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選自哪里 諫逐客書選自于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諫逐客書選自哪里,以及諫逐客書選自于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諫逐客書出自?
此文是李斯上給秦始皇的一篇奏議。李斯原是楚國上蔡人(今屬河南)后到秦國游說,勸秦王統(tǒng)一天下,受到秦王(即后來的秦始皇)重用,拜為客。所謂“客卿”,是當時對別國人在秦國作官看的稱呼。后來在秦王政元年(前246)時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韓國派了一個叫鄭國的水利專家到秦國修長達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圖以此來消耗秦的國力,不東伐韓,被秦發(fā)覺,要殺掉他。鄭國說:“臣為韓延數(shù)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終于讓他完成此項工程,然而那此因為客卿入秦而影響到自己權勢的秦國貴族,就利用這件事對秦王進行挑撥,說外來的客卿入秦都是別有用心的,應該把他們都趕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們的意見,下令驅(qū)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寫了這篇《諫逐客書》勸諫秦王不要驅(qū)逐客卿,文章從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高度立論,反復闡明驅(qū)逐客卿的錯誤,寫得理足辭勝,雄辨滔滔,因此打動了秦五,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復了李斯的官職,而《諫逐客書》也就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傳誦。
全文由四段組成,第一段是以歷史事實說明客卿矣秦國作出了很大貢獻,為論證逐客的錯誤提供依據(jù)。起句說:“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開門見山,單刀直入,一開始就提出總的論點,顯得非常鮮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卻把逐客的過錯歸之于“吏”說明作者措詞委婉,十分注意諷諫策略。宋代李深說:“起句至矣,盡矣,不可以回矣”。接著文章進行具體分析。首先由回顧歷史入題,從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舉出四個秦國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變強的事例,說明重用客卿對秦國有利。緊接著,又用多種手法加以論述:先說這四個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這是對前面所述的小結(jié)。后講從這樣看來,客卿有什么對不志秦國的呢?這是進一步的引用和反詰。又講當初如果四個君主拒絕客卿而不忙亂納他們,疏遠有才之士而不用,這就不可能使秦國民富國強。這是從反面假設和推論。在列舉史實,層層渲染的基礎上,又如此脫挪跌宕,反復論證,就把客卿對秦國的重要作用闡述得極為透徹。
在講了客卿對秦國有利之后,照理下文應當轉(zhuǎn)入正題,論證逐客的錯誤了;可是作者在第二段里卻筆峰一轉(zhuǎn),設下了許多比喻,用來說明秦王對不是秦國產(chǎn)的物品的喜愛,對人卻持另一種態(tài)度是不對的。此段所設比喻多種多樣,意思分為四層。第一層以珠寶等物為喻設問作結(jié):這些東西一樣也不是秦國出產(chǎn)的,但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什么呢?這里只提出問題,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顯得耐人尋味。第二層以玩好美女為喻,進行推論,如果一定要秦國出產(chǎn)的東西才能用,那么夜間放光的壁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鄭國和衛(wèi)國的美女,這樣珍貴的駿馬,江南的金錫、西蜀的繪畫原料,秦國都不應當占有和使用了。用來裝飾后宮,充當嬪妃娛樂心意,取悅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國的才可以,那么,鑲著珍珠的贊子,綴有珠玉的耳環(huán),齊國東階所產(chǎn)的絲娟做成的衣服,華麗絲繡所作的裝飾就不能進于前,而按著流行或樣打扮得很漂亮的趙國女子就不能占在旁邊了。這一層同前一層不同,是從反面說并分兩個小層次重疊錯雜出之,把“心秦國之所生而后可”的嚴重危害說得很透辟,更顯出非秦國所出的寶物不可或缺。第三層以音樂為喻,進行對比:敲瓦器、彈奏箏,拍打大腿,嗚嗚呀 呀地唱歌,這是秦國的音樂;鄭國、衛(wèi)國的民間地方音樂,虞舜時的《韶》、《虞》、周武王時的《武》、《象》都是別國的音樂。現(xiàn)在你拋棄秦國的音樂,而用別國的音樂,這是為什么呢?不就是為了痛快于當是,看了舒服罷了。這回答近承上文,遠承第一層的設問,可說是對前三層的小結(jié),歸納了秦國對物取舍的標準,為下文轉(zhuǎn)入正題作了很好的鋪墊。