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氏有多少年歷史,皋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皋氏有多少年歷史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皋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皋姓的歷史名人
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南朝陳國時期,改吳郡為吳州。隋朝滅南朝陳國之后,再改吳州為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并一直沿襲至今。另外,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在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廣陵郡:亦稱江都郡、江陽郡。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征、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為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吳郡堂:以望立堂。
廣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江都堂、江陽堂。
皋陶是神話人物嗎?
皋陶(gāo yáo) ,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是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
皋陶(公元前2220年-公元前2113年),偃姓,皋氏,名繇,字庭堅,少昊之墟(今山東曲阜市)人。上古時期東夷部落首領,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堯、舜、禹、皋陶)之一,后世尊為"中國司法始祖"。
歷經唐虞夏三個時代,長期擔任掌管刑法的"士師(理官)" 一職,以正直聞名天下。相傳架構了中國最早的司法制度體系(五刑、五教),采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平公正;強調"法治"與"德政"的結合,促進社會和諧,天下大治,形成"皋陶文化",成為后世儒家和法家思想產生的重要精神淵藪之一。
公元前2113年,帝禹二年去世,時年106歲,葬于六(Lù)地。大禹念及功德,封其后裔于英、六一帶(今安徽省六安市),尊為六安國(蓼)國和偃國始祖以及二十四氏(皋李徐趙、伯益贏秦、江黃馬舒、裴甄谷利、費廉阮駱、英莒梁寥)的鼻祖。天寶二年(743年),追封"大唐德明皇帝"。
人物生平
折疊出身
皋陶出生地一般有兩個說法,一傳為山西洪洞縣皋陶村,二傳為山東曲阜。皋陶姓氏也有兩個說法,文獻記載皋陶為偃姓 ,一說可能為嬴姓。在堯朝時作士 官,享年106歲逝世。因擔任堯理官,后可能改為李姓(古代以業為姓始于商,最早文獻載戰國時齊稱獄官為"李" ,"大理"最早出現在漢)。約公元前2170年,皋陶卒,葬之于六(Lù),據傳其封地為皋城(今安徽六安市),最新考古發現皋陶后代封國為蓼國。李唐皇朝認皋陶為李姓始祖,唐玄宗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即"大唐德明皇帝",簡稱"唐德明帝"生于山東曲阜,可能亡于皋城(今安徽六安市)。
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高陽氏的皋陶與高辛氏的契、后稷共同輔佐舜,成為中國先秦史中一位深遠影響的人物。其創刑、造獄,倡導明刑弼教以化萬民的思想為四千多年來我國各個時期制定、完善、充實各項法律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歷史上被人們喻為"圣臣"。
在堯和舜時期任士師、大理官,負責氏族政權的刑罰、監獄、法治,即司法長官。皋陶被聘任為掌握刑法的官后,協助禹處理領導事務。后禹即位,被禹選為繼承人。但皋陶在帝禹之前先死了,未能繼位 。皋陶是與堯、舜、大禹齊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 。
折疊立法
皋陶
皋陶
皋陶"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主張五刑處于輔助地位,對于有過激行為或者犯有罪行的人要先曉之以理,不聽教化,再繩之以法。"五教"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在教育人們懂得并恪守最基本的幾種關系,使人們彼此親睦,互相謙讓,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以實現一個沒有犯罪行為的和諧社會,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所以,舜盛贊皋陶:"汝作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五刑,民協于中,時乃功,懋哉!"
皋陶法律思想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德法結合,即道德與法律結合、德治與法治結合,"明于五刑,以弼五教"就說明了這個道理;二是民本思想,即強調重民、愛民、惠民,關注民生,聽取民意,"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天聰明,自我民聰明"等即說明此理;三是司法公正,公平公正是皋陶司法的終極目標,獬豸斷獄的故事實質上是神化了皋陶鐵面無私、秉公執法、斷案如神的司法活動;四是天人合一,皋陶所言"天秩有禮""天命有德""天討有罪"等是告誡人們要遵循天道,自然之理。
折疊晚年
皋陶幫助禹當上了中原華夏的大領袖。禹繼帝位后,為了尊重禪讓制度,推舉皋陶當繼承人,并讓他全權處理政務。禹繼位后,江淮諸國對禹有不滿情緒,他多次巡視江淮,宣講禹功績:"身執耒鍤,以為民先",不畏艱險,吃苦耐勞,公而忘私,一心為民排除水患,使民安居樂業。終使淮夷畏威懷德,一致擁戴禹。皋陶為開創華夏盛世立下赫赫功勛。但是,皋陶在帝禹死前就逝世了,享年106歲。皋陶死后,禹又把繼承人定為伯益。
皋陶死后,葬于六安,即今安徽六安市,這里古有皋陶墓,世人稱之為公琴。
皋姓起源?
