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共有多少章 孝經全書共有多少章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孝經共有多少章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孝經全書共有多少章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孝經的讀后感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缎⒔洝芬还灿惺苏?,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钡诎苏聻樾⒅握拢v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圣治章,講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后世的關系。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么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系,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系,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么辦?!缎⒔洝罚潭淌苏?,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缎⒔洝?,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層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說的是對的,就一定要照著去做,因為這些話對我們多多少少都是有好處的。所謂“孝順”,并不是必須順從。孔夫子在《孝經》中告訴我們:孝,不是做樣子,而是發自內心的對長輩真摯的感情,不是盲目聽從,而是在長輩有所失誤的時候,也能提出適當的建議,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長輩,而是愛己及人,愛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能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溫暖人間,和諧統一。
孝經共多少章
《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后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將來”的經典,對傳播和維護封建綱常起了很大作用。
孝經有多少章
有十八章!
開宗明義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
孝經譯注
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么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里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于后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后效力于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对娊洝ご笱拧の耐酢菲姓f過∶‘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孔子說∶“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而將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書·甫刑》里說∶‘天子一人有善行;萬方民眾都仰賴他?!?
諸侯章第三
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奢靡揮霍,所以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后才能保住家國的安全,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這大概就是諸侯的孝道吧?!对娊洝ば⊙拧ば÷菲姓f∶‘戰戰兢兢,就像身臨深水潭邊恐怕墜落,腳踩薄冰之上擔心陷下去那樣,小心謹慎地處事?!?
卿大夫章第四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為不做;開口說話不需選擇就能合乎禮法,自己的行為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于是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圣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詩經·大雅· 民》里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并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詩經·小雅·小宛》里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利用自然的季節,認清土地的高下優劣,行為謹慎,節省儉約,以此來孝養父母,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論尊卑高下,孝道是無始無終,永恒存在的,有人擔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沒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曾子說∶“太偉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
孔子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則,人類從其法則中領悟到實行孝道是為自身的法則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變的規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優勢,順乎自然規律對天下民眾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須嚴肅施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須嚴厲推行就能得以治理。從前的賢明君主看到通過教育可以感化民眾,所以他首先表現為博愛,人民因此沒敢遺棄父母雙親的;向人民陳述道德、禮義,人民就起來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謙讓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爭斗∶用禮儀和音樂引導他們,人民就和睦相處;告訴人民對值得喜好的美的東西和今人厭惡的丑的東西的區別,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对娊洝ば⊙拧す澞仙健菲姓f∶‘威嚴而顯赫的太師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孝治章第八
孔子說∶“從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對極卑微的小國的臣屬也不遺棄,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了。所以會得到各諸侯國臣民的歡心,使他們奉祀先王。治理一個封國的諸侯,即便是對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喪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況對他屬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會得到老百姓的歡心,使他們幫助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對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禮,更何況對其妻子、兒女了,所以會得到眾人的歡心,便他們樂意奉事其父母親。只有這樣,才會讓父母雙親在世時安樂、祥和地生活,死后成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夠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災害不發生,人為的禍亂不會出現。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會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詩經·大雅·仰之》篇中說∶‘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
圣治章第九
曾子說∶“我很冒昧地請問,圣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嗎?”
孔子說∶“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敬重父親,沒有比在祭天的時候,將祖先配祀天帝更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夠做到這一點。當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時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親文王配祀天帝。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全國各地諸侯能夠克盡職守,前來協助他的祭祀活動??梢娛ト说牡滦校钟猩趺茨艹鲂⒌乐夏??因為子女對父母親的敬愛,在年幼相依父母親膝下時就產生了,待到逐漸長大成人,則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對父母親尊嚴的愛敬。圣人就是依據這種子女對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導人們對父母孝敬;又因為子女對父母天生的親情,教導他們愛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嚴厲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對國家的管理不必施以嚴厲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為他們因循的是孝道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親與兒子的親恩之情,乃是出于人類天生的本性,也體現了君主與臣屬之間的義理關系。父母生下兒女以傳宗接代,沒有比此更為重要的了;父親對于子女又猶如尊嚴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沒有比這樣的恩愛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種不敬愛自己的父母卻去愛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禮法。不是順應人心天理地愛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無從效法了。不是在身行愛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憑藉違背道德禮法的惡道施為,雖然能一時得志,也是為君子所卑視的。君子的作為則不是這樣,其言談,必須考慮到要讓人們所稱道奉行;其作為,必須想到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其立德行義,能使人民為之尊敬;其行為舉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規矩,使人們無可挑剔;其一進一退,不越禮違法,成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這樣的作為來治理國家,統治黎民百姓,所以民眾敬畏而愛戴他,并學習仿艾其作為。所以君子能夠成就其德治教化,順利地推行其法規、命令?!对娊洝げ茱L· 鳩》篇中說∶‘善人君子,其容貌舉止絲毫不差?!?
