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轉琵琶彈側調 誰彈奏一曲琵琶
今天給各位分享誰轉琵琶彈側調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誰彈奏一曲琵琶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琵琶行》在宋詞中的回響
唐代詩人白居易從不隱藏對琵琶的喜愛,寫下了《春聽琵琶兼簡長孫司戶》《聽李士良琵琶》《聽曹剛琵琶·兼示重蓮》等琵琶詩篇。其《琵琶行》更是千古音樂詩篇的絕唱,獲得了唐宣宗“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的贊譽。而琵琶又是最受詞人們青睞的樂器。宋詞里,詞人們用飽蘸深情的筆調,一次次細膩描摹琵琶或琵琶技藝。詞人常在自覺或不自覺的狀態下引《琵琶行》入宋詞。據統計,《琵琶行》在宋琵琶詞中的回響高達90余處。本文試從語詞、時地、人物、情思等方面來探析《琵琶行》對宋代琵琶詞的影響。
一、 語詞傳承
《琵琶行》里“輕攏慢捻抹復挑”輕松勾勒出琵琶女彈奏琵琶的熟絡和閑散,詞人們寫琵琶彈奏時,便也不厭其煩地描摹纖指輕攏的曼妙情態:“春蔥指甲輕攏捻”(晏殊《木蘭花》)、“細捻輕擾,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蘇軾《采桑子》)、“幸有佳人錦瑟,玉筍且輕攏”(黃庭堅《畫堂春》)、“玉筍輕攏,龍香細抹,鳳凰飛出四條弦”(晁端禮《望海潮》)。
如果說攏、捻的頻繁使用還是琵琶自身技法使然,那么直接挪用“輕攏慢捻”的詞作則與《琵琶行》不無干系。如:
撥胡琴語,輕攏慢捻總灺利。(蘇軾《浣溪沙》)
慢捻輕攏,怨感隨纖手。(曹勛《點絳唇》)
慢捻幽情,輕攏柔思。(史浩《踏莎行》)
舊音恍記,輕攏慢拈,哀弦危柱。(陳以莊《水龍吟》)
慢拈輕攏,幽思切、清音誰聞。(杜良臣《三姝媚》)
輕攏慢拈,生情艷態,翠眉黛顰,無愁謾似愁。(無名氏《百寶妝》)
輕攏慢捻后的“間關鶯語”分外動聽。詞人們在描寫琵琶聲時,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想到用“鶯語”這一妙喻。如:
纖纖玉筍輕捻,鶯語弄春嬌。(晁端禮《訴衷情》)
檀槽緩垂鸞帶,纖指捻春蔥。鶯語巧,上林中。(曾覿《訴衷情》)
陳紀的“鶯語間關花底滑,急雨斜穿梧竹”則是“間關鶯語花底滑”的現句倒裝。晁補之的“花暖間關,冰凝幽咽”(《綠頭鴨》)更是“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的精簡縮略。
此外,“紫檀香暖轉春雷,嘈嘈切切聲相繼”(曾覿《踏莎行》)為“嘈嘈切切錯雜彈”的遷延后續。“玉纖初試琵琶手。桐葉雨聲干。真珠落玉盤”(辛棄疾《菩薩蠻》)是“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曲終遺響。
二、 時地再現
