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金亭示同游諸君描寫的是哪里的簡單介紹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涌金亭示同游諸君描寫的是哪里,以及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元好問詩歌的主要成就在哪些方面?
元好問詩歌的主要成就,在于喪亂詩的思想價值和山水詩的審美價值。 元弊搭肢好問的喪亂詩有兩個特租世點:一是真實地反映了金朝被滅亡,人民遭涂炭的社會現實,他的著名的《岐陽三首》為其中代表作品。真實是元好問喪亂詩最主要的特點。二是歷史的反思。元好問的喪亂詩,包融了他對喪亂事實的歷史審視,作出了歷史的評價,從而增加了思想的深度。
他的山水詩氣勢磅礴,意象奇偉壯麗,但又沒有粗戾豪肆、一覽無馀之病。《涌金亭示同游諸君》、《游黃山》等詩就集中地體現出這種特色枝渣。
元好問《涌金亭示同游諸君》原文及翻譯賞析
涌金亭示同游諸君原文:
太行元氣老不死,上與左界分山河。有如巨鰲昂頭西入海,突兀已過余坡陀。我從汾晉來,山之面目腹背皆經過。濟源盤谷非不佳,煙景獨覺蘇門多。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萬古留山阿。觱拂濼水源,淵淪晉溪波。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黿。水妃簸弄明月璣,地藏發泄天不訶。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錦十里翻風荷。我來適與風雨會,世界三日漫兜羅。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長哦!今朝一洗眾峰出,千鬟萬臀高峨峨。空青斷石壁,微茫散煙蘿。山陽十月未搖落,翠蕤云旓相蕩摩。云煙故為出濃淡,魚鳥似欲留婆娑。石間仙人跡,石爛跡不磨。仙人去不返,六龍忽蹉跎。江顫沒尺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殺孫公和。長安城頭烏尾訛,并州少茄高年夜枕戈。舉杯為問謝安石,蒼生今亦如卿何?元子樂矣君其歌! 詩詞作品: 涌金亭示同游察灶諸君 詩詞作者:【 金朝 】 元好問 詩詞歸類: 【秋天】、【勵志】、【感慨】、【人生】
元好問詩風有那些論述?
元好問與金代詩歌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先出于北魏鮮卑拓拔氏。他32歲登進士第,曾任南陽等縣的縣令,后入朝任右司都事、東曹都事等職。金亡,他被元兵押解到聊城,后回到家鄉從事著述。
元好問是金代最重要的詩人,也是杰出的詩論家。他存詩一千四百馀首,作品之富在金代詩壇上首屈一指,成就也最為突出。元好問生逢金代后期的動亂時代,親身經歷了亡國的慘痛,他個人的遭遇與民族、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他的詩歌生動地展示了金、元易代之際的歷史畫卷。在藝術上,元好問全面地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熟練地掌握了各種詩體的藝術形式。時代和個人的條件使他成為金代詩壇上迥然挺出的大詩人。
無論是從思想價值還是從藝術成就來說,元好問詩都以那些寫于金亡前后的 “紀亂詩”為上乘。“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題元遺山集》)在國破家亡、身為敵囚這些重大變故的刺激下,詩人以他那“挾幽并之氣,高視一世”(郝經《遺山先生墓銘》)的藝術稟賦,寫出了一系列雄渾悲壯的紀亂詩。
元好問“紀亂詩”的特點之一,是他對國家滅亡、人民遭難的現實不是一味地哀嘆悲泣,而是把悲壯慷慨的感情表現于蒼莽雄闊的意境之中。如在蒙古軍圍攻汴京城時寫的《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五首》之二:
滲淡龍蛇日斗爭,干戈直欲盡生靈。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精衛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并州豪杰知誰在,莫擬分軍下井陘。
對于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災難和國家的危急形勢,詩人深為悲愴沉痛,但字里行間仍充溢著一股慷慨壯烈之氣。這類作品在元好問詩中相當常見,如“北風獵獵悲笳發,渭水瀟瀟戰骨寒”(《歧陽三首》之三),“紫氣已沉牛斗夜,白云空望帝鄉秋”(《衛州感事二首》之一)等,都是以雄勁的筆力抒寫深哀巨痛。情感悲涼而骨力蒼勁,是元好問的獨特詩風。
