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薄情少年如飛絮出自哪里 薄情年少悔思量的意思

一廂情愿2023-03-24 12:00歷史96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薄情少年如飛絮出自哪里,以及薄情年少悔思量的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閩南歌 清風對面吹目前少年家阿娘門口坐等君恁一個歌名是什么

糾正一下,正確歌詞是“南風對面吹,薄情少年家,阿娘門口坐,放我君一個”,出自歌曲《行船歌》。

歌名:行船歌

所屬專輯:《病仔歌》

歌手: 童欣

歌詞:

南風對面吹

薄情少年家

阿娘門口坐

放我君一個

歡喜船入港

隔暝隨開帆

悲傷來相送

送君行船人

港邊哭三聲

君你愛起行

今日真歹命

情愿等待兄

火船哭三聲

實在無心情

有啼有哭聲

親像枉死城

船行哭哀哀

君去是應該

何時到所在

船到批著來

走到火船邊

君離開我去

放阮單身枝

害阮病相思

一位過一位

何時來做堆

目睭看港水

看君船離開

遠看看袂現

只看火船煙

今日乎君騙

那想那潦然

望月天蒼蒼

看海心茫茫

有冤無地講

君你薄情人

船到香港山

君你僥心肝

放阮在番邊

自你返唐山

行船真艱苦

受風甲受雨

吃糜配菜脯

嫁尪來受苦

船到七洲洋

看海想著娘

目屎流落去

流落大海

一去到汕頭

想著目屎流

穿了烏衫褲

去到吊橋頭

走到吊橋邊

恨娘單自己

看人成雙對

那想那吃虧

《張生》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張生是唐傳奇《鶯鶯傳》中的男主人公,無名,僅以姓傳。

元雜劇《西廂記》中的張君瑞即據《鶯鶯傳》中的張生衍變而成。但前者是正面人物,后者卻是反面人物,他們其實是并不相同的兩個人物。

宋代學者以為張生即是《鶯鶯傳》作者元稹的自寓,代代承襲,似成定論。這牽涉到人們如何正確評析張生其人。近年已有人對此提出質疑,指出自寓說是沒有根據的無稽之談。我們在這里也拋開自寓說的成見,將張生當作《鶯鶯傳》中的反面藝術形象來對待。

在傳文中,首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張生是守禮遵道的君子: “性溫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或朋從游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及亂。” “未嘗近女色”。但這只是張生給讀者留下的表面印象和騙人假象而已。緊接著,作者讓張生通過他自己的言行,逐步將其真面目和內心世界呈現在讀者面前。張生自稱: “余真好色者。”一個偶然的機會,張生救護了為亂兵所迫的崔氏全家。這使鶯母鄭氏感動不已,稱謝宴請,目以恩人。命子女出拜,告誡已成年的女兒不必“遠嫌”,還將鶯鶯的年歲連同生月一起告訴了張生。應該說,張生的救護得到了鶯鶯全家的承認與答謝,他本來應該是無所求了。但張生見到鶯鶯以后,驚其“顏色艷異,光輝照人”的容貌,主動向鶯鶯挑逗。在鶯鶯“不對”之后,他又再三再四地糾纏紅娘,以“枯魚”之類聳人聽聞的言辭,脅迫紅娘為自己提供情況,出謀獻策。張生這樣做,是出于對鶯鶯的真誠相愛,還是為自己“好色”所驅使的圖謀不規?作者雖然沒有馬上交代清楚,但后面所描述的“終棄”表明,張生所為,不是前者而是后者。傳文在這兒,已活畫出張生如同《詩經·氓》中的男主人公“抱布貿絲”般的狡詐之態。

為了達到自己“好色”之目的,張生不惜梯樹逾墻,求歡于鶯鶯。此舉誠如鶯鶯所言: “始以護人之亂為義,而終掠亂以求之。是以亂易亂,其去幾何?”鶯鶯雖然批評了張生“掠亂以求”的“非禮之動”,但最終仍向張生奉獻了自己的一切,且一發而不可奈何,一次又一次地滿足張生“好色”的愿望,但鶯鶯所企,為百年之好;而張生所求,僅僅只是一時之歡。

