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漢書藝文志哪些版本好 漢書藝文志哪個版本好

畫你絕世傾城2023-04-03 09:20故事42

今天給各位分享漢書藝文志哪些版本好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漢書藝文志哪個版本好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孟凡利:《漢書》哪個出版社的版本比較好?

論權威版本,當然是中華書局的點校本,即綠皮書,繁體豎排,價格兩百多。

浙江古籍版的漢書是簡體橫排的,有表,價格較低,錯誤會多些,裝訂也很一般。

希望能幫到你!

漢書哪個版本好

論權威版本,當然是中華書局的點校本,即綠皮書,繁體豎排,價格兩百多。不過看書還是要看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實在不習慣還是看簡體版的,如果不介意缺表及顏注,可以考慮綠色硬殼封面的漢書,價格三四十元左右,要是介意的話,就看淡黃色封面的漢書,價格兩百左右。

浙江古籍版的漢書是簡體橫排的,有表,價格較低,錯誤會多些,裝訂也很一般。中華書局的漢書有簡體,繁體之分,看您的選擇了。

繁體版的就是點校本漢書,內容齊全,錯誤要少,只是紙質一般,其他還是可以的。

簡體版的,中華書局出了好幾次,十年之前出了簡體版前四史,價格較低,內容齊全,只是如今不好找了。近幾年,有一種綠色硬殼封面的版本,純粹的白文本,無表及顏注,還有一種淡黃色封面的漢書,內容和之前的簡體版前四史一致,只是價格略高,兩百左右。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吧,有能力還是看中華書局的版本吧。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漢書的版本

《漢書》 《漢書》,一百二十卷,東漢班固撰。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在吸取《史記》成果的基礎上,糾偏補缺。如補立《惠帝紀》,補敘了當時有影響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吳芮、蒯通、伍被、賈山諸傳,還將張春事跡從《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抽出,加以擴充,設立專傳。此外,于賈誼、晁措、韓安國等傳中,增補了不少詔令奏疏。其中,如賈誼的《治安策》,晁錯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為著名。比較完整地引用詔書、奏議,成為《漢書》的重要特點。此外,邊疆諸少數民族傳的內容也相當豐富。 班固于志書和史表的撰作中,多有突破,顯示其博學貫通的特點。如《百官公卿表》是現存最早的秦漢官制大綱,雖事略不詳,但極為精要。它如《刑法》、《地理》、《五行》、《藝文》、《食貨》五志,獨具匠心,是探討秦漢法制、地理沿革、天文氣象和生物變異、先秦秦漢典籍源流、財政經濟狀況的必讀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對漢武帝以后的歷史,班固除參據班彪所著《史記后傳》外,也利用了劉向、劉欲、揚雄、馮商等人的研究成果。如《高祖紀》徑用劉向《高祖頌》,《藝文志》脫胎于劉欲《七略》,《郊祀志》部分襲用揚雄補作的《封禪書》,《張湯傳贊》則引用了馮商的案語。內容豐富,敘事極具條理。《王莽傳》更是研究新朝史的最基本的史料,對照《東觀漢記》和《后漢書》有意無意地美化劉秀貶斥王莽的情況,《漢書》此傳,客觀翔實,愈發顯得可貴。 班固深受正統儒學的熏陶,恪守封建禮教的規范,又崇信天命圖讖,不能像司馬遷那樣秉正直言,而多所避諱。但他又不能不受到史家直書的傳統影響,因而不敢輕改《史記》已著的史實,并能曲折地反映西漢社會的種種腐敗現象。這一矛盾的心理和作為,是閱讀中必須留意的。 《漢書》多古字古訓,較為難讀。為此作注者甚多。據《漢書》注中引延篤說推測,延篤在撰《史記音義》時,同時撰有《漢書音義》。而現確知最早的《漢書》注,當推應肋、服虔兩家。他們所作《漢書音義》雖均亡佚,但在唐顏師古注中頗多征引,可略窺其概。顏師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漢書決疑》為基礎,集東漢以來二十三家之說,總為《漢書》注,較為精核,成為歷代最流行的注本。今通行《漢書》諸本,均采用顏注。 有關《漢書》的重要考訂之作,有如下數種: 清王念孫《讀漢書雜志》, 清沈欽韓《漢書疏證》, 清周壽昌《漢書注校補》, 清錢大昭《漢書辨疑》, 清朱一新《漢書管見》, 清沈家本《漢書瑣言》, 近人楊樹達《漢書窺管》, 近人陳直《漢書新證》。 王、周之作,長于音訓文義。二沈、錢、朱諸氏精干考證。楊樹達之訓詁校勘也頗有可取。惟陳直別開生面,系統利用居延和敦煌漢簡、漢碑、秦漢銅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漢印璽、封泥和瓦當等文字,以作新證,多所發明。其中對《百官公卿表》的發伏疏證,尤為精當。 此外,金少英《漢書食貨志集釋》是研究漢代經濟的重要參考書。岑仲勉的《漢書西域傳地里校釋》則是研討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讀書。 清末王先謙集六十七家考訂之作的精華,撰《漢書補注》。其個人發明雖不多,但綜合抉擇能力極強,成就斐然,至今無可替代,是閱讀《漢書》最基本的參考書。其缺點是對錢大昭、周壽昌諸人之精說,采抓均有未備。所以清代學者的考訂之書仍不可輕廢,而近現代學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視。 清人有關《漢書》表志的校補之作甚多,成就亦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及《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二書中。其中夏燮《校書八表》、梁王繩《人表考》、楊守敬《漢書地理志補校》、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拾補》最為重要。 《漢書》版本,可看中華書局點校本,也應參考百衲本。 工具書首推黃福鑾《漢書索引》,其次有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所編《漢書及補注綜合引得》、魏連科《漢書人名索引》等。 南宋徐天麟的《西漢會要》七十卷,取資《史》、《漢》,將西漢典章制度的有關資料,分隸于帝系、禮、樂、輿服、學校、運歷、祥異、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番夷等十五門凡三百六十七事。雖便于翻檢,但取材狹隘,重要資料仍有遺漏,引文節略過甚,時有錯誤,使用時皆當核查原文,不可直接引用。 [轉自鐵血讀書 ]

