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玉合記記中有哪些人物 玉合記講什么

君既無情我便休2023-04-22 10:10歷史63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玉合記記中有哪些人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玉合記講什么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宣城歷史上出現了哪些名人?

這兒只列出在中國歷史文化上有所影響的人物。

宣州區:

陶謙,三國丹陽郡人(今宣城),徐州太守,三讓徐州的主人公。

梅蕘臣,被舉為宋代詩歌開山祖,和歐陽修齊名。

周紫芝 (1082-1155)字小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今屬安徽)人。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為右迪功郎敕令所刪定官。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右司員外郎。紹興二十一年(1151)出知興國軍。詩著名,無典故堆砌,自然順暢。也能詞,風格與詩近,清麗婉曲,無刻意雕琢痕跡。譬如《踏莎行》(一)寫離人別情:游絲飛絮,斜陽煙渚,愁情無數。給人的感覺是情深意切,景物迷離。堪稱難得的上乘之作。其中“淚珠閣定空相覷”一句的用詞尤其巧妙,最后這一問更是催人淚下。其他如《生查子》(一)、(三)、(四),《西江月》(二)、(五)、(七),《菩薩蠻》,《謁金門》、《卜算子》等都是佳作。著有《太倉稊米集》、《竹坡詩話》、《竹坡詞》。

貢師泰,1298-1362年,元進士,字泰甫,寧國府之宣城人。父奎,以文學名家,延佑、至治間,官京師,為集賢直學士,卒,謚文靖。師泰早肄業國子學為諸生。泰定四年,釋褐出身,授從仕郎、太和州判官,作有《詩經補注》《玩齋集》等。

梅鼎祚,明代戲曲家,宣城人,代表作《玉合記》為昆山派扛鼎之作,湯顯祖好友。

沈有容,字士弘,號寧海,安徽宣城人,出身儒門,但自幼好兵略,后投筆從戎,成了有名的勇將。經過一番部署之后,萬歷三十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日(l603年1月8日),沈有容直搗竄入臺灣的倭寇 巢穴,全部加以殲滅。“神兵飛出鬼不覺,談笑成功人始知”。由于在平倭中沈有容屢建戰功,頗有名聲,就被調到泉州任都司。在這期間,他參加了抗荷斗爭。明朝福建當局抽調50艘戰船,開到澎湖,同時派出“政令都司”沈有容為代表,曉諭荷蘭侵略者,先禮后兵。1604年11月18日,沈有容到澎湖同荷蘭侵略軍頭目韋麻郎談判。在談判桌上,他伸張正義,以“舌槍唇劍”,據理力爭,聲培脊韻雄朗,意氣磊落,大長中華民族志氣。荷蘭侵略者理屈詞窮,狼狽不堪,便惱羞成怒,拔劍示威說:“中國兵船到此,想似要與我等相殺,就與相殺如何?”沈有容聽了怒不可遏,厲聲說道:“中國甚慣殺賦,爾等既說為商,故爾代客,爾何言戰斗?想是原懷作反之意,爾來睹天朝兵威耶!汝等不聽說過?我破倭海上,海水盡赤。吾不忍看汝等步倭之后塵啊!”荷蘭侵略者再不敢言語,面色如土,灰溜溜地從強占近4個月的澎湖撤退。沈有容不費一槍一彈,把荷蘭侵略者配殲滲趕出去,保衛了澎湖。后來在澎湖的馬公島上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的碑刻,就是為此而立的。

梅清,字淵公,改殲號瞿山,安徽宣城人。生于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順治十一年(1654年)舉人,與石濤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畫藝。石濤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響,而他晚年畫黃山,又受石濤的影響。所以石濤與梅清,皆有“黃山派”巨子的譽稱。 梅清以畫黃山著名,“得黃山之真情”,與石濤、弘仁成為“黃山畫派”中的代表人物。現代畫家賀天健在《黃山派和黃山》中評道:“石濤得黃山之靈,梅瞿山得黃山之影,漸江(弘仁)得黃山之質。”

他善詩和書法,并著有《天延閣集》、《瞿山詩略》,畫有《黃山紀游》冊。 梅清擅長山水、松石、尤其好畫黃山,自謂“游黃山后,凡有筆墨,大半皆黃山矣。”他筆下的黃山,以氣勢取勝,行筆流動豪放,運墨酣暢淋漓。取景奇險,用線盤曲,富有運動感。有異于新安派比較生澀清峻的畫風。他長期深入黃山。多寫生黃山真景。雖經常自稱學元代,卻有自己獨特的創造。他風格清俊高逸,表現山巒的云煙變幻,松多奇蒼。曾用卷云皴,給人蒼茫感覺。他的《宣城二十四景圖冊》,堪稱平生嘔心之作。人稱他山水入妙品,松入神品。他間亦畫梅,其梅畫煙云歷落,枝干奇古。72歲時所作的《高山流水圖》軸,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蒼勁的運筆、酣暢的墨色、及皴法、用點均更多石濤意韻。梅清筆下松馳中見功力,零亂中求整秩,經緯明快,恬適流暢。

施閏章(1618-1683)字尚白,號愚山,安徽宣城人。清順治六年進士,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科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纂修《明史》。與萊陽宋琬齊名,時稱“南施北宋”。又與同邑高詠友善,據東南詞壇者數十年,號為“宣城體”。著有《學余堂文集》二十八卷、《學余堂詩集》五十卷,舊章回小說《施公案》主人公。

梅光迪 (1890—1945),字迪生、覲莊,安徽宣城人。1911年赴美留學,先在西北大學,后到哈佛大學專攻文學。1920年回國任南開大學英文系主任。1921年任東南大學洋文系主任。創辦《學衡》雜志。1924年去美國講學。1927年回國后任中央大學(即原來的東南大學)代理文學院院長。后又去美國哈佛大學工作。1936年任浙江大學文理學院副院長兼外國文學系主任。1939年文理學院分開,任文學院院長。1945年在貴陽去世。

