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浦在唐代指的是哪里 湘浦在唐代指的是哪里呢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湘浦在唐代指的是哪里,以及湘浦在唐代指的是哪里呢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含章,一代閨秀之冠。——閑讀《隨園詩話》(244-2)
李含章,(1744年—?年),女,字蘭貞,昆明晉寧縣人,為清乾隆年間禮部侍郎、湖北巡撫李因培之長女,嫁浙江歸安葉佩遜為繼室,生子女皆能詩文,可謂一門風雅。
羅,此處指稀疏而輕軟的絲織品。羅衣;綾羅綢緞。宋玉《招魂》:“蒻阿拂壁,羅幬張些。”
縑,音jiān,本義:雙經雙緯的粗厚織物之古稱。雙絲的細絹:縑素,縑緗,縑帛,縑囊。《釋名·釋采帛》:“縑,兼也,其絲細致,數兼于絹,染兼五色,細致不漏水也。”《說文》解釋,縑就是雙絲的繒。漢以后,多用作賞贈酬謝之物,或作貨幣。唐制布帛四丈為匹,亦謂匹為縑。
蜀葵,別稱一丈紅、大蜀季、戎葵。二年生直立草本,高達2米,莖枝密被刺毛。花有紫、粉、紅、白等色。原產四川,故名曰“蜀葵”。又因其可達丈許,花多為紅色,故名“一丈紅”。在中國分布很廣,華東、華中、華北均有。
鳴環,音míng huán,意思是指身上佩帶的環佩碰擊有聲。
幕府,舊時將帥辦公的地方,后也泛指衙署。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同“幕”)府,為士卒費。”時李含章的丈夫葉佩蓀任湖南布政使。其父李因培,乾隆三十年十一月(1765年12月)曾任湖南巡撫。
象服,音xiàng fú,古代貴族婦女穿的一種禮服,上面繪有各種圖形作為裝飾。出自詩經《國風·鄘風·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漢·毛亨傳:“象服,尊者所以為飾。”唐·孔穎達疏:“翟而言象者,象鳥羽而畫之,故謂之象。以人君之服畫日月星辰謂之象,故知畫翟羽亦為象也。”
樂令,指樂廣,(?-304年2月29日),字彥輔。南陽郡淯陽縣(今河南南陽)人。西晉時期名士。出身寒門,早年即有重名,受衛瓘、王戎、裴楷等人欣賞,因而得入仕途。歷任元城令、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侍中、河南尹等職。后任尚書左、右仆射,又代王戎為尚書令,被后人稱為“樂令”。太安二年(303年),成都王司馬穎與長沙王司馬乂互攻時,樂廣因司馬穎岳丈的身份而被司馬乂懷疑,樂廣雖極力澄清,但仍在次年因憂慮而去世。樂廣善書法,有文集二卷,今已佚。
李鶴峰,指李因培,(1717年—1767年),字其材,號鶴峰,云南晉寧人(昆明市晉寧區)。乾隆三年(1738年)中舉,因家貧無力上京應試。過了七年后,得友人資助,入京考中進士,授翰林學士,三年后被提任侍講學士,其后出任山東學政。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刑部侍郎,六月兼任順天府尹。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調任江蘇學政,與袁枚友善,常詩酒聚會。其后調任浙江學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六月,調任禮部侍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出任湖北巡撫,后又先后任湖南巡撫和福建巡撫。后以“屬員虧空不實”之罪,降為四川按察使,后改賜死,死時年僅51歲。
萬固寺,位于山西永濟西南的中條山麓,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原名“繇哉寺”,遭兵火焚毀,隋代復修,更名為萬固寺,取“萬年永固”之意。出永濟縣城,即遠眺可見一座磚塔,走近有小溪環繞。此為萬國寺多寶佛塔,是中國最早的一座佛塔。建于北魏時期正光三年,即公元522年。塔共十三層,塔高54余米,居全國塔高第四。
高驃騎,指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祖籍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唐代著名宦官,冼夫人第六代孫。幼年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武則天賞識。唐玄宗統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于曾助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寶應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駕崩,吐血而死。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傳說李白曾醉命高力士為其脫靴。
郭令公,指郭子儀,(697年-781年),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人。唐代中興名將、政治家、軍事家。至德二年(757年),收復兩京有功,加司徒,封代國公,次年又進位中書令。大歷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尊為“尚父”,進位太尉兼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病逝,獲贈太師,謚號忠武,配饗唐代宗廟,陪葬建陵。傳說李白與郭子儀互相救過對方性命。
倚閭,典故。《戰國策·齊策六》:“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晩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后因以“倚門”或“倚閭”謂父母望子歸來之心殷切。唐代王維《送友人南歸》:“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
辒辌,音wēn liáng。古代可以臥的車,也用作喪車。有窗牖,出自《史記·李斯列傳》:“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車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
