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多少章節(中庸第1章內容是什么)
很多朋友對于中庸有多少章節和中庸第1章內容是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中庸(第1—10章)
中原焦點團隊高級五期? 講師第13期? ? 賀變麗? 堅持分享第1150天? 2021—8—5
? ? ? 第一章? 綱領
? ?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
? ? ?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 ? ?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 ? 第二章? 時中
? ? ? ?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 ? 示難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第四章? 行明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第五章? 道不行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執兩用中
? ? ?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第七章? 守
? ? ?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得善弗失
? ? ? ?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難行
? ? ? ?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強
? ? ?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閣,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
? ? ?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想問一下中庸多少字?
3568個字。
儒家經典《中庸》有三十三篇章,共3568字。是一本講什么是中庸,如何做到中庸,進而實現治國、平天下理想的書。
宋代學者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宋元以后,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思想體系
《中庸》所論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恒常的道理。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論中和,探討致中和的方法。中和是宇宙的本來狀態。人的可教育,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
《中庸》開篇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貌似為“性、道、教”先下了定義,而實質是為《中庸》一書奠定了理論基礎。其認為自然授予人的本質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道,修養本真善性就是教。
道實質是遵循人的本真善性處理天、人大小事務的無聲、無息、無味、無色的一以貫之的自然法則。道即率性,率性就是自然、平常,平常之理即常規常理,自然的常規常理就是中,就是和。
《中庸》一書認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對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中和之道修養自己就是中庸。就《中庸》一書而論,可知中庸既是最高的大道境界,也是處理問題的最正確的思想方法。
大學中庸有多少篇
《大學》十篇
《中庸》三十三章,計一百三十二章。
第一章 共五篇
第二章共兩篇
第三章 共一篇
第四章共兩篇
第五章 共一篇
第六章 共一篇
第七章 共一篇
第八章 共一篇
第九章 共一篇
第十章 共五篇
第十一章 共三篇
第十二章 共四篇
第十三章 共四篇
第十四章 共五篇
第十五章 共三篇
第十六章 共五篇
第十七章 共五篇
第十八章 共三篇
第十九章 共六篇
第二十章 共二十一篇
第二十一章 共一篇
第二十一章共一篇
第二十二章 共一篇
第二十三章 共一篇
第二十四章 共一篇
第二十五章 共三篇
第二十六章 共十篇
第二十七章 共七篇
第二十八章 共五篇
第二十九章 共六篇
第三十章 共三篇
第三十一章 共四篇
第三十二章 共三篇
第三十三章 共七篇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是《中庸》的第幾章
這句是 《中庸》第9章。
白話譯文是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平定,官爵俸祿可以推辭不要,雪白鋒利的刀刃也可以踩上去,而中庸的道理卻不容易做到啊”
孔子舉了三個例子,治理國家、放棄俸祿、腳踩白刃,都是很難做到的事情,但有人還是做到了。中庸,看起來比這三件事情要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卻難得多。孔子把中庸的道理說得這么難,是想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希望人們極力提倡中庸、認真實行中庸。
擴展資料
《中庸》一書,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傳的是自上古大圣以來的儒家道統心法,其內容涉及為人處世之道、德行標準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
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內容著重從多個角度論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十章承上啟下,從魯哀公向孔子詢問處理政務的方法一事著手,通過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與加強人自身修養之間的密切關系,并進一步闡明天下通行的五項倫理關系、三種德行以及治理國家的九條原則。
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書后半部分的核心“誠”,并強調要做到“誠”的五個具體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內容,便是圍繞“誠”來展開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庸
朱熹依據內容組織將中庸進行了結構調整,將中庸劃分為多少章?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在朱熹的《四書集注》中,《中庸章句》占有一個特殊的地位,這不僅因為他的前期思想的中和說出自《中庸》,他對于《中庸》是非常推崇的
中庸共分多少章?分別是什么主題?
第二十一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友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第二十五章
『1』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2』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3』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1』故至誠無息。
『2』不息則久,久則徵。
『3』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4』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5』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6』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u+9f08[鱉]、生焉,貨財殖焉。
『10』詩云,「維天之命,于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1』大哉圣人之道!
『2』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
『3』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4』待其人而後行。
『5』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7』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第二十八章
『1』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字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u+70d6[災]及其身者也。」
『2』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3』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4』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5』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第二十九章
『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2』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3』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
『4』質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
『5』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6』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于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1』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律天時,下襲水土。
『2』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3』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第三十一章
『1』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2』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3』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4』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第三十二章
『1』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2』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3』□[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1』詩曰,「衣錦尚□[纟回],」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門音]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2』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3』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4』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钅夫]鉞。
『5』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6』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詩云,『德□[車酋]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極致之言,反求其本;復自下學為己謹獨之事推而言之,以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贊其妙,至于于聲無臭,而后已焉。蓋舉一篇之要,而約言之。其反復丁寧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中庸》是國學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鄭玄注:“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