皋 ①姓源:皋陶氏之后。 ②姓氏考略:吳郡有皋姓,系春秒時越大夫皇如之后。 ③風俗通:漢有司徒長史皋誨。 ④千家姓:廣陵族。
皋陶文化
皋陶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司法的鼻祖。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并為融合夷夏和后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皋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后人尊為“上古四圣”。禹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帶封給其后裔。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皋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興“五教”。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禮”。五禮即“吉、兇、賓、軍、嘉”。吉禮即祭祀之禮,兇禮乃喪禮,賓禮系部落與部落聯盟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以及與聯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間的聘享之禮,軍禮為組織氏族、約束大眾成軍之禮,嘉禮為“飲食、男女”之禮。創“五刑”。五刑即“甲兵、斧鉞、刀鋸、鉆笮、鞭撲”。甲兵,即對外來侵犯和內部叛亂的討伐;斧鉞,系軍內之刑,屬軍法;刀鋸,系死刑和重肉刑;鉆笮,是輕肉刑;鞭撲,是對輕罪所施薄刑。皋陶在習慣法的基礎上整合為“五刑”,無疑是一大進步,創我國刑法之始。立“九德”。九德即寬而栗(秉性寬弘而有原則)、柔而立(性情溫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質樸而能尊賢)、亂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擾而毅(謙和而有主見)、直而溫(正直而不傲慢)、簡而廉(具大略而能務實)、剛而塞(果敢而不魯莽)、強而義(剛強而不任性違理)。皋陶制訂的“九德”,內涵包括人的秉賦、氣質、品德、才干等許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國歷史上最早考察、選拔公職人員的標準。親“九族”。九族即部落聯盟核心的親屬部落。部落聯盟是一個松散組織,聯盟的權威沒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維持不下去的,所以親“九族”亦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一項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國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最后階段,正處于文明時代的門檻。皋陶對聯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時,部落林立,號稱“萬國”,信仰、習俗不一。他倡導并施行的“五教”、“五禮”、“五刑”、“九德”、“九族”,對于加強部落、部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和融合,促進國家的產生,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皋陶思想是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遺產。
為了紀念皋陶,后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皋陶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六安城東,頂有黃栗樹一株,形若傘蓋,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書“古皋陶墓”。唐代詩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蘇軾等曾為皋陶墓賦詩、撰文。皋陶祠位于墓北35米,系清乾隆年間修建,咸豐年間毀于大火,光緒年間重建。為了進一步弘揚皋陶文化,開發旅游資源,目前正在規劃興建皋陶陵。
六安國始祖:皋陶,制定刑法與教育 以正直聞名
人物生平 出身
舜因皋陶生于曲阜(一傳為山西洪洞縣皋陶村人),皋陶姓嬴(漢朝始誤作偃姓),被大禹選為繼承人,意外死亡,皋陶之子伯益繼承之位。后來改李姓。約公元前2170年,皋陶卒,葬之于六(Lù),后代封地為皋城(今安徽六安市)。李唐皇朝認皋陶為李姓始祖,唐玄宗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即“大唐德明皇帝”,簡稱“唐德明帝”生于山東曲阜,亡于皋城(今安徽六安市)。
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高陽氏的皋陶與高辛氏的契、后稷共同輔佐堯、舜、禹,成為中國先秦史中一位深遠影響的人物。其創刑、造獄,倡導明刑弼教以化萬民的思想為四千多年來我國各個時期制定、完善、充實各項法律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歷史上被人們喻為“圣臣”。
在舜、禹時期任士師、大理官,負責氏族政權的刑罰、監獄、法治,即司法長官。皋陶被聘任為掌握刑法的官后,又被禹選為繼承人,并協助禹處理領導事務。皋陶在禹之前先死了,而未能繼位。皋陶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
立法
皋陶“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主張五刑處于輔助地位,對于有過激行為或者犯有罪行的人要先曉之以理,不聽教化,再繩之以法。“五教”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在教育人們懂得并恪守最基本的幾種關系,使人們彼此親睦,互相謙讓,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以實現一個沒有犯罪行為的和諧社會,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所以,舜盛贊皋陶:“汝作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五刑,民協于中,時乃功,懋哉!”
