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多少歲寫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的詩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維多少歲寫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以及王維的詩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維的真名是什么他是哪年生的這首詩是他什么時候寫
王維(唐代詩人)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出身河東王氏,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1] 。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2] 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王維于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運城永濟市)。
王維才華早顯,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王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于他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后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并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一說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張九齡執政,拔擢王維為右拾遺。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調任監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樹林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至德元載(756年
王維詩畫(12張)
),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后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后,王維被下獄,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但因他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后兼遷中書舍人,官終尚書右丞。[4]
上元二年(761年),王維逝世。臨終時,他仍作書向親友辭別,完成后便安然離世。[5]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后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愿望。詩中寫景并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山水田園詩
王維的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王維從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托,他自稱“一 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飯覆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對其中體現的閑情逸致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
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雪景 傳為王維作,王維其他題材的作品,如送別、紀行之類的詩中,也經常出現寫景佳句,如“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都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邊塞軍旅詩
王維
王維作品中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的《從軍行》、《隴西行》、《燕支行》、《觀獵》、《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壯闊飛動之作。《隴頭吟》、《老將行》則抒發了將軍有功不賞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一個側面。《觀獵》生動地描寫了打獵時的情景。《夷門歌》歌詠歷史人物的俠義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現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鮮明,筆墨酣暢。這些作品一般認為是王維早期所作。
還有一些詩歌,如貶官濟州時所作《濟上四賢詠》以及《寓言》、《不遇詠》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趙女彈箜篌》,對于豪門貴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現象表示憤慨,反映了開元、天寶時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陰暗面。
《洛陽女兒行》、《西施詠》、《竹里館》則以比興手法,寄托了因貴賤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對權貴的諷刺。還有抒寫婦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一些贈送親友和描寫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詩,如《送別》“山中相送罷”、《臨高臺送黎拾遺》、《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思》、《雜詩》“君自故鄉來”等,千百年來傳誦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當時即播為樂曲,廣為傳唱。這些小詩都是五言或七言絕句,感情真摯,語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飾,具有淳樸深厚之美,可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絕句的最高成就。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古詩原文及賞析
【詩句】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出處】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譯注】黃昏時寒冷的山野變得更 加蒼翠,秋天里溪水日夜緩緩流淌。潺 湲(chán yuán):水慢慢流動的樣子。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山巒蒼翠,水 流緩緩的秋景。[例]從古至今,山水總 是失意人、煩惱人的最佳天堂……在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寒山轉蒼 翠,秋水日潺湲”的自然中尋覓一個閑 適淡泊的環境總比較容易。(宮云維、 微微《散文懷舊吧》)
【賞析】
日暮深秋,山間泉水淙淙作響,山色更 顯蒼翠。“寒山”、“秋水”表明時節。用一個“轉”字,寫出了山林 顏色的變化,給人以動感。“日潺湲”,則道出了山中泉水終日不歇, 流淌不止的情態。詩中有山有水,有色有聲,有動有靜,簡直是一幅絕 妙的風景畫。
【全詩】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唐].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賞析】
這是一首與友人裴迪酬和之作。輞川,水名,在陜西省藍田縣終南山下,山麓南峣山谷口有宋之問別墅,后歸王維,他在這里住了30余年。裴迪,詩人,王維好友,二人同居于輞川,賦詩相酬為樂。這首五律,便是一首詩、人、畫、樂完美結合的酬樂之作。
詩的首聯與頸聯寫景,描繪輞川的晚秋景色,清靜幽雅,句中的“轉”、“日”、“余”、“上”四字,用得十分巧妙,寥寥20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響、有動態、動靜結合的畫圖。
尤其是頸聯二句: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是詩人修辭名句,歷來為世人所稱道。清施補華認為寫的“確是晚村光景”、“寫景須曲有此景” (《峴傭說詩》)。
頷聯與尾聯則專寫人,刻畫了詩人自己與友人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寫詩人自己,柴門之外,依杖臨風,聽晚樹蟬鳴、寒山秋水,看渡頭落日、墟里孤煙,饒瀟灑出塵之致。尾聯寫友人,以“古今隱逸人之宗”陶潛自況,以“鳳歌笑孔丘”的`楚國狂士接輿比裴迪,生動地刻畫出裴迪的狂士形象。首、頸二聯寫景,融情于景,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景物構成一幅靜幽和諧的山水畫,置人于畫圖中;寫人的兩聯,觸景入情,“柴門”、“暮蟬”、“晚風”、“五柳”,畫在人眼里,有形又無形,有聲似無聲。
寫景與寫人交替行文,構成情景交融、物我一體的藝術氛圍,相輔相成,相映成趣,抒寫出詩人的閑適之樂與詩友的真摯情誼,是唐五律中難得的名篇,中間二聯尤稱絕唱。
唐代詩人王維的介紹
王維
