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覺寺在哪里 游修覺寺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修覺寺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游修覺寺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今日竹林宴,我家賢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發清狂。
船上齊橈樂,湖心泛月歸。
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賞析】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于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于安徽當涂縣。其父李客,夫人有許氏、劉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杜甫 后游
《后游》
作者:杜甫
原文: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注釋:
1、后游:重游修覺寺。
2、憐:愛。
3、暄:暖。
4、此:指修覺寺。
5、復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賞析: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寫了《游修覺寺》,第二次即寫了這首《后游》。
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今日之游,后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采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自從上次游覽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真可謂人有意,物有情。細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象仍是贊美這兒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郁,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出之。正因為如此,感人更深。詩采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后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述古三首
赤驥頓長纓,非無萬里姿。悲鳴淚至地,為問馭者誰。
鳳凰從東來,何意復高飛。竹花不結實,念子忍朝饑。
古時君臣合,可以物理推。賢人識定分,進退固其宜。
市人日中集,于利競錐刀。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
農人望歲稔,相率除蓬蒿。所務谷為本,邪贏無乃勞。
舜舉十六相,身尊道何高。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漢光得天下,祚永固有開。豈惟高祖圣,功自蕭曹來。
經綸中興業,何代無長才。吾慕寇鄧勛,濟時信良哉。
耿賈亦宗臣,羽翼共裴回。休運終四百,圖畫在云臺。
秋日三首·其三
秦觀 秋日三首其三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
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賞析】
詩寫雨后彩虹當空的絢麗景象,想象奇特,語氣豪放,帶有濃厚的浪漫色彩。
詩的一、二句狀景,雨過天晴,由于陽光的折射,西天出現長而弧曲的彩虹,變幻多姿,非常美麗,遠遠望去,就像掛在西樓之上,仿佛伸手就可摘下。極像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逐和追兩字,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彩虹以活潑甚至頑皮的性格,生動、形象,簡直把彩虹寫活了。此時此景,詩人也好像受了感染,神情振奮,突發奇想:如果能招來千萬個美人一起歌舞,那該多好!在酒酣時,一定剪下這美麗的彩虹,賞賜給她們。纏頭,指古代舞女繞纏頭上作為妝飾的錦鍛,后來將宴席上賞賜給歌舞者的羅錦之類的禮物稱為纏頭。詩人的幻想是做不到的,但卻是心情愉快的真實流露。在這里,正面描摹已美不勝收,令人陶醉;又引發奇想,使美景更加可憐可愛,錦上添花。其構思之巧妙,手法之新穎,令人嘆絕。
杜甫 后出塞·朝進東門營
《后出塞朝進東門營》
作者:杜甫
原文: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
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
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
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賞析: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首句交待入伍的時間、地點,次句點明出征的去向。東門營,當指設在洛陽城東門附近的軍營。河陽橋,橫跨黃河的浮橋,在河南孟縣,是當時由洛陽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軍營報到,傍晚就隨隊向邊關開拔了。一朝一暮,顯示出軍旅生活中特有的緊張多變的氣氛。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顯然已經寫到了邊地傍晚行軍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來,顯出時間上的緊湊;然而這兩句明明寫的是邊地之景,《詩經。小雅。車攻》就有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句。從河陽橋到此,當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詩人故意作這樣的承接,越發顯出部隊行進的迅疾。落日西照,將旗獵獵,戰馬長鳴,朔風蕭蕭。夕陽與戰旗相輝映,風聲與馬嘶相交織,這不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暮野行軍圖嗎?表現出一種凜然莊嚴的行軍場面。其中馬鳴風蕭蕭一句的風字尤妙,一字之加,覺全局都動,颯然有關塞之氣。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該是宿營的時候了,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兩句便描寫了沙地宿營的圖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成千上萬個帳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領,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屬下的士卒。這里,不僅展示出千軍萬馬的壯闊氣勢,而且顯見這支部隊的整備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軍營又呈現出另一派景象和氣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描畫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營圖:一輪明月高懸中天,因軍令森嚴,萬幕無聲,荒漠的邊地顯得那么沉寂。忽而,數聲悲咽的笳聲(靜營之號)劃破夜空,使出征的戰士肅然而生凄慘之感。
至此,這位新兵不禁慨然興問:借問大將誰?──統帥這支軍隊的大將是誰呢?但因為時當靜營之后,他也懾于軍令的森嚴,不敢向旁人發問,只是自己心里揣測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漢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樣治軍有方、韜略過人的將領吧!