皋陶法律思想具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 德法結合 ,即道德與法律結合、德治與法治結合,“明于五刑,以弼五教”就說明了這個道理;二是 民本思想 ,即強調重民、愛民、惠民,關注民生,聽取民意,“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天聰明,自我民聰明”等即說明此理;三是 司法公正 ,公平公正是皋陶司法的終極目標,獬豸斷獄的故事實質上是神化了皋陶鐵面無私、秉公執法、斷案如神的司法活動;四是 天人合一 ,皋陶所言“天秩有禮”“天命有德”“天討有罪”等是告誡人們要遵循天道,自然之理。
晚年
皋陶幫助夏禹當上了中原華夏的大領袖。禹繼帝位后,為了尊重禪讓制度,推舉皋陶當繼承人,并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大禹繼位后,江淮諸國對禹有不滿情緒,他多次巡視江淮,宣講大禹功績:“身執耒鍤,以為民先”,不畏艱險,吃苦耐勞,公而忘私,一心為民排除水患,使民安居樂業。終使淮夷畏威懷德,一致擁戴大禹。皋陶為開創華夏盛世立下赫赫功勛。但是,皋陶在禹帝死前就逝世了,傳說活到106歲。皋陶的死,讓禹又把帝位讓給了伯益。
皋陶死后,葬于六,即今安徽六安市,這里古有皋陶墓,世人稱之為公琴。
史籍記載
《虞書·皋陶謨》
《史記·楚世家》
《論衡》
《唐書·玄宗本紀》
《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
主要成就 制典
傳說我國的第一部《獄典》就由皋陶制定,他把《獄典》刻在樹皮上,呈給大禹,禹看后覺得很好,就讓皋陶實施。
《獄典》歸納了殺害同伴就得服法而不在于用刑。
東漢《論衡·是應》有記載,漢代衙門里供奉皋陶像、飾獬豸圖,后被傳神話為“獄神”。
皋陶也是古六安國始祖,還是徐國國君的祖先,而且是古代東夷部落的首領之一。蓼國國君也有可能是皋陶的后裔。洪洞縣甘亭鎮士師村又名皋陶村,以皋陶的官稱和名字同時命名村子,這種形式很少見。
“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帝王世紀》)“繇,封之于皋,卒崩于皋。”(《欽定四科全書》)故六安古稱皋城。皋陶墓收錄于《中國名勝大辭典》。皋陶封地英、六,位于今六安、英山、金寨、霍山一帶。皋陶后裔聚集于封地和舒城、潛山、廬江、巢縣、霍邱、懷遠、靈璧、泗縣、鳳臺、亳縣,廣布于全國各地,江蘇省鹽城市現有皋姓2000多戶。
皋陶英靈歸宿之地的皋城子孫們,已把古皋城建設成現代化的城市,并重修了皋陶墓。我們祈盼皋陶陵園早日建成,高大的皋陶石雕像聳入青天,屹立在“天河”岸邊,成為體現新皋城文化品位的標志性文化設施,向世人展現皖西皋陶文化的一道亮麗彩虹!
