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魏了翁哪里人 魏翁博客

少年別多情2023-03-31 05:00故事88

大家好,關于魏了翁哪里人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魏翁博客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魏的名人都有哪些? 魏 顆:春秋時代晉國魏叩畝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戰,威震當時的名將杜回,帶兵攻伐晉國,大軍在晉國輔氏(今陜西省輔邑縣)的地鄲扎營,準備會戰,晉國面臨重大威脅,就派魏顆將軍出師對抗,兩軍大戰之下,結果出乎意料,魏顆在輔氏地方打敗了秦師,虜獲了秦國猛將杜回,為晉國立了戰功。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功勞,晉景公把令狐之地賞給他做了封邑。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封邑為姓,稱令狐氏。

魏 絳:即魏莊子,魏咧子,春秋時晉國卿。其先祖為庶人,與周同姓,因伐紂有功被周武王封于畢,于是以畢為姓。到畢萬時,事晉獻公,伐霍、耿,魏等國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為姓。晉文公時,魏氏列為大夫,徒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動主要在晉悼公時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晉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絳為司馬,執掌軍法。

魏 斯:戰國初魏國的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間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日益強大,并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魏 冉:戰國時期楚國人,曾在秦任將軍,后被拜相,封于穰(今河南省鄧縣),號穰侯。

魏 相:濟陽定陶(今山東省定陶東北)人,西漢丞相,宣帝時被封為高平侯,歷任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其主張整頓吏治,考核實效。

魏 延:義陽(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曾隨劉備于蜀,以勇猛聞名,累遷為征西大將軍,后被封為南鄭侯。

魏 舒:西晉任城樊(今山東省濟寧)人,晉武帝時為司徒,其人能斷大事,為時人所推崇。

魏 收:下曲陽(今河北省晉州西)人,北齊史學家。北魏時曾任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以才學聞名于世。曾編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

魏 徵:館陶(今屬河北?。┤?,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諫議大夫,敢于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钡戎问烂?,曾諫二百余事,為太宗所器重,其博學多才,文采飛揚,著有《群書治要》等書。

魏 勝:字彥威(1120-1164),淮陽軍宿遷(今屬江蘇省)人,南宋抗金名將。出身于農家,早年曾為弓箭手。膽略過人,驍勇善戰。

魏 源:原名遠達(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人。道光進士,官內閣中書,晚年任高郵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他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倡導變革。魏源不以詩名,但他的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鴉片戰爭時期的許多名篇,感情熾烈,洋溢著濃郁的愛國主義 *** 。他還有許多山水詩寫得氣象雄偉,瑰麗悅目,有的還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詩風格遒勁,激越奔放,但律詩用典較多,顯得費解,韻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詩集》和《清夜齋詩稿》。

魏 叔:山東壽光籍。清朝乾隆時期官至引龍侯。后代現居壽光侯鎮黃橋。有一支在東北吉林扶余五家站鎮,黑龍江省雞西市。

魏無忌:魏國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當時魏家的杰出子弟。他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稱“四公子”。

魏武子:又名魏擼魏姓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春秋時晉國大夫,其二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伯陽:東漢時會稽上虞(今屬浙江?。┤耍瑹挼ばg家,著有《參同契》三卷,把“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法參照會同契合為一,為我國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鶴山全集》強調“正心、養心”,推崇朱熹學說。

魏忠賢:明代河間肅寧(今屬河北?。┤耍贌o賴,自宮......

歷史上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你好

歷史名人

魏征

魏 徵:唐代名臣,太宗時,任諫議大夫,敢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諫二百余事。

魏 源:清末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與龔自珍同為今文經學派,主張抵御外來侵略。曾編撰《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導改革變法。他是中國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

魏無忌:魏國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當時魏家的杰出子弟。他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稱四公子。

魏武子:魏姓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春秋時晉國大夫,其二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 延:三國時蜀漢名將,曾隨劉備于蜀,以勇猛聞名,累遷為征西大將軍,為南鄭候。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人也。自序:漢初魏無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彥。彥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操,博洽經史,位終本郡太守。

子悅,字處德,性沉厚,有度量,宣城公趙國李孝伯見而重之,以女妻焉。位濟陰太守,以善政稱。

不知道魏忠賢算不算???汗

魏禧

清朝文學家,著有《魏叔子文集》。其中《大鐵錘傳》被選入高中課本。

魏姓古代有哪些名人 魏延 三國的名將

中國古代名人姓魏的有幾個 戰國四君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唐朝著名大臣魏征,清朝末年睜眼看世界的魏源。

姓魏的明星 魏晨、魏斌、魏楓(網絡歌手)、魏佳慶、魏佳藝、 魏如萱 、魏雪漫 、魏如昀 、魏瑛俠

姓魏的男歌手有哪些人 魏晨

魏楓

魏三

魏宗武

魏金棟

魏一寧

魏楚沅

魏曉

魏松

魏欒

魏星

魏然

魏積安

魏文亮

魏小麒

從古至今,魏姓的名人有哪些 魏畢萬,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以趙夙為御,畢萬為右,攻滅霍、耿、魏三小國,以魏(今山西芮城)封畢萬,為大夫。遂以國名為姓氏,此為魏氏發祥之始。

魏武子,又名魏擼魏姓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春秋時晉國大夫,其二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名人。

魏文侯(前472年D前396年),東周戰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

魏武侯(?―前370年)漢族,姬姓,魏氏,名擊。東周戰國初期魏國國君與中原霸主。

魏惠王,漢族,姬姓,名。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確記載的第一個在開封定都的國君,對開封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歷史貢獻。

魏昭王(?─前277年),漢族,姬姓,魏氏,名o。魏襄王之子。東周魏國第5代國君。

魏延(公元169年-公元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鉅鹿(今河北省邢臺市巨鹿縣,又說晉州市或館陶縣),后移居內黃(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侍中(宰相),封鄭國公。

魏源,原名魏遠達(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人。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

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鄭州人,當代詩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說家。

魏氏的起源,姓魏的有哪些有名的歷史人物。我懸賞50分。 魏姓源有四種: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裔孫畢萬之后,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史記?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關資料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于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攻滅后,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后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后,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2、出自羋姓,為顓頊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據《史記》等有關資料所載,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后改姓魏。

3、出自外姓改姓魏:

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后改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進士,后改姓魏。

4、出自少數民族改漢姓或為少數民族固有之姓:

① 滿族倭徹赫氏、佤族斯內氏、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改漢姓為魏。

② 土家、蒙古、彝、回、朝鮮等族均有魏姓者。

魏姓遷徙分布:

魏姓最早發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時期,魏姓就已經出現了以“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當時盛極一時,家族地位十分顯赫,勢力也十分龐大。

秦漢時期,魏姓子孫繼承先人遺風,歷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續發展,并在秦時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是故魏姓也有部分遷至今陜西省境內。魏無忌的六世孫因在西漢時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賞,并使其家族成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發展成為魏姓歷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與此同時,魏姓也有進入江蘇、浙江、甘肅、寧夏者。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軍閥割據,相互攻伐,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加上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多受沖擊,因此魏姓大舉南遷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當地安居繁衍,發展壯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國時期蜀之名將魏延便以勇猛善戰、功遷征西大將軍而聞名。

盛唐時,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士族壯大,魏姓繁盛,人丁興旺,郡望與名人顯宦大量出現,并且有部分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廣東等地,使家族播遷更加廣泛,唐末,戰亂烽煙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遷,廣泛進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廣大地區,繁衍于全國各地,從而使魏姓成為我國一大姓氏。

元明清時期,魏姓族人已遠播于海外,成為我國諸多家族中一個比較大的著名宗族。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三

名人有:魏武子 魏顆 魏絳 魏 斯 魏相 魏 冉 魏延 魏征 太多了

姓魏的有多少人?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陜西、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無忌之孫魏無知的5世孫魏歆定居于巨鹿(今屬河北)。魏無知有兩個玄孫,一個叫魏諶,定居清河;一個叫魏漢,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魏氏有部分人遷至今陜西省境內。東漢時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將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后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徙居江西南昌,歷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寧化石壁村,又歷11世,有魏才祿,生4子:長子魏元,移居廣東長樂;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孫邦政又移居廣東龍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墳;四子魏貞,有一子移居廣東揭陽,還有一子居海豐。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歷史上有姓魏的才子嗎? 魏無忌:魏國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當時魏家的杰出子弟。他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稱四公子。

應提刑愁之懋之是什么意思?

【原文】: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

魏了翁 〔宋代〕

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

【譯文】:

處處都是春色,人們還要到南山去尋覓。村村簫鼓聲起,家家笛聲吹奏,人們在正月初七這天祈禱麥子和春蠶的豐收。

祖孫三代互相扶掖而行,商人忙著生意,農人在忙著耕織,這些活動從古到今都是這樣。如能領會做人的真理,天天都是“人日”。

【注釋】:

醉落魄:即“一斛珠”,詞牌名,正體雙調五十七字,仄韻。人日:指農歷的正月初七。

苦:形容執著地追求。

簫、鼓、笛:樂器名,此用以形容節日歌舞之盛。

祈麥祈蠶:祈求農事豐收,麥、蠶代指諸多農事。

元正七:即農歷的正月初七。

翁:父親。

扶掖:指用手攙扶別人的胳膊,此指孫子攙扶祖父。

商行賈坐:商賈均指生意人,在古代的分界是行賣叫商,坐賣叫賈。

會得:懂得、領會到。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作者正月初七日約友人應懋之同往南山探春,此詞即作者為記述他們途中所見所聞而作。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途中所見所聞,起寫春色無邊,點明時令,次寫人們以極大的熱情擁向南山覓春;下片緊承上片,繼寫沿途所見,并在結尾表達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揭出作意。此詞情由景出,論隨情至,寫得自然、得體。

正月的時候正值孟春,初陽發動,故詞以“無邊春色”起頭。但是,就人之常情來說,盡管到處是春色,還是要去尋春、覓春的。次句的“苦”字表達出了人們這種尋覓春色的執著。詞中的“南山”,大約指的是春光優美之處,也是作者邀請提刑官應懋之游春的目的地。“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兩句,寫的是農村“人日”這一天的熱鬧景象,是作者“覓”春所見,這也正是此詞寫作的一個重點。作者先大筆揮灑,用“簫鼓”、“笛”寫節日歌舞之盛,用“村村”、“家家”極寫范圍包容之大,僅此一句,就將農村“人日”的風俗景象以及人們的歡樂情緒形象地渲染出來?!捌睇溒硇Q”,點出“村村簫鼓家家笛”這項活動的目的。祈求農事豐收,這里雖舉“麥”、“蠶”為諸多農事的代表,但在“人日”來說,農民馬上可以接觸到的一般來說,也就是麥與蠶了。這時,麥田泛出青綠之色,蠶在春天的氣息里孵化,富于生機。對豐收的盼望與擔憂,都同時在農民心頭慢慢升起,他們要用這盡情的簫鼓和笛聲表達他們心中的祈求?!皝沓迷摺?,這句是上片的結語,明確指出了特定時期季節性的內涵。

下片“翁前”兩句,轉入具體的描繪?!拔糖白雍髮O扶掖”,這正是“來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孫孫。魏了翁是南宋著名理學家,他對長幼之序極為重視,這從“翁”、“子”、“孫”的排列順序中可以看出來?!吧绦匈Z坐農耕織”,這一組活動,由商、賈、農三種行當的人物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織”三個詞,點明了三種行當人物的特征,語言簡練。在古代,商人們分為行商和坐商兩種?!案棥眲t為“農”的本業。當然,這里不一定實寫“人日”所見,而是作者由人們的祈求而聯想到的各種自食其力的人所從事的爭取豐收、幸福的實踐活動。但這三個動詞,卻描繪出了一片繁忙景象。從“簫鼓”至“耕織”,這五句從不同的角度描繪出了農村的歡樂景象,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作者將種種苦悶、煩憂,都排斥在畫面之外了。這里簡直是一片桃源樂土。在偏安的半壁河山之中畢竟還有這樣一片樂土!但其中也不排斥寓含著作者的理想,這正是他所苦苦尋覓的“春色”,上片次句用“苦”與“覓”兩個字,用意就在于此。詞的末三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發的感想,是此詞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绊氈笔歉嬲]語,作者要告訴人們:“人日”中的“人”的種種活動與期望,古往今來,概莫能外,“人”是向上的,都在追求著幸福與美好;但是,人們如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都象在“人日”里所意識到“人”的作用與追求,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也就不會只有在“人日”這一天才去追求祈禱了。顯然,作者是在勉勵人們追求不息生生不止。這也正是作者思想核心之一。他處理政務主張“內修”、“立本”、“厚倫”,正人心,化風俗;他所留駐的州縣,皆“以化善俗為治”;使“上下同心一德,而后平居有所補益,緩急有所倚仗”(均見《宋史》本傳),這就是他在此詞中發揮議論的思想基礎。

從全詞看,此詞沒有浮躁怪誕之氣,寫得古樸自然,平易真切,與農村風物極相貼合。

【作者簡介】: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贈太師、秦國公,謚文靖。魏了翁反對佛、老“無欲”之說,認為圣賢只言“寡欲”不言“無欲”,指出“虛無,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學,但也懷疑朱注各經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極,而人心已又為天地之太極”,強調“心”的作用,又和陸九淵接近。能詩詞,善屬文,其詞語意高曠,風格或清麗,或悲壯。著有《鶴山全集》、《九經要義》、《古今考》、《經史雜鈔》、《師友雅言》等,詞有《鶴山長短句》。

愛好歷史的朋友們,求助大家幫我詳解!?。?!