從藝術手法上看,作者以時間的推移為順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畫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軍旅生活的圖景。三幅畫都用速寫的畫法,粗筆勾勒出威嚴雄壯的軍容氣勢。而且,三幅畫面都以邊地曠野為背景,通過選取各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別描摹了出征大軍的三個場面:暮野行軍圖體現軍勢的凜然和莊嚴;沙地宿營圖體現軍容的壯闊和整肅;月夜靜營圖體現軍紀的森嚴和氣氛的悲壯。最后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嘆問和想象收尾。全詩層次井然,步步相生;寫景敘意,有聲有色。故宋人劉辰翁贊云:其時、其境、其情,真橫槊間意,復欲一語似此,千古不可得(《杜詩鏡銓》卷三引)
杜甫 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
《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
作者:杜甫
原文: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注釋:
1、曲江:河名,在陜西西安市東南郊,唐朝時候是游賞的好地方。
2、朝回:上朝回來。典:押當。
3、債:欠人的錢。行處:到處。
4、深深:在花叢深處;又可解釋為濃密的樣子。見:現。
5、款款:形容徐緩的樣子。傳語:傳話給。
6、風光:春光。共流轉:在一起逗留的盤桓。
7、違:違背,錯過。
賞析: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典衣買醉,嘆息江頭。為何要盡日熏熏呢,詩人沒有明說,但從二句看來,弦外之音隱約可聞。大凡醉酒不為狂喜,定為銷愁。聯想詩人一生坎坷際遇,不難從字里行間,窺視酒后的悲愁。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詩人這種及時行樂的苦衷,誰人明了?飛蝶晴蜓,春光無限,對于滿身酒漬的詩人,也許是稍稍的安慰吧。寄于景,含蓄自然。詩二句、三句寫得尤其神妙。
杜甫 后游
《后游》
作者:杜甫
原文: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注釋:
1、后游:重游修覺寺。
2、憐:愛。
3、暄:暖。
4、此:指修覺寺。
5、復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賞析: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寫了《游修覺寺》,第二次即寫了這首《后游》。
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今日之游,后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采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自從上次游覽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真可謂人有意,物有情。細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象仍是贊美這兒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郁,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出之。正因為如此,感人更深。詩采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后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
《送路六侍御入朝》
作者:杜甫
原文:
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
更為后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
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于棉。
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
翻譯:
與兒時的舊友分別了四十年,在此之間的杳無音信令我們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別四十年,時間是這樣的久,誰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會合?他鄉遇故知,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同樣沒有想到,久別重逢,乍逢又別!
