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哪些版本好(漢書藝文志誰寫的)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漢書藝文志哪些版本好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漢書藝文志誰寫的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漢書注釋版最好的版本是哪個?
最好的版本: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
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系影印北宋的景佑本而成,其中很少錯誤,是《漢書》的善本。
百衲本:書籍出版術語,又叫“配本”。是用同一種書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種書的不同版本拼配起來的書本。這是個借喻性的版本稱謂。
商務印書館:是中國出版業中歷史最悠久的出版機構。1897年創辦于上海,1954年遷北京。與北京大學同時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的雙子星”。商務印書館的創立標志著中國現代出版業的開始。以張元濟、夏瑞芳為首的出版家艱苦創業,為商務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早在商務創立不久就成立股份公司,并從此先后延請高夢旦、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人才,開展以出版為中心的多種經營,實力迅速壯大,編寫大、中、小學等各類學校教科書,編纂《辭源》等大型工具書,譯介《天演論》《國富論》等西方學術名著,出版魯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現當代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整理《四部叢刊》等重要古籍,編輯“萬有文庫”“大學叢書”等大型系列圖書,出版《東方雜志》《小說月報》《自然界》等各科雜志十數種,創辦東方圖書館、尚公小學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攝電影等。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顏師古釋注,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漢書哪個版本好
論權威版本,當然是中華書局的點校本,即綠皮書,繁體豎排,價格兩百多。不過看書還是要看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實在不習慣還是看簡體版的,如果不介意缺表及顏注,可以考慮綠色硬殼封面的漢書,價格三四十元左右,要是介意的話,就看淡黃色封面的漢書,價格兩百左右。
浙江古籍版的漢書是簡體橫排的,有表,價格較低,錯誤會多些,裝訂也很一般。中華書局的漢書有簡體,繁體之分,看您的選擇了。
繁體版的就是點校本漢書,內容齊全,錯誤要少,只是紙質一般,其他還是可以的。
簡體版的,中華書局出了好幾次,十年之前出了簡體版前四史,價格較低,內容齊全,只是如今不好找了。近幾年,有一種綠色硬殼封面的版本,純粹的白文本,無表及顏注,還有一種淡黃色封面的漢書,內容和之前的簡體版前四史一致,只是價格略高,兩百左右。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吧,有能力還是看中華書局的版本吧。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誰給推薦一下比較好的漢書版本
清代乾隆年間武英殿刊印的“殿本”和清代同治年間的“局本”都是較好的版本。尤其是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系影印北宋的景佑本而成,其中很少錯誤,是《漢書》的善本。現在新出版的中華書局《漢書》標點鉛印本,是經過了專家學者的精校,又為之標點,讀起來更為方便。
