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詩是指哪里 西塞百科
大家好,關于西塞詩是指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西塞百科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詩歌賞析,高手進來
基本通用的
全詩詞句優美 然后寫點表現手法 或修辭 最后扣題
語言流暢自然 充分表達了作者的xx感情
修辭手法還有雙關等。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表現手法:襯托包括正襯、反襯;動靜結合;側面描寫;象征手法;欲揚先抑、懸念、伏筆、鋪墊等。
抒情方式:借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接抒情等。
也說西塞山之爭?????·胡指揮·
也說西塞山之爭? ? ·胡指揮·
最近讀施蟄存的《唐詩百話》,其中一篇講張志和的五首漁歌子(施蟄存的這一篇以下簡稱"施文"),“第一首寫西塞山前的漁人生活,這是湖北的西塞山”: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與筆者之前的印象不符,因為以前一直以為這篇寫的是春風細雨時的江南水鄉美景。因年代久遠,地名變遷,中國有很多歷史遺跡的具體位置,現在都存在不少爭議,比如三國赤壁,諸葛亮躬耕之地臥龍崗,還有項羽起兵之地等等。
這個西塞山之爭議,看來十有八九也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了。上網一查,果然不出所料,這個爭議最早出現在南宋,而現在湖北黃石與浙江湖州為了這篇漁歌子之西塞山名頭爭執不下也有幾十年了。
在搜索網上資料的過程中,又讀到了一些其他人的文章,尤其是李全修的《此地彼地西塞山》一文(以下簡稱"李文")和郭艾晨的《陸游與西塞山“黃石說”》(以下簡稱“郭文”)。這兩篇與"施文"持同樣的觀點,而語文課本和其他一些介紹詩詞的文章則是相反的。經過搜索,思考和判斷,筆者完全同意西塞山黃石說。從歷史真實的角度來看,基本可以判定是湖北黃石長江上的西塞山;而從文學審美的角度來看,江南湖州的西塞山似乎更加合理,但黃石西塞山也完全說得通。寫作此文,希望能對黃石一說的論據有所補充,同時在“郭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南宋以來湖州西塞山一說的來龍去脈,理清這個千古之謎。
(一) 五首漁歌子
張志和筆下的西塞山到底在哪里呢?首先從這首漁歌子本身來看,除了西塞山,其他語句里面看不出來具體所在。持湖州一說的有些人認為現在的黃石西塞山沒有桃花和白鷺,因而否定黃石一說,其實這些論據都是站不住腳的,即便現在沒有,也不能肯定唐朝那時沒有(其實從其他唐人詩句中倒是能看到一些反證,詳見后文)。
再來看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和“發表”時間。作者張志和,“博學能文”,“善畫”。本名張龜齡,祖籍浙江金華,早年游太學,受到皇帝賞識,做過官,后來歸隱,成為道士,自號煙波釣徒,因“著十二卷,凡三萬言”《元真子》,又稱元真子或玄真子。從顏真卿《浪跡先生元真子張志和碑銘》可以判斷,張志和寫作(或者首次公開)這首詞應該是大歷八年(顏真卿赴任湖州刺史)與大歷九年(張志和死于此年末的冬天)之間,具體情況在南唐溧水縣令沈汾《續仙傳·玄真子》中有這樣的敘述:“真卿為湖州刺史,日與門客會飲,乃唱和為《漁父詞》。其首唱即志和之詞,曰:西塞山邊白鷺飛……。真卿與陸鴻漸、徐士衡、李成矩共唱和二十余首,遞相夸賞,而志和命丹青剪素,寫景夾詞。須臾五本,花木禽魚,山水景象,奇絕蹤跡,古今無比。” 《唐朝名畫錄》也有類似記載:"初顏魯公典吳興,知其高節,以漁歌五首贈之。張乃為卷軸,隨句賦象,人物、舟船、鳥獸、煙波、風月,皆依其文,曲盡其妙,為世之雅律,深得其態。"
根據這些記載,張志和不但寫了五首漁歌子,而且還按詩意畫了卷軸。可惜這些畫作和其他人的唱和詩詞都已經遺失了(就連張志和的這五首漁歌子也差一點失傳,詳情參見“施文”或“李文”。其實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還不知道有多少珍貴的文獻都已經失傳,想到此,不禁令人痛心),否則一看圖畫便知到底是不是黃石的西塞山,也就不會有這個爭論了……
回到最初的問題,這首漁歌既然是在湖州首次發表,合理的推斷自然應該是描寫了湖州當地的景色。且慢,再來看看其他四首漁歌子: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桌,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溪灣里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桌歌連。釣車子,撅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釣臺,是富春江嚴子陵釣臺,霅溪,只有湖州才有;松江,就是吳淞江,其下游在上海那一段就是蘇州河;青草湖,對照后面說的巴陵漁父,應該是在湖南岳陽,與洞庭湖相連的那個青草湖。由此可見,每首漁歌子寫的都是不同的地方。
最后那一首青草湖尤其關鍵,如果沒有這一首,那還可以推測這幾首漁歌子都是江南風景,而既然其中一首寫了之前游歷過的青草湖,那么這個西塞山也很有可能是之前游歷過的了。按此推測,這第一首漁歌子的寫作還存在以下兩種可能:一是張志和赴任南浦或卸任時途徑西塞山(南浦,今天的萬縣,與武昌,今天的黃石,相距甚遠,作為一個被貶的官員,其在任上估計不太可能有時間去西塞山游歷),極有可能是坐船經水路,因此觸景而生漁隱之意,寫下了這首漁歌子,但當時沒有立即“發表”。二是張在歸隱江湖之后,再次游歷長江西塞山,或者回想當年水路途經西塞山的情景而寫。
根據顏真卿所作碑銘中的敘述,“兄浦陽尉鶴齡,亦有文學,恐元真浪跡不還,乃于會稽東郭買地結茅齋以居之。閉竹門,十年不出,”張志和在去湖州與顏交往之前,曾在紹興閉門不出達十年之久。而張鶴齡(全唐詩作張松齡,應是同一個人)有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可以和顏真卿一文相互印證:
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檜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里且須還。
由此推測,張志和先寫了西塞山與青草湖兩首漁歌子(“施文”推測青草湖那首其實應該是第二首,不無道理),并寄回家中,其兄和答一詞,希望他歸家。
或者,張先寫了青草湖一首,其兄和答,張再寫了西塞山一詞回復,以明心志,如果是這樣,青草湖是第一首,西塞山則是第二首。無論哪種可能,這已經說明這兩首漁歌子都不是張志和在與顏真卿交往之后的作品,也就是說西塞山更有可能寫的不是湖州景色,而是長江黃石的西塞山。
另外,“李文”中認為這第一首漁歌子寫的是岸釣,而其他四首則是乘船漁釣,在此順便商榷一下。如果是如上所述的第一種可能,對一個還沒有實現的想法來說,當然是船釣比岸釣更自由自在。凡是釣過魚的都知道,如果能有船釣,絕不會選擇岸釣。如果是第二種可能,那么既然張寫作此詞時已經浮舟江湖之上了,自然是乘船漁釣而“不須歸”更加順理成章了。況且,其他四首漁歌子都是船釣,這第一首之意應該也是,所謂漁隱之意不在魚,在乎山水之間也,而詞中是否點明漁舟就不重要了。一首小令,篇幅短小,難道一定要寫出舟船才是漁釣,否則就是岸釣嗎?