現在我不去贊美桃花秀麗的如錦緞一般,卻反而憎惡柳絮比棉花還要白。冬景傷感,只見酒邊的劍南春色,別筵的眼前風光。我惱怒春色無賴,是因為它冒犯了我這個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會無期,離懷難遣。
賞析:
關于路六侍御的生平,詳不可考,從詩的開頭一句看,是杜甫兒時舊友。作此詩時,杜甫五十一歲,四十年前,他們都在十歲左右,正是竹馬童年。詩人用童稚情親四十年完滿地表現出童年伙伴那種特有的親切的感情。四十年,在這里不僅點明分別的時間,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時代的友情,并不隨著四十年漫長歲月的遷流而歸于淡忘。正因為如此,下句說,中間消息兩茫然。在兵戈滿地,流離轉徙的動亂年代里,朋友間失去聯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無從問訊,故有茫然之感。而這種心情,彼此間是相同的,所以說兩茫然。一別四十年,時間是這樣的久,沒能想到會有重新相見的一天。所以說忽漫相逢。他鄉遇故知,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同樣沒有想到,久別重逢,乍逢又別;當故交敘舊之日,即離筵餞別之時。忽漫相逢是別筵,在相逢和別筵之間著一是字,使會合的歡娛,立即轉化為別離的愁思。筆力千鈞,直透紙背。
從過去到重逢,聚散離合是這樣的迷離莫測;從分別懸想將來,詩人把感慨集中地寫在更為后會知何地這句話里。這是全詩的主腦。它包涵有下列兩重意思:路六侍御這次離開梓州,回到長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滿腹心事。他設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見,這地點又將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夠也被召還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從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歷程,從這次和路六的聚散離合,詩人懂得了亂世人生,有如飄蓬泛梗,一切都無從說起。這是就空間而言的。從時間方面來說,過去的分別,一別就是四十年;別時彼此都在童年,相見時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為后會,實際上是不大可能的。詩人沒有直說后會無期,而是以詰問語發出詠嘆,體現出他的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寫送別之情,詩人由過去想到現在,再由現在想到未來,它本身有個時間的層次。這里值得讀者注意的是:詩從童稚情親依次寫來,寫到四十年來,中間消息兩茫然,不接著寫相逢和送別,而突然插入更為后會知何地。乍一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飛來,讓讀者有點摸不著頭腦。但實際上,更為后會,就已逆攝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為沒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詩人是不可能想到將來的更為后會的。這句對上句來說,是突接。由于這樣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瀾,把詩人感傷離亂的情懷,表現得沉郁蒼涼,百端交集。就下文來說,這是在一聯之內的逆挽,也就是顛倒其次序,用上句帶動下句。由于這樣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滯為飛動,使得全詩神完氣足,精彩四溢。如果沒有詩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廣度以及他在詩歌藝術上深湛的造詣,也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
詩的后四句寫景,另起了一個頭,頸聯和頷聯似乎毫無相干。其實,這景物描寫,全是從上文的別筵生發出來的。尾聯結句觸忤愁人到酒邊的酒,正是別筵餞別之酒:酒邊的劍南春色,也就是詩人別筵的眼前風光。桃紅似錦,絮白于棉,這風光是明艷的,而詩偏說是不分,生憎,惱怒春色無賴,是因為它觸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觸忤愁人,則是由于后會無期,離懷難遣,對景傷情的緣故。尾聯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為綰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紐帶,把情景融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詩的整體。全詩句句提得起,處處打得通,一氣運轉,跌宕起伏;而詩句的措辭,脈絡的貫通,則又絲絲入扣,在宏大中體現了精細的特點。
唐朝詩人杜甫詩詞巜后游》介紹?
《后游》;
【作者】唐·杜甫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這首詩是杜甫重游修覺寺時的作品,由于心態的不同,舊地重游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先一起來看一下,這首詩中需要注意的幾個詞,【后游】也就是重游,重游修覺寺;【憐】的意思是愛;【有待】有所期待;【煙光】是云靄霧氣;【暄】的意思是暖;【此】指的是修覺寺;【復何之】又去哪里呢;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首詩,先來看詩的前兩句,【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詩人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這兩句采用倒裝句式,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接下來兩句,【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這兩句則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說,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自私的;
我們再往后看接下來的兩句,【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這兩句表明了時間的推移,詩人從早到暮都在此處,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
最后全詩以感慨作結,【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表面看來,好像這仍是贊美此處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視頻的全部內容,我們下期再見。
大家好,今天要給大家講解的是《后游》;
【作者】唐·杜甫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這首詩是杜甫重游修覺寺時的作品,由于心態的不同,舊地重游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先一起來看一下,這首詩中需要注意的幾個詞,【后游】也就是重游,重游修覺寺;【憐】的意思是愛;【有待】有所期待;【煙光】是云靄霧氣;【暄】的意思是暖;【此】指的是修覺寺;【復何之】又去哪里呢;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首詩,先來看詩的前兩句,【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詩人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這兩句采用倒裝句式,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接下來兩句,【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這兩句則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說,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自私的;
我們再往后看接下來的兩句,【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這兩句表明了時間的推移,詩人從早到暮都在此處,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
最后全詩以感慨作結,【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表面看來,好像這仍是贊美此處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
度磴去頂可四五之一(鐘惺《俢覺山記》)怎么翻譯?