《琵琶行》的故事不是發生在“陰陰夏木囀黃鸝”的夏日,也不是“無力薔薇臥曉枝”的春曉,而是在“楓葉荻花秋瑟瑟”的秋夜。“悲秋”情結古已有之,“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景物的蕭索給心靈蒙上了一層憂郁的色調,“心上秋”更是“離人”化不掉的哀愁。琵琶音色清冽幽冷,自有一種臨風對月、如泣如訴的凄美。“鸚鵡花前弄,琵琶月下彈”(晁補之《南歌子》)已一語點明琵琶聲起的最佳時境。宋詞里“秋入燈花,夜深檐影”下常聞“琵琶語”(吳文英《燭影搖紅》),“又聽西風,金井樹、動秋吟”的場景下也少不了“四弦夜語”(吳文英《木蘭花慢》)。揚無咎“記檀槽凄絕,春筍纖柔。窗外月西流。似潯陽、商婦鄰舟”(《長相思》)、王之道“誰使琵琶聲到耳,輕賦荻花楓葉。露腳斜飛,河陰低轉”(《念奴嬌》)、“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楓葉俱凄怨。云萬疊,寸心遠”(劉過《賀新郎》)更是把琵琶、秋、夜、舟、潯陽江畔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組凄清的意象群。
《琵琶行》序稱:“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湓浦口,在九江西,湓水入口處,也就是潯陽江頭。今九江有古琵琶亭瀕江而立,相傳即白居易聽琵琶處。先有湓浦口的送別,再聞水上琵琶聲,才有了后續情節。故后人途經琵琶盆浦、琵琶亭必起離思,或染羈旅行愁:“琵琶亭畔,正是楓葉荻花秋。占檢詩囊酒碗,抬貼舞裀歌扇,收盡兩眉愁。回望碧云合,相伴赤松游。”(石孝友《水調歌頭》)遇與琵琶亭相關景物則言:“望眼不知天闊,歸心常恨山遮。見君江浦到蘆花。意在琵琶亭下。”(王質《西江月》)
“心鶩八極,神游萬韌”的詞人干脆把送別場景置于“琵琶盆浦”“琵琶亭”:晁端禮送別友人時,借假想,寫別情——“若過潯陽亭上,琵琶淚、莫灑清秋。堤邊柳,從今愛惜,留待系歸舟”(《滿庭芳》)。
慢慢地,琵琶盆浦、潯陽江畔被賦予南渚同樣的離別內蘊:“釵盟鏡約知何限,最斷腸、湓浦琵琶。南渚送船,西城折柳,遺恨在天涯。”(趙長卿《一叢花》)江上琵琶則成了催發之聲、離別之曲——“一笑薔薇,別后酒杯慵舉。江上琵琶,莫遣東風誤鸚鵡”(陳允平《荔枝香近》)、“夜來鸚鵡夢中人,春去琵琶江上曲”(陳允平《玉樓春》)。連“送客重尋西去路”的姜夔,也要忍不住問一句:“水面琵琶誰撥?”(《八歸·湘中送胡德華》)實寫虛寫雖已無從得知,但毫無疑問,送別場景中,琵琶聲是最煽情的背景音樂。那“滿座重聞皆掩泣”的琵琶聲若隱若現,繚繞在潯陽江畔、琵琶亭中,與秋夜、蘆花、孤舟一起,幻化成詞人筆底最哀婉動人的一景。
三、 人物影像的映射
“猶抱琵琶半遮面”將琵琶女的嬌羞刻畫得楚楚動人,宋代詞人塑造的佳人也喜攜琵琶、遮半面含羞登場:“珠絡臂,琵琶遮面”(劉克莊《賀新郎》)、“正人在、銀屏底,琵琶半遮面”(張炎《法曲獻仙音》)、“記羅帕求詩,琵琶遮面”(劉天迪《齊天樂》)。詞人們或以琵琶女為喻,借以贊賞眼前琵琶彈奏者的高超技藝、美貌容顏:“歌舌鶯嬌,舞腰蜂細。華堂是處皆頤指。四弦獨擅席中春,移船出塞聲能繼。慢捻幽情,輕攏柔思”(史浩《踏莎行》),“紫檀槽、金泥花面,美人斜抱當筵。掛羅綬、素肌瑩玉,近鸞翅、云鬢梳蟬。玉筍輕攏,龍香細抹,鳳凰飛出四條弦。路漫漫、漢妃出塞,夜悄悄、商婦移船。馬上愁思,江邊怨感,分明都向曲中傳”(晁端禮《綠頭鴨》),“花暖間關,冰凝幽咽。寶釵搖動墜金鈿。未彈了、昭君遺怨,四坐已凄然……賴得多愁,潯陽司馬,當時不在綺筵前。競嘆賞、檀槽倚困,沈醉到觥船”(晁補之《綠頭鴨》),皆默契地以琵琶女和昭君來比擬席上琵琶伎的絕代風華。至于“柳腰肢,輕云情思。曲中多少風流事。