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有哪些名詞人 金代人物
很多朋友對于金代有哪些名詞人和金代人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京劇中各種角色及名人有哪些
1、生
戲曲行當名。生的名目最初見于宋代南戲,泛指劇中男主角,相當于北雜劇的“正末”行當。歷代戲曲界均沿用此名目,將劇中“凈”、“丑”行以為的男性角色統歸于生行,生行便成為戲曲表演行當中的主要類型之一。
名人:程長庚(1811年11月22日-1880年01月24日),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潛山市人。清代徽劇、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程長庚幼年在徽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戰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后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同治、光緒年間,任三慶班主,同仁尊稱其大老板。歷任“精忠廟”廟首鎮春,三慶、春臺、四喜三班總管。
在京劇第一代人物中,與四喜班的張二奎、春臺班的余三勝并稱為“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為“三鼎甲”之首。程長庚為京劇藝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京劇之父”等。
2、旦
戲曲行當名。旦之名始于宋雜劇,即宋雜劇中的“裝旦”。在元代雜劇中,旦行又分為“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同“正末”是兩個并重的主要行當,正旦扮演劇中的女主人公。明清以后,旦行泛指扮演舞臺上的女性角色的行當。
名人: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并榮獲美國波莫散數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3、凈
凈亦名“花臉”。戲曲行當名。凈之名源于宋金北雜劇中的“副凈”。原來扮演亦插科打諢、滑稽調笑為主的喜劇角色,后世漸專工扮演性格粗獷、性情豪放、形象高達的男性角色。
在舞臺上,以寬宏厚實的聲腔,大幅度的身段動作,刻畫粗獷、豪邁的人物形象。講究工架大,勾大花臉的臉譜。
名人:早期正凈的代表人物是何桂山,扮相雄偉,臉譜簡潔大方,嗓音渾厚峭拔。他是京昆兩門的凈角演員,他的弟子有裘桂仙、金秀山等。
金少山是著名京劇演員金秀山之子。幼年隨父學藝,在繼承父親銅錘唱腔基礎上,吸引了架子花臉的唱、做,突破了兩者嚴格的分工界限。在吐字、行腔、氣口等技巧的運用方面也較一般銅錘花臉細微,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4、丑
戲曲行當名。從宋元雜劇到現代,各戲曲劇種都有這一行當。因為在鼻梁上先抹一小白粉方塊,然后勾畫臉譜,所以俗稱“小花臉”以區別于“大花臉”。又同凈行中的“大花臉”、“二花臉”并列,故又俗稱“三花臉”、在舞臺上,專門扮演行動滑稽、語言幽默。
相貌丑而不怪,很風趣的男性角色。有時也扮演性格奸詐。內心險惡、吝嗇卑鄙的任務。要求語言清脆,吐字清晰,重做功、念白。根據人物的性格、年齡、身份,丑行又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類。
擴展資料
舞臺上某個人物一出場,通過這個角色所屬行為的特點,包括化妝、服裝、表演和聲音上的特點,觀眾立刻就對這個人物沖旅首的“共性”有所認識和理解,然后再通過演員的具體表演和臺詞,逐步加深對人物性格的認識和理解,這就是戲曲塑造人物的特殊表現手法。
戲曲劃分行當以后,對于演員,可以按照行當的要求,集中學習、掌握演唱和表演的特點。對于觀眾,熟悉行當的特點以后,就可以更便捷地了解角色的性格特征,同時也能更好的欣賞演員的舞臺藝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生旦凈丑
五代時期比較出名的詩人詞人有哪些?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喚行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后主。開寶八年,宋軍破伏鏈謹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后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馮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在南唐做過宰相,生活過得很優裕、舒適。他的詞多寫閑情逸致辭,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其詞集名《陽春集》。主要詞作有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棄久?) 鵲踏枝(幾日行云何處去?) 鵲踏枝(六曲闌干偎碧樹) 采桑子(花前失卻游春侶) 清平樂(雨晴煙晚) 謁金門(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南鄉子(細雨濕流光) 馮延巳詞全集
韋莊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謚文靖。韋莊屬于晚唐詩人,但天祐四年(907),朱溫篡唐。唐亡,力勸王建稱帝,王建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為宰相,蜀之開國制度多出其手,后終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因此亦可算是五代十國時期詩人。韋莊詞向無專集?!度圃姟窂摹痘ㄩg集》、《尊前集》、《草堂詩余》等輯錄54首。劉毓盤輯有《浣花詞》1卷,共55首,刊入《唐五代宋遼金元名家詞集六十種》。 近人向迪琮編有《韋莊集》,收韋詩300多首,詞55首,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印行,較為通行。韋莊的閨情詞亦寫得非常出色,詞語與閨中之美人渾然融于一體,見詞尤見人,詞音即人語,可謂風韻臻于極致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弦上黃鶯語’(見《菩薩蠻》),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狈Q其詞“骨秀”,評價他說缺基“端己詞情深語秀,雖規模不及后主、正中,要在飛卿之上。觀昔人顏、謝優劣論可知矣?!?/p>
古代四大美女各是什么朝代的,有什么故事
1、王昭君:西漢。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請求娶漢人為妻。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于,并改元為竟寧。單于非常高興,上書表示愿意永保塞上邊境。王昭君抵達匈奴后,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韓邪單于缺握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
2、貂蟬:東漢末年。在民間傳說中她原名任紅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認為呂布部將秦宜祿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蟬。她為了報答義父王允的養育之恩而甘愿獻身完成連環計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兆扮羨
3、西施:春秋時期。西施浣紗是記錄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一個叫西施的浣紗美女在河邊浣紗時,魚兒看見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
4、楊玉族拍環:唐朝。在楊玉環晉為貴妃之后,嶺南貢上一只白鸚鵡,能模仿人語,玄宗和楊貴妃十分喜歡,稱它為“雪花女”,宮中左右則稱它為“雪花娘”。
同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遼,金之間有何關聯?