紀孝行章第十
孔子說∶“孝子對父母親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和悅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對先人的祭祀,要嚴肅對待∶禮法不亂。這五方面做得完備周到了,方可稱為對父母盡到了子女的責任。侍奉父母雙親,要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蠻橫,身居下層而不為非作亂,在民眾中間和順相處、不與人爭斗。身居高位而驕傲自大者勢必要遭致滅亡,在下層而為非作亂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眾中爭斗則會引起相互殘殺。這驕、亂、爭三項惡事不戒除,即便對父母天天用牛羊豬三牲的肉食盡心奉養,也還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孔子說∶“五刑所屬的犯罪條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的了。用武力脅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沒有君主的存在;誹謗圣人的人,是眼中沒有法紀;對行孝的人有非議、不恭敬,是眼中沒有父母雙親的存在。這三種人的行徑,乃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在。”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孔子說∶“教育人民互相親近友愛,沒有比倡導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禮貌和順,沒有比服從自己兄長更好的了。轉移風氣、改變舊的習慣制度,沒有比用音樂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馴服,沒有比用禮教辦事更好的了。所謂的禮,也就是敬愛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親,其兒子就會喜悅;尊敬他人的兄長,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興。敬愛一個人,卻能使千萬人高興愉快。所尊敬的對象雖然只是少數,為之喜悅的人卻有千千萬萬,這就是禮敬作為要道的意義之所在啊。”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孔子說∶“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戶去推行,也不是天天當面去教導。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讓天下為父親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為弟之道,是讓天下為兄長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為臣之道,是讓天下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对娊洝ご笱拧?酌》篇里說∶‘和樂平易的君子,是民眾的父母?!皇蔷哂兄粮邿o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眾順從而如此偉大呢!”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里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國家。因此說能夠在家里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于后世了?!?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天子的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說∶“這是甚么話呢?這是甚么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7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爭的諍臣5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勸諫的臣屬,所以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于直言力爭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于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爭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爭。所以對于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么稱得上是孝順呢?”
感應章第十六
孔子說∶“從前,賢明的帝王奉事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奉事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后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尊貴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到宗廟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心,謹慎行事,是因為恐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祀表達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到了極至,即可以通達于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應相通?!对娊洝ご笱拧の耐跤新暋菲姓f∶‘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想悅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孔子說∶“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為官的時候,要想看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時候,要想看如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對于君王的優點,要順應發揚;對于君王的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所以君臣關系才能夠相互親敬?!对娊洝ば⊙拧ぺ羯!菲姓f∶‘心中充溢著愛敬的情懷,無論多么遙遠,這片真誠的愛心永久藏在心中,從不會有忘記的那一天。’”
喪親章第十八
孔子說∶“孝子喪失了父母親,要哭得聲嘶力竭,發不出悠長的哭腔;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的端正禮儀,言語沒有了條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憂愁的表現。父母之喪,3天之后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圣賢君子的為政之道。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準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陳列擺設上 、簋類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奉事他們,在他們去世后,則懷看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如何分讀《百孝經》的十八章內容?