第四層以人和物作比較,指出待誹秦之人不如待誹秦之物,這樣看來,你所看重的只是聲色珍寶所輕視的是人才。這絕不是用來統(tǒng)一天下,制服諸候的方法。這里以成就統(tǒng)一大業(yè)作為出發(fā)點,說明重物輕人,驅(qū)逐外來人才的錯誤,推論符合邏輯、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種高層建瓴的氣勢和撼動人心的力量,這段設喻豐富多樣,寫法靈活多變,運筆酣暢淋淳,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對此極為稱譽。宋代李涂說:“中間論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獨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復議論,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第三段論述驅(qū)逐客卿有利敵國,而不利于秦國。先從正面說理,指出土地廣大糧食就豐富,國家遼闊人口就眾多,兵力強盛軍人就勇敢,比喻強調(diào)只有胸襟博大開闊,才能倉舉賢士,廣羅人才。下面仍繼續(xù)設喻甲述這個意見:秦山不拒絕任何土壤的堆積,所以能夠成就其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細小流水的匯入,所以能夠成就其深;統(tǒng)一天下的君王不熱電廠斥前來歸附的民從,所以能夠顯示他的德。秦山、河海兩個比喻是陪襯,“王者不卻眾庶”才是本意。由于連類設喻運用排比,顯得很有力量。接著又深一層闡明此意:地不分東南西北,人才不論來自哪一個諸候國,這就是五帝三五所以能夠無敵于天下的原因。此處以古證今,強調(diào)應該不分地域,廣攬人才。下文就落腳到說明逐客的危害。這里不但運用古今對比,還有敵我對比,提出兩種作法,兩種后果。以此說明逐客對敵人有利,對秦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不利,論證鞭辟入理,雄辯有力。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進一步說明逐客關系到秦國的安危。用兩句主就總結(jié)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談物的一段照應第二段,以見出“必秦國這所生然后可”這種態(tài)度的不對。談人的一半照應第一段,以見出“誹秦者去,為客者逐”的作法不當。最后一句照應第三段,闡明逐客對秦國危害之所在,因此利害關系上立論,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極有說服力。這兩句還和文章開頭提出的總論點“竊以為過矣”相呼應,具有首尾相連,前后貫通之妙。
這篇文章在論證泰國驅(qū)逐客卿的錯誤和危害時沒有在逐客這個具體問題上就事論事,也沒有涉及自己個人的進退出處,而是站在“:跨海內(nèi)制諸侯”完成統(tǒng)一天下大業(yè)的高度,來分析闡明逐客的利害得失,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見識,體現(xiàn)了他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政治主張和用人路線。文章所表現(xiàn)的不分區(qū)域,任人唯賢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諫逐客書》識高文亦高,它不僅思想可貴,而且辭采豐富,文思橫溢,寫作技巧十分出色。其主要特點是:一)擺事實設比喻重鋪敘,信紙辭有力,說理透徹。二)結(jié)構(gòu)上既曲折多變,又嚴謹有序。在論說泰王對物的態(tài)度時,幾層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一會兒順說,一會兒倒說,一會兒正敘,一會兒反詰;或者略換幾個字,或者捎變一下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行文上前后呼應一氣貫通,全文不枝不蔓,緊湊縝密。
三)多用排比和對偶句造成文章雄渾奔放的氣勢。語言形式整齊錯落,音節(jié)上抑揚頓挫,使全文增強了溜溜不絕,雄放不羈的氣勢。《諫逐客書》開散文辭賦化的風氣之先對后代漢的散文和辭賦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諫逐客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諫逐客書》選自《史記·李斯列傳》,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宰相李斯寫的一篇奏章,也是先秦說理散文(議論文)名篇。“諫”——古代公文的文體,“客”——客卿,“書”——上書。文章以秦統(tǒng)一天下的高度立論,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驅(qū)逐客卿是錯誤的。然后列舉了秦自穆公開始四代君王皆以客致強的歷史,隨即列舉秦王所愛的色樂珠玉皆非秦地所產(chǎn)的事實作比,勸諫秦王不應該重物輕人。文章反復使用正反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大肆鋪陳的手法,利害并舉,雄辯有力,事理昭然。
《諫逐客書》選自?
