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是愁端如何向 動是愁端如何向下一句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動是愁端如何向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動是愁端如何向下一句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西游記中描寫二郎神的詩句
1. 關于二郎神詩句
關于二郎神詩句 1. 關于二郎神的詩句有哪些
1. 二郎神(徐伸)
悶來彈鵲,又攪碎、一簾花影。漫試著春衫,還思纖手,熏徹金猊燼冷。動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來多病。嗟舊日沈腰,如今潘鬢,怎堪臨鏡?
重省,別時淚濕,羅衣猶凝。料為有厭厭,日高慵起,長托春酲未醒。雁足不來,馬蹄難駐,門掩一庭芳景,空佇立,盡日闌干,倚遍晝長人靜。
2.二郎神(曹勛)
半陰未雨。霽曉寒、輕煙薄暮。乍過了挑青,名園深院,把酒偏宜細步。滿檻梅花,繞堤溪柳,徑暖遷鶯相語。春澹澹,漸覺清明,相傍小桃才吐。凝佇。山村水館,難堪羈旅。甚覷著花開,頻驚屈指,謾寫奚奴麗句。幸有家山,青鸞應報,為我整齊歌舞。一任待,醉倚群紅,花沾酒污。
3.二郎神(長筌子)
嘆平生,謾日夜勞勞攘攘。想一世浮華能幾許,若云間、電光翻掌。夢幻吞侵何日省,戀火院、纏綿業網。這人身一失,萬劫難逢,誰能回向。清爽。猛跳出迷津欲浪。彼岸風光真快樂,伴孤云野鶴飄蕩。悟徹靈臺無障礙,似月掛寥天朗朗。滿十方三界,瑩徹圓明,逍遙吟唱。
4二郎神(長筌子)
平生興,有萬頃云山野景。竹疃梅村蓬戶悄,這幽閑、世間難勝。一曲無弦喧宇宙,對沉水、石爐絕聽。向林下棲遲,養就懶散,煙霞情性。復命。披短褐玄通古圣。看鷺立鷗飛沙觜岸,笑醯雞甕中流梗。一枕華胥春夢覺,豈羨封侯列鼎。早回首歸來,月照松溪,云巖苔徑。
5.二郎神(長筌子)
離塵俗,便點檢林泉雅趣。竹杖芒鞋青箬笠,泛煙波、綠蓑柔櫓。月夜江天無盡樂,品短笛、瀟湘蓼渚。此消息,千金不賣,好對漁樵分付。歸去。對晚翠風生小浦。勘破南華龜曳尾,盡教他衣冠豺虎。野水添杯誰似我,醉臥白云深處。任秋月春花,暗換桑田,明催今古。
6.二郎神(長筌子)
訴衷情,為大地眾生淚灑。曉夜憂煎貪活路,盡都被、妻男相掛。使萬種機關圖富貴,全不怕、犁耨高架。勸愚迷早悟,后世因緣,直言直寫。幽雅。買玄妙不用錢價。只用他心燈常不昧,要萬法靈通總壓。待行滿丹成歸去日,把四假凡軀脫下。向桃源仙會,玉殿金樓,長春不夜。
2. 關于楊戩的詩句
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
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鋋羅雙鳳凰。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靈圣,顯化無邊號二郎。
炎光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飚輪欲駕。極目處、微云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閑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間,占得歡娛,年年今夜。
3. 描寫二郎神外貌的句子
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
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鋋羅雙鳳凰。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靈圣,顯化無邊號二郎。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