《修覺山記》明 鐘惺
辛亥十月,十有九日,早發新津,叔弟恬,不知隔江者為何許山也,與童騎疾驅過之。予與艾子后,坐舟中,指江干削壁千切,竹樹榱桶,出沒晴嵐云浪外者,異焉。問之,則修覺山。子美(游修覺寺)詩曰:“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詩應有神助,吾得及春游;徑石相縈帶,川云自去留;禪枝宿眾鳥,飄泊暮歸愁。”(后游)詩曰:“寺憶昔游處,橋憐再渡時;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客愁全為減,舍此何欲之?”及唐明皇幸蜀,大書修覺山三大字,嵌石壁,今猶存者,即其處也。決策登焉。
所從徑,裒山石之復者為磴,亂整枉直,各肖其理。登者屢憩,憩處每平,平處每當竹材隙,隙處必從其下左方見江,江錯磧渚,或圓或半,或逝或返,去留心目間。土人縛竹為亂,若童子置葉盎中以度蟻。設身處地,頗危之。從上視下,輕且駛,甚適。度磴去頂可四五之一,行住坐立,更端者數矣。其傍乃有石級齒齒,蜿蜒壁間者,往修覺寺道也。日始舍是,尋中徑數折上,有亭翼然,祠杜工部、李供奉、蘇端明、方正學。方有石刻詩,可讀。亭后數武,為寶華寺。禮佛畢,反自亭,出山門,左行,竹材純駁夾砌,數折即修覺寺。寺前雙井,一井置一塔,唐物也。明皇書嵌佛殿左側巖壁上,字方廣二三尺,一字各專一石,飛翥沉著,且甚完好。予入蜀所見唐碑,獨此耳。出寺,無所見。欲返,寺僧指石隙一小徑,才容足。出此徑,乃有平田大陸。復緣磴數折上,矗然兆江者,曰雪峰,兩寺乃在其下。始悟所云磴去頂四五之一者,第可指修覺耳,非此峰也。左眺稠稷山,如旅行,而稍居其傍。下憑欄視江,則已正,無所不見。不若初所見江之從其下左方也,然從下上修覺,去江趨遠,從修覺上雪峰,視江乃反近。舟中所指江干削壁者,即今著腳處也。降自雪峰,復葬井塔下,屈曲一二里許,不復見所由寶華寺徑矣。乃忽得所謂石級齒齒壁間往修覺寺道者,則今還道也,與初所徑合。徑窮登輿。
是日抵彭山宿,記授弟恬。
題記:修覺山位于四川新津縣岷江東岸。唐時大詩人杜甫和唐明皇李隆基都曾在此駐留,留下了詩篇墨跡。而今古人已逝,物是人非,作者游歷此地,低吟著“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的詩句,仿佛感到遙遠的往事正呈現在面前,使文章一開始便有了濃重的懷古氛圍。
第二段,作者不斷變動視角,隨著山路的崎嶇蜿蜒,描繪出一幅幅優美奇麗的畫面:險峻的峰巒,眾多的古跡,繁茂的林木,輝煌的廟宇等等。然后筆鋒一轉 。視點由修覺山過渡到雪峰。登臨送目,與在修覺山上的視野和感覺迥然不同,令全文產生了一種錯落變化。柳暗花明的意趣,讀來別致新鮮、賞心悅目。
作者簡介:鐘惺(1574—1624),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縣)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曾任工部主事、福建提學僉事等職。他與同里譚元春共同編選《古詩歸》和(唐詩歸),風行明末,創立了“竟陵派”。他反對擬古文風,提倡抒寫性靈,提倡一種幽深孤峭的風格。他的散文孤行靜寄,文境簡遠平淡,宛轉曲折,看似艱澀實則奇崛。著有《隱秀軒集》、《毛詩解》等。我比較懶以上復制于網絡,雖有所述,但不解題中所惑,度磴去頂可四五之一,應譯為:估計臺階距離山頂有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距離,這里的1/4或1/5應對于整座山的高度而言。
杜甫 后游
《后游》
作者:杜甫
原文: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注釋:
1、后游:重游修覺寺。
2、憐:愛。
3、暄:暖。
4、此:指修覺寺。
5、復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賞析: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寫了《游修覺寺》,第二次即寫了這首《后游》。
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今日之游,后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采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自從上次游覽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真可謂人有意,物有情。細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象仍是贊美這兒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郁,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出之。正因為如此,感人更深。詩采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后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其一
今日竹林宴,我家賢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發清狂。
其二
