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樂府詩歌有哪些 古樂府詩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古樂府詩歌有哪些,以及古樂府詩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如何分別七言古詩、七古樂府、七律樂府、七絕樂府?
通常說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詩和七古在內。
七言樂府歌行體,屬于每句七字為主,但不限定七字。并且長短不限,中途可換韻,平仄不嚴。如《燕歌行》、《短歌行》、《長歌行》等等。它是歌、行的統稱,如《長恨歌》、《琵琶行》。
狹義的“七古”,是七律出現后,詩人仿古人之風,不按七律的格律寫的七言詩。因七律屬于“近體詩”、“七古”屬于“古體詩”而得名。
沒有“七律樂府”概念。樂府在前(古體),律詩在后(近體)。七律格律很嚴,字數、句數、平仄、韻腳、對仗等,都有規定。根據平起、仄起、首句入韻或不入韻,分為四種類型。
本詩所寫的詩歌類型多樣有古樂府詩如什么
一張機??椝蠊饩叭ト顼w。蘭房夜永愁無寐。嘔嘔軋軋,織成春恨,留著待郎歸。 兩張機。月明人靜漏聲稀。千絲萬縷相縈系。織成一段,回紋錦字,將去寄呈伊。
三張機。中心有朵耍花兒。嬌紅嫩綠春明媚。君須早折,一枝濃艷,莫待過芳菲。
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蓱z未老頭先白。曉寒深處,春波碧草,相對浴紅衣。
五張機。芳心密與巧心期。合歡樹上連理枝。雙頭花下,兩同心處,一對化生兒。
六張機。雕花鋪錦半離披。蘭房別有留春計。爐添小篆,日長一線,相對繡工遲。
七張機。春蠶吐盡一生絲。莫教容易裁羅綺。無端剪破,仙鸞彩鳳,分作兩般衣。
八張機。纖纖玉手住無時。蜀江濯盡春波媚。香遺囊麝,花房繡被,歸去意遲遲。
九張機。一心長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紅堆被。都將春色,藏頭裹面,不怕睡多時。 春衣,素絲染就以堪悲。晨昏汗污無顏色。應同秋扇,從茲永棄,無復奉君時。 輕絲。象床玉手出新奇。千花萬草光凝碧,裁縫衣著,春天歌舞,飛蝶語黃鸝。 讀《射雕英雄傳》,印象最深的就是這闋詞,它深深地刻在周伯通、瑛姑和段皇爺的心 中的,繞了他們的一生,也沉淀在讀者的記憶里。人生在世,相見時難別也難。誰能說 分手容易,誰人說相思不苦!即使如老頑童般空明,也一樣逃不出一個情字。 為了這首詞我爬上書架找出處,可是沒找到,只找到另外幾首古樂府,也是《九張機》, 其中之一風格與之十分相像,錄詞如下: “七張機,鴛鴦織就卻遲疑,唯恐被人輕裁剪。一場聚首,兩處分離,無計再相隨” 另外附錄黃蓉贈郭靖七張機一首,九張機一首: 七張機,春蠶吐盡一生絲,莫教容易裁羅綺。無端剪破,仙鸞彩鳳,分作兩邊衣。 九張機,雙飛雙葉又雙枝,薄情自古多別離。從頭到底,將心縈系,穿過一條絲。 好幾年間只找了兩套九張機曲子 : 一張機,一梭才去一梭癡。絲絲纏亂猶不識。菱窗院外,紫竹凝咽,曲曲是相知。 兩張機,春塵早惹舊織衣。紅粉香墜難夢離。黃花碧草,秦人巷里,夜夜鶯兒啼。 三張機,芊芊素手為君織,羞遮羅錦巧心思。金樽唱晚,月斜窗紙,一夢醉蘭池。 四張機,欲織鴛鴦斷梭機,東風怎奈花影稀。驚弦聲斷,無聊燕去,何日是歸期? 五張機,橫紋先織陸郎詩,春舊人瘦恐花知。淚痕偷掩,紅筏難續,不敢說相思。 六張機,曉寒漏斷語咿咿,怨冷秋千畫錦嘶。初霜還道,菱花鏡里,白發可依稀。 七張機,行行都是連理枝,尺素忽傳青鳥遲,黛山方解,搖紅燭影,愿遂可雙棲? 八張機,回紋怎奈梭難依,無痕月晚影凄凄。一笸香冢,恨埋情淚,此后永別離。 九張機,織就燕子畫樓西,夢殘還寄蘭花溪。淚痕如線,縈系心絮,結挽斷情絲。 九張機杼拓相思,素手還成并蒂枝。渺渺銀河飛恨遠,怡箏醉雪舞清姿。 一張機,流霞傾盡繞春堤。幽蘭絳草芳澤意。冰肌玉骨,胭脂翠黛,相對浴紅衣。
從小學到初中學過的古樂府詩和歌行體詩有哪些?
