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的詩句有哪些 西洲曲的詩意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西洲曲的詩句有哪些,以及西洲曲的詩意是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西洲曲》:真正的好詩,應該是這樣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一首好詩是怎樣的呢?我曾經以圖片的形式說過,最最上層,當然是以渾融取勝,除此之外,皆失之技法。
《西洲曲》就是這樣一首好詩,雖然與《古詩十九首》相比,仍有些距離,但已經超越中國古代絕大部分詩歌了。
《西洲曲》出自《樂府詩集雜曲歌辭》(最早收錄在徐陵編的《玉臺新詠》),作者姓名已佚,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很可能是經過文人潤色過的南朝民歌。這類無名氏的詩歌非常有趣,其一是很可能不是一人所作,其二它一出現在人們面前,就展現了極高的藝術境界。令人不得不佩服。
《西洲曲》講的是什么呢?我以前說,讀詩要有“三讀法”,即讀其事,讀其情,讀其境,層層深入,方能解妙義。
我們不妨看:
一位著杏紅色衣衫的少女,想要去西洲采摘梅花,她真的要去采摘梅花嗎?她只是想折下一支,寄給遠在江北的那個他。西洲在哪里呢,很近,坐上船劃幾槳就到了,可是他呢?想起他呵,心思忽然亂了,傍晚時分,伯勞鳥撲著翅膀飛走了,它是不是與它的愛人幽會去了呢,烏桕樹忽然呼呼作響,呀,是他回來了嗎?
少女輕輕開了一條門縫,露出頭上的發釵,她望呀望,見不到人,直到門全部大開,依舊不見人呢。這時有一鄰居路過,狐疑地望了望她,少女低頭,怕是自己的心思被人看出來了吧,便假裝出門采蓮子。天氣已經入秋了,少女穿著單薄的衣衫感到微微發冷,南塘的蓮花已經比人都高了。
少女低頭撥弄著蓮子,湖水清澈照出自己孤單的影子,她將一些蓮子藏在袖子中,那蓮心真是紅的通透呀,就像當年見他時紅著的臉龐。可是他現今在何處呢,抬頭看看天,一群鴻雁飛滿西洲,她不禁上了高高的樓臺尋覓,這樣倚欄桿遙望已經很久啦,她嘆息,垂下明潤如玉的雙手。
天那樣高,海水一片空泛泛的綠色;海水像夢一般蕩悠悠,憂愁的內心無處傾訴,也許只有南風知道我的心思,請把我的情思吹滿整個西洲吧。
對于詩歌翻譯,一向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像《西洲曲》這樣的詩,若要翻譯,沒有一些篇幅是不行的,因為它每詞每句中留下許多空白,要把它合理補充出來才算好,否則,一般的直譯不如不譯。
詩是用來品的,就是好酒一樣,愈品愈醇,愈品愈醉。
《西洲曲》的美,在于兩個方面。 其一是 情思百轉,含渥躊躇。像是一幕話劇,我們見到這位少女聽“風吹烏桕”,以為郎至,一起相思;“采蓮南塘”,蓮子懷袖,二起相思;“仰首飛鴻”,樓高不見,三起相思。相思三起三落,本以為可以于結尾傾訴,卻只是付與“南風”,言不盡情亦不盡。這確乎是一個懷春少女真實的心理寫照。
其二是 四句一韻,連珠相綴。開頭四句一行的列法正是基于四句一韻,在音韻效果上,造成若即若離的效果,不要小看韻腳的作用,因為音韻直接感觀就是感受詩歌的氣脈,氣脈一暢,則通體精爽;氣脈不暢,則怏怏若病,這同人是一個道理。其次是用了連珠格的修辭,這一點一般解讀都會說到,其實就形如頂針,前尾即后首,顯得如行云流水。清朝沈德潛在《古詩源》評論說“續續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出”,意思是一樣的。
在回環往復的相思之情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可憐可愛的少女形象;但是值得注意一點的是,這么美好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樣的呢?