1] 本文選自《史記·李斯列傳》。書,又稱“上書”,是用來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或主張的一種陳述性的文書。《文心雕龍·章表》說:“降及七國,未變古式,言事于主,皆稱上書。”《顏氏家訓·省事篇》說:“上書陳事,起自戰(zhàn)國,逮于兩漢,風流彌廣,原其體度,攻人主之長短,諫諍之徒也;訐群臣之得失,訟訴之類也;陳國家之利害,對策之任也;帶私情之與奪,游說之儔也。”可見,“書”這種文體是上行文書,寫作對象是國君,內(nèi)容則是針對時政,陳述己見。客:即客卿,是指外國來秦擔任秦國公職之人。
[2] 李斯:(前?~ 前208年)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曾同韓非一道師從著名思想家荀況學“帝王之術”,于公元前247年由楚入秦,受到秦王器重,拜為客卿,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秦統(tǒng)一后,官至丞相,秦始皇采納他的主張定郡縣之制,以小篆為標準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度量衡,焚書坑儒,下禁書令。秦二世時,被郎中令趙高以“謀反”罪誣陷入獄,后被腰斬于咸陽市。李斯的文章保留至今的均收在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中,共有3篇:《諫逐客書》、《論督責書》和《獄中上秦二世書》。
[3] 繆公: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君主,公元前657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為春秋五霸之一,繆:同“穆”。
[4]由余:春秋時晉國人,流亡入戎,奉戎國命出使秦國。秦穆公用計離間由余與戎王,并收他為謀臣。后由余幫助秦消滅十二戎國,拓地千里。戎:古代對西部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
[5] 百里奚:春秋時楚國人,曾任虞國大夫。晉滅虞后,作為晉獻公女兒陪嫁的奴仆入秦。后逃到楚國,被俘。秦穆公聽說他賢能,用五張黑羊皮(當時贖一名奴仆的物品)將其贖回,并任用為相,后人又稱之為五 大夫。宛:楚邑名,在今河南省南陽市。
[6] 蹇(jiǎn簡)叔:春秋時秦國岐(今陜西岐山東北)人,寓居宋國,為百里奚的好友。經(jīng)百里奚推薦,秦穆公以厚禮聘蹇叔入秦,任為上大夫。
[7] 丕豹:春秋時晉國大夫丕鄭的兒子。晉惠公殺了他的父親,丕豹逃到秦國。穆公任他為大將攻晉,打下八城,并生俘晉惠公。公孫支:春秋時秦國岐人,字子桑,寓居于晉。秦穆公聘其為謀士,任大夫。
[8] 并:吞并,兼并。二十:泛指我國西部的諸多小國。
[9] 孝公:秦孝公,戰(zhàn)國時秦國君主,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在位。商鞅:戰(zhàn)國時衛(wèi)國人,名鞅,因秦封他于商,故名。任秦相十年,先后兩次變法,奠定了秦統(tǒng)一六國的基礎。
[10] 惠王:秦惠文王,戰(zhàn)國時秦國君主,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31年在位。張儀:戰(zhàn)國時魏國人,惠文王任之為秦相,他用連橫之計破壞六國的合縱,以便秦國對六國各個擊破。
[11] 拔:攻取。三川之地:時屬韓國,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靈寶以東的地區(qū),境內(nèi)有黃河、洛水、伊水,故稱“三川”。
[12] 巴、蜀:當時的兩個小國。巴在今四川省東部,蜀在今四川省西部。
[13] 上郡:魏郡名,在今陜西省西北部。公元前328年,惠文王派公子華與張儀攻魏,魏國以上郡十五縣獻秦求和。
[14] 漢中:戰(zhàn)國時楚地,在今陜西省南部和湖北西北部。公元前313年,張儀誘騙楚國與齊國斷交,次年大破楚軍于丹陽,斬首八萬,接著攻占楚漢中六百里土地,置漢中郡。
[15] 包:囊括。九夷:當時楚國境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九,虛指數(shù)量之多。
[16] 制:控制。鄢(yān煙):楚地,在今湖北省宜城縣東南。郢(yǐng影):楚國國都,在今湖北江陵縣北。
[17] 成皋(gāo高):又名虎牢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zhèn),為古代軍事重地。
[18] 六國:韓、魏、燕、趙、齊、楚。從:同“縱”,東方六國結(jié)成聯(lián)合戰(zhàn)線以抵抗秦國的一種策略。
[19] 施(yì義):延續(xù)。