誰給推薦一下比較好的漢書版本

清代乾隆年間武英殿刊印的“殿本”和清代同治年間的“局本”都是較好的版本。尤其是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系影印北宋的景佑本而成,其中很少錯誤,是《漢書》的善本。現在新出版的中華書局《漢書》標點鉛印本,是經過了專家學者的精校,又為之標點,讀起來更為方便。

《漢書》多用古字古義,文字艱深難懂,以至班固同時代的人,竟必須為《漢書》作音義的注解方可讀懂。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自東漢至南北朝期間,為《漢書》作注的大約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注釋音義居多。關于《漢書》的注本,唐以前諸家所注都已失傳。清代王先謙(補注:王先謙,長沙人,字益吾,號葵園:室名虛受堂。王先謙學術成就最大的方面是史學。其仿經疏體例注釋舊史的代表作是《漢書補注》。該書旁采諸家之說,經多年窮究,使疑難不解之處得以通曉,因而至今仍受國內外史學界推崇。其他的注釋著作《后漢書集解》、《新舊唐書合注》等也頗見功力,被后代史學史專家評為“王氏所作補注、集解諸作,都是校注書中標準的著作。”)匯集唐以后四十多家意見作成的《漢書補注》。這些注釋,對于《漢書》中的字音、字義和史實等均有詳細考證,為我們閱讀《漢書》提供了便利,成為今天使用《漢書》的重要工具。另外,近人楊樹達的《漢書管窺》及《漢書補注補正》,都可以參考閱讀。

顏師古以上所列名單及說明有不妥之處。首先,荀悅似不應列入。荀悅曾依《左傳》體改編《漢書》為《漢紀》,但并未注釋《漢書》。姚振宗《后漢藝文志》所載《漢書》注釋家不收荀悅,應該說是合理的。其次,顏師古排列名單是以注釋家生活時代為順序的。按此,荀悅應在服虔、應劭之后,而不能居于首位。最后,鄧展、文穎后所謂“魏建安中”云云是錯誤的。顧炎武就此批評道:“建安乃漢獻帝年號,雖政出曹氏, 不得遽名以魏。”

