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出自哪里 報任安書最有名的一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報任安書出自哪里,以及報任安書最有名的一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報任安書出自哪里
《古文觀止》里有,是司馬遷給任安回的一封信。
《報任安書》始見于《漢書·司馬遷傳》,其后重要版本為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文選》,至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古文觀止》亦加收錄。三者文字略有不同。《漢書》雖早于《文選》,但因《報任安書》不見于《史記》,而《文選》于篇首有“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一句,不見于《漢書》,故知該篇在《史記》之外別有流傳,《文選》所據亦別有傳本。
報任安書出自史記嗎
不是出自《史記》,是出自《漢書·司馬遷傳》。《報任安書》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憤的心情,飽滿的感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為著作《史記》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茍且偷生的痛苦心情。文章發語酸楚沉痛,筆端飽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奇文,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報任安書》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是司馬遷寫給任安的回信。任安是司馬遷的朋友,曾經在獄中寫信給司馬遷,叫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司馬遷給他回了這封信。
任安早年在大將軍衛青門下。當霍去病漸漸受到漢武帝的寵信,逐漸凌駕在衛青之上的時候,衛青的故人、門下都投靠霍去病了,并因而獲得官爵,只有任安不肯,仍效命于衛青。在巫蠱之禍中,任安擔任護北軍使者,握有兵權,戾太子(劉據)派人持節到他那里要求發兵助戰,他受了節,但仍閉城門,不肯接應太子。事件平息后,漢武帝賞賜了那些系捕太子的人,而把那些跟隨太子和為太子助戰的人都治以重罪。
后來有人進言,說太子在“進則不得見上,退則困于亂臣”的情形下,不得已而“子盜父兵”,其實并無造反之心,使漢武帝感悟到太子是冤枉的。于是,先前所做的處置,又重新檢討,變成了與太子戰、反太子的人全部有罪。而當漢武帝心理轉變的時候,便對任安對待太子的態度產生了根本的懷疑,他怪任安不幫太子,卻坐持兩端,準備看誰勝了就依附誰,于是就判他腰斬。
任安自認為自己是冤枉的,十二月就要行刑了,他寫信給經常可以見到皇帝的司馬遷,請他設法援救。司馬遷接到這封信時,他的心里相當為難。他了解漢武帝,自己就曾嘗過漢武帝暴怒之下的痛苦,他實在不愿意再遭到第二個“李陵之禍”。論交情,李陵與他“素非相善”,而任安是他的老朋友,雙方的家庭彼此都很熟悉。司馬遷也非常明白漢武帝一心為太子報仇,任安的死判,絕無平反的可能。他要把自己見死不救的苦衷,向老朋友說明,并請求他原諒。于是,司馬遷寫了這封長信給任安。
關于《報任安書》的創作時間,近代學者王國維、鄭鶴聲等人認為作于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年)十一月,司馬遷五十三歲。自王國維說法提出之后,司馬遷的《年譜》信從這種說法,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文選》、劉盼遂等主編的《中國歷代散文選》、山西大學等21所院校合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也都采用王國維的《報書》作于太始四年說法。此外,張惟驤認為《報任安書》作于征和三年(前90年)二月。
司馬遷《報任安書》全文及翻譯
全文: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
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郁悒而無誰語。
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若仆大質已虧缺矣,雖材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見笑而自點耳。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
仆聞之: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詬莫大于宮刑。刑余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
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中材之人,事有關于宦豎,莫不傷氣,而況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余,薦天下之豪俊哉!仆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積日累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游光寵。
四者無一遂,茍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于此矣。鄉者,仆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白話譯文:
像牛馬一樣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馬遷一再致敬并陳言,少卿足下:
前不久承蒙您給我寫信,用謹慎地待人接物教導我,以推舉賢能、引薦人才為己任,情意、態度十分懇切誠摯,好像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教誨,而是追隨了世俗之人的意見。我是不敢這樣做的。我雖然平庸無能,但也曾聽到過德高才俊的前輩遺留下來的風尚。
只是我自認為身體已遭受摧殘,又處于污濁的環境之中,每有行動便受到指責,想對事情有所增益,結果反而自己遭到損害,因此我獨自憂悶而不能向人訴說。俗話說:“為誰去做,教誰來聽?”鐘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輩子不再彈琴。這是為什么呢?賢士樂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為喜愛自己的人而打扮。
我又匆匆忙忙地沒有些微空閑來詳盡地表達心意。現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禍,再過一月,臨近十二月,我侍從皇上到雍縣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間您就會有不幸之事發生。
因而使我終生不能向您抒發胸中的憤懣,那么與世長辭的靈魂會永遠留下無窮的遺怨。請讓我向您略約陳述淺陋的意見。隔了很長的日子沒有復信給您,希望您不要責怪。
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一個人如何修身,是判斷他智慧的憑證;一個人是否樂善好施,是評判他仁義的起點;一個人如何取舍,是體會他道義的標志;一個人如何面對恥辱,是斷定他是否勇敢的準則;一個人建立了怎樣的名聲,是他品行的終極目標。
志士有這五種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會,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禍患沒有比貪利更悲慘的了,悲哀沒有比心靈受創更痛苦的了,行為沒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惡的了,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重大的了。
受過宮刑的人,社會地位是沒法比類的,這并非當今之世如此,這可追溯到很遠的時候。從前衛靈公與宦官雍渠同坐一輛車子,孔子感到羞恥,便離開衛國到陳國去,商鞅靠了宦官景監的推薦而被秦孝公召見,賢士趙良為此寒心;太監趙同子陪坐在漢文帝的車上,袁絲為之臉色大變。
自古以來,人們對宦官都是鄙視的。一個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關系到宦官,沒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況一個慷慨剛強的志士呢?如今朝廷雖然缺乏人材,但怎么會讓一個受過刀鋸摧殘之刑的人,來推薦天下的豪杰俊才呢?
