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出自哪里 荀子出自哪篇文章
今天給各位分享荀子出自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荀子出自哪篇文章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荀子》是誰寫的?
《荀子》是荀況寫的。
《荀子》,是戰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
《荀子》全書一共32篇,其觀點與荀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一書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一說時人相尊而號為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兩漢時因避漢宣帝詢名諱稱“孫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
荀子總結百家爭鳴的理論成果和自己的學術思想,創立了先秦時期完備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體系,他的思想在以后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發展中潛移默化地發生著影響。
荀子怎么讀?荀子是哪里人?歷史上的荀子是誰?
荀子怎么讀
據史書記載,荀子出生于公元前約313年,逝世于公元前238年。荀子的出生地為趙國,是周朝戰國后期的趙國人。荀子,按照漢語拼音的讀法,讀作:xún zǐ。由此可知,荀子是荀氏的后代之一。
荀子石像
荀字作為一種姓氏,具有較為豐富的歷史淵源:
荀字最早是在遠古時期就被作為一種姓氏,當時凡是姓氏為荀的人,即向世人表示其是華夏族部落首領軒轅黃帝的后代。據古代軼事傳聞,華夏族部落首領軒轅黃帝共有有25個子女后代,分別冠以12個不同的姓氏,其中,荀就是這12個姓氏之一。
根據歷史記載,荀姓最先是出自于姬姓,屬于國名氏之一。但根據《姓苑》中所記錄,在公元前的十一世紀,周文王姬昌將古郇國賜予給了其第十七個兒子姬葡,并在此地建立了姓氏為姬的郇國,將其第十七個兒子封為伯爵,歷史上稱之為郇伯。后來在春秋時期,晉國武公將郇國消滅,其后代的子孫便將姓氏由姬姓改為以郇作為姓氏,后來逐漸將郇字右側的邑字旁去掉,并加上草頭,郇字即演變為荀。
也有古書記載,荀姓是在晉國武公將荀國消滅后,將荀字賜予荀國的公民作為姓氏,稱作荀息。后來雖然經過時間的遷移,荀姓在晉國失勢之前,曾變更為其他姓氏,但在晉國失勢之后,荀姓又被恢復了回來。
荀子是哪里人
荀子出生于公元前約313年,逝世于公元前238年,享年75歲。具史書上記載,荀子出生于趙國,是周朝戰國后期的趙國人,也就是現如今隸屬于我國西南部的山西安澤地區。
后人之所以對荀子是哪里人討論紛紛、爭執不下,大致是由于荀子的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游學旅途當中,分別去過齊國、楚國、秦國和趙國,尤其是在齊國的稷下學宮中度過的時間最長,且三次往返齊國之地。因此,游學之地無數,居所之處也比較多,而且其最終的逝世之地也并不是在趙國的原因。
根據司馬遷在其著作《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一書中所記載,荀子早在他十五歲的時候就來到了齊國,開啟了他的游學之路,這一行便一直持續到荀子70歲左右的時候才離開。但在這期間,荀子還曾去過秦國、楚國和趙國等地,但在這些地方停留的時間都不長,又重新回到了齊國。
但在公元前266年,因齊國的君主聽信讒言,罷免了荀子祭酒之職,不得志的荀子便游學來到秦國,但是在秦國,荀子滿腔文學卻也并未得到君主的重用,而后游學至趙國,沒想到,在趙國荀子的文學之道仍未在當地發揚光大。
直到公元前264年,齊國的新君主繼位時,荀子才得以重返齊國,當時荀子已經年過花甲,本以為此次重返齊國會像當年離開齊國那樣重新獲得光輝,但因再次遭到小人妒忌,且此時的齊國朝政甚亂,無奈之下,荀子便又離開了齊國,來到楚國蘭陵,并最終老死與此。
荀子是誰
荀子是出生于公元前約313年,并逝世于公元前的238年,周朝戰國后期的趙國人。荀子是戰國時期的一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在政治方面、文學方面、哲學方面和教育上取得的成就都堪比卓著,至今仍對后人的相關研究具有深遠影響的人。
荀子石像
荀子是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四處游學的人。從其十五歲的時候就開始了游學生涯,且在其十五歲至七十歲左右之間,曾三次游學至齊國,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一職的人。荀子也是曾在楚國擔任蘭陵令,并最終逝于楚國的人。
荀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引用賦的名稱,并在寫賦的時候第一個選用問答體的人,他同時也是被世人列為辭賦之祖之一的人。