寧國:

任新民 安徽省寧國縣人,1915年生,男,中共黨員,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畢業。1945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留學,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49年8月回國,在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任研究員。1952年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1956年8月參加籌建國防部五院的工作,歷任總體室主任、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長兼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所長,七機部副部長,航天工業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1964年作為型號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工作,保證了東風2號導彈飛行實驗取得圓滿成功。他相繼領導組織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導彈的多種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試驗工作。1980年5月在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導彈的飛行試驗中,作為首區總指揮,協助領導和指揮了這一重大的飛行試驗任務。組織研制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保證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獲得成功。領導組織了氫氧發動機、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信衛星工程的研制試驗;領導組織了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準確地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實現了中國運載火箭國際發射服務零的突破。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1989年和1990年兩次榮獲航空航天部通令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廣德(含郎溪):

吳均,南朝詩人,詩集 - 包含《戰城南》、《入關》、《雉子班》、《梅花落》、《城上烏》、《從軍行》等。

張光藻,字翰泉, 安徽廣德人。 清咸豐六年( 1856年)進士。歷任曲周、望都、完縣、邢臺等縣知 縣,正定府知府。清廉自守,剛正不阿,能體察民情, 官聲斐然。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任天津府知府。

一八六0年, 清廷與英法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 北京條約》以后,天津被開為商埠,帝國主義列強和 宗教勢力侵入天津。法國在望海樓設立天主教堂,又 打著“慈善”的幌子在東關設立仁慈堂。縱容教徒橫 行,倚勢欺壓人民,與百姓積怨甚深。

張光藻到天津后,即遇上了外國兵艦撞翻天津漁 船,和法國人在通衢馳馬,踩死百姓的案件。張光藻 雖明知在當時情勢下,“事涉外夷”,案件棘手,但 他不計個人得失,敢于據理力爭,能替人民講話,因 而得到輿論的好評。

不久,天津府所轄各地連續發生迷失幼兒的案件 多起,紛紛傳聞是被洋人拐去挖眼制藥。恰在此時, 法國仁慈堂收養的中國幼兒,因遭虐待而大批死亡。 仁慈堂的主事者為掩人耳目,即趁黑夜將幼兒尸體送 至荒郊埋葬,因掩埋草率,被野狗刨出棺木,竟是一 棺數尸。群眾聞訊大嘩,認定是洋人殺害幼兒制藥的 罪證,于是抬著棺木至天津府喊冤。張光藻為辨明事 實,旋即派干員緝兇。數日后,捕獲拐匪張拴、郭拐 二名。張光藻親自審訊,拐匪供認不諱,旋即就地正 法,民心得以稍安。在人民心目中,張光藻已是“能 為百姓作主的好官”。

同年四月,女拐武蘭珍在作案現場被群眾捕獲, 扭送至天津府,張光藻又連夜審訊。據武蘭珍供稱: 迷拐幼兒是天主堂管事王三指使,迷藥也是王三所給。 由于案件牽涉教堂,張光藻即會同清廷通商大臣崇厚, 向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交涉,婉言約請豐大業至教 堂查詢,有否王三其人。誰知豐大業暴戾成性,態度 倨傲,根本不把中國官府放在眼下,不僅橫蠻無理, 甚至縱仆行兇。崇厚媚外怕事,以“和睦邦交”為借 口,主張“息事寧人”。張光藻則認為“委屈求全, 何以立國!堅決主張會同天津縣親往教堂查詢,若果 有王三其人,定當正以國法,以平民憤。

五月二十三日(陰歷),“張大人要查教堂”的 消息不脛而走,民情振奮,蜂涌至教堂外圍觀。崇厚 懼民心有變,迅即調派兵丁前往彈壓。天津的教民們 為給教堂助威,也聚集教徒多人與群眾對峙,情勢十 分緊張。豐大業聞訊,帶領武裝巡捕,匆匆趕到,恰 遇天津知縣劉杰,揚手一槍,擊中劉杰的親隨寶升。 圍觀群眾見洋人在眾目睽睽下開槍殺人,憤怒到極點。 一人喊打,眾人齊上,當場打死了豐大業!怒火填膺 的天津人民一不做,二不休,又鳴鑼聚眾,分頭沖進 望海樓教堂和東關仁慈堂,見洋人就殺,見教徒就打; 尚且不能泄憤,最后燒毀了望海樓。在火光熊熊,人 心大快。這就是歷史上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

“教案”發生后,清政府嚇破了膽,火速派直隸 總督曾國藩到天津查辦。曾國藩在主子面前是癩皮狗, 在人民面前卻是劊子手。他到天津后,首先將張光藻 和劉杰革職,向外夷獻媚。可法國公使羅淑亞不領情, 一面將兵艦調至大沽口示威,一面提出數十條苛刻條 件。賠款、重建教堂不算:還要張光藻的人頭給豐大 業抵命,一口咬定張光藻是“唆使刁民行兇”的罪魁 禍首,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曾國藩雖是號稱殺人如剃頭的“曾剃頭”,但他 還不敢殺張光藻。他知道張光藻在天津深得民心,殺 了張光藻不僅會遭萬人唾罵,甚至會因此身敗名裂。 此案拖到九月,經曾國藩與他身邊的智囊、幕傣反復 磋商,又與羅淑亞多次“協議”,才給張光藻定了個 “臨陣失于彈壓,事后不能緝兇”的罪名,充軍發配 到黑龍江。又以“無供定罪,變通辦理”的毒辣手段, 將十六名天津義民作了犧牲品。

張光藻蒙冤謫戍,天下人卻深表同情。在北戍途 中,沿途都有素不相識群眾擔食攜酒來迎送。夜晚投 宿,旅店主人聽說是“天津張大人”,不但拒收飯金, 臨行還饋贈禮品。甚至遠在百里外的群眾聽說張光藻 要路經此地,舉家趕來慰問。到黑龍江后,“天高皇 帝遠”,當地官民都沒有把他當“罪官”看待,而且 優禮相加。

張光藻有感于人民的深情厚誼,在北戍途中和戍 所作了幾百首詩,薈集成上下二冊,時而題名《北戍 草》.這些詩篇都是發抒作者胸臆之作。有對人民的 感激之情,有對流放生活的描述,更多的是憤世嫉俗, 憂國憂民的慨嘆。如七律《庚午九月十一日定讞奉發 黑龍江效力》詩中,就直接發泄了胸中的忿懣:

“五月秋曹對簿來,罪干嚴譴眾人哀。

和戎暫變蕭何律,御敵誰為寇準才?