張生一時之歡的目的既達,隨之而來的即是企求擺脫。故崔張結合伊始,已是鶯鶯悲劇的開始。相會一月,張生已沒有當初那種“行忘止,食忘飽”的迷戀,也沒有“恐不能逾旦暮”的迫切。他常常向鶯鶯詢及鄭氏對他們暗中幽會、私下結合的態度,張生的用意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想借助鄭氏的干涉來達到自己既拋棄鶯鶯而又不承擔拋棄之惡名的目的。鄭氏為女兒的前程與幸福,并不想用封建禮教加以追究,干預,而是采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目的在于想成全這一對年輕人的好事。這實在大出張生的意料,他不得不自己出面,借口求取政治前途前往長安,以達到逐步拋棄鶯鶯的目的。但他又竭力要裝出迫不得已、無可奈何的樣子: “無何,張生將之長安,先以情諭之。”張生所諭之情,作者雖未作任何交待,但根據作者在傳文前半所述張生的“尤物”之論,后敘“忍情”之說,它們定然是一路貨色;不過在鶯鶯面前,肯定換上了娓娓動聽的言辭、海枯石爛般的誓言而已。

數月之后,張生再次來到蒲州,與鶯鶯相會。面對早已覺察自己欺詐真面目的鶯鶯,張生已無多少欺騙的伎倆可施: “當去之夕,不復自言其情,愁嘆于崔氏之側。”但張生所愁嘆的,絕不是為即將到來的分離,而只是在崔氏面前故作姿態而已。所以,當崔氏提出“君亂之,君終之”這一最起碼的要求時,張生竟無所動,決絕地棄鶯鶯而去。此時的張生,誠如宋代詞人秦觀所言,是“薄情少年如飛絮”。

半年之后,崔氏接到了張生為“廣其意”,亦即開導鶯鶯忘記過去而寄來的書信。鶯鶯為此寫了一封哀婉凄惻、情動陌人的長信。如果張生稍有一點天良的話,則應感崔氏之真情,愧自己始亂終棄之不該,誠懇地與崔氏重修舊好。而張生——這個應負全部責任的當事人,不僅不為所動,反而“發其書于所知”,妄圖求得時人對自己所作所為的支持與理解。時人的態度自然是各種各樣的,其中肯定也不乏“許張為善補過者”,但作者引用的楊巨源詩稱張生為“多春思”的“風流才子”;而作者元稹——也是張生的所知之一,與其交情特厚——“續”完了張生“未畢”的《會真詩》,續詩中既有作者對鶯鶯的同情與理解,也有對張生的批評與勸告。面對友人的批評,張生仍不為所動: “然而張志亦絕矣。”即不愿再與崔氏重續舊情,保持愛情關系。對此,作者又進一步探問張生之所以堅決拋棄鶯鶯的理由,張生即發表了眾所周知的“忍情”之說: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嬌寵,不為云為雨,則為蛟為螭,吾不知其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張生的本意在為自己辯解,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堂堂的“君子”,但在讀者的心目中,元稹筆下的張生,這時不僅“薄情”,而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無賴了。

對張生的“忍情”之說,作者用“于時坐者皆為深嘆”一句再次表明自己的態度。深嘆,不同于深贊,坐者所深嘆的,自然是楊巨源詩中所抨擊的張生“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般的薄情,是鶯鶯長信中所哀訴的“淚痕在竹”、 “愁緒縈絲”的不幸和元稹《會真詩三十韻》中所同情鶯鶯的“慢臉含愁態”、 “啼粉留宵鏡”的薄命。

傳文至此,張生的形象,既有虛假的表面言行,又有卑劣的內心表白;既有張生個人的表現,也有他人各不相同的態度。張生——這個中國愛情文學中的“氓”,已經在唐代社會的生活舞臺上“動”了起來,“活”了起來。至此,作者還嫌不夠,又讓張生作最后一次丑惡的表演:“后歲余,崔已委身于人,張亦有所娶。”這時張生經由鶯鶯的居地,是特地還是順路姑且勿論,如果張生涉世不深而臉皮又不太厚的話,是斷斷乎不會提出探望鶯鶯的要求的。但張生既無情無義地遺棄了鶯鶯,還要裝出一副關心鶯鶯命運的樣子: “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見。”而崔氏“終不為出”,對此,張生“怨念之誠,動于顏色”,妄圖把無情無義的帽子,反扣到鶯鶯的頭上,從中可以進一步看清張生的無賴相。