(二) 唐代西塞山
行文至此,從五首漁歌子詩詞本身及其寫作背景來看,都無法判斷西塞山是在何處,那么不妨再把視野放寬,來看一看唐朝其他詩人在西塞山寫的作品。查全唐詩,詩題或詩句中有“西塞山”的共有八首,最著名的應該是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正如“施文”和“李文”所述,所有這些唐詩里的西塞山無一例外都是湖北西塞山。這里需要提及的是下面幾首:
西塞山下作 (韋莊)
西塞山前水似藍,亂云如絮滿澄潭。
孤峰漸映湓城北,片月斜生夢澤南。
爨動曉煙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黃柑。
他年卻桌扁舟去,終傍蘆花結一庵。
西塞山泊漁家 (皮日休)
白綸巾下發如絲,靜倚楓根坐釣磯。
中婦桑村挑葉去,小兒沙市買蓑歸。
雨來莼菜流船滑,春后鱸魚墜釣肥。
西塞山前終日客,隔波相羨盡依依。
西塞山 (羅隱)
題注:在武昌界,孫吳以之為西塞。
吳塞當時指此山,吳都亡后綠孱顏。
嶺梅乍暖殘妝恨,沙鳥初晴小隊閑。
波闊魚龍應混雜,壁危猿狖奈奸頑。
會將一副寒蓑笠,來與漁翁作往還。
其中,羅隱的這首七律在清康熙年間編修的《全唐詩》中還被加了一個題注,特別指出西塞山在武昌界。之所以把這三首全詩列出,是因為這些寫出了黃石西塞山雄奇險要之外的另一面,類似武陵源那樣富有情趣的漁隱生活:“他年卻桌扁舟去”,“春后鱸魚墜釣肥”,“會將一副寒蓑笠,來與漁翁作往還”,也就是說唐朝的武昌西塞山完全符合張志和漁歌子的歸隱意境。另外還有一些唐詩中寫了“西塞”兩字(而不是“西塞山”三字),基本上也都是意指湖北長江上的西塞山,但也有例外,比如下面這首應該是指西塞的原意,即西邊的要塞:
夜宴觀石將軍舞 (李益)
微月東南上戍樓,琵琶起舞錦纏頭。
更聞橫笛關山遠,白草胡沙西塞秋。
“李文”提出,唐代的湖州恐怕未必存在“西塞山”這個山名,至少宋之前的文獻中沒有湖州西塞山這樣的記錄,史正福在《張志和與“西塞山前白鷺飛”》一文中列舉了唐宋有關湖州吳興的郡縣圖志,地方志,地理志等等,均未見“西塞山”地名。不過,戰國時代的楚春申君大概曾在湖州屯兵,傳說中的屯兵之處或許曾經被稱作西塞?退一步說,假設張志和這首漁歌子沒有明確寫西塞山,而只是西塞,比如:西塞灣前白鷺飛,那么或許還有些許可能是在湖州。為什么還是只有些許?因為中唐與張同時期的不少詩人也曾游歷湖州(比如皎然,還有韋應物曾在鄰近的蘇州做刺史),甚至所有唐朝以及唐朝之前的詩人們,都沒有留下任何吟詠湖州西塞的詩詞,這說明就算湖州曾經有過西塞這個屯兵之處,到了中唐那時已經不知道具體在哪里了。即便如此,這個春申君屯兵西塞的傳說還是為后世的西塞山湖州一說埋下了伏筆。
(三)宋代西塞山
及至北宋年間,蘇東坡在其添加詞作《浣溪沙》中直接引用三句漁歌子,并以“散花州”對仗西塞山,另一位北宋詞人王琪也有“西塞山前漁唱遠,洞庭波上雁行斜。”這些詞作顯然也是認為張志和的西塞山在湖北黃石,另外蘇門弟子黃庭堅,徐俯等人也持相同看法(在李郭二文中均有提及),此不贅述。
到了北宋末年,情況才開始發生變化。首先提出西塞山在湖州的是趙次公,他在蘇東坡的詩篇“西塞風雨”中的注解里寫道,“西塞,乃湖州磁湖鎮道士磯也”(《蘇詩五注》),但是沒有提供任何解釋。其實湖州既沒有磁湖鎮也沒有道士磯,黃石卻有磁湖道士磯。“郭文”大膽推測,此處的湖州是池州(黃石西塞山在那時屬于池州地界)的筆誤,給出的原因是趙次公稍后的葉夢得曾經也以為西塞山在湖州(葉有“應天長”一詞: 松陵秋已老……,青箬笠,西塞山前,自翻新曲……),卻“求之就不得”,“后觀張蕓叟《南行錄》,始知在池州磁湖縣界”。這個大膽推測還是有些道理,因為趙次公以注杜詩而名傳后世,注解蘇東坡的詩作也往往頗有見地,想來不會不加考證就對西塞山歸屬妄下斷言。不過,也有人在文章中批評趙次公的注解思想偏重內釋,不重外釋,也就是說他一味從詩句本身加以解釋,而忽略了從詩外搜尋史料的考證。如此一來,是否筆誤也就不好判斷了。不管怎樣,磁湖鎮和道士磯這兩個地名并非像東湖或西山那樣司空見慣以致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如果說湖州和池州兩地都有道士磯,從概率上來看,可能性就已經很小了,但還不敢說完全不可能,而居然兩地還同時都有磁湖鎮,那就是幾乎完全不可能的了,所以說,趙次公的這個不重外釋的注解定然有誤。
“郭文”指出,南宋一代名臣,湖州人倪思在《經鋤堂雜志》中的斷言(“吳興人指南門二十余里下菰、菁山之間一帶遠山為西塞山也”)實質性地把西塞山歸屬逆轉至湖州。筆者查詢了有關文獻的年代,發現南宋詞人王楙《野客叢書》的兩西塞一說(“有兩西塞,一在霅川,一在武昌。按《唐書·張志和傳》謂顏真卿為湖州刺史,志和來謁,真卿以舟敝漏,請更之,志和曰:“愿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又志和詞中有“霅溪灣里釣漁翁”之句。明此,知志和之西塞正在霅川,而武昌乃曹成王用師之城。”)還要早于倪思的說法,因為《野客叢書》初稿寫成的時間在1195年,三改最終定稿在1202年,而倪思的《經鋤堂雜志》是其晚年札記,因倪卒于1220年,故推測這本札記年代應該晚于1202年,甚至可能在1210年之后。不過,王楙一生布衣,杜門著述,而倪思官至右丞相,主張抗金,且以直諫而名世,想必他的說法對世人影響更大一些。