Our府是漢朝的一個結果。編排了一些音樂,被稱為樂府是?門童小學到初中學的樂府詩主要有,《木蘭詩》是樂府詩,被稱為樂府雙壁之一,歌行體主要就是《長歌行》和《短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那個。
一般主要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作品。
尋找樂府詩及其分類
分類: 人文學科 中國文學
問題描述:
細致細致!!!!!
解析:
樂府詩分哪幾類?
樂府的內涵大體有二。一是官府名。主管音樂?!皹贰敝敢魳?,“府”即官府,這是它的原始內涵。秦與漢初就有了這一機構。漢初惠帝時(前194~前188)已有樂府令。武帝時,擴大了樂府的建制與職能。西漢末哀帝登基(前6),下詔“罷樂府官”(《漢書·禮樂志》),至此漢代再無樂府建制。二是詩體名。初指樂府官府所采制的詩歌。后將魏晉至唐可以入樂的詩歌,以及仿樂府古題的作品,都統稱為樂府。宋以后的詞、散曲、劇曲因配樂,有時也稱樂府。
樂府詩分哪幾類?
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歌詩28家,314篇,基本都是樂府詩?,F在所能見到的西漢樂府詩,可以認定是西漢的作品有《大風歌》、《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首、《鐃歌》18首,以及另外為數不多的幾首民歌,其他樂府詩都作于東漢。(其中西漢樂府民歌有138首,今存兩漢樂府民歌大約有四十余首。)
輯錄樂府詩,最早見于南朝梁時沈約的《宋書·樂志》,而后有南朝陳時徐陵的《玉臺新詠》、隋代王僧虔的《伎錄》、智匠的《古今樂錄》,唐代吳兢的《樂府古題要解》,宋代鄭樵的《通志·樂略》等。但保存樂府詩最完備的總集還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輯錄了從不盡可靠的陶唐氏之作到五代的歌謠與樂府,共計100卷,又將自漢到唐的樂府詩分為12類:
1、郊廟歌辭。帝王祭祀天地、神祗(zhī)、祖先所用的樂章。多為祝頌贊美之語。如《郊祀歌》、《安世房中歌》。
2、燕射歌辭。統治者宴會時所用的樂章。
3、鼓吹曲辭。主要指用鼓、鐃、簫、笳等樂器合奏的軍樂。是武帝吸收的北狄西戎等民族的新聲。如《鐃歌》。
4、橫吹曲辭。用鼓、角在馬上吹奏的軍樂。武帝時從西域傳入,協律都尉李延年更造新曲28解(樂曲一章稱一解)。
5、相和歌辭。是美妙的民間歌謠。相和,是一種演唱方式,有“絲竹更相和”與“人聲相和”兩意。
6、清商曲辭。聲調比較清越,故名。源出相和三調(平調、清調、琴調)。
7、舞曲歌辭。分雅舞和雜舞。雅舞為郊廟、朝饗所用舞樂,雜舞為宴會所用舞樂。最初多起于民間,后來傳入宮廷。
8、琴曲歌辭。與古琴曲調相配合的樂歌。有五曲、九引、十二操?!稑犯娂匪涨偾柁o,上起唐虞,下迄隋唐,多為后世偽作,尤其題為上古所作諸篇更不可信。
9、雜曲歌辭?!稑犯娂氛f:“《雜曲》者,歷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歡樂之所發,或憂愁憤怨之所興;或敘離別悲傷之所懷,或言征戰行役之所苦;或緣于佛老,或出自‘夷虜’:兼收備載,故總謂之《雜曲》?!?
