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出自哪一時期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什么意思
大家好,關于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出自哪一時期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什么意思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哪部詩詞文獻?
《五律.中秋祭母夜思》
月圓人未歸,淚落幾回回。
入夢歡同享,醒來情自悲。
春光徐漸遠,秋夕正當垂。
動問南飛雁,家書寄給誰?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后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古詩《靜夜思》的賞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 舉:抬。
夜思:一作“靜夜思”。 郭茂倩 (qian欠)把它編入《樂府
集·新樂府辭》,并說:“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于聲,故曰新樂府也。”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舉頭:抬頭。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晉《清商曲辭·子夜四時歌·秋歌》:“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頭:形容沉思的神態。思:思念。
譯文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
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
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賞析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李白的這首思鄉之作,被稱為“千古思鄉第一詩”,感動了古今無數他鄉流落之人。
詩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謂平實樸素之極,以此清靜之景來襯出詩人的寂寞孤單。這首詩在寫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畫和行動舉止描寫相結合,第二句中,一個“疑”字點出詩人的內心深處迷離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產生錯覺。這是詩人極寫思鄉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離。后兩句詩人從沉思中轉而清醒過來,便是一“舉頭”,再一“低頭”。為何要“舉頭”?因為詩人后來既然已醒悟到地上應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產生了無窮的遐想,這就是“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類的古人有關月光傳情的詩句所表述的思親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還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舉頭”仰望,這樣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從這明月里尋找家人從遠方寄送來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詩人便又轉而“低頭”了。為何還要“低頭”呢?這是因為雖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舊不能從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無奈之中,只得低頭沉思不語了。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有意則意真。于是,詩人將對故鄉的思念,化為寄情明月之舉,頭上的明月,心中的故鄉,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杜甫關于明月的詩句有哪些
1.杜甫描寫月亮的詩句
《月夜憶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文: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還沒有停止。
這首詩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2.請問杜甫寫過哪些跟月亮有關的詩
杜甫的月亮詩
絺衣掛蘿薜,涼月白紛紛。 《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九
依沙宿舸船,石瀨月娟娟。 《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
翳翳月沉霧,輝輝星近樓。 《不寐》
悠悠邊月破,郁郁流年度。 《雨》
兵戈塵漠漠,江漢月娟娟。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審李賓客之芳一百韻》
明月無瑕豈容易,紫氣郁郁猶沖斗。 《可嘆》
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凄凄。 《暮歸》
隨波無限月,的的近南溟。 《宿白沙驛》
3.關于明月的詩句有哪些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東坡《水調歌頭》)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蘇昧道《正月十五夜》)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無名氏《孟冬寒氣至》)
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李白《憶東山二首》)
明月卻多情,隨人處處行(張先《菩薩蠻》)
明月凈松林,千峰同一色(歐陽修《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出天山,茫茫人海間(李白《關山月》)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曹植《怨歌行》)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陳子昂《春夜別友人》)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石頭城》)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
燕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姜夔《揚州慢》)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江城子》)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州》)
4.關于“明月”的詩句有哪些
1.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釋義: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
2.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潛《歸田園居》
釋義:早起來就去田間除草,勞作到晚上,在月光照耀下扛著鋤頭回家。
3.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
釋義:月下茫茫的大漠猶如雪原一般 燕山那似鉤的寒月斜掛在天邊。
4.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境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釋義: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和諧。潭面沒有風,好像一個沒有經過打磨的鏡子。
5.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釋義: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皎潔的月光從空中映照。
1.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繆氏子《賦新月》
釋義:新月如彎弓還沒有到半個圓,卻分明在天邊斜掛著。
2.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釋義: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初三涼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彎新月仿佛一張精巧的弓。
3.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釋義: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4.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釋義:今夜,明月當空,人們都在賞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家?