其實,南宋還有更早一些提出或附和湖州西塞山一說的,而且還不止一兩人,而是頗有一些江南士子,鄉賢,乃至高官名臣。
1170年,在西塞山千古爭議的歷史上,是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一年。這一年,陸游第一次入蜀,途經西塞山之時,特意在《入蜀記》里寫下這段文字:“晚過道士磯,石壁數百尺……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飛’者。”也許因為陸游只是一個小官,人微言輕,他在《入蜀記》中的斷言在當時以及后世對西塞山之歸屬并未造成很大的影響。下面要大書特書的是發生在1170年的另外一件小事,以及其后二十多年里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短文。筆者認為,這些事情才真正逆轉了西塞山的歸屬。
這事要從大約1155年說起,南宋畫家李結那一年任休寧主簿(休寧,今屬安徽黃山),結交了時任徽州司戶參軍的范成大,兩人言談之間,范就經常提及致仕后回歸故里的想法。十年之后,范有機會“歸故郡,遂卜筑石湖。”李結聞說,特別羨慕,此時李已轉任昆山宰,說也要“經營苕霅間”,就是打算在湖州建自己的退休莊園。又過了幾年,應該是1170年左右,李結完成了一副水墨山水畫《雪溪漁社圖》(又稱《西塞漁社圖》,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描繪他想象或計劃中的霅溪莊園景色。此畫完成不久,李首先找了時在京城杭州任職的世交周必大(也是一代名臣),數次請求題跋,但都遭到拒絕,周給出的理由是自己還是仕途中人,為退休歸隱而題跋實在勉強(這也許不是他心中真正的理由,先按下不表,后文再談)。大約在1183年左右,李結又找另一位名臣王藺題跋,也被拒絕,王說當時未有空暇,承諾以后到“西塞山”拜訪李結時再寫。
1185年,李結的畫作完成十五年之后,他計劃中的霅溪西塞漁社大約也終于建成了。這一年,他把漁社圖寄給范成大,得到了此圖的第一個名人題跋。范在題跋中寫道,“尚冀拙恙良已,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煩主人買魚沽酒,倚桌謳之,調賦淞溪詞,使漁童樵青輩歌而和之。”漁童、樵青是唐肅宗當年賜給張志和的一奴一婢,被張配為夫婦,這兩個名字也是張志和給起的(參見顏真卿寫的張志和碑銘)。由此可見,李將自己的莊園起名西塞漁社,而范雖沒有明確指出張志和的西塞山就在湖州,但也認可了霅溪景色完全符合那首漁歌子的意境。
1188年,洪邁是第二位給西塞漁社圖題跋的,明確提出:“西塞在吳興,故元真有‘霅溪灣里釣魚翁’之句,而黃州亦有之,乃唐曹成王用師處。東坡公嘗以偶散花洲被諸樂府,姑借為齊安重至于云天箬笠江海蓑衣之章,則固表其下,曰吳興矣。”這段話純屬強詞奪理,妄下斷言,施李二文中均有批駁,此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洪邁曾經自稱,“幼讀書日數千言,一過目輒不忘,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大概凡是讀書過目不忘的人都特別自信吧。
1190年4月(紹熙元年三月三日),周必大已經退休,回歸原籍廬陵,李結再次請求題跋,周此前因為自己還在做官而拒絕,此時認為李現在統領全蜀,責任重大,不應該想著歸隱,因而再次拒絕,并在卷軸上寫下了這些多次拒絕的原因(“今未可也,姑題卷軸歸之”)。周必大是一代名相,“立朝剛正”,處事有謀,而且堪稱當時的文壇領袖,在校勘、刻印書籍方面也頗有建樹,或許其拒絕題跋還有其他沒有說出來的原因?畢竟在所有題跋的這些高官名人之中,只有周沒有明確認可湖州西塞山這個說法。同年12月,另一位名臣趙雄為漁社圖題跋,其中引了李結的原話:“今移節湖右,出峽有日,將歸老于西塞山下矣。舊則山趾卜筑,名曰漁社。”其后趙雄便附和了洪邁的說法:“西塞霅溪蓋吳興勝絕處。”
1191年2月,李結自蜀歸吳,閻蒼舒從荊州還蜀,兩人在長江的舟船上相遇,李向閻索取“西塞漁社”及“西塞山”七個大字,閻在題跋中寫下,“舟中搖兀,勉強書之。”可見,閻也算是認可了湖州西塞山一說。1191年暮春,與范成大,楊萬里,陸游并稱南宋四大詩人之一的尤袤在題跋中如此寫道,“今公袖功名之手,歸休林壑,又得元真子之故居,其樂何可勝道。老子于此興復不淺,為我問訊。山前白鷺,未知元真子,何如今日爾。”這幾句話既恭維了李結得到張志和的故居,也等于認可附和了西塞山在湖州的說法。同年6月,王藺已經退休回到淮鄉,這時李結也從四川經長江歸吳中,不遠數十里繞道專訪王,再次請求題跋。這一次,王承諾前約,他在題跋中回顧了李結的官聲名望,與李結交的情形,以及上次求題跋的事情,而且還寫了這么一段特別值得關注的話:“頃年過霅上,霅之二三子邀余游道場諸山。望西塞,指似白鷺飛處曰‘此即元真子之故棲’。”
