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泊秦淮選自哪里 杜牧寫的泊秦淮的詩意
大家好,關于杜牧的泊秦淮選自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杜牧寫的泊秦淮的詩意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泊秦淮選自哪里作者是誰
《泊秦淮》選自( 《樊川文集)作者(杜牧 )字( 牧之)號( 杜紫微)又號( 杜樊川)
《泊秦淮》選自杜牧的哪個詩文集
《泊秦淮》選自杜牧的《樊川文集》。 《樊川文集》是杜牧的作品總集
泊秦淮選自哪里?
泊秦淮① 作者:杜牧(唐代詩人)
煙籠寒水月籠沙②,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③》。
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
【生平簡介】
杜牧(803~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出身高門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文宗大和時中進士后,曾為黃、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過司勛員外郎、中書圣人等官。
杜牧早年即以經邦濟世的才略自負。慷慨激昂,好談軍事。立朝剛直不阿,敢于論列大事,指陳時弊。政治上不失為有識見、有膽量的進步人士。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終未能施展抱負。
他的詩、賦和古文都極負盛名,而以詩的成就最高,后人稱為「小杜」,以別于杜甫。又和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在藝術上,杜牧自稱追求「高絕」,不學「奇麗」,不滿「習俗」,所謂「不今不古」,正是力圖在晚唐浮淺輕靡的詩風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風格不像李賀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隱比也能各樹一幟。著有《樊川文集》。
題材簡介
[編輯本段]
杜牧的詩作就其內容題材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關心世事,愛國憂民之作。如《郡齋獨酌》、《河蝗》、《早雁》、《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感懷詩》等。第二類,品評歷史,借古諷今之詩。如《過勤政樓》、《過華清宮三絕句》《赤壁》、《題烏江亭》、《題商山四皓廟》、《春申君》等。第三類,以女性為題材的詩。如《題桃花夫人廟》和《月》《金谷園》《宮人家》《杜秋娘詩》和《張好好詩》等。第四類,酬贈抒懷之作。如《寄揚州韓綽判官》等。 【主要作品】 遣懷 泊秦淮 秋夕 過華清宮 旅宿 山行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 赤壁 寄揚州韓綽判官 贈別兩首其一 贈別兩首其二 金谷園 清明 中秋
詩詞注釋
[編輯本段]
①.選自《樊川詩集注》。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蘇溧水縣東北,流經南京地區,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
②.籠:籠罩。這句運用的是“互文見義”的寫法:煙霧、月色籠罩著水和沙。
③.商女:一說商女即歌女,在酒樓或船舫中以賣唱為生的女子。清徐增《而庵說唐詩》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陳后主以此亡國,有恨于內哉?杜牧之隔江聽去,有無限興亡之感,故作是詩?,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云:"牧之此詩所謂隔江者,指金陵與揚州二地而言。此商女當即揚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陳之國都也。《玉樹后庭花》,陳后主亡國之音也。此來自江北揚州之歌女,不解陳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遺音。牧之聞其歌聲,因為詩以詠之耳。"今人鐘振振云:"商女當釋作商婦"(《中國古典詩詞的理解與誤解》,載《文學遺產》1998年第二期)。一說即商人婦,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婦。二說皆可通。《后庭花》:即樂曲《玉樹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詞者,今存數種,而以南朝陳后主陳叔寶所作最為有名。因陳后主是亡國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愛的《玉樹后庭花》曲、詞當作亡國之音的代名詞。如《舊唐書·音樂志》引杜淹對唐太宗語:"前代興亡,實由于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后庭花》;齊將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也。"許渾《金陵懷古》詩云:"《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
譯文
[編輯本段]
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
寧靜的夜里把船停在岸邊,靠在船家。
歌女不知道亡國的遺恨,在秦淮河對岸的酒店還唱著亡國的《玉樹后庭花》。
詩詞鑒賞
[編輯本段]
建康是六朝的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氣氛又是那么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現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么處理,就很象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后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里的邏輯關系是很強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后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象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絡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于此可見。
歷史背景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么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后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于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后庭花”是指陳后主曾做一首《玉樹后庭花》
南朝陳后主的貴妃張麗華本是歌妓出身,她發長七尺,光可鑒人,陳后主對她一見鐘情,據說朝堂之上,還常將其放在膝上共商國事。當時楊堅正積蓄兵力,有奪取天下之心,而陳后主并不在意,還整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陳后主在光照殿前,又建“臨春”、“結綺”、“望仙”三閣,自居臨春閣,張麗華住結綺閣,龔孔二貴妃同住望仙閣,整日只作飲酒賦詩之事。