《漢書》多用古字古義,文字艱深難懂,以至班固同時代的人,竟必須為《漢書》作音義的注解方可讀懂。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自東漢至南北朝期間,為《漢書》作注的大約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注釋音義居多。關于《漢書》的注本,唐以前諸家所注都已失傳。清代王先謙(補注:王先謙,長沙人,字益吾,號葵園:室名虛受堂。王先謙學術成就最大的方面是史學。其仿經疏體例注釋舊史的代表作是《漢書補注》。該書旁采諸家之說,經多年窮究,使疑難不解之處得以通曉,因而至今仍受國內外史學界推崇。其他的注釋著作《后漢書集解》、《新舊唐書合注》等也頗見功力,被后代史學史專家評為“王氏所作補注、集解諸作,都是校注書中標準的著作。”)匯集唐以后四十多家意見作成的《漢書補注》。這些注釋,對于《漢書》中的字音、字義和史實等均有詳細考證,為我們閱讀《漢書》提供了便利,成為今天使用《漢書》的重要工具。另外,近人楊樹達的《漢書管窺》及《漢書補注補正》,都可以參考閱讀。
顏師古以上所列名單及說明有不妥之處。首先,荀悅似不應列入。荀悅曾依《左傳》體改編《漢書》為《漢紀》,但并未注釋《漢書》。姚振宗《后漢藝文志》所載《漢書》注釋家不收荀悅,應該說是合理的。其次,顏師古排列名單是以注釋家生活時代為順序的。按此,荀悅應在服虔、應劭之后,而不能居于首位。最后,鄧展、文穎后所謂“魏建安中”云云是錯誤的。顧炎武就此批評道:“建安乃漢獻帝年號,雖政出曹氏, 不得遽名以魏。”
拋開這些不論,可以看到以下幾點:第一、以上注釋家,自漢末應劭以下至東晉郭璞之間,多數人往往事跡無聞,正如顏師古在《序例》中說:“諸家注釋,雖見名氏,至于爵里,頗或難知。”這與東漢有很大不同。東漢的注釋家如延篤、服虔、應劭等均見諸史傳,屬當時一流的學者。建安以后眾多注釋家事跡無聞,學術地位不高。這似乎說明對史書的注釋已非學術主流。第二,按時代而論,注釋家以漢魏時期為主。荀悅以下至韋昭17人均屬這一時期。西晉只有晉灼、劉寶、臣瓚三家,東晉只有郭璞、蔡謨兩家。郭璞“止注《相如傳序》及游獵詩賦,”而蔡謨只是“全取臣瓚一部散入《漢書》”,貢獻無多。按《敘例》所說,晉代注釋家的工作是以集解為主:
《漢書》舊無批注,唯服虔、應劭等各為音義,自別施行。至典午中朝,爰有晉灼,集為一部,凡十四卷,又頗以意增益,時辯前人當否,號曰《漢書集注》。屬永嘉喪亂,金行播遷,此書雖存,不至江左。是以爰自東晉迄于梁陳,南方學者皆弗之見。有臣瓚者, 莫知氏族,考其時代,亦在晉初,又總集諸家音義,稍以己之所見,續廁其末,舉駁前說,喜引《竹書》,自謂甄明,非無差爽,凡二十四卷,分為兩帙。今之《集解音義》則是其書,而后人見者不知臣瓚所作,乃謂之應劭等《集解》。王氏《七志》、阮氏《七錄》,并題云然,斯不審耳。
這段說明頗為重要。按《隋書·經籍志》載,應劭著有《漢書集解音義》二十四卷。《后漢書》卷 48《應奉傳附應劭傳》亦稱劭“集解《漢書》”。可是若按《敘例》說,應劭并未集解《漢書》,作集解的是西晉的“臣瓚”,應劭的注釋應稱為《漢書音義》。姚振宗不同意顏師古的說法。他在《后漢藝文志》中說:“按顏氏言《七志》、《七錄》已然,則自宋及梁由來已久,亦何至一誤再誤?至唐初修志猶未刊正,而五代人、宋人修唐書又復遞相沿誤?揆諸事理,或不盡然。疑應書、瓚書卷數相同,顏監但見瓚書,不見應書,故有是言耳。”姚氏的懷疑雖有道理,但終無證據,顏氏之說不可輕易否定。《敘例》為應劭書特作說明,應該是有根據的。此外,應劭之前可以確認為《漢書》作注的只有服虔一家,應劭似不具備作集解的條件。如果這樣解釋可以成立,則集解《漢書》是西晉才出現的。王鳴盛推測:“大約晉灼于服、應外,添入伏儼、劉德、鄭氏、李斐、李奇、鄧展、文穎、張揖、蘇林、張晏、如淳、孟康、項昭、韋昭十四家。臣瓚于晉所采外添入劉寶一家。”晉代的的集解可以視之為對漢魏時期眾多的注釋所做的總結。注釋減少了,總結性的集解一再出現,這些都是學術將變的征兆。
比較下《漢書
親 題目沒寫全吧。是要比較漢書和什么呢 我舉個例子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圖書目錄,它是東漢班固所撰《漢書》中的一篇,著錄了西漢時國家所收藏的各類圖書,是我們了解上古到西漢末年這一時期學術文化發展變化的重要參考資料。《隋書·經籍志》則是我國現存的第二部圖書目錄,它是唐初魏征等人奉敕編撰的《隋書》中的一篇,著錄了隋代國家所收藏的各類圖書,是我們了解東漢到隋代這一時期學術文化發展變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在圖書分類方法上雖然都取法于劉歆的《七略》,但有著一定的差異性。
《漢書·藝文志》的圖書分類基本上采用劉歆《七略》的圖書分類法,將圖書分為“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六大類。《漢書·藝文志》與劉歆的《七略》相比只缺少了“輯略”一部分。關于“輯略”,顏師古在其注中說“輯與集同,謂諸書的總要”,也即相當于“六略”的總序或總目,類似今人撰寫著作時篇首的凡例。雖然《漢書·藝文志》缺少“輯略”這一部分,但其志中的“總序”和“小序”部分,同樣取著“輯略”的作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漢書·藝文志》基本上是對劉歆《七略》的承襲。
