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上梁王書有多少典,獄中上梁王書有多少典故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獄中上梁王書有多少典,以及獄中上梁王書有多少典故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獄中上梁王書一共提到了多少古人?都是哪些人?
荊軻:戰國末期衛國人,后入燕國,好讀書擊劍,嗜酒善歌。
燕丹:燕太子丹,燕國最后一個君王燕王喜之子。曾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后,厚交荊軻,使刺秦王,未成,荊軻身亡。
衛先生:秦將白起手下的謀士。
玉人:指楚人卞和。
李斯:秦國宰相。
胡亥:秦二世名,秦始皇次子。縱情聲色,不理政事,信任奸臣趙高。趙高誣李斯父子謀反,陷李斯于冤獄,二世不察,腰斬李斯于咸陽市,夷三族。
箕子:商紂王的叔父。
接輿:春秋時代楚國隱士,人稱楚狂。
比干:商紂王的叔父,因紂王荒淫,極力勸諫,被紂王剖心而死。
子胥:伍員,字子胥,春秋楚人。被楚平王迫害逃到吳國,吳王闔閭用伍子胥、孫武之計,大破楚軍,占領楚都,稱霸一時。闔閭死,夫差立,打敗越國后不滅越,又以重兵北伐齊國。子胥力陳吳之患在越,夫差不聽,反信伯嚭讒言,迫使子胥自殺。
樊於期:原為秦將,因得罪秦王,逃亡到燕國,受到太子丹禮遇。秦王以千金、萬戶邑懸賞捉拿樊於期。荊軻入秦行刺,建議獻樊於期的頭以取得秦王信任,樊於期知情后,慷慨自刎而死。
王奢:戰國時齊大臣,因得罪齊王,逃到魏國。后來齊伐魏,王奢跑到城墻上對齊將說:“講義氣的人不茍且偷生,我決不為了自己使魏國受牽累。”自刎而死。
蘇秦:戰國時洛陽人,游說六國聯合抵制秦國,為縱約長,掛六國相印。后秦國利用六國間的矛盾,破壞合縱之約。蘇秦失信于諸國,只有燕國仍信用他。
尾生:《漢書·古今人表》說他名高,魯國人。尾生與女子約于橋下,女未至,潮漲,尾生抱橋柱被淹死。古人以他為守信的典范。蘇秦與燕王相約,假裝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齊國去,設法從內部削弱齊國以增強燕國,后來蘇秦為此在齊國死于車裂。這里用尾生來比喻他以生命守信于燕。
白圭:戰國初中山國之將,連失六城,中山國君要治他死罪,他逃到魏國,魏文侯厚待他,于是他助魏攻滅了中山國。
司馬喜:《戰國策·中山策》記載他三次任中山國相,但未提及他在宋國受臏刑的事。
范雎:曾任秦國宰相。
卒為應侯:范雎入秦為相,封應侯。
申徒狄:古代投水自盡的賢人。關于他的時代,《莊子·外物》、《漢書》注引服虔和《淮南子》高誘注、《太平御覽》引《墨子》佚文、《韓詩外傳》等說法不一。
徐衍:史書無傳,據服虔說是周之末世人。
百里奚:春秋時虞國人,虞國為晉國所滅,成了俘虜,落魄到身價只值五張黑羊皮。秦穆公聽說他的賢能,為他贖身,用為相。
繆公:即秦穆公(?——前621),善用謀臣,稱霸一時。
甯戚:春秋時衛國人,到齊國經商,夜里邊喂牛邊敲著牛角唱“生不遭堯與舜禪”,桓公聽了,知是賢者,舉用為田官之長。
桓公(?——前643):齊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季孫:魯大夫季桓子,名斯。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國相,齊國選送能歌善舞的美女八十人送給魯定公,季桓子收下了女樂,致使魯君怠于政事,三日不聽政,孔子為此棄官離開魯國。
子冉:史書無傳。
墨翟(約前468——前376):即墨子,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后來長期住在魯國,可能與“宋任子冉之計”而囚禁過他有關。
由余:祖先本是晉國人,早年逃亡到西戎。戎王派他到秦國去觀察,秦穆公發現他有才干,用計把他拉攏過來。后來依靠他伐西戎,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從而稱霸一時。
越人子臧:史書無傳。《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作“越人蒙”。
威、宣:指齊威王、齊宣王。齊威王(?——前320),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國力漸強;齊宣王(?——前301),齊威王之子。
朱:丹朱,堯的兒子,相傳他頑兇不肖,因而堯禪位給舜。
象:舜的同父異母弟,傲慢,常想殺舜而不可得。
管、蔡:管叔,蔡叔,皆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管叔、蔡叔與紂王之子武庚一起叛亂,周公東征,誅武庚、管叔,放逐蔡叔。
五伯:即春秋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子之:戰國時燕王噲之相。燕王噲學堯讓國,讓子之代行王事,三年而國大亂。齊國乘機伐燕,燕王噲死,子之被剁成肉醬。
田常:即陳恒,齊簡公時為左相,殺簡公寵臣監止和子我,又殺簡公,立簡公弟平公,政權皆歸田常。
商鞅(約前390——前338):戰國時衛國人,入秦輔佐孝公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
大夫種:春秋時越國大夫文種。勾踐為吳王夫差戰敗,文種、范蠡等向夫差求和成功,免于滅國。后越攻滅吳國,稱霸中原。
孫叔敖:春秋楚莊王時人。
於陵子仲:即陳仲子,戰國齊人,因見兄長食祿萬鍾以為不義,避兄離母,隱居在於陵(今山東鄒平縣境)。楚王派使者持黃金百鎰聘他為官,他和妻子一起逃走為人灌園。事散見《孟子·滕文公下》、《列女傳》、《戰國策·齊策四》、《荀子·非十二子》等。
三公: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也泛指國王的輔佐。
跖:春秋末魯國人,相傳他領導奴隸暴動,“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莊子·盜跖》),被誣稱為盜跖。
由:許由。相傳堯要讓天下給他,他不受,洗耳于潁水之濱,遁耕于箕山之上。
要離:春秋時吳國刺客。他用苦肉計,要公子光斬斷自己的右手,燒死自己妻子兒女,然后逃到吳王僚的兒子慶忌那里,伺機行刺,為公子光效死。