杜牧古詩《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載于《全唐詩》卷五百二十三。這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杜牧古詩《泊秦淮》,一起來看看吧。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譯文
浩渺寒江之上彌漫著迷蒙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將小舟泊在秦淮河畔,臨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為亡國之恨黍離之悲,竟依然在對岸吟唱著淫 靡之曲《玉樹后庭花》。
英譯
Mist veils the cold stream, and moonlight the sand, as I moor in the shadow of a river-tavern,
Where girls, with no thought of a perished Kingdom, 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
注釋
①選自馮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發源于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lì)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④[后庭花]歌曲《玉樹后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后主)溺于聲色,作此曲與后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后世稱此曲為“亡國之音”。
賞析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于江蘇溧水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南京)入長江。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河一帶一直是權貴富豪游宴取樂之地。這首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于六代興亡之地的感嘆中,寓含憂念現世之情懷。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首句寫景,“煙”、“水”、“月”、“沙”由兩個“籠”字聯系起來,融合成一幅朦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氣氛,朦朧中透出憂涼。次句點題,并以“近酒家”的豐富內涵啟動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帶在六朝時是著名的游樂場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種歌舞游宴的無盡繁華實已包含在詩人此時的思緒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發無限感慨,“不知”抒發了詩人對“商女”的憤慨,也間接諷刺不以國事為重,紙醉金迷的達官貴人,即醉生夢死的統治者。“猶唱”二字將歷史、現實巧妙地聯為一體,傷時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評論家沈德潛推崇此詩為“絕唱”,一個“猶”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憂慮之情。管世銘甚至稱其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舊都金陵的歌舞繁華之地,詩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傳來商女《玉樹后庭花》的歌聲,聽著這亡國之音,不禁激起時代興衰之感,后兩句對只知征歌征舞、買笑逐歡,而不以歷景為鑒的統治者,給以深深的譴責。本詩情景交融,朦朧的景色與詩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諧統一。
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 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于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調,借陳后主之詩,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玉樹后庭花》據說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的樂曲,被后人稱為“亡國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依然沉湎在歌聲女色之中,終于被俘亡國。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于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系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這首詩寫詩人所見所聞所感,語言清新自然,構思精巧縝密。全詩景、事、情、意融于一爐,景為情設,情隨景至。借陳后主的荒亡國諷喻晚唐統治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感情深沉,意蘊深邃,被譽為唐人絕句中的精品。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晚唐統治者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這樣豐富的內涵、深刻的主題卻容納在短短的28個字之內,這其中的'每一個字都凝練至及。詩歌的語言要求精練,只有精練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見得精練。所以含蓄與精練互為表里,相得益彰。這首詩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現了晚唐的時代氣氛,使人從陳后主的荒淫亡國聯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運,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內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無窮,引人深思。
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過寫夜泊秦淮所見所聞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統治者沉溺聲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兩岸是六朝時的繁華之地,是權貴富豪、墨客騷人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的場所。詩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煙水中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不禁觸景生情,頓生家國亡思,將對歷史的詠嘆與對現實的思考緊密結合,從陳的荒淫之國聯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運。全詩寓情于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錘煉,沈德潛稱之為“絕唱”。
《泊秦淮》選自( )作者( )字( )號( )又號( )
《泊秦淮》選自( 《樊川文集)作者(杜牧 )字( 牧之)號( 杜紫微
)又號( 杜樊川)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