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夜杜甫用了哪些手法 閣夜杜甫寫了幾種悲慨
大家好,關于閣夜杜甫用了哪些手法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閣夜杜甫寫了幾種悲慨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閣夜中有何意象?表現怎么樣的意境?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表達了怎么樣的感情?
首句年底,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闡明夜長晝短,使人以為時間荏苒,歲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墮落天涯意。當此霜雪方歇的隆冬黑夜,雪光亮朗如晝,墨客對此悲涼寒愴的夜景,不由感喟萬千。
詩的頭聯吩咐時間,稍稍顯露出凄慘的心境。'年底',猶言'日月忽其不淹兮',轉眼一年將盡,偶然光易逝之感;又稱地址地夔州為'天涯',有自傷流浪之意。
該詩前六句句句有時空意象,如“歲暮”、“天涯”、“五更”、“三峽”、“千家”、“數處”等。其中“歲暮”、“五更”是時間意象,其他為空間意象。這些意象或實或虛,有的開闊了境界,有的深化了體驗,都深深打上了詩人情感的烙印。“歲暮”是個很具體的意象,意謂一年之將盡,然一個“暮”字,又不單純指時間而言,還含有一種凄涼的暮年心境。杜甫輾轉流離,如今流落到夔州,寓居江邊小閣,心境之凄涼可想而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正是當時處境的寫照。所以由“暮”可以想見其沉重。“歲暮”與“陰陽”(二者均為時間意象)相搭配,則“短景”給人的歲月倥傯之感又遞進了一層。冬季日短,陰陽迢遞,又何況當其暮年?正所謂“時序百年心”,不復有任何希望。表面上,這句詩是說歲暮的時候,陰陽催迫著短景,實際催迫的卻是詩人的年華,“短景”也是作者來日無多的代稱。“天涯霜雪霽寒宵”也是這樣。
閣夜和旅夜書懷在情景交融手法上的區別
一、意境之間的處理不同。
1、唐代杜甫的《閣夜》,意境之間是互為遞進的關系。
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傳達出來的是寒冷蕭瑟的氣氛,鼓角、星河傳達出的是征戰和動蕩的氣息。
2、唐代杜甫的《旅夜書懷》,意境之間是對比關系。
細草、微風、桅檣、獨夜舟描繪出風清氣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釋義:星星垂向廣袤空曠平野,明月照射著奔流的大江)”,描繪出疏朗高遠的廣闊空間,兩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闊壯觀的對比。
二、情緒處理不同。
1、唐代杜甫的《閣夜》,悲壯蕭瑟。
全詩景象宏闊壯觀,終究擺脫不了悲涼和蕭瑟。
2、唐代杜甫的《旅夜書懷》,高朗壯闊。
表現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間的渺小和無助,但其中的悲概之氣不如《閣夜》濃重。
三、章法不同
1、唐代杜甫的《閣夜》,前三聯寫景,尾聯抒情,即使在寫景中也寄寓了作者豐富的人生感慨。
2、唐代杜甫的《旅夜書懷》,前兩聯是旅夜所見,后兩聯抒懷,景和情互相照應,互相生發,非常和諧。
擴展資料:
1、《閣夜》唐代: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釋義:
歲末時節白天的時間就越來越短,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晝。破曉時軍營中鼓角聲更顯得悲壯凄涼,銀河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
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哭聲響徹四野;漁夫樵子不時在夜深傳來“夷歌”之聲。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最終也成了黃土中的枯骨;人事與音書,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2、《旅夜書懷》唐代: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釋義:
微風吹拂著江岸的細草,那立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著。星星垂在天邊,平野顯得寬闊;月光隨波涌動,大江滾滾東流。我難道是因為文章而著名嗎?年老病多也應該休官了。自己到處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間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旅夜書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閣夜
有誰知道杜甫的《閣夜》內容,感情,手法?