伊:伊尹,商湯用為賢相,是滅夏建商的功臣。
管:管仲。助齊桓公富國強兵,成為霸主。
龍逢:關龍逢,夏末賢臣,因忠諫夏桀,被囚殺。
陶鈞:制陶器所用的轉輪。比喻造就、創建。
蒙嘉:秦王的寵臣。荊軻至秦,先以千金之禮厚賂蒙嘉,由蒙嘉說秦王同意接見荊軻。
周文王獵涇渭:周文王出獵涇水渭水之前占卜,得卦說是“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后在渭水北邊遇到了呂尚。
)呂尚:姜姓,字子牙,號太公望。
鮑焦:春秋時齊國人,厭惡時世污濁,他自己采蔬而食。子貢譏諷他:你不受君王傣祿,為什么住在君王的土地上,吃它長出來的蔬菜呢?鮑焦就丟掉蔬菜而餓死。
曾子:名參,孔子弟子,以純孝著名。《淮南子·說山》:“曾子立孝,不過勝母之閭。”
梁獄上書的典故
典源出處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者,齊人也。游于梁,與故吳人莊忌夫子、淮陰枚生之徒交。上書而介于羊勝、公孫詭之間。勝等嫉鄒陽,惡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吏,將欲殺之。鄒陽客游,以讒見禽,恐死而負累,乃從獄中上書曰: ……。書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為上客。”《漢書·鄒陽傳》亦載。
釋義用法
漢代鄒陽在梁國為梁孝王賓客,因受嫉妒、中傷,結果被逮捕入獄。鄒陽從獄中上書辯冤才得以釋放。后用此典指含冤被囚下獄; 或指從獄中上書。
用典形式
【囚梁】 唐·杜甫:“還蜀只無補,囚梁亦固扃。”
【獄中書】 唐·崔國輔:“梁王雖好士,不察獄中書。”
【上書梁獄】 清·吳兆騫:“授簡圜扉思夏勝,上書梁獄泣鄒陽。”
【鄒陽入獄】 清·顧炎武:“鄒陽方入獄,未上大王書。”
【梁獄上書】 唐·杜甫:“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
【無書求出獄】 宋·文天祥:“無書求出獄,有舌到臨刑。”
白發如新 傾蓋如故 那個典故誰知道?
典故出自漢·鄒陽《獄中上梁王書》語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
原文節選:
諺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荊軻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齊、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行合于志,慕義無窮也。
是以蘇秦不信于天下,為燕尾生;白圭戰亡六城,為魏取中山。何則?誠有以相知也。蘇秦相燕,人惡之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駃騠;白圭顯于中山,人惡之于魏文侯,文侯賜以夜光之璧。何則?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于浮辭哉!
譯文:
俗話說:“有相處到老還是陌生的,也有停車交談一見如故的。”為什么?關鍵在于理解和不理解啊。所以樊於期從秦國逃到燕國,用自己的頭交給荊軻來幫助太子丹的事業;王奢離開齊國投奔魏國,親上城樓自殺來退齊軍以保存魏國。
王奢、樊於期并非對齊、秦陌生而對燕、魏有久遠的關系,他們離開前兩個國家,為后兩個國君效死,是因為行為與志向相合,他們無限地仰慕義氣。因此蘇秦不被天下各國信任,卻為燕國守信而亡;白圭為中山國作戰連失六城,到了魏國卻能為魏攻取中山國。
為什么?確實是因為有了君臣間的相知啊。蘇秦做燕相時,有人向燕王說他壞話,燕王按著劍把發怒,用貴重的馬肉給蘇秦吃。白圭攻取中山國后很顯貴,有人向魏文侯說他壞話,魏文侯賜給白圭夜光璧。為什么?兩個君主兩個臣子,互相敞開心扉、肝膽相照,豈能被不實之辭所改變呢!
擴展資料:
它的近義詞:
一見如故【yī jiàn rú gù】
釋義:初次見面就像老朋友一樣,形容初次相見就情投意合。
典故:隋朝末年,羽騎尉房玄齡看不慣隋王朝的所作所為,毅然拋棄官職去投奔舉義旗的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對房玄齡早有耳聞,兩人一見如故,都有相見恨晚之感。房玄齡跟隨李世民走南闖北,九死一生,為李世民收羅有用的人才,唐朝建立后成為尚書令。
反義詞:
形同陌路【xíngtóngmòlù】
釋義;原來很熟悉的朋友或是刻骨銘心的愛的人,再次在街上碰見,卻像是陌生的路人一樣。
【出處】:《秋思》(汪興仁):“秋雁南飛有時歸,落花飄零終入土。 卻嘆世事比人情,形同陌路因何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獄中上梁王書
獄中上梁王書中的名句
獄中上梁王書
作者:鄒陽
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今臣盡忠竭誠,畢議愿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獻寶,楚王誅之;李斯竭忠,胡亥極刑。是以箕子陽狂,接輿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聽,毋使臣為箕子、接輿所笑。臣聞比干剖心,子胥鴟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憐焉。
語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荊軻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齊、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行合于志,慕義無窮也。是以蘇秦不信于天下,為燕尾生;白圭戰亡六城,為魏取中山。何則?誠有以相知也。蘇秦相燕,人惡之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駃騠;白圭顯于中山,人惡之于魏文侯,文侯賜以夜光之璧。何則?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于浮辭哉!