萬里獨行榆塞遠,一樽共餞菊花開;

荷戈絕域男兒事,不用思家首重回。”

“和戎暫變蕭何律”罵的是曾國藩媚外辱國, 殺 戮無辜人民,連祖宗的國法都不顧了;“御敵誰為寇 準才”則嘆的是國家缺少寇準這樣的人才。“荷戈絕 域男兒事,不用思家首重回”分明是詩人未因蒙冤而 喪志氣餒,還在勉勵自己。一個封建官吏,有此胸懷, 也是難能可貴的。

《北戍草》中的《義雞行》,可以說是一篇諷喻 詩。詩前有小序云:

“李公雨蒼寓館畜二雞,一雌一雄,飲啄棲止若 夫婦。雌每卵,輒為犬所攘食,雄乃為雌守護,犬弗 敢近。一日,雄又卵,雄偶弗在,犬突然噬之,卵未 出而雌斃。雄歸與犬斗,啄盲犬目,犬亦隨斃。李公 以為不祥,竟殺是雞。予聞而傷之,作《義雞行》。”

“......古稱五德良不愧,禽類無如雞品高。

沖鋒陷陣不畏死,古來烈士皆如此。

一雞猶解報私仇,愧殺世間庸懦子。

此事若以法律言,一命一抵犬非冤。

縱援擅殺律科斷,罪有可恕情可原。

不圖李公意見左,操兵一割毅然果。

犬戕雞命不責償,雞復犬仇竟反坐。

我聞此事心不平,為雞報冤代雞鳴。

中夜起舞發長嘆,萬雞一齊號五更。......”

雞能把犬啄死,豈非奇聞?作者顯然是借題發揮, 另有所指。他是在替“天津教案”中的無辜冤雞不平! 另一方面,他還在憧憬著一個“萬雞一齊號五更”的 光明世界!

一九七二年(同治十一年),在全國輿論的壓力 下,張光藻被減刑釋回。從此,他無官一身輕,得以 暢游名山勝跡,寄情古剎園林,進一層體察到民間疾 苦。他在廣德城內只住了一段時間,經常關心家鄉的 公益事業,對獨山煤礦的開采,城內古跡的保護,提 過不少建議。以后又到浙江湖州寓住,結識了布衣丁 寶書,經常在一起談論文,評論時政。同是天涯淪落 人,交誼甚厚。

一八八0年(光緒六年)春,張光藻在友人贊助 下,將《北戍草》鐫板付印,并寫了一篇《序》。其 中說到:“......津門之役,距今十年矣。偶一思及, 尚有余痛,豈為一官之去就,一身之榮辱計哉!江河 日下,大局如斯,憂憤孤衷,不能自己。留此一篇, 聊以質當世之知我者。”一個被罷官的庶民,竟敢發 出“江河日下,大局如斯”的議論,直指封建王朝, 其性格之剛勁耿直,可見一斑。

同年冬,張光藻曾多次謁見廣德直隸州知州胡有 誠,誠建議重修《廣德州志》,并上書云:“《州志》 自乾隆壬子州守胡君修后,道光丁未州守裕君續補, 筆墨雖不及胡君,而嘉慶道光間事,幸賴以傳。迄今 八十余年,續修此其時也。況今客民麇集,土著調零, 數十年間,諸父老猶有能傳其軼事者,倘遲遲又久, 文獻無征,幾不可問矣!......”

當時廣德在太平天國戰后,又發生過瘟疫,全州 三十六萬人口(包括所轄建平縣)只剩下六千余人, 以后號如移民墾殖,經濟才得復蘇,張光藻說:“客 民麇集,土著凋零”就是指此。所以胡有誠采納了張 光藻意見,重修州志。以張光藻為總理,并由張推薦 丁寶書為纂修,還組成了二十八人的編修班子,歷時 一年,于光緒七年告竣。這部《州志》計六十半,分 裝二十冊,其中按語廣征博引,查證核對,詳實地訂 正了以前各志的舛誤。但張光藻在《人物志》中卻沒 有列出自己,僅在《選舉志》的“進士”欄內“援例” 寫了有關自己的幾十個字。光緒十年,他又主修了《 祠山志》。

詩集《北戍草》的后面, 還附錄了一篇張光藻寫 的《同治庚午年津案始末》,詳細闡述了“天津教案” 的前因后果,是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六三年春,筆 者和廣德花鼓戲劇團導演彭斯神福君合作的歷史劇《 津門怒潮》,就是依據這一資料,參照其他史料編寫 的。

《安徽歷史述要》的作者李則綱教授,稱贊張光 藻是“封建官吏中比較有血氣的人物”,有些資料還 說他是“站在人民一邊,敢于反對帝國主義的英杰。” 但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清史稿》上無傳,連生卒年 月也不清楚。書至此,不禁擱筆唏噓!