謝庭,指謝安家的庭院。典故謝庭詠雪,出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東晉時,謝安召集眾子侄論文義,俄而雪驟,安問:“何所似也?”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答:“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大為稱賞。后喻指子弟優秀之家。
湘浦,亦謂之三湘浦。在今湖南岳陽市東北城陵磯,即洞庭湖水入長江處。二妃指堯的兩女娥皇、女英,也是傳說中舜帝的兩位妻子。二妃為堯帝之女,舜出巡,死于蒼梧,二妃趕至湘江,淚盡而亡。因二妃死于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
蓬矢桑弧,典故。古代男兒出生時,以桑木制弓,蓬草作矢,射向天地四方,義取男兒長成亦必如蓬矢般雄飛四方。語出《禮記·內則》:“國君世子生,……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后指男子經營天下四方的遠大志向。晉·陸云《答車茂安書》:“桑弧蓬矢,丈夫之志,經營四方,古人所嘆。”亦作桑蓬之志。
【閑言碎語】
丁佩蓀娶妻,其標準是不是一定要精通詩文的?兩位夫人,都是詩詞高手,而李夫人的水平、聲譽比周夫人更勝,后世在清詩文學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李含章出身書香門第,生活在充滿文學氣息的家庭。其父李因培自幼聰穎,5歲時就開始學習四書五經。11 歲參加童試,就考取了秀才。21歲鄉試中舉。可惜,李因培家在昆明,竟無錢可以進京參加會試,知道七年后,才在友人的幫助下,千里跋涉,到京趕考,并一舉考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后官至禮部侍郎,湖北、湖南、福建巡撫等。李含章是李因培的長女,從小隨父宦游南北,得父言傳身教,廣聞博見,又與兄李翊(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并案讀書,在經史文學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出嫁后,又和丈夫歷數省任所,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歷幾多事,故學識愈加淵博,加之精于思考,勤于寫作,所作詩文,無論古體近體,五言七律,皆卓然成家。其平生著作,盡皆收入《蘩香草集》內,可惜該書現已無從尋覓。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她的詩作,俱是散見于童振藻《清代名媛詩錄》、袁枚《隨園詩話》、袁文典《滇南詩略》、惲珠《國朝閨秀正始集》等書中,計120余首。李含章的詩,本人沒有全部讀過,據專家研究稱,其詩各體皆備,佳作紛呈,其內容有詠物、景物即興、詠史懷古、寄情四大類。其中的詠史懷古部分,所涉及的人物有傳說中的堯、舜,有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始皇,有文武兼備的曹操,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有女性方面的歷史人物娥皇、女英、西施、昭君等人,對所寫歷史人物或贊嘆,或譏諷,或褒揚,或鞭笞,皆能抒所感,陳己見,愛憎分明,發而為詩,形象生動,意境深遠,令人玩味。
就本條詩話所記錄的幾首詩而言,讀過之后一個最大的感覺就是,作者太有學問了。典故隨處可見,但絕無堆砌牽強;典故明用、暗用、化用,手法變幻莫測,卻無一不是恰到好處。
以《長沙節署感賦》為例:“廿年詠絮鳴環地,今日隨君幕府開。畫閣乍迎新使節,春風猶憶舊妝臺。殊恩象服慚難稱,遺愛棠陰待補栽。聞道江城輿頌美,如冰樂令又重來。”
首聯“廿年詠絮鳴環地,今日隨君幕府開。”出句既點明了廿年前曾在此地,兄弟姊妹在父親的帶領下,如同東晉時的謝家子弟在謝安的帶領下一起學習詩文,贊譽自己一門風雅,子弟優秀,又以“詠絮”、“鳴環”二詞道出了自己與謝道韞一樣的的女性身份及詠絮之才。 接著對句說明了今天是與擔任巡撫的夫君重來此地。
頷聯“畫閣乍迎新使節,春風猶憶舊妝臺。”使節,本義是指皇帝頒發給使者的符信之物,但后來也用以稱派駐一方的官員。葉佩蓀當時新任湖南巡撫,巡撫一職,出現在明代,最初就是代表皇帝“巡行天下,撫軍安民”,后來逐漸轉變為皇帝派駐在一省的地方官員。清代湖南巡撫的正式官職名稱為“巡撫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各鎮,兼理糧餉”,從這個名稱上就可以知道,其是代表皇帝的使臣,所以,用使節一詞,既有古意,又可作符信而言,恰與妝臺對偶。
頸聯“殊恩象服慚難稱,遺愛棠陰待補栽。”象服,是各代貴婦人穿著的有著各種圖案的華服。李含章身為巡撫(從二品)的妻子,按規定誥封為“夫人”,作為朝廷“命婦”,當然可以穿著官定的服飾。不過,李夫人在此謙虛了一下,但對句“遺愛棠陰待補栽”則用了一個“甘棠遺愛”的典故來稱頌自己的父親李因培,亦用以勉勵自己的丈夫。西周宗室、大臣姬奭(shì),又稱召公(一作邵公)、召伯,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姬奭治理陜地以西地區,很受百姓擁護。姬奭巡行鄉里城邑,當時有棵棠梨樹,姬奭就在樹下判斷案件處理政事,從侯伯到庶民都各得安置,無人失職。姬奭去世后,百姓們深切懷念他的政績,對那顆棠梨樹也十分愛護而不加砍伐,于是《詩經·召南》有《甘棠》一篇,來稱頌此事。后世多以“甘棠遺愛”頌揚離去的地方官。
尾聯“聞道江城輿頌美,如冰樂令又重來。”這里說到的樂令,是指西晉名士樂廣,曾任尚書左、右仆射,又代王戎為尚書令,故被后人稱為“樂令”。樂廣為政,在當時沒有什么功績和聲譽,但當他離職后,他的遺愛總是被人思念。樂光有個女婿是中國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的衛玠。《晉書·卷三十六·列傳第六》載:玠妻父樂廣,有海內重名,議者以為“婦公冰清,女婿玉潤。”如冰樂令之說即由此而來。李含章此詩結句的最妙處在于“又重來”三字。一個“又”字,夸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父親與丈夫。當然,這樣的巧妙用法,也只有她可以寫得出、用得上,家里沒有前后兩任巡撫的,斷斷是不能如此寫的。
身為封建社會的女性,在文學上能有如此造詣,難怪袁枚稱李含章為“一代閨秀之冠”,并贊其詩:“見解高超,可與三百篇并矣”。
關于日落的詩句及賞析
1.關于落日或流水的詩及賞析