這段話是七、八年前,王第一次拒絕題跋時對李說的,由此可見,在1183年之前的幾年中(姑且認為1180年左右),王曾經游歷霅溪,那時湖州當地的幾位士子鄉賢(也有可能是地方官)之流就已經把那里的一座山指認為張志和的西塞山了。
歷數這些題跋的南宋高官名人,以及一些湖州當地鄉賢,說明從朝野到鄉間都已有不少人獨自提出,或是認可附和了西塞山湖州一說,再加上前文提及但時間稍后一些的《野客叢書》和《經鋤堂雜志》,就這樣自南宋中期開始便確立了張志和西塞山湖州說壓過黃石說的優勢地位,對世人乃至后世的影響很大。可是,這些人當中除了個別如洪邁和王楙,幾乎個個都是人云亦云,隨聲附和,當然也不排除其中幾位名臣是送了知交故友(李結)一個順水推舟的人情面子。而洪邁和王楙給出的理由則完全經不起稍加考證,除了前文所述張志和寫作漁歌子的背景和時間之外,關鍵是唐代的湖州恐怕并沒有西塞山,而且唐人的西塞山詩作均指向黃石(參見施李二文)。
另外,南宋年間仍然堅持西塞山黃石說的除了陸游和后來才醒悟的葉夢得,至少還有吳曾。順便說一句,吳的《能改齋漫錄》編刊于1154~1157年之間,要稍稍晚于北宋末年趙次公的《蘇詩五注》,因此,“李文”中所說的“吳曾早于趙次公”是不對的。
(四)元明清的西塞山
自南宋以后的元明清年間,描寫湖州西塞山的詩詞便多了起來,其中不少都引用張志和漁歌子中的詞句或借用其漁釣歸隱的意境,諸如以下摘句或全詩:
懶拙道人苕溪曉望圖(元·張翥): 月從太湖東畔出,直射西塞山前明。
賦西塞山送趙季文湖州學錄(元·張雨): 往來苕霅舊山川,流水桃花思杳然。
過湖州(元末明初·德祥): 東林書卷貧猶買,西塞綸竿老未收。
九鶿圖(元末明初·李昱): 我家曾住苕洲上,綠蓑披雨聽漁唱。西塞山邊今有無,桃花流水應新漲。
濟陽登太白酒樓卻寄施湖州(明·祝允明): 西塞山,杜若洲,與爾相期釣鰲去,千年江海同悠悠。
湖州道中(明·韓奕):南潯賈客舟中市,西塞人家水上耕。
次韻答孫汝師見贈吳興卜居之作 其三(明·安希范):黃菊東籬元亮徑,綠蓑西塞志和舟。
題姚敬直西塞山居圖 (清·厲鶚):吳興多勝游,謙之未排纘。城西西塞山,地僻趣蕭散。
雪灘釣叟歌四首 其四 (明末清初·毛奇齡):
西塞漁人未著書,清灘萬疊雪來初。
松陵原有天隨子,早向吳江學釣魚。
吳興道中 (清·孫爾準)
二月苕溪水浸磯,舟行終日漾清暉。
紅深杜牧尋春路,綠上元真釣雨衣。
西塞山前魚正美,東林寺里鶴應歸。
何時卻許浮家住,臥聽漁歌無是非。
對比一下,寫黃石西塞山的詩詞也有,但相對來說就少了,而且大多已經與張志和“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完全無關了:
道士洑(明·張居正): 指點吳魏爭雄處,萬軍一日蛟龍吞。至今西塞山頭色,猶是當年戰血痕。
黃鶴樓 (清·蔡顯原): 西塞山前霜氣深,黃軍浦上滄波迥。
道士洑(云即西塞山也) (明·王世貞)
西塞山頭啼杜鵑,湔濤百尺瀉樓船。
總令漁父心無事,耐可中流倚醉眠。
另一方面,明清的一些湖州地方志也開始記載西塞山了。明萬歷《湖州府志》如此記載:“西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塢,下有凡常湖,唐張志和游釣于此。”而清雍正《浙江通志》則引用《經鋤堂雜志》,并加上了春申君屯兵之處的傳說:“吳興南門二十余里,下菰青山之間一帶遠山為西塞山。山明水秀,真是絕境。其謂之西塞者,下菰城為(楚春申君)屯兵之處,坐西向東故也。”但是,清光緒《烏程縣志》又有不同的記載:“西塞山在縣西十八里,即唐張志和垂釣處。”
根據前文所述,所謂湖州西塞山不過是江南一帶眾多文人墨客筆下的絕佳勝境,并沒有一個公認的具體所在,老百姓一般是不知道的,這個西塞山的名字當然也就不會在湖州的老百姓當中流傳開叫起來,以致現在的湖州當地人也都不知道這個西塞山究竟在哪里。所以,以上這些湖州地方志的記載自然也就眾說紛紜,彼此矛盾了……
綜上所述,張志和曾經游歷黃石西塞山,去湖州拜訪顏真卿之前就已經寫了西塞山這首漁歌子,因為唐朝的湖州并沒有西塞山這個地方。南宋中期,一些文人墨客開始把張志和筆下的西塞山歸為湖州,可以說李結作《西塞漁社圖》以在其后向多位名人高官索取題跋就是一次極為成功的公關行動,幾乎一舉奠定了西塞山之歸屬。此后,西塞山之湖州說便壓倒了黃石說,以致后世似乎都不知道還有黃石一說。直到70年代末,施蟄存的《唐詩百話》才又重新提出黃石說,近年來陸續又有不少文章贊同。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中對西塞山的注解還是說在浙江湖州,希望以后能夠修正,至少要承認還有黃石一說。
最后就以一首小令來結束本文吧:
西塞山前白鷺飛,
流傳千古是何磯?