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鋋羅雙鳳凰。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靈圣,顯化無邊號二郎。
4. 西游記中描寫二郎神外貌的句子
第六回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原文節選:
那營口小猴見了真君,急走去報知。那猴王即掣金箍棒,整黃金甲,登步云履,按一按紫金冠,騰出營門,急睜睛觀看那真君的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氣。真個是——
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
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鋋羅雙鳳凰。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靈圣,顯化無邊號二郎。
5. 想知道一些關于“二郎神”的故事
【二郎神的簡介】 道教俗神。
傳說司水,宋朝以后各地多建二郎神廟。其來歷有如下說法: ●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第二子,助父斬蛟鎖龍,筑堰平患,蜀人奉為灌口二郎神,祠祀不絕。
亦稱為灌口二郎。 ●隋代嘉州太守趙昱斬蛟定患,后又顯靈平定水災,民感其德,立廟灌口,奉為二郎神。
亦稱為灌口二郎。 ●《西游記》與《封神演義》中記玉皇大帝外甥楊戩,神通廣大,曾誅六怪、劈桃山,號為灌口二郎。
●晉鄧遐為襄陽太守,斬沔水蛟除患,鄉人立廟祠祀,因嘗為二郎將,后尊為二郎神。 ●相傳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二子獨健,曾率天兵救唐明皇于危難之中,是佛教護法神之一。
毗沙門天王有五子(一說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張政烺引述不空《毗沙門儀軌》。所載獨健率天兵救援安西事,指出二郎神就是這個獨健,認為這樣就可以解釋二郎神在早期的雜劇為什么和哪吒關系密切,因為哪吒是多聞天王毗沙門第三子,和獨健是兄弟關系。
他還特別談到了獨健手中的金鼠與二郎神的細腰犬之間的聯系。 [編輯本段]【人們對二郎神的信仰】 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響相當廣泛的一例。
自古以來,俗信多以四川灌口為二郎崇祀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二郎廟(又稱二王廟)為證。與此對應,四川民間對二郎神崇拜也最稱興盛,凡驅儺逐疫、降妖鎮宅、整治水患、節令賽會等各種民俗行為,莫不搬請二郎;有關二郎的大量傳說,被編入多種戲劇,甚至影響至地名、山名。
[編輯本段]【《封神演義》與《西游記》中的二郎神】 《封神演義》楊戩形象與上述種種二郎神似乎都有勾連。《封神演義》敘楊戩出場,說他“肉身成圣,封清源妙道真君”,這顯然來自趙昱的封號。
第47回敘楊戩戰趙公明,“暗將哮天犬放起,形如白象”,這只哮天犬是二郎神的標志之一,《西游記》小說和雜劇都曾提到,與孟旭和趙昱不無干系,當然也有可能如張政烺所說是由獨健的金鼠衍化而來。《封神演義》第55回又說楊戩為追怪物入一石穴,取得三尖兩刃刀和淡黃仙袍,并收了兩個金毛童子為徒,這也是二郎神的標志性特征,《西游記》小說中的二郎神持的即是三尖兩刃刀,《二郎神鎖齊天大圣》雜劇也提到細犬和三尖兩刃刀;淡黃仙袍顯系借自孟旭像;《西游記》雜劇第十六出有唱詞云:“郭壓直把皂鷹擎,金頭奴將細狗牽。
背著弓弩,挾著彈丸。”金毛童子即是此處的金頭奴;甚至楊戩追怪物入石穴似乎都有李冰和趙昱入水斬蛟的影子。
劉逸生撰文稱《封神演義》對楊戩的描寫有一個逐步明晰的過程,一開始作者并不以楊戩為二郎神的。這是頗有見地的意見,但筆者愿意指出,這并不意味著那些與二郎神相關的描寫都是后來的補筆,或許作者正要如此寫出楊戩的生命成長史呢。