[20] “昭王”三句:昭王,指秦昭襄王,戰(zhàn)國時秦國君主。范雎(jū居):字叔游,戰(zhàn)國時魏國人。穰(ráng)侯、華陽君,都是昭王之母宣太后的弟弟,在朝專權。范雎以利害說動昭王,廢除太后、穰侯。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屢破韓、趙、魏之兵,秦國日益強大。
[21] 杜:斷絕、制止。私門:相對于公室而言,此指穰侯、華陽君等貴族豪門。
[22] 向:原先,當時。使:假如。內(nèi)(nà):“納”的古字,容納。
[23] 致:使至。昆山:即昆侖山,相傳昆侖山北麓的和田出產(chǎn)美玉。
[24] 隨、和之寶:指隨侯珠、和氏璧。
[25] 服:佩帶。太阿(ē):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吳國名匠歐冶子與干將所鑄。
[26] 纖離:古駿馬名。
[27] 建:豎立。翠鳳之旗:用翠鳥羽毛做成鳳鳥形狀裝飾起來的旗子。
[28] 樹:設置。靈鼉(tuó砣):俗稱“豬婆龍”,鱷魚的一種,皮可制鼓,聲音洪亮。
[29] 璧:一種中間有孔的圓形玉器。楚王曾在張儀的游說下,遣使獻夜光璧于秦王。
[30] 犀象之器: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物。玩好(hào):供玩賞的奇異珍寶。
[31] 鄭、衛(wèi)之女:當時人們認為鄭國、衛(wèi)國多美女,此處泛指各國的美女。
[32] :(jué tí決提):駿馬名。外廄(jiù舊):宮外的養(yǎng)馬棚。
[33] 丹青:作畫的顏料。不為采:不被采用。
[34] 下陳:古代殿堂臺階下陳列禮品、站列姬妾的地方。
[35] 宛珠之簪(zān):用宛地出產(chǎn)的珍珠裝飾的發(fā)簪。
[36] 傅璣之珥:鑲嵌有珍珠的耳飾。傅:同“附”,附著。璣:不圓的珠子。珥:耳飾。
[37] 阿(ē)縞:齊國東阿所產(chǎn)的縞。縞:白色絹。
[38] 隨俗雅化:隨著時尚的變化而打扮得雅致漂亮。
[39] 甕:瓦器,小口大腹,可用于汲水或盛酒、水。缶(fǒu否):瓦器,小口大腹,器嘴處與甕略有不同,可用于汲水或盛酒、水。這里是指用甕、缶作為表示音樂節(jié)奏的打擊樂器。
[40] 箏:撥弦樂器,形似瑟。搏髀(bì必):拍擊大腿。
[41] 鄭、衛(wèi):國名,以盛行新興民間音樂著名。桑間:是當時衛(wèi)國男女歡聚歌唱的地方,后來用做當?shù)孛耖g音樂的代稱。
[42] 韶虞:舜樂名。武象:周樂名。另一說,韶虞,舜時的舞曲。武象,周武王時的舞樂。
[43] 讓:辭讓,拒絕。
[44] 四時:四季。充美:指生活富庶美好。
[45] 五帝:傳說中的上古帝王,一般指黃帝、顓頊(zhuān xū專虛)、帝嚳(kù庫)、堯、舜。三王:一般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46] 黔首:秦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稱呼。黔:黑色。古時平民百姓以黑巾裹頭,故稱。
[47] 業(yè)諸侯:使諸侯成就功業(yè)。
[48]藉:借給。寇:敵人,入侵者。兵:武器。赍(jī機):送物給人。
[49] 損:減損。益:增多。
【譯文】
臣聽說一些官吏建議您驅(qū)逐所有的客卿,我私下里認為這樣做是錯誤的。
從前,秦穆公尋求賢士,西面從戎國聘請了由余,東面從宛地得到了百里奚,又從宋國迎來了蹇叔,從晉國求來了丕豹和公孫支。這五位賢士,都不生長在秦國,但穆公重用他們,兼并了二十來個諸侯國,結(jié)果在西戎稱霸。秦孝公采用了衛(wèi)國人商鞅制定的法令,改變了民間的風俗,人民因此而殷實興盛,國家因此而富強,百姓愿意為國家效命,諸侯也親近順服,俘獲了楚國和魏國的軍隊,攻取了上千里的土地,國家至今太平強盛。秦惠王采用了魏人張儀的計策,攻占了三川的土地,西面吞并了巴、蜀,北面收得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漢中,吞并了楚國境內(nèi)許多少數(shù)民族所居住的區(qū)域,控制了鄢城、郢都,東面占據(jù)了成皋這個險要的關口,割取了肥沃富饒的土地,于是就拆散了六國的合縱聯(lián)盟,使他們面向西來侍奉秦國,當初所建立的功業(yè)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秦昭王得到了魏人范雎,廢掉穰侯,放逐了華陽君,增強了王室的力量,杜絕了豪門貴族的私情,像蠶吃桑葉那樣逐步吞并了諸候,使秦國成就了帝王之業(yè)。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的力量才成就了功業(yè)。由此看來,客卿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地方呢?如果這四位君主都拒絕客卿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任用,那就將使國家失去了富庶的物質(zhì)基礎,秦國也就沒有了強大的名聲了。
