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漢中雍姓來自哪里 漢中雍姓來自哪里的

花落微涼夢清幽2023-03-19 11:40詩詞68

很多朋友對于漢中雍姓來自哪里和漢中雍姓來自哪里的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幫我賞析! 要詳細

戰國時期的254年,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魏國獨霸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沖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采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后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于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龐涓被生擒,齊軍獲得全勝。這就是以“圍魏救趙”的戰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戰”。 事隔不久,魏國聯合韓國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韓國。孫臏采取增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灶。太子申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舍。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太子申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太子申被殺。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后,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

齊秦爭強

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并周圍弱國、擴大勢力范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斗爭。“合縱”就是指弱國聯合起來,阻止強國進行兼并。“連橫”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并。實際上“合縱”和“連橫”都是爭取暫時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進一步兼并土地,擴張領土。 齊秦斗爭的焦點在于爭取楚國。楚國的國力開始很弱。

合縱連橫

戰國初期,楚悼王任用吳起為令尹,實行變法,國勢富強,一舉打敗了魏國并出兵伐秦。自楚悼王至楚威王.楚國國力頗強,大有與秦、齊成爭霸之勢。楚威王死后,楚國漸漸衰落。楚懷王在位時,秦國派張儀入楚鼓吹“連橫”,勸楚絕齊從秦,并口頭許愿,以歸還楚國商於(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600里地方為代價。楚懷王信以為真,就和齊國斷交。當楚國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秦相張儀狡猾地說:“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沒聽說是六百里。”楚懷王十分惱火,發兵攻秦。結果吃了敗仗,楚兵被殺800人,楚將屈匄被俘,漢中地方被案國占去。楚懷王又調動所有兵力與秦軍戰于藍田。魏國乘楚國空虛,襲擊楚國。齊國卻不支援楚國。楚國吃了大虧,從此一蹶不振。 這時,齊秦斗爭趨于白熱化。公元前298年,齊、韓、魏、趙、中山等五國聯軍攻入函谷關。秦國被迫退還奪去韓、魏的一些地方,五國才退了兵。齊國成為關東各國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閔王為東帝,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拉攏齊國,破壞了關東的“合縱”聯盟。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宋國,一時威勢很盛,引起各國的不安。秦國聯合了燕、楚、韓、趙、魏等國共同伐齊,于公元前284年,在濟西(今山東聊城南)大敗齊軍。燕國自昭王即位后,招納賢能,任用樂毅為將,決心報齊國入侵之仇。這時,趁勢攻下齊的國都臨淄,連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國版圖。后來,齊將田單利用燕國內部矛盾,驅逐燕軍,收復了失地。然而,齊國已經喪失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 秦國在“合縱”斗爭中削弱了齊國,開始向東方大發展。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遷國都于陳(河南淮陽),秦國奪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遷都到壽春。楚國更加削弱了。

秦趙之戰

公元前260年,秦將白起率軍進攻韓國的上黨郡,郡守投降趙國。趙國派著名大將廉頗率大軍鎮守長平(山西高平),筑壘堅守,以逸待勞,與秦軍相持三年,不分勝負。秦國丞相范雎派人到趙國行施“反間計”,散布廉頗壞話。趙王信以為真,就派那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廉頗。趙括驕傲輕敵,一到前線,下令傾巢出擊。秦將白起采取了誘敵深入、迂回包抄的戰術,迫使趙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作戰。在一次突圍中,趙括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40萬大軍降秦,白起把他們全部活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秦軍乘勝前進,進圍趙都邯鄲。趙向魏求救,魏派晉鄙率兵救趙。因怕秦軍,半路上逗留觀望。公元前257年,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盜出魏王的虎符,假傳軍令,挑選八萬精兵援救趙國。同時,楚國援軍趕到,聯合打敗秦軍,解除邯鄲之圍。這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事件。

秦并六國

秦國雖然暫受挫敗,但實力雄厚,六國沒有一個能單獨抗秦。秦國統一六國的形勢完全成熟了。 經過十幾年的休整,從公元前231年開始,秦國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至公元前221年,消滅了其他六國,統一了中國。從此,中國由一個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轉變為一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

編輯本段著名諸侯

魏文侯(?—前396年)前445年即位,在位49年。 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春秋末期晉國魏氏宗主,戰國初期魏國的開國之君,魏國百年霸業的建立者。前403年,魏斯、韓虔、趙籍受封為諸侯,三家分晉。在位期間,積極改革,勵精圖治,任賢用能,聯合韓趙,攻略天下,使魏國成為戰國前期最強盛的國家,中原的霸主。 秦孝公(前382-前338)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嬴姓,[1]名渠梁,秦獻公子,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后,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后商鞅被殺,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齊威王(前356~前320)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媯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之子。齊國國君本是姜姓呂氏[2],是呂尚的后人,齊威王的祖父廢掉呂氏,自立為齊君,齊威王即位時已三世。他很注意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師,兩次大敗魏軍,并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他在位36年,死于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子。即位時魏國經過魏文侯、魏武侯兩代經營,正處于鼎盛時期。魏惠王繼父祖之基業,使魏國雄踞中原。但在以后的重大戰爭中,屢次戰敗,魏國霸業開始衰弱,他死于前319年。 楚威王(?—前329年)前339年繼位,在位10年。 羋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戰國時楚國頗具雄才的英主。在位期間,楚國強盛一時。前333年,越王無疆攻打楚國。楚威王率軍大敗越軍,殺越王無疆,并吞吳地。楚國復興,極盛一時,前329年崩。 趙武靈王(?-前295)前325即位,在位27年 嬴姓,趙氏,名雍,趙肅侯之子。趙國是經“三家分晉”后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后于前295年,因內亂死于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燕昭王(?-前279)前311即位,在位32年 姬姓,名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最小,屢次敗于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余。燕昭王死于前279年。 秦昭王(公元前324——前251年)在位55年 嬴姓,名則,一名稷,秦惠王之子,秦武王之異母弟。弟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后當權,外戚魏冉為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舉白起為將,先后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范雎的話,奪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公元前256年又滅亡東周,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王政(公元前259—前210年),嬴姓,趙氏[1][3],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后統一天下為秦始皇。

編輯本段各國簡介

韓國

姓:姬 || 氏:韓 韓國先祖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于韓原,立韓氏。后晉國稱霸,韓氏中衰。至韓厥,為晉悼公正卿,晉悼公復霸,韓厥之力頗多。后韓起執政晉國27年,韓氏顯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與趙、魏同為諸侯,建立韓國。 韓虔位列諸侯,不及魏氏強盛。“三晉”同盟之時,韓國隨之瓜分中原,獲利頗多,國勢達到鼎盛。但由于韓國四面受敵,且國人不尚武,屢為列強所攻打。在殘酷的戰國烽煙中,韓國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齊、楚、趙、秦等大國 至前230年,秦王政首滅韓國。 戰國韓國歷代王侯世系表 王侯 在位年代

韓景侯 前408-前400

韓烈侯 前399-前387

韓文侯 前386-前377

韓哀侯 前376-前375

韓懿侯 前374-前363

韓昭侯 前362-前333

韓宣惠王 前332-前312

韓襄王 前311-前296

韓厘王 前295-前271

韓桓惠王 前272-前239

韓王安 前238-前230

趙國

姓:嬴 || 氏:趙 趙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后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于趙城,立趙氏。趙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時,叔帶因見周室腐敗,離開鎬京,來到晉國。以下七代而至趙衰,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趙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 三晉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晉陽之戰之團結。韓趙魏三晉經常結成三晉同盟,一起行動,共同進退。時三晉在魏文侯的領導下,形成一股極強的軍政勢力,破齊、伐秦、敗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敵。 由于魏韓兩個的主戰場在南方,趙國獲利不均。欲南侵,又遭到魏國排擠,魏趙矛盾升級。前375年,趙成侯繼位,公子朝作亂。魏武侯公開支持,并幫助公子朝攻打邯鄲,魏、趙徹底決裂,宣布著三晉蜜月期的結束。時魏國正盛,齊、秦、楚悄然崛起。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將軍龐涓攻打趙國,兵圍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楚。齊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孫臏謀,圍魏救趙。 經過各大國與魏國長期的周旋,魏國霸業漸衰,趙國逐步崛起。魏國比鄰秦國,屢次為秦國所攻,魏國不得不采取合縱抗秦措施,與中原諸侯重修盟好。前325年,魏惠王發起魏、趙、韓、燕、中山的五國相王。年輕的趙武靈王也興致勃勃的始稱趙王。時趙孱弱,屢見欺。武靈王曰“無其實,敢處其名耶?”去王號,并終生不再稱王。 后趙武靈王奮發圖強,巧妙的從中原諸侯的混戰中擺脫出來,領導國人,衣胡服、習騎射,史稱“胡服騎射”。趙國實力因此大大增強。史載“時趙之強,甲于三晉”。前299年趙君退位,立王子何為君,是為趙惠文王,自號主父。前296年,趙主父翦滅中山國,獨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土千里。 趙主父死后,趙惠文王繼其父之烈,漸與秦成爭霸之勢,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最終對手。前262年,秦王龁、趙廉頗對峙于長平,雙方形成慘烈的拉鋸戰。至前260年,趙孝成王以趙括替廉頗,秦昭王以白起換王龁。不久白起圍趙軍長達40余日,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國力大衰。 前228年,秦王政派軍滅趙國,俘趙王遷。 趙國歷代王侯世系表 趙烈侯(籍) 前403—前387