拋開這些不論,可以看到以下幾點:第一、以上注釋家,自漢末應劭以下至東晉郭璞之間,多數人往往事跡無聞,正如顏師古在《序例》中說:“諸家注釋,雖見名氏,至于爵里,頗或難知。”這與東漢有很大不同。東漢的注釋家如延篤、服虔、應劭等均見諸史傳,屬當時一流的學者。建安以后眾多注釋家事跡無聞,學術地位不高。這似乎說明對史書的注釋已非學術主流。第二,按時代而論,注釋家以漢魏時期為主。荀悅以下至韋昭17人均屬這一時期。西晉只有晉灼、劉寶、臣瓚三家,東晉只有郭璞、蔡謨兩家。郭璞“止注《相如傳序》及游獵詩賦,”而蔡謨只是“全取臣瓚一部散入《漢書》”,貢獻無多。按《敘例》所說,晉代注釋家的工作是以集解為主:

《漢書》舊無批注,唯服虔、應劭等各為音義,自別施行。至典午中朝,爰有晉灼,集為一部,凡十四卷,又頗以意增益,時辯前人當否,號曰《漢書集注》。屬永嘉喪亂,金行播遷,此書雖存,不至江左。是以爰自東晉迄于梁陳,南方學者皆弗之見。有臣瓚者, 莫知氏族,考其時代,亦在晉初,又總集諸家音義,稍以己之所見,續廁其末,舉駁前說,喜引《竹書》,自謂甄明,非無差爽,凡二十四卷,分為兩帙。今之《集解音義》則是其書,而后人見者不知臣瓚所作,乃謂之應劭等《集解》。王氏《七志》、阮氏《七錄》,并題云然,斯不審耳。

這段說明頗為重要。按《隋書·經籍志》載,應劭著有《漢書集解音義》二十四卷。《后漢書》卷 48《應奉傳附應劭傳》亦稱劭“集解《漢書》”。可是若按《敘例》說,應劭并未集解《漢書》,作集解的是西晉的“臣瓚”,應劭的注釋應稱為《漢書音義》。姚振宗不同意顏師古的說法。他在《后漢藝文志》中說:“按顏氏言《七志》、《七錄》已然,則自宋及梁由來已久,亦何至一誤再誤?至唐初修志猶未刊正,而五代人、宋人修唐書又復遞相沿誤?揆諸事理,或不盡然。疑應書、瓚書卷數相同,顏監但見瓚書,不見應書,故有是言耳。”姚氏的懷疑雖有道理,但終無證據,顏氏之說不可輕易否定。《敘例》為應劭書特作說明,應該是有根據的。此外,應劭之前可以確認為《漢書》作注的只有服虔一家,應劭似不具備作集解的條件。如果這樣解釋可以成立,則集解《漢書》是西晉才出現的。王鳴盛推測:“大約晉灼于服、應外,添入伏儼、劉德、鄭氏、李斐、李奇、鄧展、文穎、張揖、蘇林、張晏、如淳、孟康、項昭、韋昭十四家。臣瓚于晉所采外添入劉寶一家。”晉代的的集解可以視之為對漢魏時期眾多的注釋所做的總結。注釋減少了,總結性的集解一再出現,這些都是學術將變的征兆。

請把和的目錄給我貼一下,做出比較更好,謝謝

現存兩部最古的圖書目錄——談《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搜集 點擊:1379 更新:2005-4-26 2:03:36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圖書目錄,它是東漢班固所撰《漢書》中的一篇,著錄了西漢時國家所收藏的各類圖書,是我們了解上古到西漢末年這一時期學術文化發展變化的重要參考資料。《隋書·經籍志》則是我國現存的第二部圖書目錄,它是唐初魏征等人奉敕編撰的《隋書》中的一篇,著錄了隋代國家所收藏的各類圖書,是我們了解東漢到隋代這一時期學術文化發展變化的重要參考資料。從《漢書·藝文志》到《隋書·經籍志》,中間經過了五、六百年,而這兩部目錄,就恰好反映了我國古典目錄學在這五、六百年中的一個巨大變化。

