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山從哪里爬上去 道場山休閑農(nóng)莊
大家好,關于道場山從哪里爬上去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道場山休閑農(nóng)莊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道場鄉(xiāng)萬壽寺多寶塔如何上
去多寶塔的路線如下:
1、穿過萬壽寺后的“般若”門,就是通往道場山頂?shù)氖殴盘濘[道。道場山主峰高210.7米,拾階而上,連續(xù)的坡道讓人有些氣喘。越過途中的“仰高亭”,沒多遠,前方的樹梢之上就現(xiàn)出了閉握多寶塔的身影。
2、臨近塔底,有一六角“駐馬亭”,站在轎空慶亭前,眼前豁然開朗,水鄉(xiāng)田野之景盡收眼底。山風習習,正好可以平緩一下急促的呼吸,為最后的一段沖刺蓄力。
湖州有爬山的地方嗎?
離湖州比較近讓銀的有道場山,碧巖山,可以說都算是市區(qū)內(nèi)的。
道場山就是福坦攔宴利院附近的地方,很近。五一大橋過去點就到了。
碧巖山,衡握主要有個碧巖寺,可以到人民路上坐公交車,幾路忘了,是城鄉(xiāng)公交,站名就是碧巖寺
道場山萬壽禪寺與多寶塔:也許是湖州最耐游的景點
【去湖州道場山逛了一圈,回來后感覺相關歷史文化背景太復雜,信息量太大,不知道該如何記游,磨唧了一周,都快成心病了,終于下決心作一了結(jié),花了三天時間,結(jié)果卻是整出一塊裹腳布來。無奈。】
道場山萬壽禪寺與多寶塔:也許是湖州最耐游的景點(上)
@鐵山青士(笑獨行)[述記]
2020年5月14日,湖州城南道場納或浜村,道場山萬壽禪寺與多寶塔。
近期因故滯留湖州,從5月8日起,我每天都去湖州城區(qū)和城郊一兩個地方訪名勝古跡,已經(jīng)去了吳沈門村、金蓋山古梅花觀(純陽宮)、下菰城遺址、奉勝門(項王公園)、飛英塔(飛英公園)、潘公橋、陳英士墓、蓮花莊(蓮花莊公園)、駱駝橋、衣裳街、府廟、湖州子城城墻遺址、鐵佛寺、毗山慈云寺,今天是第七天,又去了道場山萬壽禪寺與多寶塔。
我想說的是,在這七天中,今天是我感到最盡興滿意的一天。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萬壽禪寺和多寶塔不但有故事聽,也有東西看,萬壽禪寺謹茄罩尤其堪稱既有氣派又有底蘊(不愧為“湖州第一道場”和南宋朝廷認定的“五山十剎”禪宗寺院之一);二是以兩段古道為主的上山之路讓我出了一身大汗,既有淋漓盡致的感覺,也有神清氣爽的感覺(這無疑得益于道場山堪稱出拔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空氣)。以此,我覺得可以向有機會到湖州的朋友鄭重推薦道場山。
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云峰下幽谷。
我從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盡白漫漫,青山忽作龍蛇盤。
山高無風松自響,誤認石齒號驚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瑤席。
階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親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欄縹緲間。
白水田頭問行路,小溪深處是何山。
高人讀書夜達旦,至今山鶴鳴夜半。
我今廢學不歸山,山中對酒空三嘆。
這是蘇軾的古詩《游道場山何山》,之所以全詩引用于此,是因為我就是近期讀了這首古詩后對道場山有點放不下的,同時還在名廬書社搜狐號上見到了趙孟頫為其長兄趙孟頔(頔音迪)之孫所書的《道場詩帖》。雖然乍讀之下,對蘇軾關于道場山與何山(即金蓋山,因東晉吳興太守何楷曾在山上開讀書堂,故又稱何山)好處的描述未能盡解,但第三四句“我從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還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據(jù)說湖州市區(qū)中心的“愛山”地名就是由此而來)。我很慶幸自己終于下了決心前往并有志登頂。