趙敬候(章) 前386—前375

趙成侯(種) 前374—前350

趙肅侯(紲) 前349—前326

趙武靈王(雍) 前325—前299

趙惠文王(何) 前298—前266

趙孝成王(丹) 前265—前245

趙悼襄王(偃) 前244—前236

趙幽穆王(遷) 前235—前228

趙代王(嘉) 前227—前222

魏國

姓:姬 || 氏:魏(畢) 魏國先祖為畢公高,后畢國亡,公族稱畢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為車右,因軍功封于魏城,立魏氏。晉悼公時提拔魏絳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晉國六卿行列。魏氏發家較晚,較之其余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駒伙同趙、韓滅智伯,剖分晉國。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為諸侯,史稱魏文侯。 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又稱梁國。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大梁城,虜魏王假,滅魏。 魏文侯時期,魏國獨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軍事上,以吳起、樂羊為將,滅中山(魏文侯死后復國),聯韓趙,敗嬴秦,弱羋楚,攻姜齊,中原地區魏氏獨大。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立,繼續著魏國的強盛。時魏東伐西討,南征北戰。但魏、趙關系逐步緊張,三晉后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卻一味窮兵黷武。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沖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采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后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于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 事隔不久,魏國聯合韓國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韓國。孫臏采取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灶。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舍。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后,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 后來,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

楚國

姓:羋 || 氏:熊 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后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從此立為國家。 進入春秋后,楚國國力強盛,與晉國長期爭霸.。春秋晚期,楚長期陷入公族內亂,風頭漸漸被臨近的吳國搶去。 公元前506年,吳敗楚于柏舉(今湖北麻城),五戰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隨,使申包胥請救于秦。次年,秦、楚敗吳于稷(今河南桐柏),吳引兵去。昭王滅唐(在今湖北隨州),還歸郢,遷都鄀(今湖北宜城東南)。昭王復國后,又滅頓(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陽)等小國。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太子建之子勝,為白公,襲殺令尹子西和司馬子期于朝,劫惠王。葉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亂,再度滅陳。 戰國早期,楚惠王再度滅蔡,占領淮水流域;公元前431年,簡王北上滅莒(在今山東莒縣)。簡王卒,聲王立,立僅六年,“盜”殺聲王。楚悼王立。時三晉強盛,楚國多次與晉軍交戰,然今非昔比。三晉多次大敗楚軍,楚國黃河以南大片土地被三晉所占,楚軍一勝難求。后悼王任用魏將吳起變法,南收揚越,占領洞庭、蒼梧,楚國稍見起色。 戰國中期,楚威王敗越。楚懷王時,楚與齊縱親。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等國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不勝而歸。秦使張儀入楚,離間齊、楚,許與商(今陜西商縣)、於(今河南西峽一帶)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約不與,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奏敗楚于丹陽(今河南西峽一帶),取楚漢中。楚反攻,秦又敗楚于藍田(今陜西藍田)。楚服秦,但仍與齊、韓合縱。 戰國晚期,楚背齊合秦。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楚軍于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又次年,楚懷王入秦被執,后三年死于秦,楚從此一蹶不振。頃襄王時,秦繼續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頃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黃歇(封為春申君)為相。公元前257年,黃歇與魏信陵君救趙敗秦。次年,楚滅魯。公元前253年,楚遷都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公元前241年,楚遷都壽春(亦稱郢,今安徽壽縣西南)。考烈王卒,李園殺黃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為哀王。哀王立僅二月余,為庶兄負芻之徒襲殺,負芻立為王。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虜王負芻,楚國滅亡。

燕國

姓:姬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起源: 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于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燕國建國以后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并進而在日后有了發展。 鼎盛: 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于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后,燕人擁立在韓為質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禮賢下士,筑黃金臺,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此節據楊寬《戰國史》作了修正。) 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余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除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 覆滅: 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后太子丹并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后荊軻刺殺秦王趙政[4]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借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于秦。

齊國

本為姜姓,呂氏。田氏代齊后,史稱“田齊”,媯姓,田氏。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開國君主: 呂尚 都城: 營丘(后稱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地理位置 :今山東北部 建國時間:約前11世紀 滅亡時間:前379年(為田齊所滅)(田齊)前221年(為秦所滅) 歷史: 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中原。齊桓公死后,人亡霸滅。 春秋末年,齊公族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抒殺莊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后)、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景公時,陳桓子施惠于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陳僖子聯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高張奔魯,遂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殺,闞止為政。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公元前386年,陳成子玄孫太公和立為諸侯,遷齊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呂氏絕祀。 田齊媯姓國家,出于陳厲公之子陳完。陳與田古音相近,故古書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陳完入齊,事齊桓公。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陳氏開始強大。以后陳氏逐漸兼并齊國的欒、高(齊惠公之后)和國、高(齊文公之后)以及鮑、闞等族,專齊政。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姜呂氏之舊。 田齊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到威王、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于馬陵。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并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于成皋。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余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閔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閔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忌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后,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著名事件: 田氏代齊 桂陵之戰(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 田單復國 田齊 國君 姓名 在位時間 在位年數

齊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在位21年

齊廢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在位9年

齊桓公 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在位18年

齊威王 田因齊 前356年~前320年 在位37年

齊宣王 田辟強 前319年~前301年 在位19年

齊閔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在位17年

齊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在位19年

齊王建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在位44年

秦國

姓:嬴 秦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后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于趙城,立趙氏。其后非子受封于犬丘,建立秦國。幾代人的慘淡經營,后因勤王有功,始為諸侯,稱秦襄公。秦國之貧瘠,中原諸侯皆卑之。至秦穆公圖強,國勢稍盛,稱霸西戎。而后,秦國又長期陷入低迷,屢為晉國所敗。 后 秦始皇

三家分晉,三晉聯合攻打秦國,秦國更衰。 戰國時期,魏用吳起為將,屢敗秦軍,攻入關中腹地。秦孝公即位后,下求賢令,衛鞅入秦,見用于孝公,孝公委之以國政實施變法,史稱“商鞅變法”。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46年秦王趙政[5]即位,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編輯本段戰國七雄相關動畫

網友原創自制大型史詩級動畫《戰國志》,以中國的戰國七雄史為背景,講述從商鞅變法一直到秦統一六國,至今已完成第一部與第二部。番外篇《秦與墨》連載中,此部番外篇用大量篇幅講述墨家是如何幫助秦國的,墨家為什么會認可秦國的商鞅法家。此部動畫劇本耗大,且為1人獨立制作,所以更新緩慢。 劇情片花

[6]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中國回族姓氏秦姓的來源

中國回族姓氏秦姓的來源:

秦姓,亦稱秦氏。漢族秦姓有兩大分支:一支源于嬴姓,一支源于姬姓

源流一:

秦出自嬴姓。秦氏是少昊金天氏的直系后裔,少昊是中國野蠻時代中期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神話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五花八門,除“少昊”外,又寫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稱“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左傳》、《帝王世紀》都說少昊名叫摯。但《帝王世紀》又說:“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嬴姓也。”,又有少昊的裔孫伯益,其后非子的封地于秦,有以國名為氏者。

秦始建國于雍(今陜西鳳翔),其后,國都多次遷徙,先后遷腳邑(今陜西洛川)、平陽邑(今陜西寶雞)、雍(今陜西鳳翔)、櫟陽縣(今陜西臨潼)等地。后來,秦穆公橫掃十二國,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業。但因戰國初期經濟較落后,又常發生內亂,國力逐漸衰落,被魏國攻取了河西一帶(今北洛水和黃河之間)。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逐漸增強,并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秦惠王時擊敗魏國,再振雄風,最終奪回河西,并一鼓作氣,開疆辟土攻滅巴蜀之國,奪取楚國的漢中。秦昭王更是不斷攻城掠地,使得魏、韓、趙、楚等國元氣大傷。公元前227年秦王政縱橫捭闔,吞并四方,最終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政認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陽,進一步統一了東南、西南地區。秦朝傳了兩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起義軍推翻,而代之以西漢王朝。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秦滅后,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稱為秦氏。這便是陜西秦氏,伯益從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周文王后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于以居邑名為氏。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后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范縣舊城)。后以邑為氏。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別子周公旦之非嫡長后裔所開啟,其承繼并系如下:

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周武王在位時,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東曲阜東北古城)賜分給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為魯公。后來因周武王逝世時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獨立執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為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發前,周公曾告誡他說:“我雖然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說起來應該是地位顯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賢之士,往往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你現在去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能因為是王室之后而驕躁。”伯禽到魯國后,在周公的指點下,盡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監之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魯國呈現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縣舊城),其后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數的史籍記載認為伯禽的后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魯國的秦商,均為魯國秦氏后裔。這便是河南或山東秦氏之源。按魯有秦堇父,其子秦丕茲,拜孔子為師。秦周、秦遺,,蓋秦子之族。又,秦巡之妻秦姬為季公鳥季氏,魯公族之妹,依當時同姓不婚之禮考之,而魯為周禮所在之國,則秦氏非姬姓,于魯為異姓大夫。

秦滅亡后,秦始皇有直系后裔流傳下來嗎?

