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魏打了多少仗,秦和魏發(fā)生了幾次大戰(zhàn)
今天給各位分享秦魏打了多少仗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秦和魏發(fā)生了幾次大戰(zhàn)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秦魏兩國爭奪河西之地有5次之多,為何最后徹底失敗的是魏國?
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戰(zhàn)國開啟的標志,智氏亡,三晉分,三晉分,七國立,七國指的就是三晉加上中原南部的楚,東部的齊,北部的燕和西部的秦。
從地理位置來看,韓趙魏三國是處于絕對的中原,尤其是三國遷都之后,逐鹿中原的心已經(jīng)向天下諸侯表露無疑,想要逐鹿中原,必須要強大,那么該如何強大呢,上進的君主都發(fā)現(xiàn)了一條秘籍,那就是變法。
吳起
魏國是戰(zhàn)國初期最早開始變法的,也是戰(zhàn)國初期變法最為成功的諸侯,說起魏國的變法,就不能不說李悝和魏文侯,正是這兩人的結合,讓魏國強極一時,但這只是經(jīng)濟上和政治上的強大,而魏國軍事的強大離不開吳起,吳起是戰(zhàn)國初期最有才能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
吳起在魏國主要的成就在軍制改革上,他在魏國一手創(chuàng)辦的魏武卒可以說是戰(zhàn)國前期無敵的存在,對于魏國來說,吳起拿下河西之地,是對秦國沉重的打擊,這也是第一次河西之戰(zhàn)。
吳起在魏,秦人不敢東向。
不少看官對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河西和西河不知道怎么區(qū)分?其實這兩個詞前者代表的是地理位置,后者代表的是郡名。
吳起攻下河西之地后,就在原本屬于秦國的河西之地設置了郡,吳起也就被任命為西河郡守,并且在此地苦心經(jīng)營20多年,這期間秦國當然也不能忍,畢竟祖宗傳下來的土地,說丟就丟了多沒面子,于是興兵五十萬,向河西之地進發(fā)。
魏惠王
結果,吳起以五萬魏武侯把秦軍打的落花流水,這就是秦魏之間的第二次河西之戰(zhàn),由此可以看出,吳起在魏,而秦人不敢動向,等到魏國到了魏武侯時代,吳起被逼著去了楚國,魏國抵擋秦軍的屏障再也不復存在。
而接下來發(fā)生的三次河西之戰(zhàn),魏國則一步步失去了這塊土地肥沃,戰(zhàn)略意義重大的河西之地。
秦國蓄勢,扭轉(zhuǎn)敗勢。
我們把目光先轉(zhuǎn)到秦國,戰(zhàn)國初期的秦國,那是被魏國打的落花流水滿地找牙,一直到了秦獻公時期,秦國都是七雄里最貧窮最落后的存在,秦獻公之后繼位的是秦孝公,秦孝公是秦國強大的奠基人。
秦孝公上任前期,委曲求和,不在想著東出,而是在秦國想要進行一次徹底的變法,商鞅也在此時到了秦國,秦孝公的忍為了秦國贏得了二十年穩(wěn)定變法的時期,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經(jīng)過二十年的蟄伏已經(jīng)徹底成為了戰(zhàn)國七雄之首。
秦魏河西之戰(zhàn)
我們接著把目光再次回到魏秦爭奪的焦點河西之地上,吳起被逼走奔楚之后,秦國早已經(jīng)把目光放在了河西之地,缺的只是一個時機。
很快這個時機就來了,公元前364年,秦將章蟜領軍越過黃河,攻入魏的河東,大敗魏軍,并斬首6萬魏軍,在趙國的支援下,秦才退兵,公元前362年,秦乘魏軍在澮水北岸與韓、趙聯(lián)軍大戰(zhàn)之機,派庶長國出兵攻魏,大敗魏援軍,俘其主將公孫痤,這是第三次河西之戰(zhàn),也是魏國在爭奪戰(zhàn)中開始失利的起點。
秦國發(fā)力,終奪回河西。
魏國在對西邊秦國戰(zhàn)勢的失利,在東邊也過得不好,因為魏國攻打趙國,齊國出兵救援,打了一次漂亮的圍魏救趙,而此時的秦國已經(jīng)完成了變法,在商鞅的帶領下,秦國趁機出兵河西,奪回了河西的幾座城池,這也是第四次河西之戰(zhàn)。
不過后來魏國改變了戰(zhàn)略,又團結了韓趙,秦國為了緩和和魏國的關系,又把商鞅奪回的河西之地的城池還給了魏國。