趙昀(1205—1264),原名貴誠。太祖十世孫,榮王希瓐子。初嗣沂王。嘉定十七年(1224年)寧宗疾篤,史彌遠稱詔立為皇子,授武泰軍節度使,封成國公。寧宗卒,即皇帝位,是為理宗。初欲振作,奈何權臣史彌遠當政,只能做傀儡,史彌遠死,其親政后,銳意已失,昏庸,不辨忠奸,迷信理學,將希望寄托在虛無飄渺的唯心之上。

史彌遠:(1164—1233),字同叔,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舉進士。與楊后勾結,拉攏參知政事錢象祖、李壁、殿帥夏震等誅殺韓侂胄奪權,矯詔立理宗,官右丞相,獨攬朝政,積極奉行降金乞和政策。嘉定元年(1208)簽訂宋金和議,史稱“嘉定和議”,由金宋叔侄之國改為伯侄之國,歲幣由20萬增為30萬;另加“犒軍銀”300萬兩。與秦檜齊名。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后改希元,號西山,世稱西山先生,著名理學家。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慶元五年進士,開禧元年又中博學宏詞科,為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撫使蕭逵的幕僚,次年入朝任太學正,嘉定元年升太學博士。真德秀對奸臣史彌遠的降金政策十分不滿,理宗元年辭去直學士院而只任禮部侍郎,為史彌遠所不容,后請辭置閑。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慶元五年中進士第三名,嘉泰二年召為國子監的國子正,次年改任國子監武學博士,是很有成就的理學家,與真德秀齊名。寶慶元年(1225)為權工部侍郎。史彌遠認為魏了翁始終不為己所用,于同年十一月以“欺世盜名,朋邪謗國”而處以降三官,靖州(今屬湖南)居住,魏了翁遂于貶所靖州建鶴山書院,湖湘、江浙學子不遠千里前來求學。史彌遠死后,與真德秀重出。

劉克莊:(1187—1269),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居士。興化軍莆田人。嘉定二年(1209)以郊祀恩奏補將仕郎入仕,任靖安縣(今屬江西)主簿。曾應江淮制置使李玨召入幕。寶慶元年(1225)十一月,真德秀罷官回家鄉浦城閑居。浦城為建陽鄰縣,劉克莊投入真德秀門下大力宣揚理學。劉克莊是南宋陸游、辛棄疾之后最著名的愛國詩人,也是當時江湖詩派中最著名的豪放派詞人。劉克莊敢于拋棄理學偏見,忠直愛國,曾任兵部侍郎兼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權工部尚書等。

鄭清之:(1176—1251),字德源、文叔,號晚安,鄞縣人。南宋嘉泰二年入太學,嘉定十年進士,調峽州(今湖北宜昌)教授,升為國子監學錄,參與丞相史彌遠廢太子竑,擁立理宗。后授王宮教授,遷宗學博士、宗正寺丞兼權工部郎、簽事樞密院事。紹定三年(1230)授參政政事。后升右丞相兼樞密使,疏請召還直臣真德秀等人,為帝采納。端平二年(1235)任左丞相,后歷封申國公、衛國公、越國公,卒謚忠定,贈尚書令,追封魏郡王。

喬行簡:(1156-1241),字壽朋。鳳山喬宅人,后居城內喬宅園。學于呂祖謙。宋紹熙四年進士。歷任通州知州,嘉興知府,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兼侍講,工部侍郎。理宗即位,行簡應詔上疏‘求賢、求言‘,‘賢路當廣,言路當開‘。行簡力主抗金,收復中原。端平元年(1234)兼知樞密院事。朝議收復三京,行簡上疏提出必先治內而后治外、欲用其民者必先得其心、必須選將練兵豐財足食的主張。次年拜右丞相,三年十一月進左丞相兼樞密使。嘉熙三年(1239)拜平章軍國重事,封肅國公。四年九月加少師、保寧軍節度使,封魯國公。行簡歷練老成,學識深厚,為人寬宏,好直言,善薦才。

陳貴誼:(公元1183--1234年),字正甫,場前人。宋寧宗慶元五年登進士,授瑞州觀察推官。寧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遷江南東路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太學博士。其以國家興亡為已任,屢屢上書批評弊政,提出當時存在“人才幸進,言路不開,賭賂公開,軍法廢弛,陣亡將士不得撫恤,臨陣逃脫反受重用。”等現象,屢受史黨彈劾。但卻深得理宗器重,從寶慶元年起,7年間5次升遷,直至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權同三公。

杜范:(1181—1245),字成之、儀夫,黃巖縣江北杜家村人。嘉定元年進士。先后任金壇縣尉、婺州司法參軍、大理寺司直、戶部架閣文字、軍器監丞等職。端平二年(1235),官監察御史,次年任太常少卿。后任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僉書樞密院事。辦事正直無私,受右丞相史嵩之排擠。

洪咨夔:(1176—1236),字舜俞,號平齋,宋於潛(今屬臨安)人。嘉泰二年進士。授如皋縣主簿,饒州教授,后為成都路通判。知龍州(今屬陜西)時,請制置、漕運司免民戍邊及運糧苦役。入朝后,歷秘書郎、金部員外郎、考功員外郎。觸犯權臣史彌遠,被劾落職,居家7年,潛心讀書。理宗親政后復職,拜監察御使,上書理宗,請權歸人主,政出中書。端平時進殿中侍御史,遷吏部侍郎兼給事中,歷刑部尚書、翰林學士、知制誥。洪咨夔素以才藝自負,為官耿直,屢次上書直陳弊政。