另外,《封神演義》描寫了數位具有怪眼的人物(譬如聞仲、殷郊、溫良、馬善和呂岳都有三只眼;高明是千里眼;楊任的眼眶內長有雙手,手上有可以透視地底的雙眼),大概為避免過多的重復,又或者僅因為作者在糅合多種二郎神說法時有所偏重,所以《封神演義》沒有突出描寫楊戩的三只眼(這是二郎神的最為重要的特征),但是楊戩“即運神光,定睛觀看,已知袁洪化為怪石”(第92回)這句話依稀可見第三只眼的痕跡,也更加證實二郎神是楊戩形象的主要淵源。 至于《封神演義》為何要以楊戩為二郎神,各家解釋不一。
胡適認為歷史上的楊戩是一個刮地皮的人物,宋時二郎神崇拜最盛,每逢他的誕辰,善男信女都要負一塊土到他的廟里去作禮物,與刮地皮的行徑相類,故而楊戩可以與二郎神相混。容肇祖引述了這個意見后卻另有解釋,他說二郎神的必需祭品是羊,每羊過城得納稅五百,羊與楊同音,指二郎神以代楊戩,這可能是敢怒不敢言的老百姓所用的諢號,歷久這二郎神便真的說是楊戩了。
李嘯倉《平話中的二郎神》一文則引話本《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和《夷堅志》的兩條記載,推測它們可能是“小說作者憑空虛造之所本”。其實,二郎神姓“楊”,應是受了楊姓神靈傳說的影響,極有可能就是楊四將軍傳說的影響所致,至于名“戩”,筆者覺得有可能由“獨健”之“健”訛化而來。
換言之,“楊戩”這個名字極有可能也是用兩種二郎神傳說拼合而成的,不一定要和歷史上的楊戩聯系在一起。 總之,楊戩形象是《封神演義》作者在采納多種二郎神傳說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他的許多特征都可以因此得到解釋。
但正如本文在下面即將要談到的那樣,這個形象尚另有淵源。
6. 贊美“寶蓮燈”人物的詩句
第一場 第二場 第三場 第四場 第五場第一場眾 人:(唱)青山層疊聳九天,晨鐘暮鼓漾云端,翠嶺不間三春艷,鶯歌燕語曉風傳。
哎呀!哎呀!霎時間瘴霧復彌漫,猿啼松嘯遍山間。 (白)稟圣母,瘴霧大作。
三圣母:(白)寶蓮燈伺候!眾 人:(白)是!三圣母:(唱)華山修煉春復秋,白云青松作伴儔,山間時有惡瘴起,萬物為此鎖眉頭。 (白)云消霧散,春滿人間,好一派麗景呀! (唱)聽那廂,林中柝柝樵聲遠,再看那茅舍炊煙飄云天,阡陌間耕桑男女相隨伴,惹得我清凈之心起波瀾。
(白)眾侍兒!眾 人:(白)在!三圣母:(白)你等廟外游玩去吧!眾 人:(白)是!三圣母:(唱)寂寥清淡神仙界,怎比得人間幸福萬千?我欲乘風去,置身在人間,扶濟眾生困,神燈保平安。但求有朝遂心愿,怕什么仙規重重法森嚴!又見他不辭艱險采靈藥,荷鋤攜籃上山巔。
眾 人:(白)稟圣母,他又來了三圣母:(白)登神臺吧!眾 人:(白)是。三圣母:(唱)登神臺卻難拋塵念,好春光照臨世人不照仙。
劉彥昌:(唱)采藥濟世登華山,重巒疊翠任流連,仰面遙見佳人舞,踏青尋跡化云煙, (白)適才得見圣母殿中,云霧飄渺,似有仙女行走。進得廟來,為何不見?哦呵! (唱)一枝桃花露春色,肅穆蓮臺風韻添,圣母仙容多秀麗,每來瞻仰思萬千。
何來神工施妙手,塑得此絕世顏容出天然?看她無言嬌欲語,似是芳心有所懸,莫不是看枝頭紅桃爭吐艷,愿隨春風下人寰? (白)圣母娘娘,摒瘴退霧,護救眾生,更是令人欽敬!今日我隨身帶有筆墨,不免題詩留念。 (念) “明眸皓齒栩如生,脈脈無言也有情,君退瘴霧吾采藥,利人濟物兩心同。
劉彥昌題”。一路勞頓,就此稍歇片刻。
三圣母:(白)咦呀!好一個采藥人,情深意長呵! (念)“君退瘴霧吾采藥,利人濟物兩心同。劉彥昌題” 。
劉彥昌…… (唱)詩句兒好似琴瑟對我輕彈,輕移步下蓮臺,把他仔細看。形神清秀貌端正,采藥濟世心善良,身入深山無伴侶,藥書怎能伴君眠?我與他志同道合稱心意、相欽相愛有情緣。
對此情不由我心花繚亂,怕只怕二郎兄長來阻攔。山風吹來陣陣冷,且將紅紗御春寒。
劉彥昌:(唱)朦朧間頓覺周身暖,眼前何來美嬋娟? (白)莫非我劉彥昌真的遇見了神仙么?(唱)手挽紅紗心迷亂,猶如夢境會神仙。莫非紅紗即紅線?三圣母:(唱)怨君誤入天臺山。