秦魏河西之戰(zhàn)
但是魏國實在是不走心,不上進,過了十余年又開始進攻韓國,結果韓國又向齊國求救,接下來又爆發(fā)了圍魏救韓,這一仗魏國失去了霸主地位,魏武卒也損失殆盡,大將龐涓也自刎身亡。
而秦國又看到了機會,又以公孫衍為將,出兵進攻河西,結果魏國不敵,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魏國割讓給了秦國整個河西之地,這也是第五次河西之戰(zhàn),此后魏國再也翻不起任何風浪。
戰(zhàn)國秦魏河西大戰(zhàn)是怎么回事
第一次河西之戰(zhàn)
周威烈王七年至十八年(公元前419—前408年),魏軍攻取秦國河西地區(qū)(今山西、陜西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qū))的大規(guī)模作戰(zhàn)。
魏國位于今山西西南、陜西東部及河南中部北部地區(qū),是三家分晉后建立的諸侯強國,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自魏文侯執(zhí)政以來,任用李悝、吳起等一批賢臣、名將,致力于國家與軍隊的改革,使國家日益富強。吳起在魏國推行征兵制,選練了一支精銳的軍隊。其“武卒”能全副武裝,帶三天的糧食“日中而趨百里”(《荀子·議兵》)。魏國欲向西發(fā)展,奪取秦國東部河西之地。秦國是西部諸侯大國,都涇陽(今陜西涇陽西北),因內(nèi)部權力之爭,頻繁更換君王,不能形成強有力的統(tǒng)治,亦未完成社會變革,雖有東進之意,但軍事實力弱于魏國。魏大將軍吳起采用了先在河西站穩(wěn)腳跟,再大舉進攻擴大戰(zhàn)果,最后鞏固占領地區(qū)的戰(zhàn)略。七年,魏軍首先在河西少梁(今陜西韓城西南)修筑城池,建立鞏固的前進基地,以便屯兵積糧進攻秦國。秦國隨即發(fā)兵進攻少梁,阻止魏軍修城。兩軍在少梁交戰(zhàn),魏軍擊敗秦軍,繼續(xù)筑城,進行備戰(zhàn)。秦軍沿黃河邊修筑防御工事,以阻止魏軍向外擴張。十三年(前413年),魏軍準備完畢,開始向河西秦軍進攻,深入至秦縱深的鄭地(今陜西華縣西南)附近,大敗秦軍。十四年(前412年),魏文侯又命太子擊率軍攻克繁龐(今陜西韓城東南),驅(qū)其民而占其地。十七年(前409年)魏軍經(jīng)過三年休整,再度發(fā)起進攻以擴大戰(zhàn)果,一鼓作氣,連續(xù)攻克臨晉(即王城,今陜西大荔東南)、元里(今陜西澄城東南)兩城邑,并在臨晉筑城。十八年(前408年),魏軍復克洛陰(今陜西大荔西南)、邰陽(又作合陽,今陜西合陽東南)兩城邑,亦在洛陰筑城屯兵駐守,至此,魏軍已盡占河西之地。秦軍則節(jié)節(jié)敗退,至洛水沿岸修筑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邑(今陜西蒲城東南)以防御魏軍,阻其繼續(xù)西進。
河西之戰(zhàn),魏國采用先建立鞏固的前進基地,再大舉進攻,后擴大戰(zhàn)果的方略,有效地完成了進攻河西之地的作戰(zhàn),將秦軍趕到洛水一帶,擴大了魏國勢力,給秦國以沉重打擊。
第二次河西之戰(zhàn)
背景
秦國在秦獻公時開始政治改革,到晚年時,國力轉(zhuǎn)弱為強,并企圖奪取魏國的河西郡。
戰(zhàn)役進程
前366年,魏國在武城(今陜西華縣東)筑城,為秦所敗。接著秦在洛陰打敗了魏、韓聯(lián)軍。前364年,秦將章蟜領軍越過黃河,攻入魏的河東,在石門(今山西運城縣西南)大敗魏軍,俘虜了魏國相邦公孫痤,并斬首6萬魏軍,在趙國的支援下,秦才退兵。這時周顕王派人向秦祝賀。次年,秦攻少梁(今陜西韓城縣西南),趙國出兵來救。魏國靠著趙國支援才擋住秦國的攻勢。
第三次河西之戰(zhàn)
背景
秦國在商鞅實行變法后,開始強大起來。乘魏國忙著與東方各國交戰(zhàn),無暇西顧之際,秦國開始大舉的攻入魏國的河西郡。
秦的攻勢
秦乘魏進圍趙國首都邯鄲的時機,于前354年在元里大敗魏軍,并占領少梁;同時派公子壯伐韓,深入韓地,占領上枳、安陵、山氏,并筑城,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qū)。前352年,商鞅率軍攻入魏國的河東,攻取了舊都安邑;次年商鞅率軍包圍固陽,魏國固陽的守軍,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下只好投降,秦國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土。
