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全集多少字,陳寅恪精選集
大家好,關于陳寅恪全集多少字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陳寅恪精選集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陳寅恪 著作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后任職任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著名現代文學家陳寅恪簡介 陳寅恪怎么死的
病死的。
1、簡介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
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后任職任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2、死因
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后,陳寅恪遭到殘酷折磨。使他最傷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多被洗劫。
之后一病不起,1969年10月7日,在廣州離開人世。
擴展資料:
代表作品介紹:
1、《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以陳寅恪執教期間備課講義及其它零散史學原稿結集出版,遵作者生前愿望,全書采用繁體字豎排,人名、地名、書名均不加符號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數異體字。
書中糾正了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中王敦絕無功業之說。列舉史實,證述敦在東晉初年,團結江東境內諸政治社會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強胡族之侵略。
2、《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此書對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精辟的論述,綜觀全史,上溯西晉、南北朝與隋世,下訖唐以后之變化。
本書系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撰寫于抗日戰爭的艱難環境中,是中國中古史研究的傳世杰作。該書在20世紀40年代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82年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陳寅恪文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陳寅恪
久居他鄉是故鄉出自哪首詩
出自中國現代詩人陳寅恪所寫的《憶故居》。
1、《憶故居》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陳寅恪所寫的一首詩。該詩主要表達了詩人對故園的思念,寄托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2、作品原文
憶故居
序:
寒家有先人之敝廬二:一曰崝廬,在南昌之西山,門懸先祖所撰聯,曰“天恩與松菊,人境讬蓬瀛。”一曰松門別墅,在廬山之牯嶺,前有巨石,先君題“虎守松門”四大字。今臥病成都,慨然東望,暮境蒼茫,因憶平生故居,賦此一詩,庶親朋覽之者,得知予此時之情緒也。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馀歲月送凄涼。
竹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3、釋義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鐘聲渺遠而悠揚,林影依依可愛,群鴉歸巢,故鄉的回憶總是溫馨的;而此刻漂泊嶺南的作者卻有家歸不得。
由于奉行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絕不依從任何一個政黨的思想,即使在抗戰取得勝利的日子,可作者內心深處的孤獨與凄涼仍然無法排遣。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余歲月送凄涼。作者眼中的山河早已破碎,破碎的還有中國的文化,還有中國人的尊嚴,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正如他在送別學生的詩中所說的“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欲羞死”,也許中國文化的破碎更讓詩人悲痛。
因此,即使在舉國同慶的日子,詩人仍然擺脫不了內心深處的孤獨與凄涼。“人間不會孤游意,歸去含凄自閉門”,也許只有早已遠去的、“贏得大清干凈水的靜安先生才是詩人的知音。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一身傲骨、一腔正氣、一生不愿隨波逐流之氣、一天的浩然之氣。在一九四五年那個舉國同慶的日子里,一代大師留給了我們一個默默凝視夕陽的孤獨的背影。
竹門松菊家何在,且認他鄉作故鄉。他鄉且作故鄉,這是大師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脫, 是一種無奈,是一種妥協,也是一種抗爭。
擴展資料:
1、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
先后任職任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2、陳寅恪在舊體詩方面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淵明)杜(甫),特別喜好平民化的詩,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論再生緣中所以有“論詩我亦彈詞體”之句。有《詩存》問世。
其平生著作,經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樞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萬字的《陳寅恪全集》已于1979年編纂成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憶故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陳寅恪
誰有陳寅恪的資料
陳寅恪生平簡介
陳寅恪(1890—1969),義寧(今修水縣)人。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夫人唐筲,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也是一位女教師,在清華園相識,兩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結婚。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十三經,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籍。
光緒二十八年(1902),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后就讀上海吳淞復旦公學。1910年考取官費留學,先后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回國。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渡出國游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幾種語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
1925年,陳寅恪回國。這時,清華學校改制為大學,設立國學研究院,其”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等人為導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梁啟超也很尊重他,虛心地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他們都曾極力向校方舉薦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歲,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并稱“清華三巨頭”。他當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學兼課,同時對佛教典籍和邊疆史進行研究、著述。在清華大學開設滿蒙語文和歷史、佛教研究等課程。他講課時、或引用多種語言,佐任歷史;或引詩舉史,從《連宮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處,又無不準確,伴隨而來的闡發更是精當,令人嘆服!名教授如吳宓、朱自清等也常來聽課。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偽飾,人稱學者本色。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陳寅恪原攻比較語言學,通曉多種文學,為他從漢文以外搜羅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較大的方便,他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系考察歷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并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系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求得歷史面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了我國的歷史考據學。
