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于先王出自哪里 受地于先王倒裝句怎么改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受地于先王出自哪里,以及受地于先王倒裝句怎么改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受地于先王 的“于”是什么意思?
于:介詞,從。
出自西漢劉向《唐雎不辱使命》,原文選段: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國,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啊!”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它,實在不敢交換啊!”秦王不高興。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國滅掉魏國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領安陵國。安陵是附屬于魏國的一個小國,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
當時,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滅亡,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
秦王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誘而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時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這種情況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與虎狼之秦作針鋒相對的堅決斗爭。這篇文章就是這次斗爭的實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譯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譯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傳統課文,也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屬于國別體,出自《戰國策》。下面是我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譯,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唐雎不辱使命全文閱讀:
出處或作者: 劉向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全文翻譯:
秦始皇派人對安陵君說:“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結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么呢?況且秦國滅亡韓國和魏國,然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老實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難道不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嗎?”
秦王氣勢洶洶的發怒了,對唐雎說:“您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使百萬尸體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普通平民發怒嗎?”秦王說:“普通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見識淺薄的人發怒,不是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慧星的光芒沖擊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般白色的云氣穿過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怒氣還沒發作,禍福的征兆就從天上降下來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同我一起將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志氣的人一定發怒,就要使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使血只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這樣。”于是拔出寶劍站立起來。
秦王的臉色馬上變軟和了,長跪著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為什么要這樣呢!我明白了:為什么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卻幸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注釋
1.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務。辱,辱沒、辜負。
2.秦王:即秦始皇嬴政,當時他還沒有稱皇帝。
3.使:派遣,派出。
4.謂...曰:對...說。
5.欲:想。
6.以:用,用作介詞。
7.之:的。
8.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安陵是當時的`一個小國,在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國的附屬國。戰國時魏襄王封其弟為安陵君。
9.守:守護。
10.易:交換。
11.直:只,僅僅。
12.怫然:盛怒的樣子。
13.公:相當于“先生”,古代對人的客氣稱謂。
14.布衣:指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15.亦免冠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耳: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搶,撞。徒,光著。
16.庸夫:平庸無能的人。
17.士:這里指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18.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
19.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
20.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倉,通“蒼”,蒼鷹。
21.懷怒未發,休祲(jìn)降于天,與臣而將(jiāng)四矣: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將效仿專諸、聶政、要離三人,刺殺秦王。休祲,吉兇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于,從。
22.若:如果。
賞析
在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的軌跡,是本文一個鮮明的特點。秦王嬴政在“滅韓亡魏”之后,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在他看來,安陵君哪敢說個“換”字,更不敢說“不”,“安陵君其許寡人”,這種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現了他的強橫無理,又表現了他對安陵君的輕蔑。不料在安陵君那里竟碰了個軟釘子,因此當唐雎出使來秦,秦王便在強迫對方服從的基礎上,增加了脅迫威逼的氣勢,“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秦王恃強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臉漸露猙獰,“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面對秦王的盛氣,唐雎則寸步不讓,據理力爭:“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一個委婉的反詰句,既駁斥了秦王的無理要求,也表示了對秦王強烈的輕蔑。這使本來就很尖銳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瀾,讀者頓生焦慮之情,為沖突的后果而擔憂。
秦王自以為無人敢摸老虎屁股,而唐雎居然敢在老虎頭上猛擊一掌。秦王被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脅,而唐雎則針鋒相對以“布衣之怒”奮起抗爭。唐雎以布衣俠士為榜樣,挺劍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作者充分調動了對比、夸張等藝術手段以烘托氣氛,同時對二人的情態舉止的變化略加點染,強化沖突,精心營造戲劇性的驚心動魄的場面,成功地刻畫出唐雎不畏的鮮明個性。
;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而是什么意思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而是”的意思是安陵君從先王那里受封得到(獲得)這塊封地并且一直守護著它。
該句出自《戰國策·魏策四》的《唐雎不辱使命》,節選內容為: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譯文: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翻譯注意到“而”,在這里的意思是表示順承,翻譯為可是。
賞析
《唐雎不辱使命》這篇文章寫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激烈斗爭,終于折服秦王,保存國家,完成使命,歌頌了唐雎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愛國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的本質。文章內容精彩,語言犀利,情節完整,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生動,秦王的色厲內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強暴、英勇沉著,都寫得栩栩如生。
大王償聞布衣之怒乎?扶尸二人,流血五步出自什么文章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戰國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中的于是什么意思
1、于,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從,意義相當于“從”或“自”、“由”。
全句意思是:安陵君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出自《唐雎不辱使命》)
2、文言虛詞——于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月出于東山之上。(在)《赤壁賦》
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到)(《寡人之于國也》)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輸》)(楚國土地有余而在人口方面不足。)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①業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赤壁之戰》)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④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⑤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對于)(《游褒禪山記》)
5)被。
①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三國志?諸葛亮傳》
②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論語》)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勸學》)
③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④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過秦論》)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