張生的形象,上祖《詩經》等文學作品對薄情郎的描寫手法,下啟中國愛情文學中一系列負心漢的形象塑造。它無論在唐代傳奇中,還是在中國小說史、戲劇史上,都應有其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地位。

帶有情字的詩句飛花令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____白居易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____王冕 《墨萱圖·其一》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____李清照 《憶秦娥·詠桐》

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____晏幾道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____韋莊 《金陵圖》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____魚玄機 《贈鄰女 / 寄李億員外》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____晏殊 《玉樓春·春恨》

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情三月雨。____晏殊 《玉樓春·春恨》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____梅堯臣 《魯山山行》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____李清照 《行香子·天與秋光》

相見爭如不見,多情何似無情。____司馬光 《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____辛棄疾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____白居易 《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____米芾 《水調歌頭·中秋》

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____晏殊 《清平樂·紅箋小字》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____納蘭性德 《山花子·風絮飄殘已化萍》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____李清照 《點絳唇·閨思》

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____秦觀 《滿庭芳·山抹微云》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云。____朱敦儒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夢》

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____李清照 《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____納蘭性德 《蝶戀花·出塞》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____辛棄疾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____葉紹翁 《夜書所見》

淺情終似,行云無定,猶到夢魂中。____晏幾道 《少年游·離多最是》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____歐陽修 《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____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

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____李清照 《多麗·詠白菊》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____元好問 《摸魚兒·雁丘詞 / 邁陂塘》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____蘇軾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____蔣捷 《虞美人·聽雨》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____李商隱 《錦瑟》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____杜甫 《哀江頭》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____杜甫 《端午日賜衣》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____沈佺期 《雜詩三首·其三》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____韋應物 《賦得暮雨送李胄 / 賦得暮》

但使情親千里近,須信。無情對面是山河。____辛棄疾 《定風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____李白 《金門答蘇秀才》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____劉長卿 《別嚴士元》

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____晏殊 《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

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____辛棄疾 《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

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____姜夔 《踏莎行·自沔東來》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____蘇軾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情似游絲,人如飛絮。淚珠閣定空相覷。____周紫芝 《踏莎行·情似游絲》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____張先 《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

綠鬢能供多少恨,未肯無情比斷弦。____晏幾道 《破陣子·柳下笙歌庭院》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____歐陽炯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____晏幾道 《長相思·長相思》

池上憑闌愁無侶。奈此個、單棲情緒。____柳永 《甘草子·秋暮》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賀鑄 《行路難·縛虎手》

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____朱淑真 《蝶戀花·送春》

輕寒細雨情何限。不道春難管。____秦觀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____李清照 《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

載酒買花年少事,渾不似,舊心情。____盧祖皋 《江城子·畫樓簾暮卷新晴》

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____吳文英 《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夜雨滴空階,孤館夢回,情緒蕭索。____柳永 《尾犯·夜雨滴空階》

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____趙佶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裁剪冰》

相思休問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無。____晁沖之 《臨江仙·憶昔西池池上飲》

孤芳一世,供斷有情愁,消瘦損,東陽也,試問花知否?____曹組 《驀山溪·梅》

盡教春思亂如云,莫管世情輕似絮。____晏幾道 《玉樓春·雕鞍好為鶯花住》

藍橋何處覓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____蘇軾 《南歌子·寓意》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____劉過 《柳梢青·送盧梅坡》

芳草平沙,斜陽遠樹,無情桃葉江頭渡。____張翥 《踏莎行·芳草平沙》

兒女此情同。往事朦朧。湘娥竹上淚痕濃。____辛棄疾 《浪淘沙·賦虞美人草》

聞說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____史達祖 《留春令·詠梅花》

頑老情懷,都無歡事,良宵愛幽獨。____吳文英 《一寸金·秋感》

還始覺、留情緣眼,寬帶因春。____吳文英 《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夜色銀河情一片。輕帳偷歡,銀燭羅屏怨。____吳文英 《鳳棲梧·甲辰七夕》