這一巨大變化,主要指的是圖書分類法從“六分法”演變為“四分法”。

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杰出的學者劉向、劉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整理群書的工作。在每一部書整理完畢時,劉向便撰寫一篇敘錄,記述這部書的作者、內容、學術價值及校讎過程。這些敘錄后來匯集成了一部書,這就是我國第一部圖書目錄《別錄》。劉向死后,劉歆繼續整理群書,并把《別錄》各敘錄的內容加以簡化,把著錄的書分為六略,即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個總論性質的“輯略”,編成了我國第一部分類目錄《七略》。

《別錄》、《七略》奠定了我國目錄學的基礎,也形成了我國目錄學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清代章學誠《校讎通義》中所說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例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類的分類法,條分縷析先秦到西漢的各種文化學術流派;以輯略的形式,在整體上評述了各種文化學術的興衰分合;以各書敘錄,具體而微地介紹了各種學術文化著作的優劣真偽是非,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漢的學術文化史。

可惜的是,《別錄》、《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它們都佚失了,你怎么知道它們奠定了我國目錄學的基礎和特點,怎么知道它們的分類、輯略、敘錄的內容和作用呢?這就因為《別錄》,尤其是《七略》的概貌,基本上保存在《漢書·藝文志》里了。

班固是根據《七略》來編寫《漢書·藝文志》的。首先,他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圖書分為:(一)、六藝略,著錄易、詩、書、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九類圖書,這些都是儒家經典或與儒家經典有關的著作,它們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單獨為一略,體現了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后,儒家經典在政治上學術上的指導作用;(二)、諸子略,著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著作,西漢去古未遠,諸子書保存頗多,而西漢后期雖尊儒學,但對諸家學說基本上還是兼收并蓄的,不象后世那樣極端,所以諸子列第二大類;(三)、詩賦略,著錄了辭、賦、歌詩等五類文學作品;(四)、兵書略,著錄了兵權謀、兵形勢、陰陽、兵技巧四類軍事文獻,包括了戰略思想、戰術技巧各個方面;(五)、數術略,著錄了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類圖書,這里既有天文歷法數學物理方面的科學知識,也有荒誕不經的迷信,如占卜吉兇、相宅看風水之類的名堂;(六)、方技略,著錄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著作,大體上是醫學科學及方士巫術兩方面的雜拌。以上六略三十八類,共著錄了當時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圖書。它就象一組分類陳列的大“櫥窗”,各種文化、學術著作都按照它的性質分別開來,象陳列品一樣有條不紊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其次,班固將《七略》的《輯略》,也就是《七略》對各家學說著作及流派的論述按其內容分開,作為各略各類的大、小序散入各略各類之后,使論述和分類著錄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是班固的一個創新,因為這樣一來,讀者就可以免省反復檢尋之勞,在看到各家著作的著錄同時,就能讀到總論式的大小序。這就象每個大“櫥窗”的總說明書。

再次,班固為了使目錄符合史志的要求,便對劉歆《七略》的敘錄再次進行簡化,擇取那些最主要的部分作為小注,附于各書之下,它就象大“櫥窗”中每個陳列品上的簡介。比如六藝略論語類中有“《論語》古二十一篇”,小注便說:“出孔子壁中,兩《子張》。”又“《齊(論語)》二十二篇”,小注便說:“多《問王》、《知道》。”這一來,這兩種《論語》篇目與今本篇目的不同就很明白了。