紅牙拍碎少年心,可憐辜負尊前意”(曾覿《踏莎行》)則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的昨日重現,似乎又暗示著詞人眼前琵琶伎也有著“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的明朝;又或以年老色遲、飄零淪落商婦形象入詞,生發身世之感、飄零之嘆,如“窗外月西流。似潯陽、商婦鄰舟。況得意情懷,倦妝模樣,尋思可奈離愁。何妨乘逸興,甚征帆、只抵蘆洲。月卻花羞。重見想、歡情更稠。問何時,佳期卜夜,如今雙鬢驚秋”(揚無咎《長相思》),“江上琵琶舊曲,只堪分付商人”(戴復古《清平樂》)。
《琵琶行》中寫琵琶女即在寫江州司馬自身,兩條人生軌跡暗相綰合。故詞人常或隱或顯以“江州司馬”自擬,塑造“淚濕青衫”的知音形象,以此烘托琵琶伎出神入化的技藝。“江州司馬們”又因“似訴平生不得志”的琵琶聲,傷及自身,發出年華空老、仕宦飄零的感懷:“聽細語、琵琶幽怨。客鬢蒼華,衫袖濕遍。漸老芙蓉,猶自帶霜宜看。一縷情深朱戶掩,兩痕愁起青山遠。被西風,又驚吹、夢云分散”(吳文英《倦尋芳》),“雙雙燕子歸來晚。零落紅香過半。琵琶淚揾青衫淺。念事與、危腸易斷。余酲未解扶頭懶。屏里瀟湘夢遠”(謝懋《杏花天》),“應記狂飲司馬,去年時、黃花高宴。竹枝苦怨,琵琶多淚,新年鬢換。常恐歸時,眼中物是,日邊人遠”(晁補之《水龍吟》)。至此,青衫淚蛻變成江州司馬的代名詞,琵琶也被人為地賦予了“多淚”的情感個性。
四、 情思的回響
陳寅恪先生認為白居易“既專為此長安故倡女感今傷昔而作,又連綰己身遷謫失路之懷,直將混合作此詩之人與此詩所詠之人,二者謂一體,真可謂能所雙亡,主賓俱化,專一而更專一,感慨復加感慨”(《元白詩箋證稿》)。琵琶女的“今昔之感”與白居易的“遷謫失路之懷”共同賦予琵琶一種飄零感。后世詞人們更是常借琵琶抒身世之感、飄零之嘆。試聽葛長庚的《賀新郎》:“倏又西風起。這一年光景,早過三分之二。燕去鴻來何日了,多少世間心事。待則甚、功成名遂。楓葉荻花動涼思,又尋思、江上琵琶淚。還感慨,勞夢寐。愁來長是朝朝醉。刬地成、宋玉傷感,三閭憔悴。況是凄涼寸心碎。目斷水蒼山翠。更送客、長亭分袂。閣皂山前梧桐雨,起風檣、露舶無窮意。君此去,趁秋霽。”這個同樣秋風蕭瑟的夜晚,留給詞人的只有功未成名未遂的慨嘆,只有凄清兩行琵琶淚。落寞蕭索的琵琶聲中,旅途輾轉的詞人一次次感慨“聚少離多,漂零因甚”(趙必《蘭陵王》),“老子平生,萍流蓬轉,昔去今來,鷗鷺都識”(李曾伯《醉蓬萊》)。再聽司馬光的《錦堂春》:“紅日遲遲,虛廊轉影,槐陰迤邐西斜。彩筆工夫,難狀晚景煙霞。蝶尚不知春去,謾繞幽砌尋花。奈猛風過后,縱有殘紅,飛向誰家。始知青鬢無價,嘆飄零官路,荏苒年華。今日笙歌叢里,特地咨嗟。席上青衫濕透,算感舊、何止琵琶。怎不教人易老,多少離愁,散在天涯。”年華飛逝、幾度滄桑,紅顏易老、佳人已去,可悲可嘆。我亦仕宦沉浮,壯志未竟卻已垂垂老矣!不同的“琵琶聲”,奏響出了異曲同工的悲涼調。《琵琶行》中的身世之感、飄零之嘆在宋琵琶詞中渲染得淋漓盡致。
除離別聲外,琵琶更是京華宮樂的最佳代表。“錚錚然有京都聲”的琵琶聲引得作者駐足聆聽。鄰舟商婦借琵琶來“說盡心中無限事”,繼而又“自言本是京城女”。而白居易曾在《霓裳羽衣歌》里回憶“我昔元和侍憲皇,曾陪內宴宴照樣”,也多次在詩里邊寫到在宮廷廣為流傳的六幺曲。而琵琶女低眉信手續續彈的正是《霓裳》和《六幺》。《霓裳》和《六幺》,是他們對帝京輝煌歲月的共同記憶。在詩詞中,由于長安及它所指代的汴京和臨安作為國都的特殊地位,長安就不僅僅是地理名詞,也暗指仕途或往昔榮華,因此琵琶聲里的憶長安便也是對往昔榮華生活的一種追思、對仕途沉浮的感慨:“何處。長安路。不記墻東花拂樹。瑤琴理罷霓裳譜。”(毛滂《調笑令》)“……船里琵琶金捍撥,彈斷幺弦再抹。夜潮洲渚生寒,城頭星斗闌干。忍話舊游新夢,三千里外長安。”(賀鑄《清平樂》)