年代:唐作者:劉長卿作品:謫仙怨內容: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
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
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釋 ①晴川:指在陽光照耀下的江水。
②平蕪: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③長沙:這里用漢代賈誼謫遷長沙的典故。
④萋萋:草盛貌。 評解 長卿任鄂岳觀察史期間,遭權臣吳仲儒誣奏,貶為潘州南巴尉,尋除睦州司馬。
去國懷鄉之思,有感而發。“白云千里萬里”,“人隨流水東西”。
祖別筵上,歌此一曲,委婉含蓄地表露了懷才不遇,遠離鄉國的感慨。全詞寫眼前之景,抒不盡之意。
情思悠遠,內含豐富,耐人尋味。 集評 《填詞名解》卷一毛先舒云:《謫仙怨》,明皇幸蜀,路感馬嵬事,索長笛制新聲,樂工一時競習。
其調六言八句,后劉長卿、竇弘余多制詞填之。疑明皇初制此曲時,第有調無詞也。
說詳康駢《劇談錄》。案此調即唐人六言律,蓋權輿于《回波樂》詞而衍之,郭茂倩《樂府》稱《回波樂》為商調曲,疑此調亦商調。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長卿由隨州左遷睦州司馬;于祖筵之上,依江南所傳曲調,撰詞以被之管弦。“白云千里”,悵君門之遠隔;“流水東西”,感謫宦之無依,猶之昌黎南去,擁風雪于藍關;白傅東來,泣琵琶于潯浦,同此感也。
劉長卿擅長五言詩,曾自稱為“五言長城”,不過在《劉隨州集》中,亦有些精工的六言、七言詩。這首詞又題作《答秦徵君、徐少府春日見集苕溪,酬梁耿別后見寄六言》。
中唐時代,文人詞處于初興階段,詞還未從詩的領域中取得明確的獨立地位,所以這種似詞又可看作詩的作品的出現,不足為奇。據六言詩題,這首詞大約是作者被貶睦州(今浙江淳安一帶)司馬途中,經苕溪(流域在今浙江湖州地區),在友人的宴集上為酬答遠謫的梁耿的寄贈所作。
上片是回憶之語,再現當時送別梁耿的情景。在一個晴朗的傍晚,夕陽低垂,斜暉映照著河水,一派晴明色彩,然而友人卻要在此時遠去了。
“晴川”歷歷可見,但見那一葉孤舟載著濃重的離愁徐徐離去,他們從此天各一方,這怎不使人萬分惆悵!“攜”,離開。開頭兩句點明送別時間及自然景象,流露出不堪分別的沉重心情。
第二句與第三、四句之間,有一段目送孤舟的過程的跳躍,留下了引人想象的空白。這中間沒有寫如何佇立岸邊久久凝望,沒有類似“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展現,而實際上正是目隨孤舟,漸望漸遠,才把平野吸入眼底。
這時只見野地平闊,春草綿延,暮歸的飛鳥在曠野上忽遠忽近地飛旋。鳥兒歸飛,既是所見,亦是觸物起興,引起送別傷情——鳥兒尚能自由飛翔,傍晚聚歸,而人卻在這薄暮中隨著流水漂移而各分東西了。
這其中透露著對友人飄零天涯的感慨和自己被謫的痛楚。在送別之際,極目望高鳥,那無限怨悵真難以抑制;回憶那送別情景,又是多么蒼茫悲愴!下片寫別后情景,抒發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謫的遺恨。
“白云”“明月”兩句寫思情的綿長悠遠,自己常望著云和月懷想梁耿。“千里萬里”狀關山之阻隔難越,“前溪后溪”狀自己所處之境地——苕溪有東苕溪與西苕溪之分。
放眼能見的只是飄浮在萬里長空的白云,而友人在何方呢?白云是否也能把自己的思念帶給天邊的友人呢?皎潔的月光照著溪流,它也該同樣照著隨流水遠去的友人。謝莊《月賦》云:“隔千里兮共明月”。
望月懷人,明月也似有情,把自己的思念捎向遠方。對月望云,云和月在這里都是切切思情的寄托物。
最后兩句抒寫自己與友人被貶謫的悲恨,進一步點露別情之深長是由于兩人有共同的命運。“長沙謫去”,用西漢賈誼因遭權貴中傷而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一事(賈誼因此被后人稱為“賈長沙”),表達了郁結于心頭的悵恨。
這“恨”既為梁耿被謫而發,亦交織著作者自己遭貶的痛苦。對梁耿的深切思念,正是基于這被謫的共同遭遇,謫中的別恨愈見深沉,令人心碎。
在這次友人聚于苕溪的宴集上,獨不見梁耿,此“恨”更長。這因謫而加濃的思情可視為貫穿此詞的感情主線,這句也可視為點明離別的感情內容的“詞眼”所在。
這種關于送別的回憶及別后的思念,不是一般的兒女別離之意、親人分隔之情,而恰恰是謫客之別情。謫中之別,愈見悲恨相續。
末句用江邊澤畔春草萋萋的形象,來暗示這種分別的遺恨的深長。《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后人就常以春草綿綿來象征別離的不斷思今。想念遠謫的友人,望著蔓延的春草,更令人黯然銷魂。
這首詞寫景含情,晴川、落日、孤舟、飛鳥、流水、白云、明月、春草等景物無不瀉染襯托著作者的情思,全詞有著濃重的悵惘悲恨的感情色彩。詞中特別用了一些排疊、相對的詞句,如“遠近”、“東西”、“千里萬里”、“前溪后溪”,都加濃了這種送別遠隔的凄婉悱惻之情。
2.賞析古詩當中“夕陽”的意象
一、懷人思鄉的悵惘
夕陽寓相思,除了懷人之外,更有思鄉之意。唐朝詩人崔灝登上黃鶴樓,只見暮色蒼茫煙波浩淼,詩人極目遠眺不見家鄉,惆悵失落頓涌心頭,便有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感嘆。宋代詩人李覯《鄉思》中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由見落日而觸發思鄉之情,把落日可見,故鄉難覓的悵然之情表達得婉曲有致。
二、閑適隱逸的恬淡
古代文人往往由于社會黑暗,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無法實現便回歸山林,在自然中尋找精神家園。他們對夕陽下飛禽走獸歸巢有種親切感,因此常描寫日暮時飛鳥歸巢的景象來表現歸隱生活的獨得之樂。在這些作品中,“夕陽”往往成為作者情感的一種寄托,把充溢于詩人心中的寧靜恬淡推向極致。
三、壯麗輝煌的蒼涼
蒼涼壯麗的邊塞詩中也常有“夕陽”意象,大詩人王維就有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金黃的落日照耀著一望無際的大漠和滔滔的黃河,這是大自然中最輝煌壯麗的奇觀,色彩絢麗的雄渾美景,表達出盛唐人旺盛的生命力。
3.描寫夕陽的詩句
芳草有情,夕陽無語。
《樂游原》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唐】岑參 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陽邊。