皋陶所創制的法律,極有邏輯,比如“五典五”“五刑五用”“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等;且言簡意賅,比如“昏、墨、賊,殺”等。所謂良法,不僅要有好的內容,更要有好的邏輯;立法過程中,要注重內在邏輯,強調其概括性,使得法律疏而不失,簡便易行。這正是皋陶在法律上的成功之道。皋陶所言立意高遠,皋陶所行正大光明,言行高度統一,所以民才信服。
執法
他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舜在任命禹擔任司空,治水的時候,禹萬分辭讓,推薦稷、契和皋陶擔任這一職位。但是舜還是把這一職位交給了禹。舜對皋陶說:“皋陶,蠻夷侵擾華夏,壞人為非作歹,你就擔任司法官(士),處刑要讓人信服,流放罪分為不同等級,而遠近不同。只有公正明允,才能取得民眾的信任。”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被賜嬴姓。其子孫后裔中以官為氏的,稱理氏,后逐漸演變成李氏,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就自稱姓李。
傳說皋陶還使用一種叫獬豸的獨角獸來決獄。獬豸類似羊,但只有一只角。據說它很有靈性,有分辨曲直、確認罪犯的本領。皋陶判決有疑時,便將這種神異的動物放出來,如果那人有罪,獬郢就會頂觸,無罪則否。史書上說皋陶為大理,天下無虐刑、無冤獄,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懼,紛紛逃離,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極為欣賞皋陶的成績,他的后代被封于六,英等國。
文化
堯舜禹時期的重大政治措施大多是皋陶謀劃的。皋陶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部活動中所體現的光輝思想和偉大業績,形成了中國上古時期的文化體系,即皋陶文化。皋陶文化主導著華夏民族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奠定起國家產生的基礎。
皋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興"五教"。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禮"。五禮即"吉、兇、賓、軍、嘉"。吉禮即祭祀之禮,兇禮乃喪禮,賓禮系部落與部落聯盟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以及與聯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間的聘享之禮,軍禮為組織氏族、約束大眾成軍之禮,嘉禮為"飲食、男女"之禮。創"五刑"。五刑即"甲兵、斧鉞、刀鋸、鉆笮、鞭撲"。甲兵,即對外來侵犯和內部叛亂的討伐;斧鉞,系軍內之刑,屬軍法;刀鋸,系死刑和重肉刑;鉆笮,是輕肉刑;鞭撲,是對輕罪所施薄刑。皋陶在習慣法的基礎上整合為"五刑",無疑是一大進步,創我國刑法之始。立"九德"。九德即寬而栗(秉性寬弘而有原則)、柔而立(性情溫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質樸而能尊賢)、亂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擾而毅(謙和而有主見)、直而溫(正直而不傲慢)、簡而廉(具大略而能務實)、剛而塞(果敢而不魯莽)、強而義(剛強而不任性違理)。皋陶制訂的"九德",內涵包括人的秉賦、氣質、品德、才干等許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國歷史上最早考察、選拔公職人員的標準。親"九族"。九族即部落聯盟核心的親屬部落。部落聯盟是一個松散組織,聯盟的權威沒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維持不下去的,所以親"九族"亦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一項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文化的核心是“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安邦之道。
歷代史籍記載:“帝舜三年,命咎陶作刑”、“皋陶造獄而法律存”、“《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皋陶說:“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由此可見,皋陶刑法是中國最早系統和制度化的刑法,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刑法開端。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湯刑”和西周的“九刑”或“呂刑”,都是從皋陶之刑發展而來。皋陶的“五刑”早于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三四百年,因此皋陶被尊為中國的“司法始祖”。皋陶的法治思想為后世的法制起了典范作用。
他執法嚴謹,對過失犯罪者盡量寬恕,對故意犯罪或累犯不改者從嚴懲處,對罪疑者從輕處罰,在殺人的問題上更加謹慎,不傷無辜。他執法公正,“決獄明白”,“聽獄制中”,“五刑五用”,乃至“天下無虐刑”,“天下無冤獄”。他注重教化,“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無刑”。主張以“法治”輔助“德治”,希望最終實現社會上沒有犯罪行為的大治局面。