為什么蘇軾這首古詩是道場山與何山同詠呢?想必在蘇軾眼中,道場山與何山乃是二位一體的兩處名勝,而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道場山與何山相接相望,同為東天目山北伸余脈的組成部分。“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云峰下幽谷”,這開頭兩句是什么意思?對此,南宋嘉泰《吳興志》的解釋是“道場山勝在山頂,何山勝在山下”,并引南宋文學家汪藻的話說:“游道場者如入王侯之家,過何山如造高人隱士之廬。”“陂湖行盡白漫漫,青山忽作龍蛇盤。”這兩句說的是湖城一帶到處是一眼望過去“白漫漫”的湖澤(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圍湖造田”以前,在道場山頂可以俯瞰的碧浪湖水域遼闊,應該也是“白漫漫”的一片),而道場山與何山二山卻突然如“龍蛇盤”一般出現(xiàn)在眼前。隨后三聯(lián)六句描述道場山見聞,說明自己何以“愛”和“看不足”。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欄縹緲間。”這是下道場山時回頭所見。“白水田頭問行路,小溪深處是何山。”這是說在山下吳沈門村問路得知如何上何山,因為古梅花觀與吳沈門村之間原有一條尋真溪連接(該溪傳說為東漢末年號稱“蓬萊長史尹無我”、原為鹽鐵尹的屈原第24世孫屈楨在金蓋山修道時所開,如今是只通到“古梅山莊”石牌坊所在的金蓋山旅游公路近旁了)。“高人讀書夜達旦,至今山鶴鳴夜半。”這應該是在用東晉吳興太守何楷曾在金蓋山上開讀書堂的典故。“我今廢學不歸山,山中對酒空三嘆”,這最后兩句中的兩個“山”字,我意前一個是指金蓋山,后一個是指道場山。
唉,我這好象是在解讀這首古詩了,趕緊言歸正傳。應該說,我本是奔著道場山和多寶塔而不是萬壽禪寺去的。道場山在湖州市城南5公里,面積約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10.7米。據(jù)明弘治《湖州府志》記載,道場山“峰巒秀郁,水石森爽,殊為吳興佳絕”,故“古今游覽者皆萃焉”。而明萬歷《湖州府志》則將“道場曉霽”列為“吳興八景”之首(其余七景依次為蒼弁清秋、西塞晚漁、下菰長煙、龍洞云歸、橫山暮嵐、南湖雨意、金蓋出云,其中“龍洞”指的是弁山黃龍洞,“橫山”在城南祥鬧吳沈門河東側(cè),“南湖”指的是碧浪湖)。
此前到吳沈門村去訪金蓋山古梅花觀、下菰城遺址和到蘇灣村去找碧浪湖時,我已坐過兩次差不多是一個到一個半小時一班的307路公交車,所以這回到汽配城站去坐307路前往道場山就有輕車熟路的感覺了,到萬壽寺站下車也就是六站路。萬壽寺站在道場浜村,到達后路邊就有指路牌指引我前往萬壽禪寺古道入口。在古道入口處有一座由趙樸初題額的石牌坊,背額上有“千年古剎”四字與正額上的“萬壽禪寺”寺名對應。古道不但幽靜,而且荒僻,兼具古味和野趣,感覺還是蠻享受的。
古道在半山腰(其實按登頂?shù)穆烦趟阋簿褪亲吡巳种唬┲袛嗔耍缓缶椭荒茏弑P山公路了。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有一座“光皓亭”,是民國時期(1933年)建造的(據(jù)說當年古道曾有十亭盛景,光皓亭是其中最晚建造的一座)。我從古道走到盤山公路上,見到這座涼亭時,只見亭前停著一輛白色轎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飛路盤空”四個字。然后轉(zhuǎn)到亭后,又見到“名山生色”四個字,同時兩側(cè)亭柱上的對聯(lián)也引發(fā)了我的興趣,聯(lián)曰:道場山下客逢驟雨戀孤亭,碧浪湖邊會見歸云能化鶴(作者署名“式園王鯤徙”)。再由亭后向亭前轉(zhuǎn),這才見到“名山生色”背面是亭名,兩側(cè)亭柱上的對聯(lián)是:欲無后悔先修己,各有前因莫羨人(作者署名為“邑人李惟恒”)。
隨后我遇到一位盛年男子和一位年輕女子下山,就問男子多寶塔能不能上去,男子說關門了,只能再往上走一點,就在前面了。我想就算只能再走一點也要上去看看,于是繼續(xù)往上走……到達萬壽禪寺外圍時,先看到的是關門的天王殿和殿前守著香攤打著瞌睡的老爺子大哥,我想“果然是關門了”,隨即打招呼式地跟老爺子說了幾句話。我說現(xiàn)在很多寺廟都沒開門,市區(qū)的鐵佛寺也沒開門,只能繞著寺廟看看建筑外觀了,老爺子也回了我的話,卻沒告訴我萬壽禪寺有沒有開門(當然,我也沒問他)。隨后,就在“繞著寺廟”逛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萬壽禪寺的正門(寺名同樣是趙樸初題寫的),而且竟然開著一扇門,就像在說“本寺院對信眾和游客網(wǎng)開一面”,真是讓我大喜過望!
就這樣,我進了萬壽禪寺,首先注意到的是寺院建筑上方位于道場山頂?shù)亩鄬毸膽鸯亻_始觀覽,還擔心會有人出來趕我出去。結(jié)果是見到的幾個人都不是僧人,一位中年婦女應該是寺院的后勤人員,兩位青年男子應該是游客。其間遇到兩位青年男子時正值一只松鼠發(fā)出凄厲的叫喚聲,我聽了有點驚詫,還以為是烏鴉叫,自言自語地說“這是什么聲音”,一位青年男子告訴我是松鼠被貓追殺,我隨即看到松鼠在老樹上沒命地亂串,但卻沒見到貓。
(未完)
道場山萬壽禪寺與多寶塔:也許是湖州最耐游的景點(下)
@鐵山青士(笑獨行)[述記]
(接上)
我最先看到的萬壽禪寺主體建筑是大雄寶殿,然后是鼓樓和大悲殿、放生池、地藏殿、觀音殿和圓通殿,再后是伽藍殿和財神殿、萬佛殿和文殊殿、高僧墓塔群(四座)、圣泉亭和影木古井……其間我的感受是這些主體建筑除了自身的特色外,最重要的還是在分布和配合上非常講究,據(jù)說是充分結(jié)合山形修筑的,總之是頗有一點渾然一體和巧奪天工的感覺。