閣夜
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題解
這首七言律詩是杜甫于大歷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是詩人感時、傷亂、憶舊、思鄉心情的真實寫照。當時,蜀中發生了崔旰、郭英_、楊子琳等軍閥的連年混戰,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高適等人相繼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詩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對峽江壯麗的夜景,聽到悲壯的鼓角聲,感慨萬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國家的戰亂,由歷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圖在內心超越令人悲傷的現實。詩中雖有悲涼哀傷之情,卻也有壯情和超然之意。“閣夜”,即西閣之夜。
句解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時令到了寒冬,天就越來越短;我浪跡天涯,在這霜雪初散的寒宵。首聯用流水對起題,點明時間、環境。“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冬天日短夜長,所以說“短景”,而此處深意是說光陰苦短。“催”這一動詞,逼真地寫出衰年歲暮,久客不歸,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月相催。“天涯”,這里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之意。“霽”。霜雪停止、消散。“寒宵”寒冬之夜。當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淪落的詩人對此凄涼寒愴之景,不由感慨萬千。這一聯寫實景,而寓深情,為全詩奠定了一種沉痛的筆調。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五更時分傳來的鼓角聲,起伏悲壯;三峽倒映著銀河星辰,隨著江波動搖。頷聯上承“寒宵”,寫夜中所聞所見。“鼓角”,古代軍中用以報時和發號施令的鼓聲、號角。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數年,但各地時有戰事。古時將一夜分為五更,“五更”即接近天明了。此時,愁人不寐,那鼓角之聲更顯得悲壯感人。這從側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時局動蕩、戰爭頻仍的氣氛。天上星河雖然壯觀無比,但映照于峽江時,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現出破碎、搖曳不定的景象,這似乎與詩人風雨飄搖的人生、時局的紛亂有些相似。這兩句氣勢蒼涼,音調雄渾鏗鏘,辭采清麗壯闊,于《東坡志林》所言“偉麗”之外,還蘊含著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正如劉辰翁所云:“第三四句對看,自是無窮俯仰之悲”。
葉夢得《石林詩話》評價說:“七言難于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與‘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_’等句之后,常恨無復繼者。”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慟哭聲中,傳來戰爭的訊息;惟有數處漁人樵夫唱起的夷歌,還透著一點生命的聲息。頸聯寫拂曉前所聞,真實刻畫了夔州的偏遠凄涼的景象。“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憂國憂民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幾家”,一作“千家”。“戰伐”,指當時蜀中自永泰元年開始,崔旰、郭英_、楊子琳等軍閥割據混戰。“夷歌”,指蜀地少數民族的歌謠。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諸葛亮和公孫述,一樣最終歸于黃土;人事變遷,音書斷絕,使人感到寂寞無聊,但又算得了什么?“漫”,任隨。“臥龍”,指諸葛亮。“躍馬”,指公孫述。公孫述在西漢末曾乘亂據蜀,自稱白帝。這里用晉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之意,諸葛亮和公孫述都曾在夔州活動。尾聯看似自寬自慰,實則有著詩人深入的思考,正如盧世?所說:“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詩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寫他早已寫過多次的戰亂,而是將眼前的動蕩放到更深廣的歷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來,不論賢愚忠逆,最終都不免歸臥黃土;戰爭無論延續多久,終會結束;生命無論受到多少摧殘,總會延續。就像詩中所說,雖然有“野哭”,但也聞“夷歌”。
評解
此詩前四句寫閣夜景象,后四句寫閣夜情事。《批點唐詩正聲》分析說:“全首悲壯慷慨,無不適意。中二聯皆將明之景,首聯雄渾動蕩,卓冠千古。次聯哀樂皆眼前景,人亦難道。結以忠逆同歸自慰,然音節猶婉曲。”
全詩激越悲涼,氣象雄闊,詩人圍繞題目,從幾個重要側面抒寫夜宿西閣的所見所聞所感,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亂人事,從當前現實寫到千年往跡,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稱贊此詩“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并說它是“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七言律詩的“千秋鼻祖”。《杜詩解》稱贊此詩“筆勢又沉郁,又精悍,反復吟之,使人增長意氣百倍”。
閣夜運用的藝術手法
運用了借代的修辭。
具體解析:
“臥龍”采用借代的修辭,“躍馬”化用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的典故,說明沒有諸葛亮這樣的人物誰能收拾戰亂的殘局?公孫述是賢是愚作者不加評判,但可以肯定是由他們讓人聯想到戰亂的現實,表達作者對戰亂時局的憂慮又無奈的矛盾疼苦心情。
其他:
前四句都在寫閣夜看到的戰亂凄涼的景象,后四句表達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憂慮(或表達詩人傷時感世的情懷)。