秦姓秦姓淵源得姓始祖:伯益。 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她因吃燕子蛋而懷孕生下兒子大業。大業的兒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嬴姓,并把本族姚姓子女嫁給他為妻。伯益的后人非子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為周孝王養育良種馬,深得孝王歡心,就封他在隴西秦亭(今甘肅張家川)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戰國時,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力逐漸富強。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其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秦姓。伯益從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第一個淵源:源于贏姓,出自周孝王給伯益后裔非子的封地秦國,屬于以國名為氏。 源于嬴姓的秦,是顓頊帝的后裔,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與《史記》記載,傳說顓頊有個叫女修的孫女,成天快快樂樂,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撿到一只燕子蛋,毫不猶豫就吃了下去,結果懷孕生下兒子皋陶(即大業)。皋陶后來娶了少典氏的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即大費)。帝舜因為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賜他姓嬴,同時還把自己本族姚姓的女子嫁給他做妻子。姚女生下了兩個兒子,小兒子若木是費姓的祖先。大兒子名叫大廉,因辦繼承了父親調馴鳥獸的技業,所以又稱鳥俗氏。鳥俗氏兢兢業業干活,受到商帝太戊的賞識,被封為諸侯。商紂王時,鳥俗氏有一個后人叫飛廉。 飛廉是個飛毛腿,他的兒子惡來是個大力士,父子倆都成為商紂王的親信。周武王滅商后,飛廉和惡來都被殺死。飛廉的小兒子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是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這時惡來的后裔大駱也來歸附造父,因造父得寵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陜西興平,一說今甘肅禮縣)。大駱有個庶子叫非子,從小喜歡同牛羊打交道,長大后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為周孝王在桃林(今陜西華山)養育良種馬,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興,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肅天水西南部),為附庸國(地位低于諸侯國),并讓他恢復了嬴姓,稱之為秦嬴。非子的三世孫秦仲被周宣王任命為大夫。后秦仲被北方少數民族犬戎人殺死,但其長子最終擊敗了犬戎。到莊公之子秦襄公的時候,因秦襄公護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有功,秦國被升為諸侯國。襄公的兒子文公再度擊退了犬戎,占有岐山以西妁廣大地方。 秦始建國于雍(今陜西鳳翔),其后,國都多次遷徙,先后遷腳邑(今陜西洛川)、平陽邑(今陜西寶雞)、雍(今陜西鳳翔)、櫟陽縣(今陜西臨潼)等地。后來,秦穆公橫掃十二國,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業。但因戰國初期經濟較落后,又常發生內亂,國力逐漸衰落,被魏國攻取了河西一帶(今北洛水和黃河之間)。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逐漸增強,并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秦惠王時擊敗魏國,再振雄風,最終奪回河西,并一鼓作氣,開疆辟土攻滅巴蜀之國,奪取楚國的漢中。秦昭王更是不斷攻城掠地,使得魏、韓、趙、楚等國元氣大傷。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縱橫捭闔,吞并四方,最終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嬴政認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陽,進一步統一了東南、西南地區。秦傳了兩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劉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漢王朝。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秦滅后,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稱為秦氏。這便是陜西秦氏。 第二個淵源:源于姬姓,為周文王后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于以居邑名為氏。 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后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范縣舊城)。后以邑為氏。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組織形式是宗法制,它源于父權家長制家庭,其核心是“嫡長繼承制”,即嫡長子為大宗,其余的兒子為小宗。如,最先一代的諸侯往往是王的兄弟,他們相對王來說是小宗,而他們的嫡長子又可繼承諸侯位,別的兒子自然便為伯,相對侯位來說就是小宗,以此類推,層層分封。宗法制對姓氏的產生及演變影響深遠。一般諸侯國國君的嫡長子繼承其父當國君;國君的庶子,也稱別子,無權繼承君位,必須分出去自立一家,獲得新氏,成為這一支(新氏)的始祖、這就是《禮記》中所說的“別子為祖”。這樣往往別子開創一些新的姓氏,并由其嫡長子繼承。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別子周公旦之非嫡長后裔所開啟,其承繼并系如下: 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周武王在位時,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東曲阜東北古城)賜分給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為魯公。后來因周武王逝世時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獨立執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為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發前,周公曾告誡他說:“我雖然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說起來應該是地位顯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賢之士,往往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你現在去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能因為是王室之后而驕躁。”伯禽到魯國后,在周公的指點下,盡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監之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魯國呈現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縣舊城),其后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數的史籍記載認為伯禽的后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楚國的秦商,均為魯國秦氏后裔。這便是河南或山東秦氏之源。 第三個淵源: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虛,后人沿續下來姓秦,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群輔錄》記載:“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虛,曾并為雷澤之游一”。又據《大姓源流》等有關資料所載,舜七支有秦不虛,后人沿續下來姓秦。這說明上古帝舜時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虛之后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譜牒學家對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國為氏和邑為氏之說。 第四個淵源:源于巴爾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羅拔伙世居遼陽,隸屬巴爾虎旗蒙古。巴爾虎旗蒙古原居喀爾喀地區,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萬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張家口一帶。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清廷準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沈陽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巖等地并獨豎一旗,稱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間至鳳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遷居鳳城鎮,取漢字“秦”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顏氏,后有改為秦氏者。 另有各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繁衍,成為秦姓一支。 第五個淵源: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羅馬帝國)來華,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后漢書》中記載:大秦“西海環其國,惟西北通陸道”,且“東西南北名數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瑯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類或野史雜記中,也多載大秦產珍奇異物之語。我國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實指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我國古代與大秦在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加強了交流。 東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國,至安息西界的波斯灣后,因海上天氣劇變,濁浪滔天,難以行船未能到達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帶著許多禮物來到中國。晉武帝時大秦國再次遣使者來中國通好。在以后的諸代,中國與大秦國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發現,更是名證。 大秦人或出使、或經商來到中國后,多因中國物饒民豐、山川秀美、文化高度發達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這些人依從漢人的風俗習慣,便以“秦”為姓。從此,子子孫孫一代代繁衍在中國。這些人就成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國時的商人秦綸等。古時西域及歐洲多稱中國為秦,后來西方國家稱中國為“支那”,即“秦”音的變化。

四川西充吉姓來歷

吉姓歷史名人歷史名人

一、先秦時期(前2700—前206)

1、黃帝的姞姓兒子:傳說為黃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一個。今人考證后認為,黃帝的姞姓兒子當系古代“五帝”之初“黃帝部族聯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領,黃帝賜其“姞姓”,他得姓后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隨著“姞姓氏族”的發展壯大與子孫蕃衍,其后裔又建立了“姞姓”的“雍、燕、鄂、密須(密、須)、闞、光、楊、孔、尹、蔡、魯、允、斷、敦、逼、郅、雖”等氏族。(據《國語》、《詩經》、《左傳》、《史記》、《漢書》、《潛夫論》、《風俗通》、《玉篇》、《廣韻》、《青山彭氏敦睦譜》等)

2、雍父:姞姓雍氏,古雍國(今陜西鳳翔——扶風雍水邊)人。傳說為黃帝之臣,是他最早發明了臼或舂,增進了五谷的食用價值。今人認為,“姞姓雍氏族”是中國古代陜西雍水流域的一個農耕部族。(據《世本》、《玉篇》)

3、吉光:傳說為黃帝的第八代孫、帝嚳(帝俊)的第五代孫。今人考證后認為,吉光當系古代“五帝”帝嚳(帝俊)時“黃帝部族聯盟”中“吉光部族”的首領。該部族是中國古代陜晉黃河沿岸的一個游牧部族,以“神馬”為圖騰,其族人善于捕捉野馬、馴養駿馬,還發明了水陸交通工具——船和車。(據《山海經》、《史記》、《潛夫論》、《抱樸子》)

4、吉夷氏:傳說為古帝。今人認為,吉夷氏當系古代“東夷部族集團”中“吉姓部族”的首領。(據《姓譜》、《路史》)

5、伯倏:姞姓燕氏。傳說為黃帝裔孫,封于南燕,賜姓曰“姞”。今人認為,伯倏是古南燕國(今河南延津東北——汲縣西)的開國君主,他得姓后建立了“姞姓燕氏族”。(據《左傳》、《說文》、《新唐書》、《辭海》)

