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聲是哪里的民歌 吳聲是哪里人
很多朋友對于吳聲是哪里的民歌和吳聲是哪里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子夜四時歌這首民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相傳是晉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創制,多寫哀怨或眷戀之情。與后世婉約派詞風的含蓄不同,樂府民歌大多質樸坦率,簡單易懂。
雖然這類情歌中也有輕俗浮艷的作品,但縱觀《子夜四時歌》全篇,婉約清麗者有之,質樸清新者有之,細膩纏綿者有之,大膽率真者有之,且因民歌本身的歌謠性質,音節搖曳,朗朗上口,實為值得一背的好詩。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子夜四時歌》為南朝樂府民歌,收錄在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中,屬“清商曲辭·吳聲歌曲”,相傳是晉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創制,多寫哀怨或眷戀之情。
現存七十五首,其中春歌二十首,夏歌二十首,秋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又稱《吳聲四時歌》或《子夜吳歌》,簡稱《四時歌》。南朝樂府民歌大多是女子所唱的情歌。與后世婉約派詞風的含蓄不同,樂府民歌大多質樸坦率,簡單易懂。
請問一下《相和歌》與《清商樂》的聯系與區別
區別:
# 相和歌的名稱,最早見于《宋書·樂志》。它是在漢代民歌的基礎上,繼承了周代“國風”和戰國“楚聲”的傳統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即歌唱者自擊一個叫“節”或“節鼓”的擊樂器,與其他伴奏的管弦樂器相互應和,即為相和歌。
# 清商樂,簡稱“清樂”。它是在南方民歌“吳聲”、“西曲”的基礎上,繼承了相和歌的傳統發展起來的新樂種。“吳聲”是流行于江浙地區的民歌,“西曲”是流行于湖北荊楚地區的民歌。它們受到上層社會的重視,一方面是由于西晉末年的戰亂使宮廷中的“舊樂”大部“散亡”,在東晉初年出現了“音韻曲折,又無識者”(《晉書樂志》)的局面,因而不得不轉向下層,采用新的民間音樂;另一方面,也由于“吳聲”、“西曲”形式新穎,曲調婉轉動聽,受到人們的廣泛注意和喜愛。
聯系:
清商樂是三國、兩晉、南北朝興起并在當時音樂生活中占居主導地位的一種音樂。它是晉室南遷之后,舊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發展起來的“吳聲”、“西曲”(或稱“吳歌”、“荊楚西聲”)相結合的產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繼續和發展。其中的“吳聲”與“西曲”,一方面從相和歌中吸取了有益的經驗,另一方面仍發揮其原有的音樂特色,形成了多樣的富于特色的音樂結構。它與相和歌的一個顯著不同之處,是它的作品絕大多數皆以愛情為題材,較少有觸及社會矛盾的現實內容。其風格一般都較纖柔綺麗,但也有許多確實具有清新自然之美。這種情況的產生,固然和士族地主階級的享樂需要有直接的聯系,但作為一種最普通的感情表現,卻也另有其時代的需要。
西曲歌的分類
南北朝時期,新聲雜曲大量產生。南朝樂府歌辭大部分收在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的“清商曲辭”一類中。郭茂情將這些民歌分為“吳聲歌”、“神弦曲”、“西曲歌”三部分,共四百余首?!皡锹暩琛笔钱敃r流傳在江甫一帶的歌謠;“神弦曲”是江南一帶民間祭神用的歌曲;“西曲歌”又名“荊楚西聲”,是產生在江漢流域一帶的民歌。
我們現在所說的“南朝樂府民歌”其實包括《樂府詩集》中的“清商曲辭”和“舞曲歌辭”中的《白紵歌》等、“雜曲歌辭”中的《長干曲》、《西洲曲》等作品,但主要是集中于“清商曲辭”那一部分。所以蕭滌非先生說:“以文學而論,則此期樂府亦占有詩史中最新鮮之一頁焉,即所謂《清商曲辭》者是也”(《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扒迳糖o”其實也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產生于長江下游地區,稱為“吳聲歌”;另一部分則產生于長江中游地區即今湖北的江陵、襄陽一帶,稱為“西曲歌”。這兩部分民歌由于流行的地區不同,人們所操的方言以及歌唱的方法也不一樣。這兩種民歌興起的時間早晚雖難確考,但它們受到上層社會重視而被樂官所采錄卻有先后?!