仕途的遷轉沉浮又造成今日說不完的飄零和別離。連“長安亂葉”,在詞人眼里“都是閑愁”,“恨入琵琶,小憐重見灣頭”,琵琶聲里憶長安,如同“揚州一夢”(周密《聲聲慢》)。夢醒繁華都散,只剩詞人黯然神傷。
長安又曾為漢唐故都,寄寓著時代更替、歷史興亡的感慨:“七朝文物舊江山。水如天。莫憑欄。千古斜陽,無處問長安。更隔秦淮聞舊曲,秋已半,夜將闌。爭教潘鬢不生斑。斂芳顏。抹么弦。須記琵琶,子細說因緣。待得鸞膠腸已斷,重別日,是何年。”(張舜民《江城子》)——這是琵琶聲中的古今之思。
靖康之難,宋室移蹕臨安,文人士大夫紛紛南遷,長安淪陷于異族的鐵蹄之下。此時詞人詠懷長安,既有對故國的追懷,更是面對殘山剩水的無盡悲慨:“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朱敦儒《減字木蘭花》)“昵昵琵琶恩怨語,春筍輕籠翠袖。看舞徹、金釵微溜。若見故鄉吾父老,道長安、市上狂如舊。重會面,幾時又。”(劉過《賀新郎》)是對故國最深切的眷戀和念想。就連趙佶、趙桓父子也忍不住在琵琶聲里“玉京曾憶昔繁華”,追念“家山何處”(《眼兒媚》)。此時琵琶聲,是故國之思、家國之恨的凄婉悲吟。
鐘子期與俞伯牙因古琴相知,高山流水傳為佳話。江州司馬與琵琶女以琵琶結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至今回響耳畔。一個是身懷絕技卻又被命運捉弄,在滾滾紅塵中飄零顛蕩的琵琶女;一個是有著報國之志、濟世之才,卻又被世道排擠郁郁不得志的江州司馬。滿懷抑郁、淪落天涯。不同的人生軌跡,卻有著同樣的人生境遇。斷腸人聽斷腸聲,怎能不腸斷淚如傾?在現實生活中跌宕輾轉的詞人,耳聞琵琶聲,念及《琵琶行》,反思自身,悲愴孑然,未能遇知音,亦忍不住感慨悲戚:
誰轉琵琶彈側調。……知音少。人間何處尋芳草。(朱敦儒《漁家傲》)
琵琶金鳳語,長笛水龍吟。青眼已傷前遇少,白頭孤負知音。(劉過《臨江仙》)
初撥琵琶,未肯信,知音真個稀少。(李從周《玲瓏四犯》)
即便是偶過琵琶湓浦,“多愁多感”的詞人們亦要感懷一番“子期老矣,不堪帶酒重聽”(史達祖《夜合花》)。《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和琵琶女,在宋琵琶詞里得以再生。詞人們與他們共歷悲戚、共傷飄零、共思京華。秋夜潯陽江畔聲聲催淚的琵琶跨越時空,縈繞在詞人的筆端。
綜而言之,《琵琶行》對宋代琵琶詞影響至深,《琵琶行》的場景、人物常或隱或顯地再現于宋詞的字里行間。宋代琵琶詞延續了《琵琶行》里的離別之情、京華之思、知音之嘆,且在此基礎上增添了仕宦飄零、追今撫昔以及家國之恨、故國之悲的時代內涵。(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漁家傲》朱敦儒 的翻譯是什么
翻譯如下:
是誰在這時用琵琶彈奏出憂傷凄婉的側調,客居他鄉,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黃昏時分,客人離開,庭院寂靜,初春乍寒,只有燈光下的幾只已經早早回來的燕子,徒添我的孤獨寂寞。
只可惜青春年華白白度過,我這多情人不復當年年少,只擔心鶯鳥啼叫春天又一次的到來,人海茫茫,知音難覓,到哪里去尋找知己呢?
