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權書出自哪里 蘇洵權書原文及譯文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蘇洵權書出自哪里,以及蘇洵權書原文及譯文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蘇洵的代表作及賞析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他擅長散文,尤其擅長政論文,議論明暢,有《嘉佑集》傳世,代表作有《九日和韓魏公》。
《九日和韓魏公》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臺。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意思是:我四十八歲,年近半百,才成為您的座上客,最為不才。自已的那“蕭蕭華發”同宴上的閃閃金罍相映襯。韓丞相好賢可自己官卑位低不配這種禮遇,多年來清閑無事陪伴諸位儒生老于太常寺 。從二十七歲開始,發奮苦讀,希望有用于世,卻多次科考不第。
后來,雖 然名動京師,卻沉淪下僚,無法一展抱負,每次佳節均 在愁里度過。曾有的雄心壯志也只有在醉時才略有顯露。 冒雨晚歸而感寒意,難以入睡。韓琦詩中那種久居高位、 賓朋滿座的富貴氣,使蘇洵更感到自己“閑伴諸儒”的 窮窘;韓琦志滿意得之余的淡淡閑愁,更激起了蘇洵壯 志不酬的深沉哀怨。
擴展資料
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出自宋·蘇洵《心術》。
崩,崩塌。即使是泰山崩塌在眼前,大丈夫的臉色也不會改變。
2、 有功而賞,有罪而罰。
出自宋·蘇洵《上皇帝書》。
強調了賞罰必須分明,這樣才能更好地激勵人們行善,保證社會的安定。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于建立了功勞的人就應給予其獎賞,而對于有了過錯或罪行的人就應對其進行懲罰。
3、利之所在,天下趨之。
出自宋·蘇洵《上皇帝書》。
利益存在的地方,天下的人都會爭相前往投奔。有了利益,才能有基本的物質條件,百姓才能生存下去。
利益實現了累積,百姓才能求得發展,才能實現富裕。百姓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利益,因此,他們就會趨利而動,隨利而行。
《六國論》、《過秦論》這類文言政論文出自哪部杰作?
《六國論》出自宋代蘇洵的《嘉祐集·權書》第八篇。
《過秦論》出自西漢賈誼的《新書》。
1、《六國論》是蘇洵史論文代表作品?!读鶉摗诽岢霾⒄撟C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2、《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此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鑒,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
擴展資料:
主要內容:
1、《六國論》借六國滅亡,諷刺當今南宋朝廷與西夏議和,批判了統治者的昏庸無能和茍且偷安.
2、《過秦論》上篇先講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富有氣勢;之后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義不施”的結論。
中篇剖析秦統一天下后沒有正確的政策,秦二世沒有能夠改正秦始皇的錯誤政策,主要指責秦二世的過失。下篇寫秦在危迫的情況下,秦王子嬰沒有救亡扶傾的才力,主要指責秦王子嬰的過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六國論》
百度百科-過秦論
六國論蘇洵原文 六國論蘇洵原文及創作背景
1、原文: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2、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p>
3、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4、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5、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6、創作背景:《六國論》選自《嘉佑集》卷三。這是蘇洵所寫的《權書》中的一篇,《權書》共10篇,都是史論的性質。蘇洵寫這篇文章并不是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采取妥協茍安的外交政策。
《權書》作者及主要卷目是什么?
作者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州(今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蘇洵曾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稒鄷肥莻魇赖恼摫弧T摃∑錂嗪庵x,其內容是分析比較歷代著名戰爭中戰略上的得失?!稒鄷贩稚稀⑾戮?,共十篇。各篇依次為:《心術》、《法制》、《強弱》、《攻守》、《明間》、《孫子》、《子貢》、《六國》、《項籍》、《高祖》。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出自...?
“泰山崩于前而不變色......”這句話完整的是: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是出自北宋蘇洵的《權書·心術》。
1.全句話意思為:
作為將領的原則,應當首先修養心性。必須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邊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夠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對付敵人。
2.釋義:
麋鹿:也叫"四不像",珍貴獸類;???興:起,這里是突然出現的意思;??而:連詞,表轉折;瞬:眨眼。
3.蘇洵?(1009~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其文以雄健、犀利、流暢著稱,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均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中人物。著有《嘉佑集》。
擴展資料:
宋·蘇洵《心術》:“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鑒賞:
1.一為泰山,一為麋鹿,兩相比較,對照鮮明,給讀者以深刻印象。泰山之崩何等驚天動地,麋鹿之動何等疾速,但對一個真正的“將”來說,這些都不足以動其心,亂其靜,依舊處之泰然。蘇洵舉這兩例,形象地勾勒出“治心”者處亂不驚的神態,使讀者加深對“為將之道,當先治心”的理解。
2.運用夸張和對偶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將領要沉著冷靜,在突發事變前毫不驚慌失措。作者認為,主將的心理素質最重要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鎮定,臨大事而不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第二,極度的沉靜,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擾,“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3.若能如此,便能把握利害得失,從而抵御敵人。因此,最后作者下了一個結論:一個遇巨變而不驚,處干擾而不心動的人,才具有“制利害”、“可以待敵”的資格。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關于蘇洵權書出自哪里和蘇洵權書原文及譯文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