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幕在哪里 羅幕怎么讀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羅幕在哪里,以及羅幕怎么讀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出自于哪代詩人
出自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原詩為: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注釋:
武判官:名不詳。判官,官職名。
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變白色。
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各民族的通稱。
梨花:春天開放,花作白色。這里比喻雪花積在樹枝上,像梨花開了一樣。
珠簾:用珍珠串成或飾有珍珠的簾子。形容簾子的華美。
羅幕:用絲織品做成的帳幕。形容帳幕的華美。
狐裘(qiú):狐皮袍子。
錦衾(qīn):錦緞做的被子。
錦衾薄(bó):絲綢的被子(因為寒冷)都顯得單薄了。形容天氣很冷。
角弓:兩端用獸角裝飾的硬弓,一作“雕弓”。
不得控:(天太冷而凍得)拉不開(弓)。
控:拉開。
都(dū)護:鎮守邊鎮的長官此為泛指,與上文的“將軍”是互文。
鐵衣:鎧甲。
難著(zhuó):一作“猶著”。
著:亦寫作“著”。
瀚(hàn)海:沙漠。這句說大沙漠里到處都結著很厚的冰。
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
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慘淡:昏暗無光。
中軍:稱主將或指揮部。
飲歸客:宴飲歸京的人,指武判官。
飲,動詞,宴飲。
胡琴琵琶與羌(qiāng)笛:胡琴等都是當時西域地區兄弟民族的樂器。這句說在飲酒時奏起了樂曲。
羌笛:羌族的管樂器。
轅門:軍營的門。古代軍隊扎營,用車環圍,出入處以兩車車轅相向豎立,狀如門。這里指帥衙署的外門。
風掣(chè):紅旗因雪而凍結,風都吹不動了。
掣:拉,扯。
凍不翻:旗被風往一個方向吹,給人以凍住之感。
輪臺:唐輪臺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米泉縣境內,與漢輪臺不是同一地方。
滿:鋪滿。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山回路轉:山勢回環,道路盤旋曲折。
釋義:
北風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像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嫌單薄。將軍都護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著。沙漠結冰百丈縱橫有裂紋,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云。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輪臺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見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作者簡介: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 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擴展資料: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送別武判官的早上,剛開門就看到那北風狂嘯、雪掛枝頭的場面,展現了邊塞的奇麗景象。“即”、“忽如”兩字準確地刻畫了詩人內心的那種難以名狀的驚喜之情。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這四句從帳外寫到帳內,用“羅幕”、“狐裘”、“角弓”、“鐵衣”等寫出了雪后的寒冷。詩人愈是襯托這種冷酷嚴寒的外部環境,就愈是肯定守邊將士們樂觀豪邁的精神面貌。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這兩句詩中岑參用夸張至極的手法,寫盡了雪天的雄偉壯闊,成為千百年來描寫雪景最經典的詩句。這兩句詩也奠定了本詩的情感基調,為下文的豪爽場景作下了鋪墊。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這兩句詩寫出了詩人送別武判官時的隆重熱烈:歌舞升平,管弦和鳴,將士們開懷暢飲,這是一場多么熱鬧非凡的宴會!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這是詩人在日暮中迎雪送客時的場景,雪飛漫飛,旗幟不飄,這一動一靜的結合,顯得一切是那么絢麗多彩!“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天空中的雪越下越大,漸漸把天山的路都積滿了,從側面寫出了雪的盛大。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兩句是本詩的中心句,詩人寓情于景,言語上雖樸實無奇,卻字字傳神,婉轉雋永地流露出了自己對于友人的惜別之情。詩人通篇的千言萬語,都是為了烘托心底的那縷因友人離去而產生的惆悵之情!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岑參
燕和雁的區別在哪里?
