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有哪些詩 史記有哪些故事?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史記有哪些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史記有哪些故事?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描寫史記的詩句
《奉和御制讀史記詩》
年代: 宋 作者: 夏竦
陶唐明歷象,茂氣與天通。
舉正分星度,歸馀定歲功。
孟陬名不殄,南正道彌隆。
自此垂三代,循環(huán)協大中。
《沁園春·讀史記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程珌
試課陽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塢晝濃,云溪風軟,從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見垣一壁,比過秦關遽失瞳?江神吏,靈能脫罟,不發(fā)衛(wèi)平蒙?
休言唐舉無功,更休笑丘軻自阣窮。算汨羅醒處,元來醉里;真敖假孟,畢竟誰封?太史亡言,床頭釀熟,人在晴嵐煙靄中。新堤路,喜樛枝鱗角,夭矯蒼龍。
《夢書十字史記冊上太史公此書真是筆斡造化夢》
年代: 宋 作者: 方岳
禹穴探幽眇,神功接混沌。
絕麟才此筆,春夢試平章。
《讀史記列傳》
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西山薇蕨蜀山銅,可見夷齊與鄧通。
佞幸圣賢俱餓死,若無史筆等頭空。
中有名的詩句有哪些?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史記·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 列傳)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記》)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
描寫“史記”的詩句有哪些?
沁園春·讀史記有感
宋代:程必
試課陽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塢晝濃,云溪風軟,從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見垣一壁,比過秦關遽失瞳?江神吏,靈能脫罟,不發(fā)衛(wèi)平蒙?
休言唐舉無功,更休笑丘軻自阣窮。算汨羅醒處,元來醉里;真敖假孟,畢竟誰封?太史亡言,床頭釀熟,人在晴嵐煙靄中。新堤路,喜樛枝鱗角,夭矯蒼龍。
史記引語
先秦:佚名
狡兔死。
良狗烹。
高鳥盡。
良弓藏。
敵國破。
謀臣亡。
史記引諺
先秦:佚名
死者復生。
生者不愧。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白沙在泥。
與之皆黑。
力則任鄙。
智則樗里。
史記引逸詩
先秦:佚名
得人者興。
失人者崩。
和李德裕游漢州房公湖二首
唐代:鄭澣
太尉留琴地,時移重可尋。徽弦一掩抑,風月助登臨。?
榮駐青油騎,高張白雪音。祗言酬唱美,良史記王箴。?
靜對煙波夕,猶思棟宇清。臥龍空有處,馴鳥獨忘情。?
顧步襟期遠,參差物象橫。自宜雕樂石,爽氣際青城。
目前只有這些和史記有關的詩,其余的都是古籍。
關于史記的詩歌
1、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2、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史記·鄭世家》
3、禍不妄至,福不徒來。——《史記·龜策列傳》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5、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史記·貨殖列傳》
6、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史記·商君列傳》
7、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記·趙世家》
8、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史記·貨殖列傳》
9、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10、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史記·蘇秦列傳》
11、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12、得不為喜,去不為恨。——《史記·日者列傳》
13、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14、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史記·滑稽列傳》
15、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史記·貨殖列傳》
16、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史記·李將軍列傳》
18、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史記·太史公自序》
19、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史記·佞幸列傳》
20、故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史記·七十列傳·李斯列傳》
21、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史記·七十列傳·太史公自序》
22、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史記·楚元王世家》
23、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彊。——《史記·商君列傳》
24、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史記·外戚世家》
25、前慮不定,后有大患。——《史記·蘇秦列傳》
26、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史記·趙世家》
27、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28、以三寸之舌,彊於百萬之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29、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史記·魯周公世家》
30、伏尸百萬,流血漂鹵。——《史記·秦始皇本紀》
31、法之不行,自于貴戚。——《史記·秦本紀》
32、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史記·貨殖列傳》
33、鑒於水者見面之容,鑒於人者知吉與兇——《史記·七十列傳·范睢蔡澤列傳》
34、規(guī)小節(jié)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史記·七十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
35、見人不正,雖貴不敬也;見人有污,雖尊不下也。——《史記·日者列傳》
36、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37、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史記·五帝本紀》
38、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史記·趙世家》
39、酒極則亂,樂極則悲。——《史記·滑稽列傳》
40、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41、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史記·五帝本紀》
42、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史記·淮陰侯列傳》
43、聰以知遠,明以察微。——《史記·五帝本紀》
4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史記·陳涉世家》
45、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關于《史記》的詩句和評語
1.描寫史記的詩句
《奉和御制讀史記詩》
年代: 宋 作者: 夏竦
陶唐明歷象,茂氣與天通。
舉正分星度,歸馀定歲功。
孟陬名不殄,南正道彌隆。
自此垂三代,循環(huán)協大中。
《沁園春·讀史記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程珌
試課陽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塢晝濃,云溪風軟,從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見垣一壁,比過秦關遽失瞳?江神吏,靈能脫罟,不發(fā)衛(wèi)平蒙?