5.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月夜》 劉方平
釋義:夜半更深,朦朧的斜月映照著家家戶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則籠罩在夜的暗影中。天上的星斗,北斗和南斗都已橫斜。
5.關于明月的詩句有哪些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3、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李白
4、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
5、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
6、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
7、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
8、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李白
9、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10、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12、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王維
13、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
14、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15、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馬戴
16、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
17、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18、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杜甫
19、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
20、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
2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
22、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23、一彈流水一彈月,半入江風半入云。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劉方平
25、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
26、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
27、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蘇軾
28、不見鄉書傳雁足,惟見新月吐蛾眉。唐·王維
29、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張若虛
30、春秋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晉·陶淵明
3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唐·李賀
32、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宋·晏幾道
33、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傾如熔金。唐·劉禹錫
34、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唐·白居易
35、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張若虛
36、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清·蕭詩
37、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
38、梅花雪,梨花月,總相思。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清·張惠言
39、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唐·杜甫
40、清風明月本無價,近山遙水皆有情。清·梁章鉅
41、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蘇軾
42、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宋·歐陽修
43、好山好水看不夠,馬蹄催趁月明歸。岳飛《池州翠微亭》
44、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45、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吳歌(三)秋歌》
46、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李白《軍行》
47、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潛《歸田園居》
48、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49、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
50、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境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6.杜甫寫的月亮的詩句有
月夜
今夜〔鹿阝〕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7.有關明月的古詩有哪些
1. 《秋夕》
唐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月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2. 《西江月》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
七八個星天外, 兩叁點雨山前。
舊時茆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
3. 《把酒問月》
唐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酒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影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來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
4. 《靜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5. 《春江花月夜》