德政
從《史記》的《五帝本紀》《夏本紀》對皋陶言行的記載中,可以看出皋陶講道德、勇于擔當、公正無私的政治形象;其次,從《尚書·皋陶謨》中,還可看出皋陶以人為本、謙抑、正直無私、民本的形象;而從《荀子》《淮南子》《牟子理惑論》等,又可以見到皋陶鐵面無私,不怒自威的理性法官形象;再從《后漢書》《提牢備考》亦可見皋陶作為獄神而存在;最后,在《左傳》三處涉及皋陶的故事中,又可發現人們對皋陶的無上崇敬和懷念,主要是因為他以德服人,制律簡明扼要,執法公平。
皋陶的首要政治主張是實行德政。皋陶認為實行德政的關鍵在于提高人的品德修養。強調君主、群臣的修身應由上而下,由己及人。提出為官者要具備三、六、九德。以三德要求于卿大夫,以六德要求于諸侯,以九德要求于天子。以道德處理政務,大臣們就會同德同心,就能使功成業就謀略實現。只有“知人善任”,舉用德才兼備、勤政廉政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才能施恩惠于民。
民心之安,取決于君、臣之德。“皋陶邁種德,德,乃降。”皋陶墓東5華里處的“種德寺”, 就是后人為紀念皋陶教化民眾播撒仁德種子而興建的古遺址。“好生之德,治于民心”。由于皋陶賣力推行德政,身體力行,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生,所以民眾賓服他,歸附他,懷念他。從而開創了“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的大好形勢。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修在《咎繇碑》文中評價皋陶:“德齊于舜、禹,道超乎稷、啟。”“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皋陶總攬朝政,謀劃了一系列的有關社會制度、習俗、文化等全方位的革新方案:興“五教”,定“五禮”,設“五服”,創“五刑”,親“九族”,立“九德”。這些重大舉措全都付諸實施,建立了社會正常秩序,加強了部落、部族間的聯系和融洽,為國家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皋陶的思想后來被孔子繼承和發揚光大,創立了儒家理論學說,成為中國整個封建王朝治國基礎理論。
作耜
皋陶作耒耜,為發展農業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大禹治水,皋陶“功不在禹下。”《史記·殷本紀》引《湯浩》曰:“古禹、皋陶久勞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皋陶佐禹治水,“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利用法律手段確保治水工程的勝利完成。乃于懷遠涂山舉行了治服水患的慶功盛典:“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淮夷的先民們不僅在農業方面先進于中原地區,而且在手工業中的制陶,生產工具的制造和金屬冶煉技術等方面也處于領先地位。由于皋陶高明的謀劃和鼎力輔佐,使堯舜禹時代出現了繁榮盛世,邁進了“早期國家階段”。
隨之,夏王朝就應運而生了。皋陶文化,是源于東夷的農耕和禮樂文化,涵蓋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皋陶制造的長鼓,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皋鼓”。至今朝鮮仍有一種高腳鼓和小腰鼓,都是皋鼓之類。朝鮮也是東夷的一支,故亦有這種皋鼓。皋陶創制的古龠樂器,安徽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劉正國經過多年研究論證,終于解開了古龠斜吹的千古之謎。劉正國的古龠樂器和吹奏技藝被國家批準為專利。2001年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回響八千年”民間管樂音樂會,劉正國應邀擔任客席獨奏。他展示的古龠“斜吹”絕技,將自漢代失傳了的皋陶古龠首次重現于大雅之堂。
軼事典故 出生傳說(此為大業,非皋陶)
很久很久以前,帝堯時代(公元前21世紀),今洪洞縣甘亭鎮士師村(現名皋陶村),帝少昊之女女修正當華年。她相貌美麗,勤勞善良。有一天,像往常一樣,天方熹微,她便早早地來到家門口一棵巨大的黃連木下,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紡線織布。紡呀、織呀,女修始終沉浸在勞動的愉快之中。突然從東方飛來了一只巨大的玄鳥,棲落在黃連木上,吸引著女修好奇的觀看。只見這只大鳥在樹顛上下騰飛,振動著閃著靈光的翅膀,引吭高歌,好像在和女修傾訴衷腸。女修也似乎聽懂了玄鳥話語,不住地點頭,臉上漾起幸福的光芒。
日上三桿,玄鳥終于安靜了下來,浮在黃連木上,用盡氣力,分娩下一顆巨大的鳥蛋。女修眼疾手快,穩穩地接在手中,捧在心上。此時,玄鳥騰空而起,繞著黃連木飛了三圈,然后高叫一聲,戀戀不舍,又飛回了東方。
女修捧著玄鳥蛋,望著玄鳥飛去的地方,好久、好久 女修回到家中,和誰也沒有說起早晨發生的事。她把玄鳥蛋小心翼翼地供放在案頭上,然后焚香沐浴,一切準備停當,她又把玄鳥蛋捧在手中,口中念念有詞,頌禱了一注香的時間后,她奮力張開繡嘴,艱難地將玄鳥蛋和殼吞下。
時間一天天過去,女修的肚子也一天天增大。家人問起女修,女修什么也不說,照常紡線織布,臉上始終漾著幸福的光芒。 時間過去了二百八十多天,女修感到腹中躁動異常,便焚香沐浴,靜靜地躺在床上,玄鳥又從東方飛來,棲落在黃連樹上,上下盤旋,引吭高歌,守望著女修的閨房。