趙善湘(1170—1242),字清臣,鄞(今浙江寧波)人,太宗七世孫。寧宗慶元二年進士,調金壇縣丞。開禧元年,添差通判婺州。嘉定元年,判無為軍兼淮南轉運判官、淮西提點刑獄。歷知常州、湖州、和州、廬州、鎮江府。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為沿海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紹定元年兼江東轉運副使。嘉熙二年,授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改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

趙汝適:(1170—1231年),字伯可。宋太宗八世孫,浙江臺州臨海人。慶元二年進士,歷任湘潭縣丞、紹興府觀察判官、武義知縣、臨安府通判、南劍州知州、福建路市舶提舉、饒州知州等職。嘉定十七年(1224年)又兼泉州知州和南外宗正事之時,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以寬民力而助國用,并多方查閱域外圖籍,咨詢來泉蕃商編著《諸蕃志》二卷,上卷志國,下卷志物。是一部記述宋代對外貿易的專著,對南宋泉州海外貿易做出了卓越貢獻。

薛極:(1163—1234),字會之,武進(今江蘇常州)人。以蔭調上元主簿。中詞科,通判溫州,知廣德軍。寧宗嘉定元年召為大理正,累遷吏部尚書。十五年,賜同進士出身,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理宗紹定元年(一二二八),拜參知政事,除樞密使。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為史彌遠死黨之一。

李知孝:字孝章,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光孫。寧宗嘉定四年進士。累官監察御史。理宗紹定五年(一二三二),遷兵部尚書,六年,出知寧國。后鐫秩徙瑞州。茍於仕進,排斥諸賢殆盡,世指其與梁成大、莫澤為三兇,卒以貶死。

胡榘:字仲方,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入為樞密院編修官,兼檢詳諸房文字。寧宗開禧間知萍鄉縣。嘉定六年(一二一三),為樞密副都承旨。八年,權工部尚書。十二年,出知福州。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拜兵部尚書。紹定二年(一二二九)致仕,為人巧言諂媚,排沮正論,為史彌遠死黨之一。

聶子述:字善之,號定齋,南城(令屬江西)人。光宗紹熙八年進士。寧宗開禧中知瑞金縣。累官吏部侍郎。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出為四川制置使,后任工部侍郎。為史彌遠死黨之一。

趙汝述:宋太宗八世孫。曾祖趙士說與宋徽宗、宋欽宗一同北遷于五國城。汝述于淳熙十一年(公元1188年)進士及第,調任南劍州順昌府尉(今安徽阜陽),后為平江府知府,卒于任所。為史彌遠死黨之一

馮榯:殿前司副都指揮使、都指揮使,掌握京畿禁軍。為史彌遠爪牙,為惡不少。

王虎:主管侍衛步軍司,統領京城步兵。

楊谷、楊石:楊氏太后之侄,后黨耳目。

史嵩之:(?—1256),字子由,鄞縣人。史彌遠侄。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歷任襄陽戶曹,京西、湖北路制置司,主管機宜文字,襄陽府通判,京湖制置使等職,授刑部尚書。嘉熙元年進華文閣學士,次年參知政事。蒙古使者至臨安,他又主和。三年授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樞密使,專權獨斷,排斥異己,為公論所不容。未幾被罷歸,閑居13年卒。

謝道清:(1210~1283)南宋女政治家。臨海人,宰相謝深甫孫女。17歲入宮為通義郡夫人,19歲冊立為皇后,57歲尊為太后,65歲又尊為太皇太后,恭宗5歲時垂簾聽政。謝道清胸懷豁達,顧全大局,50年間后宮一直和睦穩定。開慶元年蒙軍渡江攻打鄂州(今武昌),理宗準備遷都南逃,皇后首次參與朝政,以‘恐動搖民心‘勸諫皇上,說服眾大臣,并率先盡力儉省,以資軍需。

安丙:(1148—1221),字子文,號晶然山叟,廣安(今屬四川)人。孝宗淳熙五年進士。寧宗開禧二年(一二○六),為四川宣撫副使兼陜西河東招撫使。三年,知沔州充利州西路安撫使兼權四川宣撫使。進四川制置使兼知興元府(今漢中)。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同知樞密院事,出知潭州兼湖廣安撫使。十二年,授四川宣撫使知興元府兼利州東路安撫使。安丙誅殺叛賊吳曦平定蜀亂,組織西北五路軍抗擊金兵,功勛卓著,政績顯著。

鄭損:開封(今河南)人。寧宗嘉定十三年為淮東提點刑獄兼知揚州。在理宗寶慶三年(一二二七)四川制置使任被元兵破關外諸隘。紹定二年(一二二九),為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謫居溫州。

趙彥吶:字敏若,彭州(今屬四川)人。孝宗淳熙登四川試第。寧宗嘉定十二年經理西和州五載,轉利州西路安撫使。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移利州東路安撫使。三年,罷。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興元府。三年,為元兵所敗貶衡州,卒。

秦九韶(約1202--1261),字道古,四川安岳人。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做官,南宋著名大數學家。早年在杭州“訪習于太史,又嘗從隱君子受數學”,著《數書九章》。其最重要的數學成就----“大衍總數術”(一次同余組解法)與“正負開方術‘(高次方程數值解法),這部宋代算經在中世紀世界數學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孟珙:(1195—1246),字璞玉,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將門世家。曾祖孟安是岳飛部將,祖父孟林也是岳飛部屬,隨軍至隨州,定居于棗陽(今皆屬湖北)。父孟宗政(?—1223)。自嘉定十年(1217)起,孟珙從父抗金,以功入官。寶慶元年(1225),升任峽州(今宜昌)兵馬監押兼在城巡檢。授神勁軍統制、權管忠順軍,因功升兼樞密都承旨、鄂州知州,曾任寧武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兼夔州知州、兼京湖安撫制置使等,后進封漢東郡開國公。

余玠:(?—1253),字義夫,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端平三年(1236),趙癸任淮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揚州后,余玠晉謁,被留置幕府。嘉熙二年(1238)正月,任招信軍(今安徽嘉山東北)知軍兼淮東制置司參議官。嘉熙四年(1240),余玠率水軍由運河進攻至開封有功,升任淮東提點刑獄,后又兼淮安知州、淮東制置司參謀官。淳佑元年(1241),又以率軍援救安豐(今安徽壽縣)有功,升任淮東制置副使。收復并經略四川,整頓軍政績效顯著,曾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等。