休言唐舉無功,更休笑丘軻自阣窮。算汨羅醒處,元來醉里;真敖假孟,畢竟誰封?太史亡言,床頭釀熟,人在晴嵐煙靄中。新堤路,喜樛枝鱗角,夭矯蒼龍。
《夢書十字史記冊上太史公此書真是筆斡造化夢》
年代: 宋 作者: 方岳
禹穴探幽眇,神功接混沌。
絕麟才此筆,春夢試平章。
《讀史記列傳》
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西山薇蕨蜀山銅,可見夷齊與鄧通。
佞幸圣賢俱餓死,若無史筆等頭空。
2.有關史記和司馬遷的詩,文,聯,評價
魯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 西漢劉向、揚雄:“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西晉華嶠也說:“遷文直而事核。”
張輔說:“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 南朝劉勰說“陳壽三志,文質辨恰。”
《三國志》作者陳壽,“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一、漢代 漢代是《史記》的傳播時期。
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將《史記》向社會一公布,立即引起巨大反響,研究者蜂起。漢代研究《史記》的名家當推楊雄和班固,他們都肯定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
楊雄(前58-公元18),西漢文學家、哲學家。他在《法言》一書中寫道:“太史遷,曰實錄”。
“子長多愛,愛奇也。”楊雄是贊揚司馬遷實錄精神的第一人。
他提出的實錄與愛奇,為歷人者所贊同,直到現在。 班固(32-92),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漢書》的作者。
班固是漢代系統(tǒng)評論司馬遷的第一人。《漢書》中有《司馬遷傳》。
班固在贊語中說:“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說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可謂一語中的,世稱其當,后人皆服。
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已成為中國史學的傳良傳統(tǒng)。 二、唐代 唐代《史記》研究的重要貢獻在注釋。
最主要的著作是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加上南朝劉宋年間裴的《史記集解》,被后人稱為“史記三家注”,成為史記注釋的經典之作。 唐代研究《史記》成就最大者當推散文大家韓愈、柳宗元。
韓、柳肯定了《史記》一書的文學價值,奠定了司馬遷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韓愈(768-824),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
他認為司馬遷作品的風格是“雄深雅健”。《史記》成為韓愈作文的樣本。
柳宗元(773-819),散文學家。柳宗元認為《史記》文章寫得樸素凝煉、二次利落,無枝蔓之疾;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詞造句,煞苦心,減一字不能。
三、宋、元 宋代是《史記》大量刊刻印行,廣為流傳的時期,官私刻本達數十種之多。現存《史記》最早最好的刻本為南宋黃狀況夫刻本。
元代最重要的貢獻是將《史記》中的大量故事改編為戲民劇,其劇目之多,劇作者之眾,令人嘆為觀止。如:鄭廷玉的《楚昭王》,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李壽卿的《伍員吹簫》,尚仲賢的《氣英布》,狄君厚的《晉文公火燒介子推》,金仁杰的《蕭何月夜追韓信》,高文秀的《澠池會》等名劇一直傳播至今,計達180多種。
《史記》故事改編為戲劇大大促進了《史記》在民間的傳播。 宋人贊司馬遷,其著名者為馬存贊司馬遷的壯游和鄭樵贊司馬遷的五體結構。
馬存認為司馬遷平生喜游,足跡不肯一日休。司馬遷壯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盡天下大觀以助吾氣,然后吐而為書。
所以他的文章或為狂瀾驚濤,奔放浩蕩;或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妝如濃,靡蔓綽約;或龍騰虎躍,千軍萬馬。司馬遷世家龍門,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劍閣之鳥道;彷徨齊魯,睹天子之遺風。
所以,天地之間,萬物之變,可驚可愕,可以娛心,使人憂,使人悲者,子長盡取為文章,因而子長的文章變化無窮。 鄭樵(1103—1162),福建人,南宋史學家。
鄭樵認為:諸子百家,空言著書,歷代實跡,無所紀系。而司馬遷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黃帝,下迄秦漢,勒成一書,分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蓍人。
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易其書。六經之后,惟有此書。
可見鄭椎對《史記》評價之高。 四、明、清 時代對《史記》的研究開始興盛,清代已趨繁榮。
明、清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學者,對司馬遷的人格和《史記》成就作出了尺世駭俗的贊嘆。 金圣嘆(1608—1661),明末清初杰出的點評家,一個思想敏銳而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
他把《史記》作為“六才子書”之一,評論《史記》序贊90多篇。他在評《水滸傳》、《西廂記》中多次贊揚司馬遷,發(fā)表了不少真知灼見。
他說:“隱忍以就功名,為史公一生之心。”在評《屈原賈出列傳》中說司馬遷“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淚。”
金圣嘆可謂司馬遷的知音。他對《史記》與小說關系的探討獨樹一幟。
“《水滸傳》方法即從《史記》出來”,“《水滸傳》一個人出來,分明是一篇列傳。”清人張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記》。
可見《史記》對后世小說寫作技巧的廣泛影響。” 錢謙益(1582—1664),明末清初江蘇常熟人。
曾任禮部尚書,詩文甚負盛名。他在《物齋有學集》中說:“司馬氏以命世之才、曠代之識、高視千載,創(chuàng)立《史記》。”
他認為司馬遷創(chuàng)立的五體結構,成為歷代史學家編史的樣本,發(fā)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學誠(1738—1801),清代史學家、思想家。是繼唐代劉知幾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史學評論家。