《漢書·藝文志》就這樣,用分類、大小序、小注的形式,保存了《七略》的分類、輯略、敘錄的大概面貌,同樣起到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在這個學術大“櫥窗”中,我們可以看到先秦到西漢琳瑯滿目、燦爛輝煌的學術文化的成就與發展。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班固只是憑借一部《七略》,稍加改頭換面,稱作《藝文志》的。其實,班固也花了許多心血。除了前面我們提到的分解輯略,散入各類之外,他還補入了西漢末年杜林、揚雄、劉向等數家,使《漢書·藝文志》真正成為記錄上古到西漢的圖書的完整目錄;他還對《七略》中歸類不當的地方進行了調整,如《司馬法》原入兵書略兵權謀類,班固則改歸六藝略禮類,《伊尹》、《太公》、《管子》、《蒯通》、《孫卿子》等原既入諸子略,又入兵書略,班固則全部移入諸子類,這就使圖書歸類更準確更科學了。

總而言之,《漢書·藝文志》繼承了《七略》以“六分法”為核心,以總論、敘錄為輔助手段,揭示文化學術發展脈絡的中國古典目錄學的優良傳統,并開創史志目錄這一體例,使古典目錄學更加成熟,因此,價值是很高的。

東漢以后,學術思想文化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經學鞏固了它在思想文化上的統治地位,哪怕是在“異說”最興盛、思想最開放的魏晉南北朝,經學的地位也不曾動搖。這一點,從玄學家不得不依附六經論語來發揮玄理,佛教徒不得不同樣尊崇孔子,努力使儒佛合流上便可看出。其次,正如《隋書·經籍志》所說,史學有了極大的發展,“一代之史,至數十家”,史學從六藝略春秋類的“附庸”一下子“蔚為“大國”,它迅速膨脹,逐漸獨立。再次,由于經學成了仕進的敲門磚,文化成了士族的專利品,諸子學說衰落了,作為實用技術的軍事、天文、數學、機械、醫學等也統統受到鄙視,因此,這幾類著作日益減少。再次,魏、晉以來,個人文集及總集、選集的編纂日益興盛,這些選集,尤其是別集,雖然主要是文學作品,但決非僅有詩賦,也有政論、奏表、雜文等攙雜在里邊。由于這一系列的變化,作為學術文化的陳列櫥窗的目錄,特別是由學術文化性質決定的分類法,就不得不改弦更張,以適應文化學術的發展變化了。

首先站出來對分類法進行改革的,是西晉的荀勗(xù)。荀勗根據三國魏鄭默所編的《中經》更撰《中經新簿》時,把圖書分成了四個部類:甲部六藝、小學;乙部諸子、兵書、兵家、數術;丙部史書、雜事;丁部詩賦、圖贊、汲冢書。這就基本構成了后世的“四分法”。東晉李充作《晉元帝書目》,又對荀勗的乙、丙兩部位置進行了對調,這樣,就大體確定了后世經、史、子、集四部順序。由于這種分類法與當時學術發展狀況與趨勢相一致,所以它迅速得到了官、私兩方面目錄學家的承認,“自時厥后,世相祖述”(《七錄序》),如殷淳的《四部書目》、謝靈運的《秘閣四部目錄》、王亮、謝朏的《秘閣四部目錄》都采用了四分法。當時如阮孝緒《七錄》及劉孝標《文德殿五部目錄》雖以“七”、“五”命名,但實際上也與四分法相通,如前者除佛、道另出為外篇外,內篇五部,只是把子部分為社會科學的“子兵錄”和應用科學的“術技錄”,其他三部與四分法并沒有什么大區別。

但是,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還應當是《隋書·經籍志》。

有人會問,前面不是說,荀勗、李充已基本構成四分法了嗎,為什么這里又說《隋書·經籍志》才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呢?這是因為:第一,《隋書·經籍志》之前,四分法并沒有徹底占統治地位,象王儉《七志》、許善心《七林》仍墨守陳規、固步自封,采用已不合時宜的七分法,而《七錄》、《文德殿五部目錄》雖與四部分類法相通,但畢竟還是五分法而不是四分法。目錄學界中,各種分類法還在交鋒,到了《隋書·經籍志》問世之后,才天下靡然向風,確立了四分法的權威,沿用千余年之久。第二,《隋書·經籍志》以前的四分法目錄比較粗糙,在小類上不如過去六分法的《漢書·藝文志》、五分法的《七錄》那么精密,到了《隋書·經籍志》,才吸收了《七錄》的這一優點,嚴密地分了小類,僅史部就分了十三類,這樣才使四分法目錄具備了一個完整詳密的體系。所以我們說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應當是《隋書·經籍志》。