要知道,《西洲曲》畢竟是文人潤飾過的,其早先的原型民歌是怎樣的呢?恐怕和《衛風伯兮》差不多,其思念對象,可能陷在戰爭中,永遠回不來了。從背面看,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詩中有幾句詩廣為傳唱,“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但是,本著“以此我化彼我”的原則,“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更能觸動我心,相思之情,亙古不變,他一日,或許你我也要借“南風吹夢”呢,而這才是經典詩歌的魅力所在。
冷齋評此詩:愁思百轉,如荷露圓珠,晶瑩剔透;而渾融如酒,相思入藥,臻之上境也。
--END--
西洲曲原文
七哀詩_其一
作者:王粲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譯文
西漢的都城長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亂翻,李傕、郭汜等人在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別了中原的鄉土,把一身暫托給遙遠的荊蠻。送行時親戚眼里噙著淚水,朋友們依依不舍攀著車轅。走出門滿目蕭條一無所見,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個婦人面帶饑色坐路邊,輕輕把孩子放在細草中間。嬰兒哭聲撕裂母親的肝肺,饑婦人忍不住回頭看,但終于灑淚獨自走去,“我自己還不知道死在何處,誰能叫我們母子雙雙保全?”不等她說完,我趕緊策馬離去,不忍再聽這傷心的語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繼續向南,回過頭我遠望著西京長安。領悟了《下泉》詩作者思念賢明國君的心情,不由得傷心、嘆息起來。
鑒賞
“七哀”,《文選》六臣注呂向注云:“七哀,謂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嘆而哀,鼻酸而哀。”這是望文生義。元人李冶《敬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樂、愛、惡、欲皆無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謂之七哀也。”亦頗牽強。《七哀》是樂府歌辭,今人余冠英說:“所以名為‘七’哀,也許有音樂上的關系,晉樂于《怨詩行》用這篇詩(指曹植《七哀》)為歌辭,就分為七解。”(《三曹詩選》)較有道理,可以參考。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長安。東漢都城洛陽,洛陽在東,長安在西,故稱長安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人。長安亂得不成樣子,是因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亂,他們大肆燒殺劫掠,百姓遭殃。這兩句寫社會的動亂。詩人正是在這種動亂之中離開長安的,這里交代了詩人離開長安的原因。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這里點出詩人離開長安以后的去向。“復”,值得注意,這說明詩人的遷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驅使吏民八百萬人入關,詩人被迫遷移到長安,此時為了避難,又要離開長安。這個“復”字不僅表現了眼前凄楚的情況,而且勾起了悲慘的往事,蘊涵著無限的感慨和哀傷。“中國”,中原地區。我國古代建都黃河兩岸,因此稱北方中原地區為中國。“荊蠻”,指荊州。荊州是古代楚國的地方,楚國本稱為荊,周人稱南方的民族為蠻,楚在南方,故稱荊蠻。這兩句是說,離開中原地區,到荊州去。這是因為當時荊州沒有戰亂,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亂。王粲因為荊州刺史劉表,與自己是同鄉,而且劉表曾就學于王粲的祖父王暢,兩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寫離別時的情景。這兩句是互文,“悲”的不僅有“親戚;,還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僅有“朋友”,還有“親戚”。詩人描寫送別時的表情和動作,固然是為了表現詩人和親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種悲慘的氣氛,使人感到這是一場生離死別。
詩人離開了長安,離開了親戚朋友,一路上見到的景象觸目驚心:“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見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無垠的平原。這是“豺虎”作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場戰亂造成的悲慘景象,曹操《蒿里行》寫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所詠是同樣的情景,可以參閱。以上是“鳥瞰”,下面六句寫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淚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這六句同樣緊承“出門無所見”。詩人見到的不僅是“白骨蔽平原”,還有“饑婦人”棄子的事。婦人愛子,這是正常現象;婦人棄子,這是反常現象。這種反常現象的產生,是由于戰亂。因此,詩人以慘絕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鮮明而生動,催人淚下。吳淇說:“‘出門’以下,正云‘亂無象’。兵亂之后,其可哀之事,寫不勝寫,但用‘無所見’三字括之,則城郭人民之蕭條,卻已寫盡。復于中單舉婦人棄子而言之者,蓋人當亂離之際,一切皆輕,最難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寫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選詩定論》卷六)張玉谷說:“‘出門’十句,敘在途饑荒之景,然臚陳不盡,獨就婦人棄子一事,備極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顧,塞路死亡,不言自顯。作詩解此舉重該輕之法,庶幾用筆玲瓏。”(《古詩賞析》卷九)都道出了這種寫法的藝術特點。這種寫法對杜甫是有影響的,所以何焯說:“‘路有饑婦人’六句,杜詩宗祖。”(《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