其間最值得一說的是位于寺內(nèi)東側(cè)、距登多寶塔入口處不遠的影木古井(上罩一座“圣泉亭”),因為在它背后有一個傳說故事支撐著。井側(cè)石壁上嵌著一個神龕,上刻“影木古井”四個字,兩側(cè)刻有一副對聯(lián),聯(lián)云:“唐代觀開影木,清光再構(gòu)苕泉。”傳說唐末如訥禪師在開山建廟時化緣求木,為峰高路陡所阻,他說服了東海龍王幫助掘井運木,結(jié)果一夜而成。
對了,得簡單勾勒一下萬壽禪寺的歷史。道場山萬壽禪寺始建于唐末,開山祖師為如訥禪師(因開山之初曾不怒自威、兵不血刃地制服了道場山群虎,故后人多稱“伏虎如訥禪師”),五代時吳越王錢镠曾為之題額“吳興正真禪院”,北宋初年改名“妙覺寺”,同期稍晚敕賜“護圣萬壽禪寺”額。南宋中期成為御定“五山十剎”之一(名列“十剎”第二),元末毀于兵燹又重建,明初曾重修。清代中期朝廷開雕《龍藏》(即《清敕修大藏經(jīng)》)竣工,曾受頒賜入藏一部。晚清時又毀于大火,清末再得御賜《龍藏》一部并重建,歷時五十余年始恢復以往規(guī)模。而如今的萬壽禪寺又是1984年以后花了十五年時間陸續(xù)修復的。說來萬壽禪寺既是香火鼎盛,也是多災多難。
由于意外地粗心大意,沒往大雄寶殿后面走,又沒有做到地毯式搜索,因此,千佛閣、藏經(jīng)樓、法堂、方丈樓、祖堂什么的,還有瑤席池、東坡洗硯池以及據(jù)說位于寺內(nèi)東北側(cè)的祈年題記石刻,我都沒見到。尤其是反映元末湖州路最高長官達魯花赤登道場山為民祈求豐年情況的祈年題記石刻,據(jù)說是與影木古井并稱的道場山兩大古跡之一,去年10月剛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沒見到有點遺憾。我查看了網(wǎng)友拍的照片,確實像官方介紹的那樣“保存較好,字跡清晰”,書法有“遒勁有力,出入顏柳”的感覺。
還有就是天王殿正對著數(shù)十級石階,我沒有去追究石階下是一條什么路,這就錯過了傳為蘇軾上山之路的“東坡故道”(不知道與古道是什么關系)和千禧年重建的如訥禪師“伏虎亭”(還有伏虎巖,據(jù)說在藏經(jīng)樓東側(cè)通往山峰的半路上,距離寺院大約數(shù)百步,我也沒見到)。這都是功課做得不夠帶來的后果,事后得知有點后悔,但同時又覺得無需自責,因為萬壽禪寺的歷史文化背景實在太復雜,信息量太大,倉促之間也確實難以系統(tǒng)吸收和完全消化。
與此同時,我突然意識到,在萬壽禪寺里觀覽的時候我的心不夠靜(有點緊張又有點急躁)應該就是造成我粗心大意的罪魁禍首。由于急著去登頂和看多寶塔,實際上影木古井我還是從山頂下來之后才發(fā)現(xiàn)的。事后我心想,要是連影木古井也錯過了,那我在萬壽禪寺里磨唧了半天,就真的不知道都看了些什么了。
當時覺得“逛完”了萬壽禪寺,我就從自己發(fā)現(xiàn)的登多寶塔入口(標識是一座正額題“般若”二字的牌樓,背額題“精進”二字)繼續(xù)上山了。這就體驗了第二段古道。與山腳下到盤山公路的那段古道相比,我感覺這段古道路程更長,石階也更陡一點,明亮通透有余,幽靜荒僻不足,最有特色的是接近山頂?shù)穆范伍g或可見上刻蓮花蓮蓬的青石板。半道上有一座貌似不太講究、風格相當民間的破舊涼亭,朝向山頂?shù)囊幻鎯筛蠈懼ǘ皇强讨﹥删湓挘o曰:坐亭吐故納新,登頂放眼世界。“放眼世界”與“吐故納新”不對,顯然不是行家里手所為。涼亭內(nèi)一側(cè)橫梁上貼著四句話,倒是說得不錯,辭曰:恩必報,情必還,心必平,過必改。
在無限接近山頂處有一座看起來很新的“駐馬亭”(感覺把歇腳喘氣比作“駐馬”并不貼切,而且也缺乏古趣),俯瞰由道場浜村向外延伸的大片區(qū)域視野很好(所以在山腳下馬路邊仰望多寶塔時實際上也能看到這座涼亭),涼亭朝山頂一側(cè)可以坐躺的磐石上很隨意地刻著“世外世”和“諸惡莫作”兩處文字,而涼亭的左前方似乎還有一條小路(我又沒有去追究所從何來)。在駐馬亭歇腳喘氣時我遇到了兩位來自貴州的小伙子(年齡比在萬壽禪寺里遇到的兩位青年男子還更小一點),隨便聊了幾句。讓我感到奇怪的是,這兩位小伙子最終并沒有登頂,等我從山頂下來時,他們已不知去向。
登頂時首先見到的是多寶塔邊上“佛光青蓮社”的牌匾,然后才是七層八面、上有塔剎的多寶塔,玲瓏精致,清俊挺拔,秀巧而又不失莊重。聯(lián)想到多寶塔又名文筆塔,而與徽墨、宣紙、端硯齊名的湖筆又出自湖州,感覺還真是挺契合的。據(jù)說,這多寶塔還一向與鐵佛寺開鑿于明代中期的漢白玉古井一起被視為象征湖州文脈的兩大標志物。
多寶塔俗稱道場塔,始建于北宋初年,明代中后期大修,清代中后期重修。自晚清以后因長年失修,終致塔檐全部塌毀,塔身外僅存椽子數(shù)根。如今的多寶塔系1988年重修,塔身為磚木結(jié)構(gòu),外八面內(nèi)方形,每層均挑出塔檐,飛檐翹角,檐角下懸風鐸,七層加鐵鑄塔剎通高33米,底層外壁寬1.98米。