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昔司馬喜臏腳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脅折齒于魏,卒為應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畫,捐朋黨之私,挾孤獨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負石入海,不容于世,義不茍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繆公委之以政;甯戚飯牛車下,桓公任之以國。此二人者,豈素宦于朝,借譽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堅如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于眾口哉?故偏聽生奸,獨任成亂。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計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于讒諛,而二國以危。何則?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國,齊用越人子臧而強威、宣。此二國豈系于俗,牽于世,系奇偏之浮辭哉?公聽并觀,垂明當世。故意合則胡越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則骨肉為仇敵,朱、象、管、蔡是矣。今人主誠能用齊、秦之明,后宋、魯之聽,則五伯不足侔,而三王易為也。
是以圣王覺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說田常之賢,封比干之后,修孕婦之墓,故功業覆于天下。何則?欲善亡厭也。夫晉文親其讎,強伯諸侯;齊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則?慈仁殷勤,誠加于心,不可以虛辭借也。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東弱韓、魏,立強天下,卒車裂之。越用大夫種之謀,禽勁吳而伯中國,遂誅其身。是以孫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辭三公為人灌園。今人主誠能去驕傲之心,懷可報之意,披心腹,見情素,墮肝膽,施德厚,終與之窮達,無愛于士,則桀之犬可使呔堯,跖之客可使刺由,何況因萬乘之權,假圣王之資乎!然則荊軻湛七族,要離燔妻子(),豈足為大王道哉!
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于道,眾莫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輪囷離奇,而為萬乘器者,以左右先為之容也。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祗怨結而不見德;有人先游,則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窮居之士,身在貧羸,雖蒙堯、舜之術,挾伊、管之辯,懷龍逢、比干之意,而素無根柢之容,雖竭精神,欲開忠于當世之君,則人主必襲按劍相眄之跡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為枯木朽株之資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獨化于陶鈞之上,而不牽乎卑辭之語,不奪乎眾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荊軻,而匕首竊發;周文王獵涇渭,載呂尚歸,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烏集而王。何則?以其能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獨觀乎昭曠之道也。
今人主沈諂諛之辭,牽帷廧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此鮑焦所以憤于世也。
臣聞盛飾入朝者不以私污義,底厲名號者不以利傷行。故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子回車。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籠于威重之權,脅于位勢之貴,回面污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親近于左右,則士有伏死堀穴巖藪之中耳,安有盡忠信而趨闕下者哉!
找幾個有關做牢的典故
1、明珠暗投
鄒陽是漢初齊國人。最初在吳王劉濞手下任職,以文辭著稱。漢景帝三年,吳王謀反,鄒陽勸諫吳王而不聽,于是鄒陽改投梁孝王門下。鄒陽為人有智謀才略,慷慨不荀合。梁孝王手下的寵臣羊勝等一幫小人嫉恨他,在梁孝王面前詆毀他,梁孝王聽信讒言,把他打入監牢并要殺死他。 鄒陽為洗雪冤枉,在獄中寫了《獄中上梁王書》,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聽說明月之珠和夜光之璧,如果在黑暗的夜晚把它扔向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那么過往的行人沒有不按著劍把,警覺地斜著眼注視它的。這是為什么?這是因為無緣無故地贈送給人東西的緣故啊!無緣無故地把東西贈給人,即使是明月之珠和夜光之璧也只能引起人家的警惕,而不能讓人家感激。現在,處于貧賤環境下的布衣賢士,雖然懷有治國之道,持有口才和忠心,卻沒有人向君主推薦,即使要竭忠盡力,披肝瀝膽,卻讓君主走上按著劍把警覺地斜著眼注視他的老路。這就使布衣賢士連朽木一般的作用也發揮不出來。”鄒陽的一番表白,讓梁孝王很受感動。于是,便釋放了他并把他當作上賓對待。
2、六月飛霜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叫鄒衍的人,學習過黃老學說,研究陰陽五行,燕昭王很佩服他,把他請到燕國的國都,給他在幽州薊縣西30公里的地方蓋了一個碣石宮,拜他為老師。昭王死后,惠王繼位,大臣們紛紛說鄒衍的壞話,惠王誤信讒言,就把鄒衍逮捕起來,關進了牢獄。鄒衍受了誣陷,人們都為他不平。據說,那年夏天,燕國土地上竟然降了霜。人們紛紛傳說:莫不是老天也知道鄒衍受了冤屈?后來,惠王把鄒衍釋放了。鄒衍從牢獄里出來后,跑到曠野里吹起了竹樂,于是陽光和煦,大地上的五谷又生長起來了
3、隸書由來的典故
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對讀書人狂施暴政,“焚書坑儒”。相傳有一位叫程邈的徒隸,因為私下講了幾句不同政見的話,被人告發,抓進了大牢。那程邈心想:這次下獄,兇多吉少,如果沒有特殊的舉動打動秦始皇的心,是沒有生還希望的。他無意中看到獄官的腰牌,覺得用篆書書寫很麻煩,于是,他就作了改革,創立了一種速寫書體上呈秦始皇,希望能被采用推廣。這種字體把篆書圓轉婉通、繁復曲折的筆劃演變成為簡略方折的筆劃,字形由修長變為扁方,上下收緊,左右舒展,運筆由緩慢變為短速,從而顯示出生動活潑、風格多樣的氣息,給書寫者帶來很大的方便。秦始皇看后很欣賞,不僅赦免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但由于已把小篆為全國的通行的文字宣昭天下,不好再更改,就規定這種字體以后在官獄中使用。因為這種新書體起初專供隸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隸,所以被稱之為隸書。
4、狄仁杰死里逃生
狄仁杰官居宰相,參與朝政之時,也正是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志之日。他認為狄仁杰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長壽元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杰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認“謀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舉,立刻服了罪:“反是實!”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杰等收監,待日行刑,不復嚴備。狄仁杰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狄仁杰的兒子狄光遠得其冤狀,持書上告。武則天召狄仁杰等“謀反”的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杰從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武則天令人拿出謝死表,才弄清楚是偽造的。于是下令釋放此案7人,俱貶為地方官。狄仁杰被貶為彭澤今。如此,狄仁杰運用自己的才智機謀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請誅之,都被武則天拒絕。
5、文天祥寧死不屈