趙范:(趙葵之兄,卒年不祥),字武仲,號中庵,衡山(今屬湖南)人。趙方子,少隨父軍中,多謀善戰,領雄勝軍。寧宗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以屢敗金軍功授京湖制置司主管機宜文字。十五年,丁案憂。起通判揚州。知光州,入為大宗正丞,刑部侍郎,出知揚州兼淮東安撫副使。理宗寶慶三年(一二二七)知池州兼江東提舉常平。以破李全功,進兩淮制置使,節制巡邊軍馬仍兼沿江制置副使。改京湖安撫制置使兼知襄陽府,以襄陽失陷,罷,建寧府居住。理宗嘉熙四年(一二四○),起知靜江府。

趙葵:(1186—1266),字南仲,號倍庵,衡山人,趙方之子。一生以儒臣治軍,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屢獲勝績,為南宋偏安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歷任中大夫、左驍騎將軍、華文殿直學士、淮東安撫制置使、湖南安撫使、資政殿學士、福建安撫使等,淳佑七年(1247)四月為樞密使兼參知政事,督視江淮、京西、湖北軍馬。淳佑九年(1249),升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寶佑五年(1257),封衛國公。咸淳二年(1266)逝世,追贈太傅,溢忠靖。

曹友聞:(?—1236)字允叔,宋同慶府栗亭(今甘肅徽縣)人,宋初名將曹彬的十二世孫,面對蒙古人的入侵,憤而投筆從戎,組織民軍抗擊蒙軍。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始授綿竹尉,后改授天水軍教授,因功授武德大夫、左驍騎大將軍。蒙宋戰爭時,組織軍民英勇抗擊,血戰而死。

扈世達:名將扈再興之子。扈再興,字叔起,淮人也。有膂力,善機變。每戰,被發肉袒徒跣,揮雙刃奮呼入陣,人馬辟易。趙方領京西制置使時,再興同孟宗政、陳祥分領神勁、報捷、忠義三軍大敗金人,以勇聞名。世達亦堪稱名將,因軍功官至都統制。

杜杲:(1173—1248)字子昕,邵武縣(今屬福建)人,南宋抗元名。出身官宦之家,蔭補入仕文武兼資,在抗金、抗元戰爭中屢立戰功。理宗紹定時,歷任濠州(今安徽鳳陽)通判、知州等,以功升兵部侍郎,淮西制置使兼轉運副使等。其領導的安豐軍和廬州兩戰,為宋元戰爭初期的著名戰役,是城市保衛戰的成功范例。

王堅(1202—1264),孟珙部將。擊,以吸引蒙古軍主力。孟珙出任四川宣撫使兼夔州知州,王堅從此入川。淳佑十二年(1252)正月,已是武功大夫的王堅,因在收復興元(今陜西漢中)的戰役中立功,升領團練使。寶佑二年(1254)六月,王堅和曹世雄等在合州(今重慶合川)、廣安(今屬四川)等地御敵有功。七月,王堅升任興元府諸軍都統制兼合州知州(州治已移駐釣魚城),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后升領寧遠軍節度使、封開國伯。

韓繼先:抗金名將韓世忠之孫。韓世忠,字良臣,晚號清涼居士。風骨偉岸,目瞬如電,早年鷙勇絕人,可挽三百斤強弓飛馬射箭。屢建奇功而官至太保,封英國公、潭國公。自秦檜主政以來,南宋對金議和,世忠遭奸臣排擠心灰意冷,居家耕讀,終生不問兵事。繼先為公幼孫,自幼習武,精研兵法,為人仗義豪俠,惜家道已落報國無門,常游于西湖。

羅延輝:太湖巨寇,自號“神威將軍”,劫富濟貧,橫行一方,勇豪過人。在太湖漁民中極具威望。

馬光鼎、馬光鼐:扈再興部下悍將,祖籍西夏宣化,原是扈再興招募的回人后代,因出身問題,官職不高;光鼎、光鼐兄弟又生性耿直不懂為官之道,為人所忌,故再興卒后不得重用,被投閑為禁軍副統制。

鐵爾胡:原名帖爾忽,于嘉定十四年,金將仆散安貞攻宋戰時被俘降宋,精澶騎射。

慕容白:鮮卑族所建大燕國皇室后裔,祖居蘇州太湖燕子塢六和莊,為一大武術世家。

慕容秋水:慕容白之女,常行走江湖之上,行俠仗義,疾惡如仇。

陸風:雙槍將陸文龍后人,少年英武,祖傳槍法凌厲無匹。

向士壁:(?—1261)字君玉,向敏中七世孫,紹定五年(1232年)進士,南宋著名抗元將領。先后任歸、施、珍、南平、紹慶六府鎮撫使。曾不待朝命,進軍歸州(今湖北秭歸一帶)且捐家貲百萬以供軍費,而立大功。士壁治軍,多謀善斷,勇懾元軍。

都烈風:逍遙派第十九代傳人,僻處南疆少在江湖走動,武術之強罕逢敵手。

張震:成都府人,川中名將張威之侄,十八歲時投曹友聞麾下效力,勇冠三軍。

江海湖:“神威將軍” 羅延輝得力部下,水上水下功夫超卓。

田上飛:“神威將軍” 羅延輝得力部下,精于輕功陸地飛騰之術。

關夫:祖籍不詳。隱于風塵之中的奇俠。美艷驚動天下,豪氣不下須眉。

玉玲瓏:西湖歌妓,玲瓏歌喉、曼舞風姿,令多少巨商大賈迷醉。

風吟月:西湖歌妓,琴簫彈奏之技獨領風騷,代表了南宋時期文藝最高水平。

黃藥師:隱居東海的奇人,號稱天文地理、詩詞歌賦、醫卜星相、奇學武功無不精通。為人高傲不群,卓然物外,且性情怪異,自號“黃老邪”。

丘處機:全真教第三代掌教,曾兩次奉詔去大漠晉見成吉思汗。勸柬成吉思汗少殺戮、愛惜民,可惜全然無效,蒙古持續八十年征戰,殺戮染紅了歐亞大陸幾乎每一個角落。

郭靖:臨安府人氏,幼習武功,行俠仗義,自幼在蒙古長大,熟悉蒙古情形,曾助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曾聯絡民間豪杰,助襄陽守軍擊退蒙軍,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后人贊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芍^開創了一個民間人士憂國愛民的新時代。

黃蓉:東海黃藥師之女,貌美擅智計。郭靖未婚妻。

李全:于南宋寧宗時在山東起義,后來淹有山東青州、濟南、江蘇徐州、楚州(淮安一帶)。全權譎善下人,以弓馬矯捷,能運四十五斤鐵槍,時號“李鐵槍”。李全先歸順南宋攻擊金,后攻擊蒙古,1227年被圍困益都。