魏的反擊
魏國在前352年以后陸續(xù)與東方各國結盟講和后,調(diào)集軍隊向秦國反擊,在前350年奪回了舊都安邑,西進并包圍了定陽(今陜西延安東南),在魏國的攻勢之下,迫使秦孝公在彤(今陜西華縣)和魏惠王相會修好。
第四次河西之戰(zhàn)
背景
魏國發(fā)兵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再次圍魏救趙,龐涓率鐵騎軍追擊齊軍,在馬陵到遭埋伏,龐涓自刎而死。魏國在兵力缺乏的情況下,無暇對付秦軍。
戰(zhàn)役進程
三十七年(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軍攻魏上郡重地雕陰(今陜西甘泉南)。魏防守河西的主將龍賈,集中兵力迎戰(zhàn)。經(jīng)2年激戰(zhàn),至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全殲魏軍,斬首4.5萬(此據(jù)《史記.魏世家》,《秦本紀》為8萬),并俘虜了龍賈。魏被迫于次年將河西郡歸還秦國。至此,秦全部收復了被魏奪占的河西地區(qū)。
結果
秦收復河西后,并未停止攻魏,繼而攻占焦(今河南陜縣)、曲沃(今河南靈寶東北)、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蒲陽(今山西隰縣)等據(jù)點。秦不僅獲得了黃河南段以西的所有土地,而且控制了東進中原的大門,為爾后戰(zhàn)勝六國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秦魏交戰(zhàn),吳起到底用了什么方法,5萬人打敗50萬人?
戰(zhàn)前秦國認為必勝無疑輕視敵人放松警惕,此時魏國提高警惕,嚴陣以待,實行一套賞罰分明的制度,鼓舞他們上陣殺敵。
一開始秦國集結50萬大軍到陰晉與魏國進行大戰(zhàn),而魏國的吳起僅僅率領5萬兵力出征,人人都認為這這場戰(zhàn)爭秦國戰(zhàn)勝是毫無懸念的,主要還是因為秦國集結了50萬大軍,而魏國僅有5萬人,人數(shù)差距太大,兵力相差甚遠。
也就是因為兵力相距甚大,秦國認為自己必勝,放松警惕。而魏國知道自己兵力薄弱,高度緊張。為了鼓舞士兵,魏國做了一系列的舉措:一是他們他們實行了一套完整的軍中獎罰制度,為他們上戰(zhàn)場帶來了足夠的物質(zhì)犒賞;二是精神方面給予了極大的鼓舞,讓他們心中都堅信,他們是為了自己和國家的榮譽出戰(zhàn)。出戰(zhàn)時,他們竭盡全力,為了自己,為了親人,也為了國家。
事實上,魏國的五萬兵馬都是裝備精良的重裝步兵。魏武侯擔心吳起兵力太少,又派出500戰(zhàn)車和3000騎兵支援,這更增加了這場戰(zhàn)爭的勝率,吳起有恃無恐,絲毫不見有所慌張。更何況,陰晉城經(jīng)過數(shù)年修繕,已經(jīng)非常牢固,易守難攻。
吳起率領裝備精良的士兵主動沖向秦國陣營,秦軍雖然人多勢眾,但大多數(shù)都是裝備簡單的農(nóng)民。秦軍陣營被魏軍反復沖殺多次,雖然秦人悍勇善終,但是裝備差別太大,僅僅幾個時辰,50萬秦軍就落敗而逃,吳起贏得了勝利。
戰(zhàn)國初期魏國打過哪些仗
魏文侯時期:
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李悝率領魏軍在西河戰(zhàn)場戰(zhàn)勝秦軍,沖破秦軍西河防線。隨后,吳起直撲秦國進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鄭(陜西華縣),秦國舉國震怖。吳起在鄭與秦軍展開決戰(zhàn),魏軍大勝。魏太子擊趁秦軍西河守軍主力圍攻吳起防守空虛之際,指揮黃河東岸的魏軍渡河。太子擊率軍攻破了秦國西河防線的軍事重鎮(zhèn)繁龐(今陜西韓城東南),秦國的西河防線被魏軍徹底突破了,大批的魏軍進入秦國。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國完全占據(jù)了西河地區(qū),魏國的領土大大擴張。