船上齊橈樂,湖心泛月歸。
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
其三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譯文及注釋】
鏟去矗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讓湘江水直接入湖中。巴陵浩瀚的湖水像是無盡的美酒,讓我們舉杯共飲,醉倒在這洞庭湖的秋色里。
1、侍郎:官職名。
2、劃卻:鏟掉。
3、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山。
4、醉殺:醉得很厲害,醉倒。
【賞析】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組紀游詩。它由三首五言絕句組成。三首均可獨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獨特構思的抒情絕唱。
此詩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還。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趕忙返至江夏。李白獲得自由以后,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江夏贈韋南陵冰》),原來他又對朝廷產生了幻想,希望朝廷還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動了一個時期,毫無結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離開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曄,時由刑部侍郎貶官嶺南。他們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見的。李白才華橫溢,素有遠大抱負,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發出過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感嘆,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滅,竟至無路可走,數十年憤懣,便一齊涌上心頭。因此當兩人碧波泛舟,開懷暢飲之際,舉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擋住湘水不能一瀉千里直奔長江大海,就好像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礙,破壞了他的遠大前程。于是,發出了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鏟去君山,表面上是為了讓浩浩蕩蕩的湘水毫無阻攔地向前奔流,實際上這是抒發他心中的憤懣不平之氣。他多么希望鏟除世間的不平,讓自己和一切懷才抱藝之士有一條平坦的大道可走啊!然而,這畢竟是浪漫主義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鏟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嶇難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還是盡情地喝酒吧!詩人醉了,從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像洞庭湖水都變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紅葉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緋紅的醉顏嗎?于是又發出了浪漫主義的奇想: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這兩句詩,既是自然景色的絕妙的寫照,又是詩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樣,用洞庭湖水似的無究盡的酒來盡情一醉,借以沖去積壓在心頭的愁悶。這首詩,前后兩種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獨立,實際上卻有著內在聯系,聯系它們的紐帶就是詩人壯志未酬的千古愁、萬古憤。酒和詩都是詩人借以抒憤懣、豁胸襟的手段。只有處在這種心情下的李白,才能產生這樣奇特的想象;也只有這樣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達此時此際李白的心情。
李白在江夏時期寫過一首《江夏贈韋南陵冰》,內容也是醉后抒憤懣之作。中有句云:人悶還心悶,苦辛長苦辛。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此詩的刬卻君山好,用意與彼正同。假若我們一定要追問捶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和刬卻君山的動機與目的是什么?即使起李白于地下,恐怕他自己也說不出究竟,可能只會這樣回答:我自抒我心中不平之氣耳!