楊妙真: 武術家。益都(今屬山東)人。紅襖軍首領楊安兒之妹,號“四娘子”。楊安兒死后,率部與李全會合,結為夫婦,隨李全投宋。善騎射,所創梨花槍,號稱天下無敵手,堪稱奇女子,為后世軍事家所推崇。1227年隨李全被圍困益都。

楊承嗣:婺源人,隨高宗趙構南下的大商人之一。南宋徽商興起的代表人物,是南宋城市經濟發達的見證。楊氏經營鹽場、紡織、冶煉、中草藥、草場、木材、運輸等,甚至經營交子、高利貸。

柳悅:泉州人,從事海外貿易的大商,隆昌商號的大掌柜。隆昌擁有海船百艘,源源不斷的將瓷器、茶葉、絲綢、紙張、漆器、土特產等運往海外,足跡遠至日本、南洋、阿拉伯半島,甚至非洲。

鐵木真:(1162—1227年), 世之梟雄,有偉略。出生于蒙古部孛兒只斤氏族的貴族家庭。早年經艱苦戰爭統一蒙古高原,被尊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即位后,在蒙古高原實行千戶制,建立軍事行政制度,并開始使用蒙古文字,確立了蒙古國的規模。隨即開始了一系列大規模的侵略戰爭。于公元1227年在清水鎮(今甘肅清水)病死。

術赤:(1177——1225)蒙古汗國大將。成吉思汗長子。驍勇善戰,屢隨父出征。得封地今咸海、里海以北之地。后病死,次子拔都承襲汗位,在其封地的基礎上建欽察汗國。

察合臺:(?——1241年)察合臺汗國的建立者。成吉思汗的次子。以善戰著稱,屢建戰功。常從成吉思汗征伐。窩闊臺伐金時派本部兵從汗出征。首倡長子出征制度。

窩闊臺:(1186-1241),成吉思汗第三子。早年隨父征服漠北諸部,參與西征、攻金、滅夏等戰爭。1229年,即大汗位,隨后展開滅金、攻宋、征高麗、西征等。在位期間,信任耶律楚材等儒士大夫,采用漢地傳統制度,以加強統治。窩闊臺性喜奢豪,揮霍無度,嗜酒。后暴死。

拖雷:(1193——1233),成吉思汗第四子。以英勇有謀常從成吉思汗征伐。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監國(1228年)。當年攻進四川,試探分道伐金。窩闊臺汗二年(1231年)11月,與速不臺率軍假道宋境,沿漢水而下用皮囊渡過漢水,北上入金境,大敗金軍。1232年北返,逝于途中。

速不臺:(1176—1248),蒙古汗國開國功臣。兀良合部人。早年跟隨成吉思汗,為其忠實的伙伴,勇猛善戰,堪稱蒙古第一悍將,與折里麥、哲別、忽必來同為“四獒”。早年隨成吉思汗西征,伐夏時攻入金境,取臨洮、鳳翔路諸州縣。窩闊臺汗三年(1231年)隨拖雷假道于宋攻金,次年在均州之三峰山與拖雷以三四萬之眾,殲金重兵,圍攻汴京。1235年從諸王拔都、貴由、蒙哥等西征不里阿耳、欽察、斡羅思諸國,為先鋒。其子兀良合臺、孫阿術均為名將。

者勒篾:為蒙古大將,開國功臣,兀良合惕氏人,成吉思汗最忠誠的仆從,宿衛親軍統領,速不臺之弟。

拔都:(1209—1256),欽察汗國建立者。蒙古孛兒只斤氏,成吉思汗孫,術赤次子。西征軍事統帥。

孛魯:(1197—1228),蒙古國大將,札刺兒氏。成吉思汗十大功臣之一木華黎國王之子。長期經略中原,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圍攻宜都李全。平山東還漠北。拖雷監國元年(1228年)卒于雁山。

斡陳那顏:蒙古大將,宗親,都元帥,領有騎軍十萬。從窩闊臺攻金,領東路軍,出濟南攻東京。

塔察兒:(?—1238), 蒙古國宗王、次將,受皇太弟寶,襲王爵。窩闊臺汗二年(1230年)從汗伐金,取河東、攻潼關,與速不臺圍攻東京,為行省兵馬都元帥。后留振河南以阻截宋軍。

口溫不花:成吉思汗異母弟別里古臺次子,善于領兵,較少擾民,稱蒙古族人中之賢者。

塔思:(1212—1239),又名查刺溫。蒙古國將領。札剌兒氏。成吉思汗十大功臣之一木華黎國王孫,孛魯長子。

忽都虎:蒙古國將領,領萬戶,窩闊臺北返后,命其與塔思長期經略河南。

闊端:(1205—1251),蒙古汗國宗王、大將。孛兒只斤氏。成吉思汗孫,窩闊臺汗之子。

達海紺卜:蒙古國將領。職都元帥,隨王子闊端攻宋。

察罕:(?—1255),蒙古國將領。初名益德。唐兀烏密氏。夏國臣曲也怯律之子。勇武過人而又懂禮儀,被成吉思汗收為養子。隨王子闊端、宗王口溫不花伐宋,以斥侯起,積軍功而為馬步軍都元帥。

史天澤:(1202—1275),字潤甫,大興永清(今永清縣)人。善騎射,勇力過人,器量涵弘,知時識勢,應變制宜。史家為北地名門望族,武林大豪。1213年隨父史秉直歸降蒙古。先后授都元帥、領五路萬戶,參與滅金伐宋,戰河北、山東、荊襄、四川等,功勛頗著。

張柔:(1190--1268) 蒙古窩闊臺汗、蒙哥汗時將領。字德剛,涿州定興(今屬河北)人。金末聚眾結寨自保,被任為定興令,官至中都留守兼知大興府事。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年)兵敗降蒙古,后從蒙古軍攻金東京,以功升萬戶。滅金后又于兩淮地參于攻宋。

汪世顯(1195—1243), 仕金。宇仲明。鞏昌鹽川鎮(今甘肅漳縣)人。系出蒙古汪古部,遂以汪為氏,屢立戰功,官至鎮遠軍節度使,鞏昌便宜總帥。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契丹族,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數術及釋老、醫卜之術,下筆為文,若宿構者。深受成吉思汗以及窩闊臺重用。