舊時燕子還飛否?今古不勝情。____歸莊 《錦堂春·半壁橫江矗起》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____李清照 《鷓鴣天·桂花》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____唐婉 《釵頭鳳·世情薄》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____白居易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____李白 《贈汪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____李白 《送友人》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____龔自珍 《己亥雜詩·其五》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____范仲淹 《蘇幕遮·懷舊》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____李清照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____范仲淹 《蘇幕遮·懷舊》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____李白 《三五七言 / 秋風詞》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____秦觀 《鵲橋仙·纖云弄巧》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____柳永 《雨霖鈴·寒蟬凄切》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____張九齡 《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傷情燕足留紅線,惱人鸞影閑團扇。____張可久 《塞鴻秋·春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____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____秦觀 《鵲橋仙·纖云弄巧》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____白居易 《長恨歌》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____杜甫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何處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總關情。____虞集 《院中獨坐》

話別情多聲欲戰,玉著痕留紅粉面。____顧敻 《玉樓春·拂水雙飛來去燕》

別離滋味濃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墻東柳。春色年年如舊。____張耒 《秋蕊香·簾幕疏疏風透》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____王勃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有悵寒潮,無情殘照,正是蕭蕭南浦。____柳如是 《金明池·詠寒柳》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____張維屏 《新雷》

未信此情難系絆,楊花猶有東風管。____蘇軾 《蝶戀花·蝶懶鶯慵春過半》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____宋之問 《渡漢江》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____于謙 《觀書》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____杜牧 《贈別》

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____蘇軾 《西江月·梅花》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____嚴蕊 《如夢令·道是梨花不是》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____溫庭筠 《更漏子·玉爐香》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____王安石 《江上》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____韋莊 《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沈醉》

縱被無情棄,不能羞。____韋莊 《思帝鄉·春日游》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____秦觀 《八六子·倚危亭》

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____張炎 《清平樂·候蛩凄斷》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____元稹 《遣悲懷三首·其二》

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____晏幾道 《清平樂·留人不住》

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____柳永 《晝夜樂·洞房記得初相遇》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____楊萬里 《閑居初夏午睡起》

往事思量一晌空,飛絮無情,依舊煙籠。____夏完淳 《一剪梅·詠柳》

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____納蘭性德 《南鄉子·為亡婦題照》

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____納蘭性德 《琵琶仙·中秋》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____張九齡 《西江夜行》

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____聶勝瓊 《鷓鴣天·別情》

想得此時情切,淚沾紅袖黦。____韋莊 《應天長·別來半歲音書絕》

無情燕子,怕春寒、輕失花期。____李邴 《漢宮春·梅》

小軒獨坐相思處,情緒好無聊。____石孝友 《眼兒媚·愁云淡淡雨瀟瀟》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____韋莊 《臺城》

落日無情最有情,遍催萬樹暮蟬鳴。____楊萬里 《初秋行圃》

新寒中酒敲窗雨,殘香細裊秋情緒。____納蘭性德 《菩薩蠻·新寒中酒敲窗雨》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____李商隱 《暮秋獨游曲江》

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____陸龜蒙 《白蓮》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____辛棄疾 《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____杜甫 《羌村三首·其三》

空勞纖手,解佩贈情人。____牛希濟 《臨江仙·柳帶搖風漢水濱》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____張泌 《寄人》

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____王冕 《墨萱圖·其一》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____杜牧 《金谷園》

獨睡起來情悄悄,寄愁何處好。____納蘭性德 《謁金門·風絲裊》

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____馮延巳 《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李賀 《金銅仙人辭漢歌》

料有牽情處,忍思量、耳邊曾道。____時彥 《青門飲·寄寵人》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____陶淵明 《詠荊軻》

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____朱慶馀 《宮詞 / 宮中詞》

旋開旋落旋成空,白發多情人更惜。____司空圖 《酒泉子·買得杏花》

悲懷感物來,泣涕應情隕。____潘安 《悼亡詩三首》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____李白 《沙丘城下寄杜甫》

總是向人深處,當時枉道無情。____陸游 《朝中措·代譚德稱作》

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____于謙 《立春日感懷》

一寸柔腸情幾許?薄衾孤枕,夢回人靜,徹曉瀟瀟雨。____惠洪 《青玉案·絲槐煙柳長亭路》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____謝朓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舉目山河異,偏傷周顗情。____李白 《金陵新亭》