文天祥兵敗被俘后,被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元世祖決心勸降文天祥。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圣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松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么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愿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愿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6、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明熹宗的時候,宦官魏忠賢得勢專權,一批無恥官吏竟做他的義子、走卒、有“五虎”“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名號、無惡不作。 御史左光斗因彈劾全奸宦官魏忠賢,被魏忠賢關進獄中,受盡酷刑。魏忠賢的黨羽對監獄看管的很緊,不許左光斗的親友靠近。左光斗的學生史可法送給獄卒50兩銀子,懇求讓他看望一下老師。獄卒被感動了,讓他換上破衣,穿上草鞋,背上個筐子,裝扮成個清掃工混進監獄。他到左光斗的牢房前,看到左光斗的額頭被燙焦,左膝蓋下露著骨頭,不由的痛哭起來。左光斗聽出是史可法的聲音,怒沖沖地說:“沒出息的東西,你跑到這兒來干什么?朝政已經腐敗到這種地步,老夫我無能為力了,你不明白自己的神圣職責嗎?還不趕快離開!”史可法不敢久留,趕快離開了。過后經常流著淚講起這件事,并對人說:“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7、夏完淳怒罵洪承疇
有個年才十五歲的少年叫夏完淳,是陳子龍的學生。夏完淳自小就讀了不少書籍,能詩善文,在他的父親、老師影響下,也參加了斗爭。 一年后,夏完淳的父親、老師都相繼犧牲了。而他自己也因為叛徒告密被捕了。清軍派重兵把他押到南京。夏完淳在監獄里被關押了八十天。他給他親友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詩篇和書信。死亡的威脅并沒有使他恐懼,他感到傷心的就是沒有實現他保衛民族、恢復中原的壯志。主持審訊的是洪承疇。洪承疇知道復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想用軟化的手段使夏完淳屈服。他問夏完淳說:“聽說你給南明魯王寫過奏章,有這事嗎?”
夏完淳昂著頭回答:“正是我的手筆”。 洪承疇裝出一副溫和的神氣說:“我看你小小年紀,未必會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頭歸順清朝,我給你官做。夏完淳假裝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承疇,厲聲說:“我聽說我朝有個洪亨九(洪承疇的字)先生,是個豪杰人物,當年松山一戰,他以身殉國,震驚中外。我欽佩他的忠烈。我年紀雖然小,但是殺身報國,怎能落在他的后面。” 這番話把洪承疇說得啼笑皆非,滿頭是汗。旁邊的兵士以為復完淳真的不認識洪承疇,提醒他說:“別胡說,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聲說:“洪先生為國犧牲,天下人誰不知道。我朝崇禎帝曾經親自設條,滿朝官員為他痛哭哀掉。你們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說完,他指著洪承疇罵個不停。洪承疇被罵得臉色像死灰一樣,不敢再審問下去,一拍驚堂木,喝令兵士把夏完淳拉出去。公元1647年九月,這位年才十七歲的少年英雄在南京西市被害。
8、方志敏英名永世傳
1935年1月24日,由于叛徒出賣,方志敏不幸被捕。敵人勸降失敗后,便露出了豺狼的兇相,他們殘酷的折磨方志敏。他們給方志敏吃霉米飯,里面都是稗子、谷殼和沙石。一天洗漱飲用只給兩碗水,牢房里黑暗潮濕、老鼠到處跑,臭蟲爬滿墻、虱子滿被褥。方志敏本來就患有肺病,殘酷的折磨使他的身體越來越衰弱。敵人還不斷的用酷刑摧殘方志敏,用皮鞭抽打、坐老虎凳、灌辣椒水。方志敏忍受著巨大的痛疼,毫不動搖,沒有透露一點黨的機密。敵人黔驢技窮,沒有辦法對付方志敏了,最后,又拿來紙和筆,讓他寫“口供”。方志敏被捕后一直想寫點東西,就利用這個機會,埋頭寫了起來。他知道,時間不會太長了,敵人總會下毒手的。在牢房里寫作的艱難可想而知,方志敏又重病在身,寫不了多大功夫就頭暈。他咬牙堅持,一字一字的寫。實在不行了,就停下來喘口氣。敵人還以為方志敏真的在寫“口供”呢!就這樣,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方志敏飽含激情和對黨的忠誠,在敵人牢房里寫下了傳世之作:《清貧》、《可愛的中國》、《獄中紀實》等作品。
《漢魏六朝散文·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原文鑒賞
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2,白虹貫日3,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4,太白食昴5,昭王疑之6。夫精誠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今臣盡忠竭誠,畢議愿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昔玉人獻寶7,楚王誅之8;李斯竭忠9,胡亥極刑10。是以箕子陽狂11,接輿避世12,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聽,毋使臣為箕子接輿所笑。臣聞比干剖心13,子胥鴟夷14,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憐焉。
語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15。”何則?知與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16,藉荊軻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齊之魏17,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齊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行合于志,慕義無窮也。是以蘇秦不信于天下18,為燕尾生19;白圭戰亡六城20,為魏取中山。何則?誠有以相知也。蘇秦相燕,人惡之于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駚騠21,白圭顯于中山,人惡之于魏文侯22,文侯賜以夜光之璧,何則?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于浮辭哉?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昔司馬喜臏腳于宋23,卒相中山;范睢拉脅折齒于魏,卒為應侯24。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畫,捐朋黨之私,挾孤獨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25,徐衍負石入海26。不容于世,義不苛取比周于朝27,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28,繆公委之以政29;寧戚飯牛車下30,而桓公任之以國31,此二人豈素宦于朝,借譽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堅如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于眾口哉?故偏聽生奸,獨任成亂。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32,宋信子冉之計囚墨翟33。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于讒諛,而二國以危。何則?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34;齊用越人子臧,而強威宣35。此二國豈拘于俗,牽于世,系奇偏之浮辭哉?公聽并觀,垂明當世。故意合則吳越為昆弟36,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則骨肉為仇敵,朱象管蔡是矣37。今人主誠能用齊秦之明,后宋魯之聽,則五伯不足侔38,三王易為比也39。
是以圣王覺寤40,捐子之之心41,而不說田常之賢42,封比干之后43,修孕婦之墓44,故功業復于天下。何則?欲善無厭也。夫晉文公親其仇而強霸諸侯45;齊桓松用其仇而一匡天下46。何則?慈仁殷勤,誠加于心,不可以虛辭借也。至夫秦用商鞅之法47,東弱韓魏,立強天下,而卒車裂之48;越用大夫種之謀49,禽勁吳而霸中國,遂誅其身。是以孫叔敖三去相而不悔50,于陵子仲辭三公51,為人灌園。今人主誠能去驕傲之心,懷可報之意,披心腹,見情素,墮肝膽,施德厚,終與之窮達,無愛于士,則桀之犬可使吠堯52,跖之客可使刺由53。何況因萬乘之權,假圣王之資乎?然則荊軻湛七族54,要離燔妻子55,豈足為大王道哉?
