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懷古詩有哪些 懷古詩的有哪些
大家好,關于詩歌懷古詩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懷古詩的有哪些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懷古詩有哪些?
懷古詩是中國古代詩詞中內容,思想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這類詩由于多寫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那么懷古詩有哪些?
1、 《赤壁》杜牧。
2、 《登金陵鋒答肢鳳凰臺》李白。
3、 七律《蜀相》杜甫。舉老
4、 《臺城》劉禹錫。
5、 《君山》劉禹錫。
6、 《春草官》劉長卿。
7、 《春草官》劉長卿。
關于懷古詩有哪些的內容就介銀世紹到這了。
唐詩三百首中的懷古詩有哪些?
1、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本詩是作者初到夔州時所做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作品。這首絕句語言生動形象,既懷古,又抒懷,不僅表達了對諸葛亮大業未成的深深惋惜,也滲透了詩人自己年已垂暮而志向未酬的抑郁之情。
2、蜀先主廟
劉禹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前四句贊美劉備的豐功偉績,后四句感慨劉禪的庸碌不肖,也間接表達了對唐朝國勢日漸衰落的憂慮和對統治者昏庸荒唐、不思進取的批評。全詩用詞凝練沉著,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3、隋宮
李商隱
乘興南游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舉碼蔽襲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煬帝興起便要南游驕縱無忌從不戒嚴,高坐深宮毫不理會大臣們的上書諫言。并世春游時舉國上下都忙著裁制綾羅錦緞,一半用來制作馬韉一半用來制作船帆。
4、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月色迷離如輕煙籠罩寒水白沙,夜晚泊船秦淮鄰近岸上的酒家。賣唱的歌女哪知何為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依然高唱《玉樹后庭花》。
5、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遲兄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本詩是作者經過赤壁古戰場時寫下的詠史名篇。斷戟沉埋沙中幾百年還未銹蝕,經過一番磨洗認出是前朝遺物。假若東風沒有助周瑜一臂之力,二喬恐怕要被幽禁在銅雀臺中。
初中學過的懷古詩
懷古詩是古代詩歌題材的一種,在初中我們學過的懷古詩有哪一些呢?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學過的懷古詩,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初中學過的懷古詩(一)
登金陵鳳凰臺唐代: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二水 一作:一水)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賞析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而“如今”鳳去臺空,就連六朝的繁畝纖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初中學過的懷古詩(二)
登樓唐代: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友閉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梁甫 一作:梁父)
賞析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迅告仿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詩人卻為國家的災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詩人見花傷心的反常現象,再說是由于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頷聯從詩人登樓所見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詩人憑樓遠望,錦江流水挾著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涌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飄忽起滅,正像古今世勢的風云變幻,詩人聯想到國家動蕩不安的局勢。上句向空間開拓視野,下句就時間馳騁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來,形成一個闊大悠遠、囊括宇宙的境界,飽含著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而且,登高臨遠,視通八方,獨向西北前線游目騁懷,也透露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事。
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詩人登樓所想。北極,星名,居北天正中,這里象征大唐政權。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是從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復辟一事而來,意思是說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寇盜”“相侵”,進一步說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
初中學過的懷古詩 (三)
山坡羊·驪山懷古元代:張養浩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賞析
張養浩對當時的狀況心懷不滿,但想到列國的歷史,又覺得從奪得政權,到奢侈暴戾,到最終敗亡,乃是歷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結局。杜牧說阿旁宮“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開來寫道:“贏, 都 變 做 了 土;輸,都變做了土。”這句結尾句式相同的兩句是說無論輸贏,奢侈的宮殿最后都會歸于死亡,“都變做了土”,我們可以看作這是對封建王朝的一種詛咒,更是對封建王朝社會歷史的規律性的概括。張養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關懷古》的結尾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從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帶給人民的全是苦難。而這首小令則是從王朝的統治者的角度來談的,封建統治者無論輸贏成敗最終都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它雖不及“潼關懷古”思想深刻,但也提示出了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比較有意義的。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