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8.杜甫有關月亮的詩有哪些
杜甫的月亮詩 絺衣掛蘿薜,涼月白紛紛。
《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九 依沙宿舸船,石瀨月娟娟。 《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 翳翳月沉霧,輝輝星近樓。
《不寐》 悠悠邊月破,郁郁流年度。 《雨》 兵戈塵漠漠,江漢月娟娟。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審李賓客之芳一百韻》 明月無瑕豈容易,紫氣郁郁猶沖斗。 《可嘆》 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凄凄。
《暮歸》 隨波無限月,的的近南溟。 《宿白沙驛》 一.贊景抒情。
《夜宴左氏莊》 林風纖月落,衣露靜琴張。暗水流花輕,春星帶草堂。
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詩罷聞吳詠,扁舟意不忘。
該詩向我們描繪了莊園夜的靜謐溫馨的景色和一個審美的月。這是杜甫早期生活在開元盛世,少年漫游時的作品,意境之美可見杜甫早年煉字之工絕。
但單純繪月贊景的作品在杜詩中并不多見,而抑郁感傷之作幾乎占了其全部詠月詩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二.感時憂國。
因為安史之亂的發生,使杜甫更傾心于民生疾苦、更加關注國運興亡。因此這一時期的詩作大多憂念實事、談古道今、即事遣興、詠物寓意、感時憂國。
也使得月這個意象更帶有幾分憂憤與哀傷。 《月》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入河蟾不沒,搗藥兔長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發明。
干戈知滿地,休照國西營。 該詩望月情生、借月抒情,強烈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戰事與人民疾苦的憂心。
《秦州雜詩二十首》之七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
該詩主要是憂心吐蕃之亂。 《倦夜》 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
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由最后兩句可看出,杜甫是為了國事而憂心。
這時杜甫人雖然寓居在浣花溪草堂中,但安史之亂剛平息,又兼吐蕃為亂,怎能不感憂心? 《宿江邊閣》 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薄云巖際宿,孤月浪中翻。
鸛鶴追飛靜,豺狼得食喧。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
杜甫在此詩中透過不眠時的所見所聞,抒發了他關心時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翻騰在波浪中的孤月,與末二句在不眠之際,中所產生的憂慮及無力感正相呼應,因此孤月不僅是單純的水月之景,同時更是作者心境的象征。
三.懷鄉思親。 盛唐時代士人漫游之風兼及戰亂時的流離輾轉,杜甫的一生四處漂泊、獨在異鄉,便更加思念家鄉、親人。
游子心靈孤寂時,月亮便成了精神寄托的對象,把自己的心托于月,讓月亮牽系著相思的心靈,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引發了亙古一月兩地相思的主題。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杜甫被俘長安,離亂之中,親情最難釋懷,遂寫下了這首思念妻兒的佳作。遙念妻子獨自看月,更襯托出詩人自己的孤寂與相思之情。
《詠懷古跡五首》之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月夜魂歸故里的形象,來寄托自己對故鄉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 《一百五日夜對月》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秋風二首》之二 秋風淅淅吹我衣,東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搗練急,石古細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為誰好,早晚孤舟他夜歸。
會將白發倚庭樹,故園池臺今是非。 詩人無法回家與親人團聚,也只好對月黯然傷神。
正如傅道彬說:“在月亮意象中反映著古代文人尋找母親世界、尋找精神家園、恢復世界的和諧統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詩詞里常常表現出望月思鄉的主題、舊夢重溫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際凝然不動的鄉愁,詩人懷念園、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傳遞。” 四.離愁別緒。
《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 依沙宿舸船,石瀨月娟娟。風起春燈亂,江鳴夜雨懸。
晨鐘云岸濕,勝地石堂煙。柔櫓輕鷗外,含凄覺汝賢。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畢竟知音難尋,友人遠行,杜甫在送別后更是感到依依不舍。寫景而寄情、望月而生悲,將凄楚的離愁別緒一展無遺。
五.懷才不遇。 杜甫一直以來有著遠大的政治理想抱負,把國家興亡、人民安康視為己任,然而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卻使英雄無用武之地,只得對月長嘆。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江漢》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此時月的意象都帶有短暫、渺小、孤獨的意境。杜甫深深感受到了自我的孤弱無力,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不平之氣,但他仍表達了自己報國的忠心猶如孤月一樣的皎潔,孤憤之中飽有積極報國思用的情懷。
9.所有帶有明月的詩句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正青天,明月上東南,芳時足。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當年明月在,曾照彩云歸。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初將明月比佳期,長向月圓時候,望人歸。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今宵有明月,鄉思遠凄凄。海底有明月,圓于天上輪。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冰溪憑誰照影,有明月、乘興去。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唐·王昌齡《送柴侍御》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唐·白居易《望月有感》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