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眾莫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輪囷離奇,而為萬乘器者,何則?以左右先為之容也。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侯之珠,夜光之璧,秪足結怨而不見德。故有人先游,則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今天下布衣窮居之士,身在貧嬴,雖蒙堯舜之術56,挾伊管之辯57,懷龍逢比干之意58,而素無根柢之容,雖竭精神,欲開忠于當世之君,則人主必襲按劍相眄之跡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為枯木朽株之資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獨化于陶鈞之上59,而不牽乎卑辭之語,不奪乎眾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60,以信荊軻,而匕首竊發,周文王獵涇渭61,載呂尚而歸62,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烏集而王。何則?以其能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獨觀于昭曠之道也。今人主沈于諂諛之辭,牽于帷墻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卑,此鮑焦所以憤于世也63。
臣聞盛飾入朝者,不以私污義;砥厲名號者,不以利傷行。故里名勝母,曾子不入64,邑號朝歌,墨子回車65。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籠于威重之權,脅于位勢之貴,回面污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親近于左右,則士有伏死窟穴巖藪之中耳,安有盡忠主而趨闕下者哉66?
【注釋】 1梁王:指梁孝王,即劉武。劉武,漢文帝之子,漢景帝之弟,公元前168年,封為梁王,都睢陽。梁王在睢陽筑“東苑”,方三百里,“廣睢陽城七十里。”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以東,游說之士莫不畢至。卒謚孝王。2荊軻(?—前227年):戰國末期的刺客。衛國人,衛人叫他慶卿。游歷燕國,燕人叫他荊卿,亦稱荊叔。后被燕太子丹尊為上卿。派他去刺秦王政(秦始皇)。公元前227年他帶樊於期的頭,和燕國督亢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去秦國。臨行前,荊軻等待遠方的朋友,因此誤了出發的時刻,燕太子丹便懷疑荊軻改悔不去了,催促荊軻說:“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后荊軻至秦,因寵臣蒙嘉得以見秦王。獻圖時,圖窮匕首見,刺秦王不中,當場被殺死。燕丹:即燕太子丹,戰國末年,燕王喜的太子,名丹。曾去秦國做人質,后由秦國逃歸燕國,因患秦軍逼境,為挽救燕國危亡,公元前227年,派荊軻入秦刺秦王。荊軻刺秦王失敗,當場被殺死,次年秦軍攻破燕國,太子丹也被殺死。3白虹:白色之虹。《禮記·聘義》:“君子比德于玉焉,氣如白虹。”白虹貫日:精誠感天之象。傳說荊軻出發時,出現了白虹貫日的天象。4衛先生:秦人。長平之事:指公元前260年,秦將白起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西北),大敗趙軍,欲趁勢滅趙,派衛先生去見秦昭王,請求增兵。但應侯范睢從中作梗,秦昭王懷疑白起,不發兵糧,事遂不成。5太白:即金星。昴:星宿名。太白食昴:古人認為趙地將有戰爭爆發的天象。6昭王:指秦昭王,即嬴稷。戰國時侯,秦國國王。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7玉人:指卞和。相傳卞和得到一塊璞,獻給楚王,楚王及其左右,愚笨無知,誤以為石,先后砍掉了卞和的兩只腳。8楚王:指楚武王,春秋時期,楚國國王。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690年在位。9李斯(?—前208年):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戰國末年入秦,初為呂不韋舍人,后被秦王政任為客卿、廷尉。秦統一六國后,任丞相。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聽信趙高讒言,處其以極刑。10胡亥:即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207年在位。秦始皇少子,勾結趙高、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發動政變,殺死其兄扶蘇,篡奪皇帝位。后被趙高殺死。極刑:最重的刑罰。死刑。11箕子:商朝人。名胥余,殷紂王的叔父。封于箕,故稱箕子。殷紂王荒淫昏亂,箕子因諫被囚,怕遭殺害,便假裝瘋狂。12接輿:春秋時期,楚國人,與孔子同時。姓陸,名通,字接輿。楚昭王時,政令無常,乃披發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13比干:商朝人。商紂王荒淫昏亂,比干強諫,被剖胸挖心而死。24子胥:伍子胥,伍員。春秋時期,楚國人。其父伍奢、其兄伍尚,皆被楚平王殺害。他逃奔吳國,佐吳王闔閭奪得王位。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王夫差聽信讒言,殺死了伍子胥,并將其尸體盛在皮口袋,拋入江中。15白頭如新:謂相識多年,直到頭發白了,還和新交時一樣陌生。傾蓋如故:在路上相遇,停車交談,好象是有多年交情的老朋友。