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書多少卷 樂書是什么時期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樂書多少卷,以及樂書是什么時期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陳旸樂書》的有關簡介、音樂地位
陳旸《樂書》
簡介
《樂書》,又稱《陳旸樂書》,是我國第一部大型音樂百科全書,宋代陳旸編纂。
作者
陳旸,字晉之,福州(今屬福建)人。哲宗紹圣元年(1094)中制科,授順昌軍節度推官。徽宗即位,除大學博士、秘書省正字。上《樂書》,遷太常丞、禮部員外郎、講議司參詳禮樂官,進鴻臚太常少卿、禮部侍郎。以顯謨閣待制提舉洞霄宮,卒年六十八。《東都事略》卷一一四、《淳熙三山志》卷二七、《宋史》卷四三二有傳。 據有關資料記載,陳旸自宋神宗熙寧、元豐(1068一1085)年間開始編纂此書,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進獻于宋徵宗趙佶,歷時近40年?!稑窌愤M獻于朝后,當時未刊行。慶元六年(1200),陳旸后人陳侯歧方首刻是書于世。
內容
《樂書》卷目浩繁,共達200卷之巨,收錄音樂條目1300余個??梢哉f《樂書》是一部音樂通史,記載了上自三代,下至宋朝的歷代樂制、樂論、八音、歌曲、百戲、五禮之樂等,而且每一類目皆條貫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詳加論證。 《樂書》首創大型音樂專著的體例,200卷之巨的《樂書》共分上下兩篇。 上篇稱《訓義》(1—95卷),摘錄儒家經典《禮記》,《周禮》、《儀禮》、《詩經》、《尚書》、《春秋》、《周易》、《孝經》、《論語》、《盂子》等書中有關音樂的章節,并逐條逐句加以詮釋。 下篇稱《樂圖論)(9—200卷),內容包括樂律理論、典禮音樂制度、樂器、聲樂、樂舞、百戲等,并記敘了民間、少數民族和外國的音樂及其樂器。在音樂的分類上,陳旸把八音、歌、舞、雜樂分別歸為雅、胡、俗三部,并且收入大量的胡俗之樂,擴大了胡俗之樂的影響,這些方面都顯示了陳旸《樂書》的獨特之處。 更為可貴的是《樂書》中還有大量插圖,保存了很多樂圖資料,據統計全書共有插圖517 幅,涉及樂器、樂律、舞姿、舞器、舞位、樂器排列、五禮等,可謂無所不包。
版本
《樂書》的版本較多,現存的版本有: (1)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學刻明修本,北京圖書館收藏 (2)宋刊本、宋刻元印本和宋刻明印本,北京圖書館收藏 (3)國會國書館攝制北平圖書館善本書膠片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4)靜嘉堂文摩本膠片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5)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本。關于此書版本的詳細介紹可參看《陳旸及其樂書研究》一文(福建師范大學鄭長鈴的博士論文)。
評價
《樂書》是一部中國古代編撰的大型音樂工具書,它輯錄了大量早已散佚的唐、宋及以前音樂文獻,保存了豐富的音樂資料,對音樂思想、音樂理論、樂器等都有較詳盡的說明,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音樂文獻之一,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古代音樂理論成果主要記載于
可以查到的答案是:古代音樂理論成果主要記載于《禮記·樂記》和《史記·樂章》
適當擴充:
《禮記·樂記》
《樂記》,中國儒家音樂理論專著。西漢成帝時戴圣所輯《禮記》第十九篇的篇名。《樂記》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較完整體系的音樂理論著作,它總結了先秦時期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創作于西漢,作者劉德及門人,是西漢成帝時戴圣所輯《禮記》第十九篇的篇名,其豐富的美學思想,對兩多千年來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并在世界音樂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史記·樂書》