傍晚時分,一陣劇烈的腹痛后,女修誕下了一個健康的男孩,只是這個嬰孩相貌奇特,臉色泛青,嘴巴突起,像鳥喙一般,家中人都以為此子是個怪物,只有女修心中有數。她站起身來,抱著血氣盎然的孩子,對著黃連木上的玄鳥躬了三躬,玄鳥大叫了三聲,然后振翅而飛。
女修為孩子起名為繇(yáo),字庭堅。她精心地教養著繇,使他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善辨是非的人。
皋陶造獄
皋陶主張“罰弗其嗣,賞延于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罰疑唯輕,功疑唯重。”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犯了罪,不應該株連他的后嗣子孫;如果賞功,就應該世代不遺。對于過失犯罪的,即使嚴重一點也應該從寬處理;對于故意犯罪,他們也要從嚴追究;對于犯罪事實有不清楚的,處斷一定要從輕;對有功于國的人,雖事實有可疑處也應該從優賞賜。這段話真是精辟入里,這一閃耀著樸素的辯證法光輝的刑獄思想,對于今天的法律工作者來講,也是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的。
據說皋陶非常善理獄訟,當了士師后,遇上疑難的案子,就讓神獸獬豸(獨角獸)以角觸不直者,獨角獸頂了誰,誰就輸了,官司。在皋陶的輔佐下,大禹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出現了一個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因此禹決定把帝位傳給皋陶,不料皋陶由于操勞過度,不幸過早地死去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盛贊皋陶的功績:“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摯是伊尹,湯的賢相,咎繇即是皋陶。詩意是,成湯和夏禹都能和幫助自己治理天下的人相敬相合,伊尹和皋陶也能和他們的君主和衷共濟。《孟子·滕文公上》中,也記載著大文豪孟軻的熱情歌頌:“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已憂。”詩仙李白也賦詩謳歌:“何不令皋陶擁彗清八極,直上清天掃浮云。”希望皋陶復出,掃盡天下一切罪惡和不平。
由于皋陶治獄功績很大,影響深遠,自古以來的監獄,都把他奉為獄神,建廟造像,不論獄吏還是犯人,都要向他頂禮膜拜。《泊宅篇》中就記載著:“今州縣獄皆立皋陶廟,以時祀之,蓋自漢已然。”
獬豸決獄
傳說皋陶使用一種叫獬豸的獨角獸來決獄。這種獬豸有點像山羊,但它只有一只角。據說它有分辨曲直、確認罪犯的本領。皋陶判決有疑時,便將這種神異的動物放出來,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會頂觸,無罪則否。史書上說皋陶為大理,天下無虐刑、無冤獄。
這一傳說無法考證真假,但獬豸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征受到歷朝的推崇。史載春秋戰國時期,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也戴著這種帽子。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清朝時,監察御使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前后皆繡有獬豸圖樣的補服。所以一直以來,獨角獸都被當作歷代王朝刑法和監察機構的標識。
皋陶作刑
“皋陶作刑”就是指在虞舜時期,將黃帝以來(即父系社會建立以來)的原始刑法做了一次較為系統的修訂,并在原來“象刑”的基礎上,制訂了劓、n、痢Ⅶ簟⒋蟊俚燃鋼中譚#為以后的奴隸制五刑奠定了基礎。此外,還以流刑作為五刑的“宥刑”,鞭刑作為官刑,撲作為教刑,金作為贖刑。
人物評價
“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圣也。”(《論衡》)
皋陶是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之一,史學界公認的“司法鼻祖”。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皋陶思想是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其主體“法治”和“德治”與今天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著歷史淵源關系。
皋陶的主要功績: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雖然史學家評價皋陶時莫衷一是,但作為“中國法律鼻祖”的認識,卻是出奇的一致。
皋陶,與堯、舜、禹同為“上古四圣”,是舜帝執政時期的士師,相當于國家司法長官。皋陶又是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司法鼻祖”,他的“法治”、“德治”思想,與今天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著歷史淵源關系,皋陶文化中的司法活動與法律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律文化有著重要影響。皋陶還被后人神話為獄神,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并為融合夷夏和后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