推定論,釋懸疑,
與君細細辯漁詞。
---------------------------------
參考文獻:
《唐詩百話》 43 張志和:漁歌五首 - 施蟄存
此地彼地西塞山——張志和《漁歌子》考(1) - 李全修
此地彼地西塞山——張志和《漁歌子》考(2) - 李全修
此地彼地西塞山——張志和《漁歌子》考(3) - 李全修
此地彼地西塞山——張志和《漁歌子》考(4) - 李全修
陸游與西塞山“黃石說” - 郭艾晨
張志和與“西塞山前白鷺飛” - 史正福
李結《西塞漁社圖》(又稱《雪溪漁社圖》),及其多篇題跋:
《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考論 - 何澤棠
《蘇東坡傳》 附錄二 參考書及資料來源 - 林語堂
西塞城是在那個省
黃石市
中國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南岸。面積1850平方千米。人口136.61萬,主要為漢族。原為大冶縣石灰窯、黃石港、道士洑三濱江集鎮。后隨采礦業興起,1948年合置石黃鎮,取石灰窯、黃石港首字命名。1950年置省轄黃石市。黃石市是一個新興的礦冶城市,以采礦、冶煉、建材為主。素有“江南聚寶盆”的盛譽,鐵、銅、煤、石灰石儲量豐富 。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是中國六大銅基地之一。“港餅”為傳統名點。中國青銅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已發掘出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主要名勝有西塞山、飛云洞、東方山、磁湖等。
東方山
被譽為“三楚第一山”的東方山,坐落在黃石下陸區境內,主要由曼倩垴、攬勝垴、走馬寨三大主峰組成,方圓面積18平方公里。
相傳西漢武帝太中大夫東方朔,宦途失意,浪跡江湖,約在公元前100年結廬于此,東方山便因其 姓氏而得名。東方山風景如畫,氣候宜人,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山中植物繁茂,已查明的草木本科植物 2000余種,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0%。在竹海樹林中,具有1200多年歷史的銀杏樹,傲然屹立,獨領風騷;“道洞云停、鐵牛懶臥、靈泉卓錫、石船高撐、月涌禪關、仙履日暄、青松倒插、白蓮頻開”等古八景風采尤存,令人流連忘返;素有“高山出平湖”的東方山水庫,碧波粼粼 ,清澈見底,更為東方山平添了幾分靈氣。
東方山歷史悠久,佛教文化淵源流長,始建于唐憲宗元和初年的弘化禪寺歷經千載,已傳人七十三代,千百年來,弘化禪寺高僧輩出,先后有三位高僧進京說法,受到當朝皇帝的接見,并狹題贈賞賜。成為鄂東南佛教道
東方山位于黃石市區西部,由走馬寨、曼倩垴、攬勝垴三大主峰組成。三峰鼎足而立,各具特色。東方山山不高而樹茂林深,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草、木本植物繁多,森林覆蓋率面積達90%以上,是黃石城區中最大的林區。
“禪關月涌、靈泉卓錫、道洞云亭”等古八景風姿各異,蘊育出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吸引著萬千游人。東方山代遠年長,早在春秋時期東方山山脈的長江之濱就出現了一座以狩獵器具命名的小城“鄂”。西漢武帝年間一代曠古奇才東方朔曾結廬于此,采藥煉丹,布施于民,東方山也因其姓氏而得名。三國時期,吳王孫權建都武昌,東方山因其險要成為捍衛軍國重鎮的形勝之地,走馬寨便是當年東吳都城衛隊的營跡。
東方山目前已成為集佛教文化和風景旅游為一體的旅游勝地,1997年,東方山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3年2月被評為國家AA級旅游風景區。
場中心。以其為代表的東方山22座大小寺廟散座在群山峰壑之間,構成了東方山獨有的佛教文化特色。近幾十年來,東方山先后成功舉辦了四屆廟會及“祈禱世界和平大法會”“傳授三壇大戒法會”,游客信眾遍及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10余個國家和國內包括港 澳、臺在內的20余個省、市和地區。
西塞山
西塞山風景區位于城區東部長江南岸,規劃總面積0.495平方公里,區內以西塞山險峻秀麗的自然景觀和紛陳的勝跡為實物主體,以道仕袱古黃石城多經滄桑的變遷史和年代久遠的古詩詞為重要文化內涵集合而成。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景點眾多。
〔西塞山又名道仕袱磯、磯頭山〕海拔176.5米長周18.5公里,歷史上就以其吳頭楚尾的地理位置和險峻的地形集古戰場和風景名勝與一身。從東漢末年到新中國成立前,發生在西塞山的戰爭達一百多次,文人雅士觀賞西塞山晨曦暮色述志言情而吟詩填詞近百篇,并在懸崖陡壁上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市園林部門從1985年5月起,在西塞山著手進行游覽小道、長廊、上觀亭、桃花亭、沿江鐵鏈護欄和桃花古洞、古鉤魚臺的維修建設,景點不斷得到開發利用。
〔桃花古洞〕在西塞山北側臨江的陡壁間,洞高約3米,上圓下方,形如廟門,入內2米處被鐘乳石封閉,傳說是唐代詩人張忠和隱居釣魚時休息或避雨躲風的地方。洞門刻有“桃花古洞”四個字。1985年,去古洞必經之險道“一線峽”被拓寬,并安裝了90米長的鐵鏈護欄,以保障游客安全。洞下是古釣魚臺。
〔摩崖石刻〕山體東北懸崖之中,曾有不少石刻,如“飛來船”、“鰲魚石”、“虎豹關”、“蛟龍窟”、“云林得意”、“震標仟仞”以及“鐘崖”、“佛掌”等等,有些已隨歲月褪去。在西塞山臨江面的一塊4米多高的碑石上,刻有每字見方1平方米的“西塞山”三個大字,為明朝進士朱其昌手書。由此東移則有明進士吳國倫的“龍蟠虎踞”摩崖石刻。在桃花洞兩側石壁眾多石刻中,當代書法家楚圖南寫的“西塞山”三個大字,鐫刻在洞左側江崖壁上,每字見方5米,甚為壯觀。
〔西塞山鐵樁〕在桃花洞右側的磯頭上有一鐵樁,高8.2厘米、寬3厘米、厚一厘米,鐵樁中間有槽,旁邊還有一鍥。傳說是吳王孫皓鐵鎖橫江的遺跡。