【唐】李咸用 長汀細草愁春浪,古渡寒花倚夕陽。
【唐】儲嗣宗 獨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陽。
登蔣山開善寺 【唐】崔峒 客尋朝磬至,僧背夕陽歸。
陪竇侍御泛靈云池 【唐】高適 夕陽連積水,邊色滿秋空。
送胡校書秩滿歸河中 【唐】耿湋 河水平秋岸,關門向夕陽。
寄劉員外長卿 【唐】皇甫曾 南憶新安郡,千山帶夕陽。
送人適越 【唐】賈島 高城滿夕陽,何事欲沾裳。
山雪 【唐】皎然 夕陽在西峰,疊翠縈殘雪。
惜花 【唐】來鵠 東風漸急夕陽斜,一樹夭桃數日花。
代寄情楚詞體 【唐】李白 送飛鳥以極目,怨夕陽之西斜。
春游樂 【唐】李端 摘桑春陌上,踏草夕陽間。
白云夫舊居 【唐】李商隱 墻外萬株人絕跡,夕陽惟照欲棲烏。
南山 【唐】李山甫 霽色陡添千尺翠,夕陽閑放一堆愁。
湘浦有懷 【唐】李咸用 長汀細草愁春浪,古渡寒花倚夕陽。
吉水縣酬夏侯秀才見寄 【唐】李中 知音不到吟還懶,鎖印開簾又夕陽。
送韓司直 【唐】劉長卿 岸明殘雪在,潮滿夕陽多。
登鹿門山懷古 【唐】孟浩然 探討意未窮,回艇夕陽晚.
酬令狐相公新蟬見寄 【唐】劉禹錫 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
七夕泛舟二首 【唐】盧照鄰 日晚菱歌唱,風煙滿夕陽。
京口 【唐】陸龜蒙 東風料峭客帆遠,落葉夕陽天際明。
塘上閑作 【唐】齊己 形影騰騰夕陽里,數峰危翠滴漁船。
憶昔 【唐】韋莊 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
灞上閑居 【唐】王昌齡 空林網夕陽,寒鳥赴荒園。
送方尊師歸嵩山 【唐】王維 瀑布杉松常帶雨,夕陽蒼翠忽成嵐。
送盧戡 【唐】元稹 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倍相傷
4.關于夕陽的段落和賞析,馬上采納
夕陽,傍晚的太陽。由于接近黃昏時,太陽通常為橙紅色。
寓意:
1、指山的西面。《詩·大雅·公劉》:“度其夕陽,豳居允荒。”毛傳:“山西曰夕陽。”《釋名·釋山》:“山東曰朝陽,山西曰夕陽,隨日所照而名之也。”
2、傍晚的太陽。晉庾闡《狹室賦》:“南羲熾暑,夕陽傍照。”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三俠五義》第二回:“正遇著深秋景況,夕陽在山之時。”冰心《寄小讀者》二二:“每天黃昏獨自走到山頂看日落,看夕陽自戚叩落亞的最高峰尖下墜,其紅如火!”
3、比喻晚年。晉劉琨《重贈盧諶》詩:“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李周翰注:“夕陽,謂晚景,喻己之老也。”唐杜甫《上白帝城》詩:“老去聞悲角,人扶報夕陽。”唐白居易《秦中吟》:“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
5.描寫夕陽的詩句有哪些
詩句如下:
1、形影騰騰夕陽里,數峰危翠滴漁船。——齊己《塘上閑作》
解釋:表示夕陽西下,漁船該歸家了。
2、知音不到吟還懶,鎖印開簾又夕陽。——李中《吉水縣酬夏侯秀才見寄》
解釋:知己的人還沒有來,拉開窗簾看見夕陽。
3、閶閭城碧鋪秋草,鳥鵲橋紅帶夕陽。——白居易《登閶門閑望》
解釋:城里的青草鋪滿了大地,小鳥在夕陽里回到橋上。
4、送飛鳥以極目,怨夕陽之西斜。——李白《代寄情楚詞體》
解釋:目送飛鳥離開,只恨夕陽落得太快。
5、獨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陽。——儲嗣宗《南陂遠望》
解釋:獨自在江頭看秋天的野草,人們在夕陽里耕種。
6、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陽邊。——岑參《晚發五渡》
解釋:村子在雨中林立著,寺廟在夕陽里。
7、墻外萬株人絕跡,夕陽惟照欲棲烏。——李商隱《白云夫舊居》
解釋:墻外沒有一點人的蹤跡,夕陽只有照著想要棲息的飛鳥。
8、夕陽連積水,邊色滿秋空。——高適《陪竇侍御泛靈云池》
解釋:夕陽連著積水,邊塞的風景在天空中如此美麗。
9、千秋釣舸歌明月,萬里沙鷗弄夕陽。——杜牧《西江懷古》
解釋:釣魚的人再高歌明天,無數的沙鷗在夕陽里玩耍。
10、夕陽在西峰,疊翠縈殘雪。——皎然《山雪》
解釋:夕陽在西峰里,殘留的雪山即將融化。
11、東風漸急夕陽斜,一樹夭桃數日花。——來鵠《惜花》
解釋:東風吹了夕陽也要下山了,一樹的夭桃已經開了數日的花。
12、瀑布杉松常帶雨,夕陽蒼翠忽成嵐。——王維《送方尊師歸嵩山》
解釋:瀑布經常帶著雨,夕陽馬上就要落山了。
13、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倍相傷。——元稹《送盧戡》
解釋:蟬聲在樹上環繞,白發的人送別加倍的悲傷。
14、東風料峭客帆遠,落葉夕陽天際明。——陸龜蒙《京口》
解釋:東風知道客即將揚帆遠航,落葉在夕陽下映照天。
15、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解釋:在小橋流水那有一戶人家,古道里的西風比馬瘦,夕陽就要從西邊落下,思念的人還不知道在哪里。
古詩:
1、《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賞析:“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覺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經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讓人泣不成聲也。最絕處在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寫人之瘦而偏不寫人,由寫馬之瘦而襯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貧。路途跋涉之艱辛。求功名之困苦。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2、《憶昔》
唐 韋莊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滿樓。
銀燭樹前長似晝,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園公子名無忌, 南國佳人號莫愁。
今日亂離俱是夢, 夕陽唯見水東流!
