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如何翻譯 三國志誰翻譯的版本最好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三國志如何翻譯,以及三國志誰翻譯的版本最好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三國志》文言文翻譯是什么?
三國志作者: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后,陳壽歷經十年的艱辛,終于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前四史”。
主要作品:
陳壽的主要著作為《三國志》六十五卷。除此之外,還著有《古國志》五十篇,《益都耆舊傳》十篇,已佚失。還有《官司論》七篇,依據典章制度,討論應該如何進行改革。又有《釋諱》、《廣國論》二文。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提取碼: 874f?
三國志翻譯
三國志·吳書十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蒙年十五六,竊隨當擊賊,當顧見大驚,呵叱不能禁止。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蒙曰:“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時當職吏以蒙年小輕之,曰:“彼豎子何能為?此欲以肉餧虎耳?!彼张c蒙會,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殺吏,出走,逃邑子鄭長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閑為言,策召見奇之,引置左右。
數歲,鄧當死,張昭薦蒙代當,拜別部司馬。權統事,料諸小將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陰賒貰,為兵作絳衣行縢,及簡日,陳列赫然,兵人練習,權見之大悅,增其兵。從討丹楊,所向有功,拜平北都尉,領廣德長。
從征黃祖,祖令都督陳就逆以水軍出戰。蒙勒前鋒,親梟就首,將士乘勝,進攻其城。祖聞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權曰:“事之克,由陳就先獲也。”以蒙為橫野中郎將,賜錢千萬。
是歲,又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烏林,圍曹仁于南郡。益州將襲肅舉軍來附,瑜表以肅兵益蒙,蒙盛稱肅有膽用,且慕化遠來,于義宜益不宜奪也。權善其言,還肅兵。瑜使甘寧前據夷陵,曹仁分眾攻寧,寧困急,使使請救。諸將以兵少不足分,蒙謂瑜、普曰:“留淩公績,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庇终f瑜分遣三百人柴斷險道,賊走可得其馬。瑜從之。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舍馬步走。兵追蹙擊,獲馬三百匹,方船載還。于是將士形勢自倍,乃渡江立屯,與相攻擊,曹仁退走,遂據南郡,撫定荊州。還,拜偏將軍,領尋陽令。
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彼焱劽伞>坪?,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泵稍唬骸敖駯|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彼彀菝赡福Y友而別一。
一江表傳曰: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并當涂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泵稍唬骸霸谲娭谐?喽鄤?,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鬃友浴敖K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后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難為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與為對,當有單復以(卿)〔鄉〕待之?!?。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權常嘆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并作國士,不亦休乎!”
時蒙與成當、宋定、徐顧屯次比近,三將死,子弟幼弱,權悉以兵并蒙。蒙固辭,陳啟顧等皆勤勞國事,子弟雖小,不可廢也。書三上,權乃聽。蒙于是又為擇師,使輔導之,其操心率如此。
魏使廬江謝奇為蘄春典農,屯皖田鄉,數為邊寇。蒙使人誘之,不從,則伺隙襲擊,奇遂縮退,其部伍孫子才、宋豪等,皆攜負老弱,詣蒙降。后從權拒曹公于濡須,數進奇計,又勸權夾水口立塢,所以備御甚精,一曹公不能下而退。
一吳錄曰:權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呂蒙曰:“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敵步騎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權曰:“善?!彼熳髦?
曹公遣朱光為廬江太守,屯皖,大開稻田,又令閑人招誘鄱陽賊帥,使作內應。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眾必增,如是數歲,操態見矣,宜早除之?!蹦司哧惼錉?。于是權親征皖,引見諸將,問以計策。一蒙乃薦甘寧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銳繼之。侵晨進攻,蒙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權嘉其功,即拜廬江太守,所得人馬皆分與之,別賜尋陽屯田六百人,官屬三十人。蒙還尋陽,未期而廬陵賊起,諸將討擊不能禽,權曰:“鷙鳥累百,不如一鶚。”復令蒙討之。蒙至,誅其首惡,余皆釋放,復為平民。
一吳書曰:諸將皆勸作土山,添攻具,蒙趨進曰:“治攻具及土山,必歷日乃成,城備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圖也。且乘雨水以入,若留經日,水必向盡,還道艱難,蒙竊危之。今觀此城,不能甚固,以三軍銳氣,四面并攻,不移時可拔,及水以歸,全勝之道也?!睓鄰闹?