朱敦儒最大的貢獻是在文學創作上,其詞作語言流暢,清新自然。他的詞風可分為三個階段:早年詞風濃艷麗巧;中年的詞風激昂慷慨;閑居后詞風婉明清暢。
原文:
漁家傲
宋代:朱敦儒
誰轉琵琶彈側調。征塵萬里傷懷抱。
客散黃昏庭院悄。燈相照。
春寒燕子歸來早。可惜韶光虛過了。
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鶯啼春又老。
知音少。人間何處尋芳草。
擴展資料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許,兩次舉薦為學官而不出任。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有人向朝廷推薦朱敦儒,言敦儒有經世之才。高宗于是下詔任他為右迪功郎,并命肇慶府督促他赴臨安任職。敦儒仍不肯受命,在眾親朋的勸說
下,他方應詔前行。
到了臨安,賜進士出身,授予秘書省正字,爾后兼兵部郎官,遷兩浙東路提點刑獄。后因發表主戰言論,并與主戰派李光等人一道,受到右諫議大夫汪勃的彈劾,于1149年被免職。不久,上疏請求退居嘉禾,晚年在秦檜的籠絡下出任鴻臚少卿。
琵琶怎么調音的?
琵琶(英文名"Lute"),被稱為“彈撥樂器之王”、“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制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玨”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這種樂器總是附著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觸人體相異。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里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國近代漢族民族音樂史上有“海派”(浦東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兩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藝術對研究民族音樂史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
演奏技巧:定弦調音 常用的定弦法, 是把四條弦由纏弦至子弦固定為A、d、e、a(5 1 2 5 )四個音。即D調。六相二十五品琵琶音域從A到e"'。
一、定弦
(A)定弦的基本方法
琵琶定弦,在傳統樂曲中變化較多, 四條空弦之音的音程關系并不固定。但比較常用的定弦法, 是把四條弦由纏弦至子弦固定為A、d、e、a四個音。即D調。 初學者宜先學D調, 定弦是以D調為標準進行定弦。
校定弦音的方法:初學琵琶時, 如對音準觀念還未培養與建立,就不會校定弦音。 此時更宜養成定準弦音的習慣。若弦音未定準,就不練習。
在定A、d、e、a的弦音時,可根據笛、簫、口琴、鋼琴、音叉等的a音音高,先定好空子弦;然后在第一品位上按子弦彈出e'(比e音高八度)來,作為定空中弦e音的依據;再在第四品上按中弦彈出d'(比d音高八度)來, 作為校定空老弦d音的依據;最后在第一品位上按老弦彈出a 音來(或彈空子弦的a音),作為校定空纏弦A 音的依據。在初步定好四條弦音之后,應再作校驗。 常用的校驗方法有下列幾種:
(甲)雙音校驗法:按第一品位子弦與空中弦作“雙彈”;按第四品中弦與空老弦作雙彈; 按第一品老弦與空纏弦作雙彈;或“分”空子弦與空纏弦。 如在雙彈或分時,發現兩條弦音之間有不諧和時, 就需細心去辨別每一條弦的音高,是哪一條弦低了或高了, 將定得不準的弦再作校定。
(乙)泛音校驗法:如已學會演奏泛音時, 可用此法
(丙)按音與泛音校驗法
(丁)散音與泛音校驗法
其中,初學者一般用雙音校驗法, 但在學到一定程度時,即掌握泛音演奏時,可用泛音校驗法, 這是一個比較可靠的好方法。即在排品時, 也宜用泛音來校驗,以使品位排粘在準確的位置上。
(B)“變調”定弦的種類
根據演奏樂曲的需要,也可以改動定弦的關系。 在琵琶傳統樂曲中,為了更好地發揮某一樂風的特有效果,使其盡量利用空弦,來得到其需要的和弦效果時, 常用改變定弦的方法。如在小工調(即1=D)上作改變定弦時,曾稱作“小工變調一”或“小變調二”等。當然,這里所謂的“變調”是指改變了四條空弦之間的音程關系,并不是指改變了樂曲的調式。 現附錄在傳統樂曲中曾經用過的幾種“變調”定弦方法如下:
(A)A、B、e、a:《海青》、《霸王卸甲》等曲用之。
(B)A、B、e、e:浦樂派的《將軍令》用之。
(C)E、B、e、e:平湖派的《漢將軍令》、《滿將軍令》用之。