相關爭議 身世
實際上, 大業 與皋陶 并 不是 同一 個人 :史書中僅僅是說“皋陶之子孫被封于英、六”,并未說其子為伯益;歷史上的益、伯益、伯夷也不是同一個人。
姓名
皋陶別名庭堅:
《左傳·文公·文公十八年》載:“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P病睢⒋罅佟唇怠⑼ゼ帷⒅偃蕁⑹宕錚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以至于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
《左傳·文公·文公五年》載:“冬,楚公子燮滅蓼,臧文仲聞六與蓼滅,曰:「皋陶庭堅不祀忽諸。德之不建,民之無援,哀哉!」”。
鄭玄注《論語》云:“皋陶為士師,號曰庭堅。”
杜預曰「蓼與六皆咎繇後」
此蓼國為皋陶后代之封國,已被考古所驗證。庭堅即皋陶之名,亦說明皋陶乃顓頊帝之后,非是伯益之父大業。
故鄉
傳說,皋陶出生于今天的山東省曲阜市。
家族關系 世系 ol class="\quot;custom_num" para-list="" list-paddingleft-1\"=""
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顓頊—大業—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己—大駱—秦非子(秦國首任國君)—秦侯—公伯—秦仲—秦莊公—……—秦始皇(嬴政)
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顓頊—大業—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蜚廉—季勝—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帶(趙國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趙成子(趙衰)、趙夙
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顓頊—大業—伯益—若木(伯益次子)—昌曾—昌祖—昌父—費昌(費國始祖)
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黃帝次子)—顓頊—皋陶(李唐皇帝的始祖,也是天下李氏家族的得姓始祖,其子孫被封于英、六,此后世系不明)
后代
實際上, 大業 與皋陶 并 不是 同一 個人 :史書中僅僅是說“皋陶之子孫被封于英、六”,并未說其子為伯益;歷史上的益、伯益、伯夷也不是同一個人。伯益應該是大業之子。
古籍記載皋陶生三子,長子伯益(伯翳)能馴鳥獸,事虞,食于嬴(山東省萊蕪市);次仲甄,事夏,封六(安徽省六安市);次封偃,(山東曲阜西)偃后俱食于楚。皋陶卒后其長子伯益封于少昊之墟,成為諸嬴之祖,后世威震四海的秦始皇嬴政乃皋陶長子伯益之后,皋陶長子伯益原是舜的畜馬官,因養馬有功被賜于“嬴”姓,周孝王時,伯益之后又營養牲口被封“秦邑”,號稱“秦嬴”。伯益后裔造父。周繆王時造文取驥之乘匹獻繆王,王使造父御,攻徐偃王,破之。仍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趙城(山西洪洞縣趙城鎮),古造父之邑,趙姓始祖。次子,事夏,后封于六安。而英、六等姓為皋陶少子后;嬴姓和舒、徐、阮、江、黃、李、梁、趙、蕭、費、莒等氏均為皋陶后裔。
后來禹又舉薦皋陶的長子伯益為繼承人。禹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舉薦其長子伯益為繼承人,也授政于伯益,又封伯益與帝舜之女所生的兒子玄仲領江地(意思是凡有江水流經的地域皆為玄仲封地),還把費、英、六、偃等一帶封給皋陶其他后裔;玄仲的江國和費、英、六、徐等方國形成龐大的嬴姓方國群,直到春秋時還大部分存在,后多為楚國所滅,秦楚因此成為世仇,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楚國成為被秦國攻略最多的國家。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后代分稱為皋陶氏、皋氏、陶氏、李氏、阮式等,皋陶是這些姓氏的得姓始祖。今六安城東有皋陶墓,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時的秦國、趙國、江國、黃國、徐國、費國、偃國、英國、六安國、蕭國、阮國、梁國、莒國等嬴姓諸侯國的貴族都是皋陶的后人。
人物陵墓
皋陶的墓冢遺存至今,在今安徽省六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皖西大道北側。
據《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載:“今六安城東有皋陶墓”。皋陶墓位于六安城東7.5公里、六安至合肥公路北側15米處,東北35米處為皋陶祠舊址。皋陶被孔子列為上古“四圣”之一,《史記·索隱》載:“六安國六安,咎后偃姓所封國”,故六安有皋城之稱。皋陶墓為圓形土冢,周長97米,高6.2米,墓頂平面直徑4米,上有黃連木一棵,形同華蓋,墓前有清同治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手書“古皋陶墓”碑刻一塊,碑高1.82米,寬0.92米。1981年公布為六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上海辭書出版社收入《中國名勝大辭典》。
姓氏皋怎么讀?