薩布丹巴:吐蕃紅教大喇嘛,被稱為“堅贊師”,據傳武功高深莫測,有法術,能夠呼風喚雨云云。是最早依附蒙古的吐蕃部族(當時吐蕃為割據狀態,不統一。)宗教領袖。

完顏守緒:(1198-1234年)原名守禮,宣宗完顏珣的第三子,1223年即位,年號正大,史稱哀宗。守緒生逢末世,雖志大,面對殘局,臨危不茍,銳志不喪,試圖挽救金朝于垂危之中。

完顏忽斜虎:金國尚書右丞,鞏昌元帥,守衛東京門戶。

完顏承麟:(?-1234年)是金代最后一位皇帝,是完顏宗室的后代,有將略,善騎射,在戰亂顛沛流離的哀宗末世,逐漸顯露頭角,深為哀宗守緒賞識。為都尉、東面元帥。

完顏合達:(?—1232)金末名將。漢名瞻,字景山。少時習武,膂力過人,以親衛軍三千敗蒙古軍于衛州。權參知政事,行尚書省事于京兆,兼統河東兩路,與權參知政事移剌蒲阿同行省事,集兵潼關。九年(1232)正月,為蒙古軍敗于鈞州三峰山(今河南禹縣),走鈞州,城破被執殺。

移刺蒲阿:(?—1232)契丹人,金權樞密副使,曾率軍從蒙古手中收復山西澤、潞。勇悍少遠謀,驕狂。與完顏合達同時被蒙古俘殺。

完顏陳和尚:(1192—1232),金末大將。名彝,字良佐。豐州(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人。正大四年(1227)任忠孝軍提控,曾于大昌原之役等戰役中擊敗蒙古軍隊。授定遠大將軍、平涼府判官,世襲謀克,一時名震朝野。為人剛直不阿,統軍得法,頗得軍心。

紇石烈牙吾塔:(?—1231),亦作牙古塔、牙吾太、牙忽帶。金末大將。一名志,性紇石烈。 剛悍喜戰。正大三年(1226)年蒙古攻夏,以靈寶總帥與完顏訛可議援西夏,次年,復取平陽,參與慶陽大捷,屯兵京兆。

完顏白撒:(?—1233)平涼十年(1228)年被召還朝拜尚書右丞,后又任平章政事。白撒貪怯,專愎自用,對東京城破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至歸德后出于軍憤,被殺。

蒲察官奴:生辰族系不詳,幼年曾被蒙古俘虜,后為忠孝軍統領。后于歸德作亂。

楊沃衍:(1179-1231),本名翰列,金代朔州靜邊官莊(今朔城區)人。少年時為屯田小吏。元軍入侵,率本部族人在朔州南山荼祀溝一帶抗擊元軍。因功被金朝廷授武州節度使。正大二年(1225),任元帥左監軍、中都留守。八年(1231)元軍大進,沃衍敗走鈞州。

武仙:(?-1234),金末地方武裝首領,封建九公之一,為恒山公。正大二年(1225年),武仙殺史天倪,叛蒙歸金。后據守衛州(今河北汲縣)。徙軍鄧州、淅川(今河南淅川南舊淅川)。

李平:金末大將,潼關守將。

張天綱:(?—約1234),字正卿,霸州人。金至寧元年進士。曾任咸寧、臨潼縣令,入朝補任尚書省令史,授監察御史,升戶部郎中,暫代左右司員外郎。后任吏部侍郎、代參知政事。秉性寬厚正直,以耿直著稱。

完顏訛可:金國皇室宗族,都尉出身,權簽樞密院事,陜州總帥。

完顏賽不:(?—1233),金末大將。沉厚有大略。初補親衛軍。正大元年(1224)拜平章政事、左丞相,五年,行尚書省于京兆。

完顏思烈:金末大將,參知政事、知鄧州行省,兵敗于密州。

完顏合貞:金哀宗長兄完顏守忠之女,幼以慧名。金正大六年被加封為安國公主,派往宋境,以為結盟。

臨江仙(杜安人生日)原文_翻譯及賞析

九十秋光三十八,新居初度稱觴。青衫彩服列郎娘。孫枝無處著,猶欠兩東床。盡是當年親手種,如今滿院芬芳。只憑方寸答蒼蒼。個中無盡藏,誰弱又誰強。——宋代·魏了翁《臨江仙(杜安人生日)》 臨江仙(杜安人生日) 九十秋光三十八,新居初度稱觴。青衫彩服列郎娘。孫枝無處著,猶欠兩東床。

盡是當年親手種,如今滿院芬芳。只憑方寸答蒼蒼。個中無盡藏,誰弱又誰強。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贈太師、秦國公,諡文靖。魏了翁反對佛、老“無欲”之說,認為圣賢只言“寡欲”不言“無欲”,指出“虛無,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學,但也懷疑朱注各經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極,而人心已又為天地之太極”,強調“心”的作用,又和陸九淵接近。能詩詞,善屬文,其詞語意高曠,風格或清麗,或悲壯。著有《鶴山全集》、《九經要義》、《古今考》、《經史雜鈔》、《師友雅言》等,詞有《鶴山長短句》。

魏了翁

老逢初度,小兒女、盤問翁翁年紀。屈指先賢,仿佛似,當日申公歸邸。跛子形骸,瞎堂頂相,更折當門齒。麒麟閣上,定無人物如此。追憶太白知章,自騎鯨去后,酒徒無幾。惡客相尋,道先生、清曉中酲慵起。不袖青蛇,不騎黃鶴,混跡紅塵里。彭聃安在,吾師淇澳君子?!未⒖饲f《念奴嬌(丙寅生日)》

念奴嬌(丙寅生日)

老逢初度,小兒女、盤問翁翁年紀。屈指先賢,仿佛似,當日申公歸邸。跛子形骸,瞎堂頂相,更折當門齒。麒麟閣上,定無人物如此。

追憶太白知章,自騎鯨去后,酒徒無幾。惡客相尋,道先生、清曉中酲慵起。不袖青蛇,不騎黃鶴,混跡紅塵里。彭聃安在,吾師淇澳君子。古人吾不見,君莫是、鄭當時。更筑就山房,躬耕谷口,名動京師。諸公任他袞袞,與杜陵野 *** 襟期。有客至門先喜,得錢沽酒何疑。昔年連轡柳邊歸。陳跡恍難追。況種桃道士,看花君子,回首皆非。相逢故人問訊,道劉郎、老去久無詩。把作一場春夢,覺來莫要尋思?!未⒖饲f《木蘭花慢(送鄭伯昌)》