6、后稷元妃(女):姞姓,古南燕國人。傳說在“五帝”堯舜時她嫁給了周族的始祖后稷(即“姬棄”),成為后稷的長妃;她養育了周族的先人,從而使周族興旺起來。(據《左傳》、《說文》、《潛夫論》、《通志》、《辭海》)

7、吉甫:傳說在夏代之初曾教“東夷部族集團”首領羿(即“后羿”)學射,系古代“東夷部族集團”中“吉姓部族”人。(據《帝王世紀》)

8、鄂崇禹:姞姓鄂氏。商代末年時鄂國(今河南沁陽,周初遷徙湖北鄂城)國君。時稱“南伯侯”,商紂王時位列商王朝的“三公”,因反對商紂王的暴虐而被殺害。(據《左傳》、《史記》)

9、吉立:傳說為商紂王時太師聞仲的門將,當系商代“吉姓”方國人。這個“吉姓”方國是商代的一個侯爵國,該方國可能是古代“吉光部族”后裔所建。(據《姓源》、《封神演義》)

10、伯吉父:姞姓雍氏,西周時雍國的國君。(據1974年12月陜西扶風縣北橋村出土“伯吉父鼎”銘文)

11、善夫吉父:姞姓雍氏,西周雍國人,伯吉父的親屬。曾為周王掌管御廚。(據1974年12月陜西扶風縣北橋村出土“善夫吉父鬲”銘文)

12、密須康公:姞姓密須氏,西周時密須國(今甘肅靈臺以西一帶涇水上游)的國君。周恭王(共王)四年攻密時被殺,密須國人葬其尸于洞山之陽半山腰。現康公的古冢還在,冢高10米,系“姞姓”族人留在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祖先墓葬。(據《世本》、《史記》、《通志》、《靈臺縣志》)

13、楊姞(女):姞姓,西周楊國(今山西洪洞坊堆—永凝堡一帶)人,晉侯夫人。公元前800年左右嫁給晉穆侯為妻。(據1993年山西曲沃—翼城交界處天馬—曲村出土“楊姞壺”銘文、李學勤《中華姓氏譜》、王光堯《從新出土之楊姞壺看楊國》)

14、蹶父:姞姓燕氏,南燕國人。西周宣王時(前827—前782)任周王朝卿士,他身材高大,十分勇武,曾為周宣王出使各國,向各諸侯傳達周王朝的政令。(據《詩經》)

15、韓姞(女):姞姓,南燕國人,蹶父的女兒。西周宣王四年(前824)時嫁給韓侯為妻。(據《詩經》)

16、尹吉甫(約前853—前775):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父),尹是官名。西周中葉,“姞姓鄂國”(今湖北鄂城)被楚國熊渠所滅,“姞姓鄂氏”中的一支(其中就有尹吉甫的先祖)遷徙至楚西北的房陵(今湖北房縣),改其姓氏為“兮”,故尹吉甫原本是“姞姓鄂氏”的后裔。尹吉甫在西周宣王時(前827—前782)任周王朝的尹官,他既是驅逐玁狁(嚴允)、安定成周(洛陽)、中興周室的名臣,還是“兮甲盤”的制作者和《詩經》的創作者。據臺灣學者李辰冬考證,整個《詩經》三百首均系尹吉甫一人在周宣王三年到周幽王七年期間(前825—前775)所作。尹吉甫享年七十八歲,其后裔中的一支以“吉”為姓氏,而另一支則以“尹”為姓氏。(據《詩經》、《元和姓纂》、《風俗通》、《廣韻》、《玉海》、《萬姓統譜》、《辭海》、李辰冬《談詩經的作者問題》、楊書案《佚名的絕唱》等)

17、宋雍氏:姞姓雍氏,春秋時宋國的大夫。(據《左傳·桓公十一年》、《史記·鄭世家集解》)

18、雍姞(女):姞姓,宋雍氏之女。春秋時嫁給鄭莊公,生子為“鄭厲公”。鄭厲公于“前700—前697年”和“前679—前673年”先后兩次登基執政。(據《左傳·桓公十一年》、《史記·鄭世家集解》)

19、燕仲父:姞姓燕氏,春秋時南燕國的大臣。鄭莊公二十年(前724)見傳。(據《漢書》)

20、燕姞(女):姞姓,南燕國人,春秋時嫁給鄭文公。傳說燕姞因“夢蘭之喜”而生子,故給其子取名曰“蘭”。鄭伯蘭(即鄭穆公)于“前627—前606年”登基執政。(據《左傳·宣公三年》、《潛夫論》、《辭海》)

二、漢代(前206—220)

1、吉恪:漢代時為漢中太守。(據《廣韻》、《通志》、《玉海》、《萬姓統譜》)

2、吉華:字伯房,漢代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司空掾。(據《太平御覽》、《金石萃編》)

3、吉充:字叔才,漢代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司空掾。(據《太平御覽》、《金石萃編》)

4、吉苗:字元裔,漢代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太尉掾。(據《太平御覽》、《金石萃編》)

5、吉閎:漢代人,幼有美名,九歲時就能通曉《尚書》。(據《太平御覽》)

6、吉仲考:漢代人,與長史威都為友。(據《風俗通》)

7、吉瞻:漢代馮翊同州(今陜西大荔)刺史。(據《金石續編》)

8、吉漢:漢代記史,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9、吉濟:漢代奏曹掾,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10、吉鳳:漢代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11、吉本(《三國演義》中作吉平):后漢獻帝時太醫令,建安廿三年(218)與耿紀、韋晃等謀攻許昌,燒丞相曹操的長史王必之營,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未成功而被殺。(據《三國志》、《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

12、吉邈:字文然,吉本之子,參與吉本衛漢反曹。(據《三國志》)

13、吉穆:字思然,吉本之子、吉邈之弟,參與吉本衛漢反曹。(據《三國志》)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

1、吉茂:字叔暢,東漢、三國魏時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人,好書不恥,建安初年(196)隱處武功南山,被州里舉為茂才,后任臨汾令,拜議郎,為官清靜,不欺吏民,景初中(238)卒。(據《三國志》、《太平御覽》、《通志》、《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

2、吉干:三國魏黃初元年(220)時鑄鼎之工匠。(據《新五代史》)

3、吉朗:西晉馮翊蓮勺(今陜西)人,晉愍帝時任御史中丞。建興四年(316)西晉王朝滅亡時,朗嘆曰:“吾智不能謀,勇不能敵,何忍君臣相隨,北面事賊虜乎?吾對君不忠,為民不德。”遂舉刀自殺殉國。后代吉氏家人為紀念這位“為國盡忠、為民盡德”的先人,就以“忠德堂”作為馮翊吉氏家族的宗祠堂號。(據《通鑒》、《晉書》、《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張學銜《華夏百家姓探源》)

4、吉挹:字祖沖,吉朗之孫。東晉孝武帝初(373),前秦苻堅攻陷東晉梁益,經桓豁舉薦,率兵抵抗苻堅,屢挫其銳;任魏興太守,尋加輕車將軍、領晉昌(今山西定襄)太守,功拜員外散騎侍郎;后來苻堅部下韋鍾圍攻魏興,城陷后不言不食而死。(據《晉書》、《通志》、《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

5、吉翰:字休文,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南朝劉宋武帝初,為龍驤將軍道憐的參軍,清謹勤正;文帝元嘉四年(427)任梁、南秦二州(今陜西漢中、甘肅成興)刺史、將軍等職,在任時業績顯著,后遷徐州刺史,監豫州、梁郡諸軍事;元嘉九年至廿八年(432—451)期間,著《秦紀》十一篇;享年六十卒于官,追贈征虜將軍。(據《宋書》、《南史循吏傳》、《史通》、《通志》、《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

6、吉謀:南朝劉宋時(420—479)秘書郎。(據《萬姓統譜》)

7、吉文甫:南朝劉宋時(420—479)散騎常侍,到梁時(502—589)著有《釋字同音》三卷、《十五代略》一卷。(據《隋書》)

8、吉毗:南北朝西秦乞伏暮末時(428—429)為西秦將軍。(據《北史西秦列傳》、《玉海》)

9、吉士瞻:字梁容,馮翊蓮勺(今陜西)人,南朝梁武帝時(502—549)為太子衛率,遷任南陽、武昌太守,以功歷巴東相、建平太守,后為梁、秦二州刺史,為官清廉,家無余積。其謚號曰“胡”。(據《梁書》、《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歷代人物謚號封爵》)

10、吉翂:字彥霄,馮翊蓮勺(今陜西)人,世居襄陽(今湖北襄樊),南朝梁武帝天監初年(502)十五歲時,其父被吏所誣,乃為父擊鼓鳴冤,并愿代父死,其父因此得寬宥,故有“老童撾鼓”之說;后為萬年縣監,上任數月后,當地風氣立變。(據《梁書》、《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張學銜《華夏百家姓探源》)