涇縣:

王稼祥,1906-1974,安徽涇縣人,中共創始人。

吳組緗(1908.4.5- )原名吳祖襄,字仲華,安徽涇縣人。1921年起先后在宣城安徽

省立八中、蕪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學。在蕪湖五中念書時曾編輯學生會創辦的文藝周刊《赭

山》,并開始在《皖江日報》副刊發表詩文。

1929年秋進入清華大學經濟系,一年后轉入中文系。1932年創作小說《官官的補品》,

獲得成功。1934年創作《一千八百擔》。作品結集為《西柳集》、《飯余集》。

1935年中斷學習,應聘擔任了馮玉祥的家庭教師及秘書。1938年發起并參加中華全國

文藝界抗敵協會,擔任協會理事。抗戰時期創作長篇小說《鴨咀澇》。1946年至1947年間

隨馮玉祥訪美,此后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

大學教授,潛心于古典文學尤其是明清小說的研究,任《紅樓夢》研究會會長。

包世臣(1775-1855) 字慎伯,晚號倦翁,安徽逕縣人,逕縣古名安吳,人亦稱“包安吳”。嘉慶十三年舉人,后任江西新喻知縣。他是鄧石如的得意弟子。自稱:“慎伯中年書從顏、歐入手,轉及蘇、董,后肆力北魏,晚習二王,遂成絕業。”自擬為“右軍第一人”,自負之極。然而他的書法作品并非如自詡的那樣不可一世,他的草書中堂大有肉多筋少之感。不過他的《小草詩冊》卻很有特色,確有集碑貼于一人之感。如果說包世臣的書法稱不上是第一流的,那么他的書論確是第一流的。所著《藝舟雙楫》是一部倡導北魏的力作。是清代碑學思想的經典之一。

吳玉如(1898-1982)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大師。字家琭,后以字行。1898年生于南京。原籍安徽涇縣茂林村,故早年號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漢族。

曾在天津南開中學就讀,與周恩來同班,因嫻熟古文,受校長張伯苓賞識。后入北京大學預科,又轉入朝陽大學,因丁先祖憂而輟學。1916年,曾遠赴吉林、哈爾濱一帶謀生。1921年以后歷任黑龍江交涉局秘書、中東鐵路局監事會秘書、北京煙酒督辦公署秘書、南開大學文學院講師兼經濟研究所秘書、重慶國民黨參政會秘書等職。

抗戰勝利后,吳玉如曾在志達中學、達仁學院、工商學院等校任教,工商學院改為津沽大學后,任中文系主任,直迄天津解放。其間從不涉足政界。“文化大革命”以前,始終在北京以教書、鬻字、注釋古籍、編撰《辭源》、《辭海》條目為生。1968年文革期間,全部藏書被抄一空。建國后,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天津市文聯委員、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吳玉如自幼酷嗜書法,5歲時學寫字,到十二三歲時,寫小楷、行書已具有相當功力。后經幾十年博覽勤習專研,能熔合諸家風格,取唐、宋、元、清各朝名家之長,而又以二王(羲之、獻之)為依歸。形成了他端麗秀勁、遒健豪放、空靈飄逸的獨特書風。隸、楷、行、草、篆無不精能。其小楷,放大后可作為大字帖臨摹,可見功力精湛。他的行書、草書,在四體書法中造詣最高,集歷代名家之長。在穿好扇骨的凹凸不平的扇面上懸腕寫大草而無一敗筆。

他在用紙、用筆、用墨方面,都有自己的習慣和見解。早年作字,不用玉版宣,喜用生宣、料半,中年以后只用綿連;他喜用淡墨,惡用墨汁;還善使細管長鋒羊毫筆。

吳玉如在古文、詩詞、文字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曾多次在國內和日本舉辦個人書法展覽會,受到國內外的推重贊賞。并有《吳玉如書法集》、《迂叟魏書千字文》、《迂叟自書詩稿》、《吳玉如行書千字文》等傳世。而他最受人崇敬的不僅限于在文學、書法上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那剛直不阿,一輩子不肯隨波逐流的品格。他對后學,一生都是循循善誘,門人弟子以至私淑者,遍及南北,遠至新疆力境尼克勒縣,云南昆明、大理,廣東、廣西等地。

1982年8月8日吳玉如在津病逝。他生病期間為天津市政協和天津市民革書寫的兩幅中堂,成為最后遺作。

績溪:

胡宗憲(1512—1565),字汝員,號梅林,績溪大坑口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授山東益都令,屢決懸案,平反冤獄,獲朝廷嘉獎,晉3級。后任杭州知府,修西湖,擴岳墳。三十四年,任浙江巡按御史、總督。時因海盜作亂5島,倭寇騷擾沿海,宗憲總制七省軍務,轉戰江浙,弭平倭患,以戰功獲殊榮,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并加少保。四十一年,因被劾為“嚴黨”,入獄后瘐故。隆慶六年(1572)得以昭雪,并錄平倭功勛。戎馬倥傯中著有《籌海圖編》。

胡雪巖,出生于1823年,安徽績溪人。年少喪父,家境貧寒,從小就在錢莊時當學徒。也就因為出身貧窮,胡雪巖自小就明白:做事要靠朋友,助人就是助己。臺灣作家高陽所著《胡雪巖全傳》中講,胡雪巖20歲左右的時候,遇見了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名叫王有齡。這個書生很有才華,也很有包負,有機會做官,但是缺少進京的盤纏和做官的“本錢”。胡雪巖雖然和他并不相熟,但二話沒說,立即私下借用了錢莊的500兩銀子送給了王有齡。這樣一來,他雖因此失業了,但卻為自己鋪就了錦繡前程。做了官后的王有齡感其恩德,視其為生死之交。得勢的胡雪巖也利用王有齡在官場上的發達,開設了錢莊、當鋪、藥鋪,經營絲、茶,從而迅速暴富。

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學者,歷史學、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五四”文學革命著聞于世。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校長、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

等等……

擲果盈車什么意思

擲果盈車:比喻女子對美男子的愛慕與追捧。(潘安人長得很美,駕車走在街上,連老婦人都為之著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車里丟,盯啟團都將車丟滿了。)

擲果盈車的讀音:拼音:zhì guǒ yíng chē

擲果盈車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凱橘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旁告太沖絕丑,亦復笑岳游遨。于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

劉孝標注引《語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

擲果盈車的應用:

其人如玉,空教~,當此春景融和,不奈鄉心迢遞。 (明·梅鼎祚《玉合記·诇約》)