“皋”作為姓氏讀gāo。
皋陶是東夷族首領,偃姓。皋陶是軒轅黃帝與正妃螺祖的嫡系曾孫。與堯、舜、禹齊名,被孔子尊為“上古四圣”。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封皋陶為德明皇帝。他輔佐堯、舜、禹三代,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是先秦史中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
簡介
皋陶興“五教”、立“九德”,對聯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與融合,促進國家的產生,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是中國建立司法制度的第一人,被尊為中國司法鼻祖。據歷史考證,皋陶為諸多姓氏得姓始祖。皋李徐趙,伯益贏秦,江黃馬舒,裴甄谷利,費廉阮駱,英莒梁寥,二十四姓為其裔孫,皋陶成了二十四姓尋根問祖的先祖。
史書記載,皋陶是堯、舜、禹時期的獄官,執掌獄刑。禹繼位后按禪讓制舉薦皋陶為他的繼承人,“且授政”(即叫他處理政務),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繼位。后來禹又舉薦益為繼承人。
皋簡介_侯傳皋_陶皋的皋讀音
皋陶個人資料
中文名:皋陶
別名:?陶、皋繇、?繇、大業、嬴聵
性別:男
所處時代:中國遠古時代
民族:東夷族
出生地:山東曲阜
出生時間:大約公元前2280 逝世時間:大約公元前270年
職業:士、士師、大理官,九州牧
成就:堯、舜、禹時期之政多出其手;與堯、舜、禹同為“上古四圣”;司法鼻祖 圣臣 行五刑五教
代表作:劃地為牢、創刑、造獄、獬豸辯罪
皋陶圖片
皋陶簡介
皋陶(讀音:gāo yáo),東夷族首領,偃姓,虞夏時人,生于曲阜,又名咎陶、咎繇 皋簡介 ,亦作“?陶”、“皋繇”或“?繇”,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上古時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律家,與堯、舜、禹并列為上古四圣。舜時“作士理民”,制法作獄,被后世奉為司法鼻祖。皋陶是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賢臣,傳說中生于堯帝統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他還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上古中華第一任司法部長和首席大法官,后常為獄官或獄神的代稱。死后葬于今安徽六安。
據《路史》記載,大業娶黃帝父親所屬的少典氏族之女女華為妻,生子名叫繇,有些人認為繇就是皋陶。《帝王世紀》上說他生于曲阜少昊之墟(一傳生于山西洪洞縣皋陶村人)。曲阜,偃地,舜帝因而賜皋陶為偃姓。嬴姓,名聵(一說皋陶偃姓,清文字考據學者段玉裁謂偃乃嬴語之轉,也有可能是后人趨炎附會)逝世地為皋城(今安徽六安市)。
后世傳說皋陶字庭堅,并傳他是顓頊帝與鄒屠皇后的第七子《舊志》《左傳》,注:上古之人文字尚未固定統一,名尚且因不同地方口音不同致叫法也不同,取字是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出現的事,所以,史前上古人物的字大都是后世腐儒所加,不可信)后來,李唐皇朝也認皋陶為李姓始祖,唐玄宗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即“大唐德明皇帝”,簡稱“唐德明帝”生于山東曲阜,亡于皋城(今安徽六安市)。
他是舜、禹時期的士、士師、大理官,即司法長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法官。《春秋?元命里》載:“堯得皋陶,聘為大理,舜時為士師。”《虞書?尚書》載:“帝舜三年。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另據《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載:“皋陶傳說為虞舜時的司法官,今山東曲阜人,死于皋城(今安徽六安),是顓頊帝之后(約生于公元前2世紀) 皋簡介 ,因次子仲甄封六,而被尊為六安國始祖,另六安派說皋陶偃姓(偃是嬴音之轉)。今六安城東有皋陶墓,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時的秦國、趙國、江國、黃國、徐國、費國、偃國、英國、六安國、蕭國、阮國、梁國、莒國等嬴姓諸侯國的貴族都是皋陶的后人。
皋陶是中國神話中公正的法官。清臉鳥嘴,鐵面無私。生活在公元前(大約2280一270年)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當時在晉南一帶的堯、舜、禹等部落結成強大的聯盟,形成了華夏諸國的核心。
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皋陶卓有成效地輔佐的堯、舜、禹三代君主,成為我國先秦史中一位深遠影響的人物。其創刑、造獄,倡導明刑弼教以化萬民的思想為四千多年來我國各個時期制定、完善、充實各項法律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歷史上被人們喻為“圣臣”。
相傳皋陶有一只獬豸(獬豸又稱直辨獸。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能知道誰是有罪的人,皋陶審理案件,遇到疑難,就牽來獬豸,獬豸只觸有罪的人。
傳說舜時被任為掌管刑法的官。禹繼位后按禪讓制舉薦皋陶為他的繼承人,“且授政”(即叫他處理政務),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繼位。后來禹又舉薦益為繼承人。
皋陶,與堯、舜、禹同為“上古四圣”,是舜帝執政時期的士師,相當于國家司法長官。皋陶又是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司法鼻祖”,他的“法治”、“德治”思想,與今天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著歷史淵源關系,皋陶文化中的司法活動與法律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律文化有著重要影響。皋陶還被后人神話為獄神,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并為融合夷夏和后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禹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帶封給其后裔。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