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是什么意思 禮記是指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禮記是什么意思,以及禮記是指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什么是《禮記》?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
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禮記中一共有49篇文章。
禮記,中一共有49篇文章。禮記,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十三經之一。是戰國以后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漢民族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提取碼:?437r
《禮記》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禮記》 - 內容介紹
它主要是對禮制、禮意的記載和論述。其中涉及秦漢以前的社會組織、生活習俗、道德規范、文物制度等情況,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思想。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據傳,《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從散文藝術方面看,《禮記》中的議論文,如《禮運》、《樂記》等篇的部分章節,雍容大雅,氣勢沛然,結構嚴整。記敘文如《玉藻》、《坊記》等篇的部分章節,文筆凝練,言簡意賅。尤其是《檀弓》、《仲尼燕居》等篇中的敘事小品,寫得生動形像、意味雋永,都是較優秀的作品。如《檀弓》中的“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曾子寢疾”等章,以簡練的文字傳達出不同的生活場面和人物心理,情景宛然,筆法多變。“孔子過泰山側”章,形容苛政猛于虎,令人怵目驚心。“齊大饑”章只80余字,卻把黔敖的倨傲、餓者不為所屈,寫得活靈活現,其中還有服飾、神態、語氣的描繪,接近于小說。“孔子蚤作”、“晉獻文子成室”等章,還嵌以詩歌、偶語、排句,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和感情色彩。《檀弓》的不少篇幅糅合著想象的成分,而非信史,這一點前人已多有揭示。可見七十子的后學,對于師說也作了文學性的加工。
《禮記》至唐代列為“九經”之一,宋代列于“十三經”中,為士子必讀之書,對后代思想、文學都有一定的影響。主要注本有: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今存宋紹熙三年(1192)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清朱彬有《禮記訓纂》,孫希旦有《禮記集解》。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而,歷代為《禮記》作注釋的書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們這里選錄的原文依據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經注疏》,注釋和譯文則廣泛參閱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準確簡明易懂。選錄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標題(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較長),原則上采用選文的首句作標題,注釋中只說明選自某篇。
《禮記》 - 思想成就
反映思想理論性的集中在《禮運》、《禮器》、《學記》、《樂記》、《大學》、《中庸》、《儒行》等篇,還有借孔子的答問而發揮儒家學說的篇章,如《曾子問》、《哀公問》、《表記》、《坊記》、《孔子閑居》、《仲尼燕居》等。在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后學的不同派別思想觀點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學派、子夏學派、曾子學派、子思學派、孟子學派、荀子學派等儒家內部的諸多派別。從中還可以看到有墨家、道家、農家、陰陽家等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滲透于其間。由此而反映出《禮記》輯成的時代是一個對儒家各派求同存異,對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時代。《禮記》中的思想理論性內容深厚而豐富,它以禮樂為核心,涉及到政治、倫理、哲學、美學、教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學說。因此,在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是不能不研究《禮記》中所包含的思想學說的。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人的完善八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
教育教學九原則:教學相長、豫、時、孫、摩、長善救失、、啟發誘導、藏息相輔、因材施教
教學三方法:講解、問答、練習
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教師所必備:博喻
孝道思想
《禮記》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禮記》之孝道思想是豐富而全面的,既論述了孝之起源、地位與作用,孝與忠、禮、政、教的關系等宏觀理論問題,又有關于孝道本身的總體與個別義項和孝行的微觀具體論述。據此,筆者認為,《禮記》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完成了孝道的理論創造并達到其頂峰。得出這樣一種評價,就必然涉及如下問題:《禮記》之孝道思想與《孝經》是何關系?討論這一問題,首先要對兩書的時代有個討論,其次,要從對二者內容的比較中探討它們的關系。《禮記》成書于西漢,但其中各篇寫作年代不盡一致,一般認為,《大學》、《中庸》為曾子、子思所作,所以,本文未把上述兩篇作為論述之對象。除有些篇章作者、時代有定論外,《禮記》之絕大部分篇章皆為秦漢時期儒者所著,似乎亦成為定論。至于《孝經》的作者、年代,有多種說法,筆者同意為漢代儒者作品之說。由此,可以斷言,《禮記》或早于或與《孝經》為同時代之作品。從內容上看,《孝經》雷同于《禮記》之處甚多,以致梁啟超說《孝經》“書中文義皆極膚淺,置諸戴記四十九篇中,猶為下乘,雖不讀可也。”(《經籍解題及其讀法》)的確,從本文的上述論述中,我們大量可見《孝經》雷同于《禮記》之處。如:《孝經》:“以孝事君則忠。”《禮記·祭義》:“事君不忠非孝也”;《孝經》:“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禮記·喪服四制》:“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孝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禮記·祭義》:“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孝矣。”即使是《孝經》以五章專門論述的五等人之孝的思想,也可在《禮記》中看到其理論源頭:“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任善不敢臣三德。”(《大戴禮記·曾子本孝》)任善:指君王之孝。三德即三老。漢代設“三老五更”之位,以養老人,三老五更各一人,天子以父兄養之,因此說,君王之孝在于“任善不敢臣三德”。當然,不可否認,《孝經》作為一篇專門論孝的文篇,較之《禮記》雖在理論建樹上沒有多少新的創造,但在系統性上、易于傳播推廣方面,要優于《禮記》。兩者同列十三經,在歷史上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過兩者的影響各有其不同的特點。《孝經》不足兩千字,專題專論,加之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推廣,影響面要大得多,不管是知識分子還是布衣庶民,均可能讀到《孝經》,而《禮記》只能影響有一定儒學文化修養的讀書人。但由于《孝經》無限制地將孝道泛化,又一開始即以“經”立論,可能不屑于“形而下者謂之器”之類細微末節吧,倒使孝的好多具體道德要求如本文中所述之“孝行”部分疏于論述。總之,由《禮記》創造,而由《孝經》系統化的孝道理論問題與孝道的普遍原則借《孝經》而得以廣泛傳播。而《禮記》中之孝行部分則得之于如《二十四孝》、《三十六孝》、《弟子規》、《女兒經》等諸多童蒙與家訓之書而予以流傳,遂長期影響中國人的家庭生活禮儀與社會交往方式,成為禮儀之邦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不可低估《禮記》對中國孝道的形成、發展以及對中國人傳統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