其間,關于多寶塔的修建還有一段類似傳說的故事。據(jù)湖州方志記載,唐代和北宋湖州一直沒出過狀元。萬壽禪寺的高僧認為,湖州之所以沒有魁于天下的人,是因為道場山是文筆山,低于他州,于是化緣建塔,卓然如筆。這一年是北宋熙寧六年癸丑(1073年),高僧說:再有三十年,湖州就可以出狀元了。結(jié)果,就在北宋大觀和政和年間的丑年,湖州先后有兩位學子中了狀元。而且,自那以后到明嘉靖年間,每逢丑年,湖州都有擢高第者。當然,這可能只是巧合,但卻成就了多寶塔的名聲。
此前我在萬壽禪寺里已見到一座跟萬佛殿在一起的文殊殿,沒想到山頂上還另有一座,我懷疑這座文殊殿是專門用來“經(jīng)營副業(yè)”的。因為在多寶塔的一側(cè),地上有一塊指路的小木牌,上面寫著“拜文殊菩薩開智慧由此進”。
置身多寶塔側(cè)旁四望,湖城景色可盡收眼底。據(jù)說,在能見度高的晴天里向北眺望,還能隱約看見太湖。這也是道場山作為“湖州第一道場”的一大優(yōu)勢所在吧。我想,蘇軾之所以置身道場山“愛”且“看不足”,除了包括“山氣日夕佳”在內(nèi)的山中寺里的好處妙處外,這應該也是一個帶有決定性的關鍵因素(美篇上有湖州網(wǎng)友說,“道場山應該是湖州人的望鄉(xiāng)山”,顯然也是與登頂?shù)缊錾娇梢愿╊麄€湖城有關的)。在我上山和登頂過程中,天空是晴朗的,但在我登頂后,又好象沒有太陽了(只是天上并非烏云密布),而且我還遇到了兩只烏鴉(?),在我頭頂上叫著,繞著多寶塔飛了幾圈,讓我略略有點不自在。不過,從總體上說,這次道場山之游還是讓我整個身心都感到了一種既有補益也有釋放的愉悅,同時覺得像道場山這樣的地方有機會還可以再去。
從山頂下來到駐馬亭時,我又遇到了兩位壯年男子,打招呼后得知他們是在湖州打工的外地人,我對他們中的一位說“一樣,我也是外地人”,于是相視而笑。在搜羅關于道場山萬壽禪寺與多寶塔的資訊時,我曾看到一位湖州網(wǎng)友有點遺憾地說,現(xiàn)在湖州人周末和節(jié)假日多數(shù)都是去仁皇山而不是來道場山了,心想可能還真是這樣。從萬壽禪寺下山我是走盤山公路的,到山腳下才知道,原來盤山公路入口就在道場浜村南浜,距離307路公交車站很近很近。
(2020年5月21日至23日追補)
【2020年6月18日附記】
2020年6月9日,因陪同四位杭州朋友閑游湖州而再次前往城南道場山(由于一二朋友攀爬古道有困難,終未登頂觀覽古稱浮圖的多寶塔),補缺補漏地觀覽了包括伏虎亭(寺外天王殿下“東坡故道”)、方丈樓、藏經(jīng)樓、瑤席池、東坡洗硯池、甘泉亭、祈年題記石刻(寺外東北側(cè))、“湖筆生花”立柱雕塑(寺外盤山公路)等在內(nèi)的萬壽禪寺內(nèi)外勝景古跡(寺外東北側(cè)近祈年題記石刻處另有一塊號稱是蘇軾所書的“風水寶地”刻石,明顯不是蘇軾所題所書也不像“老東西”)。
另,一不小心在網(wǎng)友虛堂智愚的新浪博客上看到了《湖州道場山之桂軍抗戰(zhàn)》一文,其首段稱:道場山多寶塔左有世外齋,其地藏殿供奉著“廣西軍抗日陣亡在道場山將士”神位牌,超度祭奠著桂軍第21集團軍第七軍170、172兩個師在道場山阻擊日軍800余名官兵。靈牌前還有兩幅對子:“中華兒女抗日盡忠,八百將士護法山神”,“豪氣成仁血染山紅,頂蓮花開蒙佛超度”。
這就是說,道場山山頂多寶塔旁“地藏殿”還供奉著“廣西軍抗日陣亡在道場山將士”神位牌,在下5月14日獨自登頂?shù)缊錾綍r既不知此情,亦未見山頂有“世外齋”。——咳,所謂“地藏殿”是不是“文殊殿”啊?如果是,那我就見到了,只是沒見開門。當時我還懷疑那座文殊殿是專門用來“經(jīng)營副業(yè)”的,真是不敬!特此述記。
江陰市哪座山最高
江陰三十三座半山,每座山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串起各座山的歷史,完全就是一部江陰的文明史了!單從各座山的來歷看,就非常有名堂,有和秦始皇相關的,有和吳王有關的,有和春申君黃歇有關的,有和舜帝有關的、有和姬光太子有關的……三十三座半山中,古時要數(shù)香山、稷山、砂山、花山、定山和黃山最優(yōu)美了,因為其中就有被世人譽為香山八景、稷山十景、花園十景、桑溪八景、龍砂八景、花山八景的世外桃源地方,同時更有《毗山詩集》、《毗山十詠》、《松陵集》、《定山雜詠》、《江賦》、《澄江八景》等詩集的流傳。三十三座半山中,其中不乏一些與眾不同的山:君山稱為江陰主山,毗山稱為江陰的母山或圣山,定山和黃山杯稱為當?shù)刂T山之冠,壽山被稱為諸山之歸宿、江陰群山之首……江陰三十三座半山的歷史平均海拔高度為88.7米,目前海拔最高的是定山273.8米,海拔最低的山是鎮(zhèn)山,因為鎮(zhèn)山已經(jīng)全無山體!而古時最低的山為慶山、前栗山、姬墩山、白鹿山和壽山,均為十幾米海拔高度。目前山觀和澄江所轄的山最多,各有八座山,周莊、南閘其次,均為六座山,云亭也有五座山。江陰的山中,稱呼最多的是敔山,共有七個稱呼,而長山、彭公山、秦望山、花山也較多,各有五個別名。目前來看,能汽車上山的山包括君山、香山、綺山、彭公山、砂山、舜襲辯過山、秦望山、花山、定山和黃山等。
一、江陰與陳毅最緣分的山:前栗山