1、只是多少有些生不逢時,在這個一分錢能難倒英雄好漢的尷尬時代,已經不可能出現潘安式的擲果盈車了。

2、洗口、直頸、平肩、直腹、圈足,通體施亮青釉,頸部通景畫山水紋,腹部通景畫市井人物,典出“擲果盈車”故事。

3、淝水之戰,謝安決勝千里,笑退苻堅百萬大軍;擲果盈車,潘岳文藻如江,連壁接茵驚艷千年;中流擊楫,祖逖直抒胸臆,收復黃河以南國土。

4、長成這樣就最好不要出門,人家潘安擲果盈車,你可別來個餛飩滿懷啊。

5、丑嗎?蘇瑞一臉茫然,一臉憋屈的表情,怎么能這樣說一個名副其實,擲果盈車的帥哥了。

擲果盈車出處來自:360百科網頁鏈接

吳江派,臨江派,駢儷派代表作家

1.吳江派 明代戲曲文學流派。其領袖人物是吳江(今江蘇吳江)人沈璟。向來認為屬于此派的曲家有顧大典、呂天成、卜世臣、王驥德、葉憲祖、馮夢龍、沈自晉、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訥、史□等。沈璟戲劇理論的主要內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語言“僻好本色”。他編纂《南九宮十三調曲譜》,厘定曲譜、規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韻平仄,給曲家指出規范。沈□的理論和吳江派諸作家的實踐,對于扭轉明初駢儷派形成的脫離舞臺實際、崇尚案頭劇的不良風氣,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沈璟過分強調音韻格律,主張寧肯“不工”,也要“協律”。他提倡戲曲語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對明初的駢儷頹風,但由于他把“本色”狹窄地理解為只是采用“俗言俚語”、“摹勒家常語”,也產生了弊病。沈璟等人與湯顯祖于萬歷年間曾經在創作方法上有過一場為時不短的激烈爭論。由于吳江派的革新主張主要體現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內容上,因此,這種革新的影響和意義就遠遜于臨川派,甚至為后人詬病。

2臨川派代表作家湯顯祖,吳炳、孟稱舜、阮大鋮等人。但他們大多只繼承湯顯祖的重文采、才情、不受形式格律束縛的特點,往往忽略其重視立意、以情反理的傾向。

(1)吳炳:

江蘇宜興人,中進士后為江西提學副使,明亡時被俘,絕食死。皮消著《粲花齋五種曲》,如《綠牡丹》、《療妒羹》、《畫中人》等,全寫愛情婚姻題材,企圖寫出男女真情,頌揚情的力量,但并未正面描寫愛情與禮教的沖突,更沒有展開對扼殺男女愛情的程朱理學的批判,大多擺脫不了才子佳人戀愛、小人從中搗亂的俗套,過多糾纏于誤會與錯認。

(2)孟稱舜:

《嬌紅記》為一著名悲劇,寫王嬌娘與申純相愛、雙雙殉情而死的故事,用白描手法,傳情寫態,真切感人。

(3)阮大鋮:

安徽桐城人。明末為光祿寺卿,附魏閹,品行卑污,人號之“阮髯”。但有才情,詩文詞曲俱佳。

3、駢儷派:

【此派提法,采自祁彪佳《遠山堂曲品》中“艷品”一目,其評語云:“駢儷之法,本于《玉玦》。”王驥德《曲律》稱為文詞派,呂天成《曲品》稱為“駢綺派”,王世貞《曲藻》以之為吳中扔,近人吳梅以之為昆山派,云:“有明曲家作者至多,而條別家數,實不出吳江、臨川、昆山三家。”——《中國戲曲概論·明人傳奇》】

作家與作品:

(1)鄭若庸(嘉靖時人)《玉玦記》

(2)陸采《明珠記》、《懷香鄭握掘記》

(3)張鳳翼《紅拂記》、《祝發記》

(4)屠隆《彩毫記》、《曇花記》

(5)梅鼎祚《玉合記》、《長命縷》

(6)許自昌(萬歷時人)《水滸記》、《橘浦記》

特點:一意追求詞藻華麗,大量用典,甚至堆砌古書成句,或藥名、花名入喊核曲辭以炫其淹博,連賓白亦用駢句或四六而不顧及人物身份;思想內容上高下不等,題材多采自歷史,關目多冗雜散漫,多陳襲而少獨創。它的出現代表著南戲走向完全的雅化、案頭化。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徒逞其博洽,使聞者不解為何語,何異對驢而彈琴乎!……無論田畯紅女,即學士大夫能解其何語者幾人哉!”

宣城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第一位:吳作人

吳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男,安徽宣城涇縣人,生于江蘇蘇州,1926年入蘇州工業專科謹歷胡學校建筑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后就讀于上海藝術大學、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從師徐悲鴻先生,并參加南國革新運動。早年攻素描、油畫,晚年后專攻國畫,境界開闊,寓意深遠,以凝練而準確的形象融會著中西藝術,是繼徐悲鴻之后中國美術界的又一領軍人物。1984年法國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藝術與文學最高勛章”,1986年比利時國王授予他“王冠級榮譽勛章”。

第二位:吳半農

吳半農(1905年-1978年) 原名吳祖光,號曲林,安徽涇縣人。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曾赴美留學,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碩士學位。中國現代經濟學家,著有《工資指數論》、《我國對外貿易分析》、《當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形勢》等。1934年夏,吳半農被派赴美留學,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碩士學位。1936年12月取道蘇聯西伯利亞回國至南京,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國民政府經濟部秘書。1940年12月改任經濟部統計長、資源委員會駐美國技術委員會專門委員,再度赴美。1944年任太平洋國際學會美國分會客座研究員。抗日戰爭勝利后,任中國政府駐日本代表團第三組(經濟)組長和中國駐盟軍總部賠償歸還代表團首席代表。1956年8月2日,沖破阻力,獲得機遇攜全家離開日本返回祖國,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重用,先后任外交部國際關系研究所日本組與世界經濟組組長、研究員、顧問等職。1978年病逝于北京。