〔龍窟寺〕在西塞山東邊山下,是唐代遺址。1986年已部分修復。相傳寺內曾栽有一棵明朝留下來的牡丹花,該地一賈姓人家丫頭逆主人之意助一窮秀才赴京趕考后屈死,功成名就后的秀才尋恩到此,丫頭借牡丹花以表清白,使牡丹花變成潔白芳香、艷色迷人,二戰期間該花被日本人搶走。
〔北望亭〕仿古建筑,位于西塞山北峰山巔,此處可俯視江濤奔騰東去,江北散花洲和策湖碧綠萬傾。亭正門“北望亭”三字為樊稼生題寫。亭北面有對聯,上聯:騁懷今古千秋事;下聯:放眼乾坤萬里心。南面亦有對聯,上聯:形勝在吳頭楚尾;下聯:風流于古往今來。該亭于1998年4月16日開工建設,同年10月28日竣工,總建筑面積為167平方米,亭高9.647米。總投資40萬元。
〔西塞山牌樓〕仿古建筑,位于西塞山西面山腰,1986年6月動工興建,1988年12月竣工,總投資12.3萬元。牌樓上“西塞山”三個大字由中國書法協會主席舒同題寫。全長1.7公里的西塞山專用公路從牌樓下穿門盤山而上,直達山頂。
〔園林綠化〕從1962年起,市人民政府就有計劃地組織市民到西塞山上義務植樹,現山上遍布松、柏、桃樹等樹種。春曖時節,桃花洞四周桃花盛開,與江濤浪花相映,景色誘人。
〔道仕袱〕道仕袱在西塞山腳下東側,這里在歷史上先后設置過京都、西陵縣、土復鎮、楚雄鎮、道仕袱鎮、市和黃石城等。在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時期,這里曾是繁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鎮。公元1935年8月中秋夜,日寇海、陸、空三軍猛攻西塞險隘,使道仕袱這個千年古鎮變成了一片廢墟,古鎮雄貌現已蹤影全無。
〔古錢窖〕盡管道仕袱的古鎮雄貌現已蕩然無存,但在此處的六次古錢窖發現,卻能證明其古代的繁華。
第一次,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發現一金窖及一墓葬的隨葬物品。
第二次,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發現一錢窖,方中丈余皆滿,錢貫鐵線已朽。
第三次,清乾隆甲子(公元1744年)春,發現一錢窖,坎土長二三里,挖掘時間長達數月。
第四次,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發現一窖銅錢,被日寇用船滿載而去。
第五次,1955年5月,大冶鋼廠水利工程指揮部在西塞山下取土時,發現一銀窖,出土銀292錠,共重133.38公斤。
第六次,1967年11月15日,維修西塞山下江堤時,發現宋代錢窖,掘出方孔銅錢串近30萬斤。
以上六次發現均在西塞山東,官至宋朝衛國公的呂文德故宅附近。前四次發現僅有文獻資料可查,后兩次發現則有大量實物為證。最后一次罕見的發現時值文革期間,發掘的實物除文物部門留有千余斤外,所余部分被運到武漢冶煉廠銷毀,實為一大罕事。據長年居住在道仕袱的村民傳說,西塞山麓埋藏有九個錢窖,按此傳說尚有三窖仍埋在地下。
〔古墓葬〕解放后,在西塞附近,曾多次發現古代墓葬。
〔漢墓群〕1955年,在道仕袱取土修筑江堤時,發現八座漢代磚室墓。出土文物有鑿金片、五銖錢、貨泉、銅鏡、鐵刀、四耳壺等。
〔晉墓〕1982年3月,發現兩座魏晉時期的磚室墓葬,一號墓出土青瓷碗等16件;二號墓曾被盜掘,僅存瓷碟一件。
〔元墓〕1983年9月,發現元代墓葬一座。墓內發現印有“西方凈土”、“西方極樂”字樣的“制錢”,反映死者信奉佛教。解放后在西塞山附近一共發現從東漢至明代的墓葬40多座。因保護不周,存者極少。
〔古詩詞〕歷代名士六朝有江淹、何遜,唐有張志和、劉禹錫、韋應物、李白……,宋有蘇軾、黃庭堅、陸游……,明有吳國倫、王世貞、易應斗……,清有宋湘、詹應甲以及現代的董純才等共40余人,留下吟西塞山的詩詞。
寫與戰爭有關的詩有:明代張居正的“指點吳魏爭雄處,萬軍一日蛟龍吞。至今西塞山頭色,猶是當年戰血痕”;顧澍的:“西塞山前百戰場,當年將士有輝光”等。
寫西塞山美景的有:唐張忠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陸游的:“戲招西塞山前月,來聽東林寺里鐘”等。
寫西塞山古跡的有:唐詩人王周的:“千尋鐵鎖無人問,石壁空存道者形”;王可象的:“龍窟寺前新漲急,玉虛殿后碧峰圓”;李增榮的:“桃花洞口常盟鷺,流水聲中獨釣魚”等。
寫西塞山雄偉氣勢的有:李白的:“回巒引群峰,橫蹙楚山斷”;韋應物的:“勢從千里奔,直入江中斷”;張文潛的:“危磯插江生,石擘青玉”等。
〔古戰場〕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難攻,并由綿延起伏的黃荊山作依托,成為扼守長江中游的戰略要地。歷史上在此出戰事一百作次。
〔孫策攻黃祖〕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孫策為報殺父之仇和向西擴張的需要,發兵攻黃祖,在西塞山激戰獲勝,再攻夏口亦勝。整個戰役獲黃祖妻息男女七人,船六千全艘,財物山積。西塞山成為孫氏轄地。
〔三國戰亂〕孫策死后,黃祖又經常侵擾西塞山,孫權也三次征伐黃祖,使西塞山狼煙不斷。吳人設置“鐵鎖橫江”重點把守。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冬,晉傾舉國之兵分道伐吳,晉將軍王睿、唐彬浮江東下,激戰西塞山后東下建業,“受皓之降”。三國分立局面終結。
〔農民起義軍血灑西塞山〕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農民領袖徐壽輝設重兵扎寨西塞山,后被卜顏鐵木兒摧毀。明末李自成取南京途中“兵敗富池口”,后取西塞山轉戰鄂南。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三月,洪秀全率太平軍棄武昌東下,在西塞山、道仕袱戰勝清將向榮的追兵,東進南京建都。第二年太平軍西征,第三年太平軍與清軍爭奪武漢均在西塞山展開惡戰。
一九三八年十月八日,國民黨七十四、八十二、九十三等師,在西塞山與日寇混戰五晝夜,重創日軍。這是發生在西塞山的最后一次大規模戰爭。
此外,晉末劉裕攻桓玄,南朝宋時蕭道成戰沈攸之,唐朝唐曹王皋復淮西等均在西塞山留下過血風腥雨。