(D)A、e、a、a:無錫派的《將軍令》用之。
(E)G、d、e、a:《小普庵咒》用之。
(F)B、d、e、a:《隔霧聞鐘》用之。
(G)#F、B、e、a:《舞名馬》用之。
(H)A、#c、e、a:蕩調彈唱《漁家樂》、 《十二個月》等用之。
(I)#F、d、e、a:《普庵咒》的尾聲《清江引》用之。
(C)活動山口
在按平均律半音排列音位的琵琶上,所有的升種調、降種調基本都能按彈。但在某些調上,只能用按音演奏,不能利用四條空弦音。因此,可以試用活動山口。 方法是將活動山口把四條弦身壓在第一相、或第二相、 或第三相上。這樣,才能在各調上, 根據調式將主音或屬音變為空弦音,以便盡量利用各種傳統奏法, 發揮其空弦音的作用,在裝置有活動山口的琵琶上, 運用了活動山口后,空弦散音都已改變。
二、音域
琵琶上的音位(相與品), 現都按照平均律依半音順次排列,一般安裝有六相二十五品。 在個別獨奏琵琶上出有安裝有六相三十品的,在定弦作“Adea ”裝置有六相二十五品的琵琶上,它的音域是從A到e"';裝置有六相三十品的琵琶上,它的音域是從A 到a"'。
三、音色
琵琶由六個相、二十五個品構成了音域寬廣的十二平均律。
指法介紹
有十二種定弦法,常用定弦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起、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廣泛應用于民族樂隊和多種地方戲曲、曲藝伴奏。著名樂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潯陽月夜》、《陽春白雪》、《月兒高》, 《春雨》,《彝族舞曲》、《昭君出塞》,《春江花月夜》,《大浪淘沙》,《趕花會》,《飛花點翠》,《天鵝》,《狼牙山五壯士》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一、左手指法
捺、帶、擻都是用左手指發音,因音量較弱,故又稱虛音。虛音是與左手彈奏的實相對而言的。音量方面,實音較強,虛音較弱。如在樂曲某些地方恰當地運用了虛音與實音的有機結合,可使樂曲在音量方面增添對比。這種虛音與實音組合進行的方法,在琵琶傳統文曲中見用最多。現將有關捺、帶、擻的演奏方法,分別介紹如下。
(1)捺
捺,又稱“捺打”、“印”等。演奏捺的方法,是在指關節的運動中,手指端取勢將弦身擊捺在相品位上,使得微聲,捺與前面一音大都成上行進行。
(2)帶
帶,又稱“帶起”、“帶音”、“放”等。演奏帶的方法:當右手彈出前一按音之后,接著在相品位上作向左內方或向外方一撥,然后離開弦身,帶起一個較弱或稍強的音來。帶與前面一音大都成下行進行。
帶起的音,有散音與按音之分。帶起散音時,須將按指向左內方或外方一撥,即可帶出空弦散音來。帶起按音時,則須把下行進行的后一個音先用食指(或中指)按在相品位上,然后再作帶的動作。
(3)擻
擻,又稱“搔”、“搬”、“抓”、“粘”等。演奏擻的方法:用左手指將弦身按在相品位上,用中指或名指在下面搔弦發音(如用左手中指按弦時,則用無名指搔弦),這是擻按音的奏法;如擻空弦散音時,則可在左手食、中、名三指中選擇一較方便的指頭去搔弦即可。擻弦大都在同一條弦上進行。
二、右手指法
彈挑類包括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剔、撫、飛、雙飛,而彈、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指法。其他右手指法如夾彈、滾、分、摭、勾、抹、剔、飛等,都是由彈挑衍變而成。
a.彈:是用右手食指指甲端(一般用與拇指相鄰側的指甲端)觸弦,將弦向左彈出發音。
b.挑:是用右手拇指指甲端(一般用大指外側的指甲端)觸弦,將弦向右挑進發音。彈挑類其他指法的演奏方法:
c.夾彈:是用彈和挑在弦上作連續均勻而不很快的動,每拍依曲調節奏的快慢,一般作四聲,有的或作二聲。
d.滾:演奏方法與夾彈相同。但在速度上則較夾彈快一倍,即每拍依曲調節奏的快慢,一般作八聲,有的作十六聲。
e.剔:是用中指甲向左將弦剔出。
f.撫:是用中指肉將弦向右撫進。
g.雙彈:是用食指甲將相鄰的兩條弦向左同時彈出。
h.雙挑:是用拇指甲將相鄰的兩條弦向右同時挑進。
i.飛:是用無名指甲將弦向左飛出。
j.雙飛:是用食指甲彈左面的弦,拇指甲挑右面的弦,要連而不斷。輪指是五指循環周而復始的演奏,是彈琵琶時獲得長音的主要方法。
含有"琵琶"二字的古詩句
雜曲歌辭·渭城少年行
崔顥
洛陽二月梨花飛,秦地行人春憶歸。揚鞭走馬城南陌,朝逢驛使秦川客。驛使前日發章臺,傳道長安春早來。棠梨宮中燕初至,葡萄館里花正開。念此使人歸更早,三月便達長安道。長安道上春可憐,搖風蕩日曲河邊。萬戶樓臺臨渭水,五陵花柳滿秦川。秦川寒食盛繁華,游子春來喜見花。斗雞下杜塵初合,走馬章臺日半斜。章臺帝城稱貴里,青樓日晚歌鐘起。貴里豪家白馬驕,五陵年少不相饒。雙雙挾彈來金市,兩兩鳴鞭上渭橋。渭城橋頭酒新熟,金鞍白馬誰家宿。可憐錦瑟箏琵琶,玉臺清酒就君家。小婦春來不解羞,嬌歌一曲楊柳花。