賞析:全詩以“昔年”領起,前六句緊扣題旨“憶”字,描繪昔日繁華景象。末聯一跌,頓起波瀾,發為變徵之音,結出無限感慨。由于前六句色彩秾麗,人們很容易產生錯覺:似乎韋莊是在回味、留戀亂前長安貴族豪右那種燈紅酒綠的生活。其實,韋莊出身于早已破落的大族之家,那時他是沒有資格進入詩中描繪的那種上流社會的。詩中隱含著對上層統治階層醉生夢死、競逐奢靡的批判,抒發了他對社稷傾危的感嘆。只是由于用語華艷,給全詩蒙上了一層粉紅色的輕紗,使人乍讀之難察幽隱,細品之卻有深意。
6.描寫夕陽的古詩
【原文】
樂游原
(唐)李商隱
向 晚 意 不 適,
驅 車 登 古 原。
夕 陽 無 限 好,
只 是 近 黃 昏。
[編輯本段]【注釋】
1. 樂游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樂游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 樂游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游苑”。也就是說,樂游原本名“樂游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產后死去葬于此,因“苑”與“原”諧音,樂游苑即被傳為“樂游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后葬長安縣樂游里,立廟于曲江池北,曰樂游廟,因苑(《長安志》誤作葬字)為名。”
據葛洪《西京雜記》載,“樂游原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蓿”,又“風在其間,長肅蕭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為“懷風”,時人也謂之“光風”或稱“連枝草”。可見,玫瑰和苜蓿都是樂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樂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處。同時因為地理位置高便于覽勝,文人墨客也經常來此做詩抒懷。唐代詩人們在樂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璣絕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李商隱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隱二十五歲時由令狐楚的兒子令狐陶推舉得中進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將女兒嫁給了他。因為王茂之是李黨的重要人物,李商隱從此陷入牛李黨爭不能自拔,在官場之中異常失意,著名詩篇《樂游原》正是他心境郁悶的真實寫照。
2. 不適:不悅, 不快。
這首詩是作者贊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 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借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
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編輯本段]【思想感情】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盡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這首詩就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
[編輯本段]【古詩賞析】
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是說:傍晚時分我心情悒郁,駕著車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郁,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古原”就是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游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后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自己,對時代所發出的感嘆。其中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
這首詩是作者贊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 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借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
7.描寫夕陽的詩句1至6年級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游原》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隱
一陣西風吹雨散,夕陽還在水邊明.——《溪上》 年代:元 作者:劉秉忠
夕陽山外山,春水渡旁渡,不知那答兒是春住處?——《楚天遙帶過清江引》 年代:元 作者:薛昂夫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臨江仙》 年代:明 作者:楊慎
夕陽懸高樹,薄暮入青峰.——《道吾山》 年代:清 作者:譚嗣同
紫閣峰西清渭東,野煙深處夕陽中.——《縣西郊秋寄贈馬造》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春浪棹聲急,夕陽帆影殘.——《渡淮》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夕陽依岸盡,清磬隔潮聞.——《送僧歸金山寺》 年代:唐 作者:馬戴
竹間殘照入,池上夕陽浮.——《同獨孤使君東齋作》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戍鼓一聲帆影盡,水禽飛起夕陽中.——《西江晚泊》 年代:唐 作者:趙嘏