10、近代曲辭。樂府自唐以后演變為一般的詩詞而衰歇,唐、宋人所指樂府中的《近代曲》,實即隋、唐間的《雜曲》?!稑犯娂氛f:“《近代曲》者,亦《雜曲》也。以其出于隋、唐間,故謂之《近代曲》也?!焙笕嘶蛑鲝堄跇犯诸愔袆h去《近代曲》一類,并入《雜曲》。
11、雜歌謠辭。為徒歌、謠、讖、諺語。
12、新樂府辭。是唐代的新歌,辭擬樂府而未配樂,或寓意古題,刺美人事,或即事名篇,無復依傍。
漢樂府詩的思想
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郊廟歌辭”、“相和歌辭”、“鼓吹曲辭”、“雜歌謠辭”中,尤以“相和歌辭”為多。
班固雖然沒有把西漢樂府詩全部記錄在《漢書》中,但他描繪了當時樂府詩創作與采集的盛況,并對西漢樂府歌詩的總體特征作了精辟的評論:“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保ā稘h書·藝文志》)這是西漢樂府歌詩的精髓與靈魂。班固的這一評論雖是對西漢樂府歌詩而發,但同樣適用于東漢樂府歌詩。班固所謂的“事”具有廣義性,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他所謂的“哀樂”也具有廣義性,幾乎包括社會群體中的各種感情。大體而言,漢代樂府詩的思想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平民百姓的痛苦與掙扎
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說:“貧民常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薄稘h書·貢禹傳》說:“武帝征伐四夷,重斂于民,民產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輒殺,甚可悲痛。宜令兒七歲去齒,乃出口錢?!?平民百姓生活的這種悲慘景象,在樂府詩中有更為形象的反映。
有寫義公遭劫而被勒索的。如《平陵東》:
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
這首詩寫一個善良的人即“義公”平白無辜被人綁架劫持,并被勒索“錢百萬”、“兩走馬”,無奈之下只得讓人帶話給家人把小黃牛湊錢來贖人。詩雖然沒有明言劫持者,只說“不知何人”,但“義公”既是被劫持到“高堂”(府衙),且追逼的又是“吏”,可見劫持者必與府衙是串通一氣的。本篇是無辜受害者的悲憤的控訴:官吏貪暴,壓榨良民,甚至用綁架劫持的手段殘害人民。
有寫孤兒為奴而受到虐待的。如《孤兒行》。《孤兒行》(又名《孤生子行》、《放歌行》)寫一個孤兒受到兄嫂的虐待,嘗盡了人間的辛酸。這首詩開言就說:“孤兒生(出生),孤子遇生(遭遇不幸的生活處境),命獨當苦。”這個孤兒于“父母在時,乘堅車,駕駟馬”,出生在一個富有家庭,度過了一段歡樂的好時光。但父母死后,他的命運轉變了,成為兄嫂的私奴。兄嫂為了獨吞家產,不念骨肉親情,不是讓孤兒外出經商,就是命他在家辦飯、視馬、汲水、養蠶、收瓜,而對他的冷暖卻漠不關心。他是:
頭多蟣虱,面目多塵?!譃殄e(què,皴裂),足下無菲(草鞋)。愴愴(chuàng,傷悲,一作急走有節)履霜,中有蒺藜;拔斷蒺藜腸月(腳脛骨后肉,月,即“肉”字)愴欲悲。……冬無復襦,夏無單衣。
在這種當牛做馬的生活環境中,孤兒因為“兄與嫂嚴”而“不敢自言苦”,唯有暗中“淚下如雨”。于是,情不自禁地發出“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的絕望的悲嘆。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好象是暴露了家庭內部的矛盾,控訴了宗法制的弊害,反映了一般的社會問題,其實它透視出了當時地主兼富商的剝削者的貪婪殘忍的本性,也間接地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悲慘生活處境和怨恨情緒。
有寫貧病交困而難以生存的。《婦病行》描述的就是一個平民家庭貧病交困的慘狀:
婦病連年累歲,傳呼丈人前,一言當言;未及得言,不知淚下一何翩翩。“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兒饑且寒,有過慎莫笪笞(dáchī)行當折搖(折夭),思復念之!