政治理想
大同世界。儒家認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在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智勇,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這種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產生于中國的2000年前,是極為可貴的歷史資料。再次,《大學》和《中庸》、《學記》3篇分別載有許多合理的經濟思想和教育思想。《大學》和《中庸》原屬《禮記》的兩篇,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將二篇單獨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自宋至清的六七百年間,成為青年學子入仕應考的必讀書。《大學》云:“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這是儒家理財的經典論述,也是古代財政經濟學的寶貴遺產。《中庸》則載孔子語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的文言文及解釋
1. 文言文《禮記》的原文和解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
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男有分⑥,女有歸⑦。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⑧;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⑨。
是故謀閉而不興⑩,盜竊亂賊而不作⑾,故外戶⑿而不閉⒀,是謂大同⒁。 ①選自《禮記·禮運》。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 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②〔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 *** 。
與,通“舉”。 ③〔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④〔親〕用如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
⑤〔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
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
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分,職分,指職業。
⑦〔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⑧〔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憎惡。
⑨〔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⑩〔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生。
⑾〔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亂,指造反。
賊,指害人。作,興起。
⑿〔外戶〕泛指大門。 ⒀〔閉〕關閉大門。
⒁〔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在上古所遵行的社會準則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德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養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夠終其天年,中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夠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卻不是為獨自享用;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所以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2. 文言文《禮記》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
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男有分⑥,女有歸⑦。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⑧;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⑨。
是故謀閉而不興⑩,盜竊亂賊而不作⑾,故外戶⑿而不閉⒀,是謂大同⒁。 ①選自《禮記·禮運》。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 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②〔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 *** 。
與,通“舉”。 ③〔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④〔親〕用如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
⑤〔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
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
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分,職分,指職業。
⑦〔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⑧〔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憎惡。
⑨〔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⑩〔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生。
⑾〔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亂,指造反。
賊,指害人。作,興起。
⑿〔外戶〕泛指大門。 ⒀〔閉〕關閉大門。
⒁〔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在上古所遵行的社會準則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德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養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夠終其天年,中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夠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卻不是為獨自享用;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所以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及時選為滿意答案,謝謝~~。