說到底:就是草原上的白色人種一幫,與黃色人種一幫。
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古今差異很大。個人認為,在唐朝之前,如月氏、匈奴、突厥、鮮卑這些游牧人,可能以白色人種為主,或者說黃白混雜。而到唐以后興起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則是一黃色人種為主,白人已經很少了。
首先,我們要講五胡亂華時期的羯族,這個民族一般認為是匈奴的底層,早期信仰拜火教(即金庸小說里的明教),后期改信佛教。
羯人的體貌特征,就是白皮膚、高鼻、深目、多須,不一定是金發,黑發更多一些。陳寅恪曾認為羯人就是古代的月氏人,月氏人也有鼻梁鉤曲的特征,而他們早期就生活在甘肅一帶,后來才被匈奴驅趕到阿富汗。王仲犖則認為羯人就是戚悉《隋書》上的石國,即今天的塔什干,也是白人、信拜火教。目前比較主流的觀點,是上世紀童超提出的,羯人是康居國的游牧人。歷史上的康居國,曾經割下古波斯王居魯士頭顱、令波斯王大流士遠征慘敗、令亞歷山大大帝被迫穿上中亞服飾采用懷柔政策,是一個活躍在中亞的尙武民族。而且,羯人和月氏人差不多,也是白種人。
在肯定羯人、康居人和月氏人都是白種人的基礎之上,我們再來看匈奴人,他們其實是一個同一個大的種族,即白人。
(劉淵畫像)
這里,我們不妨來看西晉時期已經漢化的匈奴人劉淵,中原很多人看到他,都非常驚奇,并且相互轉告說:"這人的形體、相貌不一般,是我從來沒見到過的。"為什么驚奇?因為他和漢人相比,個子特別魁梧,胡須長而多——這不是白種人的特征么?
與匈奴有血緣關系的,還有一個鮮卑,張籍《永嘉行》中的“黃頭鮮卑入洛陽”,蘇東坡云:“赤髯碧眼老鮮卑,回策如縈獨善騎?!币约拔搴鷷r代的見證人、前秦苻堅,就把慕容家的人稱為“白虜”。東晉的晉明帝,曾在黎明時分親自偵察叛將王敦的營區,士兵向王敦報告,說黃胡須的鮮卑人出現了。這其實就是因為晉明帝的老媽是鮮卑女子,所以他繼承到這些的體征而已。
(沒純仔跡有晉明帝的圖片,只能用這個來替代)
所以,鮮卑人,其實也是白種人,或者說至少有一部分是白種人。
至于后來興起的突厥人,同樣是黃白混血人種!?突厥的核心皇族是阿史那家族,阿史那其實就是“狼的后裔”之意,但同時又有藍色之意。雖然有人出做并于某種需求竭力否認,但事實這就表明了突厥人是白種人的血統。譬如史書對突厥木桿可汗樣貌的記載:"狀貌奇異,面廣尺余,其色赤甚,眼若琉璃"。眼睛像琉璃,也就是藍色水晶石模樣。
到這里,黃白混血人種在草原上的霸權就開始瓦解了,到唐末五代,一個叫做契丹的民族成為草原霸主,而契丹人,基本上就是黃色人種了。之后的女真人、蒙古人,更不用說。
但是,直到成吉思汗那會,草原上依舊有白人存在,那就是鐵木真連娶兩個老婆的塔塔爾人。塔塔爾人其實就是韃靼,蒙古人是黃色人種,所以把草原上的白色人種稱為塔塔爾人。但是后來,漢人又把韃靼這個名詞與蒙古混淆,以至于出現了兩種韃靼人,一種是草原上的白色人種即塔塔兒人,一種是草原上的黃色人種即蒙古人。
好在,塔塔兒人至今仍以中國的少數民族存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塔塔爾族在國內共有3556人,是中國境內人口最少的民族。如果你看到他們,就能明白他們是怎樣的韃靼人?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