擬把傷離情緒,待曉寒重說。____納蘭性德 《好事近·簾外五更風》

想得玉人情,也合思量我。____孫光憲 《生查子·窗雨阻佳期》

恨入空帷鸞影獨,淚凝雙臉渚蓮光,薄情年少悔思量。____顧敻 《浣溪沙·荷芰風輕簾幕香》

黃花本是無情物,也共先生晚節香。____于謙 《過菊江亭》

枕前何事最傷情?梧桐葉上,點點露珠零。____尹鶚 《臨江仙·深秋寒夜銀河靜》

終古閑情歸落照,一春幽夢逐游絲。____納蘭性德 《浣溪沙·楊柳千條送馬蹄》

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____蘇曼殊 《本事詩十首·選二》

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____崔涂 《春夕》

晴煙漠漠柳毿毿,不那離情酒半酣。____韋莊 《古離別》

多情卻被無情惱,今夜還如昨夜長。____元好問 《鷓鴣天·候館燈昏雨送涼》

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____柳宗元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京國多年情盡改,忽聽春雨憶江南。____虞集 《聽雨》

玉樓深鎖薄情種。清夜悠悠誰共。____秦觀 《桃源憶故人·玉樓深鎖薄情》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____韋應物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 淮上》

故人相望若為情。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燈。____陳克 《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悵恨不逢如意酒。尋思難值有情人。____晏幾道 《浣溪沙·閑弄箏弦懶系裙》

無計奈情何,且醉金杯酒。____晏幾道 《生查子·輕勻兩臉花》

有情不管別離久。情在相逢終有。____晏幾道 《秋蕊香·池苑清陰欲就》

嘆息聊自思,此生豈我情。____王績 《石竹詠》

無情明月,有情歸夢,同到幽閨。____劉基 《眼兒媚·秋思》

一晌凝情無語,手捻梅花何處。____王之道 《如夢令·一晌凝情無語》

無情明月,有情歸夢,同到幽閨。____劉基 《眼兒媚·秋思》

一晌凝情無語,手捻梅花何處。____王之道 《如夢令·一晌凝情無語》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的《西廂記》

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

第三本 張君瑞害相思雜劇

第四本 草橋店夢鶯鶯雜劇

第五本 張君瑞慶團圓雜劇 沁園景區的東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煙粉作坊,前邊有一片班竹林,當地人叫做竹馬林。據說唐朝晚期,大詩人元稹,出生在河內縣清化鎮的趙后村,趙后村的鄰村是崔莊村,崔莊里有一女崔小迎,兩人從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元稹八歲時父親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當親人看待。小迎十歲那年,父親去煙粉作坊做工,舉家搬遷。于是便跟隨小迎的父親一起前往。兩人經常在斑竹林里逗耍,過家家,拜天地,稱公道婆,并在沁園內結識了很多文人過客,如著名的文學家令狐楚,韓愈,白居易,李絳等。受其熏陶,學習詩文,15歲就以明兩經擢第。小迎也長得如出水芙蓉,美麗超群,兩人私定終生。

元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從政,后深受當時太子少保韋夏卿賞識,權勢之下與韋夏卿之女韋叢婚配。從此一生再也未見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尋找,卻杳無音訊。小迎的聰慧美麗,清純質樸的音容笑貌,纏繞了他一生的夢魂,于是寫《會真記》以表衷情,文中將自己化做張生,把小迎化為鶯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是元稹把對小迎的感情升華到了最高點。

《會真記》傳到了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將故事改編成劇本《西廂記》,張生與鶯鶯的愛情一直傳唱至今,為了紀念元稹與小迎的愛情故事,當地人以青梅竹馬之意,將這片斑竹林叫做竹馬林,同時也給“西廂記”保留了一塊故事的原形地。注:⑴ 沁園:東漢漢明帝劉莊為其五女劉致建造的園林,現在河南省博愛縣太行博竹苑內。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方十九歲,針織女紅,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恒。

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于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里的小二哥說,這里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這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贊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后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后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恒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并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鬟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后,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后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墻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墻而入,鶯鶯見他翻墻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誓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于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并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長亭送別后,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恒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恒,并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恒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唐代以后,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令許多人感到遺憾和不滿,斥責張生為“薄情年少如飛絮”。逐漸在民間流傳并將結局改變,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入侵和漢族同化,封建禮法觀念在普通人民中間逐漸淡化,金代出現了董良(一說為董瑯)所寫的諸宮詞《西廂記》,諸宮詞是當時的一種說唱藝術,類似現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為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后結局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雙雙出走投奔白馬將軍,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這部劇本作者說法不一,有人說是關漢卿所作,也有人說是關作王續,或王作關續,但認為是王實甫所作的說法比較公認。