皡锹暩琛彼餍械拈L江下游一帶是東晉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市)所在之地,從中原南逃的高門士族大抵聚居于此,而且早在三國時代,孫吳政權的都城也在這里,所以南方一些著名的世家大族亦多出身此地。因此這部分民歌就較早受到重視,在《宋書·樂志》中,象《子夜歌》、《讀曲歌》等曲調的來歷都有較詳的記載,而且較早地被文人們所模擬。“西曲歌”的興起不一定晚于“吳聲歌”,但開始時似較少被文人們重視。所以《宋書·樂志》中對這些曲調未加細述,只是說到了《襄陽樂》、《秦陽樂》和《西烏夜飛》等曲調之名,卻說它們“哥詞多淫哇,不典正?!边@部分樂曲大約要到南朝的齊梁以后,才在樂府中得到較高的地位。這大約是因為齊、梁兩代的統治者開始時曾在荊、襄一帶做官,聽慣了這種樂曲之故。
吳聲西曲
南朝樂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清商曲辭中。清商曲是我國古代主要的通俗樂曲,許多民歌都配合這種音樂演唱。南朝的清商曲又分為若干類,其中最重要的是“吳聲歌曲”和“西曲歌”兩類,民歌大多都屬于這兩類,合稱”吳聲西曲“。
“吳聲歌曲”產生于江南吳地,以當時的首都建業(今南京)為中心地帶?!拔髑琛碑a生于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的城市——荊(今湖北江陵縣)、鄖(今湖北宜昌縣)、樊(今湖北襄樊市),鄧(今河南鄧縣)等地。這些都是當時的重鎮,是商業發達的城市。因此,這些民歌所反映的多是城市生活,和漢樂府之多反映鄉村生活不同。
“吳聲歌曲”和“西曲歌”現存約近五百首,其中大部分是民歌。這些歌在內容上幾乎全是表現男女愛情生活的,且又有十之八九出自女子之口。詩歌中生動地描寫了少男少女彼此間真誠的愛慕,會面時天真愉快的神情和活動,離別以后沉重而又痛苦的相思情緒。描寫得真摯而又深刻,字里行間洋溢著生命的熱情和力量,表現了人民群眾在愛情生活方面的積極行動和美好愿望。在那個時代,在封建禮教強大的統治威力的籠罩下,男女間正當的愛情經常得不到滿足,反而受到許多的折磨和迫害,國而,熱烈而又大膽地歌唱男女愛情的這類詩歌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有些歌詞為妓女婢妾所作,其中某些情歌因之含有較濃厚的色情成分和脂粉氣。
南朝民歌的吳聲歌曲
吳聲歌曲現存三百四十多首,其中主要曲調有如下幾種:
(1)《子夜歌》。據說這種歌曲是一個名叫子夜的女子所造,這大約是由曲名附會而生的說法。又相傳東晉孝武帝時,發生過鬼唱《子夜歌》的事,當然更是荒誕。但由此可知,《子夜歌》至少在東晉已經流行,其歌聲是悲哀的(《唐書·樂志》也說它“聲過哀苦”)。
宿昔不梳頭,絲發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攬枕北窗臥,郎來就儂嬉。小喜多唐突,相憐能幾時?
(2)《子夜四時歌》。這是《子夜歌》的變曲,以四時景物為襯托。以上二種均有辭采艷麗的特點,而《子夜四時歌》更為精致,有幾篇并有引用典故和前人詩句之處,出于文士之手或經他們修飾的成分當更多。
光風流月初,新林錦花舒。情人戲春月,窈窕曳羅裾。(春歌) 青荷蓋淥水,芙蓉葩紅鮮。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夏歌)
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秋歌)
昔別春草綠,今還墀雪盈。誰知相思苦,玄鬢白發生。(冬歌)
(3)《讀曲歌》。“讀”或作“獨”,當為不配樂的徒歌之意。這一種和以下《懊儂歌》、《華山畿》的歌辭,語言比較樸素。
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
一夕就郎宿,通夜語不息。黃蘗萬里路,道苦真無極。
(4)《懊儂歌》。“懊儂”即吳語“懊惱”,煩悶愁苦之意?!」势滢o多悲切之語。
我與歡相憐,約誓底言者?常嘆負情人,郎今果成詐。
月落天欲曙,能得幾時眠。凄凄下床去,儂病不能言。
(5)《華山畿》。為《懊儂歌》的變曲。相傳華山《在今江蘇境內》有一女子殉情而死,死前作此歌。今存二十五首中第一首即故事中少女所唱。其余亦是情歌,但與此傳說無關。
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啼著曙,淚落枕將浮,身沈被流去。
(6)《神弦歌》。共十一種曲,今存十八首。其性質與其他各種民歌均不同,是江南民間的祭神樂歌,起于東吳。但所寫神靈往往具有人的姿容和情感,頗類似楚辭中《九歌》。
積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艷獨絕,世無其二。(《白石郎曲》)
開門白水,側近橋梁。小姑所居,獨處無郎。(《青溪小姑曲》)
地區民歌代表作?