是時劉備令關羽鎮守,專有荊土,權命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而備自蜀親至公安,遣羽爭三郡。權時住陸口,使魯肅將萬人屯益陽拒羽,而飛書召蒙,使舍零陵,急還助肅。初,蒙既定長沙,當之零陵,過酃,載南陽鄧玄之,玄之者郝普之舊也,欲令誘普。及被書當還,蒙秘之,夜召諸將,授以方略,晨當攻城,顧謂玄之曰:“郝子太聞世閑有忠義事,亦欲為之,而不知時也。左將軍在漢中,為夏侯淵所圍。關羽在南郡,今至尊身自臨之。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為孫規所破。此皆目前之事,君所親見也。彼方首尾倒懸,救死不給,豈有余力復營此哉?今吾士卒精銳,人思致命,至尊遣兵,相繼于道。今子太以旦夕之命,待不可望之救,猶牛蹄中魚,冀賴江漢,其不可恃亦明矣。若子太必能一士卒之心,保孤城之守,尚能稽延旦夕,以待所歸者,可也。今吾計力度慮,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城破之后,身死何益于事,而令百歲老母,戴白受誅,豈不痛哉?度此家不得外問,謂援可恃,故至于此耳。君可見之,為陳禍福。”玄之見普,具宣蒙意,普懼而聽之。玄之先出報蒙,普尋后當至。蒙豫敕四將,各選百人,普出,便入守城門。須臾普出,蒙迎執其手,與俱下船。語畢,出書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見書,知備在公安,而羽在益陽,慚恨入地。蒙留(孫河)〔孫皎〕,委以后事。即日引軍赴益陽。劉備請盟,權乃歸普等,割湘水,以零陵還之。以尋陽、陽新為蒙奉邑。
師還,遂征合肥,既徹兵,為張遼等所襲,蒙與淩統以死捍衛。后曹公又大出濡須,權以蒙為督,據前所立塢,置強弩萬張于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鋒屯未就,蒙攻破之,曹公引退。拜蒙左護軍、虎威將軍。
魯肅卒,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余盡以屬蒙。又拜漢昌太守,食下雋、劉陽、漢昌、州陵。與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有并兼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初,魯肅等以為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陳計策曰:“(今)〔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于操,何賴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又聊復與論取徐州意,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睓嘤纫源搜詾楫?。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
后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一。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憮慰,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里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于是軍中震栗,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于平時,故羽吏士無斗心。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權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即父子俱獲,荊州遂定。
一吳書曰:將軍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說之。翻至城門,謂守者曰:“吾欲與汝將軍語?!比什豢舷嘁姟D藶闀唬骸懊髡叻赖溣谖疵龋钦邎D患于將來,知得知失,可與為人,知存知亡,足別吉兇。大軍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舉,此非天命,必有內應。將軍不先見時,時至又不應之,獨守縈帶之城而不降,死戰則毀宗滅祀,為天下譏笑。呂虎威欲徑到南郡,斷絕陸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將軍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則失義,竊為將軍不安,幸熟思焉。”仁得書,流涕而降。翻謂蒙曰:“此譎兵也,當將仁行,留兵備城?!彼鞂⑷手聊峡?。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
吳錄曰:初,南郡城中失火,頗焚燒軍器。羽以責芳,芳內畏懼,權聞而誘之,芳潛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
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一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蒙固辭金錢,權不許。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為下赦令,群臣畢賀。后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于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內殿。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蒙未死時,所得金寶諸賜盡付府藏,敕主者命絕之日皆上還,喪事務約。權聞之,益以悲感。
一江表傳曰:權于公安大會,呂蒙以疾辭,權笑曰:“禽羽之功,子明謀也,今大功已捷,慶賞未行,豈邑邑邪?”乃增給步騎鼓吹,敕選虎威將軍官屬,并南郡、廬江二郡威儀。拜畢還營,兵馬導從,前后鼓吹,光耀于路。
蒙少不修書傳,每陳大事,??谡紴楣{疏。常以部曲事為江夏太守蔡遺所白,蒙無恨意。及豫章太守顧邵卒,權問所用,蒙因薦遺奉職佳吏,權笑曰:“君欲為祁奚耶?”于是用之。甘寧粗暴好殺,既常失蒙意,又時違權令,權怒之,蒙輒陳請:“天下未定,斗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權遂厚寧,卒得其用。
蒙子霸襲爵,與守冢三百家,復田五十頃。霸卒,兄琮襲侯。琮卒,弟睦嗣。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于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后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后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于子敬。子敬答孤書云:“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贝俗泳磧炔荒苻k,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茍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評曰: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于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于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孫權之論,優劣允當,故載錄焉。
三國志全文及翻譯注釋是什么?