現(xiàn)在,陛下您得到了昆侖山出產(chǎn)的美玉,擁有了隨侯珠、和氏壁這樣的珍寶,垂掛著亮如明月的珍珠,佩帶著太阿寶劍,騎坐著纖離駿馬,豎立著翠羽編成的鳳形裝飾物的旗幟,設置著用靈鼉皮蒙成的鼓。這幾種寶物,沒有一種是秦國出產(chǎn)的,可是您卻喜歡它們,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國出產(chǎn)的東西才能用的話,那么,夜間能發(fā)光的璧玉就不能裝飾在朝廷上,犀角、象牙雕制的器物就不會成為賞玩之物,鄭國和衛(wèi)國的美女就不會充滿后宮,而各種寶馬良駒就不可能擠滿外邊的馬棚,江南所出產(chǎn)的金器錫器就不會被使用,西蜀出產(chǎn)的丹青就不會作為繪畫的顏料了。所以,凡用來裝飾后宮的、充作姬妾的、使人心意和耳目感到愉悅的東西,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chǎn)的然后才可以用的話,那么,用宛地出產(chǎn)的珍珠做成的發(fā)簪,鑲嵌著珠璣的耳環(huán),用東阿的絲綢做成的衣服,五彩刺繡的裝飾品就不會敬獻到您的面前,而那些隨著時尚變化,善于打扮自己的容貌艷麗、身材苗條的趙國的美女就不會站立在您的身旁了。那敲打瓦盆,叩擊瓦罐,彈著秦箏,拍著大腿,嗚嗚地歌唱,使耳朵感到快樂的,這是真正的秦國的音樂;而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都是別國的音樂。現(xiàn)在您放棄敲擊瓦盆瓦罐而接受鄭、衛(wèi)的音樂,廢棄掉彈箏而要演奏韶虞的歌曲,這樣做是為什么呢?無非是把使人心意感到快樂的東西擺在面前,總是選取最適于觀賞的東西罷了。現(xiàn)在錄用人才卻不是這樣,不問賢能與否,也不管他的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國人就一概不用,來秦國做客卿的就一律加以驅(qū)逐。這樣看來,您所重視的是美色、音樂、珠寶、美玉,而所輕視的是人才。這絕不是用來統(tǒng)一天下、控制諸候的方略呀。
我聽說土地廣闊的,生產(chǎn)的糧食就會很多;國家強大的,人口就眾多;武器精良的,士卒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絕細小的沙土,所以才能成就了它的高大;大河大海不排斥細小的水流,所以才能成就了它現(xiàn)在的深廣;做君王的不拒絕眾多的百姓,對于民眾一視同仁,所以才能使他的德行顯明于天下。所以,土地不論東西南北,人不分異國他鄉(xiāng),一年四季都充滿美好,鬼神也降恩賜福,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于天下的原因。現(xiàn)在您卻要拋棄百姓,把他們送去資助敵對的國家;拒絕所有外來的客卿,讓他們?yōu)楦髦T侯國成就功業(yè);使得天下的賢士退縮而不敢向西來,止住腳步不敢進入秦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借給敵人兵器,送給盜賊糧食”的做法啊。
物品不出產(chǎn)在秦國,可值得珍愛的很多;賢士不生長在秦國,可愿意效忠秦國的很多。現(xiàn)在,您要驅(qū)逐客卿去幫助敵國,減少本國的百姓而增加仇敵的力量,在內(nèi)部自己削弱自己,在外部又與諸侯結(jié)下仇怨,要想讓國家沒有危險,那是不可能的。
諫逐客書選自于什么
《諫逐客書》是李斯給秦王的一個奏章。文章先敘述自秦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后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chǎn)卻被喜愛的事實作比,說明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tǒng)”的目標,從秦王統(tǒng)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并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全文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李斯諫逐客書 選自《古文觀止 全解》
李斯諫逐客書
秦國的宗室大臣都對秦王說:各諸侯國來侍奉秦國的人,大多是替他們各自的君主游說和離間秦國的,請把所有的客卿一律驅(qū)逐出境。李斯也在計劃要被驅(qū)逐的行列里。
李斯于是上書秦王說:臣聽說官吏們正在計議要驅(qū)逐客卿,臣私下里認為這是錯誤的。