3. 禮記.大同 翻譯 文言文
摘自這里:原文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 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
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
是謂小康。”譯文:從前,孔于參加過魯國的蠟祭。
祭祀結束后,他出來在宗廟門外的樓臺上游覽,不覺感慨長嘆。孔子的感嘆,大概是感嘆魯國的現狀。
言偃在他身邊問道“老師為什么嘆息?”孔子回答說:‘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我孔丘都沒有趕上,我對它們心向往之。 “在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
選舉德才兼備的人來(為大家辦事),(人人)都講究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只贍養自己的父母,不止撫育自己的子女。
要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
(人們)憎惡把財貨扔在地上的行為(而要去收藏它),卻不是為了自己獨自享用。(也)憎惡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勞動。
因此,就不會有人搞陰謀,就不會有人盜竊和興兵作亂。所以(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如今大道已經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財產。人們各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財物和勞力;都為私人擁有。
諸侯天子們的權力變成了世襲的,并成為名正言順的禮制,修建城郭溝池作為堅固的防守。制定禮儀作為綱紀,用來確定君臣關系,使父子關系淳厚,使兄弟關系和睦,使夫妻關系和諧,使各種制度得以確立,劃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為自己建功立業。
所以陰謀詭計因此興起,戰爭也由此產生了。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
這六位君子,沒有哪個不謹慎奉行禮制。他們彰昌禮制的內涵,用它們來考察人們的信用,揭露過錯,樹立講求禮讓的典范,為百姓昭示禮法的儀軌。
如果有越軌的反常行為.有權勢者也要斥退,百姓也會把它看成禍害。這種社會就叫做小康。”
4. 《學記》與《禮記》文言文
原文: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譯文:(執政者)發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輔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能夠聳動群眾的聽聞;(如果他們)接近賢明之士,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可以聳動群眾的聽聞,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學施教啊!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譯文:雖然是質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經過琢磨,也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雖然自稱是萬物之靈,如果不肯學習,也不會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所以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工作。《尚書·兌命篇》說:要自始至終常常想到學習。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雖然有好菜擺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義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說:學習過后才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后才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后才能自我勉勵,發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相輔相成的。《尚書·兌命篇》說: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教學互進。是這個意思。
5. 《學記》與《禮記》文言文
原文: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
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譯文:(執政者)發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輔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能夠聳動群眾的聽聞;(如果他們)接近賢明之士,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可以聳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35343931動群眾的聽聞,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學施教啊!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譯文:雖然是質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經過琢磨,也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雖然自稱是萬物之靈,如果不肯學習,也不會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
所以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工作。《尚書·兌命篇》說:要自始至終常常想到學習。
就是這個意思。原文: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譯文:雖然有好菜擺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義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
所以說:學習過后才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后才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學。
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后才能自我勉勵,發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相輔相成的。
《尚書·兌命篇》說: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教學互進。是這個意思。
6. 關于“禮“的文言文+翻譯
時大雪,積地丈余。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以不出?”安日:“大雪,人比餓,不宜干人。”令以為賢,舉為孝廉。
當時天下大雪,堆積在地上一丈多高。洛陽令親自出來私下查訪,見到人們都掃開積雪出門,有要飯的。洛陽令來到袁安的門口,看到沒行走的道路,認為袁安已經死了,命令人除掉門口積雪。進屋發現袁安僵臥者不動。洛陽令問:“為什么不出去?”袁安回答說:“下大雪,人們都餓著,不適宜去求別人。”洛陽令認為袁安賢良,就推舉他做了孝廉。
關于禮記是什么意思和禮記是指什么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