11、吉底俱:南朝梁(502—557)時僧人,善畫。姚最云:“外國比丘,既華戎殊體,無以定其差品。”(據《續畫品》、《歷代名畫記》、《圖繪寶鑒》、《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

12、吉茍子:南北朝東魏時(534—550)民望(今河南長葛)人。(據《金石萃編》)

13、吉貴:北朝北齊天保三年時(552)為功曹,野王縣(今河南沁陽)人。(據《金石萃編》)

14、吉邕:北朝北齊天保三年(552)時馮翊(今陜西)人。(據《金石續編》)

15、吉清仁、吉元可、吉先華:北朝北齊天保八年時(557)馮翊(今陜西)人。(據《金石續編》)

16、吉璜頸:北朝北齊天保八年時(557)唯那(今河南登封)人。(據《金石續編》)

17、吉伯仁:北朝北齊天統三年(567)時河南偃師人。(據《金石萃編》)

四、隋唐五代時期(589—960)

1、吉藏(549—623):隋代佛教學者,三論宗創始人。本姓安,原藉安息。其祖因避仇移居南海,家于交趾、廣州間,后遷金陵(南京)而生藏。(據《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

2、吉子:隋開皇十三年時(593)馮翊(今陜西)人,為漢代同州刺史吉瞻的后代,才高學博。(據《金石續編》)

3、吉善行:晉州大通堡(今山西臨汾)人,唐初道士,唐高祖武德三年四月(620)授朝散大夫,命主宗祠祭祀。(據《杜詩鏡銓》、《封演見聞記》)

4、吉哲:唐初易州(今河北易縣)刺史,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

5、吉頊:吉哲之子。敢言事,以進士及第;周武則天時(690—705)任右肅政中丞、朝靖大夫,進任天官侍郎、同鳳閣鑾臺平章事,曾建議召還相王(李旦)、廬陵王(李顯),被武則天所采納;后因倡導立唐中宗(李顯),到唐睿宗(李旦)初(710)贈御史大夫。(據《新唐書》、《金石萃編》、《中國人名大辭典》)

6、吉琚:吉哲之子。唐、周時雩令(陜西戶縣縣令),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金石萃編》)

7、吉皓:字叔明,周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前為前尉,馮翊(今陜西省)人。(據《金石萃編》)

8、吉曠:唐開元(713—741)中期集賢院書手,能解畫。(據《歷代名畫記》、《歷代畫史人物匯傳》、《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

9、吉渾:吉頊之子。唐時為司勛郎中,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金石萃編》)

10、吉溫:吉琚之子。唐天寶初年(742)為新豐丞,經李林甫引用,升戶部郎中兼禮二部侍郎;為官嚴酷,與羅希奭一道,有“羅鉗吉網”之稱號,后被楊國忠遣人殺死。(據《新唐書》、《金石萃編》、《中國人名大辭典》)

11、吉逵:馮翊人,唐“大歷十才子”吉中孚的父親。(據吉世芳《吉氏五千年》)

12、吉中孚(726—794):唐開元十四年(726)生于馮翊郡華陽縣柳市(今陜西華陽柳子鎮),后居關中、楚州(今江蘇淮安),晚年居鄱陽(今江西波陽)。在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766—779),與盧綸、韓翊、耿湋、錢起、司馬曙、苗發、崔峒、夏侯審、李端十人皆以能詩出名,號稱“大歷十才子”,名聲震動京都長安,著有詩集一卷。后中進士,授萬年(長安)尉、校書郎,登宏辭科成為翰林學士,歷任諫議大夫、戶部侍郎、署理度支郎中等職,致仕(退休)后歸隱鄱陽。(據《新唐書》、《全唐詩》、《中國人名大辭典》、吉世芳《吉氏五千年》)

13、吉皎(757—847):唐代馮翊郡大荔縣(今陜西大荔)人,才子,晚年以御尉卿之職致仕后居洛陽香山,與白居易(772—846)、胡杲、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一說李元爽)、盧貞(一說禪僧如滿)等人一同宴游,名列“九老會”,被后人稱為“香山九老”。唐武宗會昌五年(845),九老同在洛陽香山履道坊作“九老詩”、繪“九老圖”。(據《新唐書》、《全唐詩》、《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

14、吉逾:善詩文,曾于唐德宗二年(781)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云居上寺題詩一首,并刻石立碑于該寺。唐憲宗元和四年(809)任范陽縣縣丞。(據《續古文苑》)

15、吉益:吉逾之子,唐德宗二年(781)與吉逾一起,也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云居上寺題詩一首。(據《續古文苑》)

16、吉陶余、吉潛:吉逾之侄,唐德宗二年(781)與吉逾一起,也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云居上寺題詩一首。(據《續古文苑》)

17、吉宏宗:唐憲宗元和三年(808)時,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據《唐會要》)

18、吉倫輔: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時,為京兆府興平縣(今陜西渭河平原中部)都曹。(據《金石萃編》)

19、吉庸:唐大中十二年(858)郎官石柱題名中有其名,為司勛郎中。(據《金石萃編》)

20、吉師老:晚唐詩人,其詩富含仙風道骨,有“大歷十才子”之遺韻,《萬首唐人絕句》中收其詩兩首。(據《萬首唐人絕句》)

21、吉弘:唐代人。(據《玉海》)

《風俗通 姓氏篇》的完整內容

姓氏(案四庫全書風俗通義有附錄一卷,乃從永樂大典“通”字韻中所載馬總意林節本姓氏篇裒集而成者。嗣后,朱筠、錢大昕、盧文弨、嚴可均、張澍、顧櫰三、姚東升、徐友蘭、陳漢章、王仁俊,俱有輯補,而張澍并為之注焉;則應書此篇雖亡,經后人之鉤沉輯佚,庶幾可復舊觀矣。然諸家俱以四聲為次,固非應氏之舊,雖失本真,此亦無可如何者,吾亦時且從眾焉。至其自相抵牾之處,亦頗為之是正,夫豈故為薄古哉,亦將以之信今云耳。篇名舊引多歧出,今從蘇頌所見,定為姓氏,蓋漢人亦習稱姓某氏云。)

萬類之中,惟人為貴。春秋左氏傳:“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公羊譏衛滅邢,論語貶昭公娶于吳,諱同姓也。蓋姓有九:或氏于號,或氏于謚,或氏于爵,或氏于國,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職。以號,唐、虞、夏、殷也;以謚,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國,齊(一作“

曹”)、魯、宋、衛也;以官,司馬、司徒、司寇、司空、司城也;以字,伯、仲、叔、季也;以居,城、郭、園、池也;以事,巫、卜、陶、匠也;以職,三烏、五鹿、青牛、白馬也。(北史高構傳、姓纂二十三元、御覽三六二、廣韻五支、十虞、十二齊、六豪、十四清、十姥、一送、十九代、四十一漾、一屋、姓解一、三、古今姓氏書辨證五支、十二齊、通志氏族略、古今源流至論后七、困學紀聞二0、小學紺珠七、急就篇補注二、姓氏急就篇上、通鑒注一、五、二二九)

器案:廣韻十二齊、姓解三、古今源流至論后七俱引作風俗通氏姓篇序。春秋左氏傳: “官有世功云云。”見隱公八年。春秋公羊傳僖公二十五年:“春王正月丙午,衛侯毀滅邢。衛侯毀何以名?絕。曷為絕之?滅同姓也。”又哀公十二年:“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孟子者何?昭公之夫人也。其稱孟子何?諱娶同姓,蓋吳女也。”論語述而篇:“陳司敗問: ‘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

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齊、魯、宋、衛四族,齊為之長。(姓解三)

張、王、李、趙,黃帝賜姓也。(姓解三)

器案:廣韻十陽引作:“風俗傳:‘張、王、李、趙,黃帝賜姓也。’”

東方氏,伏羲之后,帝出于震,位主東方,子孫因以為氏焉。(

姓纂一、通志氏族略、能改齋漫錄五、辨誤錄下、類稿五七、路史后紀一、五、合璧事類續三0、通鑒注一七)平原厭次,漢太中大夫東方朔。(能改齋漫錄五)

東郭氏,東郭牙,齊大夫,咸陽,其后也。(史記平準書索隱)

東陵氏,東陵侯邵平,子孫氏焉。(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二)

東關氏,晉東關嬖五之后,漢有將軍北亭侯東關義。(古今姓氏書辨證二)

僮氏,漢有交址刺史僮尹。(廣韻一東、姓解一、姓氏急就篇上、通鑒注六二、卮林四)

銅鞮氏,晉銅鞮伯華之后。銅鞮,晉之別邑也。 (通志氏族略)

中氏,漢有少府卿中京。(廣韻一東、姓解一、姓氏急就篇上、卮林四)

中行氏,穆子后。(路史后紀九下)

中壘氏,劉向為中壘校尉,支孫以官為氏。(姓纂一、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二)