而《隋書·經籍志》在圖書分類方法上則“取資于《七錄》,師資于《七略》”(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同時還繼承了晉人李充《四部書目》的四分法,運用經、子、史、集四部類目進行圖書分類。《隋書·經籍志》所采用的這種四分法,較之于《漢書·藝文志》的六分法有著明顯的進步,這種分類法更為完整、更加切合實際,能客觀反映和適應當時歷史條件下圖書發展變化情況,是一種更為科學的圖書分類方法。這種圖書分類方法在此后的公私圖書分類中相繼沿用了上千年,成為我國古典目錄分類法的主流。
《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之間的異同。
同:體制上《隋書》繼承了《漢》的傳統,下有部序、目序、小注,在各部、類之中都仿照《漢》寫序,簡要說明諸家學術源流及其演變。
異:確立了“四部分類”法,細分小類,使四分法目錄具有完整體系。它在小注中收錄了粱代收藏而隋已散佚或殘缺之書,使后世得以考見粱藏書及粱以來典籍的存亡。有“存令書、考亡佚”的雙重作用,這是《隋》的一個創新,也是它勝過《漢》的地方。
總之,《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不僅是現存最古的兩部圖書目錄,也是使我國目錄學逐漸走向成熟的兩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這兩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上古、中古的典籍聚散分合、學術發展變化,還可以看到我國目錄學從六分法到四分法的發展過程。定義
歷史文獻學研究對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歷史價值的漢文與民族文字的歷史文獻,歷史文獻學是對文獻的產生發展、表現方式、流傳情況,以及文獻的內容類別、整理利用乃至文獻數據化進行探討和研究,并闡述其發展規律,總結其實踐經驗,進而加以理論說明的一門綜合性的學問,歷史文獻學是一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廣闊發展前景的學科。
研究領域
主要有四個方面:
1、歷史文獻學理論與方法:包括學科屬性之確定、學科體系之建設及文獻學方法等。
2、歷史文獻學史:包括文獻學產生、發展、繁榮、變化的歷史脈絡以及各個階段的成就、特色等。
3、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學術思想文化發生、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各個階段特別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
4、文獻整理:包括目錄、版本、校勘、輯佚、辨偽以及文獻數據化等。
學科性質
(1)歷史文獻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
(2)歷史文獻學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3)歷史文獻學是文獻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漢書的版本
《漢書》 《漢書》,一百二十卷,東漢班固撰。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在吸取《史記》成果的基礎上,糾偏補缺。如補立《惠帝紀》,補敘了當時有影響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吳芮、蒯通、伍被、賈山諸傳,還將張春事跡從《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抽出,加以擴充,設立專傳。此外,于賈誼、晁措、韓安國等傳中,增補了不少詔令奏疏。其中,如賈誼的《治安策》,晁錯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為著名。比較完整地引用詔書、奏議,成為《漢書》的重要特點。此外,邊疆諸少數民族傳的內容也相當豐富。 班固于志書和史表的撰作中,多有突破,顯示其博學貫通的特點。