亂曰:抱時無衣,襦復無里。閉門塞牖,舍孤兒到市。道逢親交,泣坐不能起。從(就)乞求與(替)孤兒買餌。對交啼泣,淚不可止?!拔矣粋荒芤??!碧綉阎绣X持授交。入門見孤兒,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復爾耳!棄置勿復道。(孩子將又像媽媽一樣死去,還是丟開不說了)”
這首詩敘述了妻死兒幼、丈夫和孤兒饑寒交迫的悲慘情況,深沉的反映了社會下層人民生活的痛苦。另如《艷歌行》寫“兄弟兩三人,流宕在他縣。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受盡屈辱,終年勞作,卻衣不蔽體,深深地感到“遠行不如歸”。
有寫不甘貧窮而鋌而走險的。有剝削與壓迫,就有掙扎與抗爭。武帝時,民間就發生過暴動。新莽末有綠林、赤眉大起義。東漢末更有黃巾大起義?!稏|門行》敘述的就是一個城市平民不甘忍受剝削與壓迫,不得不鋌而走險,進行抗爭的故事: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米儲,還顧架上無懸衣。把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吃粥)。上用(為了)倉浪天(蒼天,青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咄(duō)!行!吾去為遲!白發時下(時時脫落)難久居(這苦日子難以長久呆下去)?!?
這個平民家庭的生活面臨絕境,男主人不聽“兒母”天道、人情的勸告,終于走上了反抗的道路。這首詩通過家庭生活境況的交代和女主人公安于貧困的勸阻的烘托,揭示了男主人公反抗的合理性與必然性,道出了平民百姓共有的心聲。
(二)、士卒役人的控訴與呼叫
漢代自武帝起,長期對外用兵。不管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最終受害的都是人民。漢樂府詩中的一些篇章揭示了戰爭中士兵傷亡慘重的景象。如《戰城南》: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梁筑室(在橋上蓋房),何以南?何以北?(怎能南來北往通行)禾黍不獲君(參戰士卒,一說指君主)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思子(懷念戰死者)良臣(對戰死者的美稱),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這是一首悼念陣亡將士的詩。前11句通過乞烏招魂寫戰爭的慘烈,后9句通過追問嘆詠贊陣亡的將士。全詩充滿了悲壯的氣氛,描繪了戰爭給人民的生命帶來的巨大災難和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嚴重破壞,有力地控訴了窮兵黷武者的罪惡。
漢代的兵役制度,據當時官方的規定是:民年二十三為正卒,一歲為衛士,一歲為材官、騎士,五十免兵役。但統治者窮兵黷武長期對外,這一制度卻很難落實?!妒鍙能娬鳌肪徒衣读藵h代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寫一個老兵回鄉后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蓖脧墓犯]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這首詩是滿含血淚的控訴。在外服役65年的老兵,于80歲上“始得歸”,而他歸來所見到的是親人盡死、家庭破敗的悲慘景象。全詩以五言的句式,通過對話、行動與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老兵歸來后孤獨凄涼的處境和心情,末二句更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老兵的遭際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戰爭與徭役,帶給離鄉背井的參與者本人的,不僅是生命的殘害,也有精神的傷害。他們思家念親,有的甚至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漢代樂府詩中的懷鄉曲有些就是因此而發。如《古歌》: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飚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這是遠征“胡地”之人的自訴。離家愈久愈遠,對家的懸念就愈強烈,“愁”、“憂”、“思”的情愫就愈深沉?!侗琛分姓f“欲歸家無人”,所以只能“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稏|光》中亦有“諸軍游蕩子,早行多悲傷”之句。這些都是發自心底的怨憤的呼叫。
(三)、男女兩性的哀怨與情仇
男女兩性的哀怨與情仇,是歷來倍受人們青睞的創作題材。漢代自武帝后,封建禮教與宗法制度的束縛日益加強。專為女性設置而用以維護男權的一些清規戒律,如“三從”、“四德”、“七去”等,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三從”,指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又稱“四行”,指德、言、容、功;“七去”,又稱“七棄”、“七出”,指無子、淫泆[yì,放恣,放縱]、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所以,在這種環境中,女性們有敢于跨越雷池、沖破束縛,不理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求婚戀自由、兩情相悅者,當然,也不乏怨女、棄婦的悲訴與 *** ?;閼兕}材的作品在漢代樂府詩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其中的不少詩作堪稱精品。這些作品大多來自民間,或出自下層文人之手,主人公往往是女性,表達感情也往往直率坦露、大膽潑辣。