劉彥昌:(唱)我這里偷眼將她看。三圣母:(唱)卻為何心慌意亂忸怩不安?眾 人:(唱)神仙當也俱人意,深情似海開口難,竹筆題詩作聘禮,一條紅紗系姻緣。
手相牽,心相連,莫負春光三月天。雙手推開仙凡界,有情人成眷屬,成眷屬地久天長。
三圣母:(白)君子濟人為念,題詩真情可鑒,愿與君子成連理,百年偕老在人間。劉彥昌:(白)蒙圣母不棄,怎奈彥昌家徒四壁,何忍圣母仙體同受艱難?三圣母:(白)君子呀!(唱)孟光欣舉梁鴻案,布裙荊釵樂陶然,但愿得夫唱婦隨永相伴,何論貧富與仙凡。
劉彥昌:(唱)娘娘侃侃敘高見,彥昌竊竊喜心間,諾諾連聲我愿愿愿,真個是三生有幸配神仙!三圣母:(唱)官人表心愿,眾 人:(唱)娘娘笑開顏。三圣母:(唱)桃花洞里擺酒宴,眾 人:(唱)神燈前雙雙下拜結良緣。
三圣母:(白)眾侍兒,洞府擺宴。眾 人:(白)是!三圣母:(白)官人,隨我來!二郎神:(白)哪里走!三圣母:(白)迎接兄長!二郎神:(白)你好大膽!三圣母:(白)兄長氣勢洶洶,為了何事?二郎神:(白)哼!華山之上,私配凡夫,還敢瞞騙于我?三圣母:(白)兄長休要多管閑事!二郎神:(白)住口!我乃玉帝護法真君,你今犯下彌大大罪,豈能任你胡行。
哮天犬,與我搜!賤婢,你還有何話講,來,拿了!三圣母:(白)慢,他本采藥之人,未曾犯罪,拿他何來?二郎神:(白)仙凡私配,便是大罪一樁;你今私配凡夫,怎不叫人恨上加恨!三圣母:(白)兄長啊! (唱)天庭寂寂不堪戀,仙界怎可此塵寰?仙凡相配非罕見,豈是小妹首開端?七姐下凡配董永,織女牛郎結奇緣。劉郎志行堪稱贊,救人濟苦勝神仙。
二郎神:(白)還敢胡言!賤婢,你可知楊門家法森嚴?三圣母:(唱)說什么楊門家法嚴?父母婚配在前邊,若不是母親下凡界,哪有俺兄妹列仙班?二郎神:(白)可惱!來,將凡夫亂劍分尸!把賤婢—并綁起!眾 人:(白)咋!三圣母:(白)誰敢?寶蓮燈在此!回主題第二場哮天犬:(念)奉了真君命,盜取寶蓮燈。喜日賓客眾,此行功必成。
(白)俺,哮天犬,奉了真君之命,幾番盜取寶蓮燈,未得下手;今日乃圣母生子滿月之期,正是盜燈好時機。嗯哼!就是這個主意。
眾 人:(唱)神燈退霧萬物旺,圣母保護恩難忘,欣逢喜日精神爽,攜帶禮物慶吉祥。劉大夫濟世仁德廣,親臨祝賀增榮光。
白 猿:(白)啊!眾位,各攜禮品,喜氣洋洋,意欲何往?眾 人:(白)我等俱受到劉彥昌夫婦救死扶傷之恩,今日圣母生子滿月前往祝賀。如此—同前往。
請!眾 人:(白)酒宴齊備,有請娘娘!三圣母:(白)來。哎,小寶貝醒來了!劉彥昌:(白)啊,醒來了……三圣母:(白)小寶貝,今日是你滿。
宮動梁我愛你的藏頭詩怎么寫?
宮中來取李延年
動是愁端如何向
梁父吟成恨有余
我有歌詩一千首
愛君簾下唱歌人
你可知我心獨癡
《二郎神》原文注釋與賞析
二郎神①
悶來彈鵲,又攪碎、一簾花影。謾試著春衫,還思纖手,薰徹金猊燼冷。動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來多病。嗟舊日沈腰②,如今潘鬢③,怎堪臨鏡。重省。別時淚滴,羅衣猶凝。料為我厭厭,日高慵起④,長托春酲未醒⑤。雁足不來,馬蹄難駐,門掩一庭芳景。空佇立,盡日闌干倚遍,晝長人靜。
注釋
①二郎神:唐教坊曲名。②沈腰:指消瘦而腰圍變小。③潘鬢:潘岳《秋興賦》:“斑鬢髟以承弁兮,素發颯以垂頜。”言斑白鬢須上戴帽子,白發飄飄直垂下馬。④慵起:懶起。⑤酲(chéng):喝醉酒神志不清。
賞析
這是敘寫客中戀舊的一首詞。寫法很有特色。破題“悶來彈雀”,顯出青春少年的活潑。“彈鵲”為排悶,但“攪碎”、“花影”卻更增其煩惱。“但怪得”又轉出人瘦發白的痛楚。過變“重省”轉寫異地愛人對“我”的思念。“馬蹄”兩句推測愛人心理活動;“門閉”、“芳景”想象伊人的處境;“空佇立”三句想象愛人思“我”之情形,回應起首三句,亦是相思難表的一段怨語。全詞上下闋虛實互現,將兩地思念的深情厚愛表現得具體、生動。
宋詞轉調二郎神悶來彈鵲解析
悶來彈鵲,又攪碎、一簾花影。
漫試著春衫,還思纖手,熏徹金猊燼冷。
動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來多病。
嗟舊日沈腰,如今潘鬢,怎堪臨鏡?