婦人棄子的慘景,使詩人耳不忍聞,目不忍睹。所以他“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這表現了詩人的哀傷和悲痛。詩人乘馬繼續向前行進。“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霸陵,是漢文帝劉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陜西長安縣東。漢文帝是漢代的明君,史書上贊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漢書·文帝紀》),有所謂“文景之治”。詩人南登霸陵高處,回首眺望長安,自然會想起漢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漢文帝這樣的賢明君主在世,長安就會不如此混亂、殘破,百姓不至于顛沛流離,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鄉。登霸陵,眺長安,詩人感慨萬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連同上面兩句,同為全篇的結尾。下泉,是《詩經·曹風》的篇名。《毛詩》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詩的作者。面對著漢文帝的陵墓,面對著動亂的社會現實,詩人才懂得《下泉》詩作者思念明王賢君的急切心情,因而從內心發出深深的哀嘆。張玉谷說:“末日‘南登’‘回首’,兜應首段。‘傷心’‘下泉’,繳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動。”(《古詩賞析》卷九)方東樹也說:“‘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轉換振起,沉痛悲涼,寄哀終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詩結尾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寫得悲涼沉痛,真切動人,是建安詩歌中的名作。方東樹評為“冠古獨步”,不是沒有道理的。
南朝樂府詩歌《西洲曲》里的名句或者重點句子是什么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賞析
一、心思巧藏,以動作展現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喚起對過去西洲梅下相會的回憶,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紅”的“單衫”,梳起了“鴉雛色”的頭發。一折、一穿、一梳,動作看似隨意,卻展現出癡心女子對愛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詩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寫出少女沉浸于憶念、相思中。風吹葉落,她誤以為情人足音,乃“門中露翠鈿”,從門縫中探出頭等候情人的到來。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懷。但情人依舊是無影無蹤,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為了掩過鄰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門去采蓮。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覺,受窘為難的心態,一起涌向心頭。這種含羞的姿態,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飾的動作,描繪的惟妙惟肖,躍然紙上。于平常的動作中,巧妙地刻畫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對愛情胸懷一顆赤誠之心。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時歌》)這些詩句是托月寄情,而這一作品則是托“梅”托“蓮”來表達相思。“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達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興。“蓮花”、“蓮子”、“蓮心”,由外而內“徹底紅”。“蓮心”即“憐心”,“徹底紅”即紅得透徹,喻愛情的赤誠堅貞,語意雙關。“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雁可傳情,然而,“鴻飛滿西洲”,卻沒有傳來情人的音訊,極寫相思之深;“海水夢悠悠”,“海水”“悠悠”,喻終年的相思沒有窮盡,托物寄情。總之,詩歌善于以眼前的尋常之物,或起興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語意雙關。婉轉傾吐真情,耐人尋味。
三、時節變遷,巧用民間詞語
早春時節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單衫”,仲夏之時“伯勞飛”,于初秋“采紅蓮”,值仲秋“弄蓮子”,到深秋“望飛鴻”。詩中巧妙地運用民間豐富的詞語,表明了季節的變換,條理井然,時序漸進。女子相思懷念的深情,娓娓動聽地敘述在詩的字里行間。
四、蟬聯而下,巧“接字”
全詩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蟬聯而下的接字法,頂針勾連,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絕。“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等等詩句,如此環環相扣,接字成篇,不僅聲情搖曳,情味無窮,而且節奏和諧,優美動聽。
簡析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篇。詩中描寫了一位少女從初春到深秋,從現實到夢境,對鐘愛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感情色彩。
希望能幫到你~
⒈《西洲曲》中季節變化描寫有那些詩句?
西洲曲》中季節變化描寫有那些詩句?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譯文: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著蓮子,蓮花長得高過了人頭。
卷起的簾子外天是那樣高,如海水般蕩漾著一片浩渺的綠。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是什么意思西洲是哪里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的意思是夏天的風若知道我的情意,請將我的夢吹到西邊的西洲與她相聚。西洲沒有具體的地址,在文中指的是是思念的人所在的地方。
這句詩出自于南朝無名氏創作的樂府民歌《西洲曲》,原詩歌是這樣的: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這首詩歌的意思是: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長江北岸。(她那)單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樣紅,頭發如小烏鴉那樣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搖著小船的兩支槳就可到西洲橋頭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勞鳥飛走了,晚風吹拂著烏桕樹。