①②句描寫時光短促,景象的凄涼,渲染悲涼的氣氛,烘托人生短促,一事無成的悲涼心情。采用正面烘托的表現手法,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①④句將戰亂頻繁與美麗的大好河山形成鮮明的對比,再現戰亂的悲慘景象,表達作者對時局的憂慮與欣賞美景的矛盾痛苦的心情。采用對比手法。
“五更鼓角聲悲壯”寫鼓角之聲從側面烘托夔州一帶的的不太平。采用側面描寫的表達方式,側面烘托的表現手法。
⑧句直抒傷時感事的無奈情懷,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拓展:
《閣夜》:
唐—杜甫
全詩:
歲暮陰陽催短景[yǐng] ,⑴
天涯霜雪霽寒宵。⑵
五更鼓角聲悲壯,⑶
三峽星河影動搖。⑷
野哭千家聞戰伐,⑸(亦有:野哭幾家聞戰伐)
夷歌數處起漁樵。⑹
臥龍躍馬終黃土,⑺
人事音書漫寂寥。⑻
翻譯:
冬天的的時光越來越短暫,夔州滿天的霜雪在寒冷的夜晚停歇。(感覺更加凄清)。
拂曉,美麗的星河里的星星的倒影,在美麗的三峽里漂搖不定。可是啊,天剛亮,軍營里就響起了悲壯的鼓角聲。
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的哭聲響徹四野。
好多地方的漁民、樵夫唱起了悲傷的民歌。可惜啊,象臥龍、躍馬那樣的人都死了。
戰亂中,人與人的交情、音信都突然間消失了,但我哪里來得及考慮啊?任它消失去吧。
杜甫的《閣夜》在藝術手法上有何特點
全詩寫冬夜景色,有傷亂思鄉之意。首聯點明冬夜寒愴;頷聯寫夜中所聞所見;頸聯寫拂曉所聞;末聯寫極目武侯、白帝兩廟而引出的感慨。 開首二句點明時間。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剛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晝,詩人對著凄涼寒愴的夜景,不由感慨萬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寫出了夜中所聞所見。上句鼓角,指古代軍中用以報時和發號施令的鼓聲、號角聲。晴朗的夜空,鼓角聲分外響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時候,詩人憂愁難眠,那聲音更顯得悲壯感人。這就從側面烘托出夔州一帶也不太平,黎明前軍隊已在加緊活動。詩人用“鼓角”二字點示,再和“五更”、“聲悲壯”等詞語結合,兵革未息、戰爭頻仍的氣氛就自然地傳達出來了。下句說雨后天空無塵,天上銀河顯得格外澄澈,群星參差,映照峽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景色是夠美的。前人贊揚此聯寫得“偉麗”。它的妙處在于:通過對句,詩人把他對時局的深切關懷和三峽夜深美景的欣賞,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詩句氣勢蒼涼恢廓,音調鏗鏘悅耳,辭采清麗奪目,“偉麗”中深蘊著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 “野哭”二句,寫拂曉前所聞。一聞戰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慟哭,哭聲傳徹四野,景象凄慘。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夔州是民族雜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漁夫樵子不時在深夜傳來“夷歌”之聲。“數處”指不只一處。這兩句把偏遠的夔州的典型環境刻畫得很真實:“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 “臥龍”二句,詩人極目遠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廟和東南的白帝廟,而引出無限感慨。臥龍,指諸葛亮。躍馬,化用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句,意指公孫述在西漢末乘亂據蜀稱帝。杜甫曾屢次詠到他:“公孫初據險,躍馬意何長?”(《白帝城》)“勇略今何在?當年亦壯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黃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說,人事與音書,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結尾二句,流露出詩人極為憂憤感傷的情緒。清代沈德潛說:“結言賢愚同盡,則目前人事,遠地音書,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詩別裁》)像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不論是賢是愚,都同歸于盡了。現實生活中,征戍、誅掠更造成廣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這點寂寥孤獨,根本算不了什么。這話看似自遣之詞,實際上卻充分反映出詩人感情上的矛盾與苦惱。“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業,衰邁久風塵。”(《上白帝城二首》)這些詩句正好傳達出詩中某些未盡之意。前人認為此詩“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是頗有見地的。 此詩向來被譽為杜甫律詩中的典范性作品。詩人圍繞題目,從幾個重要側面抒寫夜宿西閣的所見所聞所感,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亂人事,從當前現實寫到千年往跡。氣象雄闊,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應麟稱贊此詩:“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并說它是七言律詩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2]
閣夜杜甫首聯什么手法
答:寓情于景。
作者悲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悲嘆人間偉業的空無。“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霄。”是杜甫的名句。 陰陽交替,催逼著殘冬短促的白晝。霜雪初霽,寒夜籠罩著荒遠的天涯。
“歲暮”,交代時間轉眼一年將盡,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暫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稱所在地資州,有客居天涯自傷飄泊凄寒,“宵”,這里指黎明前, 暗示詩人徹夜未眠,可見憂心之重,為下文寫聽到當地駐軍的鼓角聲作鋪墊。
閣夜
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