送飛鳥以極目,怨夕陽之西斜.——《代寄情楚詞體》 年代:唐 作者:李
山密夕陽多,人稀芳草遠.——《長安送友人游湖南》 年代:唐 作者:杜牧
橫煙秋水上,疏雨夕陽中.——《秋霽寄遠》 年代:唐 作者:杜牧
寒露衰北阜,夕陽破東山.——《初到陸渾山莊》 年代:唐 作者:宋之問
永愿香爐灑甘露,夕陽時映東枝斜.——《照公院雙橙》 年代:唐 作者:李頎
山中人不見,云去夕陽過.——《藍上茅茨期王維補闕》 年代:唐 作者:儲光羲
萬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陽.——《移使鄂州,次峴陽館懷舊居》 年代:唐 作者:劉長卿
夕陽帆杳杳,舊里樹蒼蒼.——《送李端公赴東都》 年代:唐 作者:劉長卿
朝氣和楚云,夕陽映江樹.——《晚次湖口有懷》 年代:唐 作者:劉長卿
春草連天隨北望,夕陽浮水共東流.——《和樊使君登潤州城樓》 年代:唐 作者:劉長卿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年代:唐 作者:岑參
南憶新安郡,千山帶夕陽.——《寄劉員外長卿》 年代:唐 作者:皇甫曾
丹鳳城頭噪晚鴉,行人馬首夕陽斜.——《送崔十三東游》 年代:唐 作者:錢起
夕陽入東籬,爽氣高前山.——《藍溪休沐,寄趙八給事》 年代:唐 作者:錢起
新月能分裛露時,夕陽照見連天處.——《江草歌送盧判官》 年代:唐 作者:皇甫冉
河水平秋岸,關門向夕陽.——《送胡校書秩滿歸河中》 年代:唐 作者:耿湋
月如芳草遠,身比夕陽高.——《登沃州山》 年代:唐 作者:耿湋
相思萬里道,春去夕陽西.——《江上柳送人》 年代:唐 作者:戎昱
高樹夕陽連古巷,菊花梨葉滿荒渠.——《秋中過獨孤郊居(即公主子)》 年代:唐 作者:盧綸
岸芳春色曉,水影夕陽微.——《黃子陂》 年代:唐 作者:司空曙
白云秋色遠,蒼嶺夕陽高.——《遇谷口道士》 年代:唐 作者:司空曙
初秋夜坐贈吳武陵_柳宗元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初秋夜坐贈吳武陵
唐代柳宗元
稍稍雨侵竹,翻翻鵲驚叢。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風。
積霧杳難極,滄波浩無窮。
相思豈云遠,即席莫與同。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
清商激西顥,泛滟凌長空。
自得本無作,天成諒非功。
希聲閟大樸,聾俗何由聰。
譯文
蕭蕭的夜雨隨風襲入竹林,驚恐的鴉鵲翻飛于林叢之中。
思念的人兒被阻隔在河的對岸,整夜里刮著瑟瑟寒風。
濃濃云霧,茫然無際,蒼蒼瀟水,波濤洶洶。
所思念的人兒怎說得上遙遠?只可惜在座席上不能與他同膝共詠。
這美人心中懷藏奇妙的樂曲,焦桐木上,緊繃的絲弦根根朱紅。
清商曲調在秋空中飛揚激蕩,猶如閃動的浮光映射到蒼穹。
琴曲得自內心真情而非做作,天然而成豈有半點人為的加工。
但細微的心聲被封閉在心里,耳聾的俗人又從哪兒能知情聽懂?
注釋
吳武陵:柳宗元在貶謫永州時最親密的友人之一。《新唐書·文藝傳》“吳武陵,信州(今江西上饒)人。元和初擢進士第。……初,柳宗元謫永州,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宗元賢其人。”
稍稍:蕭森,陰晦。
翻翻:翩翩,鳥飛輕疾的樣子。
美人:此指吳武陵。按,以美人喻指心中仰慕贊美之人,是《詩經》和《楚辭》以來的傳統手法。湘浦:瀟水邊。湘,這兒實為瀟水。浦,水邊。
杳(yǎo)幽暗深遠。極:窮盡,這兒指看到盡頭。
滄:水青蒼色。
云:謂,說。這兒是說得上的意思。
即席:就席,在座席上。莫與同:不能與他同坐。莫,沒,不。
若人:伊人,此人。若,此。抱:懷有。
縆(gēng):緊繃。這兒指琴弦緊緊地張在琴上。枯桐:焦枯的桐木。這兒借指琴身。相傳東漢蔡邕用燒焦了一截的桐木制琴,音甚美,故名焦桐,又叫焦尾琴。
清商:古代以宮、商、角、徵、羽表示五階聲律,商音清越,故名清商。激:激揚,飛蕩。西顥(hào):秋天。古人以東南西北配春夏秋冬,西代表秋。又古人稱西方為顥天。顥,白色。
泛滟(yàn):浮光閃動的樣子。這兒比喻琴聲美妙感人,使人心波動蕩。凌:直沖向上。
自得:自有所得,自己心中有所感受體會。得,心得感受。作:造作,做作。
天成:天然而成,不借助人力。諒:確實,真的。功:人工。
希聲:細微的聲音。希,細。閟(bì):關閉,封閉。大樸:本質,本性。大,重大的,基本的。樸,未經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借指樸質的天性。
聾俗:愚昧不明事理的世俗之人。聾,聽覺喪失或遲鈍,喻愚昧無知。何由:由何,從何。聰:聽覺靈敏,聽得很清楚。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公元808年(元和三年)秋。詩中說“美人隔湘浦”,說明其時吳武陵居住在瀟水之西,柳宗元則居住在瀟水之東城內。到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柳宗元遷居瀟水之西愚溪,就不再與吳武陵有瀟水之隔了。那么此詩應作于公元810年以前。
賞析
這首詩可以分為二層。第一層為開頭八句,寫詩人在初秋夜坐之時對吳武陵的思念之情,充滿了關切和同情。這種思念之情由“一夕生秋風”而引起。凄雨侵竹,驚鳥翻飛,濃霧彌漫,煙波浩渺,勾勒出一片秋夜乍寒凄涼的景象,這襯托出詩人被貶謫的愁苦憂戚的心情,也暗示出朝廷的`黑暗和政局的險惡。正直不屈的才士橫遭打擊和迫害,如鵲鳥在寒冷的風雨中棲居無所,驚懼難安。他們被貶謫到邊荒,毫無出路,如濃霧煙波無窮無盡一樣。這里,詩人一方面表達了自己的憂憤痛苦,一方面又表達了對吳武陵的惺惺相惜和深切同情。詩人由己及友,很自然地勾起了對吳武陵的思念,他們同病相憐,在初秋風雨之夜都會愁苦難當的。第二層為后面八句,寫詩人對吳武陵琴藝和才華的高度贊賞,為人才被埋沒而深表憤慨。首先,詩人寫吳武陵的琴弦和琴身,十分華麗名貴,為下面寫琴聲的美妙作一鋪墊。然后寫琴音的清揚流蕩,作者用浮光閃動上激秋空來比喻,十分新奇巧妙。琴聲清越,可以上凌天空,使人體會到琴聲的穿透力強,曲調高遠。琴聲激蕩,如波光閃耀,粼粼奪目,使人體會到琴聲中激情洋溢,而且音質清麗,曲調流暢。這兩句又與秋天和瀟江景物緊緊相扣,運用比喻不但貼切,而且自然。其次寫琴曲的自得天成。這就是說,琴曲是吳武陵內心真情的流露,沒有絲毫的造作和人為的刻意。吳武陵的志趣高遠,才華橫溢,已不言而喻。最后兩句,詩人為吳武陵的才華被埋沒而抱屈不平,深表憤疾。吳武陵琴聲美妙清越,但對權貴來說,只是聽不見的細微聲音。吳武陵在被貶之后,剛直不屈,其本性樸質如初,毫無虧損,他心中流露的真情志趣,權貴們不僅不愿聽賞,而且也是無法聽懂無法理解的。權貴們正如聾子一樣,對才士的情趣、憂憤、才華根本就感受不到。這里,柳宗元用辛辣的嘲諷表達了心中無比的憤慨,為朋友,也為自己。