杜甫 后出塞·朝進東門營
《后出塞朝進東門營》
作者:杜甫
原文: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
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
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
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賞析:
杜甫的《后出塞》共計五首,此為組詩的第二首。本詩以一個剛剛入伍的新兵的口吻,敘述了出征關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首句交待入伍的時間、地點,次句點明出征的去向。東門營,當指設在洛陽城東門附近的軍營。河陽橋,橫跨黃河的浮橋,在河南孟縣,是當時由洛陽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軍營報到,傍晚就隨隊向邊關開拔了。一朝一暮,顯示出軍旅生活中特有的緊張多變的氣氛。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顯然已經寫到了邊地傍晚行軍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來,顯出時間上的緊湊;然而這兩句明明寫的是邊地之景,《詩經。小雅。車攻》就有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句。從河陽橋到此,當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詩人故意作這樣的承接,越發顯出部隊行進的迅疾。落日西照,將旗獵獵,戰馬長鳴,朔風蕭蕭。夕陽與戰旗相輝映,風聲與馬嘶相交織,這不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暮野行軍圖嗎?表現出一種凜然莊嚴的行軍場面。其中馬鳴風蕭蕭一句的風字尤妙,一字之加,覺全局都動,颯然有關塞之氣。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該是宿營的時候了,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兩句便描寫了沙地宿營的圖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成千上萬個帳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領,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屬下的士卒。這里,不僅展示出千軍萬馬的壯闊氣勢,而且顯見這支部隊的整備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軍營又呈現出另一派景象和氣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描畫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營圖:一輪明月高懸中天,因軍令森嚴,萬幕無聲,荒漠的邊地顯得那么沉寂。忽而,數聲悲咽的笳聲(靜營之號)劃破夜空,使出征的戰士肅然而生凄慘之感。
至此,這位新兵不禁慨然興問:借問大將誰?──統帥這支軍隊的大將是誰呢?但因為時當靜營之后,他也懾于軍令的森嚴,不敢向旁人發問,只是自己心里揣測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漢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樣治軍有方、韜略過人的將領吧!
從藝術手法上看,作者以時間的推移為順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畫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軍旅生活的圖景。三幅畫都用速寫的畫法,粗筆勾勒出威嚴雄壯的軍容氣勢。而且,三幅畫面都以邊地曠野為背景,通過選取各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別描摹了出征大軍的三個場面:暮野行軍圖體現軍勢的凜然和莊嚴;沙地宿營圖體現軍容的壯闊和整肅;月夜靜營圖體現軍紀的森嚴和氣氛的悲壯。最后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嘆問和想象收尾。全詩層次井然,步步相生;寫景敘意,有聲有色。故宋人劉辰翁贊云:其時、其境、其情,真橫槊間意,復欲一語似此,千古不可得(《杜詩鏡銓》卷三引)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今日竹林宴,我家賢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發清狂。
船上齊橈樂,湖心泛月歸。
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賞析】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于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于安徽當涂縣。其父李客,夫人有許氏、劉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四川最好喝的酒是什么?
在我國所有省份當中,四川絕對是一個產酒大省,并且省內盛產很多優質的名酒,在國內單純講酒的種類以及產量,很少有省份能與四川匹敵的。產量上四川的白酒占據全國五分之二,品牌種類上,四川隨便拿出一個品牌都絕對能夠與任何一個省份的名酒較量一番,所以要問四川什么酒最好喝,還真是不好下結論,畢竟每個人所喜歡的口味不同。 四川的白酒多為濃香型,著名品牌有水井坊、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小角樓、劍南春、豐谷、仙潭等一系列白酒。曾經有人說茅臺算是我國最好喝的白酒,但是茅臺屬于醬香型白酒,很多人更加喜歡五糧液這種濃香型的白酒,而且國內能與茅臺匹敵的白酒也只有五糧液了,所以五糧液應該是四川最好喝的白酒,但事無絕對,畢竟五糧液的品牌效應也很大。 其實目前市面上所常見的四川白酒品牌,酒中精品一般價格都很貴,不是很親民,普通人不可能天天喝五糧液這種頂尖的白酒。大部分喜好喝白酒的普通人,更喜歡喝一些真正的糧食釀造的散裝白酒。因為四川境內水域豐富,且水流多來自西部高原水質優良,十分適合釀造白酒。 或許因為四川的白酒太過知名,每個人都知道四川的白酒品牌,卻不知道四川省當年也是有一款本地啤酒叫做“藍劍”,后來被雪花收購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四川人只要是喝啤酒的人應該都喝過藍劍,雖說藍劍啤酒當年的味道褒貶不一,但也是最能代表四川啤酒地方特色了。 如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轉自修覺山古法燒酒介紹!
