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張祜的詩有哪些 詩人張祜的詩有哪些名字
很多朋友對于詩人張祜的詩有哪些和詩人張祜的詩有哪些名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曾經夜宿小山樓是唐代什么詩人
唐代詩人“張祜”曾經夜宿小山樓,寫下詩作《題金陵渡》。張祜漫游江南時曾經夜宿金陵渡口,面對著金陵渡口的江夜美景,詩人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心中的寂寞與凄涼之情。
原文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譯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樓,輾轉難眠心中滿懷旅愁。
斜月朦朧江潮正在下落,對岸星火閃閃便是瓜洲。
兩三星火是瓜州誰的詩句?
兩三星火是瓜州出自《題金陵渡 》,是唐代詩人張祜的詩句。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這首詩是張祜夜宿鎮江渡口時所作,他面對長江夜景,抒寫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現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涼。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把美妙如畫的江上夜景描寫得寧靜凄迷,淡雅清新。
詩的前兩句寫夜宿地點及羈旅之愁。詩人夜宿在江邊的一座小樓里,因為遠離了家鄉,心里不免泛起一陣淡淡的鄉愁: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鎮江附近的金陵渡口,靜靜地座落著一幢小樓,夜宿的遠行人,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無窮無盡的鄉愁。
后兩句寫長江夜景。在小山樓上開軒望遠,只見潮水退落,殘月西斜,在凄迷幽寂的茫茫江面上,忽見遠處有幾點燈火如殘星般閃爍: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明月西斜的時候,江潮剛剛退盡,隔岸幾點燈火閃爍,照亮的可能是對岸的瓜州?
作者:
張祜(約782—852年),字承吉,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人。唐代詩人。終身布衣,浪跡天涯,晚年隱居于丹陽。杜牧有詩云:“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張祜詩純熟工整,流轉自然,以宮詞成就最高,其山水詩語詞淺易,平實清新,多為題詠名寺及羈旅行愁之作。《題金陵渡》是其借夜景寫客愁的千古名篇。
張祜《贈內人》古詩答案解析及賞析
贈內人
張祜
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唯看宿鷺窠。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注】①內人:大內(皇宮)中人,指宮女。她們一入深宮內院,就與外界隔絕,被剝奪了自由和人生幸福。②禁門:宮門。③紅焰:指燈芯。
1.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宮女形象?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2.細讀第一句,說說詩人是怎樣借景抒情的。(5分)
參考答案
1.一位凄涼孤寂、青春虛度又善良美貌的宮女。(2分)“媚眼”表現少女的美貌,(1分)身在禁宮,與世隔絕。“唯看”體現出女子的孤寂,凄涼,只有枝頭的一窩棲止的飛鳥才可以陪伴她。(2分)“斜拔”“剔開”“救”一系列的動作體現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飛蛾撲火死去。(1分)
2.借景抒情:借守備森嚴的宮門,種植在宮中的樹木,烘托出了宮禁森嚴、重門深閉的環境氣氛。(2分)借“月”,點明時間,烘托了暗淡朦朧之感。(1分)抒發了在月下佇立凝望之人的百無聊賴,寂寞凄冷。又從“月痕過”暗示了光陰的流逝,青春的虛度。(2分)
【解析】
1.試題分析:詩的第二句寫“內人”仰首凝望鷺窠的動作,飛鳥尚可自由飛出宮禁,也有溫暖巢穴,自己何時才能走出宮門,重回故鄉!凝望中充滿了對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詩歌的三、四兩句中“內人”斜拔玉釵、拔救飛蛾的動作顯示了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當她看到飛蛾投火時感傷自己的命運好似飛蛾,便剔開紅焰,救出飛蛾,既是對飛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命運的哀憐。本題可據此回答即可。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試題分析:“禁門宮樹”,點明地點,烘托出了宮禁森嚴、重門深閉的環境氣氛。月痕”,點明時間,給人以暗淡朦朧之感,而接以“過”字,則暗示月下之人在百無聊賴之中佇立凝望已久。本題可據此回答。
賞析:
《贈內人》是唐代詩人張祜的詩作。此詩詠宮人寂寞無聊的生活,寫了她們對真正愛情的渴望和自身的凄清境況。前兩句寫宮人生活的孤寂苦悶;后兩句通過寫宮人枯坐“拔玉釵”“救飛蛾”兩個形象化動作,表現了她的無聊和對弱小者的同情之心。全詩詞采艷麗,語意含蓄,句句描繪宮人孤寂的心情,耐人尋味。
這是一首宮怨詩,但詩人匠心獨運,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寫她們的凄涼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們的愁腸萬轉的怨情,只從她們中間一個人在月下、燈畔的兩個頗為微妙的動作,折射出她的遭遇、處境和心情。
詩的首句“禁門宮樹月痕過”,乍看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寫景句子,而詩人在用字遣詞上卻是費了一番斟酌的。“禁門宮樹”,點明地點,但門而曰“禁門”,樹而曰“宮樹”,就烘托出了宮禁森嚴、重門深閉的環境氣氛。“月痕過”,點明時間,但月而曰“月痕”,就給人以暗淡朦朧之感,而接以一個“過”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間,既暗示即將出場的月下之人在百無聊賴之中佇立凝望已久,又從光陰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虛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鷺窠”,緊承上句所寫的禁門邊月過樹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兩字,說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詩經·衛風·碩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個字傳神地點出了莊姜之美。但可憐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雙目,卻看不到禁門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鷺的窠巢,不僅是看,而且是“惟看”。這是因為,在如同牢獄的宮禁中,環境單調得實在沒有東西可看,她無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宮樹之上的鷺窠;也可能因為,周圍可看的景物雖多,而惟有樹梢的鷺窠富有生活氣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視線。這里,詩人沒有進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鷺窠”時的.內心活動,這是留待讀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設,此時月過宮樹,飛鳥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鷺窠時會想:飛鳥還有歸宿,還有“家庭”,它們還可以飛出禁門,在廣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時才能飛出牢籠,重回人間。一雙媚眼所注,是充滿了對自由的渴望,對幸福的憧憬的。
詩的下半首又變換了一個場景,把鏡頭從戶外轉向戶內,從宮院的樹梢頭移到室內的燈光下,現出了一個斜拔玉釵、撥救飛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釵燈影畔”,是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畫出了詩中人的一個極其優美的女性動作,顯示了這位少女的風姿。后一句“剔開紅焰救飛蛾”,是說明“斜拔玉釵”的意向所在,顯示了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這里,詩人也沒有進一步揭示她的內心活動,而讀者可以這樣設想:如果說她看到飛鳥歸巢會感傷自己還不如飛鳥,那么,當她看到飛蛾投火會感傷自己的命運好似飛蛾,而剔開紅焰,救出飛蛾,既是對飛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憐。
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尋味的宮怨詩,在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上有其與眾不同的特色。
正月十五夜燈古詩的意思是什么?
出自唐代詩人張祜《正月十五夜燈》,原文: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譯文:元宵佳節,千家萬戶走出家門,街上亮起無數花燈,好像整個京都都震動了。無數宮女盡情的歡跳連袖舞,人間的歌舞樂聲直沖云霄,傳到天上。
擴展資料:
本詩描寫家家出門、萬人空巷、盡情而來、盡興方歸鬧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燈節成為了最有詩意,最為消魂的時刻。
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詩人張祜的詩有哪些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詩人張祜的詩有哪些名字、詩人張祜的詩有哪些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