第三位:梅子涵

梅子涵,1949年生,兒童文學作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發表文學作品。 作為兒童文學家,他為兒童寫了幾十部書集,如《女兒的故事》、《戴小橋和他的哥們兒》等;作為兒童文學的研究者,他寫作、主編了多部理論著作,如《兒童小說敘事式論》等。作為兒童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培養了幾十位兒童文學研究生,為兒童文學事業培養人才做出很大貢獻。他還寫過一本《女兒的故事》,這是一部出自大學教授之手卻沒有絲毫書卷氣的活潑有趣的長篇小說。小說以口語化的語言寫作,語感獨特,風格幽默風趣,恰似談笑風生,親切感人。小說將一個女孩日常的生活和平凡的成長經歷借助語言的魅力使之藝術化,從而激起讀者的強烈的審美愉悅和心靈的共鳴,創造了兒童小說的一種新的敘述方式和小說藝術的新領域。

第四位:章基嘉

章基嘉(1930.1.1—1995.10.5),安徽省績溪縣瀛州鄉油坑口人。長期天氣預報專家,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南京氣象學院教授及副院長祥攔、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并被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1958年畢業于蘇聯列寧格勒水文氣象學院研究生部,獲地學科學副博士學位。先后從事氣象教學、科研和組織領導工作,在大氣環爛嫌流和中長期天氣預報、青藏高原對東亞環流和天氣氣候影響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為紀念在章基嘉氣象學上的貢獻,南京氣象學院設立了章基嘉獎學金。

第五位:胡家健

胡家健,字建人,安徽省績溪縣人。教育家。早年就讀胡氏小學、安徽學府。后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專修科,國立東南大學教育學系畢業。曾任河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教育學專任教員兼附屬小學主任,安徽省教育廳編譯處主任,安徽省省立第四中學(宣城中學)校長,國立浙江大學教授兼學校總務長、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國立東南大學)教授兼校柏溪分校主任、學校總務長,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香港中山圖書館董事長等職。

第六位:洪德元

洪德元,男,1937年1月出生于安徽績溪,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62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生物系;1966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88年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8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2001年增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洪德元提出了多個屬的新系統,發現8個新屬、50多個新種;在英文專著《Taxonomy and Evolution of the tribe Veroniceae, Scrophulariaceae》(婆婆納族的分類和進化)運用了新方法,提出了起源和進化的新觀點,建立了該族的進化系統;對毛莨科、桔梗科和百合科的細胞分類學和物種生物學研究有新發現;1990年出版的《植物細胞分類學》是世界上該領域的第一部專著,為植物細胞分類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歷史上有哪些詩人來過宣城