木蘭花慢(送鄭伯昌)

古人吾不見,君莫是、鄭當時。更筑就山房,躬耕谷口,名動京師。諸公任他袞袞,與杜陵野 *** 襟期。有客至門先喜,得錢沽酒何疑。

昔年連轡柳邊歸。陳跡恍難追。況種桃道士,看花君子,回首皆非。相逢故人問訊,道劉郎、老去久無詩。把作一場春夢,覺來莫要尋思。堪怪兩外府,使傳載朝纓。雖云身在江表,都號漢公卿。莫是才堪世用,莫是有人吹送,中外爾聯榮。天運自訊息,龍蠖不關情。更尋思,誰得失,孰虧成。潛魚要向深渺,猶恐太分明。且愿時清無事,長把書生閣束,歸踐對床盟。強似抗塵俗,歲歲上陪京。——宋代·魏了翁《水調歌頭(江東漕使兄高瞻叔生日端平丙申五月)》

水調歌頭(江東漕使兄高瞻叔生日端平丙申五月)

堪怪兩外府,使傳載朝纓。雖云身在江表,都號漢公卿。莫是才堪世用,莫是有人吹送,中外爾聯榮。天運自訊息,龍蠖不關情。

更尋思,誰得失,孰虧成。潛魚要向深渺,猶恐太分明。且愿時清無事,長把書生閣束,歸踐對床盟。強似抗塵俗,歲歲上陪京。

《魏了翁》人物簡介,人物圖像照,籍貫,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魏了翁】

【拼音:WEI LIAOWENG】

【字號:字華父,號鶴山】

【所屬朝代:宋代】

【生卒年代:1178—1237】

【籍貫: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

【人物簡介:南宋大臣、學者。慶元五年進士。歷知嘉定、漢州、眉州,入為兵部郎中、工部侍郎,遭誣復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以端明殿學士同僉樞密院事,后除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知福州、福建安撫使。魏了翁有《鶴山集》、《九經要義》、《師友雅言》等。魏了翁蘇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繼堯繪,石蘊玉正書贊,譚松坡鐫,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魏了翁半身像取自清代顧沅輯,道光九年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清孔繼堯繪。魏了翁頭像取自清光緒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譜》。】

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翻譯

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翻譯:處處是春色,人們還要到南山去尋覓。該句出自南宋詞人魏了翁所創作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這首詞較為真實地再現了當時農村的風俗和警況,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原文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

南宋·魏了翁

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翻譯

處處是春色,人們還要到南山去尋覓。村村簫鼓聲起,家家笛聲吹奏,人們在正月初七這天祈禱麥子和春蠶的豐收。

祖孫三代互相扶掖而行,商人忙著生意,農人在忙著耕織,這些活動從古到今都是這樣。如能領會做人的真理,天天都是“人日”。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注釋

1、醉落魄:即“一斛珠”,詞牌名,正體雙調五十七字,仄韻。人日:指農歷的正月初七。

2、苦:形容執著地追求。覓:尋覓。

3、簫、鼓、笛:樂器名,此用以形容節日歌舞之盛。

4、祈麥祈蠶:祈求農事豐收,麥、蠶代指諸多農事。

5、元正七:即農歷的正月初七。

6、翁:父親。扶掖:指用手攙扶別人的胳膊,此指孫子攙扶祖父。

7、商行賈坐:商賈均指生意人,在古代的分界是行賣叫商,坐賣叫賈。

8、會得:懂得、領會到。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賞析

此詞上片寫途中所見所聞,起寫春色無邊,點明時令,次寫人們以極大的熱情擁向南山覓春;下片緊承上片,繼寫沿途所見,并在結尾表達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揭出作意。從全詞看,此詞沒有浮躁怪誕之氣,寫得古樸自然,平易真切,與農村風物極相貼合。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創作背景

作者正月初七日約友人應懋之同往南山探春,此詞即作者為記述他們途中所見所聞而作。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作者介紹

魏了翁,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慶元五年(1199)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開禧元年(1205),以武學博士對策,諫開邊事,被劾狂妄,改秘書省正字。第二年,遷校書郎,出知嘉定府,以養親歸里,筑室白鶴山下,授徒講學。嘉定初,知漢州。歷知眉州、瀘州、潼川府。

入朝權工部侍郎,被劾欺世盜名,謫居靖州,湖湘江浙之士多從之學。紹定四年(1231)復職。五年,進寶章閣待制,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史彌遠卒,召為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端平二年(1235),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兼江淮督府。官終知福州、福建安撫使。謚文靖,《宋史》有傳。

南宋后期,學派變為門戶,詩派變為江湖,了翁獨窮經學古,與真德秀齊名。著有《鶴山全集》、《九經要義》、《古今考》、《經史雜鈔》、《師友雅言》等,詞有《鶴山長短句》。

參考文獻:

1、馬興榮,劉乃昌,劉繼才主編.全宋詞 廣選·新注·集評 4:遼寧人民出版社

2、李華編著.宋詞三百首詳注 第4版: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3、徐井才主編.國學經典讀本 宋詞三百首注音版:新華出版社

4、易蓉,陳揚燕編著.宋代節序詞研究與欣賞:中國農業出版社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30136.html

分享給朋友:

“魏了翁哪里人 魏翁博客” 的相關文章

綏州歸哪里(綏陽縣屬于哪里)

綏州歸哪里(綏陽縣屬于哪里)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綏州歸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綏陽縣屬于哪里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唐代武則天時期唐朝共有多少個州,分別在現在的那個地方? 唐朝有10道統領府、358個州,具體如下:關內:大致相當于今陜西中、北部,甘...

左傳有多少公 左傳什么朝代

左傳有多少公 左傳什么朝代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左傳有多少公,以及左傳什么朝代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左傳有多少篇 1、《左傳》共三十五卷。2、基本簡介《左傳》是中國古代最早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史,共三十五卷?!蹲髠鳌啡Q《春秋左氏傳》,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是為《春秋》做...

建字開頭的元年哪些,建字開頭的年號

建字開頭的元年哪些,建字開頭的年號

很多朋友對于建字開頭的元年哪些和建字開頭的年號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建武元年是誰的年號 建武元年是東晉晉元帝司馬睿的年號,乃公元317年。318年改元大興,322年改元永昌。建字開頭的名字有哪些 建豐建久建樂建書建亞建京建亭建亮建從建令建伍建會建偉...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