陳寅恪對佛經翻譯、校勘、解釋,以及對音韻學、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課題的研究,均有重要發現。在《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清華學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論文,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而有見識的史學家。1938年日本史學權威白鳥庫吉研究中亞史遇到疑難問題,向德、奧知名學者求助,未能解決,柏林大學乃推薦寅恪。他向寅恪請教后,才得到滿意解答。蘇聯考古學家發掘一突厥文碑石,無人能辨識,請教寅恪,終于得到準確破譯。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日軍直逼平津。陳寅恪的父親三立義憤絕食,溘然長逝。治喪完畢,寅恪隨校南遷,過著顛沛流離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他隨校到達昆明。
1939年春,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并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在當時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他離昆明到香港,擬全家搭英輪轉赴英國牛津大學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逼暫居香港,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占領香港,寅恪立即辭職閑居,日本當局持日金四十萬元委任他辦東方文學院,他堅決拒絕。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占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拒命,隨即出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先后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學任教。當時,面對民族危亡,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發起向蔣介石獻九鼎的無聊活動,勸他參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賦》:“九鼎銘辭爭訟德,百年粗糲總傷貧”。以示諷刺。這一時期,在繁忙的教學中,他仍致力于學術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對隋唐史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為后人研究隋唐史開辟了新的途徑。
抗戰勝利后,陳寅恪再次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并順便到倫敦治療眼睛,經英醫診治開刀,不僅無效,目疾反而加劇,最后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寅恪懷著失望的心情,辭去聘約,于是1949年返回祖國,任教于清華園,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廣州,拒絕了國民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要他去臺灣、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廣州嶺南大學。院系調整,嶺南大學合并于中山大學。遂移教于中山大學。
解放后,他受到黨和政府的器重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先后被先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據《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僅有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函請陳寅恪任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第二所長記載,并注明辭謝未就,薦陳垣代己。上述職務據《修水縣志稿》),繼續任中山大學教授。自1956年,陳毅、陶鑄、周揚、胡喬木等中央領導人,都先后去看望過他。陶鑄尊重他的學識和人品,1957年親自關心他的助手配備和眼疾治療。1962年,他的右腿折跌骨,又給他派護士輪班照顧,在廣東知識界傳為美談。1962年,胡喬木前往看望,關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說:“蓋棺有期,出版無日。”胡喬木笑答:“出版有期,蓋棺尚早。”在助手的幫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以外的舊文,編為《塞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并寫有專著《柳如是傳》,最后撰《唐柳堂記夢》。他的助手黃萱曾感慨地說:”寅師以失明的晚年,不憚辛苦、經之營之,鈞稽沉隱,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別傳》)。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
十年動亂期間,陳寅恪遭到殘酷折磨。使他最傷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多被洗動。
1969年10月7日在廣州含恨離開人世。
陳寅恪長期致力于教學和史學研究工作。他熱愛祖國,治學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在史學研究中寫出了高水平的史學著作,為人們開拓了歷史的視野,對我國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敬。寅恪不僅為大史學家,舊體詩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淵明)杜(甫)雖愛好李白及李義山詩,但不認為是上品。他特別喜好平民化的詩,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論再生緣中所以有“論詩我亦彈詞體”之句。有《詩存》問世。其平生著作,經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萬字的《陳寅恪先集》已于1979年編纂成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陳寅恪紀念碑銘全文?
陳寅恪《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蒼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余平生所能成誦之詩詞文句,并不在多。但對以上段落,尤為拳拳。于落寞彷徨時,常自吟詠自勉。現忝錄于此,期獲同感,以與諸君共勉耳。
陳寅恪先生怎么讀?
“que”這個讀音是方言。
陳寅恪先生是客家人,在南方的一些省份“恪”的讀音接近于“que”,但國語普通話標準中是沒有“que”這個音的。陳寅恪先生在北方教學期間,對其相熟的人習慣了用方言稱呼其南方的叫法。
陳寅恪,字鶴壽,江西省修水縣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其成就
陳寅恪不僅為大史學家,舊體詩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淵明杜甫,雖愛好李白及李義山詩,但不認為是上品。他特別喜好平民化的詩,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論再生緣》中所以有“論詩我亦彈詞體”之句。
有《詩存》問世。其平生著作,經過他的學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樞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萬字的《陳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編纂成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陳寅恪全集多少字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陳寅恪精選集、陳寅恪全集多少字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