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懼出自哪里 歆的意思解釋
很多朋友對于歆懼出自哪里和歆的意思解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太尉充移屯項,項為何地
太尉充移屯項,項為何地
這是出自《杜預向江陵,王渾出橫江》原文及翻譯
資治通鑒
原文:
杜預向江陵,王渾出橫江,攻吳鎮、戍,所向皆克。二月戊午,王濬、唐彬擊破丹陽監盛紀。吳人于江磧要害之處,并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艦。濬作大筏數十,方百余步,縛草為人,被甲持仗,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鐵錐,錐輒著筏而去。又作大炬,長十余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然炬燒之,須臾,融液斷絕,于是船無所礙。庚申,濬克西陵,殺吳都督留憲等。壬戌,克荊門、夷道二城,殺夷道監陸晏。杜預遣牙門周旨等帥奇兵八百泛舟夜渡江襲樂鄉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吳都督孫歆懼與江陵督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旨等伏兵樂鄉城外,歆遣軍出拒王濬,大敗而還。旨等發伏兵隨歆軍而入,歆不覺,直至帳下,虜歆而還。乙丑,王濬擊殺吳水軍都督陸景。杜預進攻江陵,甲戌,克之,斬伍延。于是沅、湘以南,接于交、廣,州郡皆望風送印綬。預杖節稱詔而綏撫之。凡所斬獲吳都督、監軍十四,牙門、郡守百二十余人。胡奮克江安。
乙亥,詔:“王濬、唐彬既定巴丘,與胡奮、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順流長騖,直造秣陵。杜預當鎮靜零、桂;懷輯衡陽。大兵既過,荊州南境固當傳檄而定。預等各分兵以益濬、彬,太尉充移屯項。”
杜預與眾軍會議,或曰:“百年之寇,未可盡克,方春水生,難于久駐,宜俟來冬,更為大舉。”預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以并強齊,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遂指授群帥方略,徑造建業。
譯文:
杜預向江陵進發,王渾從橫江出兵,攻打吳的兵鎮及邊防營壘,攻無不克。二月戊午(初一),王濬、唐彬打敗了丹陽監盛紀。吳人把江邊淺灘上的要害區域,用鐵鎖攔住;還打造了一丈多長的大鐵錐,暗中放進江里,用以阻擋戰船。王滲造了幾十個大木筏,每一個木筏,長、寬都有一百余步,(王濬)讓人扎了許多草人,草人披鎧甲,拿兵器,(放在大木筏上,)讓水性好的人與木筏走在前面,遇到鐵錐,鐵錐就扎到木筏上,被木筏帶走了。(王溶)又造了許多大火把,火把長十幾丈,有幾十圍粗,用麻油灌注在火把上,把火把放在船的前面,遇到鐵鎖,就點燃火把燒鐵鎖,一會兒工夫,鐵鎖就被火把燒得熔化而斷開,于是戰船就無所阻擋。庚申(初三),王濬攻克了西陵,殺了吳都督留憲等人。壬戌(初五),又攻下了荊門、夷道兩座城,殺了夷道監陸晏。杜預派遣牙門周旨等人率領八百名奇兵在夜里泛舟渡過長江,襲擊樂鄉,(周旨)豎起許多旗積,又在巴山點起火。吳都督孫散非常恐懼,寫信給江陵督伍延說:“從北邊過來的軍隊,是飛渡過江的。”周旨等人把軍隊埋伏在樂鄉城外,孫散派兵出城去打王濬,結果大敗而回。周旨等人讓伏兵居隨升敢的軍隊進了城,孫散沒有覺察,(周旨的兵)一直到了孫歆的帳幕之下,活提孫散而回。乙丑(初八),王濬打敗并殺了吳水軍都督陸景。杜預進攻江陵,甲成(十七日),攻克了江陵,殺了伍延。
這時候,沅、湘以南地區以及地界相接的交、廣等州郡,都用聲把印級送來。杜預手持符節按照皇帝的招命安撫了這些州郡。(到此時為止,)總共俘獲、斬殺吳都督、監軍十四人,牙門、郡守一百二十多人。胡奮又攻克了江安。
乙亥(十八日),(晉武帝)下詔書說:“王濬、唐彬已經平定了巴丘,再與胡奮、王戎一同平定夏口、武昌,順長江長驅直入,直到秣陵。杜預則應當安定零陵、桂陽,安撫衡陽。大軍過后,荊州以南的區域,傳布繳文自然會平定。杜預等人各自分兵以增援王溶、唐彬,太尉賈充轉移到項駐扎。”
杜預與眾將領議事,有人說:“百年的寇賊,不可能一下子徹底消滅,現在正是春季,有雨水,軍隊難以長時間駐扎,最好等到冬季來臨,再大舉發兵。”杜預說:“從前,樂教憑借濟西一役而一舉吞井了強大的齊國,目前,我軍兵威已振,這就好比破竹,破開數節之后,就都迎刃而解了,不會再有吃力的地方了。”于是,指點傳授眾將領計策謀略,(部隊)一直打到了建業。
歆懼出自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歆的意思解釋、歆懼出自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