沖氏,漢有博士沖和。(姓解一、古今姓氏書辨證一)

終古氏,桀內史終古,后氏焉。(姓纂一、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二)

器案:呂氏春秋先識篇:“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 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淮南泛論篇:“

夏之將亡,太史令終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此應氏所本,通志訛為“紂內史”,錢大昕以下諸家悉據之,而不知是正,所謂以訛傳訛也。

鐘離氏,鐘離,子國,在九江,蓋其后徙于此,吳滅之。(路史國名紀二)

嵩氏,漢有嵩極玄子。(古今姓氏書辨證一)

弓氏,魯大夫叔弓之后,漢有光祿勛弓祉。(姓解二、卮林四)

熊氏,黃帝有熊氏之后也。(姓解二)

公旗氏。(古今姓氏書辨證二引姓源韻譜)

公文氏,衛有公文要。(姓解三)

公叔氏,衛大夫公叔文子。(姓解三)

公乘氏,魯有公乘子皮,見列女傳。(晉書音義六、姓源韻譜)

公賓氏,魯大夫公賓庚之后。(后漢書劉玄傳注、姓氏急就篇下、通鑒注漢紀三一)

公族氏,晉成公立嫡子為公族大夫,韓無忌號公族穆子,見左氏傳。(后漢書黨錮傳注、姓氏急就篇下)

公玉氏,齊閔王臣有公玉冉,其后也。(史記封禪書索隱、武紀索隱)

器案:呂氏春秋審己篇、正名篇、過理篇及新序雜事五,俱作公玉丹,此作“冉”,疑誤。戰國策燕策上作公玉曰,“曰”亦是誤字。

功氏,晉大司功景子之后,晉有功景。(姓解一、古今姓氏書辨證一、類稿二、姓氏急就篇上)

蒙氏,東蒙主,以蒙山為氏,秦有將軍蒙驁,驁生武,武生恬,皆仕秦。(姓纂一、通志氏族略、類稿二、合璧事類續二四、通鑒注四、強識略三三)

農氏,神農之后。(廣韻二冬、姓氏急就篇上、韻會二冬)

龍丘氏,吳郡,漢時博士龍丘長。(姓纂一、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下)

器案:“博士”通志作“高士” ,廣韻十一尤云:“漢有吳人龍丘萇,隱居不屈。”尋后漢書循吏任延傳:“吳有龍丘萇者,隱居太末,志不降辱,王莽時,四輔三公,連辟不到,掾吏白請召之,延曰:‘龍丘先生躬德履義,有原憲、伯夷之節,都尉埽灑其門,猶懼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謁,修書記,致醫藥,吏使相望于道,積一歲,萇乃乘輦詣府門,愿得先死備錄。延辭讓再三,遂署議曹祭酒。萇尋病卒。”據此,則“博士”當作“高士”。

雍氏,周文王第十二子也,雍伯之后,以國為姓,今或音雍州之雍,鄭大夫有雍糾,楚有雍子,齊有雍廩,宋有雍鋤,漢什邡侯雍齒,沛人也。(通志氏族略、類稿二、急就篇補注一、合璧事類續二五、通鑒注八)

重氏,顓頊重黎之后,少昊時,重為南正,司天之事,黎為北正,司地之事。(姓纂一、通志氏族略、類稿二)

移氏,齊公子雍,食采于移,其后氏焉,漢有弘農太守移良。(

后漢書楊震傳注、廣韻五支、姓解二、容齋五筆一、古今姓氏書辨證三、路史后紀四、又國名紀四、姓氏急就篇上、通鑒注漢紀四二)

器案:移良見楊震傳。

為氏,漢有南郡太守為昆。(廣韻五支、容齋五筆一、姓氏急就篇上)

隨氏,隨侯之后,漢有博士隨何,又有右扶風隨蕃。(廣韻五支、急就篇補注一)

岐氏,岐伯,黃帝師。(類稿四引風俗傳)

羲氏,堯卿羲仲之后。(廣韻五支、姓解二、姓氏急就篇上)

戲陽氏,衛有戲陽速。(姓解二)

皮氏,周卿士樊仲皮之后,漢有皮尚,又有皮延至孝,后漢有諫議大夫皮究。(姓纂二、類稿三、秘笈新書別二、合璧事類續一六、翰苑新書后六、強識略三三)

離氏,離婁,孟子門人,漢有中庶子離常之。(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三、類稿四)

訾氏,帝嚳妃,訾娵氏女,漢有樓虛侯訾順。(通志氏族略、類稿四、合璧事類續二七、急就篇補注二、強識略三三)

器案:樓虛侯訾順,見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卑氏,鄭大夫卑諶之后,漢有北平太守卑躬,議郎卑整。(后漢書皇后紀下注、容齋五筆一、古今姓氏書辨證三、姓氏急就篇上)

器案:卑諶,漢書古今人表同,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論語憲問篇作裨諶。廣韻五支引胡太傅碑有太傅椽雁門卑整,今本蔡邕集誤作畢整,后漢書皇后紀下有議郎卑整,即其人也。

裨氏,鄭有裨灶明天文。(姓解二)

器案:裨灶見左傳昭公十七年、十八年。

差氏,人姓。(急就篇補注二)

池氏,漢有中牟令池瑗。(廣韻五支、姓氏急就篇上、卮林四)

夷維氏,故萊,夷維邑也,蓋因邑為姓。(史記魯仲連傳正義引應劭)

師氏,師,樂人,瞽者之稱,晉有師曠,魯有師乙,鄭有師悝、師觸、師蠲、師成,又師服,晉大夫也。漢有東海師中作雅琴師氏八篇。(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三、類稿四、合璧事類續二七、強識略三三)

器案: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樂類: “雅琴師氏八篇。”本注:“名中,東海人,傳言師曠后。”書鈔一0九引別錄:“師氏雅琴者,名忠,東海下邳人,傳云言師曠之后,至今邳俗猶多好琴也。”

師尹氏,師尹,三公官也,以官為姓。(詩經小雅節南山正義)

鴟夷氏,本范蠡也,后人以為氏。(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三)

資氏,資成,陳留人。(姓纂二、通志氏族略、類稿四)

尸氏,其先封于尸鄉,故為尸氏,齊相有尸臣。 (通志氏族略、類稿四、姓氏急就篇上)

伊氏,漢有議郎伊推,又伊嘉為雁門都尉,石顯黨。(姓纂二、類稿四)

器案:伊推見漢書儒林瑕丘江公傳,伊嘉見佞幸石顯傳。

累氏,累祖之后,晉七輿大夫累虎,里克、丕豹之黨。(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三、類稿四)

器案:類稿“虎”作“彪”。

邳氏,奚仲為夏車正,自薛封邳,其后以為氏焉,后漢二十八將有衛尉信都邳彤。(廣韻六脂、姓解一、通志氏族略、類稿四、姓氏急就篇上、通鑒注漢紀三一)

器案:水經泗水注引應劭曰:“ 邳在薛。”又曰:“奚仲自薛徙居之,故曰下邳也。”

司鴻氏,古有司鴻茍,著書,漢中大夫司鴻儀,諫議大夫司鴻荀。(通志氏族略、姓解三、古今姓氏書辨證四)

司功氏。(通志氏族略)

司馬氏。(通志氏族略)

司寇氏,蘇忿生為武王司寇,后以官為氏,禮記司寇惠子,魯大夫。(姓纂二、廣韻五十候、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四)

期氏,楚大夫居期思城,因以為姓。(古今姓氏書辨證四、類稿四、姓氏急就篇上)

期思氏,古有期思國,國人以為氏。(廣韻七之、姓解一、古今姓氏書辨證四)

旗氏,齊卿公孫灶,惠公孫也,生欒施,字子旗,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后漢有旗流甘,九江太守旗光。 (通志氏族略、姓解三、類稿四、卮林四)

旗思氏,楚大夫居旗思城,因以為氏。(姓纂二)

器案:此即前期思氏之誤。

綦毋氏,漢有廷尉綦毋參;晉大夫綦毋張,戰國策綦毋子與公孫龍爭辯。(姓纂二、通志氏族略、姓解三)

器案:綦毋參見后漢書班勇傳

□丘氏,勇士□丘欣。(姓解二)

飛廉氏,飛廉國,秦所滅,因氏焉,漢書光祿大夫飛廉安國。(

姓纂二)

器案:漢書無文,“書”疑當作 “有”。

非氏,非子伯益之后。(廣韻八微、姓纂四、姓解三)

器案:漢書河渠志有大司農非調。

肥氏,漢有肥韶、英布將肥銖,又仁恕掾肥親。 (姓纂二、通志氏族略“銖”作“赫” )

孫詒榖曰:“‘肥赫’即下條之 ‘賁赫’。”