1、季節不同
古詩中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早春常見的意象。
如: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釋義:幾只早出的黃鶯爭棲向陽的暖樹,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筑巢銜泥。
由于大雁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經常出現的意象。
如:宋·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釋義: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
2、情感不同
燕在古詩中主要作為春天的標志,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或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
如:宋·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釋義: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露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一雙燕子飛去。
雁在在古詩中主要表達作者的思念之情,如寄托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對友人的思念等。
如:唐·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釋義: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
3、延申意思不同
當燕讀作“yān”時,通常做地名。雁無此用法。
如:唐·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釋義:秋色里,響亮軍號震天動地;黑夜間戰士鮮血凝成暗紫。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哪里
晏殊的《蝶戀花》。。。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詞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登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仿佛世間的一切都已經浮云過世
蝶戀花①
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②
羅幕輕寒,③
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
斜光到曉穿朱戶。④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⑤
山長水闊知何處。
譯文:
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淚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燕子雙飛而去。皎潔的月亮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都穿入紅紅的門戶。
昨夜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了天涯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疑難點注釋: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 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②檻:欄桿。③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④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⑤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賞析點撥:
這首詞寫離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細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寫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詩人的眼中,菊花似為愁煙所籠罩,蘭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時流下的淚珠,這一亦真亦幻幽極凄絕的特寫鏡頭,正是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的寫照。“羅暮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似乎是寫燕子由于羅幕輕寒而離去,實則寫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雙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梁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作者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發——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乃是情理中。
下片寫登樓望遠。“昨夜西風”句,使固有的慘澹、凄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望盡”,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 “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
即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閑來無事,玩索大學問家之妙語,擊節贊嘆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學有三此境界,喝酒與灌水豈不亦有三此境界?試論之。
王國維認為治學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這自然是借題發揮,以小見大。那如果按原詞解,這幾句是情感堆積、蘊釀期,是對下文“望盡天涯路”一種鋪墊。喝酒的這個境界,是寒喧之后,剛數杯下肚,酒氣略微上升階段。此時,歡者更歡,愁者愈愁,不過,肚中縱有千番言語,表面上不大多“和風細雨”。灌水的這個階段是,剛剛“觸”網不久的菜鳥雛兒,打字不快,技術不懂,罵架不行,所以,不管論壇(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較“謙虛”,也不敢大動作灌水,還多是“新手上路,多多關照”之詞,顯得比較“禮貌”,比較“懂事兒”。然而,從“菜鳥雛兒”到“灌水專家”的心態與資格,也就在這個階段慢慢的成長起來了。
王的治學第二境界是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后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維則別有用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后悔。這當然又是王國維的高明之處。那么喝酒的這個境界則是酒至酣處,心雄萬丈、臉飛紅霞。此階段,飛觴杯交,頤指氣使,最來“感覺”的時候,嘴上豪言壯語:“干了!酒個嘛,水個嘛,喝個嘛,醉個嘛,倒個嘛,睡個嘛,干!”,“人生難得幾回醉”,“人生幾個秋,不醉不罷休”什么什么的,反正是狂語迭出,唾飛沫濺,一付一醉方休之氣勢。灌水到這個階段,“雛鳥”羽翼漸豐,鐵喙堅硬,已進化成“鷹隼”級別了,打字飛快,論壇、聊天室也論“混”了個“臉熟”了,靜時也還如處子,“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模樣;動時則如脫兔,呀、哈、呵、嗎、拉、嚇,招式齊出,胡攪亂打,三峽決堤,水漫金山,一副“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架勢。
王的治學第三境界是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后四句。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國維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他以此詞最后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復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能引伸這個方面來,王國維的高明自為必說。那么,喝酒的喝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個境界,那時的酒,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已經不在是酒,而在一種“精神”了,長歌當哭,狂醉似醒,繁華銷盡,浮躁漸去,李白的“斗酒詩百篇”,曹操的“人生幾何,對酒當歌”,這些精華,都出自這一境界。
原文:第一境界: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鳳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籠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境界:柳永《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峨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一個人生觀的問題,其實是宋代一位詞人將三首詞的名句和在一起,這里只有兩句,其實字面意思很容易懂,而其深刻的含義則表示人在一生中對自己所經歷的坎坷的重新認識:當你功成名就時,再回過頭看你走過的路程,你會發現一路的辛酸,都只為你堅定的目標!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高水闊知何處這兩句詩是什么意思欲寄彩箋兼尺素出處
1、“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高水闊知何處”這兩句詩的意思: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2、出自:《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朝代:宋代、作者:晏殊。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3、譯文:欄桿外,菊花被輕煙籠罩,好像有著無盡的憂愁;蘭葉上掛著露珠,好象在哭泣。羅幕閑垂,空氣微冷;一雙燕子飛去了。明月不知道離別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進屋子里,直到天明。昨天夜里,秋風吹落碧樹的葉子。我獨自登上高樓,看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哪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 ? 作者:晏殊 【宋代】
? ?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漢族,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屬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是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遷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尚書戶部員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學士、左庶子,仁宗即位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進禮部侍郎,拜樞密使、參知政事加尚書左丞,慶歷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后進,如范仲淹、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代表作品有《清平樂·紅箋小字》、《踏莎行·小徑紅稀》和《清平樂·金風細細》等。
"檻菊愁煙蘭泣露"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渲染了什么樣的氛圍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一句中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借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出自:《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譯文: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露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一雙燕子飛去。明月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還穿入朱戶。
昨天夜里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
不諳(ān):不了解,沒有經驗。諳:熟悉,精通。離恨:一作“離別”。
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
凋:衰落。碧樹:綠樹。
彩箋:彩色的信箋。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兼:一作“無”。
擴展資料: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此詞寫深秋懷人,是宋詞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寫苑中景物,運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生動地表現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蘊含著愁苦之情。
全詞情致深婉而又寥闊高遠,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蘊涵,很好地表達了離愁別恨的主題。
羅幕在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羅幕怎么讀、羅幕在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