相和歌辭·祠神歌·送神
王睿
棖棖山響答琵琶,酒濕青莎肉飼鴉。樹葉無聲神去后,紙錢灰出木綿花。
相和歌辭·從軍行
張祜
少年金紫就光輝,直指邊城虎翼飛。一卷旌收千騎虜,萬全身出百重圍。黃云斷塞尋鷹去,白草連天射雁歸。白首漢廷刀筆吏,丈夫功業本相依。
相和歌辭·王昭君
李商隱
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為人。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
樂府雜曲·鼓吹曲辭·巫山高二首一
孟郊
巴山上峽重復重,陽臺碧峭十二峰。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輕紅流煙濕艷姿,行云飛去明星稀。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沾衣。
吊白居易
李忱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七古·古意
唐·李頎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殺人莫敢前,須如猬毛磔。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得歸。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樂府·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處,空見蒲桃入漢家。
七律·詠懷古跡五首
唐·杜甫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七古·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七古·琵琶行并序
唐·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常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云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艙明月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七絕·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怎么彈琵琶_如何彈好琵琶(2)
琵琶的彈奏方法 一、熟悉音階
音階要熟悉各種音階的結構,在琴上找準各音的位置,合理安排指法,記住音位
音列是構成音階的音高材料,練好音列與練好音階差不多是一回事。下面,我以D大調音列為例加以說明。 上行:從倍低音sol到倍高音do。 下行:從倍高音do到倍低音sol。
二、指距與把位
在訓練當中感受并牢記指距與把位。下面上行音列中的部分音來加以說明。 從倍低音sol開始的前四個音:“sol la si do”這幾個音在相把。其中“sol”是第四弦空弦,“la”是一指,“si”是二指,“do”(低音)是三指;接下來的低音“re mi fa”三個音在第一把位,也在四弦上,指法與上述“la si do”三個音指法相同,都用一、二、三指(即食、中、無名指),但指距與把位的寬窄都不同。“la si do”比“re mi fa”指距、把位要寬些。 “re mi fa”(低音的)“la si(低音的)do(中音的)”;“re mi fa”(中音的)這三組音均在第一把位,但弦數不同。“re mi fa”(低音的)在四弦;“la si(低音的)do(中音的)”在二弦;“re mi fa”(中音的)在一弦。指距感相同。 “re mi fa”(中音的);“re mi fa”(高音的)均在一弦、指法一樣,但把位不同,“re mi fa”(中音的)在第一把位;“re mi fa”(高音的);在第三把位。因而指距感不相同。“la 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是這一音列中指距最寬的。而“la si(高音的)do(倍高音的)”卻是這一音列中指距最窄的。中間各組音均因把位不同指距感也有所不同。每次練習都要認真感受。
三、指法、弦數、把位等技術動作的定形
