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寫的詩有哪些 山行古詩描寫的景物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山行寫的詩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山行古詩描寫的景物有哪些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山行的詩句
1.山行 古詩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注釋:這是一首描寫深秋山中景色的詩,畫面鮮明優美:順著曲折的小路上得山來,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住有人家。停車留戀不行,是因為愛賞夕陽映照下的楓林,經霜后的楓葉紅得比二月的春花還鮮艷。
這首詩,看來是從長途旅行圖中截取的“山行”片斷。第三句的“晚”字透露出詩人已經趕了一天路,該找個“人家”休息了。如今正“遠上寒山”,在傾斜的石徑上行進。順著石徑向高處遠遠望去,忽見“白云生處有人家”, 不僅風光很美,而且趕到那里,就可以歇腳了。第二句將“停車”提前,產生 了引人入勝的效應。天色已“晚”,“人家”尚遠,為什么突然“停車”?原 來他發現路邊有一片“楓林”,由于“愛”那片夕陽斜照下的“楓林”,因而 “停車”觀賞。“停車”突出“愛”字,“愛”字引出結句。
黃叔燦《唐詩箋注》云:“‘霜葉紅于二月花’真名句。”俞陛云《詩境
淺說續編》云:“詩人之詠及紅葉者多矣,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
山好放船’等句,尤膾炙詩壇,播諸圖畫。惟杜牧詩專賞其色之艷,謂勝于春花。當風勁霜嚴之際,獨絢秋光,紅黃紺紫,諸色咸備,籠山絡野,春花無此大觀,宜司勛特賞于艷李秾桃外也。”不錯,籠山絡野的楓林紅葉的確美艷絕倫,但被 “悲秋意識” 牢籠的封建文人卻很難產生美感。用一個大書特書的“愛”字領起,滿心歡喜地贊美楓葉“紅于二月花”,不僅寫景如畫,而且表現了詩人豪爽樂觀的精神風貌。
“寒山”、“石徑”、“白云”、“人家”、“霜葉”,由“上寒山”、
“停車”的主人公用驚喜的目光統攝起來,構成一幅秋山旅行圖。當然,說這 是“圖”, 并不確切, 因為“上寒山”、“白云生”、“停車”都是動態“愛”更是活潑潑的心態,都畫不出來。
2.二年級語文《山行》的詩句
1、原文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2、譯文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戶人家。
停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
3、簡析
《山行》是詩人杜牧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在這首詩中,杜牧以情馭景,敏捷、準確地捕捉足以體現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匯其中,使情感美與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為一體。
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于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3.山行的古詩詞
山 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爭議記錄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還是“生”字在學術界仍舊存在爭議。
清康熙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集成》作“白云深處有人家”[1]。明萬歷趙宦光刊本,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云深處有人家”[2]。
清乾隆《四庫全書》收入的兩種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編《唐詩品匯》和《御定全唐詩》作“白云深處有人家”,而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云生處有人家”·[3]。有些課本中本詩也從原來的“白云深處有人家”修改為現在的“白云生處有人家”,并于注釋處說明“‘生處’一作‘深處’”(考試時應以使用的課本為準)[4]。
94年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作“白云深處有人家”。注釋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深秋季節的山。3、石徑:石子的小路。
4、斜:此字讀xiá ,為傾斜的意思。5、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的深處; “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6、坐:因為。7、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楓葉(9張)8、遠上:登上遠處的。9、山:高山。
劉世濤書 杜牧山行詩10、車:轎子。11、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2、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13、晚:晚上,通常指夕陽落下的傍晚。
深秋時節,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車靠邊,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著實吸引了我(亦可譯為直到夜幕降臨),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
山路的頂端是白云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云繚繞而不虛無飄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云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這只是在為后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么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于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
“寒”字點明深深秋時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
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
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
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深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
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繚繞,說明山很高。
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
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
4.山行 古詩 名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是這首詩的名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附: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5.山行的古詩怎么寫
山行 七絕·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白云生處:白云繚繞而生的地方。 5.坐:因為;由于。
賞析: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
山路的頂端是白云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云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云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這只是在為后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么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于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
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
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
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
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
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繚繞,說明山很高。
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
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
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
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
6.請問(山行)的詩句是:
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白云生處: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 5.斜:此字讀xiá,為伸向的意思。
6.坐:因為。譯文 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 白云生發之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只因愛那楓林晚景我把馬車停下, 霜染的楓葉勝過鮮艷二月的花。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深處有人家”,描寫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
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
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
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
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
