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伯對桓公出自哪里 史伯對桓公問翻譯原文
很多朋友對于史伯對桓公出自哪里和史伯對桓公問翻譯原文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史伯對桓公問的藝術特點是什么
對比、譬喻、引用?!妒凡畬腹珕枴肥且黄盼摹N闹杏昧巳N藝術手法。
1、“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把“和”與“同”對立統一起來,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先秦哲學中一對重要的矛盾范疇。
2、多處運用了——譬喻,“聲——無聽,物——無文”等運用聯想力,找出與所要描寫的對象有類似特點的事物來比喻說明。
3、引用,史伯不僅引用《尚書·泰誓》“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古訓作為歷史依據,更以大千世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道理作為理論依據,來論斷專制統治的必然衰敗。
史伯對桓公問翻譯原文及賞析
《史伯對桓公問》的翻譯及賞析如下:
翻譯:
桓公說:“周朝將會衰敗嗎?”史伯回答說:“差不多一定要衰敗了?!渡袝ぬ┦摹飞险f:‘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必定會遵從。'
現在周幽王拋棄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歡挑撥是非、奸邪陰險的人,討厭賢明正直的人,親近愚頑鄙陋的人。排斥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正確主張,采納與自己相同的錯誤說法。
其實和諧才能生成萬物,同一就不能發展。把不同的東西加以協調平衡叫做和諧,所以能豐富發展而使萬物歸于統一;如果把相同的東西相加,用盡了之后就完了。
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萬物。因此調配五種滋味以適合人的口味,強健四肢來保衛身體,調和六種音律使它動聽悅耳,端正七竅來為心服務,協調身體的八個部分使人完整,設置九臟以樹立純正的德行,合成十種等級來訓導百官。
于是產生了千種品位,具備了上萬方法,計算成億的事物,經營萬億的財物,取得萬兆的收入,采取無數的行動。所以君王擁有九州遼闊的土地,取得收入來供養萬民,用忠信來教化和使用他們,使他們協和安樂如一家人。這樣的話,就是和諧的頂點了。
于是先王從異姓的家族中聘娶王后,向四方各地求取財貨,選擇敢于直諫的人來做官吏,處理眾多的事情,努力做到和諧而不是同一。只是一種聲音就構不成動聽的旋律,只是一種顏色就不會多姿多彩,只是一種味道就不成其為美味,只是一種事物就無法進行衡量比較。
周幽王卻要拋棄這種和諧的法則,而專門喜歡同一。上天奪取了他的聰明,要想不衰敗,可能嗎?”
賞析:
“和”與“同”是先秦哲學中一對重要的矛盾范疇。
從本文來看,早在西周末年,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能以“和面不同”的先進思想來認識自然世界和社會政治了。鄭桓公向史伯討教當時政局的趨向及遴禍之道,史伯依據周幽主實行專制統治的現實,料定其必有亡弊之禍,因而勸鄭桓公早做準備。
他不僅有《尚書·泰誓》“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古訓作為歷史依據,更以大千世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道理作為理論依據,來論斷專制統治的必然衰敗。顯示出見識的深刻和思想的通達。本文的旨意重在批判專制統治,史伯的勇氣和膽識令人感佩。
然而文章所包蘊的“和而不同”的思想認識,卻具有更為普遍而深遠的指導意義。本文列舉了周幽王實行專制統治的事實作論據,采用引用古訓、譬喻、對比、類比等多種論證方法相互結合,充分論證了專制統治的必然衰敗,顯示出識見的深刻和思想的通達。
以上內容參考:原創力文檔—《史伯對桓公問》注釋、分析
古人是怎樣論述和與同的
中國古代哲學的兩個范疇。 最早見于《國語·鄭語》史伯對鄭桓公的談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焙?,即“以他平他”指不同事物或不同因素的結合,是差異性的統一。同,即“以同裨同”,指完全等同的事物或等同因素的重合,是排斥差異性的直接同一。前者是樸素辯證法,后者屬于形而上學。史伯完整的說法是:“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边@里帶有明顯的樸素唯物主義因素。春秋末,晏嬰發展了這一思想,明確指出和與同的差異,并且以烹調和羹、對待不同意見和演奏音樂為例,說明和是“濟其不及,以泄其過”?!熬^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又說:“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保ā蹲髠鳌氛压辏┧J為矛盾的因素可以“相成相濟”。孔子也使用了“和”與“同”的概念,在《論語·子路》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與同概念的提出,表明春秋時期的哲學家們已經意識到和與同的原則區別。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