《隋書·經籍志》分經、史、子、集四部四十類,另附見佛、道兩類圖書,共著錄了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萬六千七百零八卷書。它在體制上與《漢書·藝文志》相仿,有總序小序,也有小注。特別值得提出來的是,它的小注,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經散佚或已經殘缺的圖書情況附注在本書條目之下,使人們得以考見梁代的藏書及梁代以來書籍的離散存亡,起到了“存今書,考佚亡”的雙重作用,這是《隋書·經籍志》的一個創新,也是它勝過《漢書·藝文志》的地方。

我們知道,梁代是南朝文化的一個繁榮時期,公私收藏圖書極為豐富。但由于侯景之亂的戰火和梁滅于北周時元帝的焚燒,這些圖書遭到了慘重的損失。隋代由于天下的統一,又出現了一個文化的繁榮時期,公私藏書也十分豐富。那么,這兩個高峰時期所藏的圖書有些什么不同呢?這兩個高峰之間的低潮時期里,又有哪些書出現,哪些書散亡殘缺呢?《隋書·經籍志》如果簡單地著錄現存圖書,勢必不能反映這兩個問題。于是《隋書》的編纂者們采取了用小注著錄殘缺、亡佚之書的方法,例如:

“《后漢記》六十五卷。”注:“本一百卷,梁有,今殘缺,晉散騎常侍薛瑩撰。”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此書梁代以后殘缺了三十五卷。又如:

“《周易》八卷。”注:“漢曲臺長孟喜章句,殘缺,梁十卷。又有漢單父長費直注《周易》四卷,亡。”

這樣,我們就知道,在梁代孟氏《易》十卷、費氏《易》四卷都尚完好無缺,而到隋代,費氏《易》亡佚,孟氏《易》也只剩了八卷。有人根據每類之末“通計亡書,合若干部若干卷”的數字統計,《隋書·經籍志》在注文中附注的殘亡書籍達一千零六十四部一萬二千七百五十九卷。這樣一來,梁代與隋代的藏書情況和梁、陳之間書籍的聚散情況不都清清楚楚了嗎?因此,有人稱贊《隋書·經籍志》是一部“具有雙重意義的實用目錄”。

總之,《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不僅是現存最古的兩部圖書目錄,也是使我國目錄學逐漸走向成熟的兩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上古、中古的典籍聚散分合、學術發展變化,還可以看到我國目錄學從六分法到四分法的發展過程。

文章錄入:吟風齋主 責任編輯:木亞山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目錄學文獻。這部最早的系統性書目,是班固撰寫的,簡稱《漢志》。屬于史志書目。《漢書》十志之一,《漢書·藝文志》是作者根據劉歆《七略》增刪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另析“輯略”形成總序置于志首,敘述了先秦學術思想源流。其中刪兵書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劉向、揚雄、杜林三家于西漢所撰寫的著作。總共著錄圖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凡是作了合移增刪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故《七略》雖佚,根據此書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漢文化典籍的狀況。此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系統性圖書目錄,并首創史志目錄的體例,對后世目錄學尤其是史志目錄的發展,影響極大。

漢書藝文志 諸子

晏子八篇.名嬰,諡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孫,為魯繆公師。

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啟后。

宓子十六篇。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

景子三篇。說宓子語,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

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

孫卿子三十三篇。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有列傳。

羋子十八篇。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后。

內業十五篇。不知作書者。

周史六弢六篇。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周政六篇。周時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

河間周制十八篇。似河間獻王所述也。

讕言十篇。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

功議四篇。不知作者,論功德事。

甯越一篇。中牟人,為周威王師。

王孫子一篇。一曰巧心。

公孫固一篇。十八章。齊閔王失國,問之,固因為陳古今成敗也。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名無心,難墨子。

俟子一篇。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黃人。

魯仲連子十四篇。有列傳。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高祖傳十三篇。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