16樊於期:原秦將,因被讒害逃亡燕國,投奔燕太子丹。秦王政殺了他的全家,并懸重金購其頭。燕太子丹派荊軻去謀刺秦王政,荊軻為了到秦國后能接近秦王政,要求太子丹,將樊於期的頭斬下,做為進見秦王政的禮物。太子丹不忍心向樊於期提出這一要求,荊軻便自己去找樊於期。荊軻把來意說出后,樊於期偏袒扼腕,說“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說罷便自剄了。樊於期以自己的頭,助荊軻刺秦王政。17王奢:齊臣。因得罪逃亡魏國。齊伐魏,王奢登城對齊將說:今君之來,不過以奢之故也。夫義不茍生,以為魏累。說罷便自殺了。18蘇秦: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字季子。奉燕昭王命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齊疲于對外戰爭,以便攻齊復仇。齊湣王末年,任齊相。后燕將樂毅率五國軍隊攻齊,他的反間活動暴露,被車裂而死。19尾生:古代傳說中堅守信約的人。據說他與一女子相約在橋下相見,女子沒到,大水來了,他抱橋柱死在了橋下。20白圭:戰國時期,中山國的將領,對外作戰,丟失六座城,為此中山國君要殺死他。他逃到魏國,魏文侯待他極厚,他幫助魏國,攻滅了中山國。21駚騠:良馬名。22:魏文侯:即魏斯。戰國時期,魏國國君。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在位。33司馬喜:戰國時期,宋國人。在宋國受刑后,逃亡中山國,做了宰相。臏腳:挖掉膝蓋骨的刑罰。24范睢(?—前255年):戰國時期,魏國人。因被須賈誣告,受笞擊,致齒落折肋。化名張祿,逃亡秦國,被秦昭王重用為相,封應侯。25申徒狄:商朝人。姓申徒,名狄。傳說因諫君不被聽信,便自投雍水而死。雍之河:謂投入雍后流入黃河。26徐衍:西周末年人,因不滿于亂世,投海自盡。27比周:密切連結。這里引申為結黨。28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晉滅虞,被俘虜。后來,晉獻公把他作為女兒出嫁時的陪嫁奴仆,隨同晉獻公女兒一同入秦。在入秦的途中,他逃往楚國。秦穆公聽說他有才能,很想重用他,又怕楚國不放,便用五張羊皮去同楚交換得百里奚。后任為大夫。29繆公:即秦穆公(?—前621年),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姓嬴,名任好。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曾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稱霸西戎。30寧戚:春秋時期,衛國人。以經商販牛為業。一次齊恒公外出,見寧戚唱著歌喂牛,知其為賢者,便舉為大夫。31桓公:即齊桓公、姜小白(?—前643年)春秋時期,齊國國君。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32季孫:即季桓子,魯國大夫。據說齊國送給季桓子女子歌舞隊,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處理國事。孔子為此便離開了魯國。33子冉:即子罕。戰國時期,宋國人。《韓非子·二柄》:“子罕謂宋君曰:‘夫慶賞賜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殺戮刑罰者,民之所惡也,臣請行之。’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墨翟:即墨子。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其生活年代,約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34由余:春秋時期,晉國人,逃亡到戎人地區。后奉戎王之命出使秦國,被秦穆公重用。秦穆公用由余之策,開地千里,遂霸西戎。35子臧:秦秋時期,越人。其事跡不詳。威宣:指齊威王與齊宣王,皆戰國時期齊國國王。齊威王于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齊宣王于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在位。36胡越:胡,北方邊地少數民族;越,南方邊地少數民族。這兒泛指異族。37朱象管蔡:朱,指丹朱,堯的兒子,因丹朱頑兇不肖,所以堯把帝位傳給了虞舜;象:指虞舜的異母弟弟象,象曾與其父勾結多次謀害虞舜,但都未得逞;管蔡,指管叔度與蔡叔鮮,他二人都是周武王的弟弟,西周建立初年,他倆分別被封于管、蔡,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周公旦輔政。管叔、蔡叔便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在東方發動叛亂,結果被鎮壓,周公旦殺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38五伯:指春秋五霸,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39:三王:指禹、湯、周文王。或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40圣王:英明賢圣之王。41子之:人名。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相。燕王噲非常信任子之,竟把王位讓給了子之。43田常:人名。春秋時期,齊簡公的相。田常殺死簡公,另立平公,任相國,盡殺公族中的強者,擴大自已的封邑,從此齊國由田氏專權。卒謚田成子。43封比干之后:傳說周武王滅商后,曾封比干之子。44修孕婦之墓:傳說周武王滅商后,曾為被商紂王剖腹的孕婦,修整墳墓。