陜北民歌:《藍花花》、《走西口》、《五歌放羊》、《趕牲靈》、《用戶八路軍》
青海:《上去高山望平川》
山西:《繡荷包》、《刨洋芋》
陜西:《腳夫調》《趕牲靈》《三十里鋪》《黃河船夫曲》
《秧歌舞》東北民歌 【秧歌是我國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流行于陜西、內蒙古、東北等地】
中原民歌
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
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
《解放區的天》曲調根據河北民歌《十字調》改編寫成
江蘇民歌《茉莉花》
南方民歌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南方就已廣泛流行著“楚生”和“吳聲”之類的民歌。楚生是長江中下游兩湖一帶的民歌,吳聲是長江下游江浙一帶的民歌。它們的風格與北方民歌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照。兩千多年來,這種風格被繼承下來并發揚光大。通常,南方民歌的歌詞都比較含蓄、內在、善用比、興,其旋律多表現得婉轉、流暢、細膩、抒情。
云南:《小河淌水》、《彌渡山歌》《猜調》
浙江:《對鳥》(采用吳地方言演唱,前兩段徵調式,后兩段羽調式)
湖北:《龍船調》、《幸福歌》(蔣桂英根據湖北天門的一首小調改編而成,采用領、合的演唱形式)
《太陽一出照四方》是湖南小調
四川:《康定情歌》《太陽出來喜洋洋》
風格特點:歌詞含蓄內在,善用比興;旋律婉轉、流暢、細膩、抒情。
蒙古族 音樂的風格,是人民長期的居住地區特點、經濟狀態、文化交流。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決定的。
民歌體裁:分為長調(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短調兩種。
長調:旋律悠長、節奏自由,舒緩起伏較大,音域寬廣、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具有抒情性(牧歌、贊歌、思鄉歌),如《牧歌》、《遼闊的草原》
短調:結構規整,節奏整齊、巨幅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敘述性,如《森吉德碼》、《嘎達梅林》。
藏族
早在12、13世紀前后就出現了論述藏族民族音樂的專著。藏族音樂可以分為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
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寬廣、節奏自由、旋律起伏較大且悠長高亢,勞動歌的節奏鮮明,與勞動動作緊密配合,有的則較為自由,愛情歌中有的深情,有的開闊自由。
藏族的民歌常與舞蹈密切結合,常見的歌舞有堆謝(《正月十五那一天》)、囊瑪(《阿瑪勒火》)。民歌主要有山歌、牧歌、情歌等。
《宗巴朗松》(是一首囊瑪音調)、《酒歌》
西藏民歌代表作品:《北京有個金太陽》《北京的金山上》《宗巴朗松》《天上飄著彩虹》
《我的家鄉在日喀則》是藏族民歌。藏族舞蹈形式:鍋莊、弦子、踢踏舞(堆諧)。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音樂繼承了古代西域地區 “龜茲樂”“ 疏勒樂”“ 高昌樂”“伊州樂” 以及“回紇樂”的傳統,吸收了中原音樂、印度音樂、波斯—阿拉伯音樂的有益營養,形成了維吾爾族音樂的民族風格。
維吾爾族民歌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風格濃郁,歌詞多采用比興的手法,寓意深刻,襯詞有長有短,旋律生動活潑,熱情奔放。
維吾爾族民歌代表作品:《掀起你的蓋頭來》《牡丹汗》《阿拉木汗》《新疆好》《達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維吾爾族的手鼓舞就是以手鼓為伴奏樂器的表演性舞蹈。
《一杯酒》是新疆民歌
《送我一枝玫瑰花》是根據新疆民歌改編的一首彈撥樂合奏曲,彈撥樂合奏是由揚琴、琵琶、柳琴、阮等彈撥樂器組成的合奏形式。
少數民族樂器介紹:
新疆:彈布爾、手鼓(新疆各少數民族常用的打擊樂器)艾介克、熱瓦普
藏族:扎木涅、根卡
冬不拉 哈薩克族古來的彈撥樂器 冬不拉彈唱《金色的阿勒泰》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