他在史學理。
3.評論《史記》中的名言
《報任安書》雖是給朋友的復信,但直接回答朋友來信內容的語句并不見多。
通篇是在抒憤懣、鳴冤屈、辯事理、表心志,是一篇泣淚含血、深沉激憤的明志之作。在這篇文章里,司馬遷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的著名人生格言。
他認為:志士仁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既可以慷慨赴死,也可以忍辱求生,死要死得有意義,活要活得有價值。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去死,那就重于泰山;放棄追求浪擲生命,那就輕于鴻毛。
對“生”或“死”的抉擇,應該以實現生命價值為終極目標。這種觀點,充分顯示了他對生命權利的尊重,體現了他對實現生命價值的不懈追求。
而他本人也正是實踐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在面臨生死抉擇的關頭,他毅然忍辱求生,“就極刑(腐刑)而無慍色”,為了繼承父親未竟的事業(yè),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頑強地活了下來,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著,為后人留下了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彪炳千秋的文學歷史巨著。
4.評論《史記》中的名言
《報任安書》雖是給朋友的復信,但直接回答朋友來信內容的語句并不見多。
通篇是在抒憤懣、鳴冤屈、辯事理、表心志,是一篇泣淚含血、深沉激憤的明志之作。在這篇文章里,司馬遷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的著名人生格言。
他認為:志士仁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既可以慷慨赴死,也可以忍辱求生,死要死得有意義,活要活得有價值。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去死,那就重于泰山;放棄追求浪擲生命,那就輕于鴻毛。
對“生”或“死”的抉擇,應該以實現生命價值為終極目標。這種觀點,充分顯示了他對生命權利的尊重,體現了他對實現生命價值的不懈追求。
而他本人也正是實踐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在面臨生死抉擇的關頭,他毅然忍辱求生,“就極刑(腐刑)而無慍色”,為了繼承父親未竟的事業(yè),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頑強地活了下來,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著,為后人留下了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彪炳千秋的文學歷史巨著。
5.《史記》中的人物評論
對《史記》中屈原的評價
從屈原在當時社會中的身份來說,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詩人”;
但以他的巨大的創(chuàng)作成就來說,他又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詩經》中也
有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眾性集體性的創(chuàng)作,個性的表現甚少。而屈原
的創(chuàng)作,卻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熱情打上了鮮明的個性烙印。
這標志了中國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新時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詩人。他關心國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為堅定的愛國
者受到高度評價。雖然他的愛國和忠君聯系在一起,在這一點上,他并不能背離所處時
代和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但同時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較為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并不
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從而也是國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對自己的政治理想
與人生理想有堅定的信念,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與自身所屬社會集團的大多數人對抗,
寧死不渝。這就在忠君愛國的公認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獨立思考、忠于自身認識的權利。
作為理想的殉難者,后人曾從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處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
的文人引為仿效的榜樣。
屈原的作品,以縱恣的文筆,表達了強烈而激蕩的情感。漢儒曾說,《離騷》與
《詩經》中《小雅》同為“忽而不傷”之作,明代詩人袁宏道于《敘小修詩》中駁斥道:
《離騷》“忿懟之極”,對“黨人”和楚王都“明示唾罵”,“安在所謂怨而不傷者
乎?”并指出:“勁質而多懟,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風”的特點。他的意見顯然是
正確的。不僅如此,屈原贊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實袒露;詠唱神靈的戀愛,
是熱情洋溢、淋漓盡致;頌揚烈士的犧牲,是激昂慷慨、悲涼豪壯……。總之,較之
《詩經》總體上比較克制、顯得溫和蘊藉的情感表達,屈原的創(chuàng)作在相當程度上顯示了
情感的解放,從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氣和強大感染力的詩歌風格。由于這種情感表
達的需要,屈原不能滿足于平實的寫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話材料,用奇麗的幻