在唐虞之世屬三苗,夏、商屬荊州之域,周為楚國鄂王封地,春秋戰國屬楚。解放后,石灰窯行政區劃幾經調整,1979年黃思灣區、陳家灣區、石灰窯區合并為石灰窯區,同年底西塞山公社劃入,1994年底大冶市河口鎮劃入石灰窯區,根據國家民政部《關于湖北省黃石市石灰窯區更名為西塞山區的批復》(民發2001]301號)、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01]272號和湖北省黃石市人民政府黃政文[2001]78號文件精神,石灰窯區為西塞山區,2001年12月16日正式對國內外公布。
黃石市西塞山區礦產資源豐富,工業歷史悠久。明代,此地以生產石灰而聞名于世;近代,湖廣總督張之洞在這里創辦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鋼鐵廠之一——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大冶鐵廠,而成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解放后,轄區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發展到今天,形成了采掘、冶金、機械、建材、醫藥化工、輕紡、服裝電子八種主要工業門類。擁用了冶鋼集團公司、華新水泥集團公司、黃石鍛壓機床集團公司、中國第十五冶金建設公司、黃石礦務局、美島服飾有限公司等30多家中央、省、市屬大中型骨干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其產品特殊鋼材、堡壘牌水泥、數控鍛壓機床、球墨鑄管、美島女裝等為國內外知名產品,暢銷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區屬企業達200多家,產生了湖北芳通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風動機械廠等一批骨干企業,其產品皂素、檸檬酸、風動馬達、輸送機、彈簧等產品行銷全國,皂素系列、檸檬酸等產品出口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達1000余萬美元。進入新的千年,西塞山區這個古老的工業城區,正煥發出新的生機,朝著現代化工業城區的目標闊步前進。
到2001年止,全區擁有各類學校67所(其中高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7所,中學13所,小學21所,幼兒園23所,特殊教育學院1所),分屬黃石市教育局,西塞山區教育局,大型廠礦企業等不同的單位和部門。教職員工3,300余人,在校學生3萬余人。2001年8月,黃石市教育系統管理體制改革后,西塞山區直屬學校增至37所,在校學生23,000余人。這些學校呈不斷發展壯大態勢,初步形成了規模適中,布局合理,種類齊全的大教育格局。
到2001年止,全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在校學生鞏固率達到100%,15周歲人口中,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達到99%,17周歲人口中,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達到98%,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96%以上。
1992年開展義務教育達標以來,全區多方位籌措辦學經費以改善辦學條件。1992到2001十年間,累計籌措資金3千多萬元,建造教學用房和教師宿舍樓共計15棟,建筑總面積達57935m2。區屬各校相繼建起了微機室、電教室,沿湖路等5所小學建立了閉路電視教學系統,部分中學建成了計算機網絡,高(完)中建網率達78.6%,初中建網率達50%。此外,各校均大量添置了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教學硬件的不斷改善基本滿足了教育教學的要求,也將為教育的高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浙江湖州西塞山:
西塞山,在湖州西南部十公里許的弁南鄉樊漾湖村霅溪灣。清雍正《浙江通志》卷十二載:“吳興南門二十余里,下菰青山之間一帶遠山為西塞山。山明水秀,真是絕境。其謂之西塞者,下菰城為(楚春申君)屯兵之處,坐西向東故也。”這就把西塞山的命名講清楚了。《湖州市地名志》亦載:“舊郡志謂嚴尚書震直墓在西塞山,尚書自號西塞翁,歿葬其山,土人至今曰西塞山。”
說起西塞山,就必然吟誦起唐代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據《竹坡詞話》載:“當時和《漁歌子》者無算”,意即和這首詞的人多得數不清。張志和的《漁歌子》詞也曾傳入日本,日本平安朝嵯峨天皇就曾和詞五首,皇女智之內親王也有和詞兩首。這首詞同張繼抒寫蘇州寒山寺景色的《楓橋夜泊》一同被列入日本的教科書。千百年來,唐代這兩位張姓詩人的佳作,分別成了描繪湖、蘇兩州獨特風光的千古絕唱。
為西塞山傳神寫照的唐代隱逸詩人張志和,號玄真子,婺州金華人。肅宗時官待詔翰林,才高志潔,不諧于時,乃去官泛游江湖。唐大歷七年(772),顏真卿為湖州刺史。九年,志和來謁。真卿以舟敝漏,請更之。志和曰:“愿為浮家泛往來苕霅間”。(見清同治《湖州府志》)當時,詩人就日夕泛舟徜徉于景色清麗的苕霅 兩溪一帶,以真情實感寫出了這一帶青山碧水,煙波迷蒙,桃紅鷺白,風雨垂釣的美景逸情。郡志載張志和作《漁歌子》共五首,獨以第一首最負盛名。此詩色彩明麗,意境雋永。從此,“山以詩傳”,西塞山的詩情畫意,成為湖州一大勝景,明萬歷《湖州府志》中,就把“西塞晚漁”列為吳興八景之一。 南宋毗陵(今江蘇常州)太守,著名山水畫家李結(次山),也曾卜居吳興西塞山,作《西塞漁社圖卷》,并請好友范成大、周必大等題跋。著名詩人范成大于淳熙十二年(1185)題了290余字的長跋,中有“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煩主人買魚沽酒,倚棹歌之”等語,筆力洞達,神態俊逸,深得米黃之神。此題跋曾歸國畫大師張大千收藏,原件現在美國紐約。
黃石特產:萬字果
“雞爪樹,萬字果,酵又甜,吃了想幾年。”這是一首兒歌,它道出了孩子們對那彎彎扭扭的果子的向往。
