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羽毛以御寒暑出自哪里 無羽毛以御寒暑翻譯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無羽毛以御寒暑出自哪里,以及無羽毛以御寒暑翻譯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譯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1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2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4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6。《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7,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譯: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后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問:“道德怎麼樣就可以統一天下了呢?”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孟子說:“能夠。”宣王說:“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孟子說:“我曾經聽胡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里去?’
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鐘’。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鐘了嗎?’您說:‘怎么可以不祭鐘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宣王說:“是有這件事。”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后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么會吝嗇到舍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
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
宣王笑者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孟子說:“沒有關系。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
君子對于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區;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說:‘別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出。’這就是說的先生您吧。
我自己這樣做了,反過來想想為什麼要這樣做,卻說不出所以然來。倒是您老人家這麼一說,我的心便豁然開朗了。但您說我的這種心態與用道德統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麼理解呢?”孟子說:“假如有人來向大王報告說:‘我的力量能夠舉得起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視力能夠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卻看不見擺在眼前的一車柴草。’大王您會相信他的話嗎?”
宣王說:“當然不會相信。”孟子便接著說:“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偏偏不能夠施及老百姓,是為什麼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氣拿的緣故;一車柴草看不見,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緣故;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緣故。所以大王您沒有能夠用道德來統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說:“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麼區別呢?”孟子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一天下,不是屬于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的一類,而是屬于為老年人折樹枝的一類。“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運轉一樣容易治理了。《詩經》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
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別人身上去。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賢之所以能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麼,不過是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不能夠施及老百姓,偏偏是為什麼呢?
“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考慮考慮吧!難道真要發動全國軍隊,是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和別的國家結下仇怨,這樣您的心里才痛快嗎?”宣王說:“不,我為什麼這樣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過想實現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艷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盡量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孟子說:“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國,安撫四方落后的民族。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重嗎?”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么后患。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愿望,費勁心力去干,一定會有災禍在后頭。”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孟子說:“假定鄒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打勝呢?”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
孟子說:“顯然,小國的確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很少的國家的確不可以與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的確不可以與強國為敵。中國的土地,方圓千里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占有其中一塊罷了。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區別呢?
大王為什么不回過來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著手呢?”“現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旅行,天下痛恨本國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果真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齊宣王說:“我糊涂,不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幫助(實現)我的志愿,明確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聰明,請讓我試試看。”孟子道:“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計的產業,卻有一貫向善的思想,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
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長久維持生計的產業,就會動搖一貫向善的思想。假使沒有這種思想,那就會放蕩邪僻,不守法紀,胡作非為,沒有什么干不出來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對他們施加刑罰,這等于設下網羅陷害老百姓。哪有仁愛的國君在位,卻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當呢?
所以賢明的國君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要使他們上足夠奉養他們的父母,下足夠養活他們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終身飽暖,即使是兇年饑歲,也不至于餓死;然后要求他們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從了。
