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簧笙的外圈有多少音 三十二簧笙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二十四簧笙的外圈有多少音,以及三十二簧笙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21簧笙能吹幾個調(diào)
21簧笙可以吹五個調(diào)。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歷史悠久,能奏和聲。它以簧、管,配合振動發(fā)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的構造比較復雜。它是由笙斗、吹嘴、笙苗(又稱笙管),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組成的,笙斗圓形,笙斗和吹嘴銅制,焊接后合為一體。笙管上端有長方形或亞鈴形出音孔,下開圓形按音孔,下端與笙角相接。
它是由笙斗、吹嘴、笙苗(又稱笙管),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組成的,笙斗圓形,笙斗和吹嘴銅制,焊接后合為一體。笙管上端有長方形或亞鈴形出音孔,下開圓形按音孔,下端與笙角相接。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歷史悠久,能奏和聲。它以簧、管,配合振動發(fā)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的構造比較復雜。它是由笙斗、吹嘴、笙苗(又稱笙管),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組成的,笙斗圓形,笙斗和吹嘴銅制,焊接后合為一體。笙管上端有長方形或亞鈴形出音孔,下開圓形按音孔,下端與笙角相接。
它是由笙斗、吹嘴、笙苗(又稱笙管),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組成的,笙斗圓形,笙斗和吹嘴銅制,焊接后合為一體。笙管上端有長方形或亞鈴形出音孔,下開圓形按音孔,下端與笙角相接。
笙角為紅木或黃柏木制錐狀體,插人笙斗部分鑲簧片。簧片響銅制,長方形,其根部與簧片板連接,經(jīng)過抹綠(用五音石磨出銅綠涂抹簧片,彌合簧縫,并可防銹)和朱蠟(用蜂蠟、松香,朱砂或銀朱配制)點音(又稱點簧,置于簧片尖端,可調(diào)整音高)而成。笙管依發(fā)音高低而長短有別,中下部用腰箍固定。右留缺口可容手指按音。
笙有哪幾種?
笙一般分為北笙(圓斗)和南笙(方斗)以北笙較為常見,技巧及表現(xiàn)力等也略勝南笙
傳統(tǒng)笙一般為13、17或19簧,經(jīng)過改良后有21、24、26、36、37、42簧等。
17 19 12 14 26 37屬于北笙,36 38 42簧鍵笙則是以南笙的基礎演變而來的
(36簧鍵笙有兩種,一種屬圓笙,一種屬方笙,常見的多為方笙)
現(xiàn)代國樂團多使用三十六簧鍵笙取代傳統(tǒng)笙,設有高音笙、中音笙、次中音笙和低音笙,其音域如下:
高音笙(36簧):G3-F?6(C4=中音C)
中音笙(36簧):C3-B5
次中音笙(36簧):G2-F?5
低音笙(36簧):C2-G4
傳統(tǒng)笙以手指按孔發(fā)聲,二十四簧笙以上則于某些音苗加上按鍵,以開孔發(fā)聲。
鍵笙則是在全部的笙苗上都加有按鍵,一只手指可按多個按鍵,其中42簧笙還有連動鍵設計,可演奏復雜的合聲
鍵笙音域較廣,半音齊全,較適合合奏;傳統(tǒng)笙則有分調(diào)性,通常不具全半音(37簧除外)但技巧華麗且較鍵笙多很多,表現(xiàn)力強,較適合獨奏,笙獨奏曲多半也是為傳統(tǒng)笙而寫,不過近年來鍵笙獨奏曲比例有增加的趨勢
十七孔笙的音位是怎樣排列的? 十七孔笙的音位是怎樣排列的?