有寫相親相愛而矢志不移的。如《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不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是一位癡情女的自誓之詞。她先是指天發誓,愿與意中人相親相愛,永遠使親愛之情不斷絕衰減。這與《詩經·王風·大車》中的“謂予不信,有如皦日”是同一個曲調。而后從側面假設列舉五種千載難逢、極度反常的自然現象,表白自己對愛情矢志不移的決心,其中每一種自然現象在正常情況下都不會發生,而五種同時出現就更沒有可能。這位癡情女對愛情的堅貞不渝已經不是什么??菔癄€所能比,她的愛火情欲已是火山爆發、江河決堤而不可遏止。此詩堪稱情歌中神品。唐代敦煌曲子詞中有一首《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愿”所列六事與此詩相似,二者可視為姊妹篇。
有寫一種相思而兩地哀愁的。如《飲馬長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醒來)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在床上反復相思難眠,或指丈夫行蹤不定)不相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枯桑無葉能感到風吹,海水無冰能感到天寒。這是比興之法,喻夫妻久別,口雖不言而知相思之苦)。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裝信的木函,一底一蓋,魚形)。呼兒烹(打開)鯉魚,中有尺素書(古無紙,書信寫于一尺一寸的木版或絹帛上,故有“尺書”之稱)。長跪(直腰而跪,表示恭敬)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思憶。
這是一首五言樂府詩,又名《飲馬行》。蕭統《文選》題為“樂府古辭”(無名氏之作),徐陵《玉臺新詠》題為蔡邕作,《樂府詩集》。一般認為是一首民歌。李善《文選注》說:“言征戍之客至長城下窟泉飲其馬,婦思之,故為《長城窟行》。”此詩沒涉及“長城下窟泉飲其馬”事,當為以原曲調填寫的歌辭。東漢征役與游宦都很盛。所以,詩中的提到的遠行者,有可能是征夫、役人,也有可能是游宦的文士。此詩以思婦的口吻敘事抒情。前半寫“思”,后半寫“書”,通篇寫“相憶”。詩中用第一人稱,以物拖事帶情,緊扣春思、夜思、秋思,運用比興、連珠等手法,將主人公深切真摯、哀婉纏綿的相思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有寫戀情受挫而由愛到恨的。如《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wèi)君?雙珠玳瑁(dàimào,動物名,龜類,殼光滑有文采,可作裝飾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折碎)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狶(嘆息聲)!秋風肅肅(風聲)晨風飔(晨風,鳥名,即雉鳥,常于早晨鳴叫以求偶。飔,sī,為“思”之訛。意即鳥求偶失敗而悲鳴),東方須臾高知之(東方高,東方發白,天色漸明)。
女主人公思念遠在大海南的情人,準備了珍貴的禮品,想送給對方,而當聽說對方有二心時,折碎、燒毀了禮品,并“當風揚其灰”,表示:“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她愛得熾熱是真,恨得痛切也是真,她的抉擇既痛苦又果斷。
有寫無辜被棄而留戀舊情的。如《上山采蘼蕪》: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合(gé,旁門,小門)去。”“新人工織縑(jiān,黃色絹,價值較賤),故人工織素(白色絹,價值較貴)??椏V日一匹(長四丈,寬二尺四寸),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本篇《樂府詩集》未收,《玉臺新詠》作“古詩”,《太平御覽》引作“古樂府”。這是一篇棄婦與故夫在途中偶然相遇時的問答之詞,通篇問答成章,當為樂府古辭。棄婦勤勞、能干、柔順,但還是被遺棄了,這種美的毀滅,說明當時婦女在婚姻問題方面的悲慘遭遇和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這位棄婦被棄的原因與此詩創作的意圖,歷來有爭議:一說是由于故夫的喜新厭舊,暴露并譴責了故夫喜新厭舊,而又怨新不如舊的市儈心理(若如此,新人的命運也定不會比故人好);另一說是由于棄婦的無子,棄婦與故人都留戀舊情,故夫還隱約地透露了被迫離異的哀怨心理,暴露并譴責了宗法制的迫害。
有寫遭到遺棄而毅然決絕的。如《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此二句是說,今日是最后聚會,明晨在溝邊分手。)躞蹀(xièdié,小步緩走)御溝上,溝水東西流(以溝水東西分流喻與情人決絕,一說,東西流,即東流,東西為偏義復詞,喻愛情一去不返)。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由“竹徙”組成,上下結構,音shīshī,羽毛被濡濕)。(此二句是說,釣竿在擺動,魚尾如濕羽。古詩常以釣魚喻男女求偶的行為。)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錢幣,古幣有形如馬刀者,故名)為!