探春慢·衰草愁煙原文_翻譯及賞析
予自孩幼隨先人宦于古沔,女須因嫁焉。中去復來幾二十年,豈惟姊弟之愛,沔之父老兒女子亦莫不予愛也。丙午冬,千巖老人約予過苕霅,歲晚乘濤載雪而下,顧念依依,殆不能去。作此曲別鄭次臯、辛克清、姚剛中諸君。衰草愁煙,亂鴉送日,風沙回旋平野。拂雪金鞭,欺寒茸帽,還記章臺走馬。誰念漂零久,漫贏得幽懷難寫。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閑共情話。長恨離多會少,重訪問竹西,珠淚盈把。雁磧波平,漁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無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東下。甚日歸來,梅花零亂春夜。——宋代·姜夔《探春慢·衰草愁煙》 探春慢·衰草愁煙
宋代 : 姜夔
予自孩幼隨先人宦于古沔,女須因嫁焉。中去復來幾二十年,豈惟姊弟之愛,沔之父老兒女子亦莫不予愛也。丙午冬,千巖老人約予過苕霅,歲晚乘濤載雪而下,顧念依依,殆不能去。作此曲別鄭次臯、辛克清、姚剛中諸君。
友誼 , 漂泊感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衰敗的草叢在暮煙中愈加顯得含愁帶恨,亂紛紛的烏鴉把夕陽送下了西山,空曠的原野上,風沙在打鏇。還記得往年這個時候,我們用金鞭拂開紛揚的飛雪,帶著暖烘烘的毛皮帽子不怕寒冷,一起到大街上乘馬游玩。如今有誰能關心我長期漂泊異鄉?徒然積下滿懷愁恨,卻無法排遣。幸好在這清清的沔水之濱遇見你們這班好朋友,得以閑著無事.就一起在小窗前談談知心話。
我常常引為恨事的,是我們分開的時候多,而聚首的機會很少。當我這次途經揚州,再一次到竹西亭去訪問時,恐怕要禁不住悲從中來,潸然淚下了。你瞧那大雁棲息的沙灘,江波已經變得平靜。漁舟來往的洲渚,游人已經散去。等我們到了年老時再一起去游玩,只怕體力和興致都不足了。但是有什么辦法呢?苕溪那邊的明月,正照著我的扁舟,催促我向東邊行去。啊,什么時候我才能回來,在梅花紛飛的春夜里與你們重新相聚?
創作背景 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丙午),姜夔回到了他幼年生活過的湖北漢陽。他是為了去探望嫁在漢陽的姐姐和鄭次皋等朋友們的。在秋天來到漢陽。他這次在漢陽逗留的時間不很長,而感情上卻眷戀很深。這首詞是臨別前與朋友們敘別之作,時約三十二歲。 賞析
詞的開頭,是對臨別時漢陽冬天風景的描寫。“衰草愁煙,亂鴉送日,風沙回旋平野“。衰草云煙發愁,烏鴉向夕陽送別,風沙在平野回旋。“愁”、“送”二字,下語工妙,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恙草與烏鴉的憂愁和惜別之情,意境凄迷,氣象闊遠,一下子把人帶入孤獨憂傷的情緒之中。正是以愁人觀物,物皆著愁之色彩。這時的姜夔已是人到中年,盡管他多才多藝,仍然是功不成,名不就,長期過著飄泊江湖天涯羈旅的生活。從這首詞可以看出,他對江湖游士、豪門清客的生活,已有些厭倦了,然而他無法改變現狀,無可奈何之情已隱約暗現。
接著是對自己往事的回憶:“拂雪金鞭,欺寒茸帽,還記章臺走馬”。姜夔以自己的詩才,結識了著名詩人蕭德藻,蕭并把侄女嫁給了他。蕭德藻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有“尤蕭范 *** 詩翁”之稱。通過蕭德藻,他又結識了范成大、楊萬里、陸游、辛棄疾、葉適、朱熹等社會名流。作為權門清客,他有過游冶流連的生活,游蕩過繁華的娛樂場所。詞中追憶了這段冶游生活之后,他認為最值得珍惜的還是昔日的友情:“誰念飄零久,漫贏得幽懷難寫。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閑共情話。”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詞家,他的詩曾受到楊萬里的高度評論:“尤蕭范 *** 詩翁,此后誰當第一功。新拜南湖為上將,更推白石作先鋒。”憑著他的社會關系與在詩壇的盛名,他決不至于晚年家貧如洗,死后靠別人的資助來埋葬,原因就在于他不同于一般的權門清客。他是一個講究氣節純粹的詩人。他所交結的也都是既有名望又有氣節的人。據說張鑒要出錢給他捐官,又要把良田送他,他都拒絕了。楊萬里稱他甚似晚唐隱逸詩人陸龜蒙,范成大稱其“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他一生最珍視的不是高官厚俸,他是一個絕對忠于文學、忠于愛情友情的高人。所以在懷念往日壯游生活之后,不禁深深地感嘆:有誰憐念我湖海飄零,只落得滿腔傷感!他感到同漢陽朋友的久別重逢,小窗閑話,難能可貴。
下片的開頭,是對舊游之地的追憶與深沉的感嘆:“長恨離多會少,重訪問竹西,珠淚盈把。雁磧波平,漁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他深深感嘆的是在人生的旅程里,同朋友們“離多會少”。對于一個忠于友情的人,離別當然是最痛苦和難以承受的。眼前的現實又逼迫他在漢陽只能有短暫的停留,又要東下湖州了。
接著是追憶他的揚州、衡岳、洞庭等地之游。竹西:揚州城東禪智寺側有竹西亭。杜牧《題揚州禪智寺》有“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此代指揚州。白石在《揚州慢》中也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句以代揚州。“雁磧”、“漁汀”都不是泛指大雁翔集的沙灘,和漁舟往來的洲渚,是指他曾經“游冶”過的名山勝地。他曾游衡岳、洞庭,回雁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濱臨湘水,水邊灘磧相連;洞庭湖,漁舟往來不歇,因此應指他曾經游歷過的衡岳、洞庭。(《昔游詩》中說:“昔游衡山下,看水入朱陵。”又說:“蘆洲雨中淡,漁網煙外歸。”)他重訪揚州是什么使他“珠淚盈把”。那是因為金人在1129年(建炎三年)和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大舉南下之后,昔日繁華的揚州,遭到了戰火的慘重破壞。