三國志全文及翻譯注釋是如下:
建安四年,孫權跟從孫策征討廬江太守劉勛。
劉勛被打敗后,又進軍沙羨征討黃祖。
建安五年,孫策去世,把軍國大事交給孫權,孫權的悲痛還沒有停止。
孫策的長史張昭對孫權說:"孝廉,這難道是哭泣的時候嗎?古時周公立的喪禮就連他兒子伯禽也沒遵守,并不是他違逆父訓,只是由于當時不能按喪禮辦事罷了。
況且現在奸詐之徒競相角逐爭斗,像豺狼那樣的人充滿道路,你卻哀痛死去的兄長,顧念喪禮,這就像打開門戶招引盜賊一樣,這種行為不能算是仁德啊"。
于是讓孫權脫下喪服,扶他上馬,外出巡視軍隊。
這時,孫權只占據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五郡,而邊遠險要地方還未完全歸附,并且天下的英雄豪杰散布在各州郡,做客的士人往往以個人的安危決定去留,君臣之間還沒有建立起牢固的關系。
張昭、周瑜等人認為可以與孫權一起成就大事業,所以盡心輔佐他。
曹操上表奏封孫權為討虜將軍,兼任會稽太守,駐扎在吳郡,孫權派使丞到會稽郡處理日常事務。
對待張昭以太師太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范等人都被任命為將軍。
廣招有才能的人,有名望的士人,魯肅、諸葛瑾等人這時開始做了他的賓客。
分派眾將,鎮守并安撫山越族,討伐那些不服從命令的人。
建安七年,孫權的母親吳氏去世。
建安八年,孫權西征黃祖,擊敗了他的水軍,但城池還未能攻克,而這時后方的山賊又作亂。
孫權撤兵經過豫章,派呂范平定鄱陽,程普討伐樂安,太史慈統領?;瑁n當、周泰、呂蒙都做了軍政任務繁重的各縣縣令或縣長。
建安九年,孫權的弟弟丹楊太守孫翊被隨從殺害,孫權任堂兄孫x接替孫翊的職位。
建安十年,孫權派賀齊討伐上饒,分上饒部分地區為建平縣。
建安十二年,孫權西征黃祖,俘獲了他的民眾后撤軍。
《三國志》文言文原文:
建安四年,從策征廬江太守劉勛。
勛破,進討黃祖于沙羨。
五年,策薨,以事授權,權哭未及息。
策長史張昭謂權曰:"孝廉,此寧哭時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師,非欲違父,時不得行也。
況今奸宄競逐,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制,是猶開門而揖盜,未可以為仁也"。
乃改易權服,扶令上馬,使出巡軍。
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
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輔事焉。
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使丞之郡行文書事。
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范等為將率。
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
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
七年,權母吳氏薨。
八年,權西伐黃祖,破其舟軍,惟城未克,而山寇復動。
還過豫章,使呂范平鄱陽,程普討樂安,太史慈領?;瑁n當、周泰、呂蒙等為劇縣令長。
九年,權弟丹楊太守翊為左右所害,以從兄瑜代翊。
十年,權使賀齊討上饒,分為建平縣。
十二年,西征黃祖,虜其人民而還。
《三國志》翻譯是怎么樣的?
【原文】
孫權字仲謀。兄策既定諸郡,時權年十五,以為陽羨長。郡察孝廉,州舉茂才,行奉義校尉。漢以策遠修職貢,遣使者劉琬加錫命。琬語人曰:"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恒,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注解】
祿(lù)祚(zuò):亦作"祿胙",福祿。
【譯文】
孫權字仲謀。長兄孫策平定江東諸郡時,他年僅十五歲,試用為陽羨縣縣長。曾被郡里舉薦為孝廉,州里推舉為茂才,奉義校尉。漢朝因為孫策遠在江東還依然盡臣子的職責,交納貢物,就派遣使者劉琬賜給他爵位和官服。
劉琬對人說:"我看孫家兄弟都才華出眾,深明事理,但都壽命不長,只有老二孫權,體態魁偉,相貌不凡,不同于凡人,有大貴的表相,壽命又是最長的,你們可以記住我說的這些話"。
《三國志》的翻譯是什么?
諸葛亮作為一國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
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玩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自己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微不足道的過錯都予以處罰。
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為他所不齒;終于使全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的緣故。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作者是 [晉] 陳壽 撰 / [宋] 裴松之 注 。
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
三國志如何翻譯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三國志誰翻譯的版本最好、三國志如何翻譯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