本篇是一首五言詩。《樂府詩集》中屬《相和歌辭·楚調曲》?!段骶╇s記》以為是卓文君為司馬相如欲另娶茂陵女而作,似屬附會。詩中的女子光明純潔,當她得知對方有二心時,毅然與之“決絕”,并提出“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的愛情理想。此詩與《有所思》是《詩經·衛風·氓》所體現出的婚戀觀的后繼。
另外,《陌上?!放c《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詩中寫男女兩性情感的代表作,也是漢樂府詩的代表作。這兩首詩是異曲清唱。(詳見第四節)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國女性忠貞于婚戀的自由、平等、純潔、和諧與完美,并為此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但在夫權社會條件下,女性常常是受害者與被犧牲的對象。
(四)、權貴勢要的驕奢與清廉
漢代統治者的生活極端荒淫奢侈?!断喾晷小访枥L了一個“兄弟兩三人,中子為侍郎”的既富且貴的家庭生活狀況。這戶人家是黃金為門、白玉為堂,堂上置酒、作使名倡,鴛鴦成行、鶴鳴噰噰,兩婦織綿,小婦調瑟。富貴與淫樂非同一般?!峨u鳴》中說:“兄弟四五人,皆為侍中郎?!薄堕L安有狹邪行》中說:“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無官職,衣冠仕洛陽?!币患叶嗳藶楣?,官職不限于侍郎(皇宮中的禁衛官或天子左右的侍從,俸祿四百石,是皇帝的近臣,身份特別),還有二千石的高官顯爵,就連“無官職”的“小子”也有官服而且能在京都洛陽為“衣冠仕”(這是賣官鬻爵生出的怪胎。參見《后漢書·桓帝紀》和《靈帝紀》)。權貴勢要的驕橫,由此可見一斑。以上三首詩,表面看不乏對富貴之家欣賞的情調,其實這是寓諷于頌的一種手法,句句是稱頌,句句又是奚落。這三詩對富貴之家氣象的展示,在中國文學同類題材的創作上具有示范性。
漢樂府詩中也有對那些清正廉潔、愛民如子的官員進行贊揚的篇章。如《燕門太守行》說王煥:
擁護百姓,子養萬民。外行猛政,內懷慈仁。文武具備,料民富貧?!t哉賢哉,我縣王君。
王煥是東漢和帝時的洛陽令,此詩頌揚了他為官的政績。
(五)、人在旅途的樂生與惡死
生與死是人生大事,也是人生大限。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生與死就是人們苦苦思索的重要課題。人之常情是樂生惡死。漢代樂府詩對這一人之常情有深刻的探討。寫惡死的篇章,如《薤露》(薤,xiè,一種蔬類植物):
薤上露,何易晞(曬干)。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這首詩將人的個體壽命與草上的露水作比,說明露水干了自然還會再造,它雖易逝,但也易生,而人的生命卻只有一次,死了就不會復生。又如《蒿里》:
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chíchú)。
這首詩認為,人死后有魂魄,鬼伯是專管魂魄的神,不管是賢愚,最終都要歸于蒿里,這是無法抗拒的事實。對死恐懼,必定對生渴求。漢樂府詩中寫樂生的篇章,往往出現神靈與仙人,這是人們希望和神仙同在,認為這樣方能超越個體有限的生命,達到彼岸而長生至樂。如郊祀歌《日出入》,就由太陽的升降想到了人的個體壽命。太陽東出西入,日復一日,沒有窮盡,而人的個體壽命卻很有限,生為出,死為入,一出一入就完成了一生的歷程,決不會像太陽那樣無窮無盡。太陽的永恒與人生的短暫形成反差,所以,詩人期望能駕馭六龍游于天國,盼望神馬從天而降,馱著自己進入太陽運行的世界。另如郊祀歌中的《練時日》、《華燁燁》,雜曲歌辭中的《艷歌》等都表達了與神仙同生的意愿。其實,人在旅途的樂生與惡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是相通的。
(六)、少壯游子的努力與操守
漢代樂府詩中也有一些篇章具有明顯的勸戒傾向。如《長歌行》第一首: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hùn,光亮)黃華葉稀。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是一首勵志詩,通過朝露易干、陽春易逝、花草易萎、百川不歸等自然景象,勉勵人們要惜時奮起。成語“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即出于此。又如《猛虎行》中說:
饑不從猛虎食,暮不從野雀棲。野雀安無巢?游子為誰驕?