“凡岷山之首,自女幾山(修覺山)至于賈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瘞。糈用徐。文山、勾禰、風雨、魄之山,是皆冢 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嬰毛一吉玉。熊山,席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嬰毛一 璧。干,用兵以禳;祈,冕舞。”《山海經·中山經》
修覺山為古蜀文明發源地之天下名山,“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屹立在成都平原都廣之野。先秦古籍《山海經》記載上古時代,古蜀龍馬古城寶墩先民祭祀山神時,選用一只公雞做祭品埋入地下,用糧食釀造的美酒祀神,用豬、牛、羊三牲齊全的太牢做祭品, 祀神的玉器要選用一塊玉璧。在禳除戰爭災禍時,要手持盾斧跳舞;祈求福祥時,就要穿戴整齊,并手持美玉跳舞以表誠心。修覺山行天地祭山神大禮沿襲至今。
蜀山之巔由南往北從高到低綿延至新津修覺山,與28宿之東宮蒼龍相對應猶如一條南北伸展的巨龍。修覺山被古蜀先民視為龍馬之山龍首。據史書記載可見,投龍觀、龍巖寺、伏龍觀、二王廟、童子堰、禹帝宮等關于龍的元素載體均在新津修覺山存在過。宋人祝穆《方輿勝覽》云:“投龍觀枕夜郎溪及白木水,上有龍穴,祈禱皆應。”
《大明一統志》云:“修覺山,在新津縣東南五里,山有修覺寺,因名”。明鐘伯敬《游修覺山記》謂:“明皇幸蜀,大書“修覺山”三字,嵌石壁,今猶存者,即其處也。”《蜀中名勝記》亦引舊《志》:(新津縣)南一里修覺山,神秀禪師結廬于此。”《讀史方輿紀要》:“修覺山,蜀王衍亦嘗游焉。”張道陵、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唐宋八大家三蘇父子、愛國詩人陸游、范成大、競陵派創始人鐘惺、方孝孺、楊慎等古今文化名人,在修覺山流連忘返而留下傳世華章。
作為四川真正愛喝酒的人,一般平時都不喝瓶裝酒,我就是其中的一個。我喜歡到酒坊里打花子酒(一甑酒中最優質的酒),價格大致三四十塊一斤。打回家后可泡枸杞、大棗、梅子、桑椹、檸檬等等。還可將高粱、稻谷、糯米和玉米等優質酒混合一起泡,泡上個一年半載,那酒的香味毫不遜于那些優質的瓶裝酒。吃在四川,耍在四川,天府之國一一天上人間。
四川最好的酒當屬五糧液了,白酒三大品牌之一了,濃香白酒,口感不錯。其他的不是太了解,
不過自己不是那邊人,作為江蘇人更喜歡洋河酒,我們當地盛產的,可以說從小到大都在這個酒環境下生長的,習慣了那個味了,沒辦法啊。
四川最好的酒、中國最好的酒我也不信任。世上沒有純糧食釀的酒,都是酒精勾兌的!
說句實話本人也是依酒伴生的,大小喝過幾十種酒,由于前些年條件差,只要是高度酒見什么酒都喝,覺得能麻醉神經就是好酒,基本沒喝過太多的好酒,近幾年條件好了喝了一些五糧液,才感覺那個濃香純味深深的印在腦海里,讓人無法忘記,瀘州老窖也行,味道騷差一點。
我還保存有幾瓶95年的文君白酒不知現在能管多少錢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