他在初訪揚州時寫的《揚州慢》一詞中說:“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詩人懷著愛國的黍離之悲,重訪揚州,怎能不令人傷痛!對于衡岳、洞庭的壯麗風光,他在《昔游詩》這一組詩中,曾盡情地描繪和歌頌。他歌頌洞庭說:“洞庭八百里,玉盤盛水銀。長虹忽照影,大哉五色輪。”他描寫南岳說:“飛云身畔遇,攬之不盈掬。”描寫南岳湘濱的風光說:“昔游衡山下,看水入朱陵。半空掃積雪,萬萬玉花凝。”此時由于詩人老去,情懷悲涼,沒有那種游樂之情了。白石論詩,主張“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主張“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這首用白描手法描寫的詞,所以令人讀來蘊藉含蓄,余味不盡,正是由于“景中有意”的緣故。比如竹西亭吧,這是揚州勝景,然而白石重訪時,卻是“珠淚盈把”。衡陽的“雁磧”,洞庭的“漁汀”是多么幽雅的畫面,然而詩人已覺得“老去不堪游冶”了。他在寫景時,賦予自己的深情厚意,因而使人讀來余味無窮。
詞的結尾也是很奇特的:“無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東下。甚日歸來,梅花零亂春夜。在苕溪這里,他從對昔日壯游的回憶轉回到現實情境中的惜別,又跳到對將來歸來的構想,反映出白石詞在結構上的特色是多采用暗線結構,即打破時空局限,將回憶、現境、構想溶成一片,達到“野云孤飛,去留無跡”的意境。這種結構,正如白石所說:“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如兵家之陣,方以為正,又復是奇;方以為奇,忽復是正。出入變化,不可紀極,而法度不可亂。”(《白石道人詩說》)在整個下片中,他通過幽靜凄清的景物描寫和奇特的聯想,對所吟詠的事物,賦予了動人心扉的魔力。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游。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姜夔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游。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412篇詩文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并世,如何復躡二子蹤。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低頭拜東野,原得終始如駏蛩。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吾愿身為云,東野變為龍。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唐代·韓愈《醉留東野》
醉留東野
唐代 : 韓愈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
吾與東野生并世,如何復躡二子蹤。
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
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
低頭拜東野,原得終始如駏蛩。
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
吾愿身為云,東野變為龍。
四方上下逐東野,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
吾與東野生并世,如何復躡二子蹤。
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
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
低頭拜東野,原得終始如駏蛩。
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
吾愿身為云,東野變為龍。
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 抒情 , 友誼 賈生西望憶京華,湘浦南遷莫怨嗟。 圣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唐代·李白《巴陵贈賈舍人》
巴陵贈賈舍人
唐代 : 李白
賈生西望憶京華,湘浦南遷莫怨嗟。
圣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
友誼 , 友人 , 同情 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心自知。——宋代·王安石《伯牙》
伯牙
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
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音樂友誼
請問這兩句詩詞怎么講?
第一首詞的洞庭就是指湖南的洞庭湖。
1、《喜遷鶯》“夢想洞庭飛下,散入云濤千頃。”是指詩人希望大雁飛臨洞庭湖,落到千頃水面上。
因為大雁在古代曾用來攜帶書信,代指詩人身處湖南,(即湘浦/衡陽)希望得到故鄉的消息,但誰想到仍是“社陵人遠,玉關無信。”大雁飛過天空,并沒有停留,那人也沒有消息。
由于雁有季節準確的遷徙,古人把它視為音訊的"使者",歷史上還有"鴻雁傳書"的故事。本詞也使用了“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的典故。除此之外,還用到漢代蘇武牧羊,托雁攜帶書信的傳說,即“漢使老,認上林欲下,徘徊清影。”也使用雁指代書信。
第二首詩是唐代詩,詩人佚名。唐代就已有了洞庭湖的稱呼,相信這首詩也是指洞庭湖。但證據不多,存疑。
詩人描寫的是在祭天典禮上聆聽祭樂的感受,眾人的殷勤和禮樂的美妙讓他十分高興,尤其是音樂,清越動聽,久久繚繞不散,仿佛存留在青山綠水的天地之間。
2、《郊壇聽雅樂 》“本自鈞天降,還疑列洞庭。”是指這美妙的音樂是來自于上天,卻又像是故意安排在洞庭湖這塊寶地。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