器案:孫說是。史記黥布傳:“ 中大夫賁赫。”集解、索隱并云:“賁音肥。”漢書黥布傳師古注同,姓纂“赫”作“銖”,誤。

賁氏,秦非子之后,漢有賁赫,禮有縣賁父。(晉書音義六九、通志氏族略、通鑒注一一)

器案:縣賁父見禮記檀弓上。

威氏,齊威王之后,以田氏始王,故其后以為氏。(廣韻八微、通志氏族略、姓解二、姓氏急就篇上)

威王氏,漢有中郎威王弼,出自楚威王后。(廣韻八微、十陽、通志氏族略、姓解二、姓氏急就篇下)

幾氏,宋大夫仲幾之后,以王父字為氏。(姓纂二)

魚氏,宋桓公子目夷,字子魚,賢而有謀,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漢有長安富人魚翁俶也。(廣韻九魚、姓纂二、通志氏族略、姓解二、通鑒釋文二一、二四、通鑒注晉紀二0、綱目集覽四一)

器案:長安富賈魚翁叔,見漢書張湯傳。

魚孫氏,宋大夫魚石奔楚,在國者因氏焉。(姓纂二、路史后紀一0)

舒氏,舒子之后,以國為姓。(姓纂二、類稿八、合璧事類續一八)

渠丘氏,莒有渠丘公,因氏焉。(姓纂二、路史國名紀二)

器案:渠丘公見左傳成公八年,路史“莒”作“魯”,誤。

余氏,秦由余之后,以國為姓,代居歙州。(廣韻九魚、姓纂三、通志氏族略、通鑒釋文二七、類稿六、合璧事類續一六、翰苑新書后六、秘笈新書別二、姓氏急就篇上、通鑒注唐紀七三)

器案:姓纂新安望下引此,秘笈新書“歙”作“陜”,疑誤。

夫余氏,吳公子夫概奔楚,余子在吳者,以夫余為氏。(廣韻九魚、姓纂二、姓解三、通志氏族略)

沮氏,黃帝時史官沮誦之后。(后漢書獻紀注、通鑒釋文七)

樗里氏,琴引有樗里牧恭。(姓氏急就篇上)

于陵氏,陳仲子,齊世家也,辭爵灌園,居于于陵,因氏焉,漢有議郎于陵欽。(姓纂二、姓解三、齊乘四、通志氏族略、急就篇補注二)

諸氏,漢有雒陽令諸于。(廣韻九魚、容齋五筆一)

器案:南唐書:“諸佑,蘄州獨木人。”注:“諸音查。”

諸葛氏,葛嬰為陳涉將軍,有功非罪而誅,孝文帝追錄封其孫諸縣侯,因并氏焉。(三國志吳書諸葛瑾傳注、廣韻九魚、姓纂二、通志氏族略、通鑒釋文一二、姓解一、類稿五六、合璧事類續三0、秘笈新書別三、姓氏急就篇下、通鑒注漢紀二0)

儲氏,齊大夫儲子之后也。(后漢書鮑永傳注)

屠氏,漢末有屠景先,河東人也。(姓纂三、類稿五、通志氏族略)

屠門氏,秦屠門高。(姓氏急就篇下)

虞氏,凡氏之興九事,一氏于號,唐、虞、夏、殷是也。(廣韻十虞)

虞丘氏,晉有虞丘書為乘馬御。(姓解二)

器案:虞丘書見左傳襄公十六年。

騶氏,越王句踐之后。(姓解二)

毋車氏,樂安毋車伯奇,為下邳相,有主簿步邵南,時人稱毋車府君步主簿。(廣韻十虞、姓解三)

巫氏,凡氏于事,巫、卜、匠、陶也,殷有巫咸、巫賢,漢有冀州刺史巫捷,又有巫都著養性經也。(廣韻十虞、姓纂二、通志氏族略、類稿八、合璧事類續二三、卮林四)

瞿氏,漢有南陽太守瞿茂。(姓解三、姓氏急就篇下、卮林四)

須氏,太昊風姓之后,有須句國,又殷有密須,并以國為氏,魏有須賈,漢有平陸侯須無,紹封傳四代。(姓纂二、廣韻十虞、一切經音義九、姓解一、類稿八、合璧事類續一八、姓氏急就篇上、通鑒注周紀五)

須卜氏,匈奴貴姓有須卜氏。(綱目集覽七)

器案:漢書匈奴傳下、王莽傳下有右骨都侯須卜當。

區氏,歐冶子之后,轉為區氏,又音歐,吳有區景,長沙人,官至蒼梧太守。(類稿八)

案:廣韻十虞區下云:“后漢末有長沙區景。”

蒲氏,漢有詹事蒲昌,又有蒲遵。(姓纂三、廣韻十一模、姓解二、通志氏族略、類稿七、合璧事類續二四、通鑒注二九一)

器案:東觀漢紀馬援傳:“受齊詩,師事潁川蒲昌,昌受詩于匡衡。”字作“蒲”,與此同;而漢書則作滿昌,字君都,潁川人,詹事,見溝洫志、韋玄成傳、王嘉傳、王莽傳中,滿、蒲二字,形近易誤,如“州滿”一作“州蒲”,即其明證。

胡毋氏,本陳胡公之后也,公子完奔齊,齊宣王母弟,別封毋鄉,遠本胡公,近取毋邑,故曰胡毋氏也。(后漢書獻紀注、通鑒釋文七、通鑒注漢紀四八、綱目集覽一七)

壺氏,漢有諫議大夫壺遂。(廣韻十一模)

器案:壺遂見漢書律歷志、韓安國傳及司馬遷傳。

徒人氏,齊有徒人費。(姓解一)

屠氏,漢末有屠景先。(姓纂三、類稿五、合璧事類續二四)

屠門氏,秦有屠門高。(姓氏急就篇下)

涂氏,涂山氏之后,漢有諫議大夫涂惲,治尚書。(后漢書賈逵傳注、廣韻十一模、通志氏族略、類稿八、玉海三七、姓氏急就篇上、卮林四)

器案:涂惲,字子真,平陵人,受尚書,見漢書儒林張山拊傳,類纂作“漢有諫議大夫涂禪,又涂子真治尚書”,既誤“惲”為“禪”,又誤分為二人,不可據。

齊氏,氏于國。(古今姓氏書辯證十二齊)

器案:并詳篇首序。

黎氏,九黎之后,尚書:“西伯戡黎。”亦見毛詩,左傳齊大夫黎彌、黎且,字亦作犁。(姓纂三、通志氏族略、類稿八、合璧事類續二四)

器案:左傳定公九年作犁彌。

鞮氏,晉銅鞮伯華之后也。(姓纂三、通志氏族略、類稿八)

稽氏,稽黃,秦賢人也。(姓纂三、通志氏族略、類稿八)

西鄉氏,宋大夫西鄉錯之后,尸子有隱者西鄉曹。(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辯證四、路史后紀十)

洼氏,漢有大鴻臚洼丹。洼音圭。(后漢書儒林傳注、廣韻十二齊)

枚氏,六國有賢人枚被。(通鑒注一七)

裴氏,伯益之后。(后漢書桓紀注)

案:姓解三引作“非氏,有非子者,伯益之后也”。

哀氏,魯哀公之后,因謚以為姓,漢有哀章。(后漢書劉玄傳注、古今姓氏書辯證六、類稿十、路史后紀十、姓氏急就篇下)

臺氏,金天氏裔孫曰臺駘,其后氏焉,漢有侍中臺崇。(后漢書獻紀注、姓氏急就篇上)

器案:臺崇即見獻紀。

來氏,楚有來英,漢功臣表:‘轪侯來蒼。’(通志氏族略、類稿九)

器案:軟侯黎蒼有作來蒼者,此亦其證。

真氏,漢有太尉長史真佑。(姓纂三、廣韻十七真、通志氏族略、姓解三、類稿一二、卮林四)

器案:姓纂作真俗,疑誤。

新垣氏,魏將新垣衍,畢公高之后,漢書文帝時,新垣平善望氣。(通志氏族略)

神氏,神農之后,漢有騎都尉神曜。(姓纂三、廣韻十七真、類稿一一、路史后紀四、姓氏急就篇上、卮林四)

申公氏,申公巫臣之后,漢太子傅申公。(姓解三、古今姓氏書辯證六)

申徒氏,本申屠氏,隨音改為申徒,尸子:“申徒狄,夏賢人也,湯以天下授之,恥以不義聞,己自投于河。”莊子:“申徒嘉,兀者,鄭人也。”漢有西屏將軍申徒建。勝屠,即申徒也。(史記酷吏傳索隱、姓纂三、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辯證六、急就篇補注二)

器案:申屠建更始西屏將軍,見漢書游俠原涉傳、王莽傳下,后漢書劉玄傳,“西屏” 或作“西平”,非是。

秦氏,氏于國。(古今姓氏書辯證十二齊)

頻氏,漢有酒泉太守頻暢。(姓纂三、廣韻十七真、姓解一、通志氏族略、容齋五筆一、姓氏急就篇上)