清朝金圣嘆將王實甫的《西廂記》評為第六才子書, 中國燈謎常將王西廂里的句子作為底來猜射,謎目就叫六才。

中山大學教授王季思對《西廂記》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西廂記》的曲詞華艷優美,富于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贊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杰作,對后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鐘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于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后,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并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并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于寫景,也善于寫情,并善于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于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并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癡情與風度,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占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于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后,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并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后弦的《西廂》歌詞

詞、曲、編曲:后弦

(Rap: 從西廂過,我十八多,舞文弄墨———)

走過西廂撲鼻一陣香

隔壁小姐還在花中央

鞋子忘了原來的方向

停在十八九歲情惆悵

敢問一句盆中花怎賞

要拿姑娘與它比模樣

甘做花泥一片靠花旁

不是三月也能醉人腸

夏至的前一天

秀才西廂走一遍

邂逅小姐正在窗臺賞花等著雨天

名詩讀了幾多遍,名畫臨摹了幾多卷

懵懂書生的夢存在西廂正時少年

我又從西廂過

十二年前的白日夢

寫下當年的你的我

水調歌頭詞一首

我再從西廂過,

十二年后的才高八斗

百花還在人去已樓空

那花兒,常開人難留

誰家種的桃花開了,

花下誰在哼著《離騷》

趕考書生還要趁早

要把功名報

走過西廂撲鼻一陣香

隔壁小姐還在花中央

鞋子忘了原來的方向

停在十八九歲情惆悵

敢問一句盆中花怎賞

要拿姑娘與它比模樣

甘做花泥一片靠花旁

不是三月也能醉人腸

夏至的前一天

秀才西廂走一遍

邂逅小姐正在窗臺賞花等著雨天

名詩讀了幾多遍,名畫臨摹了幾多卷

懵懂書生的夢存在西廂正時少年

我又從西廂過

十二年前的白日夢

寫下當年的你的我 愛情沉香屑:《西廂記》

唐貞元年間,前朝崔相國病逝,夫人鄭氏帶女兒鶯鶯、侍女紅娘等,護相國靈柩回河北博陵(今河北安平縣)安葬,中途道路遇阻,暫住于河中(今永濟)普救寺。一天,準備赴長安趕考的河南洛陽書生張珙(字君瑞),因雨滯留在河中。在游普救寺中與鶯鶯相遇。為了追求鶯鶯,張生借宿于普救寺。一天晚上,張生見鶯鶯正在園中燒香禱告,隔墻的他便趁機高聲吟詩一首。鶯鶯知道吟詩者是張生,便回詩一首。一去一來,以詩為媒,彼此感情徒增。

守橋叛將孫飛虎因貪戀鶯鶯的美貌,帶兵圍住寺院,要搶鶯鶯為妻。崔夫人四處求救無援,便許諾:“誰有退兵計策,就把鶯鶯嫁給誰。”。張生挺身而出,寫信給好友白馬將軍杜確。杜確救兵趕到,孫飛虎兵敗被擒。事畢,崔夫人言而無信,不肯把鶯鶯嫁給張生,只許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因此致病。紅娘為張生出謀,讓他月下彈琴,鶯鶯聽后十分感動,深夜來到了張生書齋,與張生私訂終身。此事被崔夫人覺察,她怒氣沖天,拷問紅娘,紅娘拒理相爭,最后巧妙地說服了崔夫人。崔夫人雖答應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又逼迫張生立即上京考試,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兒嫁給他。

張生與鶯鶯惜別,上京應試,中了頭名狀元。然而崔夫人侄兒鄭恒卻造謠謊說,張生已做了衛尚書的乘龍快婿,逼崔夫人把鶯鶯嫁給他。就在這時,張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馬將軍的幫助下,揭穿了鄭恒的陰謀,與鶯鶯喜結連理。

愛之風景之一:《西廂記》之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永濟市西北12公里處的西廂村,始建于隋朝初年,是元代雜劇《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寺址高聳,“紅墻匝繞,古塔高聳,綠樹叢中,殿宇隱現”,西臨黃河灣,水勢洶涌澎湃;東近中條山,猶如屏障峙立,視線廣闊。