荀子是著作集《荀子》、《仁學》和《勸學》等著作的作者。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被稱之為其名言名句而被世人所佳贊和引用。
荀子是對儒家思想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的人。
在人性問題的研究上,荀子是主張性惡論,強調人性本惡的本性,而對主體天生就被賦予的道德觀念持否定態度,并強調后天的培養和教育對人素質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的人。
荀子是我國的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倡尊師重教價值觀念取向的教育家,他提出的天地君親師的教育觀念流傳至今。
荀子教育思想
荀子是周朝戰國時期的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哲學上,還是在教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其獨特的教育思想,不僅在古代,對古代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影響,乃至當今,荀子的教育思想對當代社會政治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荀子畫像
縱觀我國的教育史,第一個注重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念取向,并提出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家即是荀子,但是荀子特別強調,一個人的好壞是受后天的環境和教育的綜合影響,而非先天決定。關于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精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在教育的作用方面。荀子認為,教育的最大作用或意義即在于將人惡的本性逐漸轉化為善,不斷提高人的素質。通過教育,使人的素質得以不斷提高,并改善或扭轉人的命運。因此,荀子認為教育才是改變人生命運的關鍵因素。
二是在教育的目的和內容方面。關于教育的目的方面,荀子認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向學者傳播知識,不斷增加學者的知識底蘊,使學者博學多識。
關于教育的內容方面,荀子特別強調《詩》、《書》、《禮》、《樂》、《春秋》和《易》等儒家經典名著的重要性,尤其是《禮》和《樂》這兩部儒家經典名著。因為這些儒家經典名著對于規范學者的行為規范,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先秦詩人荀子的籍貫是哪里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趙國猗氏(今山西運城臨猗縣)人,下面是先秦詩人荀子的籍貫考證,歡迎閱讀了解。
關于荀況的出生地,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荀況是趙國人,這沒有什么爭議的。但是,戰國末期,趙國的疆域縱橫兩千里,荀子的出生地到底在何處,卻是直到今天仍然眾說紛紜的話題。以致于荀子現在成為歷史名人中極少見的只有“國籍”,沒有“故籍”、“戶籍”。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山西新絳說
荀子祖籍古茍國。現今新絳縣北之席村,原稱荀城,即古荀國之都城。春秋時期荀國被晉國所滅。戰國時期三家分晉之后,絳州一帶本屬魏國。但因秦、趙、魏之間的戰爭,國境線犬牙交錯,時有變化。絳州一帶曾屬趙國。臨近的稷山縣廉城,相傳即趙國大將廉頗屯兵之地。故司馬遷在《史記》中為荀子與孟子合寫列傳時,稱荀子為趙國人。新絳城內龍興寺發現《荀子故里》石匾額一塊。當地至今流傳著關于荀子的傳說。
山西安澤說
學者研究確認了隨著歷史的演變到戰國末期,唯安澤縣先稱伊氏后稱猗氏,屬韓國上黨郡管轄。《潞州志》、《山西歷史地名錄》均有鐵定的記載。《史記》云:“秦政上黨,韓不能救,其守馮亭以上黨降趙”。因此荀子故里,只可能是棄韓歸趙后的位于山西南部的.安澤。荀子名況,相傳戰國時期出生在絳州(荀城)。
河北邯鄲說
這種意見認為以上的兩種意見都不可信。《史記》把荀子稱“趙人”,而沒有稱“趙國人”。趙國在戰國時期的疆域很大,包括河北、山西大部,還有內蒙、山東、河南的一部分。司馬遷是一位十分嚴謹的史學家,他既然不稱荀子為“趙國人”,只稱荀子為“趙人”,按照約定俗成的解釋,“趙人”只可以解釋為邯鄲人。因為邯鄲是趙國的都城,只有邯鄲才可以稱“趙”,其它的地方是不能夠稱“趙”的。
詳情請參閱著名荀子研究專家劉志軒先生的《荀子籍貫考辨》。
荀子出自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荀子出自哪篇文章、荀子出自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