。[1]
歸有光《文章指南》:作文須尋大頭腦,立得意定,然后遣詞發揮,方是氣象渾成。如韓退之《代張籍與李浙東書》以“盲”字貫說,蘇子瞻《留侯論》以“忍”字貫說是也。[1]
儲欣《唐未十大家全集錄·東坡全集錄》卷二:博浪沙擊秦,一事也;圯橋進展,又一事也。于絕不相蒙處,連而合之,可以開拓萬古之心胸。[1]
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五:子房不能忍,老人教之能忍,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文至此,真如獨繭抽絲。[1]
林云銘《古文析義》卷十三:此篇以“忍小忿而成大謀”一句,發由黃石授書之意。雖未必合于當日事情,但能忍不能忍之間,實為劉、項成敗之案。說得中寲。且以黃石為秦之隱君子,卓識不刊。可喚醒世人狂惑。文字之佳,又其余事耳。[1]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人皆以受書為奇事,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書,一句撤開,拏定忍字發議。滔滔如長江大河,而渾浩流轉,變化曲折之妙,則純以神行乎其間。[1]
留侯論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放縱不羈,雄渾豪邁,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留侯論》原文翻譯及賞析
《留侯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根據《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證了“忍小忿而就大謀”、“養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筆縱橫捭闔,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留侯論》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
《留侯論》
作者: 蘇軾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⑵。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見⑷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臨⑹之而不驚,無故加⑺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⑽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⑾待天下之士。其平居⑿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⒀,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⒁,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注釋】
①本文為嘉祐六年(1061)蘇軾應“制科”時所上《進論》之一。留侯即張良,字子房,他是“漢初三杰”之一,輔劉邦定天下,封為留侯。②節:操守。③這句話的意思是:常人在情感上總有不能忍耐的時候。④見:被。⑤卒:同“猝”。突然,倉猝⑥臨:逼近。⑦加:侵凌。⑧挾持者:指懷抱的理想。⑨圯:yí橋。⑩隱君子者:隱居逃避塵世的人。⑾刀鋸鼎鑊: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⑿平居:平日。⒀賁、育:戰國時勇士。周代時著名勇士,衛人,傳說能力舉千鈞。⒁《史記·留侯世家》:“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此語即說張良暗殺秦始皇的事。⒂伊尹、太公之謀:用智慧化解危機的謀略。伊尹,商之賢相,名摯。太公,太公望呂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文王時太師。整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秦始皇當然不能使他驚怕,而項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
【譯文】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斗,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隱居君子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賢相互提醒告誡的意義。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作神仙,也太荒謬了。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給張良兵書(而在于使張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正很強盛,秦王嬴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種住在家里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沒有再施展本領的機會了。凡是執法過分嚴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勢可以駕馭(連上句意思是:在鋒芒之勢上,是沒有可乘之機的)。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一次狙擊中求得一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那間隙連一根頭發也容納不下,也太危險了!
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里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里太不值得。張良有超過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僥幸所以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憑借這點而成就大功業,所以到最后,老人說:“這個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了羊來迎接。莊王說:“國君能夠對人謙讓,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棄對鄭國的進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於困境,他到吳國去做奴仆,好幾年都不懈怠。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愿,卻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那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余,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為什么這樣說呢?老人和張良并沒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仆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然而不覺得怪異,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驚懼他和項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于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項羽不能忍耐,因此戰爭中是百戰百勝,因此隨隨便便使用他的刀鋒(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實力)。漢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鋒銳的戰斗力,等到對方疲敝。這是張良教他的。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為此發怒了,語氣臉色都顯露出來,從此可看出,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氣度,不是張良,誰能成全他?
司馬遷本來猜想張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偉的,誰料到他的長相竟然像婦人女子,與他的志氣和度量不相稱。啊!外柔內剛,這就是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吧(言外之意:正因為張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盡管他狀貌如婦人,卻能成就大業,遠比外表魁梧的人奇偉萬倍)!
【賞析】
該文系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為答御試策而寫的一批論策中的一篇。根據《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證了“忍小忿而就大謀”、“養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筆縱橫捭闔,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體現了蘇軾史論汪洋恣肆的風格。
“孺子可教”的典故即源于張良圯上受兵書之事。這個故事具有一定的神話色彩,以司馬遷的才華慧識,以神怪入史且于篇末加以評注,常令后人對太史公秉筆直錄產生懷疑。其實,早在宋代就有蘇軾寫了一篇《留侯論》,對此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釋和發揮。
蘇軾在文中獨辟蹊徑,化腐朽為神奇。依蘇軾之意,圯上老人并非司馬遷之所謂鬼物,而是秦代有遠見卓識的隱君子,他的出現其意也不在授書,而是有意試一試張良的隱忍度的。張良曾在博浪沙行刺秦皇。事敗之后隱姓埋名逃至下邳,圯上老人對此深為惋惜,特意用傲慢無禮的態度狠狠地挫折他。結果他能夠忍耐,說明還是有可能成就大事的,所以圯上老人稱他“孺子可教矣”。經蘇軾這么解釋,此事就具有了可信性。相比之下,司馬遷對這段軼聞也是十分厚愛的,但他沒有破除其封建迷信的神秘光環。蘇軾之高明,終于使這段佳話點石成金。
這篇散文是蘇軾早年所作,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的博聞才識和獨具匠心。文章的主旨在于闡發“忍小忿而就大謀”,為使論點具有說服力,作者廣征史實,不僅引用了鄭伯肉袒迎楚,勾踐臥薪嘗膽等善于隱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項羽、劉邦等不善于隱忍的反面典型,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論證發揮。作者引證史實層層遞進,流轉變化,不離其宗,抓住留侯能忍這一主線,進一步闡明張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業。這篇文章能開能合,氣勢俊逸奔放,雖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簡意賅,分析透徹,鞭辟入里,顯示了青年蘇軾杰出的文學才華,千百年來成為立論文章的典范。
詩有詩眼,文也有文眼,尤其是立論文章,這篇文章開宗明義即亮出了“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句話凝結了青年蘇軾對世事人生波折的經驗,有意無意之中為以后的奮斗撰寫了座右銘。蘇軾當年,屢遭貶謫,正是以忍為大德,才造就一個詞、文、詩、書、畫多方面的全才;也正由于此,才為宋代文壇上開創了獨具一格的豪放派。因此可以說,作者明寫留侯之忍,實際上是以古喻今,告誡自己不能鋒芒太露,面對復雜人生只有以忍才能成就大業。
蘇軾這篇論文還給讀者一個啟示,好的素材還要善于運用,即使是文學大家也不能等閑視之,也需要有一個深入分析反復提煉的過程。
有大神知道蘇軾的留侯論有多少字嗎?
蘇軾的留侯論帶標點737字.
留侯論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