從前穆公訪求賢才,從西戎爭取到由余,從東邊的宛得到百里奚,自宋國迎來蹇叔,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都不是秦國人,可是穆公重用他們,因此吞并了二十個國家,于是稱霸西戎。孝公施行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生活因此殷實富足,國家也因此富裕強大起來,百姓樂于為國效命,各國諸侯也都親近或臣服于秦國,后來秦國擊敗了楚魏兩國的軍隊,占領了上千里的土地,直到今天還是安定而強盛。惠王采用張儀的連橫之計,攻占了三川地區(qū),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收得了上郡,向南攻取了漢中,兼并了許多蠻夷部族,控制了楚國的鄢,郢兩都,向東占據(jù)了顯要的成皋,割取了大量的肥沃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國的合縱盟約,使他們面向西邊侍奉秦國,功業(yè)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昭王得到范雎,免去了穰侯,驅(qū)逐了華陽君,加強了秦王室的統(tǒng)治,制服了豪門貴族的勢力,逐步吞并了各諸侯國,是秦國完成了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這四位國君的成就,都是憑借了客卿的功勞。從這些事實來看,客卿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地方呢?假使從前這四位君主拒絕客卿而不予接納,疏遠賢才而不任用,這樣就會使秦國無法擁有雄厚富裕的實力,而且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
現(xiàn)在陛下獲得了昆山的美玉,擁有了隋侯珠及和氏璧,懸掛著明月寶珠,佩戴著太阿寶劍,騎著纖離的駿馬,林立著翠鳳羽毛裝飾的旗幟,豎起了鼉皮大鼓。這幾件寶物沒有一樣是產(chǎn)自秦國,但陛下卻喜愛它們,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國出產(chǎn)的才可以使用,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裝飾在朝堂之上,犀角象牙制造的器皿就不能成為玩賞之物,外國的美女就不會充滿您的后宮,駿馬就不會養(yǎng)在你的馬廄之中,江南的金錫就不能用來制作器物,西蜀的丹青就不能用來增添色彩。假如用來裝飾后宮,充作姬妾,娛樂心意,快活耳目的東西,一定要秦國出產(chǎn)的才可以,那么,鑲著宛珠的簪子,嵌著租珠璣的耳環(huán),東阿的絲綢衣服,刺繡華美的裝飾,就都不能呈現(xiàn)到君王面前,而衣著時尚,裝扮文雅,容貌嬌艷,體態(tài)美好的趙國美女,也不能侍立在君王身邊了。敲甕擊缶,彈箏拍腿,嗚嗚的唱著歌與娛樂耳目的地才是真正的秦國音樂,而鄭國衛(wèi)國和桑間的新調(diào),韶虞,武象之類的樂曲,都是外地的音樂。現(xiàn)在秦國拋棄敲甕擊缶的音樂而改聽鄭國衛(wèi)國的音樂,舍棄彈箏而采用韶虞之樂,這樣做是為什么呢?還不是因為令人快意的食物已擺在眼前,適合美觀動聽的要求罷了。如今用人卻不是這個樣子,不論是否合宜,不論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國人就得離開,凡是外來的客卿就要驅(qū)逐出境,這樣做,就可知秦國所重視的是美色,音樂,珠寶,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才。這實在不是用來統(tǒng)一天下控制諸侯的方法啊!
我聽說土地廣闊的,糧食就會充足,國家強大的人,口就會眾多,裝備精良的,士兵就一定勇猛。因此,泰山不舍棄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嫌棄各種支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帝王不拒絕任何臣民,所以能顯示出他們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論東西南北,民眾不分本國外國,四季都豐實美好,鬼神都來降福,這是五帝三王無敵于天下的原因。現(xiàn)在秦國竟然拋棄人民來幫助敵國,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諸侯,使天下的賢才退避而不敢前來西方,停下腳步而不愿再入秦國,這就叫做,借武器給敵人送糧食給強盜啊!
物品雖不是秦國出產(chǎn)的,可是珍貴的很多,人才雖不是在秦國出生的,可是愿意效忠者不少。如今驅(qū)逐客卿去幫助敵國,損害民眾而增加敵人的實力,對內(nèi)削弱了自己的國家,對外則和各諸侯結(jié)怨,這樣下去,希望秦國不發(fā)生危機也是不可能的啊!
秦王于是廢除了逐客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