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繚繞,說明山很高。
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
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
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
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山行一詩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他的詩還有什么
杜牧的詩
杜牧(唐代)《秋夕》
杜牧(唐代)《江南春》
杜牧(唐代)《赤壁》
杜牧(唐代)《山行》
杜牧(唐代)《泊秦淮》
杜牧(唐代)《清明》
杜牧(唐代)《阿房宮賦》
杜牧(唐代)《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
杜牧(唐代)《長安秋望》
杜牧(唐代)《悵詩》
山行古詩詞
山行古詩詞1
古詩原文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家分。
山當日午回峰影,草帶泥痕過鹿群。
蒸茗氣從茅舍出,繰絲聲隔竹籬聞。
行逢賣藥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云。
譯文翻譯
青青的櫪樹林的深處也住著人,一條小溪由幾戶人家共享同分。
高山在正午時分峰影已經移動,草葉上沾著泥痕因剛跑過鹿群。
蒸煮茶葉的香氣從茅屋里冒出,繅絲的聲響隔著竹籬也能聽聞。
在路上遇見了買藥歸來的山客,心甘情愿隨他進入如島的白云。
注釋解釋
青櫪(lì):一種落葉喬木,亦稱櫪樹。深:一作“疏”。
分:分配,分享。
回:一作“移”。日午:中午。
從:一作“沖”。茅舍:茅屋。
繰絲:煮繭抽絲。
不惜:不顧惜;不吝惜。島云:白云飄浮山間,有如水中島嶼。
創作背景
項斯生當唐末亂世,自覺懷才不遇,壯志莫酬。他除做過小官丹徒縣尉外,隱居山林達三十年,對山間的四時晨昏、風云草木極其熟悉。這首《山行》,便是寫山村野景。
詩文賞析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家分。”起筆展示山間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脫。“亦”字表明此處櫪木雖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無人煙,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詩人并不正面說“亦有村”,卻說一條溪水被幾戶人家分享著,這就顯得出語不凡。這里一片櫪林,一條溪水,幾戶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圖都從十四字繪出。次聯寫景更細。詩人用“點染法”,選取“山當日午”、“草帶泥痕”兩種尋常事物,寫出極不尋常的詩境來。乍看“山當日午”,似乎平淡無奇,可一經“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蕩漾的美姿,立刻呈現目前。同樣,“草帶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經“過鹿群”渲染,那群鹿競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簾。“點染”本為中國畫的技法,一點一染,淡濃、遠近、深淺不同,景象更活現紙上。詩中“點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見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如果單說“山當日午”、“草帶泥痕”就索然無味,即使單說“回峰影”、“過鹿群”也平淡少興。只有前用四字先“點”,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這一聯的兩幅畫面頓時為讀者展示出富有動態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聯里,詩人準確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與抽繭來開拓詩的意境。巧妙的是,詩人并未直說山村農民如何忙碌于撿茶、分茶、炒茶和煮繭、退蛹、抽絲,而只是說從茅舍升出裊裊炊煙中聞到了蒸茗的香味;隔著竹籬聽到了繰絲聲音,從而使讀者自己去領略農事豐收的盛景。這里,詩人創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產生了一種令人倍感親切的'氛圍。
按照詩意發展,尾聯似應寫詩人走進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賣藥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云。”當詩人走著走著,邂逅賣藥材回來的老者,便隨同這位年老的藥農一道進入那煙靄茫茫的深山島云中去。這一收筆,意味深長,是詩旨所在。“不惜”二字隱隱透露了詩人不投身熱氣騰騰的制茶抽絲的山村,而遁跡空寂的云山的苦衷。他在另一首詩里寫道:“獻賦才何拙,經時不恥歸”(《歸家山行》),這里說的“不恥歸”,同樣表現了詩人不惜謝絕仕途而甘隱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隨入島云”,作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韻繞梁。
這首詩的特點是構思奇巧,移步換形,環繞山中之行,層次分明地寫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見聞。寫景,景物明麗;抒情,情味雋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實是一首佳作。
山行古詩詞2
【年代】:唐
【作者】:杜牧
【內容】: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天的景色。詩中寫了山路、人家、白云和紅葉,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而是巧妙的把它們聯系在一起,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而有的只是陪襯。簡單來說,前三句是為了第四句描繪背景,起鋪墊的作用。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深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山路一直向上望去。這句里的“人家”照應了上一句的“石經”。山上的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就是這“石經”。有白云繚繞,說明這里的山很高。詩人讓片片白云遮住了讀者的眼睛,但確認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肯定會有另外與眾不同的景色吧!
對上面的“山”、“山路”、“云”和“人家”,作者只是作了一個簡單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但也只是點出了下文的“晚”和“霜”字,并沒有表現出作者是多么喜歡秋天,秋天是多么吸引人。
“停車坐愛楓林晚”,這句詩跟前兩句不同。很鮮明的表現出了秋天的美。“山路”、“白云”和“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但這楓林晚景卻使詩人難以抑制這種喜歡這兒的心情。
“霜葉紅于二月花”,補足第三句。在夕陽照射下,楓林顯得更美,它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紅,還要艷麗。通過描寫這么一片紅色,讓人們看到了生機勃勃的秋天。
從這首古詩中,我充分的感受到了,詩人對秋天是那么的喜愛,秋天的景色是那么的美,讓我加深一步的認識了著生機勃勃的秋天。
山行的古詩
山行的古詩如下:
《山行》
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深處 一作:生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翻譯: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處,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楓林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注釋:
1.《山行》杜牧 古詩:在山中行走。
2.遠上:登上遠處的。
3.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4.石徑: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讀xiá ,為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的深處; “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車:轎子。
8.坐:因為。
9.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10.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1. 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杜牧 古詩翻譯二。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戶人家。
停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
山行的詩句
山行的詩句如下:
原文: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戶人家。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遠上:登上遠處的。
3、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4、石徑:石子鋪成的小路。
5、斜:為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的深處)
7、坐:因為。
8、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9、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0、紅于:比什么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公元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描寫山行的古詩詞有哪些?
《苕溪酬梁耿別后見寄》
唐代:劉長卿
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悵長沙謫去,江潭芳草萋萋。
譯文:天上的云漂泊千里萬里,明月照耀前溪后溪,在長沙苕溪為朋友餞行,江邊的草都為之感傷。
5、《山行》
唐代:杜牧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橋東。
短發瀟瀟暮雨,長襟落落秋風。
譯文:家住在白云山的北邊,在碧水橋東卻迷路了。短發曝露在夜晚的小雨中,身上的長衫被秋風吹得隨風飄搖。
關于山行寫的詩有哪些和山行古詩描寫的景物有哪些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