《孝經》共十八章。
該書出自孔子故居墻壁藏書中。據傳孔壁藏書為孔子裔孫孔鮒于秦末時所藏,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建宮舍,推倒孔子故居墻壁始被發現。通行本(即唐玄宗注、宋刑(曰丙)(上下結構)疏的《孝經正義》)分為十八章,以孔子與曾子問答的方式闡發孝治思想。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了不同人應該盡的孝道。
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它告訴我們,身居上位者,應該以身作則,多行孝道,因為孝是人的本性,它是父母在撫養我們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這不需要刻意練習。如果一個人連這個天性都做不到,連自己的父母都能惡言相向,那么還能指望他去關心他人,心系百姓嗎?現在是一個信息發達的社會,不僅僅是居于上位的人,包括那些名人,他們的一舉一動往往能夠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因此,那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因為自己為官為商,就忘記了撫養自己的父母,信賴自己的妻兒,這樣的人,是很難讓人放心的,也就做不出更大的成就。
我們作為普通人,我們沒有顯赫的身世,沒有耀眼的光環。但就在我們依舊一文不名,依舊為未來打拼時,是父母,是家人,默默地在背后的支持著我們,是我們事業的堅強后盾。無論在外面受到多少欺辱,無論我們心中多么苦悶,父母依舊是我們心靈的依靠,他們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的。所以說,對父母的孝順是我們回報他們養育之恩的一種方式,多陪陪他們,讓他們安安心心的,是子女所必需做到的。
《孝經》后十一章寫明了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后果。
依照孔子當時的法律,沒有哪條罪比不孝更重的了。當然有罰必有獎,古時當官,其基本要求,就是要被推舉為"孝廉",說明孝作為百善之首的重要性。因為孝是各種善的開始,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孝,那么他就會害怕因自己的惡行使父母蒙羞,那么他就會遵紀守法,做一個好人,他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將對自己父母的愛去愛他周圍的人,愛他的百姓,也就能夠對他的君主,對他的長官忠心耿耿,這說明孝對于江山社稷是有很大裨益的。當然,孔子也指出,孝不是一味地奉承父母,聽信長官,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幫助父母做出正確的言行,讓長官做出正確的決策。
《孝經》孝經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有人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F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邴疏。全書共分18章。 該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睍兄赋?,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缎⒔洝吩谥袊鴤惱硭枷胫?,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并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秘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 終于立身?!洞笱拧吩疲骸疅o念爾祖,聿修厥德?!?/p>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陡π獭吩疲骸蝗擞袘c,兆民賴之?!?/p>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 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 之孝也?!对姟吩疲骸皯饝鹁ぞ?,如臨深淵,如履薄冰?!?/p>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对姟吩疲骸百硪狗诵?,以事 一人?!?/p>
士章第五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考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对姟吩疲骸百砼d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 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 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陳之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 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 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 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 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 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 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 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对姟吩疲骸缛司樱鋬x不 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 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 不爭。居上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 猶為不孝也?!?/p>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 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p>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 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侵恋拢涫肽茼樏袢绱似浯笳吆?”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p>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 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 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 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則子不可以不 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 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 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 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 不服?!?/p>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進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 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p>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 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 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 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 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p>
《孝經》大意
? ? ? 《孝經》是後人結集的孔子當年關于“孝”的言論的一個集子。至于有說作者是曾子的,已在“為曾參平反”一文中做了分析。更有甚者說是孔子自己寫的!純屬後人好事兒??!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論語》述而篇)。聞道、悟道、傳道,是巫史圣人的職責。孔子的“信”、“好”、“述”在努力地效法著巫史圣人的工作。
? ? ? ? 孔子生活的時代,社會大致分為貴族和平民兩個階層。貴族又分為: 天子、諸侯、大夫(卿)、士 四個階層;平民又稱 庶人 ?,F行本的《孝經》共十八章。開宗明義章第一,講“孝”的總綱:“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然後各用一章的內容闡述了五個階層的人各自應盡的孝道,或者叫各自孝道的標準。即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接著是三才章第七,闡述了“孝”是通達天、地、人三才的大道;孝治章第八,講述了如何以孝治家、治國、治天下;圣治章第九,講了圣人如何用孝道實現其道德的教化并使政令得以暢行;紀孝行章第十,講述了孝子事親的標準和規范;五刑章第十一,從刑法角度闡述“不孝”的嚴重性;廣要道章第十二、廣至德章第十三、廣揚名章第十四,進一步闡釋了在“開宗明義章第一”里所說的“孝”如何就是先王的“至德、要道”及“孝”的極致“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諫諍章第十五,辨析了遇到不義之行,兒子不可不諍于父,臣下不可不諍于君,一味順從父親,并不就是孝道;感應章第十六,指出“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事君章第十七,闡述了為臣下的應該怎樣侍奉君上,也就是下級如何配合上級工作;喪親章第十八,講述孝子如何執親之喪。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