乃是后人從中補充進來的。雖然前后內容有所不同,但是音樂思想與司馬遷還是比較符合?!妒酚洝窌飞钊氲仃U述了“禮”、“樂”的區別以及二者的社會功能。
《樂書》
宋人陳旸主持編纂的一部關于音樂的百科全書。陳旸精于樂律,參加神宗至哲宗時“升之文館”的《樂書》編纂,后主其事。該書200卷,目錄20卷。前95卷摘錄《禮記》、《周禮》、《儀禮》、《詩經》、《尚書》、《春秋》、《周易》、《孝經》、《論語》、《孟子》等書有關音樂的文字,為之訓義。后105卷為樂圖論,論述十二律、五聲、八音(樂器)、歷代樂章、樂舞、雜樂、百戲等,對前代和當時的雅樂、俗樂、胡樂及樂器均有詳盡說明。樂器圖取自散佚少見的《唐樂圖》、《樂法圖》、《律書樂圖》、《大周正樂》、景佑馮元《樂記》等,可謂當時音樂的百科著作。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視樂器制造與音律研究,其中的文物對于樂理這一塊也有一定
《樂經》
《六經》之一。樂經中可能有純樂理內容,如規定音階距離大小的“五音”(宮、商、角、徵、羽)和規定音高的十二律(六律指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呂指大呂、應鐘、南呂、林鐘、仲呂、夾鐘)等。早在《尚書》中就揭示了“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的問題,《虞書·益稷》又說“予欲問六律、五聲、八音”,其中都涉及到了“音律”問題?!秶Z》記載了公元前522年周景王分別和單穆公、樂師州鳩的對話。與單穆公探討的是“熔化無射鐘,改鑄成音律較低的大林(即林鐘別名)鐘”的可能性;與樂師州鳩探討的是如何實現“六律”向“十二律轉化”的問題,州鳩說,通過在”六律“中插入六個稱作為”六間“的”間隙律“,可以得到“十二律”。
《宋史》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11)
僧靈操《樂府詩》一卷
吳良輔《琴譜》一卷
又《樂書》五卷
《樂記》三十六卷
楊杰《元豐新修大樂記》五卷
劉昺《大晟樂書》二十卷
又《樂論》八卷
《運譜四議》二十卷
《政和頒降樂曲樂章節次》一卷
《政和大晟樂府雅樂圖》一卷
鄭樵《系聲樂譜》二十四卷
李南玉《古今大樂指掌》三卷
郭茂倩《樂府詩集》一百卷
李昌文《阮咸弄譜》一卷
滕康叔《韶武遺音》一卷
麹瞻《琴聲律》二卷
又《琴圖》一卷
令狐揆《樂要》三卷
王大方《琴聲韻圖》一卷
《昭微古今琴樣》一卷
劉籍《琴義》一卷
沈建《樂府廣題》二卷
馬少良《琴譜三均》三卷
喻修樞《阮咸譜》一卷
吳仁杰《樂舞新書》二卷
蔡元定《律呂新書》二卷
李如篪《樂書》一卷
《琴說》一卷
《古樂府》十卷
趙德先《樂說》三卷
又《樂書》三十卷
《歷代樂儀》三十卷
《樂苑》五卷
《琴箋知音操》一卷
《樂府題解》一卷
《大樂署》三卷
《歷代歌詞》六卷
《律呂圖》一卷
《仿蔡琰胡笳十八拍》
(并不知作者)
右《樂》類一百十一部,一千七卷。
《春秋》七卷(正經)
杜預《春秋左氏傳經傳集解》三十卷
又《春秋釋例》十五卷
何休《公羊傳》十二卷
又《左氏膏肓》十卷
范寧《谷梁傳》十二卷
董仲舒《春秋繁露》十七卷
《汲冢師春》一卷(師春純集疏《左傳》卜筮事)
荀卿《公子姓譜》二卷(一名《帝王歷紀譜》)
劉炫《春秋述議略》一卷
又《春秋義囊》二卷
孔穎達《春秋左氏傳正義》三十六卷
《公羊疏》三十卷
楊士勛《春秋谷梁疏》十二卷
黃恭密《春秋指要圖》一卷
李瑾《春秋指掌圖》十五卷
陳岳《春秋折衷論》三十卷
《春秋災異錄》六卷
《春秋謚族圖》五卷
陸德明《三傳釋文》八卷
陸希聲《春秋通例》三卷
趙匡《春秋闡微纂類義統》十卷
陸淳《集傳春秋纂例》十卷
又《春秋辨疑》七卷
《集注春秋微旨》三卷
盧仝《春秋摘微》四卷
楊蘊《春秋公子譜》一卷
左丘明《春秋外傳國語》二十一卷(韋昭注)
柳宗元《非國語》二卷
葉真《是國語》七卷
馮繼先《春秋名號歸一圖》
又《春秋名字同異錄》五卷