如《百官公卿表》是現存最早的秦漢官制大綱,雖事略不詳,但極為精要。它如《刑法》、《地理》、《五行》、《藝文》、《食貨》五志,獨具匠心,是探討秦漢法制、地理沿革、天文氣象和生物變異、先秦秦漢典籍源流、財政經濟狀況的必讀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對漢武帝以后的歷史,班固除參據班彪所著《史記后傳》外,也利用了劉向、劉欲、揚雄、馮商等人的研究成果。如《高祖紀》徑用劉向《高祖頌》,《藝文志》脫胎于劉欲《七略》,《郊祀志》部分襲用揚雄補作的《封禪書》,《張湯傳贊》則引用了馮商的案語。內容豐富,敘事極具條理。《王莽傳》更是研究新朝史的最基本的史料,對照《東觀漢記》和《后漢書》有意無意地美化劉秀貶斥王莽的情況,《漢書》此傳,客觀翔實,愈發顯得可貴。 班固深受正統儒學的熏陶,恪守封建禮教的規范,又崇信天命圖讖,不能像司馬遷那樣秉正直言,而多所避諱。但他又不能不受到史家直書的傳統影響,因而不敢輕改《史記》已著的史實,并能曲折地反映西漢社會的種種腐敗現象。這一矛盾的心理和作為,是閱讀中必須留意的。 《漢書》多古字古訓,較為難讀。為此作注者甚多。據《漢書》注中引延篤說推測,延篤在撰《史記音義》時,同時撰有《漢書音義》。而現確知最早的《漢書》注,當推應肋、服虔兩家。他們所作《漢書音義》雖均亡佚,但在唐顏師古注中頗多征引,可略窺其概。顏師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漢書決疑》為基礎,集東漢以來二十三家之說,總為《漢書》注,較為精核,成為歷代最流行的注本。今通行《漢書》諸本,均采用顏注。 有關《漢書》的重要考訂之作,有如下數種: 清王念孫《讀漢書雜志》, 清沈欽韓《漢書疏證》, 清周壽昌《漢書注校補》, 清錢大昭《漢書辨疑》, 清朱一新《漢書管見》, 清沈家本《漢書瑣言》, 近人楊樹達《漢書窺管》, 近人陳直《漢書新證》。 王、周之作,長于音訓文義。二沈、錢、朱諸氏精干考證。楊樹達之訓詁校勘也頗有可取。惟陳直別開生面,系統利用居延和敦煌漢簡、漢碑、秦漢銅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漢印璽、封泥和瓦當等文字,以作新證,多所發明。其中對《百官公卿表》的發伏疏證,尤為精當。 此外,金少英《漢書食貨志集釋》是研究漢代經濟的重要參考書。岑仲勉的《漢書西域傳地里校釋》則是研討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讀書。 清末王先謙集六十七家考訂之作的精華,撰《漢書補注》。其個人發明雖不多,但綜合抉擇能力極強,成就斐然,至今無可替代,是閱讀《漢書》最基本的參考書。其缺點是對錢大昭、周壽昌諸人之精說,采抓均有未備。所以清代學者的考訂之書仍不可輕廢,而近現代學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視。 清人有關《漢書》表志的校補之作甚多,成就亦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及《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二書中。其中夏燮《校書八表》、梁王繩《人表考》、楊守敬《漢書地理志補校》、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拾補》最為重要。 《漢書》版本,可看中華書局點校本,也應參考百衲本。 工具書首推黃福鑾《漢書索引》,其次有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所編《漢書及補注綜合引得》、魏連科《漢書人名索引》等。 南宋徐天麟的《西漢會要》七十卷,取資《史》、《漢》,將西漢典章制度的有關資料,分隸于帝系、禮、樂、輿服、學校、運歷、祥異、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番夷等十五門凡三百六十七事。雖便于翻檢,但取材狹隘,重要資料仍有遺漏,引文節略過甚,時有錯誤,使用時皆當核查原文,不可直接引用。 [轉自鐵血讀書 ]
孟凡利:《漢書》哪個出版社的版本比較好?
論權威版本,當然是中華書局的點校本,即綠皮書,繁體豎排,價格兩百多。
浙江古籍版的漢書是簡體橫排的,有表,價格較低,錯誤會多些,裝訂也很一般。
希望能幫到你!
漢書藝文志哪些版本好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漢書藝文志誰寫的、漢書藝文志哪些版本好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