現在所規定的老百姓的產業,上不夠奉養父母,下不夠養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終身困苦,遇上兇年饑歲,更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就連救自己的性命還來不及,哪有空余時間去講禮義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來呢?
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綿襖了;雞和豬狗一類的家畜不要耽誤它們繁殖生長的季節,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戶種百畝的田地能及時得到耕種,八口人吃飯的人家,就可以不鬧饑荒了。
重視學校教育,反復地叮嚀他們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再肩挑背負出現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絲綿、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這樣還不能得到人民的擁戴,以實現王道,那決不可能。”
擴展資料: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孟子梁惠王上
連類而及的特點
連類而及,也省稱為“連及”,是指兩事物同類或相關,行文取用一事物時,將另一事物也連帶提出,連帶提及的事物,在文中并無實際表意作用。“無羽毛以御寒暑”,羽毛可御寒,但不能御暑熱。這里是因寒而連及到暑,“暑”在這里無義,只作陪襯。此種連及在詞匯學上又稱為“偏義復詞”。
漢語復音詞的結構可分為哪三大類
復音詞: 具有兩個或幾個音節的詞是復音詞。古代漢語單音詞占多數,不等于復音詞很少,就其絕對量說,還是相當可觀的,而且與日俱增。根據詞的組合情況,古代漢語復音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復音詞;另一類是合成復音詞。(一) 單純復音詞所謂單純復音詞,從音節上說,它屬于復音詞,而就結構上說,它又是具有一個詞素的單純詞。記錄單純復音詞的文字,只表示音節,與意義無關。古代漢語單純復音詞有如下幾類:1. 迭音詞 古人稱“重言”。它是重迭兩個相同音節而成的雙音詞。多數是描繪狀貌的形容詞或模擬聲音的象聲詞。 A.描繪狀貌 (1)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鄭伯克段于鄢) (2)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范仲淹:岳陽樓記) “融融”表和樂, “浩浩湯湯”形容水勢浩大。 B.摹擬聲音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周南·關雎) (2)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詩經·周南·伐檀) (3)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車行) (4)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醉翁亭記) “關關”是鳥鳴,“坎坎”為伐木聲,“轔轔”擬車響,“蕭蕭”狀馬鳴,“潺潺”形容流水聲。應該注意:迭音詞與詞的迭用是不同的,它們不屬于同一范疇。迭音詞和寫它的單字意義無關,而詞的迭用卻和原來單字意義有關。如:(1)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史記·陳涉世家) (2)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自居易:買花) “往往”表示常常,“家家”、“人人”表示每一家、每一人。 2. 聯綿詞 聯綿詞又稱聯綿字,古人稱“連語”或“謎語”。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雙音單純詞,在詞的結構上具有不可分割的特點。書寫聯綿詞的每個字,只是充當一個音節,字義與聯綿詞的意義無關。根據聯綿詞兩個音節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雙聲聯綿詞或迭韻聯綿詞等幾種形式。如: (1)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庖丁解牛)躊躇:從容自得的樣子。 (2)適莽蒼者,三飧(餐)而反,腹猶果然。(北冥有魚)莽蒼:郊野之色。(3)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繽紛:繁多交雜的樣子。 “躊躇”是雙聲聯綿詞,“莽蒼”是迭韻聯綿詞,“繽紛”是雙聲兼迭韻聯綿詞。確定聯綿詞是否雙聲或迭韻,不是依據今音,而是以古音為標準的。 在單純復音詞中,還有一種音譯外來詞。漢代以后,隨著中國同外域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不斷發展,古代漢語里逐漸吸收一些外來詞。用以對譯外來詞的漢字,只是充當一個音節,與字義無關,同樣不能拆開來理解。如:葡萄 琵琶 浮屠 羅漢 琉璃 袈裟 天竺 聯綿詞的兩個字,只代表兩個音節,與合成的復音詞不同,注意不要把聯綿詞拆開理解。如《莊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中的“望洋”,誤解為望著海洋。其實“望洋”是聯綿字,它又寫作“望陽”、“望羊”、“虻羊”等,是目光呆滯,精神迷惘的樣子。而且就“洋”字來說,上古漢語里絕無“海洋”的意思,如果照字面解釋,“望陽”是望著太陽,諸如此類,勢必造成誤解誤讀。所以解釋聯綿字,切忌望文生義。(二)合成復音詞 復合詞是由兩個或幾個詞素按照一定的構詞方式組合而成的。復合詞可以從不同角度分類。從語義的角度可以分為同義復詞、偏義復詞和轉義復詞等;從語法的角度可以分為并列式、偏正式.主謂式、動賓式和附加式等。下面重點介紹同義復詞和偏義復詞。1.同義復詞 同義復詞是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素構成的。它的成詞經歷了漫長的凝結過程,最初當是同義詞的臨時組合,具有很大的游動性,各單音詞尚能獨立運用。逐漸凝結成詞后,就結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整體,其意義已不是原來單音詞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以一個詞素的意義為主,另一個詞素起輔助作用。如:(1)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晉靈公不君) ——“恭’’和“敬”作為單音詞時,“恭”指外表有禮貌,“敬”指內心嚴肅不茍且。合成以后不必再加區分。 (2)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馮諼客孟嘗君) ——“恐”和“懼”單用時,“恐”指因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害怕,“懼”指內心的慌惑。 復合詞的形成是經過長期凝結過程的,最初階段結合并不穩固,常常合而又分,以“乏困”、“恭敬”為例: (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2)蓋文帝之時,無鹽鐵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鹽鐵論·非鞅) (3)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晉靈公不君) (4)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論語·公冶長) “乏困”指缺少衣食財物,可以顛倒詞素,說成“困乏”。“恭敬”指端莊而有禮貌,在特定語言環境下又還原為單音詞,這些情況說明同義復詞處在凝結過程中。判斷是單音詞,還是復合詞,主要有兩條標準:一是從詞義看,由單音詞組合的復合詞,具有指物的單一性,如果拆開,詞義就發生了變化;二是從結構看,組合體兩個音節結合緊密,不能隨意插入別的成分。因此,要避免以古釋今,把已經凝結成的同義復詞還原為單音詞。如《孟子·公孫丑上》:“尊賢使能,俊杰在位。”“俊杰”指才智出眾的人,已經凝結成復合詞,沒有必要再拆開解釋。所以切忌把已經凝結成復合詞的再還原為單音詞。 2.偏義復詞 偏義復詞是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互對舉的詞素組合而成的,其中一個詞素的意義成為該復合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起陪襯作用。如:(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jìn)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休祲:指不祥的征兆。休,吉兆;祲,兇兆。這里偏用“祲”義,“休”起陪襯作用。 (2)一旦有緩急,寧足恃乎!(漢書·袁盎晁錯傳) 緩急:指緊急而嚴重的情勢。這里偏用“急”義,“緩”起陪襯作用。 (3)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史記·屈原列傳) 治亂:指治理國家。這里偏用“治”義,“亂”起陪襯作用。 (4)無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楊朱) 寒暑:指寒冷。這里偏用“寒”義,“暑”起陪襯作用。 偏義復詞多數是由反義詞構成的,但也有由相關的詞構成的。如: 同義復詞,偏義復詞從詞的結構形式看,都是并列關系。此外,復合詞的結構還有偏正式、主謂式、動賓式和附加式等。例如:偏正式:天子 諸侯 主謂式:夏至 霜降 動賓式:將軍 稽首 附加式:有夏 鏗爾 欣然 婉如 古代漢語復合詞中主謂式和動賓式比并列式和偏正式要少得多,現代漢語這種復合詞日益豐富起來,它標志著漢語構詞形式不斷發展。了解復合詞的構詞形式,會有助于正確區分單音詞和復音詞,深入分析詞義。
關于無羽毛以御寒暑出自哪里和無羽毛以御寒暑翻譯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