——出自兩漢·佚名《孔雀東南飛》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宋·郭震《宿漁家》白云朝影靜,明月夜光浮。
——唐·寒山《詩三百三首》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憂人半夜起,明月在林端。
——唐·韋應物《秋夜》秋風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唐·劉希夷《覽鏡》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
——唐·孔氏《贈夫詩三首》相思在萬里,明月正孤懸。——唐·盧照鄰《關山月》三界橫眠閑無事,明月清風是我家。
——唐·寒山《詩三百三首》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魏晉·陸機《赴洛道中作》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南北朝·佚名《子夜歌·夜長不得眠》微波有恨終歸海,明月無情卻上天。——唐·薛逢《九華觀廢月池》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東湖。
——唐·杜牧《張好好詩》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唐·李冶《明月夜留別》清風含笑詠,明月混希夷。
——唐·齊己《渚宮莫問詩一十五首》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雖同人別離。——唐·白居易《江樓月》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門秋。
——明·王世貞《登太白樓》春風來海上,明月在江頭。——唐·白居易《正月十五日夜月》將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懷。
——唐·齊浣《長門怨》琉璃玉匣吐蓮花,錯鏤金環映明月。——唐·郭震《古劍篇》別后同明月,君應聽子規。
——唐·王維《送楊長史赴果州》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魏晉·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一》燭燭晨明月,馥馥秋蘭芳。
——兩漢·佚名《別詩四首》入夜歌明月,侵晨舞白云。——唐·寒山《詩三百三首》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唐·馬戴《楚江懷古三首·其一》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裝。——唐·馬戴《楚江懷古三首》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
——唐·杜甫《后出塞五首》清箏向明月,半夜春風來。——唐·王昌齡《古意》停車傍明月,走馬入紅塵。
——唐·王諲《十五夜觀燈》何當數千尺,為君覆明月。——南北朝·吳均《贈王桂陽》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
——唐·杜牧《秋霽寄遠》持來向明月,的皪愁成水。——唐·韋應物《詠水精》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兩漢·班婕妤《怨歌行》出谷口兮見明月,心裴回兮不能還。——唐·王無競《和宋之問下山歌》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南北朝·佚名《子夜四時歌·秋風入窗里》輪如明月盡,羅似薄云穿。——唐·唐怡《詠破扇》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
——明·李流芳《黃河夜泊》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唐·王昌齡《送郭司倉》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遠。
——唐·董思恭《詠弓》峽深明月夜,江靜碧云天。——唐·張祜《送楊秀才游蜀》二八蛾眉雙鳳吹,滿天明月按涼州。
——元·孫華孫《楓橋夜泊》何處遙望君,江邊明月樓。——唐·王昌齡《送胡大》草座山家有,孤燈明月輪。
——唐·寒山《詩三百三首》誰分含啼掩秋扇,空懸明月待君王。——唐·王昌齡《西宮秋怨》明月誰同我,悠悠上帝都。
——唐·江為《岳陽樓》寄語明月樓,莫貯雙飛燕。——唐·寒山《詩三百三首》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魏晉·曹植《明月上高樓》明月孤舟遠,吟髭鑷更華。——唐·江為《送客》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帆帶夕陽投越浦,心隨明月到杭州。
月兒圓圓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 四大名著里的中秋節
為符合中秋月圓的意境,恕我篡用了楊萬里先生《竹枝歌》中的兩句。原文如下:
月子彎彎照九州,
幾家歡樂幾家愁;
愁釘人來關月事,
得休休去且休休。
中秋節是中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個傳統節日。最早起源于周代的祭祀活動(《禮記》載“天子朝春日,秋夕月”)。而作為一個節日確定下來則遲至唐朝初年,始盛于宋代。自古以來,中秋節的風俗雖南北大不同,但總大概無外乎“拜月”、“賞月”、“祭月”以及“歸家團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十歌》)“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月下獨酌》)“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這些詩句讀來,總讓然感到一絲凄涼、蕭索。一如東坡先生所言,“此事古難全”,或許對于很多人來說,“月圓人不圓”更是常態吧。“蟬躁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正是有了這些“月圓人不圓”的遺憾,才襯托出“月圓人圓何時共”的可貴。
假日閑暇,簡單梳理了四大名著中提到的中秋節,無一不悲情,歡樂中也是危機四伏。這或許是我的心情所致的發現。供君一思,珍惜當前。
“八月中秋,是夜銀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動,刁斗無聲。孔明自于帳內設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盞大燈,外布四十九盞小鄧,內安本命燈一盞……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則計議軍機,夜則步罡踏斗。”——《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
這《三國演義》中唯一提到的中秋節。相比之下,《水滸傳》倒是寫了三個中秋節,可一個比一個血腥,一個比一個慘。
九紋龍史進因與少華山寨主不打不相識,于中秋節在家中大擺筵席,邀請寨主赴宴。不成想,送信的小廝丟了書信,被人報告官府,一場“簾櫳高娟,金杯頻勸酒,歡笑賀升平”的宴會,很快被官府圍剿了,引發史家莊一場血戰,史進也因結交賊人、殺官兵,落得個有國難奔、有家難投的境地。
好漢武松的中秋節過得很是舒坦,深受張督監寵愛,又是好酒招待,又是賞賜美女玉蘭做夫人。誰能料,這一切都是張督監的陰謀。后來武松被陷害,差點死在牢中的時候,回想起來這個中秋節是不是有了殺人的沖動呢?