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國在解決西河戰(zhàn)事后,便開始進攻中山。在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終于攻破了中山國。
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5年),趙、魏、韓聯(lián)軍與齊軍大戰(zhàn)一場,殺死齊軍三萬人,獲取了大量的戰(zhàn)略物資。魏文侯四十二年,趙、魏、韓聯(lián)軍大舉進攻齊國,一直攻到了齊國的長城,田和被迫割地求和。
由于趙、魏、韓向黃河南岸發(fā)展,進攻鄭國和宋國,與一直想要控制的楚國發(fā)生利益沖突,三晉與楚國發(fā)生多次激戰(zhàn),楚國被三晉連續(xù)擊敗,中原土地連喪,魏國則在中原站穩(wěn)了腳跟。
魏武侯時期:
前393年(武侯3年),魏國兩線作戰(zhàn),同時攻打鄭國與秦國,并在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筑城,扼制鄭國。名將吳起大敗秦軍于注城(今河南臨汝縣西)。
前391年(武侯5年),三晉聯(lián)軍大敗楚軍于大梁(今河南開封)、榆關(今河南中牟西南)。三晉攻占楚國的軍事重鎮(zhèn)大梁,輕取襄陵(今河南雎縣),并順勢對殘余楚軍進行清剿,向楚國腹地挺進。
前390年(武侯6年),魏武侯協(xié)助韓軍,與秦軍大戰(zhàn)于武城(今陜西華縣東),不分勝負。
前389年(武侯7年),秦魏軍秦軍于陰晉城外,取得了輝煌的決定性戰(zhàn)果,史稱“陰晉之戰(zhàn)”。此戰(zhàn)過后,吳起率軍勢如破竹地進入關中平原,橫掃河西。
前387年(武侯9年),吳起率軍攻打秦軍,再次大敗秦軍倉促間集結的殘余部隊于武下(今陜西華縣東),并向秦國腹地推進。魏武侯中中王錯離間之計,疑吳起,導致吳起投楚。
前386年(武侯10年),趙敬侯遷都邯鄲,趙武公之子趙朝作亂,不服從趙敬侯調(diào)令,投奔魏國,魏武侯陰謀操縱趙國朝政,竟然接納趙朝,并幫助趙朝攻打邯鄲,不克。魏趙關系破裂。
前383年(武侯13年),趙敬侯涉足中原,攻打魏國的附屬國——衛(wèi)國。衛(wèi)慎公不能抵擋,急忙向魏武侯求救,魏武侯出兵大敗趙軍于兔臺(今河南清豐西南)。這是自晉陽之戰(zhàn)后魏氏與趙氏的首次火拚,標志著三晉聯(lián)盟的瓦解。
前382年(武侯14年),趙敬侯不滿魏武侯插手趙國對衛(wèi)國的擴張,修筑剛平城(今河南清豐縣西南),決定對衛(wèi)國再次出手。魏武侯聯(lián)合齊侯剡共同抵擋趙軍。
前381年(武侯15年),趙國出兵攻擊侵略到本土的衛(wèi)軍,魏武侯派軍隊大舉攻打趙國,趙敬侯遣使臣向楚國求救,楚悼王派軍協(xié)助趙軍,攻打魏國后方,使魏國首尾難顧。趙敬侯乘機反攻,奪取魏國棘蒲邑(今河北魏縣南),不久又占領了黃城(今河南內(nèi)黃西)。魏武侯鑒于多線作戰(zhàn)的困乏,齊、楚等大國的日益崛起,不得不向趙敬侯求和,希望著重溫三晉同盟的舊夢。趙敬侯也期望著能以和平的方式與強大的魏國瓜分戰(zhàn)利品,三晉再次聯(lián)合。
前380年(武侯16年),三晉之君各自率領軍隊,兵合一處救燕國,大敗齊軍。
前378年(武侯17年),田齊不服三晉,再次出兵攻打燕國。三晉再次聯(lián)合,大敗齊軍。齊軍懼三晉之威,不斷后撤,三晉攻入田齊本土,直至兵臨靈丘(今山東高唐南),方才退兵。
前377年(武侯18年),與中山桓公戰(zhàn)于澮水,大敗。
前375年(武侯20年),與楚軍大戰(zhàn)于榆關。
前373年(武侯22年),魏武侯乘陳侯剡被弒,陳侯午(即齊桓公田午)初立,國勢不穩(wěn),聯(lián)合燕國、魯國、衛(wèi)國大舉討伐田齊。燕軍敗齊于林狐;魯軍攻齊至陽關,魏軍伐齊至博陵(今山東荏平西北)。
前372年(武侯23年),趙成侯閃擊衛(wèi)國,連下衛(wèi)國73邑,衛(wèi)聲公向魏武侯評理。魏武侯率軍攻打趙軍,敗趙軍于藺(今山西離石)。
關于秦魏打了多少仗和秦和魏發(fā)生了幾次大戰(zhàn)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