陸賈二十三篇。

劉敬三篇。

孝文傳十一篇。文帝所稱及詔策。

賈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時以功臣封,臧嗣爵。

賈誼五十八篇。

河間獻王對上下三雍宮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兒寬九篇。

公孫弘十篇。

終軍八篇。

吾丘壽王六篇。

虞丘說一篇。難孫卿也。

莊助四篇。

臣彭四篇。

鉤盾冗從李步昌八篇。宣帝時數言事。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桓寬鹽鐵論六十篇。

劉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

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揚雄一家三十八篇。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茍以嘩眾取寵,后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衰,此辟儒之患

伊尹五十一篇。湯相。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辛甲二十九篇。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

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述老子學。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說老子四篇。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并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

蜎子十三篇。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關尹子九篇。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莊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田子二十五篇。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

老萊子十六篇。楚人,與孔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

宮孫子二篇。

鶡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

周訓十四篇。

黃帝四經四篇。

黃帝銘六篇。

黃帝君臣十篇。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六國時。

捷子二篇。齊人,武帝時說。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時說於齊王。

郎中嬰齊十二篇。武帝時。

臣君子二篇。蜀人。

鄭長者一篇。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陰陽

宋司星子韋三篇。景公之史。

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傳鄒奭始終書。

公孫發二十二篇。六國時。

鄒子四十九篇。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

鄒子終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六國時。

杜文公五篇。六國時。

黃帝泰素二十篇。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

南公三十一篇。六國時。

容成子十四篇。

張蒼十六篇。丞相北平侯。

鄒奭子十二篇。齊人,號曰雕龍奭。

閭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馮促十三篇。鄭人。

將鉅子五篇。六國時。先南公,南公稱之。

五曹官制五篇。漢制,似賈誼所條。

周伯十一篇。齊人,六國時。

衛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于長天下忠臣九篇。平陰人,近世。

公孫渾邪十五篇。平曲侯。

雜陰陽三十八篇。不知作者。

右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國強兵。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衛后也,相秦孝公,有列傳。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韓昭侯,終其身諸侯不敢侵韓。

處子九篇。

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

韓子五十五篇。名非,韓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殺之。

游棣子一篇。

晁錯三十一篇。

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鄧析二篇。鄭人,與子產并時。

尹文子一篇。說齊宣王。先公孫龍。

公孫龍子十四篇。趙人。

成公生五篇。與黃公等同時。

惠子一篇。名施,與莊子并時。

黃公四篇。名疵,為秦博士,作歌詩,在秦時歌詩中。

毛公九篇。趙人,與公孫龍等并游平原君趙勝家。

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為之,則茍鉤釽析亂而已。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時也。

田俅子三篇。先韓子。

我子一篇。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后。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縱橫

蘇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傳。

張子十篇。名儀,有列傳。

龐暖二篇。為燕將。

闕子一篇。

國筮子十七篇。

秦零陵令信一篇。難秦相李斯。

蒯子五篇。名通。

鄒陽七篇。

主父偃二十八篇。

徐樂一篇。

莊安一篇。

待詔金馬聊蒼三篇。趙人,武帝時。

右從橫十二家,百七篇。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孔甲盤盂二十六篇。黃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大禹三十七篇。傳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語。

五子胥八篇。名員,春秋時為吳將,忠直遇讒死。

子晚子三十五篇。齊人,好議兵,與司馬法相似。

由余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為大夫。

尉繚二十九篇。六國時。

尸子二十篇。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

呂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

淮南內二十一篇。王安。

淮南外三十三篇。

東方朔二十篇。

伯象先生一篇。

荊軻論五篇。軻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馬相如等論之。

吳子一篇。

公孫尼一篇。

博士臣賢對一篇。漢世,難韓子、商君。

臣說三篇。武帝時作賦。

解子簿書三十五篇。

推雜書八十七篇。

雜家言一篇。王伯,不知作者。

右雜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神農二十篇。六國時,諸子疾時怠於農業,道耕農事,托之神農。

野老十七篇。六國時,在齊、楚間。

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

董安國十六篇。漢代內史,不知何帝時。

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

趙氏五篇。不知何世。

氾勝之十八篇。成帝時為議郎。

王氏六篇。不知何世。

蔡癸一篇。宣帝時,以言便宜,至弘農太守。

右農九家,百一十四篇。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

小說

伊尹說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托也。

鬻子說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托之。

務成子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依托也。

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托。

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

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武帝時。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

臣壽周紀七篇。項國圉人,宣帝時。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圣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於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隋書.經籍志》沒找著,抱歉

漢書注釋版最好的版本是哪個?