元好問“紀亂詩”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深刻的歷史洞察力。他往往把對現實的悲愴情懷與對歷史的批判意識融合在一起,從而增加了詩的思想深度。如《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塞外初捐宴賜金,當時南牧已骎骎。只知灞上真兒戲,誰謂神州遂陸沉。華表鶴來應有語,銅盤人去亦何心。興肆洞知亡誰識天公意,留著青城閱古今。
這是天興二年(1233)詩人被蒙古后押解出京時所作。當年金人破宋,俘宋徽、欽二帝,在青城受宋人之降;如今蒙古軍破金,也在青城受金人之降,歷史的悲劇在同一個地方重演。詩人在國家淪亡的悲憤中,對國家武備松馳而招致敗亡的歷史教訓作了深刻的省察。其他如《出都》、《岐陽三首》等,也都表達了詩人對金朝敗亡原因的理性思考。
元好問擅長各種詩體,尤以七律的成就最為突出。他的七律,深受杜甫的影響,功力深厚,意境沉郁。他的七古也往往氣勢磅礴,意象奇偉壯麗,但又沒有粗戾豪肆、一覽無馀之病。《涌金亭示同游諸君》、《游黃山》等詩就集中地體現出這種特色。即使是被拘聊城時所作的顫肢《南冠行》,仍然是壯氣凜然,風骨遒勁,后半首中更充滿奇特壯逸的想象。他的五言詩,渾融含蓄,如五古《穎亭留別》中“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二句,物我相融,意象平淡而韻味雋永,體現出元詩的另一種風格。
元好問也是金代最杰出的詞人,現存詞作三百馀首,數量為金詞之冠,藝術造詣也雄視一代,風格與其詩風類似:氣象雄渾蒼莽,境界博大壯闊。《木蘭花慢·游三臺》、《水調歌頭·賦三門津》等,都是其代表作。元詞中又有摧剛為柔、幽婉深摯之作,如詠贊雙蕖和裂消雁丘的兩首名作《摸魚兒》,分別寫人與雁的殉情,手法綿密,情致深婉。故宋末張炎稱道元好問詞“深于用事,精于煉句,有風流蘊藉處,不減周、秦”(《詞源》卷下)。
元好問在古代文學批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詩論集中在一些論詩絕句和序跋文字中。其《論詩絕句三十首》相當全面地評論了自漢魏下迄宋季這一千馀年間的重要詩人及詩派,表達出重視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壯偉的風格的詩學主張,一直為后代的詩論家所重視。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論詩絕句自身也是優美的詩歌作品,例如其二和其七:
曹劉侍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可惜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堪稱歷代論詩詩中最具有藝術性的作品之一。金亡之后,元好問為了保存金源一代的文獻,編成《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全書收錄金代的251位詩人的2026首詩作,且每人名下各系小傳,或敘生平事跡,或評所作詩文,旨在以詩存史。《中州集》不僅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而且是金代歷史的寶貴史料,是元好問一生文學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明之間山水詩的主要特點
宋代山水詩中許多以繪畫比擬天然山水風景的作品,不難發現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的藝術特點,這就是詩人們都喜愛在作品中追求幽默詼諧、反常合道、富于智慧、耐人尋味的意趣。例如,蘇軾的《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南廿五里野人谷》、秦觀的《泗州東城晚望》、劉瀾的《桐江曉泊》、俞桂的《過湖》等。由者斗此看來,宋代山水詩除了兼具諧趣、奇趣、理趣外,還可添上一個"畫趣"。如果進一步品味,我們還可以發現,宋代詩人們在引入并消化繪畫藝術的思維方式與表現技法的同時,還普遍表現出一種追求水墨韻味的美學傾向,而對水墨韻味的偏好與追求,又是同創造虛融淡泊、首老磨荒遠清冷藝術意境的自覺意識緊密相關、表里相合的。宋代詩人和畫家都喜歡選擇諸如荒林古寺、寒江暮雪、晚鐘落照、秋月夜雨等自然意象,用水墨或素淡的色彩,來創造荒寒清冷、靜寂曠遠的意境,借以表現他們深受禪宗思想影響而形成的超塵出俗、忘卻物我的人生哲學,表現他們虛融清凈、淡泊無為的生活情趣以及幽深玄遠的禪思,并形成以此為特定指向的文人詩畫藝術規范。這對元、明、清三代的山水詩畫創作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并成為中國封含爛建社會后期士大夫文人普遍推崇的審美理想
關于涌金亭示同游諸君描寫的是哪里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