高富帥玉麒麟盧俊義,被宋江、吳用一等人連日熱情款待,想到中秋節了,固辭回家團圓,豈料一進門就被官府抓走,打成了現行反革命。他只知道老婆、管家背叛,至死都想不到這幫“兄弟”才是罪魁禍首。這個中秋節,就是他的時辰。
《西游記》也只提到了一次中秋節,不談妖怪、不談人倫、不談佛經,只談愛,可它是一個悲劇。
八月十五中秋夜,寶象國百花羞公主正在賞月的時候,被黃袍怪擄掠走了,從此音訊全無,一過就是十三年。不要以為黃袍怪是一個變態的色情狂,他其實是奎木狼,很有實力的一個神仙。其實,百花羞與奎木狼有情,不服天條,偷下界來欲成百年之好。可惜事情出了變數,百花羞仙子下屆投胎后失了前世記憶,落為一個凡人,見到奎木狼已是形如路人,昔日海誓山盟早已忘卻。可憐那奎木狼,無奈之下只能強行將其擄走。雖說過了一十三年的夫妻,還生了兩個孩子,可是百花羞日日夜夜都恨不得將奎木狼碎尸萬斷,毫無感情!不過這也沒影響奎木狼對百花羞好,用他自己的話:“你穿的錦,戴的金,缺少東西我去尋,四時受用,每日情深。”而且奎木狼還很專一,婚后年從沒有任何緋聞傳出,就是后來變化之后到了寶象國,國王為他“選十八個宮娥彩女,吹彈歌舞,勸妖魔飲酒作樂”,他也沒有趁機亂搞,只是“抓將過來,傣咋的把頭咬了一口。”后來猴子變成百花羞的模樣騙他,說是心口疼。他一下子就把最寶貴的“舍利子玲瓏內丹”吐出來給她醫治,這才著了猴子的道。不然,動起手來鹿死誰手還未可知。真應了那句話:縱君虐我千百遍,我待君依然如初戀。另外,不得不說奎木狼是一個癡心的情種,連強掠百花羞公主的時間選擇得都非常好,中秋月圓之夜,正是月圓人團圓的好日子;但從百花羞父母的角度看,這個中秋未免太凄慘。
相比而言,《紅樓夢》關于中秋節的描述就深刻豐富地多了。
姑蘇城的中秋月,拉開了《紅樓夢》的序幕。落魄趕考書生賈雨村,在這個中秋節撞上好運氣,得到貴人相助。甄士隱聽說賈雨村想投奔京城應試卻苦無路費,當場奉送五十兩白銀,并兩套冬衣,可謂周全周到、情義雙全。這個中秋夜,賈雨村見到的月亮應該是最圓的,口號一絕: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何等意氣風發!這個中秋節是整部《紅樓夢》的引子,不僅使荷戟獨彷徨的賈雨村從此飽嘗酸甜苦辣咸,還將間接地影響千里之外京城里賈府的命運。原本是榮寧二府局外人的賈雨村,在這個中秋月圓之夜,意外地獲得了參予其盛衰成敗的可能。
第七十五回《開夜宴異兆發悲音,賞中秋新詞得佳讖》,賈府男女老少聚集凸碧山莊賞月,這次中秋家宴雖是在賈府鼎盛之時,卻暗含蕭條之氣。首先是人少了,原本喻意大團圓的圓桌只坐了半壁,還有半壁空著。賈母說:“常日到還不覺人少,今日看來,還是咱們的人也甚少,算不得甚么。想當年過的日子,到今夜男女三四十個,何等熱鬧。今日就這樣,太少了。待要再叫幾個來,他們都是有父母的,家里去應景不好來的。”脂硯齋評點:“未飲先感人丁,總是將散之兆。”其次是在玩擊鼓傳花時,賈赦講的笑話提到“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讓賈母聽了疑心,有點掃興。賈母掃興了大家自然都高興不起來。賈赦提前離席歸去,下山路上被石頭絆了一下,扭了腳脖子。
尤其是后半場,賈母帶眾人賞了一回桂花,又入席續飲,邊聽桂花樹下樂工吹的笛聲。第一曲尚好,當賈母又命揀那曲譜稍慢的來吹奏。“只聽桂花陰里,嗚嗚咽咽,裊裊悠悠,又生出一縷笛音來,果真比先前越發凄涼。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靜月明,且笛聲悲怨。賈母年老帶酒之人,聽此聲音,不免有觸于心,禁不住墮下淚來。眾人彼此都不禁有凄涼寂寞之感,半日,方知賈母傷感,才忙轉身陪笑,發語解釋。又命暖酒,且住了笛。”尤氏講笑話給老太太解悶,大家都笑不出來,賈母已朦朧雙眼,似有睡去之態。
從這一刻起,書里面滋生出陣陣寒意。從這個中秋節開始,《紅樓夢》多了一縷憂傷的畫外音,像是笛聲,又像是嗚咽。那夜的笛聲,也許就預兆著未來無盡的哭聲吧?《紅樓夢》前半部分是笑著的,后半部分是哭著的。前半部分是熱鬧的,后半部分是凄涼的。如果說前半部分讓人溫暖,后半部分則倍感冷清。越來越冷清,直至曲終人散。白茫茫一片世界真干凈。
“黛玉見賈府中許多人賞月,賈母猶嘆人少,不似當年熱鬧,又提寶釵姐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賞月等語,不覺對景傷懷,自去俯欄垂淚。”詩社原本約定中秋舉辦詩賽,一起賞月,一起賦詩。可寶釵等人另有安排,詩社活動也就無法舉行,大家都散了。只乘下史湘云一人安慰林黛玉,約她去山下凹晶溪館聯句吟詩:“這山上賞月雖好,終不及近水賞月更妙。”二人到了水邊,望一會天上月,又望一會水中月,你一句我一句地吟起詩來。一只暗影中驚飛的白鶴,使史湘云如有神助,吟出佳句“寒塘渡鶴影”。林黛玉也不甘示弱,對上一句“冷月葬花魂”。湘云拍手叫絕:“果然好極!非此不能對。好個葬花魂!”又嘆道:“詩固新奇,只是太頹度了些!你現病著,不該作此過于清奇詭譎之語。”