想,使詩歌的境界大為擴展,顯示恢宏瑰麗的特征。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開辟出
一條新的道路。后代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fā)。
屈原是一位愛美的詩人。他對各種藝術的美,都不以狹隘的功利觀加以否定。《九
歌》、《招魂》中,處處渲染音樂歌舞的熱烈場面和引發(fā)的感動。“羌聲色之娛人,觀
者憺兮忘歸”,在屈原筆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樣,他的詩篇,也喜歡大量鋪陳華美的、
色澤艷麗的辭藻。他還發(fā)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賦予草木、魚蟲、鳥獸、云霓等種
種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詩歌的美質。大
體上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中講究文采,注意華美的流派,最終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詩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詩經》那種以整齊的四言句為主、簡短樸素的體制,
創(chuàng)造出句式可長可短、篇幅宏大、內涵豐富復雜的“騷體詩”,這也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總之,由屈原開創(chuàng)的楚辭,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的兩大
源頭,對后世文學形成無窮的影響。而由于時代的發(fā)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區(qū)別,楚辭較
之《詩經》,已有顯著的進步。因之,它對后來文學的影響,更在《詩經》之上。
附:《史記》中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
《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6.《史記》中的好段好句
太史公自序 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是故《禮》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
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高祖本紀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將軍列傳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盧綸《塞下曲》) 猿臂將軍去似飛,彎弓百步虜無遺。
漢文自與封侯得,何必傷嗟不遇時。 《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項羽本紀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烏江亭》)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題烏江項王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絕句》) 《刺客列傳》 騏驥盛壯之時,一日而弛千里。至其衰老,駑馬先之。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天雨粟,馬生角。 《屈原列傳》 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 荀子 《勸學》)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李白《江上吟》) 舉世混(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滑稽列傳》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管仲列傳》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孔子世家》 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史記·秦始皇本紀》 竹帛煙銷帝業(yè)虛, 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焚書坑 唐。
章碣) 諸儒坑盡一身余, 始覺秦家網目疏。 枉把六經灰火底, 橋邊猶有未燒書。
(經下邳 明? 袁宏道) 含羞忍恥丈夫事,一朝之憤非良圖 。(元 胡天游 )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屈原列傳》舉世混(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荀子 《勸學》)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李白《江上吟》) 《廉頗藺相如列傳》 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國家的危急放在前面,然后才是個人恩怨 《管仲列傳》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秦始皇本紀》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竹帛煙銷帝業(yè)虛, 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焚書坑 唐章碣) 諸儒坑盡一身余, 始覺秦家網目疏。
枉把六經灰火底, 橋邊猶有未燒書。(經下邳 明袁宏道) 含羞忍恥丈夫事,一朝之憤非良圖 。
(元 胡天游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
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有關史記的詩詞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史記·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 列傳)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記》)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
關于史記有哪些詩和史記有哪些故事?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