樹下就是她的家,門里露出她翠綠的釵鈿。她打開家門沒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門去采紅蓮。、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著蓮子,蓮花長得高過了人頭。低下頭撥弄著水中的蓮子,愛你的感情就
流水一般纏綿悱惻,純凈悠長。把蓮子藏在袖子里,那蓮心紅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卻還沒來,她抬頭望向天上的鴻雁。
西洲的天上飛滿了雁兒,她走上高高的樓臺遙望郎君。樓臺雖高卻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欄桿上。
欄桿曲曲折折彎向遠處,她垂下的雙手明潤如玉。卷起的簾子外天是那樣高,如江水般蕩漾著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綠。
夢境像江水一樣悠長,伊人你憂愁我也憂愁啊。夏天的風若知道我的情意,請將我的夢吹到西邊的西洲(與她相聚)。
為了幫助更好的理解這首詩歌,我整理出了一些難點注釋:
①西洲曲:樂府曲調名。
②“憶梅”二句:女子見到梅花又落,回憶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會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給在江北的情人。下,落下,飄落。西洲,當是在女子住處附近。江北,當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鴉雛色:像小烏鴉一樣的顏色。形容女子的頭發烏黑發亮。
④兩槳橋頭渡:從橋頭劃船過去,劃兩槳就到了。
⑤伯勞:鳥名,仲夏始鳴,喜歡單棲。這里一方面用來表示季節,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單的處境。
⑥烏臼:現在寫作“烏桕”。
⑦翠鈿:用翠玉做成或鑲嵌的首飾。
⑧蓮子:和“憐子”諧音雙關。
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諧音,隱喻愛情的純潔。
⑩蓮心:和“憐心”諧音,即愛情之心。
?望飛鴻:這里暗含有望書信的意思。因為古代有鴻雁傳書的傳說。
?青樓:油漆成青色的樓。唐朝以前的詩中一般用來指女子的住處。
?盡日:整天。
?垂手:女子垂下扶著欄桿的手。
?“卷簾”二句:卷簾眺望,只看見高高的天空和不斷蕩漾著的碧波的江水。海水,這里指浩蕩的江水。一說指秋夜的藍天。
?海水夢悠悠:夢境像浩蕩的江水一樣悠長。
知道了詩歌的意思了,我們再深入了解一下背景和賞析吧!
關于這首詩的時代和作者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有些版本說是江淹或梁武帝,都不可信。從其格調及詞句的工巧來看,它應是經過文人加工修潤的南朝后期的民歌,可能產生于梁代。
《西洲曲》全詩主要寫一個少女,刻劃她思念情侶的熾熱而微妙的心情:
此詩描寫了一位少女從初春到深秋,從現實到夢境,對鐘愛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感情色彩,表現出鮮明的江南水鄉特色和純熟的表現技巧。
首句由“梅”而喚起女子對昔日與情人在西洲游樂的美好回憶以及對情人的思念。自此,縱然時空流轉,然而思念卻從未停歇。接下來是幾幅場景的描寫:西洲游樂,女子杏紅的衣衫與烏黑的鬢發相映生輝、光彩照人;開門迎郎,滿懷希望繼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門采蓮,借采蓮來表達對情人的愛慕與思念;登樓望郎,憑欄苦候,寄情南風與幽夢,盼望與情人相聚。這其中時空變化,心情也多變,時而焦慮,時而溫情,時而甜蜜,時而惆悵,全篇無論是文字還是情感都流動纏綿。
這首詩的主要藝術特點:
一是善于在動態中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門中露翠鈿”一句,生動形象地通過動作表達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蓮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華所在,它集中筆墨描寫主人公的含情姿態,借物抒情,通過“采蓮”“弄蓮”“置蓮”三個動作,極有層次地寫出人物感情的變化,動作心理描寫細致入微,真情感人。
二是疊字和頂真的運用。“開門迎郎”場景中,四個“門”字的疊用,強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來,而不時從門縫向外張望的焦慮心情。“出門采蓮”場景中,又連用七個“蓮”字,著意渲染女子纏綿的情思。而頂真的運用使得句子靈活生動,朗朗上口。
三是雙關隱語的運用。雙關隱語,是南朝樂府民歌中一個顯明的特征,它在詩經時代的民歌和漢魏樂府民歌中很少見。一說“蓮”與“憐”字諧音雙關,而“憐”又是“愛”的意思,隱語極言女子對情人的愛戀。同時,“蓮子青如水”暗示感情的純潔,而“蓮心徹底紅”是說感情的濃烈。這些雙關隱語的運用使詩歌顯得含蓄多情。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的名篇,千古流傳。歌辭音節和諧流暢,語言宛轉動人,呈現出成熟的藝術技巧,標志著南朝民歌在藝術發展上的最高成就。
西洲曲是一首什么詩
西洲曲是一首南朝無名氏創作的樂府民歌。
一、簡介:
這首是載于《玉臺新詠》及《樂府詩集》。這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篇,屬“雜曲歌辭”,歷來被視為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此詩描寫了一位少女從初春到深秋,從現實到夢境,對鐘愛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感情色彩,表現出鮮明的江南水鄉特色和純熟的表現技巧。用蟬聯而下的接字法,頂真勾連,技法之巧,堪稱絕妙。
二、部分摘錄列舉如下: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
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
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三、詞句注釋:
“憶梅”二句:女子見到梅花又落,回憶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會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給在江北的情人。下,落下,飄落。西洲,當是在女子住處附近。江北,當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