萬字果,又稱拐棗,金鉤子,雞肘子,雞爪樹,甜半夜,枳棋,大冶人俗稱“既苘”,屬鼠李科高等植物。在大冶不少地方,尤其是西部山區有這種果樹,成熟時,大冶農民中的內行者挑上街來賣,因為它有些古怪,所以現在的青少年見識得少。其實,大冶城關某校校園里原來就有這種樹。
萬字果,喬木,高達10m。幼枝紅褐色,無毛或幼時有微毛。葉互生,卵形或卵圓形,長0.8~1.6cm,寬0.6~1.0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邊緣有粗鋸齒。三出脈,上面無毛,下面沿脈和脈腋有細毛;葉柄紅褐色。葉生或頂生復聚傘花系,夏開花,花兒小,淡黃綠色,果硬肥厚扭曲,肉質,紅棕色;果實近球形,無毛,直徑0.6~2.Ocm,灰褐色。種子扁圓形,暗褐色有光澤。
在大冶和鄂東南地區均有分布,生長于陽光充足的溝邊、路邊或山谷中。果實清涼,味甜帶酸,未熟透的有點澀;種子入藥,萬字果之功能清利濕熱,人們經常用肉和種子解酒毒,肥大的果梗含糖,可生食,可釀酒;樹皮、木汁及葉均供藥用;木材堅硬,可供建筑和做精細家具。.。 ι 。 , , ~ °程`序*定;制°'.修ι..改'Q~Q° 叁6貳零零0六九四
西塞山懷古原文及翻譯
西塞山懷古原文及翻譯
西塞山懷古原文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注解
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農湖縣(今河南靈寶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尋句:當時吳國曾于江中鎖以鐵鏈,王浚用大火炬將它燒斷。千尋:古時八尺曰尋,這里只是形容其長。
3、降幡:降旗。
4、石頭: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吳孫權時所筑,唐武德時廢。
5、四海為家:意即天下統一。
6、故壘: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來的`戰爭遺跡。
譯文
晉代王浚乘樓船自成都東下,
金陵帝王瑞氣全都黯然收煞。
吳國千尋鐵鏈也被燒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頭懸掛。
人間有幾回興亡的傷心往事,
高山依舊枕著寒流沒有變化。
從此四海一家過著太平日子,
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賞析
這是吊古撫今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的情感。詩的前四句,寫西晉東下滅吳的歷史事實,表現國家統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決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最后寫今日四海為家,江山統一,象六朝那樣的分裂,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全詩寓意深廣,言辭酣暢。但詩中不見詩人真情,也少頓挫沉郁,卻是一大缺陷。
古人西塞什么意思
名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指的是浙江湖州的西塞山.
1.黃石西塞山
西塞山風景區位于黃石市城區東部長江南岸,規劃總面積0.495平方公里,區內以西塞山險峻秀麗的自然景觀和紛陳的勝跡為實物主體,以道仕袱古黃石城多經滄桑的變遷史和年代久遠的古詩詞為重要文化內涵集合而成.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景點眾多.
2.湖州西塞山
西塞山,在湖州西南部十公里許的弁南鄉樊漾湖村霅溪灣.清雍正《浙江通志》卷十二載:“吳興南門二十余里,下菰青山之間一帶遠山為西塞山.山明水秀,真是絕境.其謂之西塞者,下菰城為(楚春申君)屯兵之處,坐西向東故也.”這就把西塞山的命名講清楚了.《湖州市地名志》亦載:“舊郡志謂嚴尚書震直墓在西塞山,尚書自號西塞翁,歿葬其山,土人至今曰西塞山.”
西塞 七言律詩
西塞山懷古
(164人評分) 8.3
朝代:唐代
作者:劉禹錫
原文: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收藏
參考翻譯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王濬的戰船從益州出發,東吳的王氣便黯然消逝。
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人生中多少次傷懷往事,山形依然不變靠著寒流。
從今以后天下歸為一同,蘆荻在舊壘上蕭蕭飄搖。
注釋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黃石市,又名道士洑,山體突出到長江中,因而形成長江彎道,站在山頂猶如身臨江中。
⑵王濬:晉益州刺史。一作“西晉”。益州:晉時郡治在今成都。晉武帝謀伐吳,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當時是吳國的都城。王氣:帝王之氣。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尋鐵鎖沉江底:東吳末帝孫皓命人在江中軒鐵錐,又用大鐵索橫于江面,攔截晉船,終失敗。尋:長度單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頭:王濬率船隊從武昌順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頭城,吳主孫皓到營門投降。
⑹人世幾回傷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從今”。
⑼“四海為家”兩句:如今國家統一,舊時的壁壘早已荒蕪。
西塞詩是指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西塞百科、西塞詩是指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