45晉文公:即姬重耳(前697前—前628年),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公元前636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晉獻公時聽信寵姬驪姬之讒,廢太子申生,并迫使申生自殺,重耳和夷吾被迫出逃。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回國即位,史稱晉文公。晉文公在驪姬之亂時,寺人披曾奉命去追殺他,晉惠公即位后,又派寺人披到狄國去刺殺他,但都未得手。晉文公回國即位后,寺人披求見晉文公,晉文公不記前仇,接見了寺人披,結果避免了被呂省、芮殺害的禍患。46齊桓公用其仇:指齊桓公任用管仲,管仲原為公子糾而去殺齊桓公,管仲一箭射中了齊桓公的衣帶鉤,齊桓公馬上裝死,管仲才停止了射擊,去回報公子糾。公子糾由魯國去齊國,路遠,又認為齊桓公已死,便行動遲緩了。齊桓公搶先回到了齊國,奪得了君位。齊桓公得位后,不記前仇,重用管仲,齊國富強,遂稱霸諸侯。47商鞅:戰國時期,衛國人,又稱衛鞅(約前390年—前338年),佐秦孝公實行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秦孝公死后,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48車裂:古代的一種酷刑。用牛或馬駕車分裂人之身體。49大夫種:春秋時期,越國大夫。即文種。他曾輔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雪會稽之恥,使越國稱霸諸侯。但越王勾踐忌功害能,滅吳后便賜文種劍令其自殺。50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人,楚莊王時任令尹。51於陵子仲:齊國,於陵(今山東長山縣南)人。國王欲舉他為相,他便同妻一塊兒逃跑了。52桀犬可使吠堯:桀,指夏桀,著名暴君;堯,指唐堯,傳說中圣明的帝王。此句謂走狗一心為主人效勞。53跖之客可使刺由:跖,指盜跖;由,指許由。54七族:有兩說法。①上至曾祖,下至曾孫。②父之姓,(一);姑之子,(二);姊妹之子,(三);女之子,(四);母之姓,(五);從子,(六);及妻父母,(七)。55要離:春秋時期,吳國人。吳王闔閭刺死吳王僚奪得王位后,吳王僚之子慶忌逃亡在衛國。吳王闔閭派要離去刺殺慶忌,為了騙取慶忌的信任,要離讓闔閭砍他的右手,燒死他的妻子,偽裝得罪闔閭逃亡衛國,見到慶忌。告訴慶忌愿為回吳國奪王位效力,二人便乘船渡江回吳國,船行至江中,要離刺死了慶忌,他也遂即自殺。56堯舜:指唐堯和虞舜,上古圣明天子。57伊管:指伊尹和管仲。伊尹,商湯時的賢能之臣;管仲,齊桓公時的賢能之臣。58龍逢比干:龍逢,指關龍逢,夏朝末年的賢臣,因諫夏桀被殺。比干,(見注43)。59陶鈞:制造陶器時所用的轉輪。60秦皇帝:指秦始皇。中庶子:官名。戰國時期,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官員。蒙嘉:人名。秦王政之寵臣。荊軻到秦國,得見秦王政,即先向蒙嘉行賄,由蒙嘉在秦王政面前,先講明是獻樊於期頭和督亢地圖的來意,秦王政才接見荊軻的。61周文王:商末周族領袖。姓姬,名昌。商紂王時為西伯,亦稱伯昌。在位五十年,積極發展勢力,為周滅商奠定了基礎。涇渭:指涇水、渭水。皆在今陜西省境內。62呂尚: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望,一說字子牙。傳說他垂釣于渭水之濱,周文王打獵時,遇見了他,便與他同車而歸。后來他在滅商興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西周建立,他以功臣被封于齊。63鮑焦:周之隱士,節行非世,廉潔而守,不為天子臣。子貢譏之,因抱木死。64勝母。里名,故縣名。曾子:孔子學生。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名參,字子輿。以孝著稱。《淮南子》《鹽鐵論》謂:里名勝母,曾子不入,蓋以名不順也。65朝歌:商朝都城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南。墨子回車:墨子掉車離去。墨子主張“非樂”,而“朝歌”之名,與他的主張相抵觸,故回車離去。66闕下:宮闕之下。帝王居住的地方。
【今譯】 我聽說:“忠心的人沒有不得好報的,守信用之人不會被人懷疑。”我過去經常認為此話是對的,今天看來,僅為空話而已。從前荊軻敬慕燕太子丹的義氣,為他去刺殺秦始皇,感動得白虹貫穿太陽,太子丹卻擔心他不肯去;衛先生替秦國謀劃長平的戰爭,因而感動得太白侵犯昴星,秦昭王卻懷疑不相信。他們的精誠感動了天地使之發生變異,然而他們的信義卻不能被兩位君主所了解,這難道不是很可悲的嗎?如今我對大王竭盡忠誠,把自已的建議全部講出來,希望大王知道;然而大王周圍的人不明白我的意圖,終于將我交給獄審訊,使我被世人所懷疑。這件事說明,即使使荊軻、衛先生再活過來,燕太子丹、秦昭王也還是不會醒悟的啊!希望大王仔細考察我的言行和所受到的委屈。從前玉人卞和獻寶玉,楚王反而砍了他的腳;李斯在秦國盡忠心,胡亥卻把他處以極刑。因此箕子假裝瘋狂,接輿逃避人世,都是害怕遭受此種禍患啊!希望大王考察卞和李斯的誠意,暫且不要像楚王和胡亥那樣聽信讒言,不要使我被箕子和接輿所恥笑。我還聽說比干被剖心,伍子胥的尸首被裝進皮袋里投到江中,我開始不相信有此事,可是到了今天才懂得了。希望大王認真仔細考察我的處境,稍微加以憐惜吧。