器案:姓解云:“一云名旸。”

淳于氏,春秋時小國也,桓五年不復其國,一號州淳于公,子孫以國為氏。(姓纂三、通志氏族略、通鑒釋文一七、類稿五六)

器案:漢書地理志:“北海郡淳于。”注:“應劭曰:‘春秋州公如曹。左傳曰:淳于公如曹。’臣瓚曰:‘州,國名也,淳于,公國之所都。’”左傳見桓公五年。

倫氏,黃帝樂人伶倫氏之后。(廣韻十八諄、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辯證六、類稿一一、姓氏急就篇上)

春氏,楚相黃歇號春申君,子孫氏焉。(姓纂三、通志氏族略、類稿一一)

鈞氏,楚大夫元鈞之后,漢有御史鈞喜。(姓纂三、廣韻十八諄、通志氏族略、類稿一一、姓氏急就篇上、卮林四)

器案:廣韻作“侍中鈞喜”。

文氏,周文王支庶,以謚為氏,越大夫文種。(姓纂三、通志氏族略、類稿一二、合璧事類續二七、翰苑新書后六、秘笈新書別二)

聞人氏,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其后遂以聞人為氏,漢有太子舍人聞人通漢、沛人,治后氏禮。(后漢書靈紀注、通志氏族略、姓解一、類稿五七、合璧事類續三0、通鑒注漢紀四八、通鑒綱目集覽二二、二八)

器案:聞人通漢字子方,見漢書儒林孟卿傳,類稿作“聞人通”,脫“漢”字。

蕓氏,晉大夫蕓賢,見戰國策。(姓纂三、類稿一二)

器案:類稿作蕓質。

云氏,祝融之后。(姓纂三、類稿一二)

芬氏,晉大夫芬賢。(通志氏族略)

顧櫰三曰:“疑‘蕓賢’之偽。 ”案:廣韻二十文蕓下無文,芬下云:“又姓,戰國策晉有大夫芬質。”則未必“芬”誤而“蕓”是也。

殷氏,氏于號,唐、虞、夏、殷是也。(急就章補注二)

勤氏,魯有大夫勤成。(通志氏族略、姓解一、古今姓氏書辯證七、姓氏急就篇下)

元氏,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而遂氏焉。(漢書地理志魏郡元城注引應劭)

器案:姓纂四:“元氏,左傳衛大夫元咺之后,其先食采于元,因氏焉。”說與此異。

垣氏,垣,秦邑,因以為氏,秦始皇有將垣齮,漢有西河太守垣恭。(后漢書公孫述傳注、古今姓氏書辯證七、姓氏急就篇下、卮林四)

錢大昕曰:“今本史記作‘桓齮 ’。”

園氏,姓于所居,城、郭、園、池是也。(姓纂四、類稿一四、姓氏急就篇上)鄭穆公之子圈,其后為姓,至秦博士逃難,乃改為園。(齊東野語五)

軒氏,軒轅之后,漢有諫議大夫軒和。(姓纂四、通志氏族略、類稿一四)

軒轅氏,軒轅,即黃帝也,姓公孫,或言姓姬。 (通志氏族略)

器案:張澍據路史收入軒丘氏。尋路史國名紀三:“軒丘,楚文庶子采邑。”不言出風俗通。漢書梁孝王傳有軒丘豹。

孫陽氏,秦穆公時孫陽伯樂善相馬,漢有侍御史孫陽敖。(古今姓氏書辯證七)

器案:姓纂四引風俗通孫陽氏一條,文大誤,說詳后櫟陽氏條。

尊氏,太昊諸侯尊盧氏之后。(廣韻二十三魂、姓解三、路史前紀八、姓氏急就篇上)

尊盧氏,太昊之世侯者。(路史前紀八)

屯氏,漢有常山太守屯莫如。(急就篇補注二、困學紀聞一二、卮林四)

困學紀聞曰:“儒林傳‘毛莫如少路’,宋景文公引蕭該音義:‘案風俗通姓氏篇。混沌氏,太昊之良佐,漢有屯莫如,為常山太守。’案此莫如姓非毛,應作屯,音徒本反。愚案:溝洫志云:‘ 自塞宣房后,河復北決于館陶,分為屯氏河。’顏師古注:‘屯音大門反。而隋室分析州縣,誤以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以此語之,則屯、毛之相混久矣。屯之為氏,于此可考。廣韻云:‘后蜀錄有法部尚書屯度。’”案:漢書杜欽傳:“幸賴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考驗,卒得其奸。”李尋傳:“光錄勛平當、光祿大夫毛莫如與御史中丞、廷尉雜治。”儒林施讎傳:“魯伯授太山毛莫如少府,……莫如至常山太守。 ”字皆誤作“毛”,自宋祁以來,多有質言其誤者矣。

盆成氏,盆成括仕齊,孟軻知其必死,其子逃難,改氏成焉。(

廣韻二十三魂、姓解三、古今姓氏書辯證七)

賁氏,魯有賁浦。(通志氏族略、類稿一四、合璧事類續二一、通鑒注漢紀四)

根牟氏,根牟子,六國時賢者,著書七篇。(廣韻二十四痕、姓解二、古今姓氏書辯證七、類稿一四、姓氏急就篇下)

漢中雍姓來自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漢中雍姓來自哪里的、漢中雍姓來自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8469.html

分享給朋友:

“漢中雍姓來自哪里 漢中雍姓來自哪里的” 的相關文章

楚國焉城在哪里(焉城是現在的哪里)

楚國焉城在哪里(焉城是現在的哪里)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楚國焉城在哪里,以及焉城是現在的哪里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低調的楚國“鄢郢” 我曾實地考察過宜城鄭集的楚皇城——鄢郢,村里的房子大多新建的,整齊劃一,而遺址,則是農田中一空地,有幾道土溝坎,旁邊立一“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石碑而已。又看了“白起渠”,的...

宋玉多少歲數寫九辯 九辯宋玉重點句子

宋玉多少歲數寫九辯 九辯宋玉重點句子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宋玉多少歲數寫九辯,以及九辯宋玉重點句子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宋玉是誰? 宋玉,又名子淵,相傳他是屈原的學生。漢族,戰國時鄢(今襄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后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相傳所作辭賦甚多,...

秦怎么寫,小篆的秦怎么寫

秦怎么寫,小篆的秦怎么寫

今天給各位分享秦怎么寫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小篆的秦怎么寫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秦怎么寫 秦的筆畫順序為:橫,橫,橫,撇,捺,撇,橫,豎,撇,點秦鏡高懸[ qín jìng gāo xuán ]見〖明鏡高懸〗:也說秦鏡高懸。傳說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照人心...

宋玉多少歲數寫九辯,宋玉九辯開頭第一句為

宋玉多少歲數寫九辯,宋玉九辯開頭第一句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宋玉多少歲數寫九辯,以及宋玉九辯開頭第一句為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請問誰知道有關宋玉的簡介? 宋玉(約前298年——約前222年),戰國后期楚國辭賦作家,鄢城人(今湖北省宜城市)。其藝術成就很高,為屈...

孟郊是孟子嗎,孟郊是誰的兒子

孟郊是孟子嗎,孟郊是誰的兒子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孟郊是孟子嗎,以及孟郊是誰的兒子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孟母三遷的主角是孟子還是孟郊? 當然是孟子孟母三遷的解釋: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

戰國宋玉到現在多久 戰國宋玉到現在多久了啊

戰國宋玉到現在多久 戰國宋玉到現在多久了啊

大家好,關于戰國宋玉到現在多久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戰國宋玉到現在多久了啊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宋玉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戰國時代。宋玉(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22年),楚國詩人,著名辭賦家。...

七十子譯本在哪里翻譯的 七十子譯本什么意思

七十子譯本在哪里翻譯的 七十子譯本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七十子譯本在哪里翻譯的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七十子譯本什么意思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圣經》是誰寫的? 從圣經的成書來看,圣經不是一個人寫的,而是一個集子,不同宗教。亞蘭文譯本:公元前586年猶大國滅...

楚國的焉城是現在哪里 楚國的鄢郢之地

楚國的焉城是現在哪里 楚國的鄢郢之地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楚國的焉城是現在哪里,以及楚國的鄢郢之地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低調的楚國“鄢郢” 我曾實地考察過宜城鄭集的楚皇城——鄢郢,村里的房子大多新建的,整齊劃一,而遺址,則是農田中一空地,有幾道土溝坎,旁邊立...

唐代鳳翔是哪里 唐代鳳翔在哪

唐代鳳翔是哪里 唐代鳳翔在哪

很多朋友對于唐代鳳翔是哪里和唐代鳳翔在哪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蒲城縣古代稱為鳳翔? 不是的。鳳翔是陜西省枝睜坦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而蒲城縣是陜西省渭南市下轄的一個縣,兩者地理猛桐位置不同,早乎歷史背景也不同。蒲城縣在古代稱為“蒲州”,是唐代設立的一...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