最好的版本: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

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系影印北宋的景佑本而成,其中很少錯誤,是《漢書》的善本。

百衲本:書籍出版術語,又叫“配本”。是用同一種書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種書的不同版本拼配起來的書本。這是個借喻性的版本稱謂。

商務印書館:是中國出版業中歷史最悠久的出版機構。1897年創辦于上海,1954年遷北京。與北京大學同時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的雙子星”。商務印書館的創立標志著中國現代出版業的開始。以張元濟、夏瑞芳為首的出版家艱苦創業,為商務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早在商務創立不久就成立股份公司,并從此先后延請高夢旦、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人才,開展以出版為中心的多種經營,實力迅速壯大,編寫大、中、小學等各類學校教科書,編纂《辭源》等大型工具書,譯介《天演論》《國富論》等西方學術名著,出版魯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現當代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整理《四部叢刊》等重要古籍,編輯“萬有文庫”“大學叢書”等大型系列圖書,出版《東方雜志》《小說月報》《自然界》等各科雜志十數種,創辦東方圖書館、尚公小學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攝電影等。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顏師古釋注,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30589.html

分享給朋友:

“漢書藝文志哪些版本好 漢書藝文志哪個版本好” 的相關文章

屈原一生寫了多少詩(屈原一生一共寫了多少首詩)

屈原一生寫了多少詩(屈原一生一共寫了多少首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屈原一生寫了多少詩,以及屈原一生一共寫了多少首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屈原寫過哪些詩? 屈原共有詩作25篇,即《離騷》一篇,《天問》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

中庸一共多少章(中庸一共多少章多少篇)

中庸一共多少章(中庸一共多少章多少篇)

今天給各位分享中庸一共多少章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中庸一共多少章多少篇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中庸全文有哪些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

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

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以及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屈原寫過多少詩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屈原的詩作共有多少篇,屈原的詩作一共有多少首

屈原的詩作共有多少篇,屈原的詩作一共有多少首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屈原的詩作共有多少篇,以及屈原的詩作一共有多少首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屈原的詩有哪些? 1、屈原共有詩作25篇,即《離騷》一篇,《天問》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

屈原有哪些詩集,屈原最著名的詩集是什么

屈原有哪些詩集,屈原最著名的詩集是什么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屈原有哪些詩集,以及屈原最著名的詩集是什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屈原的詩有哪些 共有詩作25篇。即離騷一篇,天問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

屈原的詩有哪些呀,屈原的詩有哪些呢

屈原的詩有哪些呀,屈原的詩有哪些呢

大家好,關于屈原的詩有哪些呀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屈原的詩有哪些呢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屈原的名詩10首有哪些? 屈原的名詩10首如下:1、《九歌·大司命》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云。令飄風兮先驅...

中庸有多少章節,中庸共多少章

中庸有多少章節,中庸共多少章

今天給各位分享中庸有多少章節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中庸共多少章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中庸全文有哪些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

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屈原寫了多少首古詩

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屈原寫了多少首古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以及屈原寫了多少首古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屈原寫了哪幾首古詩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

屈原做了多少首詩,屈原做過哪些詩

屈原做了多少首詩,屈原做過哪些詩

很多朋友對于屈原做了多少首詩和屈原做過哪些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屈原寫過哪些古詩?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屈原寫過的古詩有《離騷》《九歌·國殤》《遠游》《九歌·湘夫人》《天問》《哀郢》等等。希望可以幫到你,望采納。 屈原寫了哪幾首古詩 屈原是中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