杜預《春秋世譜》七卷
張暄《春秋龜鑒圖》一卷
馬擇言《春秋要類》五卷
徐彥《公羊疏》三十卷
葉清臣《春秋纂類》十卷
孫復《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
《春秋總論》一卷
李堯俞《春秋集議略論》二卷
王沿《春秋集傳》十五卷
章拱之《春秋統微》二十五卷
王哲《春秋通義》十二卷
又《皇綱論》五卷
丁副《春秋演圣統例》二十卷
《春秋三傳異同字》一卷
朱定序《春秋索隱》五卷
杜諤《春秋會義》二十六卷
《樂書》在日本叫什么
答案如下:
1.日本古代三大樂書分別叫《樂家錄》、《教訓鈔》、《體源鈔》。
2.中國《樂書》共200卷,成書于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是世界上最早的音樂百科全書,比德國1732年出版的“西洋最早的音樂百科全書”《音樂辭典》,還早600多年。2008年元月,國家文化部公布首批2383部《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樂書》名列其中。
宋代( )所著的《 》一書,是我國第一部音樂百科全書。
近古音樂——第一部音樂百科全書
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一J095)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一書中,記錄下一則珍貴的資料,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位,只用一弦終其曲”。據《事林廣記》說:
“稽琴,二弦,以竹軋之,其聲清亮。”更早有唐人謝清晝《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軋箏歌》的詩句,“軋用蜀竹弦楚絲”,依稀透露出我國弓弦樂器產生流傳的信息,但今日拉弦樂器的始租到底是什么形制,何等模樣?片言只語的文字描繪很難傳達其完整的歷史“真象”。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什么能比圖像更逼真他說明弓弦樂器的產生年代和展示其具體形象了。宋代陳旸的《樂書》就是這樣一部文圖并茂、規模宏大的音樂百科全書。陳旸,北宋福建閩清人,自宋神宗熙寧、元豐(1068一1085)年間開始編纂此書,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進獻于宋徵宗趙佶,歷時近40年?!稑窌肪砟亢品保策_200卷之巨。上篇稱《訓義》(1一95卷),摘錄儒家經典《禮記》,《周禮》、《儀禮》、《詩經》、《尚書》、《春秋》、《周易》、《孝經》、《論語》、《盂子》等書中有關音樂的章節,并逐條逐句加以詮釋。下篇稱《樂圖論)(96一200卷),內容包括樂律理論、典禮音樂制度、樂器、聲樂、樂舞、百戲等。其中,樂器、聲樂及舞蹈雜技三類,再依雅部(廟堂)、胡部(外族)及侶部(民間)劃分,而胡、雅、俗各部的樂器又以古老的 “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音分類法各歸其宗,由此形成了自具一體的分類系列。更可寶貴的是這些有關樂器的論述不僅有文獻依據,尺寸規格,而且有540幅插圖列于其間,使人一目了然。我國弓弦樂器最早有文有圖的記錄,就在這一部分?!稑窌肥沁@樣記述“奚琴”的,“奚琴,本胡樂也:出于弦鼓,而形亦類焉……蓋其制兩弦問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從圖上我們看到了圓形的琴簡、兩根琴弦及用竹片制成的弓子夾于其間,這與后世的胡琴形制特征何其相似!按圖索驥,我們知道今日的胡琴類(包括二胡、中胡、京胡等)便是這種千年前便已“民間用焉”的奚琴的后裔。
《樂書》的問世,是中國古代編撰大型音樂工具書成熟的標志,它至今未失去特殊的歷史價值。特別是它所輯錄的早已散佚的唐、宋音樂文獻及無所不包的彼時彼地活生生的民間資料,使它成為反映宋代音樂文化最可寶貴的論著之一!
關于樂書多少卷和樂書是什么時期的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