前栗山在江陰古城西六十里,今璜土鎮(zhèn)北側(cè)2公里處,璜石路東側(cè),目前屬于璜土鎮(zhèn)高栗村內(nèi)。海拔約40余米。此山甚怪異。平地隆起,或為王墓不得而知,粱陳時多有王族葬江陰。山上建有崇圣寺,為清初所建。抗戰(zhàn)時,西鄉(xiāng)人興學,借山上寺院開課,頗得時譽。新四軍陳毅軍長在民國28年,應地方紳士請,在崇圣寺神殿拍唯缺宣傳抗日,并贈銀助學,可謂江陰地區(qū)陳毅最有緣分的山了。
二、江陰旅游管理最規(guī)范的山:鵝鼻山
鵝鼻山位于江陰古城北四里許,為黃山西延山峰,山勢高斜如鵝鼻,海拔59.6米。昔澄江八景有“鵝鼻積雪”等。鵝鼻山有清淮軍固守炮臺。鴉片戰(zhàn)爭時,英人入侵長江,與清廷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大批英艦即停泊鵝鼻嘴。今鵝山青翠如陰,山巔有徐霞客《江源考》碑,徐霞客江源考下江最早的山。鵝鼻山能有如今美好景色,與羅瑞卿的及時制止采石有關,在原鵝鼻處有聽濤閣,最得文人雅士青睞寄興。目前,鵝鼻山已經(jīng)開發(fā)成鵝鼻嘴公園,實行收費管理,稱得上是江陰旅游管理最規(guī)范的山了。
三、江陰地理位置最西的山:姬墩山
姬墩山,位于江陰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璜土鎮(zhèn),與常州交界處西貫村境內(nèi),位于揚子江大道西側(cè),當屬江陰地理位置最西的山。據(jù)稱姬墩山僅18.8米,周長282米。相傳該山為堆土成山,為春秋時期吳國姬光太子終累之墓。山南有姬光廟,清咸豐十年間毀于戰(zhàn)亂,姬光太子沒有能繼承王位,其父吳王稱為闔閭,遷都姑蘇。據(jù)考古學家稱,吳國人采取土墩墓葬制,為防水患,一般葬于高坡,而平地高處墓室則堆土為饅頭狀,似墩稱山。
四、江陰最早開發(fā)成遺址公園的山:青山
青山,位于古城西南五里,今位于澄江街道與夏港街道交界處的葫橋村,海拔36.7米,相傳春秋時,干將莫邪在此山鑄劍爐九所,故名九爐山。據(jù)傳江陰名士沙萬里隱耕青山數(shù)十年,身居茅屋,風雨不入城。沙善古文,詩有《竹窗漫稿》。上世紀70年代,在該山南麓出土史前石器、黑陶器與獸骨、石犁等。青山目前已經(jīng)被大肆開山采礦,只留下山宕和湖泊,因為位于長江隧道預留處,遂被改建成青山遺址公園,這也算難得一座江陰山體遺址公園的山。
五、江陰古時名氣最大的山:君山
君山,位于舊澄江門外二里黃田港東岸山差,原名瞰江山。山雖不大,但名聲很大,素有“江陰主山”之稱。相傳戰(zhàn)國末年,楚相黃歇被李園所殺之后,即葬于此山西麓。黃歇號稱春申君,是著名的戰(zhàn)國四君子之一。吳地百姓為紀念他,即將此山改名為君山。國孫吳赤烏年間(238-251),在這里建成東岳廟。江陰有句俗語:“三月廿七爬君山。”每年農(nóng)歷三月廿七是江陰東岳廟東岳大帝圣誕廟會,后來成了江陰北門的集場。由此可見,君山的名氣真大,不愧為一邑之山。
六、江陰舊時出江鮮最有名的山邊江域:肖山
肖山,位于江陰長江南岸,高新園區(qū)黃山東側(cè),長山西側(cè)。因為附近以肖姓所居而得名,俗稱小山頭,記載原有海拔33.6米。由于長江東流在江陰開始航道驟然變窄,肖山這段水域多出江鮮子鱭、河豚等。肖山旁有祭江臺,明朝以子魚齊魚入貢。漁人群集于此,焚香祭江,以求魚產(chǎn)豐收。因為此處肖山段江面的江鮮有名,乃至如今肖山碼頭也成了江釣之所。
七、江陰長江沿岸最長的山:長山
長山,位于江陰城東北長江沿岸,西近肖山,東靠張家港巫山,南面靠近鳳凰山、蟠龍山,西南有石牌港從山麓經(jīng)過,長山東段劃給了張家港。長山東西狹長形狀如梭,海拔90.4米,山勢蜿蜒起伏,被譽為“十里長山”。該山古稱真山、甄山。山之西側(cè)有巨石飛跨入江,平面如筏,始皇欲乘此筏浮海。故又名石筏山或石牌山,又曰筏梁山。該處山長10里,故名長山,稱為江陰長江沿岸最長的山。
八、江陰古時擁有最大烽火臺的山:鳳凰山
鳳凰山,又名鳳阜山,位于江陰城東10公里,位于目前江陰城東街道和張家港金港交界處,其西南屬江陰,東北歸張家港,海拔93.5米。據(jù)《太平總類》稱:晉太康元年(280年),距今1700余年,有人在此鑿石掘得一對玉鳳凰,故名鳳凰山。據(jù)說,元末張士誠在鳳凰山山頂修筑了烽火臺,臺高2.7米,10米見方,規(guī)模最大、最堅固,是江南之首。
九、古時江陰藏軍洞最多的山:香山
“十里長江九座山 中間橫座大香山。”香山,目前位于江陰市區(qū)東北二十三里,香山:東西長2.3公里,南北長1.9公里,海拔136.6米。香山像一只伏在地上的老虎或牛在側(cè)首回眸,所以古時候香山被稱為“伏虎山”、“臥牛山”。后來由于相傳吳王夫差遣美人西施上山采祛風止痛叫馬蹄香的香草,香山由此而得名。香山上的藏軍洞最早大約建于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每3座藏軍洞編成一組,成品字形排列,較為規(guī)則,有9組共27個藏軍洞,可稱為江陰舊時擁有藏軍洞最多的山了。
十、江陰在宕口修補成森林面積最大的山:綺山