重省。別時淚濕,羅衣猶凝。
料為我厭厭,日高慵起,長托春酲未醒。
雁足不來,馬蹄難駐,門掩一庭芳景。
空佇立,盡日闌干倚遍,晝長人靜。
作者徐伸,三衢(今浙江衢縣)人。宋徽宗政和初年,以知音律,為太常典樂,出知常州。他是倚聲填詞的行家,有《青山樂府》,詞多雜調,不傳于世,唯以此《轉調二郎神》聞名天下。《全宋詞》于《樂府雅詞拾遺》轉錄此篇,植字每多有異,今擇善而從。詞人有一侍妾,“為正室不容逐去”(事見王明清《揮麈余話》),作此詞懷念其愛妾,抒寫了真摯的感情。
上片從“彈鵲”寫起,寫出侍妾被迫離去后,詞人因相思、懷念而起的憂悶心理。據民間傳說,喜鵲是傳報喜訊的,現在愛妾已一去不返,在詞人心目中再無喜訊可報,可是那喜鵲偏偏嘰嘰喳喳,叫個不休,詞人在憂悶中乃有彈鵲之舉。這一遷怒于鳥的行動,本來是為了發泄心頭的煩惱,求得一時的痛快,不料想“又攪碎一簾花影”,觸景生情,又徒添花落人去的傷感。“漫思”以下三句說,春天到了,試穿春衫,本來是令人高興的事,但是現在愛妾不在身邊,情況不一樣了:詞人隨意地試穿一下春衣,就想到愛妾那一雙纖嫩的手,是那一雙纖嫩的手給自己縫衣、試衣、熏衣,直到熏爐(金猊)內的`香料燃燼變冷。(“熏徹金猊燼冷”,也暗示人去屋空,溫馨日子一去不回,眼下變得冷冷清清了。)總之,彈鵲也好,試衣也好,愛妾離去以后的一切消愁解悶的活動,都反增添了愁悶,“動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來多病。”動輒生愁,由愁加病,病又加愁,愁病交加,使人消瘦,這是怎樣一種刻骨的相思啊!緊接“新來多病”,引出下文:“嗟舊日沈腰,如今潘鬢,怎堪臨鏡?”沈腰,《南史·沈約傳》載,沈約陳情,言己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后以“沈腰”為腰圍減損的代稱,亦可泛指人的消瘦。潘鬢,潘岳《秋興賦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又《秋興賦》:“斑鬢發以承弁兮。”后即以“潘鬢”作為鬢發斑白的代詞。李煜《破陣子》詞:“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徐伸詞取以上典故,接上文“多病”,感嘆自己舊日的腰圍減損,今日的鬢發斑白,又怎能經得對鏡自照呢?都是寫相思之深,之苦。正如柳永《蝶戀花》詞所寫:“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下片詞人想象愛妾也在思念自己,而且始終帶著憂傷和希望,久久地等待著自己。換頭以“重省”這樣一個兩字短句,引出對別時情景的回憶。“別時淚濕,羅衣猶凝。”分別時愛妾傷情,淚濕羅衣,想必至今還凝結著淚痕。“料為我厭厭”以下開始想象,料想她為了思戀我的緣故,精神萎頹,象病了似的,太陽升得老高,還懶得起床;幽愁暗恨交織在胸,無法向人訴說,只好借酒澆愁,并把一切病愁慷懶都托故于春飲醉酒未醒。病在心底,有苦難言;情愛之深,刻骨銘心。她日夜等待著我的消息,可是始終不見傳遞書信的鴻雁到來;又希望我能出現在她的身邊,可是也終究看不到有馬蹄在門前駐留。庭院冷落,空寂無人;墻門緊閉,掩藏滿院春景。她空空地等待著我,久久地站立凝望;整天地倚依著庭院內的欄干,把所有的欄干都靠遍了;春夏日長,從早到晚地等待、盼望,周圍一片空寂,連人聲都聽不到一點。最后三句寫懷望的情景。
這首詞表現了豐富的想象力,描寫真切,用筆細膩,善于捕捉典型的場景和生活細節,用以傳情,充分發揮了形象思維的特點,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境界,因此感人至深。如結末“空佇立,盡日闌干倚遍,晝長人靜”,已經成為詞中名句,以景傳情,以情感人,其藝術魅力歷千年而不衰。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