“冷月葬花魂”,僅僅五個字,都足以成為林黛玉的精神傳記。她無意識地預言了自己的命運。林黛玉短短的一生,先是葬花,接著為花所葬。寄人籬下,家鄉遠在天涯,林黛玉死后很久都無葬身之地,只能葬于月下,葬于花叢,葬于等待之中。她等待著自己的芳魂能被早日搬運回南方,安葬于父母身邊。雖然她在南方已沒什么活著的親人了,可她還是想回去。她的魂還是想回去。
這個中秋節,林黛玉用五個字提前總結了自己的一生。這個中秋節,月亮是冷的。淚水是冷的。心也有點冷了。只是林黛玉還沒意識到:更冷的日子還在后面呢。更冷的日子就要來了。此刻,林黛玉只能望見月亮,望見的只是月亮。她望不見:不久的將來,那個躲在月亮后面哭著的自己。正如《葬花吟》中所吟唱的: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李白<<子夜四時歌>>賞析 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飚.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注意內容〕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注:
子夜吳歌:六朝樂府吳聲歌曲.《唐書·樂志》:“《子夜吳 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樂府解題》:“后人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李白的《子夜吳歌》也是分詠四季,這是第三首詠秋.并由原來的五言四句擴展為五言六句.
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萬戶:千家萬戶.
搗衣:洗衣時將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
吹不盡:吹不掉之意.
玉關:玉門關.這兩句說颯颯秋風,驅散不了內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對遠方征人的懷念.
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良人:指駐守邊地的丈夫.罷:結束.
賞析:
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他的創作實踐中,十分注意向漢魏六朝的民歌學習,從中獲得豐富的養料,充實和發展自己的創作,這首《子夜吳歌》就是詩人向民歌學習而又有所創造的例證.
《子夜吳歌》是六朝時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寫少女熱烈深摯地憶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現非常真誠纏綿,李白正是掌握住了這種表達感情的特點,在本詩中成功地描寫了閨中思婦那種難以驅遣的愁思.“長安”兩句寫景,為抒情創造環境氣氛.皎潔的月光照射著長安城,出現一片銀白色的世界,這時隨著颯颯秋風,傳來此伏彼起的搗衣聲.搗衣含蘊著思婦對征人的誠摯情意.“秋風”兩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婦的深沉無盡的情思,陣陣秋風不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對遠方丈夫的憶念,更增加她的愁懷.“不盡”既是秋風陣陣,也是情思的悠長不斷.這不斷的情思又總是飛向遠方,是那樣執著,一往情深.最后兩句思婦直接傾訴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邊疆,返回家園和親人團聚,過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現了詩人對勞動婦女的同情.這首民歌氣味很濃的樂府詩,樸素自然,流麗婉轉,真切感人.
子夜吳歌:《子夜歌》系六朝樂府中的吳聲歌曲.相傳是 晉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創制,多寫哀怨眷戀之情,分春、夏、秋、冬四季.
六朝樂府《清商曲·吳聲歌曲》即有《子夜四時歌》,為作者所承,因屬吳聲曲,故又稱《子夜吳歌》 一作《子夜四時歌》,共四首,寫春夏秋冬四時.六朝樂府《清商曲·吳聲歌曲》即有《子夜四時歌》,為作者所承,因屬吳聲曲,故又稱《子夜吳歌》.
露從今夜白月。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誰寫的?
出自三位不同的詩人。
第一首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第二首。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第三首出于出自南北朝佚名《子夜四時歌·秋風入窗里》
望采納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