綺山,位于江陰城區(qū)的東南,距離市中心約4公里,在原要塞和云亭交界處,高135.1米。相傳吳王泛舟經(jīng)過這里,看到漫山遍野野花茂盛,五顏六色,競相開放,如同綺麗的絲綢(野花錯繡如綺),綺山因此而得名。綺山上的知名古墓眾多。元代江陰詩人陸文圭(“墻東”先生)和明代兵部尚書徐晞(“不可”先生)之墓均在綺山山麓。在上世紀中期,綺山破壞嚴重,近年來綺山旁修建了6380畝的綺山森林公園,可謂目前在宕口建設森林面積最多的山。同時,綺山也為江陰城市第二備用水源地。
十一、江陰山觀附近曾經(jīng)最有名的土匪山:售山
售山,又名壽山,位于古城東十七里,山觀中部,它群山環(huán)抱,原海拔60.9米。相傳梁大同監(jiān)中劉售嘯聚于此,自名售山。據(jù)民間傳說這位劉氏其實是個地方最有名的土匪頭子,當時他以地理優(yōu)勢,占山為王稱霸一方。目前,售山因采石主峰已經(jīng)消失,留下幾座懸崖,幾個大水塘。
十二、江陰最有龍形的山:蟠龍山
蟠龍山,位于江陰城東街道,原山觀鎮(zhèn)北側(cè),距離江陰古城15里,古時稱蟠龍山又名蛟山,一名盤龍山,高52.6米,東臨石牌港,南俯東橫河,西歸大河港,北則有蟠龍河直通長江。相傳:古代垂拱年間,有黃龍蟠其上,三日始沒而故名。江上詩人沙散翁曾賦詩云:“蟠龍峻嶺色稱黃,垂拱編年紀盛唐,三日攀留鱗爪現(xiàn),云從五彩兆禎祥。”民間稱舊時蟠龍山龍頭位于東南側(cè),靠近東橫河,身段緊貼石牌河港,尾部北側(cè)向東靠近現(xiàn)在的創(chuàng)新大道。
十三、江陰定山戰(zhàn)斗烈士墓最多的地方:彭公山
彭公山,位于城東街道山觀東南角,此山是定山余脈,又說是稷山的一個支脈,海拔40米左右。相傳漢將彭越收江南東征,扎營于此山之東,彭公因獲敵軍首級,葬于此故名。這里又稱為張岐山、覆舟山、覆酒山、土地山,當?shù)厝肆晳T稱為放羊山。1949年4月21日夜,百萬雄師橫渡長江,22日清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第29軍87師260團二營四連與國民黨殘匪在定山發(fā)生激烈的戰(zhàn)斗,我軍18位戰(zhàn)士英勇犧牲。2006年,土地山建成了第四代定山戰(zhàn)斗革命烈士陵園。
十四、江陰油菜花開時最漂亮的山:稷山
稷山,又名藤山、道場山,海拔80余米,在江陰周莊鎮(zhèn)北部的東橫河南岸,緊靠張家港市的占文橋。它曾是江陰十大名山之一,靜伏在定山、彭公山和香山之間,這里有山有水,竹林掩映,風光崎旎。據(jù)傳,稷山因唐初太子少保著名書畫家薛稷奉旨到江南巡視,并在此建有別墅而得名,故為稷山,又名薛山。該處因為屬于江陰與張家港交界處,山體已被挖得差不多,但意想不到的是油菜花開之時,這里山水交融的景色最漂亮。
十五、江陰三十三山半中目前破壞最嚴重的山:鎮(zhèn)山
鎮(zhèn)山,又名正山或振山,為江陰城東15公里左右,現(xiàn)在位于張家港南沙鎮(zhèn)區(qū)338省道北側(cè),香山河南側(cè),原海拔66.8米。該山實為香山東北的一個支脈,好似臥牛山(香山別稱)的牛頭(首),故又稱牛頭(首)山。相傳昔日有虹蜺(又稱狻猊)出現(xiàn),天落碩石鎮(zhèn)之,故名鎮(zhèn)山。 據(jù)《江陰縣志》載:“鎮(zhèn)山北有一石獨立如老僧,曰和尚石,土人以石頂液出為雨兆。”20世紀末,鎮(zhèn)山因為采石而逐步被毀,可謂目前江陰三十三山半中破壞最嚴重、海拔最低(0米)的山。
十六、江陰地理位置最北的山:巫山
巫山,位于原江陰古城東北二十五里的江邊,即現(xiàn)張家港市金港鎮(zhèn)集鎮(zhèn)西南側(cè),海拔42.9米,是江陰地理位置最北的山。600 多年前,該山是滔滔江海之中的一座低矮的浮山,潮漲潮落之時,遠看猶如江豚一般載沉載浮,故稱浮山,江陰土音讀作巫,遂傳為巫山。日久以后淤沙成島,稱巫山沙。
十七、江陰古時景色最美的山:砂山
砂山位于古城東南,華士鎮(zhèn)的北側(cè)。山體東西連綿約5公里,舊稱十里砂山,其西端與雞籠山連岡,東支為白龍山又名龜山,中部是砂山主體,高峰稱牛嶺山,海拔192.8米。山巔有五峰,稱五峰頂。砂山很長,形如青蛇,所以又稱蛇山。明朝中期曾描繪白龍山、砂山之間石虎門以北花園里一帶的秀麗風光,史稱“花園十景”;砂山西部南麓風景,“桑溪八景”;清乾隆中期,又稱之“龍砂八景”;乾隆晚期,稱之“龍砂續(xù)八景”。可見砂山應該可稱為古時景色最美的山了。
十八、江陰與周莊來歷最有關聯(lián)的山:雞籠山
雞籠山位于江陰城東13公里許,即現(xiàn)在周莊雞籠山村和山泉村交界處。雞籠山為砂山西延分支,海拔30余米。相傳古時這里有錦雞出沒,被天神關進籠子里,山形似籠而故名。關于周莊名字的來歷,與雞籠山也有著不解的傳說。明朝有個皇帝路過雞籠山,有周姓人招待殺雞,感動皇帝,答應下旨本地傘墩曹御史將女兒許配周家完婚。周家做官候,大興土木,將原來的曹莊改名為周莊,延續(xù)至今。
十九、江陰山形最像烏龜?shù)纳剑糊斏?/p>
龜山是新橋與華士接壤處的一座山峰,因山形如烏龜,故稱龜山或烏龜山。海拔119.8米。古人有詩云:“西嶺驂鐔猶舊日,東山鐘鼓應新霜。”西嶺指砂山,東山為龜山,因龜山西連蜿蜒起伏的砂山,龜山位于砂山東麓二余里,人們往往把兩山合稱為“龍砂”。相傳古有白龍在其上飛騰,禱雨輒應,所以又稱為白龍山。