這里以猛虎、野雀比興,警示游子不要跟隨惡人干非法無禮的事情,要樹立潔身自愛、窮且益堅、不茍且偷生的人格操守。
(七)、江南采蓮的嬉戲與愉悅
漢代樂府詩中有一首情調活潑歡快、境界清新開闊、語言質樸自然的歌辭,這就是《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是一首采蓮歌,又名《江南曲》、《江南可采蓮》,反映了江南水鄉明媚秀麗的自然美景和采蓮人歡快愉悅的心情。這是一首勞動歌,也是一首情歌,即在勞動中所唱的情歌,或者說是唱著情歌來勞動。古人常以蓮象征愛情,以魚比喻女性。
(八)、動物植物的訴說與寓意
漢代樂府詩中還有假托動物、植物之口來自述的寓言詩。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但寓言詩卻很罕見,只有《詩經·豳風·鴟鸮(chīxiāo)》是嚴格意義上的寓言詩。漢代府詩中有多首寓言詩,這成為它的一個亮點。這些詩想象奇特,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如《枯魚過河泣》:
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
說明了世情險惡,告誡人們做事要謹慎。《烏生》,又名《烏生八九子》,寫烏在樹上為彈弓所殺,而苑中白鹿、摩天黃鵠、深淵鯉魚,人亦得而食之,結語稱人生各有壽命,“死生何須復道前后”。此詩以烏、鹿等的遭遇,說明世路險惡,人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遭到殺身之禍。《豫章行》寫豫章山上的白楊變為洛陽宮中的棟梁,述說其與根株分離的痛苦。《雉子班》寫雉子被“王孫”捕去,母雉與幼雛生離死別餓情景。
樂府曲名都有什么?
什么是樂府?
樂府原是漢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由于專事搜集、整理民歌俗曲,因此后人就用“樂府”代稱入樂的民歌俗曲和歌辭。樂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漢時沿用了秦時的名稱。公元前112年,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其任務是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
樂府詩對中國古代詩歌樣式的嬗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實現了由四言詩向雜言詩和五言詩的過渡。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詩歌樣式的變革往往和流行樂曲的聲調有關。兩漢樂府詩最初是配樂演唱的,它之所以在詩體形式上不同于《詩經》的四言句,既是詩歌本身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有樂曲的因素發揮作用。
漢代樂府詩歌的曲調來源是多方面的,除了中土各地的樂曲外,還有來自少數民族的歌曲,鼓吹曲辭收錄的鐃歌18首就是配合北狄西域之樂演唱的。鼓吹曲本是軍中用樂,來自北方少數民族。它的曲調和中土音樂有很大差異,因此,配合鼓吹曲演唱的歌詩也就和中土常見的體式明顯不同。現存鐃歌18首各篇均是雜言,和其他樂府詩迥然有別,是詩歌形式發生的重大變化。
對樂府詩體產生重大影響的樂曲除楚聲和北狄西域樂外,還有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謠。僅以西漢而言,惠帝時戚夫人所唱的《舂歌》,六句中有五句是五言。李延年為武帝演唱的“北方有佳人”四句歌詩,有三句是五言,第三句去掉調節語氣的“寧不知”三字,也變成五言句。成帝時長安流傳的《尹賞歌》、《邪徑敗良田》歌謠,都已經是標準的五言詩。西漢樂府廣泛搜集各種歌謠,其中必有相當比重的五言詩。這些五言歌謠在形式上不同于傳統的四言詩,引起文人濃厚的興趣,并且親自模仿擬作,因此,東漢開始有較多的文人五言詩。從西漢五言歌謠到樂府五言詩,再到文人五言詩,這是早期五言詩發展的基本軌跡。
在六朝,更明確地把“樂府”和“古詩”相對并舉,以區別入樂的歌辭和諷誦吟詠的徒詩這兩類詩歌體裁。宋、元以后,“樂府”又被借作詞、曲的一種雅稱。新樂府是唐朝詩人自立新題而作的樂府詩。
古樂府詩詞有哪些
古樂府詩主要是兩漢樂府詩,即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于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有《東門行》《婦病行》《孤兒行》《雞鳴》《相逢行》《長安有狹斜行》《上邪》《有所思》《孔雀東南飛》《戰城南》《蒿里》《日出入》《艷歌》《長歌行》等
樓上說的很好了。還有〈十五從軍征〉也很有名啊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