仍以上行音列為例。如“la 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re mi fa”(低音的);兩組音指法、弦數都是一樣的。首先,第一指摁弦彈完“la(倍低音的)”后,用第二指摁弦彈“si”時,第一指可以離相品,也可以輕輕地放在原位,但不可以移位,即垂直將手指抬起,也不可離相品太遠。彈“do(低音的)”時,第二指和第一指要求一相同。
“la 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這一組音彈完后手形不要變,因為下兩組音“re mi fa”(低音的)和“la 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的指法一樣、手形均與“la 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一樣,不過,“re mi fa”(低音的)在第一把位,需換把。注意換把時左胳膊的大臂、肩肘、小臂、手腕、手,同時從一組音換至另一組音,且動作是垂直下行,速度要快(包括右手彈挑動作,右手和左手同時觸弦,右手大指、食指手指均是末關節和手臂同時運動,觸弦時人指要淺,速度要快,(快彈慢彈動作要一樣),多余的動作不要。可運用同樣的方法練習之后的各組音。
下行音階(或音列)的彈奏方法與上行音階(或音列)的彈奏方法一樣。換把時左胳膊的大臂、肩肘、小臂、手腕、手,同時從一組音換至另一組音,且動作是垂直上行,每次彈奏時動作要一樣,建立技術動作的定形。
四、培養“下意識”的能力
在訓練當中一定要注意每次彈奏時左右手感覺要一樣(包括左手換把;摁弦的位置、力度;過弦;右手觸弦位置、角度、力度的動作),經過反復地、多次地練習,獲得具有習慣性的、控制自如的技術動作的能力。即從“有意識”的技術動作逐漸過渡到“下意識”的技術動作。
琵琶的練習方法
(1)在彈奏時,手指擊弦速度要快,減少指甲與弦的撞擊次數。每彈一下,能減少到一次撞擊后還沒有等第二次撞擊時,指甲已離開琴弦了。接觸面要小,速度快一觸即發,不在弦上停留。手指力度要均勻,彈性要好。
(2)指甲入弦要淺,這樣可以減少指甲對弦的摩擦時間,減少弦對指甲的撞擊次數。入弦淺還可以使指甲本身的振動減少,因為弦與指甲接觸的面積越少產生摩擦的聲音越小。當然,運用時要適度,不能過淺,否則容易彈空或聲音發薄。入弦淺可以避免膠布對弦的摩擦聲。
(3)彈弦力度要適中,不要超過弦本身所能承受的負荷。用力過大時振幅易過大,會使整個弦打在品或相位上,發出噼啪的噪音來。在演奏中為了變化音色,常要彈到琴弦的上部去,這就要控制得非常好,不能用力過大。一般在彈弦上部時,都是表現樂曲輕、弱、慢、柔的部分,在這時彈奏不宜使用太大的力度,這樣弦的振幅就不會過大,弦撞擊指甲的力度就會減小,噪音也就小了。快速彈挑和輪指時,擊弦點要離覆手稍近一些,因為近覆手處弦的振幅小,發出的噪音也小。當然,
彈弦位置的高低應根據樂曲的需要進行選擇。
(4)彈輪指時,首先要注意輪指的位置,特別是大指的觸弦點與小指的觸弦點不能相距太遠。一般來說,作輪時要求食、中、無名、小指、大指最好經過弦上同一點(大約兩公分寬),才能保證音色相對統一,輪彈時大指的入弦角度應與 其它 四個手指的入弦角度相同,不要≥90°。無名指與小指在過弦時不要在弦上停留,一觸即出,不要使指甲接觸弦的時間過長,要注意訓練無名指與小指的獨立性與彈弦力度,達到有控制的彈弦。
(5)從初學彈琴時,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與正確的彈奏方法。可用"手形靈活、放松、自然"來檢驗自己,不能表面、機械地追求手形而不究其道理,要找到指甲與弦接觸的最佳點與面,以及入弦的角度和方向,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彈奏。觸弦角度的對與否、接觸面的對與否,是直接產生噪音的原因,在彈奏時要用指甲的正面接觸琴弦,而不能用側邊。而作輪指時則用指甲中鋒偏下方來觸弦。
(6)左手按音部位應按在品峰或相峰略偏上一些的部位。大約離品峰或相峰1毫米左右。不要按在正峰上,也不要離峰太遠。太遠按音不實,弦撞擊品或相而發出噪音。按在正峰上,弦的振動不好,聲音發木而悶,影響音質音色。
(7)左手按音要緊,按弦的力量一定要超過弦的彈跳力,使弦不能任意在品或相上撞擊,力點要集中。手指抬起落下的速度要快。用指尖按弦,第一關節必須立起,這樣可以減小手指與弦的碰撞力,也就減少了碰撞所產生的噪音。
(8)指甲入弦深淺要掌握好,膠布不宜過寬,寬了易碰到振動著的弦產生噪音。彈奏前要保證指甲的光滑度及指甲的質量。質量是指指甲的材質、硬度與彈性。在使用指甲時要修整,不要讓指甲面發毛,要根據自身手形的大小、寬窄來調整指甲的形狀,假甲的大小要與手指相符,才能運用自如。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