二十、江陰傳說古時最可能出現(xiàn)麋鹿的山:白鹿山
白鹿山,俗稱小華山,又名小護山,位于華士龜山南麓,原為一座小崗,僅10米來高,形似覆碗。古時這里是大荒原,滿山雜草叢生,但見白鹿出沒,吳王曾狩獵于此,因為水草豐美,樹林蔥郁,盛產(chǎn)麇鹿。吳王于此獲得白鹿以歸姑蘇,以為祥福,賜給西施以博一笑,故稱白鹿山。
二十一、江陰傳說最容易找到紅色石頭的山:赤石山
赤石山位于周莊澄楊路南、世紀大道西側(cè)、江陰大道北側(cè),分為東西赤石山,當?shù)胤Q為東墩、西墩,高約20米。據(jù)傳當?shù)匾菜缀魹榭娛眨嫌兄苣峦鯊d、赤石亭,山下產(chǎn)紅石。郭璞云:赤石山下有朱砂是也,詩云:“山形卑微宛如墩,下游嶙峋赤石根,開鑿為亭今已廢,丹砂妙用孰探原。”
二十二、江陰地理位置最東的山:顧山
顧山,位于江陰城東35公里,是江陰地理位置最東的山,山體略呈東西向延伸,傾向東南,海拔109.9米。有東西大小兩崗,遠遠望去,宛如西行烏龜,回首顧盼,眺望東海,顧山之名由此而得,也有人稱為靈龜山。因古時蘭草芬芳,香氣彌漫山間,舊名香山;因界于江陰、常熟、無錫三縣交匯處,亦名三界山,因此顧山也是江陰分屬各縣最多的山。山腰處有昭明太子刊刻詩文集的《文選樓》,香山寺內(nèi)舊有山茶樹一株,相傳為其手植。
二十三、江陰地理位置最南的山:慶山
慶山在江陰城東南五十里祝塘文林境內(nèi),富貝河之南,以慶云里而得名,海拔僅數(shù)十米,因開山取石而逐漸變低,相傳堯舜曾居此。 慶山系文林南大門斗山支脈,與斗山相隔咫尺,拔地而起似一塊巨石,故名磐石山,這是江陰地理位置最南的山。慶山石色白,與斗山石質(zhì)截然不同,受擊后即成顆粒狀,當?shù)厝朔Q此石為“散石”。自清代起,此山又稱白石山。
二十四、江陰地理位置最中央的山:毗山
毗山,位于原長壽西北境與云亭、峭岐交接處,俗名時山,以時姓居此地得名。毗山的名稱由來是:“山有毗盧院故名。”毗山又古稱毗陵山。雖然它主峰僅高70.4米,但它的地質(zhì)年齡距今已有1.2億年了。它東西走向,西高東低,綿延5公里之余。江陰境內(nèi)三十三座半山,毗山位于江陰地理位置最中央的山,稱為母山,謂“江陰之圣山也”。毗山山麓有建于北宋之能仁寺,有《毗山詩抄》稿本傳世。
二十五、江陰目前被開采后存有最突兀山體的山:白石山
白石山,位于江陰城區(qū)西南約9公里處,在申港、夏港和南閘交界處,為觀山北延一支脈的主峰,海拔85.2米,山勢如伏獅,故又稱獅子山。山上產(chǎn)土如石,可制陶、罐、磁,或可取作灰礦,白石山還有個白兔洞。白石山北側(cè)的主峰已經(jīng)被開采幾乎全無,留下的突兀的山體顯得更為悲涼。
二十六、江陰與吳王馀昧尋找季札登最可能登的山:觀山
觀山位于江陰城西南10公里余,南閘、申港交界處,海拔149.9米。史料記載,該山山頂如屏稱為玉屏峰,東西分嶂,形似鳳凰,故又名鳳凰山。觀山的名稱,源于吳王曾游觀于此而得名:據(jù)傳季札的三個馀昧當了吳王后,又要把王位讓給季札,而季札逃到了封地延陵,馀昧便帶領大臣親自到延陵找季札,他們登上鳳凰山山巔,觀看秦望山,北眺長江,所以稱為觀山。觀山頂上還有吳王休息用的仙人床、仙人凳等石頭景點。
二十七、江陰關于皇帝傳說最早的山:舜過山
舜過山,亦稱舜山、舜耕山、舜哥山或高山。它坐落在江陰申港與常州市武進區(qū)焦溪交界處。舜過山與觀山連為一體,東西共長有6公里左右。舜過山,海拔115.3米。舜過山于1962年劃歸武進縣。傳說舜帝曾路過此山并親耕于此,故得名。春秋時,吳王壽夢四子,季札三讓王位,當年顛沛流離,四處奔波,即在此山腳下,山之北有唐末高士魏璞隱居處,今存魏村名。
二十八、江陰故事最神奇的山:秦望山
秦望山,位于江陰南閘和月城之間,主峰海拔189.3 米。秦望山又名雞籠山、秦履山、小茅山,秦皇山,峰巒起伏,形似頭東尾西的臥龍,山脈東起月城雙橋時家山的頭山、二山兩峰,并列如乳,又稱雙奶山。中間突出三個主峰,從東至西依次為三茅峰,二茅峰,頭茅峰。 山北有兩條支脈:蘆岐山和馬鞍山。秦望山的故事很多、也很神奇,其中包括秦皇求仙、秦皇伏青龍、三茅真君、鳥窠禪師與無尾螺、無鯪魚的故事等等。
二十九、江陰休閑生態(tài)旅游最好的山:焦山
焦山,在觀山之南,為秦望山西北支,從三茅峰下蜿蜒北行伸向石畸三里左右的一條山梁即馬鞍山,而后突然升高東折近三里,自成一脈,謂焦山。本名樵山,為采薪之地,海拔66.4米,后人誤以為焦。焦山是江陰休閑生態(tài)旅游最好的山,因為焦山東側(cè)腳下有個石宕大池塘,池塘及附近的山體目前已被開發(fā)成了一處生態(tài)垂釣之地,而生態(tài)園里還有桃園、梨園等。
三十、江陰分屬鄉(xiāng)鎮(zhèn)最多的山:花山
花山位于江陰城南五公里左右,海拔241.2米是江陰第二高峰,峰頂是南閘、澄江、峭岐和云亭的分界嶺,為江陰分屬不同鄉(xiāng)鎮(zhèn)最多的山。花山古名由里山,此山四面皆長九里,又名九里山,有人將九里的九誤寫成由,所以叫由里山,相傳此山西側(cè)有兩峰相依,如同妯娌,古稱妯娌山;又因山南坡上有磧石似鯉魚,又名游鯉山。山之東嘴,是由里山的東首第一峰,形似西岳華山,古名華山。由于古代“華”和“花”可以通用,所以又叫花山。