(中國唐朝詩人、畫家)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于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太樂丞。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因篤誠奉佛, 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存詩約400首。北宋蘇軾評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輞川圖》,現存于世的只有這幅作品的臨摹作品,真跡已經遺失。《輞川圖》繪畫了一個亭臺在美麗山水之中的景象,其中人物各個瀟灑至極,端著酒杯游臨于山水間,各個神態昂然自若。王維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于整個繪畫作品的創作之中,顯現出了獨特的文人氣息,對中國古代的文人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除了《輞川圖》以外,《雪溪圖》也是王維的重要作品之一,它被認為是最能夠體現王維詩畫風格的一件作品。和《輞川圖》一樣,這件作品的真跡也遺失了,現存的也是一幅臨摹之作。在左幅繪畫作品之中,有茅屋,有小橋,有樹木,甚至透過樹木叢林的縫隙還可以看到有廟宇隱秘在其中。《雪溪圖》的獨特之處在于其不僅僅將繪畫之中的空靈之感描繪了出來,還將生活的氣息也躍然于紙上。在這幅繪畫中,欣賞者不僅僅能夠洗滌自己心中的浮躁之氣還可以體會到那個時代的風情和氣息。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王維還有一幅作品非常有趣,那就是人物圖《伏生傳經圖》。在這幅繪畫紙上,只有伏生一個人,畫面上的伏生正在保下儒家的一本《尚書》。這幅畫的內容和當時的社會歷史是很多關系的,是以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背景的。整個畫面雖然沒有豐富的色彩,但卻用線條將整個人物勾勒的十分生動。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送別古詩王維的賞析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送別古詩王維的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送別》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原文: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送別》賞析:
這是首送朋友歸隱的詩,采用問答的方式從朋友口中說出歸隱的原因,也表現了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詩人對朋友關切愛護,既勸慰朋友又對朋友的歸隱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說明詩人對自己的現實也不很滿意。
全詩語言看似平淡無奇,但最后兩句卻頓增詩意,可謂詞淺情深,蘊含著不盡的意味。
王維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mo jie) ,人稱詩佛 ,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可見他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生前,人們就認為王維是“當代詩匠,又精禪理。”(苑咸《酬王維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他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熏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系時說:“維十年座下,可見王維確實也與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
他青少年時期即賦于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后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張九齡為中書令。他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王維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他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他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后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詩人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生平
早熟,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于王維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王維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后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并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在詩歌方面,有王維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王維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贊賞。因此,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后,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光,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在這時和王維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王維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王維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后卻成了嚴重問題,王維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于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后,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后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王維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王維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愿望。詩中寫景并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父處廉,終汾州司馬,徙家于蒲,遂為河東人。維開元九年進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聞。與弟縉俱有俊才,博學多藝亦齊名,閨門友悌,多士推之。歷右拾遺、監察御史、左補闕、庫部郎中。居母喪,柴毀骨立,殆不勝喪。服闋,拜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
祿山陷兩都,玄宗出幸,維扈從不及,為賊所得。維服藥取痢,偽稱瘖病。祿山素憐之,遣人迎置洛陽,拘于普施寺,迫以偽署。祿山宴其徒于凝碧宮,其樂工皆梨園弟子、教坊工人。維聞之悲惻,潛為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維以《凝碧詩》聞于行在,肅宗嘉之。會縉請削己刑部侍郎以贖兄罪,特宥之,責授太子中允。乾元中,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
維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維尤長五言詩。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于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云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樂圖》,不知其名,維視之曰:“《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 好事者集樂工按之,一無差,咸服其精思。
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于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乾元二年七月卒。臨終之際,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平生親故作別書數幅,多敦厲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筆而絕。
代宗時,縉為宰相。代宗好文,常謂縉曰:“卿之伯氏,天寶中詩名冠代,朕嘗于諸王座聞其樂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進來。”縉曰:“臣兄開元中詩百千余篇,天寶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親故間相與編綴,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優詔褒賞。縉自有傳。
秋夜曲古詩帶拼音
秋夜曲古詩帶拼音如下:
guì pò chū shēng qiū lù wēi, qīng luó yǐ báo wèi gēng yī。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yín zhēng yè jiǔ yīn qín nòng, xīn qiè kōng fáng bù rěn guī。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翻譯:一輪秋月剛剛升起秋露初生,羅衣已顯單薄卻懶得更換別的衣裳。更深夜闌還在殷勤撥弄銀箏,原來是怕空房寂寞不忍回歸。
賞析:詩的前兩句是寫景,點明了時間,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夜間寒冷,但是主人公卻還沒更換衣服,字里間隱隱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涼需要更衣而思念遠方丈夫的情愫。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至761年,一說699年至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王維于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多詠山水田園。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后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愿望。
詩中寫景并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