我憑著先人遺留下來的余業,才能夠在京城任職,到現在已二十多年了。我常常這樣想:上不能對君王盡忠和報效信誠,而獲得有奇策和才干的稱譽,從而得到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給皇上拾取遺漏,補正闕失,招納賢才,推舉能人,發現山野隱居的賢士。
對外,不能備數于軍隊之中,攻城野戰,以建立斬將奪旗的功勞;從最次要的方面來看,又不能每日積累功勞,謀得高官厚祿,來為宗族和朋友爭光。這四個方面沒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績,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皇上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
我沒有利用這個機會申張綱紀,竭盡思慮,到現在身體殘廢而成為打掃污穢的奴隸,處在卑賤者中間,還想昂首揚眉,評論是非,不也是輕視朝廷、羞辱了當世的君子們嗎?唉!唉!像我這樣的人,尚且說什么呢?尚且說什么呢?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報任安書》。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是司馬遷寫給任安的回信。任安是司馬遷的朋友,曾經在獄中寫信給司馬遷,叫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司馬遷給他回了這封信。
任安早年在大將軍衛青門下。當霍去病漸漸受到漢武帝的寵信,逐漸凌駕在衛青之上的時候,衛青的故人、門下都投靠霍去病了,并因而獲得官爵,只有任安不肯,仍效命于衛青。在巫蠱之禍中,任安擔任護北軍使者,握有兵權,戾太子派人持節到他那里要求發兵助戰。
后來有人進言,說太子在“進則不得見上,退則困于亂臣”的情形下,不得已而“子盜父兵”,其實并無造反之心,使漢武帝感悟到太子是冤枉的。
于是,先前所做的處置,又重新檢討,變成了與太子戰、反太子的人全部有罪。而當漢武帝心理轉變的時候,便對任安對待太子的態度產生了根本的懷疑,他怪任安不幫太子,卻坐持兩端,準備看誰勝了就依附誰,于是就判他腰斬。
任安自認為自己是冤枉的,十二月就要行刑了,他寫信給經常可以見到皇帝的司馬遷,請他設法援救。司馬遷接到這封信時,他的心里相當為難。
論交情,李陵與他“素非相善”,而任安是他的老朋友,雙方的家庭彼此都很熟悉。司馬遷也非常明白漢武帝一心為太子報仇,任安的死判,絕無平反的可能。他要把自己見死不救的苦衷,向老朋友說明,并請求他原諒。于是,司馬遷寫了這封長信給任安。
關于《報任安書》的創作時間,近代學者王國維、鄭鶴聲等人認為作于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年)十一月,司馬遷五十三歲。
自王國維說法提出之后,司馬遷的《年譜》信從這種說法,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文選》、劉盼遂等主編的《中國歷代散文選》、山西大學等21所院校合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也都采用王國維的《報書》作于太始四年說法。
《報任安書》出自哪里
報任安書》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馬遷以激憤的心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內心的痛苦,說明因為《史記》未完,他決心放下個人得失,相比“死節”之士,體現出一種進步的生死觀。行文大量運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氣呵成,對偶、引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穿插其中,氣勢宏偉。這篇文章對后世了解司馬遷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
報任安書是一部什么體通史
《報任安書》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書信體回信。
出自《漢書·司馬遷傳》,其后重要版本為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文選》,至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古文觀止》亦加收錄。三者文字略有不同。
這封書信的思想內容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反映了司馬遷的光輝性格和封建統治者的一些惡劣行為;反映了封建刑獄制度的黑暗、殘酷;在中國文學史上最早提出了“發憤著書”的理論;揭露封建帝王對待史官的態度和自己寫作《史記》的情況。
作者在信中以激憤的心情,飽滿的感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為著作《史記》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茍且偷生的痛苦心情。文章發語酸楚沉痛,筆端飽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奇文,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全文結構嚴謹,層次井然,前后照應;說理和敘事融為一體,清晰透辟;語言豐富而生動,句子或長或短,以排比、對偶句穿插其間,使文章更富于感情色彩。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