這兒只列出在中國歷史文化上有所影響的人物。 宣州區:陶謙,三國丹陽郡人(今宣城),徐州太守,三讓徐州的主人公。 梅蕘臣,被舉為宋代詩歌開山祖,和歐陽修齊名。 周紫芝 (1082-1155)字小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今屬安徽)人。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為右迪功郎敕令所刪定官。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右司員悔裂腔外郎。紹興二十一年(1151)出知興國軍。詩著名,無典故堆砌,自然順暢。也能詞,風格與詩近,清麗婉曲,無刻意雕琢痕跡。譬如《踏莎行》(一)寫離人別情:游絲飛絮,斜陽煙渚,愁情無數。給人的感覺是情深意切,景物迷離。堪稱難得的上乘之作。其中“淚珠閣定空相覷”一句的用詞尤其巧妙,最后這一問更是催人淚下。其他如《生查子》(一)、(三)、(四),《西江月》(二)、(五)、(七),《菩薩蠻》,《謁金門》、《卜算子》等都是佳作。著有《太倉稊米集》、《竹坡詩話》、《竹坡詞》。 貢師泰,1298-1362年,元進士,字泰甫,寧國府之宣城人。父奎,以文學名家,延佑、至治間,官京師,為集賢直學士,卒,謚文靖。師泰早肄業國子學為諸生。泰定四年,釋褐出身,授從仕郎、太和州判官,作有《詩經補注》《玩齋集》等。梅鼎祚,明代戲曲家,宣城人,代表作《玉合記》為昆山派扛鼎之作,湯顯祖好友。 沈有容,字士弘,號寧海,安徽宣城人,出身儒門,但自幼好兵略,后投筆從戎,成了有名的勇將。經過一番部署之后,萬歷三十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日(l603年1月8日),沈有容直搗竄入臺灣的倭寇 巢穴,全部加以殲滅。“神兵飛出鬼不覺,談笑成功人始知”。由于在平倭中沈有容屢建戰功,頗有名聲,就被調到泉州任都司。在這期間,他參加了抗荷斗爭。明朝福建當局抽調50艘戰船,開到澎湖,同時派出“政令都司”沈有容為代表,曉諭荷蘭侵略者,先禮后兵。1604年11月18日,沈有容到澎湖同荷蘭侵略軍頭目韋麻郎談判。在談判桌上,他伸張正義,以“舌槍唇劍”,據理力爭,聲韻雄朗,意氣磊落,大長中華民族志氣。荷蘭侵略者理屈詞窮,狼狽不堪,便惱羞成怒,拔劍示威說:“中國兵船到此,想似要與我等相殺,就與相殺如何?”沈有容聽了怒不可遏,厲聲說道:“中國甚慣殺賦,爾等既說為商,故爾代客,爾何言戰斗?想是原懷作反之意,爾來睹天朝兵威耶!汝等不聽說過?我破倭海上,海水盡赤。吾不忍看汝等步倭之后塵啊!”荷蘭侵略者再不敢言語,面色如土,灰溜溜地從強占近4個月的澎湖撤退。沈有容不費一槍一彈,把荷蘭侵略者趕出去,保衛了澎湖。后來在澎湖的馬公島上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的碑刻,就是為此而立的。 梅清,字淵公,號瞿山,安徽宣城人。生于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順治十一年(1654年)舉人,與石濤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畫藝。石濤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響,而他晚年畫黃山,又受石濤的影響。所以石濤與梅清,皆有“黃山派”巨子的譽稱。 梅清以畫黃山著名,“得黃山之真情”,與石濤、弘仁成為“黃山畫派”中的代表人物。現代畫家賀天健在《黃山派和黃山》中評道:“石濤得黃山之靈,梅瞿山得黃山之影,漸江(弘仁)得黃山之質。” 他善詩和書法,并著有《天延閣集》、《瞿山詩略》,畫有《黃山紀游》冊。 梅清擅長山水、松石、尤其好畫黃山,自謂“游黃山后,凡有筆墨,大半皆黃山矣。”他筆下的黃山,以氣勢取勝,行筆流動豪放,運墨酣暢淋漓。取景奇險,用線盤曲,富有運動感。有異于新安派比較生澀清峻的畫風。他長期深入黃山。多寫生黃山真景。雖經常自稱學元代,卻有自己獨特的創造。他風格清俊高逸,表現山巒的云煙變幻,松多奇蒼。曾用卷云皴,給人蒼茫感覺。他的《宣城二十四景圖冊》,堪稱平生嘔心之作。人稱他山水入妙品,松入神品。他間亦畫梅,其梅畫煙云歷落,枝干奇古。72歲時所作的《高山流水圖》軸,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蒼勁的運筆、酣暢的墨色、及皴法、用點均更多石濤意韻。梅清筆下松馳中見功力,零亂中求整秩,經緯明快,恬適流暢。 施閏章(1618-1683)字尚白,號愚山,安徽宣城人。清順治六年進士,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科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纂修《明史》。與萊陽宋琬齊名,時稱“南施北宋”。又與同邑高詠友善,據東南詞壇者數十年,號為“宣城體”。著有《學余堂文集》二十八卷、《學余堂詩集》五十卷,舊章碧衫回小說《施公案》主人公源渣。 吳均,南朝詩人,詩集 - 包含《戰城南》、《入關》、《雉子班》、《梅花落》、《城上烏》、《從軍行》等。 涇縣: 吳組緗(1908.4.5- )原名吳祖襄,字仲華,安徽涇縣人。1921年起先后在宣城安徽省立八中、蕪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學。在蕪湖五中念書時曾編輯學生會創辦的文藝周刊《赭山》,并開始在《皖江日報》副刊發表詩文。 1929年秋進入清華大學經濟系,一年后轉入中文系。1932年創作小說《官官的補品》,獲得成功。1934年創作《一千八百擔》。作品結集為《西柳集》、《飯余集》。 1935年中斷學習,應聘擔任了馮玉祥的家庭教師及秘書。1938年發起并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擔任協會理事。抗戰時期創作長篇小說《鴨咀澇》。1946年至1947年間隨馮玉祥訪美,此后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潛心于古典文學尤其是明清小說的研究,任《紅樓夢》研究會會長。 包世臣(1775-1855) 字慎伯,晚號倦翁,安徽逕縣人,逕縣古名安吳,人亦稱“包安吳”。嘉慶十三年舉人,后任江西新喻知縣。他是鄧石如的得意弟子。自稱:“慎伯中年書從顏、歐入手,轉及蘇、董,后肆力北魏,晚習二王,遂成絕業。”自擬為“右軍第一人”,自負之極。然而他的書法作品并非如自詡的那樣不可一世,他的草書中堂大有肉多筋少之感。不過他的《小草詩冊》卻很有特色,確有集碑貼于一人之感。如果說包世臣的書法稱不上是第一流的,那么他的書論確是第一流的。所著《藝舟雙楫》是一部倡導北魏的力作。是清代碑學思想的經典之一。 績溪: 胡宗憲(1512—1565),字汝員,號梅林,績溪大坑口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授山東益都令,屢決懸案,平反冤獄,獲朝廷嘉獎,晉3級。后任杭州知府,修西湖,擴岳墳。三十四年,任浙江巡按御史、總督。時因海盜作亂5島,倭寇騷擾沿海,宗憲總制七省軍務,轉戰江浙,弭平倭患,以戰功獲殊榮,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并加少保。四十一年,因被劾為“嚴黨”,入獄后瘐故。隆慶六年(1572)得以昭雪,并錄平倭功勛。戎馬倥傯中著有《籌海圖編》。 等等……

麻煩采納,謝謝!

舊雜劇故事——玉合記、長命縷、昆侖奴、玉鏡臺記

傳奇劇本,明梅鼎祚撰,四十出。又名《章臺柳玉臺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明容與堂本影印,流行有《六十種曲》本。

劇作取材于唐代許堯佐《章臺柳傳》,約在萬歷十四年(1586)間寫成。宋元俱有戲文、雜劇。

此劇搬演唐代詩人韓翃與妻子章臺柳氏的愛情故事。劇譜安史之亂,蕃將沙吒利好色而懼內,設法騙柳氏到家,卻為母親領去。幾年后,戰火兵馬摧殘,長安已非舊貌,韓翃與柳氏雖幸而在郊外偶然相遇,但耳目甚多,不能相認。翌日,柳氏把裝有香膏和同心結的玉盒交給韓翃,後來由韓翃友人乘沙吒利外出行獵之際,匹馬單騎誑進沙府,請出柳氏,使夫妻重圓。

劇作問世后,風行全國。作者晚年在《長命縷記·序》中說:“凡天下吃井水處,無不唱《章臺傳奇》”。

傳奇劇本,明梅鼎祚撰,三十出。《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明崇禎刊本影印。劇作取材自宋代王明清《摭青雜說》中《夫妻復舊約》,明《古今小說》中亦有《單符郎全州佳偶》。