諺語說:“有的人相識多年,直到頭發白了,還和新友一樣;有的人在路上偶然相遇,停車交談,卻像老朋友。”為什么呢?這就是相知與不相知的緣故啊!所以樊於期從秦國逃到燕國,把頭借給荊軻,幫助太子丹刺殺秦王;王奢從秦國逃到魏國,登上城墻自殺,使齊軍撤退而保存魏國。王奢和樊於期并不是跟齊、秦是新交,而同燕、魏是舊友;他們之所以離開齊國和秦國,又為燕丹和魏君效死,是因為其行為合乎他們的志向,并無限羨慕燕丹和魏君的義氣啊!因此蘇秦對天下不講信義,只對燕國忠誠,就好像那抱柱而死的尾生;白圭在中山國做將領時對外戰敗,失掉了六座城;可是他后來幫助魏國卻很勇敢,攻打滅亡了中山國。為什么呢?是因為真正相知的緣故。蘇秦做燕國宰相,有人在燕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燕王聽后,按劍發怒,反而把駿馬駚騠殺了給他吃;白圭由于攻打中山的功績而地位顯貴,有人在魏文侯面前說他的壞話,魏侯反而把夜光璧賜給他。為什么呢?因為這兩主二臣之間,推心置腹,肝膽相照,難道會被假話說變了心嗎?所以一個女子,不論長得美或丑,一進入宮中便會受人嫉妒;一個士人,不論是賢能或不賢能,一進入朝廷便會被人忌恨。從前司馬喜在宋國曾被敲掉膝蓋骨,后來卻做了中山國的宰相;范睢在魏國被打斷肋骨和牙齒,后來在秦國卻被封為應侯。這兩個人都堅信自己的計劃一定能實現,拋棄朋黨的私情,處于孤立無援的地位,因此不能自己避免被嫉妒的陷害。因此,申徒狄投雍水而死,徐衍抱石自沉到海中,這是由于他們不被世人寬容。在朝廷中堅持正義,不肯結黨營私,來改變君主的心。所以百里奚曾經在路上討飯,秦穆公卻把政事委托給他;寧戚在車下喂牛,齊桓公卻把國家大事交給他處理。這兩個人難道是平素在朝廷做事,憑著國君周圍的人替他們說好話,然后才得到兩個國君的重用嗎?不是。他們君臣之間心有同感,行為相合,堅固得如膠似漆,像兄弟一樣不能分離,難道會被眾口讒言所迷惑嗎?因此偏聽偏信產生邪惡,獨斷專行形成禍亂。從前魯國偏聽季孫氏的話,驅逐孔子;宋君輕信子冉的計謀囚禁墨子;憑著孔墨的善辯,尚且不能免除自己被讒害,從而魯、宋兩國幾至傾危。為什么?大眾都這么說就連金子也會熔化,毀謗積累在一起連骨頭也會燒毀。因此秦穆公任用由余,從而稱霸中國;齊國人任用越人子臧,致成威王宣王兩代力量強盛。這兩個國家難道被世俗偏見、片面的言辭所束縛嗎?他們公正地聽取意見,全面地觀察事情,在當代留下了好名聲。因此,情意相合,相距遙遠的胡族和越族,也能親如兄弟,由余和子臧便是這樣;意見不合,即便是親骨肉,也會成為仇敵,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如此。現在做君主的真正能夠學習齊國和秦國的明察,不像宋君、魯君那樣偏聽偏信,那么五霸就不足相比,三王也容易做到了。
因此圣明的君主覺悟了,就會拋棄傳位給子之這樣人的想法,也不會喜歡田常這樣的“賢能”,封比干的后代,修孕婦的墳墓,因此功業覆蓋天下。為什么?追求做好事而不滿足啊!晉文公親近往昔的仇人,因而稱霸諸侯;齊桓公任用他往日的仇人,從而匡正天下。為什么?這是因為君主仁慈殷勤,確實感動人心,而不是任憑說空話可以辦到的。至于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變法,向東削弱了韓國和魏國,在天下建立起一個強盛的秦國,最后秦國卻把商鞅車裂而死;越王勾踐采納文種的計謀,擒住強大的吳王夫差而稱霸中原地區,后來卻殺死了文種。因此孫叔敖曾經三次離開令尹的職位,也不感到悔恨;於陵子仲拒絕做三公的高官,卻去幫人澆灌田園。當今的君主如果能真正去掉驕傲的心,懷著讓人立功的想法,推心置腹,真誠相見,披肝瀝膽,施行厚德,始終能夠同憂患共安樂,對賢能之人無所吝惜,則夏桀的犬,也可以使它吠唐堯,盜跖的賓客也可以使他行刺許由。何況您又是憑著萬乘大國的權勢,憑借著圣王的能力呢?如果如此,荊軻為了燕丹不惜連累七族,要離為了公子光,不惜燒死他的妻子,這些難道還值得向大王陳述嗎?
我聽說明月珠與夜光璧,黑夜中在路上投向行人,人們沒有不按劍斜視的。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它們無緣無故地投到面前,彎樹之根,盤結得奇特,卻可以做天子用的器物,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早就有人把它們加以雕飾了。因此無緣無故來到面前,即使是隨侯的珠,以及和氏的寶玉,也只能結成仇怨而不能得到感謝,為此,有人預先推薦,即便是枯木朽株,也能建立功業而不被忘掉。現在天下的布衣窮困之士,處于貧窮饑餓之中,即使掌握堯、舜的統治之術,管仲、伊尹的雄辯之才,懷有關龍逢和比干的忠心,但平素沒有人推薦,雖然竭盡忠誠,想取得當世君主的重用,那君主也必定會按劍斜視。于是就使貧寒的士人,甚至不能起到枯木朽株的作用。
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駕馭世俗,要像陶工轉鈞一樣,自有權衡,不被卑亂的話所牽制,不為眾人的意見所影響而改變主張。秦始皇采納中庶子蒙嘉的話,相信了荊軻,從而匕從呈獻的地圖中出現了;周文王在涇水、渭水之濱打獵,載了呂尚同乘車回家,結果統一了天下。秦始皇相信左右的人,幾乎喪命,周文王任用素不相識的人,做了天下的王。為什么呢?這是周文王能夠擺脫成見,不受拘束,因而能獨自看到光明寬廣的大道。如今做人主的沉溺在讒言諂諛之中,被近臣和妻妾所控制,致使才能高的賢士得不到任用,和普通人一樣。這便是鮑焦憤恨世道的原因。
我聽說修養品德進入朝廷的人,不拿私心來污辱仁義;修身立名的人,不以私利來傷害品行。所以里巷名叫“勝母”,曾子不進去;城邑名叫“朝歌”,墨子就回車離去。當今要想使品德極高尚之人,被威重的權勢所籠絡,被高貴的勢位所脅迫,強使他們掉轉臉孔,卑躬屈節去奉承那些諂諛的人,以取得主上的親近,那么賢士們只有無聲無息地死在山林湖澤中罷了,哪里會有竭盡忠信來到朝廷的呢?
【集評】 清·吳楚材《古文觀止》卷六:“此書詞多偶儷,意多重復,蓋情至窘迫,嗚咽涕洟,故反復引喻,不能自己耳。其間段落雖多,其實不過五大段文字。每一援引一結束,即以‘是以’字故字接下。段而不斷,一氣呵成”。
【總案】 鄒陽是西漢初年齊地人。最初他曾在吳王劉濞手下任職,以文辭著稱。吳王劉濞謀反時,鄒陽曾勸諫而劉濞不聽,為此鄒陽改投梁孝王的門下。鄒陽為人正直,有智謀才略,慷慨不茍合,因此被梁孝王左右所讒忌。梁孝王聽信讒言,要殺鄒陽,這是他在獄中寫了這封信,梁孝王看信之后,立刻釋放了他,并把他當做上客。
此文情深意長,特別是大量用典來闡明己意,頗為感人。文中多用并偶句,如:“晉文公親其仇而強霸諸侯;齊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致使文章華麗,感人之力甚強。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