三十一、江陰別稱最多的山:敔山
敔山,舊稱余山,在江陰古城東七公里,為定山西延突起山峰,其形似龍頭,海拔167.4米。該山的舊時山脊有阜,壘壘相比,山頂有十二洞,其形如敔,故稱敔山,當?shù)厝肆晳T稱為耙齒山,當?shù)厝诉€有敗子山稱呼。相傳敔山上的山石是紅顏色,所以亦名赤石山。有樵夫上山砍柴,以為可以挖到金銀,遭洞塌而死,人們又稱為貪山。乾隆年間,江陰知縣蔡澍改貪山為廉山。可見,這也能稱得上是江陰別稱最多的山了。
三十二、江陰海拔最高的山:定山
定山,位于江陰古城東9公里,蟠居在云亭、周莊、山觀之間,山勢由西側(cè)高119米的羊頭山向東回環(huán)北折,反折向西與敔山相連,呈馬蹄形,周長30余里,面積1.9萬畝,主峰海拔273.8米,為江陰海拔最高的山。該山雄峻磅礴,岡巒回合,面各異形,定山林木蔥籠,泉石綺麗,峰高地廣,堪稱為江陰諸山之冠。舊傳山上有個名人戴定光,他在山上修行,得道成佛,稱為“定光佛”,故名定山。宋代山腰龍岡曾建七級普照塔,塔旁有虎跑泉,相傳為法響禪師馴虎得泉。
三十三、江陰人去的最多的山:黃山
黃山位于古城東北四里,長江岸邊,春申君黃歇的姓得名,山高91.7米。黃山上有席帽馬鞍龍頭諸峰,吳時為烽火之所。黃山之巔有元詩人王逢結(jié)廬隱居處。黃山江面最狹窄處僅一點五公里,黃山還是著名軍事要塞,今廢壘猶存。1983年開始修建盤山水泥道開始建設黃山旅游景點,在江陰的所有山中,黃山是被旅游開發(fā)保護得最好的一座了!江陰對外旅游攬客的打出了黃山的四能廣告:“能見天塹雄姿、能望一江春水、能尋古景舊址、能嘗四時江鮮。”同時黃山也是目前爬山游客最多的山。
三十四、江陰最城區(qū)熱鬧的山:壽山
壽山,稱半山,在城內(nèi)中山公園北側(cè),山上林木蔥蘢,曾植有梅花,冬季梅花盛開、香雪一片,所以稱為梅花嶺。又名萬壽山。據(jù)稱其為江陰諸山之歸宿,縣志上說是江陰群山之首。其峰高僅13米,翠崗連綿,似一條尾東頭西的游龍。壽山實為清光緒年間學政節(jié)署裁撤后,將其公園向游人開放,其北開挖玉帶河及疏浚雪浪湖壘土成山。后來江陰城區(qū)老市政府就在壽山門前南側(cè),壽山可謂江陰最城區(qū),最熱鬧的山了。
浙江湖州有哪些旅游景點
10.黛溪鎮(zhèn)黛溪鎮(zhèn)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zhèn)。當?shù)仫L景很美。尤其是在古鎮(zhèn)的背景下,整個黛溪鎮(zhèn)顯得特別有詩意,吸引了很多藝術型備喚家來寫生。9.老虎灘水庫老虎灘水庫風景優(yōu)美,水質(zhì)清澈。從遠處看滾運,它像一面巨大的鏡子,反射著河兩岸青山的倒影。有清澈的水庫和蔚藍的天空。人好像一來到這里就消失了。8.龍王山望山是湖州唯一的野生動物保護區(qū),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野生動物豐富。王龍山也是浙江省的最高峰。這個景區(qū)到處都是奇峰怪石,挺拔的松樹,處處充滿生機。這是一個娛樂的好地方。7.田字古道古田路是一條歷史悠久,保存最好的環(huán)形古道。全長50公里,連接毛屋村和山當村。人們沿著通往天堂的古道行走。這條路兩旁都是樹。這就像走進一片樹木繁茂的森林。有時候甚至會讓人覺得有點冷,但是真的是一個游玩避暑的好地方。6.安吉竹博園安吉竹博園是集竹海觀光、竹文化主題體驗、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竹大觀園。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了解竹制品、泛舟湖上,還可以在林中飲茶挑戰(zhàn)自我,體驗江南竹文化之旅的第一站。5.中國大珠海風景區(qū)中國大竹海風景名勝區(qū)景區(qū)是以竹子為主的林地,也是中國東南最大的竹文化生態(tài)休閑旅游區(qū)。走在竹徑上,小徑兩旁是高大翠綠的竹海,周圍空氣清新宜人,讓人心曠神怡。4.中南白草原景區(qū)中南百年草原景區(qū)是全國青少年戶外運動營地,這里有各種娛樂活動,有大片卜凱草坪和竹林,還有一個小動物園。周末帶孩子出去玩再合適不過了。3.潛龍百瀑景區(qū)龍柏瀑布景區(qū)是夏季賞瀑爬山的景點。它是浙江省最大的瀑布群。重疊30%,落差60多米。它有一道橫跨龍瀑的彩虹。它還有一只烏龜在傾聽瀑布的聲音。我們可以說瀑布是相連的,一次一景。2.莫干山風景區(qū)莫干山景區(qū)屬于天目山的其余部分。它的主峰塔山海拔758米。這里以竹、泉、涼、靜的環(huán)境而聞名,享有“清涼世界”的美譽。莫干山上不僅有茂密的竹林生長,還有200多棟仿古別墅,遠看猶如世外桃源。1南潯鎮(zhèn)南潯鎮(zhèn)歷史悠久。這條河穿過這個城鎮(zhèn)。鎮(zhèn)上的大多數(shù)建筑都是富人的豪宅。南潯也是唯一一個中西合璧的古鎮(zhèn),因為西方風情的盛行而顯得高貴典雅。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