劇譜單符郎與邢春娘為中表兄妹,少時相與嬉戲,兩小無猜。時值端午,符郎用長命縷系在春娘手宏祥臂上,相約為夫婦;兩家父母知道後遂互相許聘。後金兵南侵,春娘與母在戰亂中失散,被賣入全州娼家,改名楊玉,仍矢志拒不接客。及至符郎投身軍旅,以戰功授為全州司戶,在會勝寺邂逅春娘後,符郎設法試探春娘,因長命縷而重合,兩人終得完姻。

同一題材的作品還有明末沈璟的《紅蕖記》,與清人崔應階的《煙花債》(參見[研霧樓三種曲]條)。

雜劇劇本,明梅鼎祚撰,四折。全名《昆侖奴劍俠成仙》。通行有《盛明雜劇》本。

取材于唐代裴鉶《傳奇》中《昆侖奴傳》,劇譜唐代汾陽郭子儀,家有十院歌姬,其姬妾紅綃與崔生相愛,崔生因無法與紅綃結合,相思不巳。崔仆昆侖奴摩勒身懷異術,深夜進入郭子儀府中,將紅綃背至崔府,使其李春與崔生成婚。郭子儀知道後,推薦昆侖奴出任羽林郎,但昆侖奴不愿,反勸郭辭官修道。

此劇中昆侖奴與梅氏《玉合記》中李生,兩人歸宿皆為得道仙去;梅氏在其《才鬼記·臨江舟夢語》後記中蔽擾搏說:“予嘗喜生所傳昆侖奴事卒仙去,而《玉合記》又言李生棄家仙游,豈太一生托之自述其志歟”。按“太一生”為梅氏別號,據此可知昆侖奴與李生之仙去,實足梅氏為“托之自述其志”。

此劇第四折中部分曲詞,為明人更生子《雙紅記》傳奇采用。祁彪佳評此劇說:“閱梅叔諸曲,使覺有一種嫵媚之致。雖此劇經文長刪潤,十分灑脫,終是女郎之唱曉風殘月耳”(參見《遠山堂劇品》“妙品”〔昆侖奴〕條)。

傳奇劇本,明朱鼎撰,四十出。存明汲古閣原刊本,《古本戲曲叢刊》二集據以影印。按宋元戲文有《溫太真》,今僅存殘曲二支;關漢卿所撰雜劇《溫太真玉鏡臺》、明末范文若的《花筵賺》亦是同一題材。

本事出于《世說新語·假譎》。劇譜晉朝時五胡亂華,溫嶠以玉鏡臺為聘娶表妹劉潤玉,後溫任總兵馬司,輔助祖逖元帥北伐,大破西番石勒。都督王敦欲篡晉室,矯詔命溫嶠回朝,溫嶠將計就計興兵討伐;王敦便以溫嶠妻母為人質,下于獄中。後溫嶠由司徒王彬接應,攻破江寧、誅戮王敦,并和堅貞不屈的妻母團圓。

又:《玉鏡記》此劇有綴玉軒鈔本,凡二卷,見《北平國劇學會圖書目錄》,非朱鼎本,疑是花部劇目。

文 | 云間大彭

歡迎點擊關注,點贊評論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33235.html

分享給朋友:

“玉合記記中有哪些人物 玉合記講什么” 的相關文章

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

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

很多朋友對于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和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近代中國有名的詩人,文豪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

幾回洞口乘風立,幾回洞口乘風立,欲挾飛仙入翠微的意思

幾回洞口乘風立,幾回洞口乘風立,欲挾飛仙入翠微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幾回洞口乘風立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幾回洞口乘風立,欲挾飛仙入翠微的意思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一蓑煙雨夢徽州的古詩 1. 關于徽州的古詩句 關于徽州的古詩句 1. 徽韻中贊揚...

四非曲什么成語,什么非曲直四字成語

四非曲什么成語,什么非曲直四字成語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四非曲什么成語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什么非曲直四字成語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四非什么意思呀 這部是部復仇電影,但是可以拍得這樣無味無趣,又心理變態,還充滿色情暴力和賤的元素,導演黃柏基真是教壞人呀!拍...

仙人采藥像什么,仙人采藥真像什么寫句子

仙人采藥像什么,仙人采藥真像什么寫句子

大家好,關于仙人采藥像什么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仙人采藥真像什么寫句子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老僧采藥真像什么寫一句話? 老僧采藥真像如下:寫這句話要注意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重點是把握住老僧采藥時...

仙人采藥怎么寫 仙人采藥怎么寫二年級

仙人采藥怎么寫 仙人采藥怎么寫二年級

今天給各位分享仙人采藥怎么寫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仙人采藥怎么寫二年級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黃山仙人采藥寫作文 1. 黃山 仙人指路 求寫一段話 仙人指路的傳說:位于云谷寺到皮篷路口。 一怪石屹立峰巔,其狀似身著道袍的仙人,他一手舉起,似為游客指引進...

河傳戲文多少分能上 河傳校考過了文化分多少

河傳戲文多少分能上 河傳校考過了文化分多少

大家好,關于河傳戲文多少分能上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河傳校考過了文化分多少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河南省多少分能考上中國傳媒大學 首先傳媒大學錄取 分為3/4錄取(文化課380左右)和 1/4錄取...

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 近代的詩人都有誰

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 近代的詩人都有誰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以及近代的詩人都有誰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國近現代有哪些著名詩人,有哪些代表作? 席慕容(1943- ),出版的詩集有《七里香》(1981)、《無怨的青春》(1982)、《時光九...

近代詩人和現代詩人有哪些 近代詩人是什么意思

近代詩人和現代詩人有哪些 近代詩人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近代詩人和現代詩人有哪些,以及近代詩人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現代當代詩人有哪些 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

中國偉大的現代詩人有哪些 當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有哪些

中國偉大的現代詩人有哪些 當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有哪些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中國偉大的現代詩人有哪些,以及當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有哪些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國著名的現代詩人有誰啊? 1、馮至(1905年-1993年),原名馮承植,直隸涿州人,馮家為天津著名鹽商,鹽引在直隸涿州運蔽,八國聯軍侵華后避難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