一座普救古寺,一段屬于《西廂記》的記憶與往事,一份情也悠悠愛也悠悠之千古愛情傳說。讀《西廂記》,游普救寺,聽一回大鐘樓的鐘聲,走一段塔院回廊,《西廂記》中老夫人和鶯鶯所居之處便已在了眼前。一座西廂書齋,一段“待月西廂下,迎風塵戶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記憶;一個鶯鶯塔,一份“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的寂寞;一座梨花深院,一幕驚艷、借廂、鬧齋、請寓、賴婚、聽琴、逾垣、拷紅的戲劇場面。一處被張生跳過墻的地方,一棵被張生踩踏過的杏樹,對映著的是前世情緣中的一份無奈。

夕陽西下,后花園竹影迷離。沒有崔鶯鶯與張生幽會的花前月下,依然有情人不愿離去,依然有依依不舍的情話愛意在纏綿……

愛之風景之二:蛙鳴傳情之鶯鶯塔

鶯鶯塔,原名舍利塔,雄峙于普救寺西側,塔高50米,共13層,古樸端莊,獨立了擎天,因傳說鶯鶯曾在此等盼張生而得名。

鶯鶯塔構造奇特,塔內各層之間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上至九層。但六、七層不能直接相通,必須從六層下到五層后才能上得去。

一座磚砌的古塔,一座國內罕見回音建筑,一份世界六大奇塔的稱謂,一個愛也切切情也切切的千古情緣之地。一個擊蛙臺,擊響的是一份蟲啾蛙鳴的季節之韻;一座蛙鳴亭,共鳴起的是一個心心相印、情愛相連愛情故事。

過小橋、走竹林,走不過的是鶯鶯亭前的那份纏綿,忘不了的是拜月臺前的那輪新月以及沐浴在月色中的那個背影。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9176.html

分享給朋友:

“薄情少年如飛絮出自哪里 薄情年少悔思量的意思” 的相關文章

歷代描寫欒城的詩詞有哪些 有關欒的詞語

歷代描寫欒城的詩詞有哪些 有關欒的詞語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歷代描寫欒城的詩詞有哪些,以及有關欒的詞語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唐宋八大家經典詩詞歌賦,例舉多于8則,余在此有禮了。 韓愈——尊儒反佛為題材的代表作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嘲諷社會現狀為題材的雜文有《雜說》《獲麟解》以及著名的《祭...

縱是無情也動人哪首詩,縱使無情亦動人

縱是無情也動人哪首詩,縱使無情亦動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縱是無情也動人哪首詩,以及縱使無情亦動人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紅樓夢里關于金的詩句 1. 有關黃金的詩句 瀟湘江頭三月春,柳條弄日搖黃金。—— 唐 黃文 《湘江》 黃金絲掛粉墻頭,...

木蘭花晏幾道,木蘭花晏幾道東風又作無情計拼音

木蘭花晏幾道,木蘭花晏幾道東風又作無情計拼音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木蘭花晏幾道,以及木蘭花晏幾道東風又作無情計拼音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木蘭花詩句的全文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

婉約的唐詩有哪些 婉約的唐詩有哪些名字

婉約的唐詩有哪些 婉約的唐詩有哪些名字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婉約的唐詩有哪些,以及婉約的唐詩有哪些名字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表達委婉含蓄的詩句 ;?????1.委婉含蓄的詩句??????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范仲淹??????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

枝上柳綿吹又少出自哪里 枝上柳綿吹又少這首詩是誰寫的全詩出來

枝上柳綿吹又少出自哪里 枝上柳綿吹又少這首詩是誰寫的全詩出來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枝上柳綿吹又少出自哪里,以及枝上柳綿吹又少這首詩是誰寫的全詩出來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是什么詩 出自蘇東坡的《蝶戀花》,原文是: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

相見不如不見出自哪里 相見不如不見古詩

相見不如不見出自哪里 相見不如不見古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相見不如不見出自哪里,以及相見不如不見古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相見不如不見,有情不如無情”出自哪首詩? 1,正確的應該是: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2,出處:北宋司馬光的《西江月》3,全詩:寶髻...

無情最是臺城柳是哪里 無情最是臺城柳的下

無情最是臺城柳是哪里 無情最是臺城柳的下

很多朋友對于無情最是臺城柳是哪里和無情最是臺城柳的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在哪里 臺城韋莊(唐)江雨霏霏江草褲亮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胡瞎寬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神祥十里堤 無情最是臺城柳全詩 無情最是臺城柳全詩如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