笙,是中國傳統(tǒng)古老的吹奏樂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并且對西洋樂器的發(fā)展曾經(jīng)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
笙屬于簧片樂器族內(nèi)的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世界上現(xiàn)存大多數(shù)簧片樂器的鼻祖。發(fā)音清越、高雅,音質(zhì)柔和,歌唱性強,具有中國民間色彩。
樂器名稱:笙
樂器類屬:自由簧氣鳴樂器。“八音”分類屬“匏”。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尚書》、《詩經(jīng)》已有相關記載。
《尚書·益稷》:“笙鏞以間。”
《詩·小雅·鹿鳴》:“吹笙鼓簧。”
相傳笙為隨所造。
漢·應劭《風俗通·聲音》:“謹按《世本》:‘隨奏笙,長四寸,十三簧像鳳之身’。”
應用譜號:高音譜號,不移調(diào)記譜。
結構組成: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體上的許多長短不一的竹管)和笙斗(即連接吹口的笙底座)三部分構成。
一般宮音管(也稱“上筩”或“修撾”)居于中央最高一根管。笙管的長短排列外觀如鳳翼,其腰部箍一“竹箍”(也稱“孤筿”),每根笙管上端的一定部位都有一長方形音窗(也稱“內(nèi)開穴”)從簧片至音窗的實際距離為耦合振動的有效管長。簧片的音高依據(jù)簧舌尖上點粘蠟珠的大小來調(diào)節(jié)。先秦以來,笙的形制變化很大,漢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蘆竹或紫竹制作,簧片用竹制作,笙斗用瓠制作,漢以后,簧片漸改用銅制。隋唐時期的笙斗改用木制,笙斗周圍髹漆繪花紋。近現(xiàn)代產(chǎn)于蘇州的蘇笙和河南的方笙用木斗,產(chǎn)于山東的笙開始用金屬笙斗。先秦時期的笙管數(shù)為12~18根,至唐宋時期,笙管增加到17~19根。
發(fā)音原理:
笙的基本結構是把簧片用蠟封粘于笙管(也稱“苗管”或“笙苗”)下端笙腳上,并插于笙斗中。
《爾雅·釋天》:“大笙謂之巢。”晉·郭璞注:“列管瓠中,施簧管端。”
每根笙管下端近斗處都有一個指孔。吹奏時,根據(jù)取音需要,按住這根管下端的指孔,并通過吹嘴(也稱“咮”)吹氣或吸氣來策動簧片與笙管內(nèi)空氣柱產(chǎn)生耦合振動而發(fā)音。
笙管上鑲嵌銀絲來標識音高。
《新唐書·禮樂志二十二》:“銀字制笙,以銀作字,飾其音節(jié)。”
使用材質(zhì):笙簧:古代用竹制,現(xiàn)代多用響銅;笙苗:多用紫竹制作,每一竹管的下端嵌接有木制笙腳以裝簧片;
樂器特色:古老的中國樂器,屬于簧片樂器族內(nèi)的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世界上現(xiàn)存大多數(shù)簧片樂器的鼻祖。發(fā)音清越、高雅,音質(zhì)柔和,歌唱性強,具有中國民間色彩。
笙的構造,將銅制的簧片裝在若干竹管下端,這些竹管插在一個木制或銅制的帶有吹孔的笙斗上。吹時用指按著竹管下端所開的孔,使簧片與管中氣柱發(fā)生共鳴而發(fā)出樂音。演奏時,除單音外、大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解放后,對笙進行了改造,目前,已普遍使用的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以及小排笙、排笙(鍵盤笙)等多種形制。笙的吹奏技術也有較大發(fā)展,除了用于伴奏與合奏外,已發(fā)展成為獨奏樂器。
傳統(tǒng)笙一般為十三、十七或十九簧,經(jīng)過改良后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二簧等多種。
笙
傳統(tǒng)笙以手指按孔以控制那一支管發(fā)聲。改良的笙加上按鍵,一個手指可以控制多個按鍵,以便控制更多的音。
現(xiàn)代國樂團多使用三十六簧笙取代傳統(tǒng)笙,并設有高音笙、中音笙、次中音笙和低音笙,其音域如下:
二十一簧笙的調(diào)域
高音笙(三十六簧):G3-F?6(C4=中音C)
中音笙(三十六簧):C3-B5
次中音笙(三十六簧):G2-F?5
低音笙(三十六簧):C2-G4
傳統(tǒng)笙和改良笙技巧相同,改良笙的技巧以傳統(tǒng)笙技巧作為基礎。
笙的演奏技巧有:頓音,倚音,跳音,雙吐,三吐,碎吐,花舌,喉舌,顫音,復調(diào),多種和音等。
花舌又分細花舌,粗花舌,爆花舌等種類
“在散板,華彩的地方是展現(xiàn)個人技巧的最佳時機”一個著名的日本指揮家曾說過。
最明顯的比如葫蘆絲,巴烏,竹笛等管樂,都用笙的技巧—雙吐,三吐等。
笙的演奏技巧是所有吹奏樂器中最為豐富的,做為簧片樂器的鼻祖,笙技巧的影響下不僅大大豐富了管樂的表現(xiàn)力,在世界音樂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